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子与会子

交子是北宋发行的纸币,先是私铺发行,后来作为官方法定的货币流通。交子是我国最早由朝廷正式发行的纸币,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

纸币交子比金属货币容易携带,可以在较大范围内使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会子是南宋时发行的一种便钱,即汇票、支票之类的票据。南宋会子发行初期,由于朝廷措施得当,发行谨慎,尚能维持其币值,后期则发行额大幅上升,导致其本身价值下跌,最后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交子的产生与消亡

我国北宋时期四川成都出现的纸币交子,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因此,我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我国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绝非偶然。因为在当时,居于世界先进地位的宋代,已经具备了制造交子的条件,也就是得益于当时先进的印刷技术与繁荣的经济。

交子的出现,便利了商业往来,弥补了现钱不足,是我国货币史上的一大业绩。此外,交子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发行最早的纸币,在印刷史、版画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研究我国古代纸币印刷技术有着重要意义。

交子最初只是一种代替货币交易的信用凭证,即代金券。存款人把金属货币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人存放现金的数额临时填写在用桑树叶做的纸质的卷面上,再交还存款人。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每贯付给铺户30文钱的利息,即付3%的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就是交子。

宋代铜钱的标准重量是每贯5宋斤,依一宋斤约为600克计,约折合3000克。小铁钱每贯约重3900克,大铁钱每贯约重7200克,如果带5贯大钱铁,即约有36千克重,显然携带十分不方便。由此可见,铁钱不但分量重,而且币值低。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购买价值一贯铜钱的商品,必须用小铁钱约39千克;购买价值10贯铜钱的商品,必须用小铁钱约390千克。

笨重值低的铁钱阻碍着商品贸易的发展。于是,在信用、契约关系日见发达的情形下,宋代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此外,宋代朝廷经常与辽、夏、金有军事上的冲突,因此军费和赔款开支很大,也需要发行交子来弥补财政赤字。

交子的出现,便利了商业往来,弥补了现钱的不足,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的一大业绩。此外,交子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发行最早的纸币,在印刷史、版画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研究我国古代纸币印刷技术有着重要意义。

宋代最初设立的交子铺因为尚未得到朝廷认可,因此称之为“私交子”,即史书中说的“私为券,以便贸易”。在私交子大行其道的时候,也伴有问题发生。那就是少数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铺户进行金融欺诈,自制交子导致问题丛生。

为了遏制金融欺诈的逆流,北宋朝廷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朝廷任命张咏为益州知府,张咏是一位廉洁爱民,有远见卓识和强烈使命感的优秀官员。他独具慧眼,认识到益州民间创造的这种纸币印制的货币代用品,是亘古未见的绝妙发明,它使用方便,便于携带,成本低,可大量制造,资源几乎是无限的。

只要严格管理,好好利用,对遭受战乱的益州经济恢复和发展,乃至全国经贸都会发挥无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它的优越性是无可比拟的。于是,张咏从众多交子户中,精心遴选信誉良好,财力雄厚,以王昌懿为首的16户,作为官方认可,支持保护的交子特许经营户。要求16户严格监督管理私交子的印制、发行、运营,保证自由交换和随时兑现。这样,私交子的发行取得了朝廷认可。

交子在16户富商主办之前,是由民间一些小的商家私自发行的,他们发行的交子比较零散,没有统一的形制,和普通收据类似。这种交子盖有商号的印记并有密押等,可携带铁钱的数目填写金额。

发行交子的目的是为了代替铁钱,行使方便。铁钱持有者可持铁钱到发行交子的商号换取交子,然后到市面流通。任何交子持有者,都可拿交子到发行交子的商号兑换铸币。所以,交子是铁钱价值的符号,起着纸币的作用,这一点是很明显的。

十六户大的富商主办时,交子就有了统一的形制。纸质相同、形制统一、印制精美、质量上乘的私交子以崭新面貌走向市场,受到商家民众的欢迎,逐步接受并乐意使用。世界第一张纸币就此诞生了。

以张咏和王昌懿为首的商户们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益州人这种历史机遇和辉煌的贡献是唯一的。

交子发行后,随时可以兑现,兑现时每贯要收费30文。交子流通甚广,特别是每年丝、蚕、米、麦将熟时,商民需要较多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交子,所以这时交子发行量最多。

后来这10多户富商衰败下来,资金呆滞,发生亏损,终于不能兑现,交子信用破坏,于是争闹不断发生,最后终于被收归官营。

1023年,朝廷在益州设置掌管交子流通印制的交子务。交子务建置前后,交子形制大体成型。但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一个影响巨大的历史性的创举。担当设立官办交子务,再度发行纸币重任的,是一位来自河东路的益州转运使薛田。

