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

第一章 童年

1 斯堪的纳维亚

欧洲北部,纵卧着一道长长的山脉。茂密翠绿的大森林,覆盖着整个山脉。山的西麓,地势陡峭,东麓地势平缓。

这就是斯堪的纳维亚山脉。

山的东部有一个国家,叫瑞典。

瑞典和邻近的挪威、丹麦,这三个国家,同属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三国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都属于印欧语系斯堪的纳维亚语支。

斯堪的纳维亚的最南端,有一个地方,名叫斯科讷,是瑞典的一个县。

在斯科讷县的东诺贝洛夫,有一位名叫奥勒夫的农民,他养育了一个爱好音乐、求知若渴的儿子。

这个孩子取名彼得·奥勒夫森。长大后,他离开了农村。

  1. 世纪 70 年代,彼得·奥勒夫森来到瑞典乌普萨拉求学。1682 年,

    他考入乌普萨拉大学法律系,在注册时,将他的姓名改为拉丁文姓名: 彼得勒斯·奥莱·诺贝利厄斯。

大学毕业,取得法律学位后,诺贝利厄斯在乌普萨拉附近的一个县法院,受聘为法官。

他对音乐的爱好,为他提供了进入上流社会和文化家庭的敲门砖。接着,在 1696 年,他和乌普萨拉大学校长的女儿温德娜,一个学识渊博的女才子,结为伉俪。

他们生育了几个孩子。

其中最小的一个儿子,奥洛夫·珀森·诺贝利厄斯生于 1706 年,颇具艺术天资,后来成了乌普萨拉的微型画画家和学院派绘画大师。

奥洛夫·珀森·诺贝利厄斯的儿子,没有步其父亲的绘画道路,而是选择了医学。

他成了一名外科医师,还在耶夫勒做过地区级卫生行政官员。 1775 年,他在战争时期作为军医服役时,把他的诺贝利厄斯大姓,

改成了叫起来更顺口的“诺贝尔”。

他膝下的大儿子,爱默纽尔·诺贝尔,是位有名望的人,也就是本书传主阿尔弗莱德·伯哈德·诺贝尔的父亲。

2“发明狂”

爱默纽尔·诺贝尔,1801 年出生于瑞典商业港耶夫勒。他从小聪明过人。

可是,他却不愿意坐在教室里死记硬背地读书。由于他身体强壮, 臂力很大,机智多谋,年仅 14 岁就当上了海员。

随着远洋帆船的每一次出航,他见到了地中海国家和远东的风土人情,视野不断扩大。

当他经历了三年充满冒险的海上生活之后,于 1818 年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他突然萌发出要做一名建筑家的念头。

于是,他在耶夫勒学了一年的建筑艺术学,接着南下,来到首都斯德哥尔摩,在工艺学院建筑系继续深造。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原本就对绘画和机械建筑极有兴趣的爱默纽尔·诺贝尔,在学校的表现尤其突出,曾经得到学院的三次“优秀建筑家”奖。

他还兼任学院机械系的设计员和助教,并且数次获得建筑和机械制造方面的奖学金。

爱默纽尔·诺贝尔离开学校,走向社会。

他在斯德哥尔摩完成过许多建设项目和市政建筑工程。起初,他同别人合伙,不久后便自己独挑大梁了。

他还设计了“活动木屋”,造过各种式样的浮桥,研制出性能各异的机床,⋯⋯

1828 年,他发明了“诺贝尔机械运动”,并且获得了专利权。

所谓“诺贝尔机械运动”,是一种将循环运动改变为前后运动的新方法。根据这种方法,后来造出了具有 10 个滚轮的碾压机。

爱默纽尔·诺贝尔从此作为一名发明家而初露头角。

他甚至忘记了自己的本行,而迷恋于发明、实验、研究。

他似乎生来就酷爱发明,想那些别人没有想过的事情,发明那些世上罕见的东西。

一次,他设计了一种橡皮囊。

设计思路是很有意思的,打仗时士兵带在身边,可以用它盛东西; 当士兵渡河时,将橡皮囊充气,立刻就能变成一艘橡皮船。

他为此筹来资金,建了一座小工厂,开始生产这种橡皮囊。可是, 尽管他作出了种种努力,瑞典军队却没有购买这种新式装备。

他的发明总是走在时代的前面,很难得到周围人们的理解,还不时招致他人的反对。

左邻右舍看到他挖空心思地去琢磨那些莫名其妙的东西,都纷纷议论说:

“爱默纽尔真是个发明狂。” “谁找了这么一个性格怪僻的丈夫,不倒霉才怪呢。”

可是,爱默纽尔·诺贝尔根本不把这些蜚语放在心上。他一点也不气馁,继续做他的实验,搞他的发明,尽管失败一再尾随着他。

这可能是他生来便有的一种乐观性格,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充满自信,并且具备丰富想象力的缘故。

看来,爱默纽尔只能作为一个发明家,而远非一位精明的经济学家。这也为他的下一代,从一个侧面提供了某种有益的借鉴。

3 母爱

爱默纽尔·诺贝尔 26 岁那年,即 1827 年,娶 24 岁的农家女卡罗莱娜·安德里特·阿尔塞尔为妻。

卡罗莱娜出生于瑞典南部的斯莫兰县,她的父母都是当地勤劳的农民。她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具有无穷的智慧和精力,颇富幽默感。她讲求实际,乐观豁达,谦虚有礼。

所有这些优秀品德,后来都强烈地影响到她的孩子。

1832 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他们在斯德哥尔摩的住宅和全部家什。于是,他们不得不搬到斯德哥尔摩北郊,一幢楼房的后屋,这幢楼

就是现在这座现代化城市中心的北方街 9 号。

第二年,1833 年的 10 月 21 日,一代奇才阿尔弗莱德·伯哈德·诺贝尔,降生于这么一户贫困的普通人家。

阿尔弗莱德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一直纤弱多病,动不动就感冒, 发热,要不然就痉挛性发作。

先于他来到这个家庭的,还有他的两个哥哥。大哥罗伯特·诺贝尔生于 1829 年。

二哥路德维希·诺贝尔生于 1831 年。

虽然两个哥哥需要照料,但是母亲只好拿出她更多的爱来关怀、抚育阿尔弗莱德,以便让这盏明灭不定的生命之灯,能够继续点燃下去。当别人几乎全都放弃了希望的时候,只有她,一个伟大的母亲,依

然自信,一定能够养活这个孩子。最终她取得了成功!

阿尔弗莱德自幼酷爱文学,青年时代特别喜欢写诗。他在 18 岁时, 写了一首题为《谜》的自传体诗,回顾他的童年旧事。现摘录其中几段:

我躺在摇篮里行将死去, 母亲怀着深沉的爱,

长年累月守护在我的身旁, 虽然希望渺茫,

她却要拯救这欲灭之光。

我连吸吮乳汁的气力都没有, 接着是一阵抽搐,

直把我送到死亡的边缘, 我体验到了死亡的痛苦, 又感受到了死亡的极点。好不容易长大了,

病弱仍然一直伴随着童年。在这个小小的世界上,

我生活的地方, 仿佛是陌生的,

小伙伴们玩得热火朝天,

我却只能默默地站在一旁观看。我这颗与童年欢乐无缘的心, 只能朝着未来,

把希望寄托给明天。

4 卖火柴的小男孩

  1. 世纪是瑞典海外贸易迅速发展时期。后来因蒙受拿破仑战争的惨

重打击,导致了 19 世纪初期瑞典的大萧条和经济危机。

这种状况给瑞典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便是向国外大移民。

据当时的统计资料表明,这个 500 万人口的国家,竟然移走了一百多万人。

爱默纽尔的建筑承包业务一再背运,他已经跌入了困境。债主们不间断地上门逼债,他不得已宣告破产。

尽管爱默纽尔性情倔强,对自己的才能充满信心,可是后来他还是认真地思索起来了:

“为什么如此奋斗,还是事事不能如愿以偿呢?” 他终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瑞典好像不是发明家可呆的地方。如果到国外去,我的才能或许会有用武之地。”

于是,爱默纽尔在 1837 年只身离开了自己的祖国。他先是去了芬兰。父亲走后,母亲在几位有同情心的朋友和邻居的帮助下,在离家不

远的地方开了一爿小店,经营乳制品和蔬菜。依靠由此得来的微薄收入, 维持一家人的贫困生活。

大哥罗伯特晚年曾回忆说: “我最辛酸的记忆之一,莫过于这个时期出现过的一段小插曲:有

一次,妈妈给了我一枚 3 分钱的硬币,要我去买晚饭吃的东西,而我却在路上把这枚可怜的小硬币给弄丢了。”

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9 岁的大哥罗伯特和 7 岁的二哥路德维希,像安徒生童话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在那个特别寒冷的年头里,也站在斯德哥尔摩的街头巷尾卖起了火柴。

阿尔弗莱德,比起他的两个哥哥,显得更加苍白,而且文静得多。他很少外出玩耍,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母亲身边度过的。

只是在天气晴朗的时候,他偶尔也和两个哥哥一起,上街吆喝着: “卖火柴啦!”

可是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刚干起来就立刻感到疲惫不堪。他那时多么羡慕哥哥和其他那些小孩健康的身体啊!

瑞典曾有“火柴王国”之称。

在世界火柴发展史中,瑞典始终处于领先地位。19 世纪 30 年代,黄磷火柴流行欧洲。瑞典早在 1836 年就创办了火柴厂。

但是,这种黄磷火柴不仅有毒,而且容易引发意外的燃烧。于是在瑞典,有人用化学性质不活泼的赤磷代替燃点很低的黄磷,并且以配料“隔离法”使涂在火柴杆上的燃烧剂,只能在涂有发火剂的火柴盒上划燃。这就是安全火柴的发明始末。

阿尔弗莱德一边体验着卖火柴的经历,同时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也埋下了发明的火种。

5“大自然这本最好的教科书” 诺贝尔三兄弟,和睦相处,亲如手足。

阿尔弗莱德看到两个哥哥已经上学,自己羡慕不已。

“妈妈,我能去上学吗?妈妈,你说呀。”

不知什么时候,他又来到正在厨房做饭的妈妈身旁,这句话他已经

问过许多遍了。

母亲看着他瘦弱的身躯,窄小的脸庞,皮肤白里透青,禁不住用双手温柔地扶着他那瘦削的双肩,轻轻地告诉他说:

“阿尔弗莱德,只要你把身体弄好,上学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的。” 七叶树的叶子,快要落光了。

1841 年的秋天,阿尔弗莱德终于到了上学的年龄。

他进了两个哥哥所在的小学,斯德哥尔摩的圣雅各布高级卫道士小学。

这是他一生中接受正规教育惟一的一所学校。

他当时虽然年幼多病,上课常有缺席,但他学习特别勤奋,认真, 刻苦。

身体不好有时没有去上学,他就在家里读自己喜爱的书和课本,或画画,或写作文。

看到母亲终日忙个不停,阿尔弗莱德总想帮助母亲做点什么。而母亲总是说:“对于你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所以,你们不要担心钱的事情,要去学习你们感兴趣的东西。”

不论父母作出多大牺牲,也要让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是阿尔弗莱德父母的一贯想法。

斯德哥尔摩依山傍水,景色绮丽。

这是一座水上城市,素有“北方威尼斯”之称。市郊青山耸翠,绿水泱泱。

风和日丽的季节,阿尔弗莱德喜欢独自到田野、小丘、河边去,静静地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之中。

