四、强化领导

  • 彭德怀提出:“计划安排要区分轻重缓急,建设项目很多,不要排横队,要排纵队,分期、分批建设,建成一个,投产一个。”
  • 邓小平说:“在‘三线’建设项目中,攀钢何时投产,六盘水何时供煤,成昆线何时通车,三家都要制订和执行相互配合的时间表。”
  • 贺龙认为:“宝成铁路的建成,使成渝路和全国铁路相连接,使四川与全国各地的物资交流从此畅通无阻。”

彭德怀到三线指挥部署建设

1965年11月28日,这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15年前,就是这一天,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15年后的这一天,彭德怀又出征“西南三线”备战,投入轰轰烈烈的战略大后方建设,同样是为了保家卫国。

彭德怀到了成都,“三线”建委专门安排留守机关的副秘书长杨沛向彭德怀汇报工作。汇报用了5天时间。

彭德怀站在挂图前,跟他曾经多年打仗部署战场一样,不时指指点点,不时驻足深思,他以军事家的战略眼光和缜密的战术思想果断地对在场干部说:“听了几天的情况介绍,‘西南大三线’是重要的战略后方,要加快建设。项目很多,按中央部署,重点是明确的。纵观全局,是不是突出一点、一线、一片。”

彭德怀指着挂图上的攀枝花说:“集中力量,保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在大西南的地图上,这是一个点。”

他又指着挂图上成昆线说:“成昆铁路、贵昆铁路是通向攀枝花大动脉,与攀钢要同步建设,这是一线。”

他又指着挂图上六盘水的标识说:“贵州六盘水煤矿基地的建设要跟上,这是一片。”

彭德怀像作战争动员报告一样说:“毛主席最关心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指示我们一要加快,二不能毛草。建设不好主席睡不好觉,主席决心很大呀!他说没有钱,把他的稿费拿出来;没有路,骑毛驴去;没有铁轨,把沿海铁路拆下来,一定要把成昆线打通。我们要急毛主席所急。我彭德怀也67岁了,还想拼老命干一下,只要我们苦干3年,就会打开‘三线’建设的局面。”

彭德怀的话使大家很受鼓舞,大家都深感建设“大三线”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1965年冬天,在重庆潘家坪宾馆召开的领导干部会议上,中央西南局的一位主要领导,在大会上宣读了中央关于彭德怀任“西南三线”建委副总指挥的决定。

彭德怀到“三线”工作,分管煤炭、天然气、电力建设工作。他在“三线”工作一年多时间里,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调查研究、巡视“三线”工地上了。他参加工地劳动,下到车间视察,走访农家田舍,每到一处,都和工人、农民打成一片,了解生产、生活情况。

群众也关心他,热爱他。他的足迹踏遍了四川、贵州的山山水水,他的形象深入到每一个建设者的心。

作为“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主任的李井泉,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西南局的日常工作上了,作为西南局书记的阎秀峰主要分管西南局计委工作,“西南三线”建委的日常工作实际上由程子华主持。彭德怀协助程子华工作。这个“三线”建设领导班子,因为彭德怀的加入,成为一个更加坚强的战斗堡垒。

彭德怀视察德阳二重机械厂工地时,肯定了“打一、备二、看三”的做法,即第一个建设投产了,再建第二个车间;建设第二个车间时就为第三个车间施工作准备,不是所有工程一下子全面铺开,促进了机械厂按期建成投产。他对在机械厂地下室生产大炮表示满意,他称赞生产车间设在地下室,平时可以做生产车间,战时能够当防空洞,真是一举两得,他说:“‘三线’工厂建设应考虑平战结合,有备无患。”

彭德怀视察广安县华光仪器厂,这是一个“西南三线”建委、“川东‘三线’指挥部”树立的走工农结合、厂社结合、学大庆搞“干打垒”的典型。他爬上山坡,站在高处,俯视整个工厂,他见这个不小的工厂却没有占用良田沃土,他称赞到:“因地制宜,不与农民争地,群众就拥护我们办工厂了,打起仗来,他们会保护工厂的。”

彭德怀视察贵州六盘水煤矿区建设工地时,指导施工部队总结了“三结合”、“五统一”经验,运用人民解放军打歼灭战的办法建设煤矿,既加快了工程建设速度,又节约了投资,确保了工程建设速度和质量。

