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高速公路——漫谈光通信

光通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古代烽火台即是运用光进行通信的例子。后来欧洲人发明了扬旗通信方式,用旗语来传送信息。当时, 从巴黎到土伦的 760 公里路程上,设立了 120 个中继站,全程传达旗语所要的时间为 10~20 分钟,比当时任何交通工具都快得多,一直到莫尔斯 1835 年发明了电报以后,这种光通信方式才慢慢退出历史舞台,这一段历史时期是光通信的原始阶段,也称之为“目视光通信”。

第二个阶段是初始的光电传输,发明电话机的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在 1880 年进行了光电话实验。如图 46 所示,太阳光或强

光光源发出的光被第一面镜子(反射镜)反射,通过透镜 1 后聚光到第二面镜子上,人的嘴对准橡胶管前面的送话口,一发出声音,对面的第二面镜子(振动镜)就振动而发生形变。因此,引起光的反射系数发生变化,从而使光受到调制。这种已调制的反射光通过透镜 2 变成平行光束向右边射出,在接收端由抛物面形的镜子把光会聚到焦点上,焦点上放有一硒管,硒的电阻随光的强弱而变化,从而改变了跟电池相连的电路的电流,受话器就能再生出声音。

在这次实验中,使用太阳光最远能跟相距 213 米处的人通话。后来用弧光灯代替太阳光进行了实验,虽然通信距离延长了,但还只限于几公里。所以,在贝尔的光电实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光通信技术只是在军队中有少量应用,并未真正普及。这是因为,首先没有合适的光源, 自然光不具备无线电波那样的频率单一,方向性强的优点。一般人都有经验,即使是方向性较强的探照灯光,经过一段距离后,光线就散开了, 不再按一条直线传输;其次,光波在大气层中的传输受气候的影响很大, 遇上雨、雾、雪等天气,光在大气中的传输将受严重影响,传输的距离很短。

由于以上两个原因,光通信自从贝尔实验之后一直没有太大进展。但是以光进行通信仍是通信科学家孜孜以求的,尤其是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尔揭示光的本质乃是一种频率很高(1014 赫兹)的电磁波之后,根据通信理论,通信容量与电磁波频率成正比例增大,无线电微波通信的频率一般为 1010 赫兹左右,而光波的频率比微波的频率大 1 万倍,相应地, 光通信容量也要比微波通信的容量大 1 万倍,如果说微波通信只能传 100 路电话的话,光通信则可传输 100×10000=1000000 路电话,这是一个何等诱人的目标呀!虽然,光通信仍存在很大困难,但是,总有许多不畏困难的人在为征服这片处女地而艰苦奋斗。

时间前进到本世纪 60 年代,转机出现了。首先是激光的出现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中的光源问题。激光是基于原子、分子内能变化制造出的光波振荡器,它的振荡原理完全不同于一般无线电波振荡器。它产生频率单一的光波,这种光波可以类似无线电波那样受人工控制。1960 年, 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诞生,以后气体激光器和半导体激光器都被陆续制造出来了,激光器进入了实用阶段。由于光通信的光源问题得到了解决, 更大地激发了

想利用光进行通信的人们的士气。只要再解决了光的传输受气候影响的问题,光通信就可以实现了。说到这,有必要提到一位英国华裔科

学家高锟(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在 1966 年,从理论上论证了光导纤维作为光波传输手段的可能性,被尊称为“现代光通信之父”。数年后,美国拉制出了第一根可实用的光纤,证实了高锟的预言。所谓光纤, 就像电线是电走的线路一样,光纤是光走的线路,有了光纤,光的传输不再在大气层中进行,而是在光纤中进行传输。这样,影响光通信的第二个问题——气候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因此,从本世纪 70 年代开始,光通信在世界上掀起了一阵热潮,1976 年日本的茨城研究所拉制出了每公里损耗只有 0.2 分贝的光纤,接近了光纤损耗的理论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