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五言律诗

李隆基(685-762),即唐玄宗,谥曰“明”,所以,世称唐明皇。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睿宗第三子,始封楚王,后改封临淄郡王。后因诛韦后有功,册立为皇太子。先天元年(712)继位,在位四十五年。前期励精图治,先后用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为相,国运昌盛,形成历史上有名的开元盛世。后期昏庸腐化,奸相李林甫、杨国忠等先后执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被迫让位于太子李亨,被尊为毫无实权的太上皇。后因受肃宗监视,悒郁而终。玄宗多才艺,知音善书,工诗能文。

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夫子何为者[1]?栖栖一代中[2]。地犹鄹氏居[3],宅即鲁王宫[4]。叹凤嗟身否[5],伤麟怨道穷[6]。今看两楹奠[7],当与梦时同。

【注释】

[1]夫子:此处指孔子。

[2]栖栖:忙碌不安貌,指孔子周游列国传道讲学。

[3]鄹(zōu邹):春秋时鲁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孔子父叔梁纥曾为鄹邑大夫,孔子在此出生。鄹氏邑:鄹人城邑。

[4]“宅即”句:相传汉鲁恭王刘馀(景帝子)曾坏孔子旧宅,以扩其宫室。

[5]“叹凤”句:《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凤至象征吉祥,凤凰不至,孔子叹不能通达。否(pǐ痞),不通达,命运不好。

[6]“伤麟”句:相传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孔子叹曰:吾道穷矣。旧时也以麒麟为祥物。

[7]“今看”两句:殷制人死后,灵柩停放两楹之间。两楹奠,喻祭祀的庄严隆重。孔子梦中坐奠于两楹之间。楹:堂前直柱。

【译诗】尊敬的孔夫子,你穷竟要做成什么?一生奔走,劳碌不停息。你的住宅,曾被毁坏,改建为鲁王宫。凤鸟不至,你叹息,命运不好。麒麟被伤,你哀怨,道难实现。且看今日,你端坐堂前两楹间,被人祭奠。想必是你生前梦寐,正同此境。

【赏析】孔子的一生,聚徒讲学而外,为了实现他理想中“郁郁乎文哉”的西周社会,碌碌奔波于诸国之间,但最终未能实现他的理想。曾叹息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又曾见鲁国人猎获一只麒麟(孔子认为麒麟只有在乱世中才出现)而流泪叹息道:“麟也,麟出而死,吾道穷矣!”自此绝笔不著《春秋》。

李隆基贵为天子,到泰山行封禅大礼、顺道曲阜祭孔子之时,正是开元盛世。他是一位崇尚经术、摒弃浮华的皇帝,因此,对儒家之祖孔子的一生是深表同情的。此诗的前六句高度概括了孔子一生行状,对孔子深致悼念。诗句精练,诗语朴实,在帝王之作中是不多见的。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8]。情人怨遥夜,竟夕[9]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10]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

[8]“天涯”句:此时与远离的亲人共望一轮明月。

[9]竟夕:终夜。

[10]不堪:不能。盈手:满手。

【译诗】一轮明月升起在海上,你我天各一方,共赏出海的月亮。有情人怨恨夜长,彻夜不眠将你思念。灭烛灯,月光满屋令人爱。披衣起,露水沾挂湿衣衫。不能手捧银光赠给你,不如回床入梦乡,或许梦境中还能与你欢聚一堂。

【赏析】这是一首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的诗。

一轮明月在海上冉冉升起,不久,它的清辉就洒遍了大地。诗人心里想:这时,远在天涯的亲人也许与我一样,正在仰头望月吧。但虽然同沐清辉,却难以相见,诗人怀念着远方亲人,难以入睡,整夜都在思念。他熄灭灯烛,爱怜地看着这一地清辉;披衣出外,感到露水沾湿衣襟。户内户外,一进一出,见出诗人对远方之人的几多思念!这月光虽然可爱却不能抓一把赠送给远方之人,诗人只好踱进户内,期望在卧室里寻一个美好的梦,梦中能与远方之人相见!

清风朗月之夜,最易牵动乡思,牵动对远方之人的思念。诗歌从“天涯共此时”的明月到“不堪盈手赠”的明月,以明月作媒介,曲曲折折地道出了对远人的思念。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出身望族,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少聪慧,世人视为神童。麟德三年(666)应制科,对策高第,拜朝散郎。后为沛王府修撰,因戏作《檄英王鸡文》,被斥出府。遂入四川漫游,闻虢州多药草,求为参军。又因匿杀官奴犯死罪,遇赦革职。上元二年(675)秋,赴交趾省父,次年秋,溺海水,惊悸而卒。王勃对初唐沿袭六朝浮艳的诗风,深感不满,有志于诗歌革新,与同时代人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共同为扭转绮靡诗风,扩大诗歌题材,使诗歌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勃诗多抒发个人情志,也有一些抨击时弊之作,工于五律、五绝,风格清新自然,初步实践了其诗歌革新的主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1]

城阙辅三秦[12],风烟望五津[13]。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14],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15],儿女共沾巾。

【注释】

[11]少府:唐时县尉。蜀州:蜀地。

[12]城阙:都城长安。辅三秦,以三秦为畿辅。辅:护持。三秦:这里泛指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项羽入长安,将此地分为雍、塞、翟三国,封秦将章邯等三人为王,号称三秦。

[13]五津:蜀中从灌县至犍为一段岷江的五个渡口。

[14]海内:四海之内,即国境内。

[15]歧路:岔路,指分手之处。

【译诗】三秦环绕长安都。风烟迷茫中,我眺望,你将远去的五渡口。我俩同是离乡宦游人,别时更觉志同情意深。倘若是四海之内有知己,那怕远在天边,心心相印,犹如在近邻。莫学区区儿女情,离别之时泪沾巾。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之诗。

王勃当时供职长安,他的杜姓朋友从长安外放到蜀州做县尉。诗的首二句,写诗人送别朋友的地点和朋友要去上任的地方,境界阔大。然后说,我游长安,君行入蜀,同是为了作官而奔走,彼此都是既去乡又别友,离别之情与朋友是一样的,这样就曲折地劝尉了为离别而伤感的朋友。“海内”一联,更进一步:四海之内还有知心的朋友存在,彼此虽然天各一方,也好像近在咫尺了。这是另一种劝慰方式,但这种方式显然比上一联中的“与君别离意,同是宦游人”更具说服力。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诗的末联。

离别朋友是一件很伤心的事——古时交通不便,长安与蜀郡相去千里,一别容易,相见则难。临别而儿女沾巾,是人之常情。但是王勃不,虽然王勃也依依难别友人,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语,荡去离愁,凸现出一种豪迈的情志,体现出一种昂扬的情调,敞开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从而使这首诗与一般的离别之作迥然有别。

骆宾王(640-?),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县)人。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初为道王府属,后历任奉礼郎、武功主簿、长安主簿。任侍御史时,因上疏言事下狱,遇赦获释。翌年任临海(今属浙江)县丞,复辞官而去。徐敬业起兵讨武则天,骆宾王为之草讨武檄文,快畅淋漓,传遍天下。敬业兵败,不知所终。其诗题材较为广泛,因才高位卑,愤激之情,时见纸上。诗工诸体,尤擅七言歌行,风格遒放,笔力雄健,为初唐四杰之一。

在狱咏蝉

西陆[16]蝉声唱,南冠[17]客思深。不堪玄[18]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19],谁为表予心!