1966年,彭德怀在一次会议上提出:“计划安排要区分轻重缓急,建设项目很多,不要排横队,要排纵队,分期、分批建设,建成一个,投产一个。”他建议,从宏观上要这样安排,对一个大的建设也要这样安排。“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采取这种指导思想进行部署,很好地推进了整个建设进程。

邓小平赴三线传达中央精神

1965年11月到1966年1月,邓小平在李富春、薄一波,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全国妇联主席蔡畅,中央西北局书记王林的陪同下,带领国家计委、建委、冶金部、水电部、国防工办等部门的部长、主任15人,司局长30人,对“三线”建设的全面开展和部署情况进行视察,贯彻落实毛泽东关于备战的指示。

邓小平一行先到陕西后,便不顾旅途疲劳,连日奔波,先后视察了陕西的航空工业、兵器工业,如三机部的六院第八、第十二、第三〇研究所和安庆机械厂等。在视察西安飞机制造公司时,观看了我国自行研制的国产战斗机表演。

视察结束后,邓小平主持召开陕西“三线”建设研讨会,主要研究西北特别是陕西的航空、航天等国防工业和“三线”建设发展的问题。国家“三线”建设负责人李富春、薄一波同志,国务院有关部委的负责同志,“西北三线”建设负责人及西北局、陕西省委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邓小平在会上对陕西“三线”建设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

3月16日,邓小平一行又到甘肃视察。先后视察了兰炼、兰石、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白银公司、酒泉钢铁厂、四〇四厂、二〇基地、金川公司等大型厂矿企业。

刚刚进入初春的甘肃,还充满了阵阵寒意。尤其是河西走廊地带,风沙吹得很大。邓小平带领视察人员每到一地,都先迎着风沙,踏着尘土深入基层,视察现场。

从矿山的储量、品位到质量,从工厂的原料、技术到产品,从近期开发到远景现划,从工人的安排、福利到矿山、工厂的环境建设,邓小平都一一地过问,并做出重要指示。

邓小平在视察刘家峡水库时,他提出黄河上游建设的总体规划:“战刘家峡,装盐锅峡,看黑山峡”,为黄河上游连续进行大规模、滚动式开发指明了方向。

在视察金川时,邓小平说金川是个“金娃娃”、“聚宝盆”,希望把金川建成真正的镍都。

在视察酒泉钢铁厂时,邓小平对钢厂领导说:“酒钢地处‘三线’,毛主席非常关心,要尽快把酒钢建设好,不能再动摇了!”为酒钢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视察白银时,邓小平充分肯定地说:“你们这里是艰苦奋斗。”他指出“要抓好综合利用”,“要搞好技术革新、技术革命”。从此,白银公司的技术改革工作走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兰州视察时,邓小平指示把聚丙烯纤维厂改在兰化建设。他指出:“这是综合利用,必须这样搞,又能节省投资又少占农田。”针对当时这一问题迟迟难以决定,邓小平表示:“这是最后的决定,勿庸再议了,赶快干吧!”

邓小平一行视察“西北三线”建设后,又到西南视察“三线”建设工作。

邓小平一行又前到贵州视察。

在六盘水,邓小平听取了煤炭部、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负责人关于六盘水矿区的生产建设情况汇报。

邓小平对西南的“三线”建设情况感到非常高兴,他说:“看到西南有煤、有铁,我就放心了,不然建这么多工厂也没用处。”

邓小平一行又前到贵州视察。

在六盘水,邓小平听取了煤炭部、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负责人关于六盘水矿区的生产建设情况汇报。

邓小平对西南的“三线”建设情况感到非常高兴,他说:“看到西南有煤、有铁,我就放心了,不然建这么多工厂也没用处。”

在六枝矿区,六枝煤矿的负责人汇报说:“北煤不南调,六盘水煤炭基地建成后,年产4000万吨原煤,东调2000万吨,供应攀枝花钢铁基地1000万吨,贵州留1000万吨。”邓小平当即肯定了这个方案。他赞誉说,南方大煤炭的基地在贵州。

