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毛泽东对中美关系的认识和政策(1935—1941 年)

1935 年至 1941 年,前后经历七年时间,包括了三个时期:一是华北事变到“7·7”芦沟桥事变前两年,这是全面抗战爆发的前奏时期;二是“7·7” 芦沟桥事变到 1938 年 12 月武汉、广州失守,这是抗日战争开始,日寇处在

战略进攻,我处在战略防御的时期;三是 1939 年至 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这是敌我进入战略相持的时期,这一时期相继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苏德战争。

虽然,这七年的时间并不算长,但中国的抗战却发生了阶段性的大变化。从国际关系方面看,它要求中美关系有一个大的调整,中美应当参加到反法西斯主义的和平阵线中,共同对付日本侵略。但是,从中美关系的实际情况看,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没有根本改变,只进行了局部的调整。美国从帝国主义的立场出发,对中国的独立、领土完整和主权采取漠视态度;加之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是西方第一、东方第二,“世界的主要重心在欧洲,东方是环绕着它的重要部分”,”西方的各大小国家都将以解决欧洲问题放在议程第一位,东方的问题则不得不暂时放在第二位”①;同时美国对日本法西斯主义在太平洋上的野心和全球霸权的野心估计不足,以为不会危害其根本利益。凡此种种,使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采取了“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的利己主义政策,企图以牺牲中国的根本利益来谋求和日本取得某种妥协。在这种基本政策指引下,美国的对日和对华政策作了某些局部调整,虽然这些局部调整仍然服务于它的基本政策,不可能对中国的抗战和抑

① 毛泽东:《论新阶段》,《毛泽东军事文选》第 150 页。

制日本法西斯的气焰起到显著的积极作用,但是也表现出一定的可取之处。这是中国能够与美国在某种程度上结成反侵略的和平阵线的客观依据。

毛泽东是一个具有世界大视野的战略家。他观察问题善于从广阔的世界图景中,从错综复杂的整体联系中寻求事物的本质。他善于根据不断变化了的情况,调整自己和中共对美国政策的认识,在对待美国政策上,采取一种实事求是的、灵活多变的立场,一切从实际出发。

毛泽东这一阶段对美国的政策分析和处理,充满了辩证的指导思想:一方面,他肯定美国对华的帝国主义基本政策不可能改变。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维持在中国的权益,加强对中国政府的控制,而不可能真正站在中国人民一边,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指出,在帝国主义矛盾尖锐化、特别是日美矛盾尖锐化的情况下,美国在中国经营了近百年的权益受到了挑战,美国在亚洲的地位受到威胁,因而美国局部的对华政策也必然发生改变;中美之间有部分“共同利益”,可以争取和美国结成反法西斯主义的和平阵线。他强调,美国政策的两面性,决定我们也应当对美国采取两面政策和有区别的政策,把斗争和联合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争取美国援助中国抗战。这就是毛泽东为中共确定的对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1935 年至 1941 年,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在认识和处理中美关系问题的政策上,着重在如下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努力:

深刻阐明和美国建立反侵略、反战、反法西斯主义和平阵线的必要性,力图促成包括中美在内的世界反侵略、反战、反法西斯主义和平阵线的建立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面临着担负抗日的严重任务。毛泽东指出,为完成民族解放战争的任务,在国内必须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国际必须与一切对我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中立的国家结成世界和平阵线。国内统一战线与国际统一战线的结合,是毛泽东提出与美国建立反侵略、反战、反法西斯主义和平阵线的理论根据。

毛泽东和中共关于争取与美国建立反侵略、反战、反法西斯主义的和平阵线的思想,有一个形成和发展过程。

1934 年 4 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日本声明书的谈话》,他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要“以武力单独把中国完全殖民地化”。英、美等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企图,“但是它们真实的意义,只是限于不愿意日本把中国独占,要使中国由国际帝国主义来瓜分,成为‘门户开放’的公共的殖民地。”因此,毛泽东强调一切在华的帝国主义,包括日本和英美等帝国主义,都是中国人民的凶恶敌人,都在坚决反对之列。①这时, 他已经清楚看到,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正在突出出来,日本帝国主义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正在尖锐化。但是,这时他还没有产生抓住日本帝国主义这个主要矛盾,同时利用美英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的思想。

6 月 19 日,在以毛泽东的名义发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国民党出卖华北宣言》中,他明确表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反对美、英帝国主义有同等意义,因为日本帝国主义独占中国的企图,自然更促进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加速度地来直接瓜分中国。因而,无论是“这些帝国主义国家联合

(如英美联盟)与冲突(如日美冲突)都不是为了帮助中国,而正是为了更

① 《六大以来》(上),人民出版社,1980 年,第 620 页。

快地瓜分中国,把中国变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①因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任务是,不仅要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而且要驱逐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出中国,“抛弃对国联与美国的任何幻想”。他提出了建立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但是并不认为在国际上可以与美英等国建立反日、反侵略的和平阵线。“战胜一切帝国主义”的总目标,压倒了他利用矛盾的策略。当然,这并不是毛泽东个人的主张,而是中共中央的共同主张。在这个阶段, 中共中央的口号就是:“抛弃对帝国主义强盗集团国际联盟以及美帝国主义的帮助的幻想”,坚决地依靠工人与农民和一切劳动者的团结与统一,战胜一切帝国主义。②

华北事变之后,中日矛盾进一步尖锐,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成为决定中共方针政策的基本点,随着中共策略路线的转变,毛泽东从围绕解决中日矛盾这个中心出发,开始形成中国必须与美国建立反侵略、反战、反法西斯主义和平阵线的思想。

1935 年 10 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11 月,红军举行直罗镇战役, 为在西北建立广大的根据地举行了奠基礼。11 月 28 日,在毛泽东与朱德共同签署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抗日救国宣言》中,明确表示:要与“对中国的抗日民族运动,表示同情、赞助或守善意中立的民族与国家建立亲密的友谊关系。”这实际上暗含着对美、英策略的转变。中共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了打击日本帝国主义上。

  1. 月 30 日,毛泽东在红一方面军营以上干部会议上作了《直罗镇战役同目前的形势与任务》的报告,他敏锐地注意到,由于中日矛盾上升,在华帝国主义国家的关系,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他指出,美国、英国与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斗争已经加剧了;另一方面,世界无产阶级及广大民众反对帝国主义大战的形势也向前发展了。他特别提到美国工人空前的反战大罢工、英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等。①毛泽东清楚地看到,一方面,美国与日本帝国主义因中国问题而加剧的矛盾,可以成为中共对美国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实行有区别的政策的依据;另一方面,中共必须反对包括美国在内的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制造新的世界大战的阴谋。

本年末,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依据国内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正式提出利用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力争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建立国际反侵略、反战、反法西斯主义和平阵线的任务。

  1. 月下旬,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毛泽东主持了会议。在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中,突出论述了日本帝国主义独吞中国的行动,已经造成美日关系的紧张化,太平洋战争不可避免。因而尽管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在日本侵略中国的行动面前采取不干涉的中立政策,但我们仍要联合他们,和他们结成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决议指出:“日本帝国主义单独吞井中国的行动,使帝国主义内部的矛盾,达到了空前紧张的程度。美国帝国主义完全为着它自己的目的,和日本帝国主义是势不两立的,太平洋战争是必然的结果。”因此,我们不仅必须联合朝鲜、日本国内的工农,以及包括台湾在内的一切反日力量,结成巩固的联盟,而

① 《六大以来》(上),人民出版社,1980 年,第 639、660 页。

② 《六大以来》(上),人民出版社,1980 年,第 639、660 页。

① 《毛泽东军事论文选》,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1 年,第 72—73 页。

且必须“对于中国的民族运动表示同情、赞助或守善意中立的民族或国家, 建立亲密的友谊关系。”。①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毛泽东向全党明确提出“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世界的和平阵线相结合的任务”,强调中国不仅应当与苏联保持良好合作,“而且应当按照可能,和那些在现时愿意保持和平而反对侵略战争的帝国主义国家建立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关系。”② 10 月,他在与英国记者詹姆斯·贝兰特的谈话中,又着重强调:“决定着我们所有的对外政策,这就是促进国际和平战线反对日本侵略。从道义上看,国际形势并非不利于中国。但和平战线的这种纲领不仅要体现在口头上,而且还要在活动上有所表现。”“我们提倡这种统一和平阵线,不仅对中国目前的斗争,而且对民主力量的安全与继续存在都是十分必要的。”③

毛泽东阐明和美国建立反法西斯和平阵线的可能性。他指出,必须把资本主义国家区分力两类,一类是法西斯国家,如德、意、日;一类是民主国家,如美、英、法。我们和民主国家在反法西斯方面,“是有某种程度的共同利益的”。因而中国有可能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及美国等西方民主国家建立统一战线。特别是在 1938 年德国占领奥捷以前,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因为“今世界人民都有反对侵略保卫民主的要求,都要求另一部分帝国主义国家,即英美法民主国家,出来干涉侵略战争,并允许人民保存一点仅剩的民主。”①