【注释】

[16]西陆:指秋天。《隋书·天文志》:“曰循黄道东行,行西陆谓之秋。

[17]南冠:春秋时楚名冠,这里指囚徒。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国之典。

[18]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代指蝉。

[19]高洁:指蝉,实是自喻。

【译诗】秋天里,寒蝉声声悲鸣。被囚人,我思乡愁情深。哪堪忍,蝉对我白发人哀吟。霜露重,蝉难举翅高飞。大风起,蝉鸣声易被掩没。无人相信蝉高洁,谁能为我表冰心。

【赏析】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因上书议论政事,触忤皇后武则天,被诬以赃罪,下狱,在狱中写了这首诗。

秋天的知了在树林间无休无止地鸣叫着,好像有多少冤屈要倾诉。而诗人正如当年南冠的钟仪,被关在牢狱之中。诗人忧心深重,愤懑难解,加上这秋蝉对着他悲鸣,使他不能忍受。为什么?秋季露重风多,寒蝉已不能远飞,其鸣叫声也比夏日虚弱许多。骆宾王以蝉自喻——他自己在狱无翼难飞,有口难言,有冤难申。没有人相信蝉“饮露而不食”是高洁的象征;也没有人知道诗人的清白无辜。

这首诗,名为咏蝉,实则是自表心迹。但设喻恰当,言言咏蝉,也句句自表,二者了无穿凿之痕。

杜审言(645?-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县),父迁居洛州巩县(今河南巩县)。成亨元年(670)中进士,授隰城尉,累转洛阳丞。圣历元年(698),左迁吉州司户参军。因与同僚不睦,被陷下狱。其子杜并,年方十六,刺杀仇家,杜并当时亦被杀。杜审言因此被武后召见,授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与张易之兄弟来往甚密。中宗复辟,被流放峰州,不久召还为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其诗多为写景、唱和及应制之作,工于五律,对近体诗之形成与发展,颇有贡献。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20]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21]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22]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拈巾。

【注释】

[20]和:指从诗相酬答。晋陵:地名,今江苏常州市。陆丞:陆元方,曾任晋陵县丞。

[21]物候:景物随季节变化的征象。

[22]淑气:温和的气候。

【译诗】只有那飘泊的宦游人,才会被时令节物触动惊心。黎明时彩霞伴日,海上出,春光里梅树柳树绿江北。风和日暖,催黄莺啼鸣,阳光明媚,照亮绿草苹。你唱古歌调,引起我,归思之心,泪沾巾。

【赏析】晋陵陆县丞写了一首《早春游望》,杜审言写了这首和诗。

诗里说:只身出外做官的人,对节气的改变特别敏感。天刚亮时,太阳从东海升起,云彩被朝阳照射,绚丽多彩;江南春早,梅、柳枝头已有春意。温暖的气候里,黄莺活跃起来;晴热的阳光下,水上浮萍渐渐转绿。忽然听到陆县丞格调近于古人的诗作,顿使我思乡而泪流满面,沾湿衣襟。

诗人用极为精练的笔墨,勾画出一幅早春图:清晨的绚烂阳光、梅条柳枝的绿意、春气感染下的黄莺、阳光照射下的浮萍,这些意象,组成了热闹中有安静的初春意境。诗的第二联向来为人推崇。

沈佺期(656-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上元二年(675)中进士。武后时,历官通事舍人、给事中、考功员外郎等。中宗复位,因贪污与谄附张易之,流驩州。遇赦得还,后以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迁中书舍人,官终太子少詹事,世称沈詹事。沈佺期与宋之问同为当时著名的宫廷诗人,所作多为歌舞升平的应制诗,风格绮靡,不脱梁、陈官体诗风。然沈、宋两人总结了六朝以来新体诗创作的经验,对律诗的成熟与定型,贡献颇大。

杂诗

闻道黄龙戍[23],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24]旗鼓,一为取龙城[25]

【注释】

[23]黄龙戍:黄龙,地名,在今辽宁朝阳县,又名龙城。戍:驻边的防地。

[24]将:持。

[25]龙城:匈奴祭天之处,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和硕柴达木湖附近。这里泛指入侵者聚集地。

【译诗】听说黄龙城,战事频频无尽期。昔日家中共赏月,可怜今日隔千里,月亮久照汉家营。少妇我今怀相思意,恰如郎君别时情。谁能率兵挥大旗,一举克敌取龙城,征夫思妇永远不分离。

【赏析】沈佺期的《杂诗》共三首,都是写闺中少妇和塞上征人相忆的。本篇原列第三首。

此诗可以归结为两点:闺中少妇与征人的互相思念、厌恶无休止的战争而希望战争早日结束的心情。

诗的头二句就写出了少妇的怨:远在东北的黄龙戍,一直没有撤兵。不撤兵就意味着少妇和征人一直要这样千里相隔、分离下去。那么,少妇的怨情、征人的渴盼回家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

诗的二、三两联写征夫与闺中少妇的相互思念之情:闺中少妇和营中征夫同在一轮明月的照耀下——这个昔日两人曾在闺中共同玩赏的月,如今不断地在营中照着他,好像怀着深情。面对此月,闺中少妇和营中良人两厢思念——“今春意”,其实是年年的意,“昨夜情”,其实是夜夜的愿望——这就是尾联中所写的希望有人能指挥军队,一举破敌,以结束战争,结束两地之间的苦苦相思。

此诗的题材说不上新颖,但写法是很别致的,尤其是中间两联,因此此诗能诵于后人之口。

宋之问(656-712),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县)人。上元二年(675)中进士。与杨炯并以学士分直习艺馆,后历官洛州参军、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神龙元年(705)因谄事张易之,被贬泷州参军,次年逃回匿张仲之家,后又令侄告发张仲之欲谋杀武三思事,擢鸿胪主薄。景龙年间,以户部员外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再转考功员外郎,后因受贿贬越州长史。睿宗立,流于钦州,玄宗时赐死。诗与沈佺期齐名,所作多粉饰太平、颂扬功德之应制诗,靡丽精巧,尤善五律,对初唐律体之定型颇有贡献。

题大庾岭北驿[26]

阴月南飞雁[27],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28]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29]

【注释】

[26]大庾岭:山名,在今江西大庾县。驿:供邮传和官员旅宿的处所。

[27]阴月:阴历十月。

[28]瘴:指南方湿热天气山林间致病之气。

[29]陇头梅:大庾岭山上的梅花。

【译诗】十月鸿雁往南飞,飞到此地即转回。我却行程无尽头,何日才能归?大潮退去江月静,瘴气缭绕山林暗。明早登高望故乡,摘枝梅花送亲人。

【赏析】这首诗系作者被流放岭南时途中所作。

传说鸿雁南飞到大庾岭折回,但作者这次被流放,还要继续南行,北归无日,不能像南飞雁那样到这里就折回。人雁对比,人都不如雁了,可见作者内心的凄苦。驿站前方,江水刚上过潮,此时江面很安静;深山密林中,勃郁凝聚着瘴疠之气,作者此次所贬之地,是比眼前所见更为恶劣的环境,明天要是登高北望家乡,虽是十月也应可见到陇头的梅花了。长安的梅花近春才开,此间的梅花十月即发,可见作者对被贬谪到路途遥远的岭南的忧虑。

宋之问被贬以后,有了较多的生活感受,诗歌也因此有了较为充实的内容。此诗无论抒情写景,都有感而发,不是他早期属对精密、音韵和谐但内容苍白的诗作的面孔了。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开元元年(712)中进士,为荥阳(今河南荥阳)主簿。开元五年(716)参与编撰《群书四部录》,书成,调任洛阳尉,其后不详。王湾文名早著,为天下所称。《次北固山下》中名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张说激赏,曾将其亲题于政事堂,以为能文之士的楷模。

次北固山下[30]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31],风正[32]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30]次:停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31]潮平句:意为水涨及岸,与岸齐平,亦见水面宽阔。

[32]风正:顺风。

【译诗】离乡出游,来到北固山下,乘舟轻驾,顺碧水流。春潮上涨,水与岸齐,更觉江面宽。风平浪已静,孤帆独飘零。残夜还未尽,江上红日,早升起。旧岁还未除,春意已到,暖融融。写好的家书,我往何处投?北归的鸿雁,替我捎信,回到洛阳城。

【赏析】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写长江两岸风景,并抒发乡思。行客(指作者自己)要走的路还远在青山之外,舟行驶在青山之间、绿水之上。春水初涨,原来很高的两岸变得和水面相平,以至于好像消失不见:江面上正吹着顺风,但见江面上船帆高悬,正飞快地行驶着。残夜未尽,太阳已经从东方大海中升起;江南春早,还在旧年已经有春意了。作者家在洛阳,旧年将尽,思乡念切,因生托归雁传书之想。