浓郁的双眉之下,一对晶莹闪烁的蓝色大眼睛,凝视着远方。

天空的色彩,浮动的云朵,因季节和气候的不同而千变万化;一草一木,都令人感到生命的神奇,真是千姿百态。

他在孤独的环境中,渐渐地培养了自己观察大自然的爱好,并且从中体验到了无穷无尽的乐趣。

后来有一次,他对他的朋友说: “我在少年时代就研究过大自然这本最好的教科书。”

6 父亲来信七叶树的叶子,又一次落光了。

冷风吹得光秃秃的树枝嗖嗖作响。

诺贝尔三兄弟,每人手里拿了一份成绩报告单,兴冲冲地回家来了。“妈妈!您看,成绩更好了。” “我真高兴,得马上写信告诉你们的爸爸。”

阿尔弗莱德由于生病,上课出席率最低。但是他勤奋努力,结果全部功课以及品德都得了最高分。在同年级的 82 名学生中,只有两人取得了这样好的成绩。

1842 年 10 月的一天,全家人望眼欲穿地盼望着的父亲来信,终于送到了。

随信一起送到的还有许多急需的钱。

父亲在信中说: “让你们久等了。在国外的这五年时间,我时刻强忍着对你们的思

念,拼命地干活。我的努力最终没有白费,你们一定会为我高兴吧,我已经建了一座小工厂。

工作方面,订货单不断增加,已经不成问题了。我现在已经购置了一幢很大的房子,这是赠送给你们的见面礼。请尽快到圣彼得堡来,让我早点见到你们健康的面容!”

原来,父亲自 1837 年离开瑞典后,起先在芬兰的图尔库。他在那里做过建筑师、营造师、各种实验员,经历了许多磨难。在他的身后,留下了一排排当时风格的各式建筑,就是他在那里活动的见证。

但是,不足之处,这个国家似乎也不太愿意接受有天才的发明。他心想:

“是不是又走错了地方。”

父亲又把希望寄托在一个俄国军人的身上。

这个俄国军人是父亲在芬兰时认识的。19 世纪 40 年代初,父亲同他一块儿去了俄国的圣彼得堡。

还是在瑞典的时候,父亲就发明了地雷和水雷。这些东西能够在“陆地或海洋,将进犯之敌消灭在相当远的地方”。

他曾经把这些发明,连同设计图纸和样品,提交给当时的瑞典武装部队。然而使他感到极度失望的是,军方对此毫无兴趣。

当他辗转到圣彼得堡时,他又开始劲头十足地恢复这些实验。

一次,在当地有影响的头面人物的帮助下,他的实验表演获得了成功,得到军事当局的夸奖,还奖给了他一笔奖金。

爱默纽尔利用这笔奖金,加上他自己顽强不屈的毅力,1842 年开办了一家机械工厂,即“奥加列夫与诺贝尔(经准许的)铸造车轮厂”。这家工厂除了生产地雷和水雷以外,还制造了那时相当有名的“诺

贝尔型轮轴切削车床”,以及炮车和各种机床。就是俄国最早的中央暖气热水管,也是以爱默纽尔的设计为蓝图,在这家工厂制造的。后来出现的各种暖气装置,都是由此演变而来的。

母亲也许是因为太突然,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的,她一遍又一遍地读着父亲的来信。

可是孩子们却欢喜若狂,他们想到第一次去外国,要在异邦生活, 兴奋得一刻也平静不下来。

这时,阿尔弗莱德·诺贝尔刚刚过完 9 岁的生日。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童年时代的经历和体验是一生都难以忘却的。

后来,已经功成名就的阿尔弗莱德·诺贝尔,在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说了这样一句话:

“人的记忆,犹如写在黑板上的字,是不会消失的。” 大凡名人都有相同的感慨。

1973 年度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洛伦茨,在回顾他的成长过程时,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

“我认为,一个人在童年时代的早期经历,对于他今后在科学和哲学方面的发展,竟然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