毛泽东进一步指出,美口之间的矛盾,同时还是国内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依据。他根据瓦窑堡政治局会议精神,1935 年 12 月 27 日,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肯定指出, 中国不仅在国际上应和英美结成反法西斯主义的统一战线,而且在国内还应当和由英美支持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结成抗日的统一战线。这是因为英美派大资产阶级是遵照其主子英美帝国主义的眼色行事的。

他回顾历史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曾经在一个时期内给了日本帝国主义独霸中国的机会,但是,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以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使日本帝国主义的如意算盘宣告落空。 1922 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1931 年的“9·18”事变,又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这就必然引起美国、英国等帝国主义国家新的矛盾,并使这种矛盾尖锐化。美、英等国与日本矛盾的尖锐化,不仅影响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且影响到中国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当斗争是向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时候,美国以至英国的走狗们是有可能遵照其主子的叱声的轻重,同日本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暗斗以至明争的。”②

毛泽东从矛盾关联性的分析中,得出美英与日本的矛盾的变化,不仅将是建立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重要依据,而且也将是建立国内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依据的结论。他明确地提 出了在美、英与日本的关系上,要坚定不移地、全面地利用其矛盾的思想,较完整地表述了中共对美国政策的

① 解放军政治学院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 7 册,第 349、353 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第 2 版,第 253 页。

③ 詹姆斯·贝兰特:《不可征服的人们》,求实出版社,1988 年,第 111 页。

① 毛泽东:《论第二次帝国主义战争》,《毛泽东军事文选》,第 215 页,213 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第 2 版,第 148 页。

认识及其策略方针。

毛泽东深入地阐明了建立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和平战线的关系。他指出,国际和国内形势都出现了两极分化,“目前国际与中国形势日益紧张,一方面侵略主义者动员其侵略战线,一方面反侵略主义者大规模动员广大民众,组成和平与救国阵线。”①这种同际和国内形势的尖锐化,把建立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和平阵线紧紧联系起来。因此,中国的抗战必须要待两种联合战线都建立起来,才有可能胜利。

但是,毛泽东又指出,中国和美国建立一个反侵略、反战、反法西斯的联盟还只是一种可能。美国对华策略的最高出发点是美国的国家利益,即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日本灭亡中国的行动和计划,不仅指向中国,而且指向美、英、法、苏等国,日本的对华侵略,使美国在华利益受到损害,使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建立霸权的计划受到威胁,因此,美国不愿意看到日本占领中国。但是,基于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不会为了中国轻易得罪他们最大的贸易伙伴日本。而且出于反共的目的,他们又希望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起到牵制苏联的作用。美国情愿对日本采取妥协,企图再牺牲一些中国的领土主权就能停止日本对中国的进攻。同时,一些美国人士悲观地认为,一旦中国海岸被日本封锁,中国就不能作战,中国离战败便不远了。毛泽东指出, 这只是一种废话,即使是日本能占领中国一万万至二万万人口的区域,中国离战败还很远。中国仍然有很大力量同日本作战,而日本不得不在整个战争时期在其后方作防御战。日本将上海和中国其他地方割断,对于中国的损害, 绝没有将纽约和美国其他地方割断对于美国的损害那样严重。日本就是把中国沿海封锁,中国的西北、西南和南部,它是无法封锁的。①基于美国对日本的妥协和它从自己利益角度的考虑,毛泽东判断,中国和美国在实际上建立反侵略、反战、反法西斯的联盟还不是现实的可能,还有待于形势的继续发展才能判定。

毛泽东清醒地看到,美国的所谓中立政策,是中美共同携手参加世界反法西斯主义和平阵线的一个巨大障碍。毛泽东对美国的中立政策始终持批判的态度。 1936 年,他在与斯诺的谈话中,要求美国和西方各国应当援助中国,至少也要保持真正的中立立场。他说:“我们至少期望各友好国家不要帮助日本帝国主义,至少采取中立立场。”②这实际上是对美国中立政策的含蓄批评,因为美国的中立主义实际并非真正的“中立”。美国一直在“中立” 的幌子下,扩大对日本的贸易,大做其军火生意,以大量的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供应日本。因而毛泽东提出“至少中立”即真正中立的问题,要求于美国。

之后,毛泽东指出,在世界形势和亚洲形势日益恶化的情况下,美、英等国继续执行中立政策,实际上中立政策便成了一种放任政策,“坐山观虎斗”的政策,是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利己主义政策。这种政策不仅带有一定的欺骗性,而且带着极大的危害性,不揭露这种中立政策的实质,便必将危害反法西斯主义和平阵线的成立,必将危害世界各国人民反侵略、反法西斯主义的正义事业。

① 《毛泽东书信选集》第 49 页。

① 《毛泽东一九三六年与斯诺的谈话》第 131 页。

② 《毛泽东一九三六年与斯诺的谈话》第 132 页。

他说:“英、美、法等非侵略国,对于侵略国所进行的侵略战争所取的放任政策,正如斯大林所指,不是由于他们力量不足。也不是单纯的由于他们畏惧革命,而是由于他们‘坐山观虎斗’的阴谋计划,即所谓中立政策, 或不干涉政策。”①在中日战争发展到关键时刻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一方面不放弃与美、英等国及其他国家建立反侵略、反战、反法西斯主义和平阵线的目标;另一方面,又必须坚决揭露美国政府等一贯“爱玩‘中立’政策”② 的伎俩,努力排除世界反法西斯和平阵线成立的种种障碍。

毛泽东深刻洞察美国政治,肯定美国的所谓中立政策,乃是孤立主义的产物,既有历史的根源,又符合当前美国一部分大垄断资产阶级的要求。“9· 18”事变发生后,不少美国人对日本侵略中国的行为深表遗憾,但是由于孤立主义的思潮影响,使美国人感到并无干涉日本行为的必要。一些顽固的孤立主义者甚嚣尘上,他们高唱确保美国的利益和稳定是高于一切的原则,美国绝不应该去管亚洲和欧洲的事情。只要美国保持中立政策,法西斯就不会危害美国。他们从市侩的立场出发分析美国介人中日战争的得失,肯定援助中国抗战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1936 年 4 月,美国防止战争委员会领导人弗雷德里克·利比对美联社记

者说:美国为了保全在华的 1.3 亿美元的投资,便必须花费 400 亿美元打仗, 这难道不是最无利可图吗?美国驻远东记者弗雷德里克·摩尔,更以锱铢必较的商人眼光看待美国对中日关系应选择的立场。他说:美国对华输出每年为 4 千万美元,以二分利润计算,可获 800 万美元,但维持在华驻军的费用就远不止此数。因此,美国没有必要为区区利益而去承担对日作战的风险。① 孤立主义者一厢情愿地认为,美国有必要对日本在华的侵略作出某些让步, 使日本的“温和派”有理由能够牵制极端派,从而使日本的侵略得到遏制。美国政府内外孤立分子的强大势力和种种舆论宣传,使美国民众不辨真伪, 纷纷反对参战。垄断资产阶级以此为他们经营的美国军火工业获得最大利润,及推行对日本的绥靖政策作了掩护。

1936 年 7 月初,毛泽东在与斯诺的谈话中,批评美国政府的孤立主义政策,希望美国政府认识孤立主义的危险性,认真考虑太平洋局势对美国的影响。他指出:“一些目光短浅的政治家以为中国的灭亡与他们无关。我们共产党人认为这是一种对实际情况的错误认识,实际情况是美国的东方利益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紧密连接在一起。这些人提倡孤立政策,但是,随着历史面貌的进一步暴露,我们相信他们会放弃‘孤立主义’政策,美国将觉悟到它在太平洋的真正责任,同直接威胁美国理想和利益的日本帝国主义作斗争。”②

毛泽东尖锐地批评,对于中国的抗战,任何以短浅的目光、一己之私利出发看问题的方法,都将是有害无益的。中国人民的抗战,不仅关系太平洋地区的安危和前途,而且直接关系太平洋地区诸国、特别是美国的安危。“如

① 毛泽东:《反投降提纲》,1939 年 6 月 10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 8

册,第 265 页。

② 毛泽东:《反投降提纲》,1939 年 6 月 10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 8

册,第 53 页。

① 《泛美和平会议与美国远东政策的动向》,《东方杂志》,1936 年 12 月,第 33 卷,第 24 号。

② 《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第 131 页。

果中国完全殖民化,太平洋未来就是一片黑暗了,这将不仅意味中国独立的毁灭,也将意味着太平洋沿岸各国和文化遭到毁灭和威胁,将是一场可怕的、愚蠢的战争的开始。”①1939 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他又指出:“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孤立战争的观点不知道中国如果战败,英美等国将不能安枕,这种错误观点十分不合时宜。”②毛泽东希望西方政治家,包括美国的政治家们,不要从狭隘的私利出发看问题, 要认清世界形势的走向,放弃孤立主义,同中华民族共同携手,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光明道路,而不要走上日本法西斯设计的黑暗道路。他对美国孤立主义的批评,着眼于促成包括与美国在内的各国建立反侵略、反战、反法西斯主义阵线的形成。