此诗一开头就着眼于江南的青山绿水;诗的第二联寥寥十个字,写出了江南开阔的风景;第三联新颖警精,毫无雕琢之痕,其中寄寓着漂泊异乡的游子之情,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第四联。

破山寺后禅院[33]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34]。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注释】

[33]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县虞山北。后禅院:即僧人居住的地方。

[34]空人心:指去掉人的俗念。寺中旧有空心亭。

【译诗】清晨,我走进古老的禅寺。朝阳初升,照着高高的山林,小径弯弯曲曲,通向幽静的深处。禅房隐藏在茂密的花木丛中。山色美境,是小鸟喜爱的天地,潭中顾影,能去掉凡俗尘心。万物皆寂静,只听见钟磬声回荡在山林。

【赏析】这首诗,不唯写出了佛教寺院的幽寂环境,亦且写出了诗人的淡泊情志。

清晨即去古寺而不是顺道游览古寺,可见诗人对古寺的幽寂向往已久;古寺在深林之中,清晨初升的太阳照着树梢,但树荫茂密,寺院中仍然一派幽阴安静:曲曲折折的小径把人引向更幽静的地方,禅房隐藏在花木丛中。山光使得鸟儿也怡然自得,得之于人心者也可想见;潭影更使人忘却一切心中杂念;这里万籁俱寂只能听见钟、磬之声——以钟磬之声作衬,此地的静谧更甚。

可以看出来,诗人写此诗除了要表现寺院附近的山景外,更想表现古寺之静;写古寺之静,为的是想表现自己的心之静。

寄左省杜拾遗[35]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36]。晓通天仗入,暮惹御香[37]归。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38],自觉谏书稀。

【注释】

[35]左省:门下省。唐高宗龙朔年间改称门下省为东台,东位居左手,故称“左省”。杜甫曾任左拾遗,属门下省。

[36]“分曹”句:右补阙属中书省,称右省,也称紫微省。岑参当时任右补阙。曹:官署。连上句,意为两人一起同趋,然后各归东西。

[37]惹御香:沾染御炉香。

[38]阙事:阙,通“缺”。补阙和拾遗都是谏官,阙事,指讽谏弥补皇帝的缺失。

【译诗】我俩同走上殿前的红石阶,分隔在朝中东西两官署。清早随天子仪仗入朝,傍晚归来衣沾御炉香。花飞花落,哀叹我两鬓生霜。青天白云,羡慕小鸟自由飞翔。圣明的朝廷无过失,我上呈的谏书愈加稀少。

【赏析】岑参当时任中书省右补阙,杜甫任左拾遗,此诗中写道,上朝时,他们两个小步快走,表示恭敬;但由于自己与杜甫所属官署不同,所以分班站立两边。早晨跟着皇帝上朝时的仪仗进入宫殿,傍晚退朝,衣襟上还有御炉之香缭绕。自己已满头白发,见落花而叹年华老大,看到别人青云直上犹如飞鸟,不胜羡慕。作此诗时,岑参只有四十三岁,比杜甫小三岁,但岑参在右省不得意,杜甫在左省也很不得意,因此会生“悲”道“羡”,实际上,是对唐肃宗宠信宦官李辅国、朝廷纲纪不振的一种不满——正直有为之士被压制不受重用的不满。诗的末联说:如今皇帝圣明,没有什么缺失,所以谏书也就少了。皇帝果真圣明、谏官果真无事可做了么?言外之意是很了然的。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39],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40],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41]

【注释】

[39]轩冕:古代大夫以上的官才可乘轩服冕,这里泛指高官。轩:车;冕:冠。

[40]中(zhònɡ重)圣:指酒醉。《三国志·魏志·徐邈传》载,尚书郎徐邈酒醉,校事赵达来问事,邈说:“中圣人。”操听说后甚怒,鲜于辅说:“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

[41]清芬:意为高洁。

【译诗】我敬爱孟夫子,他风雅潇洒闻名于世。少年时鄙弃高官荣华,老年后隐居林泉松山。望月畅饮酒,常常入醉乡。迷恋花与草,不走仕途不做官。巍巍高山挺立,自叹不可登攀。只有在此跪拜,恭敬赞美你的高洁。

【赏析】开元二十七年(739),李白游襄阳,访孟浩然,本诗即作于此时。

李白对年辈稍长的孟浩然是十分钦慕的。此诗第一联,以“风流”二字评价孟浩然。何谓“风流?即第二、三联所述:孟夫子年轻时即摒弃富贵荣华(按,孟浩然四十岁时才游长安),一辈子隐居襄阳,在“岩扉松径长寂寥”的山林间,孟浩然“隐者自怡悦”,其胸襟之散淡,为李白所钦羡;李白好饮喜月,孟浩然也常常赏月饮酒,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孟浩然则根本不出来做官,不必侍奉皇帝。这一切,构成了孟浩然高洁的人品,为李白所仰慕,至有“高山仰止”之慨。

诗歌只撷取了几样事物,寥寥几笔,即写出了孟浩然高洁的品格。李白不轻许人,然其对孟浩然的钦羡却如此!

送友人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诗】苍山翠岭横卧北城外,清彻的河水环绕东城流。此地一分别,你将如蓬草孤独行万里。游子的行踪似天上浮云,落日难留,纵有深深情意。挥手告别,你我各奔东西,萧萧长鸣,马匹也怨别离。

【鉴赏】是送友人,也可看到诗人如浮云一样的心境。飘游在外彼此都不觉得有什么难过了,令人伤感的只是朋友间依依不舍的离情。宛转蕴藉,情景交融。全诗可看作诗人的抒怀,也包括友人情感。

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诗】国家残破,山河依旧如昔。春来临,荒城草木丛生一片凄凉。忧心伤感,见花反到泪淋淋。怨别离,鸟鸣令我心悸。战火硝烟三月不停息,家人书信珍贵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赏析】本篇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时杜甫羁居沦陷的长安。

安史之乱后,山河依旧而国事全非,草木深密而人烟稀少。春天花开鸟鸣,原本应使人感到愉悦,但目前国家正遭丧乱,满目疮痍,家人流离分散,睹此春景,只能使人愈增悲怀,闻此鸟声,也只能使人愈添愁思。战火一直在延续,春天就这样过去了;家书难通,获得一封家信,真抵得上万两黄金。看看自己稀疏的白发,简直插不上发簪了。

安史之乱带给杜甫的伤痛是巨大的。国既残破,家亦不存,诗人把国事、家事书于一诗之中,思家心切,正是爱国情深;感家流离,正是哀国残破。全诗写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是杜甫五律中的代表作。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42],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43]涕泗流。

【注释】

[42]“吴楚”句:吴在湖东、楚在湖西,洞庭湖似将两地分隔开。吴楚是古代二国名,大致以今江西为界,故曰东南。坼(chè拆):裂。

[43]轩:楼窗。

【译诗】早就知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登上岳阳楼。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隔在东南两域。翻滚浩荡的水波,吞吐日月昼夜不息。亲朋好友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边的关山战火不停,我倚窗远望泪淋淋。

【赏析】此诗当作于大历三年(768)春,杜甫携眷自夔州出峡、暮冬流寓岳州(今湖南岳阳)时。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下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杜甫是闻楼名而来此登览的。登楼一看,但见吴楚之地好像被洞庭湖分做两半,天地日月如在洞庭湖中浮动。这两句,写出了八百里洞庭雄伟壮阔的气象,为自古以来写洞庭湖的警极之句。面对此烟波茫茫的洞庭湖,念及自己一生颠沛流离,诗人百感交集:亲戚朋友没有一个字的书信来,垂老衰病之年只有旅居在这孤舟之内。边塞仍然战乱不息,念此家事国事,诗人怆然下泪。

挚爱着国家、人民的诗人杜甫,无论何时何地,总是眷念着国事民生,即连自己到处飘泊之时,也不曾没有家国之忧。此诗以登楼远眺的欣喜始,以家国多难的悲哀结;中间又以景物的阔大和飘泊的痛苦互相映衬。诗人跳动着的赤诚之心,真令人凄悲万分!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诗】戍楼上更鼓咚咚响,道路上行人无踪影。边城荒芜秋风凉,只听见孤雁哀鸣。今夜霜露格外白,月还是故乡的明。兄弟离散各一方,家已残破,生死消息何处寻?书信久已不能抵,何况战火不停息。