薛田到四川益州上任时,他发现民间因铁钱笨重而用纸券流通交易的现象。独具慧眼的薛田将流通领域出现的特殊情况上奏朝廷,建议朝廷设立专门的交子管理机构,变交子私营为官办,由朝廷印刷发行。薛田的主张几经周折,历经两代皇帝,至宋仁宗时朝,才接受了这一建议,在益州设置了我国第一处官办交子务随后发行官交子120多万贯。从此,交子成为宋代的法定货币,与铁钱相权而行。朝廷逐渐掌握了交子的运作规律之后,就改为官办,称为官交子。

交子务建置前后,薛田为官营交子制订了若干措施,交子之法遂大体完备:

一是规定交子务委益州同判,专一提辖,由州保差京朝官一员任监官,后增一员;下设掌典,贴书、印匠、雕匠、铸匠、杂役各若干人,廪给各有差。

二是制订兑界,以两年为一界,界满以后界新交子易上界交子;每贯克下30文入官,称为“纸墨费”。

三是制订界额和本钱,界以125.6340万贯为额,备本钱36万贯。本钱就是现在所说的准备金。

四是交子的面值定为1贯至10贯,共10种。交子用益州铜印及敕字、大料例、年限、背印、青面、红团等印。禁私造交子纸,造者,“罪以徒配”。

在薛田的努力创造、精心经营下,我国官方纸币交子的发行流通,不仅仅给百姓在商业贸易中带来了诸多的便利,朝廷更是获利丰厚。官交子也和私交子一样,依据持现钱人的托付,将携来的现钱进行调换,把钱数写到交子票据上,这个票据就是官交子,是由官府交子务发给的。这种官交子同样可以随时兑换现钱,不过要求兑换现钱时,也是每贯收取手续费30文。

官交子的发行和流通有以下规定:首先有一定发行限额和流通期限。《文献通考》说道:“交子,天圣以来,界以百二十五万六千三百四十为额。”

所谓“界”,就是交子流通的期限,期限一般是两年或三年,到期更换新交子,调换旧交子。兑界制度是从官交子实行时开始的。

官交子制度的最初实行并不是为了搜括钱财,而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商业及民间周转支付所需。这对当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宋代交子实行官方发行之后,朝廷突然发现,纸币实在是个好东西,不用什么本钱,只要在一张纸上印上几个字,就可以当真金白银使用,换来实实在在的财富,实在是无本万利的好买卖。

当时的朝廷对经济规律一无所知。要养兵,便印交子,要打仗了,又印交子,打完仗要犒赏诸军,还印交子,就算是太平时节,朝廷想要采办些什么东西,自然仍是印交子比较好。

宋代朝廷利用交子来弥补财政支出,但并不置准备金而不断增发,使交子在流通过程中不断贬值。

到宋神宗熙宁年间时,四川交子开始两界同时使用,已有通货膨胀现象。后来的发行量更大。宋哲宗以来,交子泛滥达到高峰,至大观年间增发多达2000多缗,因为没有准备金,交子面额不断下跌。

至宋徽宗时,交子便恶性膨胀。

1105年,北宋在江北、华北地区发行了称为“钱引”的新式样的纸币,但是只印了一界就因为流通不畅不能顺利使用而停印。

1107年,四川的也改为钱引,并改称交子务为钱引务。由于数量发行过大,引起了钱引的严重贬值。钱引与交子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以缗为单位,不置准备金,不许兑换,可以随意增发,因此,导致纸券价值大跌。至南宋嘉定时期,每缗只值现钱100文。南宋时期,在金国势力控制下的北方,市面上流通的货币依旧是宋钱。而鼓风扇火、铸造钱币的铸钱监都在南方,所以宋钱不断北流。这对南宋的财政经济自然是一个严重问题,因此朝廷不能不设法制止。此外,由于南宋以来,以钱引供籴本、给军需,增引日多。据《通考·钱币考》记载:“绍兴七年,通行3界,发行数达3780余万贯。末年,增至4147万余贯,而所有铁钱仅及70万贯。”

1110年限制发行量为天圣时的125万贯左右,对流通地区也限在铁钱行用的四川、陕西、河东地区,后又采取了受兑、停用旧钱引,增加准备金等多种方法,使钱引的价值得到恢复。

1204年,两界发行5300余万缗。

至1208年,每缗值铁钱不到400钱,有的地方仅值100钱。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及时以金属币收兑跌价的纸币,限制纸币的发行量,规定纸币使用的界限以及按期调换等,以维持纸币的购买力。

1256年,朝廷又作了一番的整顿,改钱引为四川发行的新币会子,直至宋朝末期,未再更改。这些调整,就货币形态而言,是更加完善了。

1165年,南宋朝廷决定在两淮地区,实行铜钱、铁钱、会子、交子同时并用。这样一来,引起了两淮市场的混乱,成为南宋货币最混乱的地区。

宋代的交子作为一种纸币,体现了纸币产生和流通的规律。宋代的纸币交子本身并无价值,它是代表了实际流通中的铁钱的价值。交子的发行和流通一定要符合实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铁钱数量,如果超额发行,必然要引起贬值,甚至引起自身崩溃。