毛泽东对罗斯福及其政府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他肯定罗斯福及其政府也具有两面性,即不变与变的两面性。罗斯福政府作为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政府,只能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因而在政策上必然与上届胡佛政府保持基本的连续性,这是不变的一面。但是,它又有变的一面,毕竟罗斯福政府面临的世界形势,与胡佛的时代已大不相同,罗斯福本人在若干方面也与胡佛不相同。这就决定罗斯福政府会表现出个性特征,这就是变的一面。这种不变的一面,使我们必须对美国的国际政策有清醒认识和估计;而变的一面,又可以为我所用,促成中美共同反对日本侵略。毛泽东为此告诫全党: 不应当把事物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当看作是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注意把握事物的变化,并使我们的政策随之而变化。①

毛泽东对罗斯福政府的看法,基于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罗斯福是在美国孤立主义强大努力包围之中上台的。孤立主义代表了美国大资产阶级维护其根本利益的要求,因而罗斯福上台,毫不犹豫地对孤立主义采取了赞同的态度。他迎合孤立主义者的要求,采取孤立主义者提出的政策。在他任期的头五年,他推行的政策,实际上没有脱离孤立主义的一贯立场。因而在远东问题上,罗斯福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这是他的政策的主要方面。在罗斯福政府看来,东京的政策是万恶的,但不值得用战争解决问题。美国虽然同情中国的遭遇,并反对日本的军事扩张,但美国援助中国和在亚洲扮演圣诞老人都没有好处。②

但是,罗斯福毕竟与传统的孤立主义者不同。如果说孤立主义代表了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那么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也代表了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都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实现其利益的两种不断变换而实质一致的策略。罗斯福便是后一种策略的代表者。他代表了不甘心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处于守势地位的经济和政治集团。他主张积极地扩大美国在国际经济和政治领域中的地位,对于德国法西斯势力的兴起,从而威胁美国利益的世界形势,保持着一定的警惕。他对于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所造成的日美关系的紧张,也有所分析。他从美国的利益出发,认为美日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担任美国海军助理部长时,就肯定美

① 《毛泽东一九二六年同斯诺的谈话》第 135 页。

② 《抗战与外援的关系》,《毛泽东军事论文选》第 205 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1991 年 6 月,第 2 版,第 330 页。

② 迈克尔·沙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商务印书馆,1982 年,第 9—10 页。

日之间迟早必将一战。 20 年代中期,他在为《亚洲》杂志所写的文章中, 又主张对日本应多了解。在他就任美国总统后的第二次内阁会议上,他强调美日 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他反对共产主义,在他的眼里社会主义的苏联和法西斯的德国都是独裁国家,但是他认为法西斯主义在当前对美国有更大的威胁。在他的第一任期内,就美中关系而言,虽然他并没有采取什么实际行动支持中国,但是他的言论毕竟与正统的孤立主义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别。

基于上述事实,在抗战爆发前夕,毛泽东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持乐观的态度。他“对于罗斯福总统的看法是令人感兴趣的。他相信罗斯福是一个反法西斯主义者,以为中国可以跟这样的人合作。”①1936 年 7 月,他在与斯诺的谈话中,明确表达了中共对罗斯福和美国政府的期望。他相信随着形势的发展,罗斯福及其美国政府不可能将孤立主义贯彻到底,美国必然变换其策略,日美战争不可避免。他认为,罗斯福与张伯伦有一定的区别:“我们同意罗斯福总统保卫民主的宣言,但坚决反对张伯伦对于法西斯国家的退让政策。”②基于此,他预言,中国与美国结成反法西斯战线只是时间迟早问题。

毛泽东强调,中美是否建立反法西斯的战线,关键不在美国发表什么声明。如果在中国抗战实际开始时,美国能对日本进行封锁,这就是对中国抗战的有力援助。“如果美国和英国能够提供这样的援助,中国人民和美国、英国人民之间将会建立最牢固的友谊和同情。”③

毛泽东及中共注意到,“7·7”事变后,罗斯福的言论进一步发生了变化。由于美日矛盾的继续尖锐化,罗斯福政府为了维护美国在华利益,不能不对日本的对华侵略进行一定抵制。10 月 5 日,罗斯福在芝加哥发表了著名的“防疫”(“隔离”)演说,不指名地谴责了口本对中国不宣而战的侵略行动。他指出:无法无天的瘟疫正在世界蔓延,这是不幸的事实。每当一场侵害人身健康的瘟疫初起时,社会上都会赞同并实行隔离病人,以资保障居民的健康,防止疫病蔓延。他强调:“不论宣布的或是不宣布的战争,都是一种传染病”,“它会把离开最初作战很远的国家和人民都给卷进去的。” 他表示,对于这种传染病,“仅仅依靠孤立主义或中立主义是逃避不掉的。” 他建议像隔离传染病一样,在侵略者周围建立一条“防疫带”。①第二天,美国国务院也公开谴责日本在中国的行动违反了 1922 年 2 月 6 日的九国公约

中,关于对华事件应遵守的政策和原则的规定,及 1928 年 8 月 27 日凯洛格白里安公约的规定。②

毛泽东对罗斯福的“隔离”演说很感兴趣,他在与英国记者詹姆斯·贝兰特闲聊时,议论了罗斯福的演说,并对美、英的政策进行了探讨。他指出, 尽管罗斯福的演说和美国国务院的声明还十分空洞,还停留在口头上,但较之“9· 18”事变以来的政策前进了一步。之后, 1938 年 2 月,他在与合众社记者王公达的谈话中,对罗斯福的态度公开表示欢迎。他说:“美国民主党的赞助国际和平,罗斯福总统的谴责法西斯蒂,霍华德系报纸的同情中国抗日,尤其是美国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中国抗日斗争的声援,这些都是我

①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 67 页。

② 《抗战与外援的关系》,1939 年 1 月 20 日,《毛泽东军事论文选》第 205 页。

③ 《毛泽东一九三六年与斯诺的谈话》第 130 页。

① 《罗斯福选集》,商务印书馆,1982 版,第 152—154 页。

②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 年版,第 981 页。

们所欢迎与感谢的。不过希望美国能更进一步,出面联合其他国家给暴日以实际制裁,现在是中美两国及其他一切反对侵略威胁的国家能更进一步联合对敌的时候了。”①毛泽东呼吁,建立中美两国和其他各国反侵略、反战、反法西斯的联合阵线已迫在眉睫,美国必须由口头对中国的同情和支持转变为实际行动,给予日本侵略者以应有的制裁。

“7·7”芦沟桥事变,促使毛泽东及中共加速争取与美国和其他反法西斯主义的国家建立和平阵线的步伐。“7·7”事变发生后,7 月 8 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全国上下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②

毛泽东和中共坚决主张立即实行全面抗战,为此立即制定了中共的外交政策。7 月 23 日,中共中央发布《为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华北第二次宣言》, 明确提出中共的外交路线是:“立刻实现抗日的积极外交拥护国际和平阵线,反对法西斯侵略阵线,同英、美、法等国订立各种有利于抗战救国的协定。” 力主国民政府在抗日方面,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反侵略国家实行密切合作。

同日,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的报告中,对中国共产党所主张的这条外交路线作了解释。他说:“抗日的外交,不能给日本帝国主义者以任何利益和便利,相反,没收其财产,废除其债权,肃清其走狗,驱除其侦探。立刻和苏联订立军事政治同盟,紧密地联合这个最可靠最有力量能够帮助中国杭日的国家。争取英、美、法同情我们抗日,在不丧失其领土主权的条件下争取他们的援助。”①

8 月 22 日至 25 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冯家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8

月 25 日,中共中央公布了由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纲领》进一步对中共的抗日外交政策作了详细规定,强调:“在不丧失领土主权的范围内与一切反对日本侵略主义的国家订立反侵略的同盟,及抗日的军事互助协定。拥护国际和平阵线,反对德日意侵略战线。”同日,在毛泽东拟定的《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的宣传鼓动提纲中,详细地解释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各项政策,提纲为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毛泽东并将《抗臼救国十大纲领》交给当时在延安访问的海伦·斯诺,请她向美国和全世界广为宣传。中共希望中美两国采取实际步骤,迅速联合起来,给日本侵略者以有力打击。

1939 年 9 月 3 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形势变化急转直下。毛泽东经过缜密分析,肯定这是世界帝国主义的战争,其性质是掠夺性、非正义性和帝国主义性的。帝国主义战争的爆发,使世界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过去关于法西斯国家和民主国家的划分,已经失掉了意义。各民主国家的资产阶级, 已经最后拒绝与人民妥协,拒绝与苏联妥协,并且奉行掠夺战争了。因此, 应当按各国在战争中的性质来划分它们的阵线。这种划分只能是:(一)进行非正义的掠夺的帝国主义的战争之诸国家,以及实际赞助这种战争的诸国家,这是第一类。(二)进行正义的非掠夺的民族解放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 以及援助这种战争的国家,这是第二类。基于这种划分,在这种新的情况下,