【鉴赏】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自然是格外明亮的,然而已经没有家了;兄弟们因离乱也久已没得到他们的音讯,连想要写封信去都没办法,怀念之情一层层深入。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汩罗。

【译诗】凉风飕飕从天边起,你的心境怎样,令我惦念不已。传信的鸿雁几时能飞到?只恐江湖秋水多风浪。文才卓绝薄命遭忌恨,山精水怪最喜吞食过路人。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投诗汨罗江,诉说冤屈与不平。

【鉴赏】杜甫的怀人诗,除了怀妻、怀兄弟之外,写得最多、最好的就是怀李白了,可见他们之间的友情是多么深厚。因李白于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诗人设想他在途中会去汨罗江悼念屈原,所以想到他会投诗寄托心中的痛苦。但李白当年并没有去过汨罗。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44]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45]。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46]上孤烟。复值接舆[47]醉,狂歌五柳[48]前。

【注释】

[44]辋(wǎng网)川: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

[45]潺湲(chányuán缠元):水徐流貌。

[46]墟里:村落。

[47]接舆:春秋楚隐士,这里比裴迪。

[48]五柳: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这里比自己。

【译诗】秋日里,寒山苍翠更浓郁,溪水潺潺流淌不停息。我手倚拐杖立柴门外,临风细听那晚蝉鸣啼。渡口边降下落日,村落里升起炊烟。仿佛又遇到古时的接舆,你酒醉疏狂,在我五柳先生的门前,放声高唱。

【赏析】此诗着力表现的,是秋日辋川恬静的风景。

秋日,原来苍翠的山色渐渐转为枯黄色了,山中的秋水潺潺流动着。一山、一水、一秋树秋叶、一秋溪秋水,辋川秋景渐出。

心境平静的诗人拄杖斜倚在柴门之外,静听着傍晚树林里的秋蝉鸣唱声。秋山本静,着一蝉声,更显其静。这种静谧正是王维所爱赏的。

夕阳西沉,挂在渡口以西的天边;村落里袅袅升起炊烟。这是一幅闲静的农村景象。二句诗,一句一景,几可与陶渊明的田园诗媲美。诗歌把裴迪比作接舆,把诗人自己比作陶渊明作结,可见,诗人对渊明是很仰慕的。

当然,此诗与渊明的田园诗是有别的。渊明写田园风景,满怀着对村舍草木的爱悦,而王维此诗所要表现的,是他见此风景而有的闲情逸致。王维闲则闲矣,奈何不能臻渊明“真”的境界。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诗】大雨刚刚过去,山谷格外空寂。夜晚悄悄来临,秋凉天气清新。明月皎皎,萤光洒满松林。山泉潺潺,清水在石上流淌。竹林传来阵阵喧闹,是洗衣女在归途中嘻笑。莲叶在水中轻轻摇动,是晚归的渔舟顺流而下。任随春光消逝芬芳尽,秋色美景仍可挽留人。

【鉴赏】将山中秋日的黄昏描绘得令人迷恋。王孙是反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诗意,说山居的景色特别诱人。王孙,指诗人自己。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译诗】晚年我独爱清静,万事全不挂在心。自知不能献良策,何不如返回旧居的山林。松林中吹来凉爽的风,我宽解衣带舒展轻松。明月从山间升起,莹光照着我拨琴弦。你问世间穷通的道理,请听河浦深处的渔歌。

【鉴赏】晚年归隐,自称对万事已不关心,恬淡豁达;但从诗里可以看出来,又并不完全如此。第三、第四句就显然有点牢骚,可见诗人的心境并未完全超脱。用“渔歌入浦深”来劝慰张少府,也含有自我安慰的心情。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译诗】不知香积寺在何处,我行走了几里山路,终于登上入云的高峰。小径深藏在参天的古木中,看不见行人的踪迹。深山密林似有晚钟鸣,回声荡漾不知来自何方。山泉流淌碰岩石,潺潺的水声含呜咽。太阳透进青松林,草深树密光影凉。春霭淡淡缭绕山林,寺旁的空潭更显幽深。身心安然入静境,如制毒龙去妄心。

【鉴赏】在“过”之前还不知寺的所在,寻到云峰里又只听到不知何处传来耳际的钟声,全诗没有一个字写到寺,所写的都是寺外的环境,更见古寺的无限幽深。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译诗】千峰万壑古树参天,杜鹃鸣啼山野传遍。一夜风雨透山林,百道飞泉如挂树梢间。汉家女织橦花布,纳税交官府。巴蜀人争芋田种,常引起诉讼。昔日文翁在这里尽心教学,巴蜀气象新。今当更努力,莫要依赖先贤不进取。

【鉴赏】先写梓州崇山峻岭的景物和风土人情,以见这地方还不怎么开化,在使君的治下当然会效仿先贤做出新的成绩。但就诗的艺术表现力来看,是前四句的宛转奇妙,有情有致,才得以成为佳篇。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诗】中年我已有心向佛,晚年迁家到南山底。兴致一来我必独漫游,快意佳趣只有我自知。闲情漫步到水尽头,坐下仰望白云飘浮。偶与林中老叟相遇,谈笑不停忘了归期。

【鉴赏】通篇写归隐后的闲适之情,一切随遇而安,非常恬淡。写景亦是写心,蕴含着一种哲理。

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49]。气蒸云梦泽[50],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

[49]涵虚:水气弥漫空中。太清:天空。

[50]云梦泽:在今湖北湖南两省境内。古为二泽,云泽在长江北,梦泽在长江南。

【译诗】八月洞庭涨秋水,湖波浩荡与岸齐。水气弥满充塞虚空,湖天相连混然一体。气雾蒸腾笼罩云梦泽,浪涛翻滚摇动岳阳城。想渡大湖又没有舟楫,闲居无事愧对盛世贤君。坐下观看垂钓者,怅惘空怀羡慕情。

【赏析】此诗除写洞庭湖壮阔之景外,也表达了孟浩然希望在政治上能得到张九龄的援引之意。

八月里秋雨绵绵,洞庭湖水上涨,湖水滔天,望去与岸齐平,澄清的湖水与天空混为一色,不辨彼此。水气弥漫蒸腾,笼罩着云梦泽;波澜翻滚,撼动着岳阳城。这两句写洞庭湖的宽广与滔天水势,堪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相媲美。正因为第一联已有了洞庭湖浩大的气势,这第二联才显得与第一联相衬,写来也水到渠成。

此诗的后半首表达了孟浩然欲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之情。他借欲渡湖而无舟楫、闲处居又有愧于当今圣明时代的说法,希望贤相张九龄能施以援手,使自己不至于徒然有“羡鱼情”,亦且能“归而结网”。

孟浩然本有隐逸之志,他之所以希望张九龄援引他出仕,一则因为张任丞相时政治清明,二则因为亲老家贫。这无损于他高洁的品格。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译诗】人事变换,新旧常交替,春去秋来,往复延古今。江山依旧,长留胜景古迹。前人故去,我辈又登临。天干水落,鱼梁露浅滩,天寒地冻,梦泽更深邃。羊公碑依然矗立在山间,读罢碑文不由泪湿襟前。

【鉴赏】因为山上有堕泪碑的胜迹,引起诗人和朋友们去凭吊羊祜,诗中抒发了像羊祜当年一样的感叹,更寄寓着自己因仕途失败,不能一施抱负的哀伤。第三、四句出语自然清隽,好像是从我们自己心里发出来的,令人感到特别亲切,在诗中起了很好的纽带作用。

宴梅道士山房

孟浩然林卧愁春尽,搴帷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人赤松家。

金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译诗】高卧在山林,心忧春意尽。揭帘远望去,依然见美景。忽与青鸟遇,送来仙人信。殷情相邀约,来到赤松家。房里炼丹炉,刚刚点燃火。屋外仙桃花,盛开艳灼灼。仙酒多神奇,容颜不会老。醉饮流霞酒,我岂会吝惜。