10月25日,阳光灿烂,秋色宜人。邓小平和薄一波、李富春、李井泉、吕正操等同志来到长安厂视察工作。给长安职工带来了和煦的春风和强劲的动力。

那时,新建的嘉陵江大桥桥面已铺好,尚未正式通车,邓小平一行乘坐的汽车从桥面驶过,经修建不久的简易公路来到了长安厂。小平同志身着蓝色中山服,黑布鞋,满面笑容地来到职工群众当中,就像一位普通劳动者,使职工感到分外亲切。

工厂的产品总装车间明亮整洁,工人们正精神饱满地认真操作着。在这里,邓小平一边参观,工厂副厂长来金烈一边向领导汇报工厂的生产情况。长安厂当时的战备任务非常繁重,生产任务增加40%,几种新品上马,战备山洞正加紧大修。还有一项非同寻常的工作:支援“三线”建设,就是将工厂的人、设备“一分为四”,负责分迁、新建3个“三线”工厂。

边看边听,邓小平满意地点着头。他语重心长地对工厂的同志们说:“干得不错。我们一定要响应毛主席‘要准备打仗’、‘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号召,以重庆为中心搞好三线建设!”

邓小平问到工厂的现状和过去的情况,还问到来金烈建国前在哪里工作。当金烈说自己在一二六师太行山分区制造手榴弹、地雷时,邓小平笑望着他,似乎回忆起了那个战火纷飞的艰苦岁月,和他紧紧地握手。

邓小平一行视察“三线”建设工程,传达了党中央政策精神,制定了许多具体行动方案和措施,从1966年开始,“三线”地区建设项目星罗棋布,全面铺开,遍地开花。全体干部群众发扬高度吃苦耐劳精神,情绪高涨,施工进度加快,“三线”建设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潮。

贺龙五次到三线视察建设

1957年12月28日,贺龙受国务院委托,同聂荣臻等去成都参加宝成铁路的通车典礼,并对宝成铁路和四川的灌县、新都、自贡、重庆等地进行考察。

回到北京以后,在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期间,于1958年2月7日向周恩来写了《关于视察宝成铁路的报告》。

对于这条铁路的作用,贺龙认为:“宝成铁路的建成,使成渝路和全国铁路相连接,使四川与全国各地的物资交流从此畅通无阻。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意义上说,都有很重要的价值……特别是对西南丰富资源的开发,促进人民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将起重要的作用。”但是,这条铁路也存在着需要改善之处。

1959年3月25日至4月5日,中央先后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七中全会,决定进一步降低钢铁等主要生产指标,缩短经济建设战线,通过了1959年国民经济计划。为了检查这一决定的贯彻落实情况,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幕后,5月21日,贺龙再次到四川省进行调查研究。

1965年3月23日至4月22日,贺龙再次到四川视察。在成都,他陪同朱德、董必武一起听取程子华的汇报。随后,贺龙打电话给余秋里,要他关心“三线”重点项目之一的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他说:“我们不能只顾武钢、包钢、太钢,而把‘三线’建设丢了。”

贺龙在重庆听取了军工部门关于“三线”国防工业建设情况,铁道部关于“三线”铁路建设情况和余秋里关于整个“三线”建设情况的汇报以后说:“只有把‘三线’建设完成了,经济和国防布局改变了,我们的国家安全才会有更大的保障!我支持你们,你们好好干吧!我们要抢时间,加快建设。战争什么时间打响,谁也不知道。凡是战争需要的,早些准备就对了。”

1966年3月9日至4月9日,贺龙再次到四川视察,这是他生前最后一次到那里。他非常关心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坚持要去看看。当时,那里还不通火车,坐汽车要走两天,沿途有些路段很艰险,随行医生虽极力劝阻,但贺龙坚持要去。在去攀钢途中,看到西昌地区农业落后,贺龙心情十分沉重。他对当地的领导人说:“我们共产党是代表人民的。你们不抓农业,就不能改善人民生活,不抓生产,不关心人民生活,就会脱离群众,你们要好好总结经验教训。”

贺龙自1954年到中央工作后,曾5次到西南地区视察,对攀枝花钢铁基地、重庆钢铁公司等重点建设项目和国防工业建设做过不少指示,向中央提了不少重要建议,那里经济建设的成就,凝结着贺龙的无数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