① 《与合众社记者的谈话》,1938 年 4 月,《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 8 册,第 146 页。

②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芦沟桥通电》,1937 年 7 月 8 日,《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 8 册,第 1 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 6 月版,第 347 页。

争取所谓英、美、法民主国家的资产阶级及其政府,同各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结成统一战线的时期已经过去,这种可能性已经没有了。现在唯一 可能的, 就是苏联同所有各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同所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被压迫民族一道,建立反战争、反侵略的统一战线。“这个革命统一战线现在应包括以下成份:(1)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2)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国家里的反帝力量,包括无产阶级和一部分资产阶级;(3)苏联。”

毛泽东判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再一次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也改变了美国在世界新格局中的地位。他高度警惕美国的变化。大战的爆发,使他立即改变了 9 月 1 日在接见新华日报记者谈话时对美国的估计。他说:“我在两个星期之前,在九月一日的谈话中,还以为美国资产阶级暂时还不至于在国内放弃民主政治与平时的经济生活,那知它就在这短短的几天之内,宣布了所谓‘局部紧急状态’。这样一来,它已经在步英法的后尘,一步一步地走向反动化和战争化了。”②

毛泽东转而认为,在美国准备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情况下,美国实际上已排除于世界反侵略、反战、反法西斯主义和平阵线之外,罗斯福政府也正在走向法西斯化。虽然美国政府这时仍然宣布不放弃它的中立政策,但是这时的“中立”,乃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假中立”。这种中立是一个阴谋, 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计划的一个部分。“日本希望在这次世界大战中富强起来。罗斯福也想发战争财。罗斯福想赢得资本主义世界中的领导地位, 他要张伯伦做他的秘书,日本做他的一个卫士。但是他对斯大林直摇头,说斯大林对他毫无用处。”①因此,共产党人对于罗斯福政府所谓的“中立政策” 现在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共产党必须反对这种实际上援助帝国主义战争的假中立,反对这些国家政治上的法西斯化,反对这些国家中社会民主党的叛卖行为,反对这些国家卷人战争,使战争区域不至无限制地扩大。”“在美国,共产党员应当在人民面前,揭穿资产阶级政府的帝国主义政策,就是说, 名义上的中立,实际上赞助战争,企图在战争中大发洋财的那种政策。”②

毛泽东阐明,对于帝国主义战争的交战各国,中国共产党也主张中国应当严守中立。但是,中共主张的“中立政策”与美国的中立政策有本质不同。美国的中立,此时是彻头彻尾的假中立,实则是坐山观虎斗的极端利己主义的帝国主义政策。而中国应当采取中立政策,首先,是因为交战各方进行的都是帝国主义非正义的掠夺战争,“严守中立,不参加任何一方,”③就是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反对。其次,严守中立,实质就是执行抗日的外交政策。“这个政策以自力更生为主,同时不放弃一切可能争取的外援。”④不要以为参加了帝国主义战争一方,就能争取到他们的援助,这是一种荒谬的见解。“那种主张中国应该参加英法帝国主义战线的意见,乃是投降派的意见,不利于

① 《论第二次帝国主义战争》,《毛泽东军事论文选》第 217—218 页。

② 《论第二次帝国主义战争》,《毛泽东军事论文选》第 220 页。

① 《一九三九年同毛泽东的谈话》,《斯诺在中国》第 131 页。

② 《论第二次帝国主义战争》,《毛泽东军事论文选》第 220 页。

③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563 页、第 671 页、第 702 页。

④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563 页、第 671 页、第 702 页。

抗日和不利于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意见,是应当根本拒绝的。”⑤

尽管毛泽东和中共肯定美国已经不复可能参加反侵略、反战、反法西斯主义的和平阵线,但是,毛泽东和中共并不把美国看死。毛泽东透彻地看到, “英美法和日本之间的矛盾已部分缩小,但并未真正协调;”①“美国在中日问题上与英法态度还不一致。”②因而对于美国还不能看死,美日矛盾还应当利用,美国政府的某些政策对中国抗战还会有利。

1940 年 2 月 1 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目前时局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重申上述估计,指出:英美法与日本之间还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矛盾,欧战削弱了英法在远东的地位,美国暂时还无可能与日本妥协而出卖中国。因此, 对美国还应当尽量争取。

对于美国是否参加世界大战,毛泽东估计,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1939 年 9 月 23 日,他在与斯诺的谈话中,对这种可能性作了预言。他指出,罗斯福将使美国参战,在欧洲,这场战争是纯粹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美国的共产党人过去支持罗斯福,但如果他决定美国参战,共产党就不会支持他了。

1940 年,“7·7”抗战三周年,毛泽东与中共进一步估计到,美国正在加紧武装起来走上战争的轨道;帝国主义战争有由欧战扩大到世界范围的趋势,帝国主义互相间的冲突没有完结。英美虽想牺牲中国保存南洋,但日本已不能从命,因而我们仍然可以利用美英法与德日意两个帝国主义阵线之间的冲突,特别是日美在太平洋上日益增长的矛盾,促进中国抗战。

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国法西斯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苏德战争爆发。美国对德国对苏联的侵略表示了谴责。毛泽东综观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果断地认为,时局又出现了新的转机。由于美国表示愿意站在被侵略者一方, 因而与美国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又具有了现实的可能。6 月 23 日, 他在为中共中央所拟定的对党内指示中指出:现在,我们必须“在外交上, 同英美及其他国家一切反对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的人们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①

7 月 7 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布《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郑重声明:中国共产党“拥护国际反法西斯阵线,促进中、苏、英、美及其他一切反法西斯的国家民族一致联合,反对德、意、日法西斯同盟,拥护国民政府对德、意绝交的正确行动,并准备采取新的步骤。”这样,中共根据形势的新变化,又重新把注意力转移到与美国等西方民主国家,建立反法西斯主义和平阵线的立场上来。7 月 18 日,毛泽东在致刘少奇的信中,肯定美德和美日冲突均不可避免,大局仍不利于法西斯。7 月 30 日,毛泽东在致刘少奇和黄克诚的信中,再次分析美英苏合作的可能性完全存在(英苏已订盟, 美苏日益接近),因此,我们的方针,政治上仍是反法西斯,拥护国际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这里,毛泽东在政策上表现出的高度灵活性,

⑤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563 页、第 671 页、第 702 页。

①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702 页。

② 《中共中央关于组织进步力量争取时局好转的指示》1939 年 12 月 1 日,《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 8 册,

第 291 页。

③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 8 册,第 343 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 3 卷,第二版,第 806 页。

实际上是高度原则性的体现。任何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只要不是为着侵略的目的,而是为着反侵略的目的进行战争,这种战争就是正义的,我们就应当联合他们。

毛泽东和中共指出:大西洋宪章的发表,是世界反法西斯主义和平阵线成立的标志。8 月 14 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邱吉尔发表共同宣言(大西洋宪章),表示了制止法西斯主义在全世界蔓延的决心。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共同宣言热烈欢迎。指出,这种决心是完全有利于苏联,有利于英美, 有利于中国,有利于世界的。共同宣言“特别表明了美国对于参加反法西斯侵略的神圣战争,已经下了决心。而美国的这种决心,即是表明了全世界反抗法西斯侵略的伟大战斗阵线已经在政治上完成。”①

12 月 8 日,中共中央致电在重庆的周恩来、廖承志、潘汉年、刘少文等, 指示应与英美等国建立广泛的真诚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②

12 月 9 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宣告包括中美在年的世界反战、反侵略、反法西斯主义的和平阵线业已完成。“全世界一切民族划分为奉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奉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明朗化了。”③侵略营垒与反侵略营垒最后分明。

毛泽东和中共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既有原则性, 又有灵活性的斗争策略,紧紧地把握时局的大方向。不放过任何机会,充分利用舆论向世界各国宣传,为促成包括中美在内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成立,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也为美国政府及全世界认识和了解中共的原则立场,提供了充分的机会。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毛泽东分析中美关系和合作的可能性时,不是从僵死、凝固不变的观点和立场出发,把美国看死,而是从变动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和立场出发,根据变化,随时改变对美国的政策,使美国在抗战中所表现出任何微小的进步,都得到肯定和利用,把中美关系始终纳入于共同有利的发展方针中。辩证法认识充分地指导了毛泽东处理中美关系的基本立场。他批评那些持凝固观点看问题的同志说:许多同志不去注意情况的变化,不去注意新事物的特点,以为事情还是和过去一样,把自己的思想停留在过去的阶段,用过去的观点来看新的变化,因而不自觉地陷入了错误的境地。他希望这些同志改变观察问题的错误方法,使思想更合乎实际。