【鉴赏】隐士情怀,正愁着春天将要归去,忽然梅道士邀他前去做客,满心欢喜。以仙人来比喻道士的清逸,全诗都用了仙家的典故或道家的术语,类似一首游仙诗。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译诗】不必前往帝宫,再去呈上奏书。返归终南山,我那破旧的茅屋。没有才能,君主弃我不用。多染病痛,朋友与我离疏。白发如霜催人老,新春一到旧岁必除掉。长忧短愁总不息,夜深人静更难眠。月夜松林透清光,洒进窗户添空寂。

【鉴赏】这诗有一段故事,据《新唐书·孟浩然传》:有一日孟浩然到王维所在的村墅去玩,突然玄宗驾到,只好急忙躲到床下。玄宗发现后命他出来,并问他近来又写了什么诗,孟就朗诵了这一首。当念到“不才明主弃”这一句时,玄宗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乡。从诗的内容来看,他确实是在发怀才不遇的牢骚。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诗】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来到了好客的农家。翠绿的树林围绕村落,苍青的山峦城外横卧。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圃;手举酒杯,闲谈采桑种麻。待到九九重阳节,请君再来赏菊花。

【鉴赏】一幅非常朴实的田园风景画。诚挚亲切的友情,典型的农家生活场景将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交融在一起,与诗人的内心世界也极为和谐。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译诗】深山幽暗猿哀啼,悲戚凄厉令人愁。夜来沧江水更寒,波涌浪急向东流,冷风嗖嗖鸣江岸,木叶潇潇随风棹。明月清光洒江水,照着孤舟独飘摇。建德不是我故乡,常念扬州旧时友。愿将两行相思泪,随江遥寄海西头。

【鉴赏】写宿桐庐江的夜间景色和旅途的孤寂情怀,忆旧也是从这种心态下引出来的,并同时诱发乡思,将自己的怆怀寄给朋友。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竞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译诗】客居求仕,这样地无聊,这样地寂寞,我还要等待什么?天天白忙,一无所获。空手回到孤寂的寓所。本想归隐山林,寻找佳境,又因与故友离别,深感惋惜。居高位者,请能宽待我?世上知音,稀若晨星。我还是独守清冷寂寞,回到故园,紧闭门户。

【鉴赏】与好友王维告别,准备要离开长安了。既然在京求仕不成,因而充溢着对“当路谁相假”的愤懑,没办法只好回乡用“欲寻芳草去”来自我解嘲。

秋日登吴公台[51]上寺远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磐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吟。

【注释】

[51]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沈庆之所筑工事,后陈将吴明彻重修。

【译诗】草木凋零树叶落,我独自登上吴公台。秋境萧疏令人悲,思乡愁绪涌上心头。荒野古寺来人少,云峰阻隔流水深。夕阳缓缓下沉,依傍着旧时壁垒。寒磬声声传响,在空寂的山林中回荡。南朝往事已化为陈迹,登临怀古我心中惆怅。唯有浩浩荡荡的长江,日夜奔流不停息。

【赏析】在一个秋风摇落树叶和百草的日子里,诗人登上南朝宋沈庆之攻竟陵王诞所筑的弩台上的寺庙。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远望山峦,皆在云罩雾缭之中。傍晚的太阳沿着旧日的堡垒缓缓下落,寺院中传出的钟磬之声慢慢向空林中弥散。秋风四起,这钟磬之声也似带有一种寒意。南朝故迹尚存,人早不在,空留长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阳中独自流淌。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诗。第二联一写近景,一写远景,第三联以夕阳衬旧垒,以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当时人争名夺利,但时光流逝,各归黄土,诗人的诗外,有一种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慨叹。

此诗将凭吊古迹和写景、思乡融成一片,对古代兴废的咏叹苍凉深邃。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译诗】我遥望着你的小舟,在浩渺的水烟上漂浮。挥手向你告别,手巾已被泪水湿透,你像云中高飞的小鸟,我已望不见你的踪影。面对寥寂的青山,我枉然一片痴情,浩浩荡荡的长江,载着你的帆船远去。到那落日辉映的五湖,你可饱赏春日的美景。又有谁能看见,我孤孤单单伫立小洲上。眼望开着小花的白茲,心中充满相思的惆怅。

【鉴赏】送别诗在唐诗中占很大比重,且有不少是以写江上风光取胜的,这首诗也一样。尤其以中间两联出语自然,竟境深远。开头和结尾紧扣“送别”,依依眷恋,愈转情深。

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译诗】我寻他一路走去,莓苔中现出足迹。白云浮进水中的小洲,芳草遮住了紧闭的屋门。我观看雨后的苍松翠柏,又循山路走到水源头。溪边的花草通禅意,面对你们,你不再需要任何言语。

【鉴赏】本来是去寻访常道士的,但似乎并没有遇见,只是来到他隐居的地方,看着溪花就已经领略了禅意,彼此不必再言传了。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译诗】新岁新年,思乡心更切,我独自在天涯,泣流伤心泪。年纪老大,还屈居人下,春又归来,我还不曾回家。山中猿猴,朝夕与我做伴。江边的柳树,与我同领水上的风烟。我就像当年的贾谊,不知还要沉默多少年。

【鉴赏】这一首是在新年这一特定的时刻里写的,自然倍加深切,更何况宦途失意,被贬到这偏僻的南方,很自然地就将自己和贾谊联系起来了。

送僧归日本

上国[52]随缘住,来途若梦行。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53]轻。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54]。惟怜一灯影[55],万里眼中明。

【注释】

[52]上国:这里指中国。

[53]法舟:指僧人所乘的船。

[54]梵声:念经的声音。

[55]灯:这里是双关语,以舟灯喻禅灯,暗指佛法。

【译诗】你随缘到中国,一路飘摇若在梦里行。小舟远游在沧海,就像飘浮在天际。你端坐法舟里,离开尘世一身轻。水中的月影,通晓寂灭的禅理。海里的鱼龙,倾听你诵经的佛音。我独爱那一盏禅灯,光照万里,使我心亮眼明。

【赏析】这是一首送日本僧回国的诗。

诗的前半部分写日僧“浮天沧海远”来华,在“上国随缘住”;后半部分写日僧“去世法舟轻”归国。“浮天沧海”,可见日僧来华之不易;“去世法舟轻”一语双关,一指日僧乘船渡海归国,一指佛法普渡众生;第三联又赞日僧品格清美,佛法崇高,渡海回国时能以经声感动鱼龙。诗的末联也一语双关,既言日僧之舟行于海上,灯照万里,又言佛法如灯,能照亮众生心灵。

此诗用了众多佛家语,以此来为日僧远行是十分贴切的,但嫌太“专门化”了,使得诗意不是那么浓郁。

谷口[56]书斋寄杨补阙[57]

钱起泉壑[58]带茅茨[59],云霞生薜帷。

竹怜[60]新雨后,山[61]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62]

家僮[63]扫萝径,昨[64]与故人期。

【注释】

[56]谷口:古地名,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北。

[57]补阙:官名,职责是向皇帝进行规谏。

[58]泉壑:这里指山水。

[59]茅茨:(cí)茅屋。

[60]怜:可爱。新雨:刚下过的雨。

[61]山:即谷口。夕阳:傍晚的太阳。

[62]迟:晚。

[63]家童:家里的小孩。

[64]昨:先前。

【译诗】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将水、云、竹、山、鹭、花人格化了,写得极富感情。诗全是写景,句法工整。首联起对,颔联晴雨分写,颈联写花鸟情态,末联写邀约。“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也不愧为写景妙句。

这是作者邀请友人到书斋来聚会的诗。诗的大部分篇幅写了书斋及周围的幽美风景。书斋被围绕在谷口的泉壑之间,云霞从书斋外墙的薛帷间升起,可知书斋幽静,书斋所处山中高处。书斋附近,有浓密的竹林,雨后翠竹可喜;傍晚,山光绿紫万状,也十分可赏。白鹭常常很早就栖息了;花在高山中,谢得更迟些。这六句写出了书斋附近的清幽美景。结尾一联则是突出表现诗人的诚意盛情。全诗写景静中有动,幽而不寂,体现了钱起新奇清淡的诗风。