交子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了币值的稳定,其中有两个原因:第一,以铁钱作为交子的本位,铁钱是低贱的钱币,但唯其低贱,却对交子的币值稳定起了良好作用;第二,朝廷采取了维持纸币购买力的措施,严格控制发行量。自天圣初年开始,每界交子的发行额控制在一定数量,绝不滥印滥发。

交子的币价稳定大约维持了50年。宋神宗时将每界交子行用期延长至4年,两界并用,实际上就相当于每界发行额增长一倍,这不能不引起贬值。

由于朝廷不能有效地控制纸币的发行量,当出现巨额财政开支需要时,朝廷往往利用手中的权力,滥用公信力,无限制地发行纸币,最终造成通货膨胀,从而使纸币丧失了信用,也就变成了废纸,很快导致了北宋交子货币体系的崩溃,以至于交子的消亡。

会子的诞生与消亡

会子是南宋于1160年,由政府官办、户部发行的货币,仿照四川发行钱引的办法发行。会子是宋朝发行量最大的纸币,起源于临安,也称作“便钱会子”。

会子之法经南宋朝廷历次整顿,始臻完备,与四川钱引法大同而小异。但朝廷财政的困难,使得南宋君臣不久便破坏了自己制订的会子的兑界和界额。

至1247年,会子的恶性膨胀使造新换旧已不可能。至此,会子的货币职能自难保持。

会子,是南宋由朝廷官办、户部发行的货币,是两宋时期发行量最大的纸币,起源于临安,也称作“便钱会子”,即汇票、支票。1161年,南宋朝廷设置会子务。1162年,宋孝宗即位。1164年宋金达成和议,宋孝宗立即着手整顿会子。1165夏,宋孝宗命户部开始印制面额分别为200、300、500和一贯的会子,规定只能在两淮流通,不得过江。

由于当时限制会子流通,这使得民间买卖感到不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南宋朝廷解除了两淮铜钱、会子不能过江之禁,允许民间会子做现钱输官。经过对会子的整顿,南宋的经济秩序趋于稳定。

1166年,南宋用皇宫的府库内库和南库储藏的钱币100万两收兑会子,第二年又以内库银200万两收兑会子焚毁。这两次的收兑资料出处不一,可能后者包括前者。

从1161年至1167年,南宋共印造会子200多万贯。规定州县不许民户输纳会子,外地商人低价收买会子,运到临安兑钱或向各地榷货务兑物,造成六榷货务的供应紧张。

1175年,辛弃疾曾在奏疏中谈到会子贬值的情况,大概达一成以上。于是,朝廷采取货币回笼措施,用金银铜钱等收回,出现了商旅往来,竟用会子的情况。商人用会子的好处是免除了金银的商税,节省了运费。贬值情况大大改观。

1176年以后,会子的发行不断增加。

至1189年已达到4000多万贯,超过了规定两界发行额的一倍以上。虽然发行额大大增加,而会子币值却继续保持稳定。

宋孝宗年间的会子流通,曾被南宋代臣们誉为“楮币重于黄金”或会子“重于见钱”。纸币重于黄金或现钱虽是溢美之词,但反映了当时会子确有相当的稳定性,受到了民间的欢迎。

当宋孝宗看到新印会子的数额时,就对会子的贬值存有戒心。他多次告诫朝臣要谨慎对待会子流通,会子的发行数量决不能过多。他曾表示自己因担心会子贬值“几乎十年睡不着”。

南宋的通货膨胀始于宋宁宗年间,因为宋金作战,军费损耗极大。至宋宁宗后期,每于会子发行过多,朝廷便另外发行新会子,以旧会子二换易新会子一的比率,收兑旧会,引起米价、田价及物价的上涨。这时期的纸币发行量已达2.3亿缗,但是与后期的恶性通货膨胀相比较,还是十分轻微。

宋理宗于1225年即位,改年号宝庆。宝庆年间承袭嘉定遗留下来的通货膨胀,物价不十分昂贵。因通货膨胀而造成物价急剧上升的问题,至1234年至1236年也没有解决。后期因农田失收和恶性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飞涨,不但未能遏止而且更为严重。

宋度宗初年,佞臣贾似道当国,企图挽回信用,遂发行一种新的纸币“见钱关子”,简称“关子”。关子每贯折合铜钱770文,18界会子3贯。然而,信用危机之弊并未因此而革。相反,关子的发行增加了纸币的流通量,结果是使物价涨升到新的高度,达到南宋时期的最高峰。信用危机再也未能挽回信用。不数年,元兵南下,会子、关子便与南宋一起消亡。

物价过于低落,百姓的购买力不高,经济萧条将引发经济危机。而在适当的时候,朝廷采取轻微的通货膨胀政策,物价上涨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当通货膨胀呈现恶性化,纸币贬值,物价急剧飞涨以后,货币制度紊乱甚至破坏,最终将导致经济崩溃。南宋会子消亡的原因,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