正确认识和努力争取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民主国家的援助,但是中 国的抗战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疯狂侵略,把一个很尖锐的问题摆到了中国人民面前:中国人民能否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抗战?在抗战中是依靠外援,还是主要地依靠自己的力量?这个问题许多民众搞不清楚,蒋介石政府也作了错误的回答。

“7·7”事变之后,蒋介石虽然感到了形势严重,但他对国联还抱着很大的幻想。他幻想国联能够出面进行调停,便可以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他把抗战的基点放在争取外国干涉和援助的希望上。但是,国联对中国问题采取推脱,把自己的责任推到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签字国身上,而美国却拒绝担任根据该条约第七条召开的会议的东道国,虽然派代表参加了会议,仍

① 《中共中央关于最近国际事件的声明》,1941 年 8 月 19 日,《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 9 册,第 12 页。

② 《南方局党史资料》(一),重庆出版社 1986 年,第 179 页。

③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 9 册,第 16 页。

深恐冒犯了日本。美国代表戴维斯表示:我们来此并未希望做出奇迹。他期望能与日本实现合作。英国外相艾登在会议召开前夕,在下议院宣布:英国将采取和美国完全一致的步调,走一样远,不冲在前,也不落在后面。美英等西方国家的行为,使蒋介石依赖外援和外国干涉的幻想落了空。

中国抗战应当放在什么基点上?应当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点上。但是并不拒绝国际援助,必须正确处理自力更生和国际援助之间的关系。早在 1935 年瓦窑堡会议之后,毛泽东便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慨,有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但是这不是说我们可以不需要国际援助;不,国际援助对于现代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革命斗争都是必要的。”①毛泽东强调,争取抗战胜利,归根到底要依据于中国自己的力量,依赖于全民众的抗战。但是,中国抗战也必须争取国外援助,包括争取美国在内的西方民主国家的援助。这是因为,在当今时代,世界上的事情已经联成一气了,世界上任何正义的战争都是互相支援,休戚相关的。中国人民必须立足于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抗战的基础上, 不站稳这个立足点,就会迷失方向,陷入幻想。但是,我们要尽量争取外援。要毫不犹豫地与苏联建立同盟关系,努力争取与包括美国在内的一切反法西斯国家结成广泛的和平阵线,这是完成抗日大业的必要条件,外部的援助必将加速中国抗战的胜利。

1937 年,毛泽东把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的关系上升到更高的理论高度。他指出: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即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即条件,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②这样,毛泽东便从根本理论上给了中共全党一个指导:把抗战的基点立足于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同时必须努力争取外援。1936 年,他对斯诺说,中国的抗战将在如下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战胜并消灭帝国主义: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这是内部根据;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的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①第二、第三是外部条件。有了内部根据和外部条件,中国抗战便一定能够取得最后胜利。

基于上述认识,毛泽东高度重视美国等西方民主国家对中国的援助。1936 年,他在与斯诺的谈话中,反复阐述了美国对中国的抗战不能袖手旁观,必须援助中国抗战的道理。之后,他多次敦促罗斯福政府给中国抗战以实际的援助,强调这种援助既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美国。

他强调,美国和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援助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1)向中国抗日力量提供信贷和借款,出售军需品或飞机;或(2)在抗战实际开始时对日本进行封锁。同时,美国可以在制止向日本投降妥协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美国可以借助对国民党政府的影响,维护中国内部团结,保障中国自身的抵抗能力。1938 年 10 月,他在《论新阶段》中指出,力争国际援助, 集中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必须争取美国及西方一切民主国家的援助。而且, 在争取它们的援助时,要具有远大的眼光。“不管各国助我之程度如何暂时的没有增加或甚至可能部分的减少,国联决议可能依然是一句好听的话,我

①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第 2 版,第 161 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第 2 版,第 301 页。

① 《一九三六年毛泽东与斯诺的谈话》第 126 页。

们都应努力的做。根据抗战的长期性,外交方针也应着眼于长期性,不重在眼前的利益,而重在将来的增援,这一点远见是必要的。”①毛泽东向国民政府国民参议会提出要求:一方面,“坚持外交独立自主方针”,另一方面, “认真联合一切援助和同情我国抗战之人民和政府,为求其对我增加物质上和精神上之援助。”②

毛泽东要求,对待美国和西方民主国家的援助,应当有一定的原则。首先,美国对于中国抗战的援助,必须以平等待我为前提。法西斯对各

国的侵略,目的是要实行“法西斯控制”,就是践踏各国应当具备的平等关系。如果美国等西方民主国家对中国等被侵略国家的援助,也以不平等关系为前提,那么这种援助其后果与法西斯侵略并没有两样,都是践踏别国的主权。因此这不是什么援助,实质是侵略的另一种形式。中国接受美国的援助, 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关系之上。“中国人民不仅同苏联,而且将同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建立友好关系,并同他们联合起来反对企图阻止历史前进的法西斯国家。”③

毛泽东指出,历史上美国也“援助”过中国,向中国借过款。但是,那种借款往往是“政治借款”,以损害中国主权为目的,或者是把钱和物资借给蒋介石政府打内战、打红军。中国共产党将不承认美国和西方国家任何“政治借款”,也不承认任何用于打内战、打红军或其用途用于违背中国利益的借款。

毛泽东批评美国政府过去对蒋介石政府的借款,主要用于帮助蒋介石打内战、打红军,或者把钱浪费在其他愚蠢的行动上,这些借款给中国的政治主权造成了更大的损失。他声明,这种情况,今后不能允许再出现。但是, 遗憾的是,抗战期间,美国对中国的援助,实际上变成了对蒋介石的援助。这种援助,只有少部分用于抵抗日本,绝大部分成了蒋介石为巩固其对国内统治至上地位的资本,蒋宋孔陈集团从美援中发了大财,并且促成了他们重开内战的信心。正如迈克尔·沙勒指出那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蒋于1941 年越发确信美国会支持他的时候,他越发表现出他情愿与日本人签订一项(休战协定),以腾出手来与共产党人再打长期内战。美援计划没有多久就不可避免地与国共内战纠缠在一起了。”①看来,毛泽东对美援的错误用途的担心,绝非多余而是具有预见性的。

其次,毛泽东强调指出,在对待美国的援助时,要把美国政府的援助和美国人民的援助区分开来。毛泽东指出,对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抗战的援助,可作如下分析:

第一,是要看到各国“人民助我”。②民主国家如英、美、法,有广大民众,包括各个阶层的一切进步人们,都是同情中国抗战,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③ 以美国为例,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抗战便给了无私的援

① 《毛泽东军事论文选》第 174 页。

② 毛译东:《我们对于过去参政会工作和目前对时局的意见》,1939 年 9 月 8 日,《六大以来》(上), 人民出版社 1980 年 2 月,第 1059 页。

③ 《毛泽东一九三六年与斯诺的谈话》第 133 页。

① 迈克尔·沙勒:《二十世纪的美国与中国》,三联书店,1984 年,第 75 页。

② 《毛泽东军事论文选》,第 128 页、第 205 页。

③ 《毛泽东军事论文选》,第 128 页、第 205 页。

助。美国人民发起“一碗饭援华运动”,美国数十名著名作家、编辑将版税500 万美元捐赠中国。美国援华总会等组织,为援华抗日所募捐款达 2500 万美元。抗战刚爆发不久,7 月 29 日,美共机关报《工人日报》发表社论,要求政府对中国人民的抗战给予大力支持。“停止给予日本之一切军械与战争供应品的运载⋯⋯,同时中国人民应该得到美国人民之各种形式的可能帮助。”①

毛泽东高度赞扬美国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无私援助,肯定这是对中国抗战的巨大鼓舞。他指出:“许多美国人民自己组织起来,成立‘中国人民之友’、 ‘太平洋关系学会’、‘泛太平洋协会’、‘中国学会’等等,表达了他们对中国的感情,证明了他们对中国的同情。我们以全体中国人民的名义对‘中国人民之友’的慷慨援助和支持特别表示感谢。”②毛泽东同时希望美国人民积极起来,督促其政府采取反对侵略战争的新的政策,为了中国的利益也为了美国人民自身的利益而奋斗。

1938 年 6 月 15 日,他致信吴亮平说:“接了一位美国同情者的信,我想请你起草一封回信,信内除感谢她外,并说及八路抗战情形,请她转告美国兄弟姊妹们多给我们援助,我们和他们是站在一起的。”这封信表达了毛泽东对美国人民的感谢和信赖之情。

第二,是要看到美、英等政府对中国抗战,“采取某种程度的中立态度”。

③毛泽东从国际援助的角度,对美国政府的中立政策进行尖锐批评。他要求把

美国政府的援助和美国人民的援助区别开来。

他指出,美国政府为着它自己的帝国主义的利益表示援助中国,但还限于口头上的同情,而没有实际的援助。④他们无视中国的敌人,也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也是世界性的抗战,以为采取孤立主义的做法,可以自保, 实则是目光短浅。从来的援助都是相互的,援助中国就是援助它们自己。毛泽东指出,最主要的是英美两国的政策。这两个国家尤其受到东西方法西斯侵略者的危害。但迄今为止,英美政府尽管发表了一些友好的言论,但他们的政策事实上援助了法西斯侵略者。这是因为他们只说不做,实际上就是让法西斯的国家为所欲为,因而在客观上帮助了法西斯。