【鉴赏】这样一处绝好的隐居之所,让人心生羡慕和向往。把雨后的景色描写得如此幽美和富有情趣,真是美不胜收。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65]

韦应物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注释】

[65]淮:淮河。梁州:今河南开封。

【译诗】我俩曾一同客居在江汉,每次相逢一定要喝酒畅谈,直到酣醉方才回还。自从离别后,你我四处漂游如漂浮的云朵,转眼逝去十年整,岁月宛如大江流水。今日相见,我们执手欢笑,友情依然如故。岁月催人老,我们已两鬓斑白发稀疏。你问我为何还不回?只因贪恋淮上的秋山。

【赏析】诗人在淮上喜逢故人,而有此作。

诗人先是回忆了往昔与老朋友相处的情景:当初诗人客居江汉一带,常与这位老朋友相聚,相聚时总是一醉方休、醉后方归;分别后,他们的行止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十年的时光像流水一样迅速过去了。诗的后半部分写重聚之乐:他们重新聚首后,欢愉如昔,情谊如昔,但岁月无情,各自的两鬓都已染霜华了。朋友问诗人何因不归去故乡长安,韦应物答说因淮上有秋山,足堪逗留。实则淮上并无山,乃一片平原,此秋山可作一般的风景解。韦应物早年任侠使气,晚年闲静清雅,对河山丘壑能深情领略。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天宝十三载(754)中进士。宝应元年(762)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中为从事、检校金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侯希逸为部将所逐,翃亦随之返长安,闲居十年。大历九年(774)在汴宋节度使幕中任职,后因《寒食》诗见赏于德宗,擢为驾部郎中、知制诰,官至中书舍人。韩翃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为送别酬赠之作,题材较为狭窄,诗风华丽、技巧圆熟,为中唐名家。

酬程近秋夜即事见赠

长簟迎风早[66],空城澹月华[67]。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节候看应晚,心期卧已赊[68]。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注释】

[66]簟(diàn殿):竹名。

[67]澹:荡漾貌。月华:月光。

[68]赊:迟。

【译诗】长竹迎着早来的秋风,空城荡漾着清丽的月光。一只鸿雁飞向银河,静夜传来千家捣衣的砧响。春去秋来时令已不早,两心相约互酬唱,我激切不已睡得迟。刚才吟诵你秀美的诗句,不觉天已拂晓鸦雀鸣啼。

【赏析】这是一首酬答友人的诗。友人的诗题作《秋夜即事》,韩翃既以原题奉酬,因此,也从秋夜所见写起:

挺拔的竹子首先感受到了秋风,明亮的月光洒遍了全城。银河耿耿,一雁横空而过;砧杵声声,千家都在捣衣。这第二联可以视作此诗的警句,不但对仗工整,写景也清切,尤其是秋夜空中一雁横空(要是有很多雁儿飞过,意境就大逊了),顿时写出了秋空的寥廓和索寞,堪称“诗眼”。

下半部分落实到“酬”字上:季节已到秋天了,由于热切地思念程近,睡时已经很迟了;刚才晚上一直诵读着程的佳句,致使难以成眠,不知不觉中天亮鸦鸣了。平心而论,此诗的后半部分落入了应酬的俗套中,无甚可称之处。

刘昚虚生卒年不详,洪州新吴(今江西奉新)人。开元二十一年(723)中进士,又登宏词科。仕途坎坷,年寿不长。与孟浩然、王昌龄等友善。其诗多写山水隐逸,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评其诗云:“情幽兴远,思苦语奇。”工于五言。

阙题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69]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70]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解】

[69]道由句:指山路在白云尽处,也即在尘境之外。

[70]闲门句:门一开,便可见上山之路。

【译诗】高远的山路,从白云尽头伸出,清澈的溪水,与春光相伴相随。微风吹拂,花瓣轻轻飘落,落入水中,芳香随小溪一同远流。清寂的屋门,开向悠悠的山路,稠密的柳条,遮掩雅静的读书堂。阳光透进幽深的树林,清晖照着我的衣裳。

【赏析】这是一首写暮春山居的诗。

诗人的“读书堂”在深山之中,在去读书堂的路上,白云缭绕,仿佛封住去路,路旁的青溪很长,水源很远,而流水所至,落花的色和香也和它一同到来,因此,这是一条“春”和“溪”一路作伴的山路。诗人的读书堂门前清静,柳树掩映,白天人坐读书堂中,太阳透过柳荫照在衣裳上的是一片清幽的光辉。诗人在这里与山花山溪朝夕相处,自然能心旷神怡、物我两忘了。

刘眘虚可归入王孟诗派中,他的诗歌诗境清淡,从这首《阙题》中,也可以见出诗人恬淡的思致。清人俞陛云评此诗:“此诗起、结皆不用偕律,弥见古雅。”风格与孟浩然诗很相近。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县)人。少时从萧颖士学,为门人之冠。安史乱起,避居鄱阳,闭门读书。大历初,由刘晏招至转运府中任职。后以监察御史里行出为东阳县令,复随李皋至江西,为江西节度使府留后。贞元元年(785)擢抚州刺史,又封谯县男,迁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世称戴容州。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内容较为宽泛,各种体裁皆有所涉猎。

送李端

故关[71]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72]少孤[73]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相向,风尘[74]何所期。

【注解】

[71]故关:故乡。衰草:冬草枯黄,故曰衰草。

[72]“路出”句:意为李端欲去的路伸向云天外,写其道路遥远漫长。

[73]少孤:少年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

[74]风尘:指社会动乱。此句意为在动乱年代,不知后会何期。

【译诗】故乡的路口,遍地是枯草,与你离别,我强忍伤悲。你上路远去,隐没寒云外,我独自归来,日落雪飞舞。我少小守孤苦,早离家乡四处飘游,时世多艰难,可惜与你相识太晚。望着你远去的方向,我怅然掩面泪流淌。世道纷乱风尘扰,重逢相聚又盼何日。

【赏析】这是一首悲凄的送别诗。

作者送别李端之时,正是岁寒季节,衰草遍地。这种时节、这种景象,本来就令人有凄凉感,何况还要送别朋友!李端是经过高入寒云的山路离去的,作者送别回来正当日暮飞雪的时候,这种送别益发使人愁绪万端。

作者联想自己的身世:年少时便死了父亲,很早就流落他乡;正值国家多难,所以很迟才结识李端。“多难识君迟”一语已含作者与李端性情相投之意。然而,在这种使人悲凄的季节却要送别堪为知音的朋友,使作者不禁泪落沾巾,何况,在这种离乱的年代,一别之后,何时还能重逢呢?

故关衰草、寒云暮雪的阴郁笼罩全诗,衬得离别之情凄凄悲悲,动人也深。

李益(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县)人。大历四年(769)中进士,授华州郑县尉。两年后中讽谏主文科,擢郑县主簿。因职不称意,遂弃官北游河朔,先后入臧希让、李怀光、杜希全、张献甫、刘济等幕中,处军旅中长达26年。后为宪宗召入朝中,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屡迁太子宾客、右散骑常侍等职,以礼部尚书致仕。其诗以边塞诗最为杰出,内容多写士卒久戍思乡之心情,感伤气氛较浓,并兼及塞外风光之描写。晚年入朝为官,才思渐竭。兼擅众体,尤以七绝见长。所作七绝凝练含蓄、韵味绵长,音律和畅,甚得世誉。

喜见外弟[75]又言别

十年离乱[76]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77]道,秋山又几重。

【注释】

[75]外弟:姑母的儿子。

[76]十年离乱:指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共历八年,十年是举起成数。一说,两人十年前见过面,经过十年离乱又相逢了。

[77]巴陵:唐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岳阳市。

【译诗】经过了十年的乱离之后,长大后在异地忽然相逢。初见动问尊姓使我惊讶,说名字才忆起旧时面容。别后经历多少沧海桑田,长谈直到山寺敲响暮钟。明日你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愁不知又隔几重?