毛泽东从阶级分析出发指出,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政府,都代表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因而它们对中国抗战的援助,是以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为目的,带有虚伪性、狭隘性和自私性。它们即使有一点援助,也是部分的和暂时的,不可以把争取外援的重点寄托在它们身上,决不可对它们过分依赖,不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可靠的援助。

毛泽东强调,问题的实质在于:美国和西方各民主国家,只在口头上谴责日本帝国主义,而实际“不愿制裁侵略者”,这种口惠而实不至的援助怎么靠得住呢!他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告诫全党:英、美、法政府不可靠, 可靠的只有其人民。英、美、法人民反战反法西斯势力正在逐渐增长,只有这种势力才是最后可靠的。

第三,要看到,美英等国“其资产阶级则利用战争做生意,还在把大量

① 转见:《解放》周刊,第 23 期,1937 年 11 月 13 日。

② 《毛泽东一九三六年与斯诺的谈话》第 130 页。

③ 《毛泽东军事论文选》第 128 页。

④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358 页。

军火与军火原料卖给日本。”①实际上不是援助中国抗战,而是帮助日本侵略中国。

毛泽东尖锐指出,美国和西方垄断资产阶级,籍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大发战争横财,犹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样,大做其军火和战略物资的生意,大大地捞了一笔外快。事实正是如此。以美国为例, 1937 年,美国输日物资总额二亿八千五十五万八千美元。其中,军需物资值一亿六千七百九十六万二千美元,原棉值六千一百七十三万四千美元。 1938 年,美国输日物资二亿三千九百五十七万五千美元,原棉值五千二百六十四万四千美元(由于 1938 年美国国内数种军需品价格跌落,所以输日军需品的总值虽较 1937

年低,但实际数量上却增加许多)。 1937 年至 1938 年两年间,美国输日物资中,军需物资占 61.2%,分别占日本当年所需军需物资的 54.5%和 56

%。其中,原油、煤油、汽油、钢铁、橡胶、废铜、熟铜、锡、铅、机动金工工作电机、皮革等战略物资,给了日本侵华战争以有力地支援。

毛泽东尖锐指出,美国垄断资产阶级提供的战略物资,成为日本侵略军屠杀中国人民的重要手段。对此,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和政府都是应当负重要责任的。许多人对美国的行为不甚理解,为什么他们一方面谴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一方面又要大量地将战略物资出卖给日本以助纣为虐呢?毛泽东指出,这个原因很简单,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垄断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性质, 决定于它们必然要采取这样“许多矛盾政策”,这种矛盾政策正是它们的本质的反映。口头谴责日本侵略也好,出卖战略物资与日本也好,都服务于它们的根本利益,服务于它们经济上的掠夺和政治上的霸权野心。

基于上述分析,毛泽东认为,根据目前形势而言,在中日抗战中,我们对于美英等国家的援助暂时不应作过大的希望,就是将来,也不应把美英政府的援助作为主要的希望。必须坚决地、毫不动摇地把自己的方针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点上。“抛开自力更生的方针,而主要地寄希望于外援上,无疑是十分错误的。”“只有主要依靠自力更生,同时不放松外援之争取,才是正确的道路。”①

毛泽东强调,在对待外援的态度上,还必须区分苏联的援助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的援助。毛泽东向全党指出,唯有“苏联是最切实地援助中国抗战的”,“中苏两人民族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基础之上,十多年来结成了密切的关系。早在一九二四至二七年,苏联及其红军就援助了中国的北伐战争,于今又为共同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而奋斗。”②苏联一贯站在正义的革命战争方面,而不会站在帝国主义战争的任何一方,虽然它可能同交战双方有通常贸易关系。他呼吁必须立即和苏联结成巩固的军事同盟,依靠苏联这个最可靠、最有力量帮助中国抗日的国家,这是争取外援的关键方面。事实上, 苏联于抗战一开始,便向中国伸出了援助之手。 1937 年 8 月,苏联与中国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给中国提供了军事物资方面的贷款,并派遣2000 多人的航空志愿队到中国参加抗战。在国际舞台上和国际舆论方面,苏联坚决谴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行径,因而苏联一开始便最坚决地站在中国人民的抗战一边。毛泽东肯定苏联对中国的援助的重要性:“当日本

① 《毛泽东军事论文选》第 128 页。

① 《毛泽东军事论文选》第 128 页。

② 《毛泽东军事论文选》第 207 页。

侵略中国,英美法采取同样的‘不干涉’政策的时候,苏联就不但同中国订立了互不侵犯条约,而且积极地援助了中国的抗日。”③苏联的存在,鼓舞了中国的抗战,苏联和中国历来是休戚相关的。中国战争的非孤立性,不但一般地建立在国际援助上,而且特殊地建立在苏联的援助上。中苏两国是地理接近的,这一点加重了日本的危机,便利了中国的抗战。①

毛泽东坚定地认为,只要中国继续坚定地抗战,而且和苏联密切合作, 苏联的援助便不仅会弥补英法援助的减少,而且会远远超过后者的重要性。

毛泽东通过对美、英等国家的外援的分析,不仅阐述了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关系,而且阐述了外援与独立自主的关系。他肯定独立自主是接受外援的根本指导方针,离开了独立自主,任何外援不但于我无补,而且有害。独立自主既是对国家主权的维护,又是对国家间平等关系的维护,还是使外援真正对于中国抗战起促进作用的关键。对于美英等国的援助,关键在于有关国家的政策是真的支持帝国主义战争,还是支持革命解放战争。毛泽东从对待外援的关系中,进一步引伸出的独立自主的结论,大大地深化了对外部援助的本质认识。

基于独立自主的指导思想,毛泽东要求全党、也要求国民政府不要等待外援具备了才进行抗战,而应当积极地推进抗战;抗战的深人进行,必将成为争取外援的最有力条件。中国的抗日战争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国际间鄙视中国的不抵抗,现在转变为尊敬中国的抵抗了。②

不仅如此,他强调,即使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也要进行有力地抗战。中国要想成功地反对日本,必须争取别国援助,“但是这并不是说,没有外援,中国就无法和日本进行战争。”“即使没有外援,我们也能对付得很好, 在没有任何援助的情况下,我们已经进行了十年的革命战争了。”①现在,日军的坦克、大炮和飞机比我们多得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和他们作战。我们希望将来能有我们自己的坦克、大炮和飞机,但没有这些我们照样能战斗。即使我们连步枪也没有,但我们只要有中国群众的通力合作,我们用棍棒和石头同样也能够作战!每一个中国人,不分男女,都要学会“用牙齿, 用手,用脚打仗”,使自己能够独立取胜。他坚信,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将最终取得抗战的胜利。几属食毛践土之伦,黄炎华胄之族,一致奋起, 团结为国,建义旗于国中,申大讨于禹域。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 有知识出知识。以一当十,是我精神,以十当一,是我实力。中华民族之不亡,日本帝国主义之必倒,胜败之数,不辩自明。②

毛泽东关于对待美英西方国家援助的分析,及由此而制定的方针政策, 具有原则性,坚定性和灵活性,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坚持抗战的根本方针,表明了中国人民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慨。

坚决揭露和抵制英国美国的远东慕尼黑政策和阴谋 日寇占领武汉、广州后,已无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随着相持局

③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557 页。

①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424 页。

② 《毛泽东一九三六年与斯诺的谈话》第 109 页、第 115 页。

① 毛泽东与英国记者詹姆斯·贝兰特的谈话,参见贝兰特:《不可征服的人们》, 求实出版社,1988 年, 第 105 页。

② 毛泽东:《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布告》,1936 年 3 月 10 日,《六大以来》(上),第 751 页。

面的出现,日本帝国主义采取“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策略方针,以政治诱降为主,以军事打击为辅,引诱国民党走妥协投降之路。1938 年 12 月 17 日,汪精卫叛变投日,投降空气一时甚嚣尘上。

相持阶段到来以后,国际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欧洲,德国法西斯加紧扩大战争。德国与英、法、美的矛盾进一步尖锐。 1938 年 3 月,德国吞并奥国,控制了进攻东欧和巴尔干的战略要地。9 月 29 日,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同德国法西斯元首希特勒、意大利法西斯元首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达成协定,以出卖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促使德国法西斯侵略苏联,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

1939 年 9 月 1 日,德国在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部领土之后,进攻波兰。