【赏析】此诗以朴实的语言写出了悲欢离合之情。

国家动荡不宁,诗人与表弟流离失所,十年之后重新相逢;久别初见,两人仿佛已不相识,称名道姓之后,始能追忆旧日容貌。两人各叙别来情事,直至深夜时分。明天他们又要分别了,秋山万重,不知何日方能会面。

社会的动荡给诗人、给诗人表弟乃至全体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二语,形象地写出了动荡的年月里百姓流离失所的情形。诗的末联不写离情,然而余音袅袅,离情尽见。

司空曙(720?-790?),字文明,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人。大历初,任洛阳主簿,后为右拾遗。建中年间,被贬为长林县丞。复被剑南节度使韦皋招至幕中,任检校水部郎中。其诗多为赠别酬答、羁旅行役之作。长于近体,尤工五律,诗风闲雅疏淡,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78]

故人江海[79]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80]

【注释】

[78]云阳:今陕西省三原县。宿别:同宿后又分别。

[79]江海:指上次的分别地,也可理解为泛指江海天涯,相隔遥远。

[80]共传:互相举杯。

【译诗】和老朋友在江海分别,被山水阻隔已度过了多少年。突然相见反而怀疑在梦中,相互悲伤中互相询问年龄。孤灯的光照着窗外的夜雨,竹林深处好像漂浮着云烟。明天更有离愁别恨,珍惜这杯离别的酒互相劝饮。

【赏析】此诗也写动荡岁月中故友重逢的喜悲。

诗人与朋友江海一别,现在好不容易才见面。多年不见,忽然重逢,不以为真,反以为梦;人事沧桑,匆匆过去了许多年,都记不得彼此的年龄了,所以在悲叹中互相询问。老友重逢,有说不完的话,在客舍中,孤灯寒照,各叙平生;客舍外竹林深邃:淡烟迷漾,为此次重逢增添一种凄凉,也似在为明天的又要离别添一种悲伤。诗人与朋友非常珍惜这次重逢,互相传杯劝酒。

在“大历十才子”中,司空曙的才力较高。此诗的第二联,朴挚真率,写出了老友重逢的喜悦,也写出了对动乱年月相见何难的感慨,为后人传诵,也增强了此诗末联惜别之情的效果。

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81],况是霍家亲[82]

【注释】

[81]分(fèn奋):情谊。

[82]霍家亲:一作蔡家亲。晋羊祐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

【译诗】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发老人。因为我长期以来孤寂沉沦,你频来探望令我自愧难忍。平生情谊可见是自有缘分,更何况本身就是姑表亲门。

【赏析】此诗前半写自己荒居之苦,后半写外弟见宿之乐。

诗人自叹家道衰落,旧业无多,因而穷居无邻:在雨打黄叶的夜里,只有孤独的、头发已白的诗人。“雨中黄叶树”承“荒居旧业贫”,“灯下白头人”承“静夜四无邻”而言。

外弟卢纶来访,使诗人十分高兴:以我这个长久沉沦的人,多次蒙你来看望,我怎不感到惭愧!然而你我原是知交,自有缘分,何况彼此还是表亲!

在这首诗中,诗人把几样客观事物不露痕迹地组织在一起,让它们互相烘托而又联合,营造出一种氛围,“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因此受到人们的赞赏——这些事物不是靠有力的动词来联系,而只由“中”、“下”等字轻轻淡淡地搭线,来增添这种氛围的效果。

贼平[83]后送人北归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84]见青山。[85]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注释】

[83]贼平:指安史之乱已平。

[84]旧国:指故乡。

[85]“旧国”句:意谓你到故乡,所见者也惟有青山如故。旧国:指故乡。

【译诗】安史作乱你我一同流落江南;时局安定之后你却独自北返。八年光阴漂泊他乡已生白发;你回故乡所见依旧当年青山。你踏晓月早行所过尽是残垒;繁星密布之夜该是宿于故关?一路上只有寒禽和萋萋衰草;处处跟着你的愁颜相依相伴!

【赏析】安史之乱持续八年,致使百姓流离失所。此诗当是安史之乱结束不久时的作品。

乱平后,诗人送友人北归。诗人回忆安史乱起的情景道:当时乱起时,他与友人一起逃往南方。乱平后友人一人北归。在这长长的岁月里,大家都在辗转他乡的过程中头生白发,现在朋友一人回故乡去。战后故乡当残破不堪,恐怕只有青山依旧了。

诗的后半部分设想朋友北归路上的情景:你将在天还未亮、月仍在空的时候早起,要在繁星满天的夜里才能休息,早行晚宿,经残垒过故关;你将独自一人,无由作伴,一路所见,处处都是使人添愁的寒禽与衰草罢了。

诗人写出了惜别友人之情,也写出了诗人独留他乡的愁绪,并曲折地表达了对故国残破的悲痛。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又登宏词科。贞元十一年(795)授太子校书,累官至监察御史,后参与“永贞革新”,为王叔文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升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革新失败后,贬为朗州司马。十年后召入京城,又因作诗讽刺新贵,被排挤出京任连州刺史,后历任夔州、和州刺史。文宗初,复召入朝,任主客、礼部郎中,兼集贤殿学士。不久又出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官终检校礼部尚书。其诗涉猎题材广泛,所作政治讽刺诗,辛辣尖锐,痛快淋漓;所作怀古诗,沉郁苍凉,语浅意深;所作仿民歌诗,清新爽朗,别开生面。诗兼众体,尤擅七言,多有名篇、名句流传于世。

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86]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87]得相[88]能开国,生儿不像贤[89]。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90]

【注解】

[86]天下英雄:《蜀志·先主传》:曹操曾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87]“势分”句:指刘备创立蜀汉,与魏、吴三分天下。

[88]此指诸葛亮。

[89]此言刘备之子刘禅不肖,不能守业。

[90]“凄凉”两句:刘禅降魏后,东迁洛阳,被命为安乐县公。魏太尉司马昭在宴会中使蜀国的女乐表演歌舞,旁人见了都为刘禅感慨,独刘禅“喜笑自若”,乐不思蜀(《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妓:女乐,实际也是俘虏。

【译诗】刘备的英雄气概真可谓顶天立地;经历千秋万代威风凛凛至今依然。战乱局势中与魏吴鼎足三分天下;雄心勃勃立誓复兴汉室统一铸钱。得到贤明丞相孔明开国有人辅佐;生了个儿子阿斗却不是一个圣贤。多么可悲原先蜀汉宫廷的歌妓们;如今却欢歌曼舞尽在魏王的殿前。

【赏析】这是作者经过蜀先主(刘备)庙吊古的诗。庙在夔州,作者曾在夔州做刺史。

诗人对刘备是很敬仰的。当年,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的这种英雄气慨,千载之后还能令人肃然起敬。诗的第二联概括刘备一生的事业:刘备建立蜀汉,与吴、魏三分天下,成“鼎足”之势。刘备自称是汉中山靖王之后,要兴复汉室。“五铢钱”是汉武帝以来的钱币,王莽篡汉后,废止不用。这里用“复五铢钱”代指复汉。诗的第五句说刘备得到丞相诸葛亮的辅佐,所以能开建蜀国;第六句叹惜后主刘禅不能守父业。末两句感叹后主亡国。

此诗对刘备的赞扬很公允,对刘备后继无人终致亡国寄予无限感慨。首联气势不凡,末联感慨深沉,是一首出色的吊古诗。

张籍(768?-830),字文昌,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后移居和州(今安徽和县)。出身贫寒,贞元十五年(799)中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国子助教、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张司业。曾从学于韩愈,世称韩门弟子。工于乐府,与王建同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并称“张王”。所作乐府诗或沿用旧题,或即事名篇自创新词,较为深刻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不同社会层面的人们的生活,揭露了当时的各种不合理的现象,尤其是反映了人民所受的苦难,并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其诗所用语言,明白晓畅,多为口语,但却精警凝炼。王安石评其乐府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没蕃故人[91]

前年戍月支[92],城下没全师。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无人收废帐[93],归马识残旗。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注释】