9 月 3 日,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0 年 9 月 27 日, 德、意、日三国为了扩大侵略,加强互相配合,在柏林签订了法西斯军事同盟。在德、意法西斯的压力下,在远东,英、美为对付欧洲的紧张局势,防止日本在远东配合德国向它们的势力范围进攻,企图以牺牲中国来换得与日寇的妥协,并诱使日寇把进攻的矛头指向苏联。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它们采取反动的绥靖政策,数次酝酿召开太平洋会议,推行远东慕尼黑阴谋。

毛泽东和中共执行坚定而又灵活的对美政策,一方面继续寻求和推进与美国在抗战方面进行合作;另一方面,对于英国与美国采取牺牲中国、对日妥协的政策进行了坚决抵制和揭露。早在 1936 年,毛泽东对英国政府的妥协政策便表示了强烈反对的态度。他批评说:“十分清楚,英国政治家中有一派过去采取了错误的政策,英国政府奉行的政策实际上使得日本占领中国领土成为可能,即使它在事实上没有鼓励日本这样做。⋯⋯英国如果继续动摇并象过去那样采取观望政策,如继续乞求日本的‘合作’,那将对英国毫无好处。”①1938 年,他在与卡尔逊谈话时,继续严厉批评英国与德国法西斯的妥协政策。他预言,英国不会为捷克斯洛伐克打仗。如果德国插入西南, 英国便会参战,但它不准备为捷克而战。 1939 牢的慕尼黑出卖,证明了毛泽东的预言。

慕尼黑协定签订之后,毛泽东对张伯伦的反动政策立即予以尖锐批评, 并对美国的动向予以分析。他指出,慕尼黑协定使“欧洲政局有暂时逆转的可能”。英国的妥协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假如英国不改变它的政策,势将引导法西斯各国进行更大规模的冒险战争”。①毛泽东分析,英国继其在西方向法西斯妥协之后,出自其损人利己的目的,其妥协政策还可能搬到东方。为了保存其在日本占领区的商业,为了减轻日本对南洋英属殖民地的威胁, 英国有可能和日本在东方达成某种程度的妥协,当然要达成根本性的妥协还有困难。至于美国,它的情况又稍有不同。由于日本企图独占中国,“日本的深入进攻,进一步加深了日美间的矛盾”,②这就使美国暂时还不会参加到妥协行动中去,“中美苏三国有进一步亲近的可能”。③因此,还应当进一步做好和美国建立反侵略的和平战线的工作。

1939 年,欧战迫在眉睫。日本帝国主义利用这种形势,压迫英国在东方

① 《毛泽东一九三六年与斯诺的谈话》第 131 页。

① 《论新阶段》:《毛泽东军事论文选》第 193、195 页。

② 《论新阶段》:《毛泽东军事论文选》第 193、195 页。

③ 《论新阶段》:《毛泽东军事论文选》第 193、195 页。

让步,要求英国对建设所谓“大东亚新秩序”予以合作。这种合作包括:英国放弃援蒋政策;放弃保护反日分子及共产分子;放弃支持法币等。英国张怕伦政府出于一己之私利,竟然对日本实行妥协,并企图将其在西方推行的慕尼黑政策推广到东方。6 月 20 日,英国驻日大使克莱琪向日本外相有田八郎提议举行会谈。7 月 15 日,英日东京会谈正式开始。7 月 22 日,英日双方达成协定,即“有田——克莱琪协定”。协定宣称:英国政府完全承认正在大规模战争状态下的中国实际局势,知悉日军为保障其自身之安全与维护其占领区秩序应有特殊之要求;英国政府无意赞许有碍日军达到上述目的的任何行动和措施,并通告在华英当局及英国侨民切勿采取此项行动与措施。与此同时,蒋介石亲自致电罗斯福,要求召开太平洋会议解决远东问题。

英国张伯伦政府的远东慕尼黑阴谋,使中国抗战面临重大危机,如不予以坚决揭露和反对,势必造成严重后果。“有田——克莱滇协定”签署之前, 6 月 7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反对投降危险的指示》,指出:目前最大的危险是国民党投降的可能,和新的慕尼黑的可能。全党必须给予国内国际一切投降阴谋和叛变行为以适时的、坚决的打击。

6 月 10 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反对投降的报告。他分析国际形势,指出:日本帝国主义正在组织两支战略同盟军,一支是国际投降主义者,一支是中国的投降主义者。前者用以包围中国外部,后者用以迂回中国内部。日本帝国主义者努力策动英、美、法召集远东和平会议,把远东慕尼黑的危险压到了中国人民头上。“英、美、法策动的远东慕尼黑,现在接近了一个紧要时节。”“他们似正在作这种想法:希望中国再打半年, 双方都更疲惫一点,那时就到了远东慕尼黑开幕之时了。”①6 月 30 日,毛泽东发表《反对投降活动》的文章,集中揭露英国政府的远东慕尼黑阴谋。他要求人们注意到:英国的妥协政策和蒋介石所谓召开太平洋国际会议的要求,完全是一整套观点,一整套做法,一整套的阴谋。在蒋介石就是投降的阴谋,在国际投降主义者就是“东方慕尼黑”的阴谋,对于这些极其阴险的阴谋,不可不予以坚决揭露。

毛泽东还把英国积极策划召开太平洋会议和“远东慕尼黑”的阴谋联系起来分析。6 月 26 日,中国驻英大使郭泰滇按蒋介石的指示,往访英外相哈里法克斯,提出召开太平洋会议,讨论中国和外国的关系的建议,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太平洋会议将是讨论这个问题的适当机构”。7 月 17 日, 英外相哈里法克斯致电英驻华大使卡尔,希望英日在东京谈判的某一阶段上邀请美国和法国参加讨论,把英日谈判变成一个太平洋国际会议,以便处理远东问题。太平洋国际会议,实际是英日东京谈判会议的扩大,必然成为断送中国抗战和根本利益的一次会议。毛泽东看透了这个阴谋。他愤然地向全国人民指出:“我们坚决地斥责那些认为太平洋会议并非东方慕尼黑的无稽之谈。所谓太平洋会议,就是东方慕尼黑,就是准备把中国变成捷克。”① 英国帝国主义策动太平洋会议,就是要藉收渔人之利。对于这些阴谋家的阴谋必须揭穿,并且应当使他们受到制裁。如果寄希望于这些阴谋家,便将上其大当。

在反对远东慕尼黑阴谋的斗争中,毛泽东把美国和英国在一定程度上区

① 《反投降提纲》:《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 8 册,第 270 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第 2 版,第 572 页。

别开来。在策动太平洋会议的过程中,美国出于自己的利益,没有附和英国进行“斡旋”的要求。美国国务院负责远东事务的霍恩贝克复函英国外交副大臣贾德于称:中国目前绝不会同意有利于日本的任何安排,美国或英国, 或者英美联合进行干涉,将冒对日作战风险的可能性。 1938 年 10 月 24 日, 美国国务卿赫尔再度拒绝和英国一道对中日问题进行“斡旋”。与此同时, 鉴于日本一再公开声明不承认美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政策,因而美国决定于 1940 年 1 月 26 日终止 1911 年缔结的美日通商和商运条约,这就在实际上取消了美国对日本贸易提供的最惠国待遇。

鉴于美国上述不同于英国的态度,7 月 29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反对远东慕尼黑阴谋的指示》,把美国和英国明确区别开来,确定了“集中力量打击张伯伦投降政策”的策略。9 月 1 日,毛泽东在接见新华日报记者就国际形势问题发表谈话时,他着重对在“远东慕尼黑阴谋”中发挥突出作用的英法政府进行严厉谴责。他强调:“世界反动资产阶级首先是英法的反动资产阶级”,“国际反动派,首先是英法反动派”,他们“对于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一贯地执行了一种反动的政策,即所谓‘不干涉’政策,这个政策的目的,在于纵容侵略战争,自己从中取利。”①毛泽东深刻分析,英法帝国主义迟早是要参加帝国主义战争的,英国压迫中国投降,坐收渔人之利目的是为了保存实力,在参战后保持优势。目前,日本与英国的妥协趋势甚大。英国反动派将以共同瓜分中国和财政上经济上帮助日本为条件,换得日本充当英国利益的东方警犬,镇压中国的民族运动,牵制苏联,日本则想经过英国压迫中国投降。英国的远东慕尼黑政策,极大地加重了中国大部投降和内部分裂的危险。为此,中共反对任何妥协运动,中国决不参加东方慕尼黑会议。

毛泽东指出,在资本主义世界,除了法西斯集团和英法集团外,“还有第三个集团,这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包括中美洲南美洲许多国家在内的集团。”

②这个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暂时还不至于转入战争。美国想在中立的名义

之下,暂时不参加战争的任何一方,以便在将来出台活动,争取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导地位。美国资产阶级暂时还不准备在国内取消民主政治和平时的经济生活,这一点对于世界的和平运动是有利益的。因此,在政策上要区别美国和英国,肯定美国和英国还是有区别的。当然,也不排斥美国将来会出来搞“远东慕尼黑的阴谋”,①如果美国要那样做,中国也会坚决反对它。