[91]没:陷身。

[92]月支:一作月氏(zhī枝):汉西域国名,借指土蕃。

[93]废帐:指战败后遗留的营帐。

【译诗】前年你出征月支,全师覆没,城池破。吐蕃汉地消息已断绝,你与我作生死长离别。战场上,一片荒凉,无人收废弃的营帐。幸存的战马往回逃,还认得残破的旗子。想祭奠你的亡灵,心期望你仍健在。生死难知,令人怅惘,遥望天边,我痛哭断肠。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为怀念一位生死不明的友人作的。在这次战斗中,唐军全师覆灭,友人是生是死,由于消息断绝,无法肯定。他深深想念这位朋友,料想其已死,想奠祭;但又存一线希望,希望友人还活着。巨大的悲恸在这无望的希望中体现出来。全诗语真而情苦,“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一句形象描写战场的情景。

[94]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95]满别情。

【注释】

[94]本诗又题《赋得古原草送别》。

[95]萋萋:草盛貌。

【译诗】原野上青草郁郁葱葱,鲜活又茂盛。年年岁岁,枯萎了复又苍翠。野火再猛,也烧不尽。春风一吹,青草复生。遥远的古道,弥漫着芳草的馨香,阳光照耀下,一遍碧绿连荒城。又送友人,踏上古道。满怀离情,眼望着萋萋的芳草。

【赏析】这是一首咏草之作。

绵密的原上草每年一荣一枯,草枯黄之时即遭野火焚烧,但草是烧不尽的——春天一到,原上之草就又碧绿茂盛了。草的生长速度极快:不仅原上,就连古道荒城也无处不生。当此春草茂密之时,诗人又要送朋友远去,心中凄然,充满离别之情。

此诗写出了草的顽强的生命力,也写出了草的芳香——“远芳侵古道”,写出了草的色彩——“晴翠接荒城”。而惜别之情也如春草——“更深更远更生”。全诗以人事代谢的现象与自然界光景常新作对照,意义就不仅局限于写草了。诗的下语准确洁净,“侵”字、“接”字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祖居长安下杜樊乡(今陕西长安县),世称杜樊川。大和二年(828)中进士,复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任弘文馆校书郎,同年被辟为江西团练巡官。后为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掌书记,居扬州。大和九年(835)入朝为监察御史,不久分司东都。后出任宣州团练判官。开成四年(839)复回长安,历任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员外郎等职。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后迁池州、睦州刺史。大中二年(848)入朝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后历官湖州刺史、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杜牧有抱负,善论兵,曾注《孙子兵法》,并著文陈藩镇之祸与用兵之策,其诗多指陈时局之作,怀古诗融入史论,对后世影响颇大,其抒情写景之作也多有名篇传世。工于近体,尤长于七绝。其诗风俊爽雄丽,为晚唐杰出的诗人,与李商隐并称“李杜”,为同杜甫有所区别,又称“小杜”。

旅宿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96]。远梦归侵晓[97],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98]系钓鱼船。

【注释】

[96]断雁:孤雁。警:惊醒。

[97]侵晓:破晓。

[98]门前。

【译诗】住在旅馆中并无好的旅伴;忧郁的心情恰似凝固一般。对着寒灯回忆起故乡往事;就象失群的孤雁警醒愁眠。家乡太远归梦到破晓未成;家书寄到旅馆已时隔一年。我真羡慕门外沧江的烟月;渔人船只就系在自家门前。

【赏析】这是羁旅怀乡之作。离家久远,目睹旅馆门外的渔船即加以艳羡。幽恨乡愁、委实凄绝。颈联“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意思曲折多层,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

此诗写在旅馆热切思念家乡的情怀。诗人客居旅馆,无良朋为伴,孤独中为乡愁所苦。“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极言乡关遥远,幽愁满怀。梦见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遥远,梦醒时分天已大明,家书须隔年才能寄到旅馆,可见离家之远,表达出对家乡深沉的思念。最后两句似乎跳出了乡愁,艳羡门外沧江鱼船的清闲自在,其实是借他乡之物,更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思乡之情。全诗层层推进,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

诗的后半部分借他乡事物,更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思乡之情。

许浑生卒年不详,字用晦,一字仲晦,祖籍安陆(今湖北安陆县),后迁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丁卯涧,故世称许丁卯。大和六年(832)中进士,先后任当涂、太平二县令,擢监察御史,后因病辞官,居京口。后起任润州司马,历官虞部员外郎,郢、陆二州刺史。其诗长于律体,不作古诗。所作以登临怀古、山水田园为佳,格调清新、律法圆熟。因诗中用“水”字甚多,人称“许浑千首湿”。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99]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100],疏雨过中条[101]。树色随关迥[102],河声入海遥。帝乡[103]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释】

[99]阙:指长安。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

[100]太华:太华山,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

[101]中条:中条山,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

[102]迥:远。

[103]京都。指长安。

【译诗】晚风吹,红叶萧萧落下,长亭里,饮下别酒一瓢。天上的残云飞回太华山,稀疏的细雨越过中条岭。树色苍莽,随城关远去,河水涛涛流进遥远的海洋。明日里就要抵都城,我仍在做那渔人樵夫梦。

【赏析】作者赴长安途中,于潼关驿楼休息,而作了这首诗。此诗一开始便从潼关驿楼所见景象着笔:

驿楼附近,红叶在夕阳之中萧萧作响,诗人在驿站休息,饮酒而观红叶和其他风景:空中残留的云向华山慢慢飘去,疏疏落落的雨点下在中条山上。山势绵延千里,远望之下,树色也越来越远、越来越幽暗;黄河之水滔滔东去,波涛之声也由近而远。明天就能到长安了,但诗人还在眷念着回故乡去过渔樵生活。

此诗气象壮阔,笔力雄健,中间二联纯从大处下笔,云雨声色,尽情地展现出关中山岳河流的浩大气势。末联则流露出作者出仕和归隐的矛盾心情。

早秋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104]。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淮南一叶下[105],自觉洞庭波[106]

【注释】

[104]金河:秋天的银河。古代五行说以秋为金。

[105]“淮南”句:典出《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106]洞庭波:典出《楚辞·九歌·湘夫人》“洞庭兮木叶下”意。

【译诗】漫漫长夜中泛流着琴瑟的清音;青萝轻拂好象有西风飕飕而生。白露凝珠的野草栖留几只残萤;秋之晨雁群掠过银河向南飞腾。高大的树木拂晓看来尚未凋零,阳光下遥望远山层次格外分明。淮南子有一叶落而知岁暮之句;我悟到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情。

【赏析】这首诗描绘初秋景色。前四句写早秋的夜景,五、六两句写早秋的昼景,在描绘秋景的过程中,诗人注重高低远近,落笔细致而层次井然。“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最后两句运用《淮南子》与《楚辞》典故,浑然一体,神气十足,又将身世感叹暗寓于其中。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107],故园芜已平。烦君[108]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释】

[107]梗犹泛:言身不由己,四处飘泊。

[108]君:此处指蝉。

【译诗】你生来就栖身高处,餐风饮露,难以饱腹。纵然声声哀诉,也是枉然。可怜你啼鸣到五更,声音嘶哑,似要断绝。大树依旧碧绿昌茂,冷眼旁观,甚是无情。我这小官,微不足道,桃梗一样,四处飘遥。故乡的家园,早已荒芜,光颓颓一片,真凄凉。多谢蝉鸣,来提醒,我也要全家守清贫。

【赏析】此诗名为咏蝉,实则咏诗人自家情怀。

诗的第一联写出了蝉因处高洁而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也无人同情。第三句极言蝉通夜哀鸣,到天晓力竭声疏,承上文的“恨”字;第四句承上文的“恨”字:蝉栖托在树上,抱枝哀鸣,而树却“无情”自“碧”。诗人的比喻是很明显的:诗人以蝉自比,以树比他所期望的援助者。

诗的第三联直写诗人漂泊不定的遭遇:官职微小,年年漂泊他乡,故园荒芜,还是早点辞官归去吧。第四联诗人将自己的遭遇与蝉联系起来:多蒙蝉声使诗人警惕,诗人也正与蝉一样清高、清苦。这样,就使全诗首尾相应,写出了诗人的不平和牢骚,也写出了诗人高洁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