9 月 1 日,德国发动了向波兰的进攻。9 月 3 日,英法与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时,远东慕尼黑的危险暂时缓和。毛泽东分析远东形势,认为英法在东方的地位因欧战而削弱,美国则继续采取坐山观虎斗的策略,故东方慕尼黑会议暂时尤召集的可能。②到了 1940 年“7·7”抗战三周年时,毛泽东与中共进一步估计到,由于美日矛盾的尖锐化,美国正在加紧武装起来走上战争的轨道,英法已经不复是引诱中国投降的重要因素,英美是想牺牲中国保存南洋,但日本己不能听命,因而可以充分利用英、美、法与德、日、意两个帝国主义阵线之间的冲突,特别是日、美在太平洋上增长

①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第 2 版,第 583 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第 2 版,第 583 页。

① 《斯诺在中国》,三联书店,1982 年,第 116 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第 2 版,第 744 页。

的矛盾。毛泽东和中共估计,远东慕尼黑的高潮已经过去,根据这种情况, 我们的政策“主要的不是强调英、美、法东方慕尼黑政策的危险性,而是强调在日本压力下一部分人悲观失望与实行投降主义的危险性。”③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看到, 1940 年下半年,国际和国内形势出现了急剧变化。帝国主义战争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使帝国主义战争带有扩大、持久与准备决战的性质。一方面,美国日益积极地援助英国并准备参战;英国则日益依赖于美国。在美国的援助下加强自己的陆军装备与海军空军,准备抗击德国进攻英伦本岛的企图。另一方面,德、意与日本法西斯勾结的结果, 已使日本内部出现了变换领导人物与转换政策的变化,日本参加德、意阵线与南进的方针已日益明朗化。日本为了放手南进与准备对美战争,正在采取各种方法(交通封锁、军事进攻、政治引诱),以求迅速结束对华战争。英美为了对抗日本南进,便由劝和中口的远东慕尼黑政策,转到利用中国牵制日本的政策。①美英两国本来是不赞成中国以真正独立的抗战来争取民族解放的,现在,它们却要中国服从它们的帝国主义的利益,抱住日本的脚,因此它们以种种办法(借款、开放滇缅公路等等),来诱使中国参加英美集团。”

②这样,新的投降危机,主要不是来自英美派大资产阶级参加美英集团的要

求,而是来自亲日派响应日本的诱降,以及德国的劝降而挑拨起来的新的准备投降的罪恶活动。

针对上述情况,毛泽东再次向全党指出,我们的政策必须坚决建立在区别的基础上。没有区别便没有政策。对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要实行有区别的政策,对于美国、英国也应实行有区别的政策。虽然共产党是反对任何帝国主义的,但既须将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和现时没有举行侵略的其他帝国主义加以区别;又须将同日本结成同盟、承认“满洲国”的德国帝国主义, 和同日本处于对立地位的美英帝国主义,加以区别;还须将过去采取远东慕尼黑政策,危害中国抗战的英美,和目前放弃这个政策,改为赞助中国抗日时的美英,加以区别。只有在这些区别之上,才能建立我们的政策。①因而, 在英美放弃慕尼黑政策,赞助中国抗日时,不应走反对利用英美的外交。②

抗战进入 1941 年,形势又有了新的变化。毛泽东和中共针对新的情况, 再次提出反对“远东慕尼黑”的要求。这一次,主要是揭露美国的妥协政策。1940 年 8 月,日本正式抛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公开叫嚷要建立“大东亚新秩序”。9 月 23 日,日军突然袭击驻越南的法军,迅速占领越南南部。日本侵入印度支那,是它抢占西太平洋的南进战略的重要步骤,直接威胁到美、英在这一地区的权益和战略地位。9 月 27 日,日、德、意三国结成法西斯的军事同盟,使日本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矛盾更进一步尖锐化。此时, 日本的南进政策已经具体化。以偷袭珍珠港为突破口的作战计划已经制定, 美日双方都在积极准备开战。但美国和日本都感到准备不足,而且美国正日益卷人对希特勒的行动,还不具备两洋作战的军事实力和心理准备。因而力图避免与日本尽早开战。美国有关人士认为,只要美国能在中国问题上满足

③ 《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政策的决定》:《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 8 册,第 352 页。

① 《中共中央关于时局趋向的指示》:《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 8 册,第 355 页。

② 《目前时局的严重危机》1940 年 11 月 11 日,《解放》周刊社论。

①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第 2 版,第 764 页。

② 《南方局党史资料》(一),重庆出版社,1985 年,第 102 页。

日本的一部分要求,日美战争便可以避免。他们幻想通过牺牲中国的办法, 阻止日本“南进”,引导祸水北流,尽可能地推迟日美战争。或者使日本脱离三国同盟,不再对美作战。

1941 年 2 月,罗斯福建议与日本进行谈判,日本接受建议。3 月,日美之间开始秘密谈判。这个时断时续、带有严重绥靖气息的谈判,关键是中国问题。4 月 9 日,赫尔收到日美谅解方案,5 月 12 日,美国国务院收到日本政府正式建议,要求美国应承认满洲国,给予日本取得西南各地的经济资源, 日本和美国共同制定反共政策等。6 月 21 日,赫尔在向日本政府提出的美国方面的第二次修正案及在后来的谈判中,美国明确承认近卫三原则,表示愿意出任日本和蒋介石政府之间的调解人,使日蒋达成于日本有利的条约,同意日本政府在东南亚建立“新秩序”的原则和“共同防御共产主义”的建议。

11 月 22 日,美国提出临时协定草案,进一步规定:日美两国将采取永久和平政策;两国不在太平洋地区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日本撤退在越南南部驻军,并将北部驻军减少至 2.5 万人;有限制地恢复日、美通商,包括对日输出民用石油,放松对日禁运;中日间任何解决办法应基于和平、法律、秩序、公正原则等等。这个协定草案,在“和平、法律、秩序、公正原则” 的幌子下对中国实行大拍卖,把中国的主权和抗战置于不顾,这就把“远东慕尼黑”阴谋推向了高潮。

毛泽东对美国新的“远东慕尼黑”政策密切注视,肯定其阴谋如果实现, 必将大大地危害中国。他在为中共中央拟定的党内通知中,一针见血地向全党指出:“日美妥协,牺牲中国,造成反共、反苏局面的东方慕尼黑的新阴谋,正在日美蒋之间酝酿着。我们必须揭穿它,反对它。”①毛泽东和中共要求中国人民高度警惕美国的绥靖政策,要认真考虑:在英美对德手忙脚乱的今天,其拍卖中国以换取日本让步的远东慕尼黑阴谋已经最后放弃了么?在日本最近对中国的新的进攻与大轰炸的合奏中,会不会有出卖中国人民的“绥靖”乐曲正在旧调重弹呢?不估计到这些问题就一味乐观起来,是危险的。①

  1. 月 22 日,德国法西斯发动了对苏联的突然袭击,德、意、日法西斯更加甚嚣尘上。美日谈判继续进行,不管美国与日本欲达成何种妥协,对中国抗战都将十分不利。7 月 7 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发布的《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正告美国:一切幸灾乐祸侥幸取巧的心理,均属浅薄无识之表现。“张伯伦复辙重寻,汪精卫后尘学步,所谓绥靖与投降路线者, 尤为愚不可及之下策,宜为中国和欧美民主国家所不取。中国人民对于远东慕尼黑的危险,是永远坚持反对的。”②ll 月 7 日,毛泽东在延安发表广播讲演,诚恳敦促美英放弃绥靖政策,站在人类的立场上,拿更多的飞机和坦克,拿更大的力量来援助在德意日三国法西斯蹂躏下的各国人民, 12 月 7

日,日本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的重要海军基地珍珠港。 12 月 8 日,罗斯福向参众两院联席会议发表了战争咨文,对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的绥靖和安抚政策宣告破产。

在揭露、抵制英、美帝国主义“远东慕尼黑”的阴谋中,毛泽东显示了高超的斗争艺术。他根据中国抗战的实际需要,肯定联合英、美的重要性和

①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第 762 页。

① 《解放日报》1941 年 5 月 23 日社论:《谨防扒手》。

②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 9 册,第 7 页。

必要性,但是反对联合压倒一切的观念,主张通过斗争去求联合。这就是必须与英、美一切不利于中国抗战的行为作斗争,特别是和它们妥协出卖中国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愈是旗帜鲜明地表明我们的反对态度,揭露它们的阴谋, 便愈是能减少它们妥协合流的可能,也就愈有利于实现中美反侵略的联合。当然斗争只是手段,必须服从联合抗日的目的。因此,在进行斗争时必须有所区别,既有对象的区别,又有阶段的区别,还要有分寸上的区别。把斗争建立在区别的基础上,便能有力地促进联合。毛泽东和中共在反对和揭露英美远东慕尼黑阴谋中,进一步显示了斗争的原则性和策略性,使中共在国际统一战线中更趋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