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小志气大

黄遵宪,字公度,1848 年 4 月 27 日(清道光二十八年三月二十四日) 出生在广东嘉应州(今梅县)。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卓越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位有才干的政治活动家和外交家。

黄遵宪的祖上原是中原人,大约在元朝的时候渡江南下,经闽江流域, 最后在广东东部东江流域的嘉应州定居下来。(广东人称他们为“客家人”) 黄遵宪的祖父叫黄际昇,据地方志记载,“性和易,处事练达”,是一个开明的士绅。有一年嘉应州闹大饥荒,米卖到一千五百钱一斗。黄际昇和州中一些人士捐款救济饥民,受其惠者甚众。他在地方上还提过不少好的建议, 如向地方长官提出“设粮房于堂皇侧”,方便贫民百姓,使“州人至今称道弗衰”。黄遵宪的父亲叫黄鸿藻,科举考试中了举人以后,由户部主事调任知府,分派到广西省。先后在南宁、梧州一带办理粮食调拨工作。1884 年, 中法战争期间,我国军队源源开出镇南关,粮食所需,十分急迫。黄鸿藻能及时把大批粮食从南宁等地调运到前线去,解决军队的给养问题,对鼓舞军士的战斗精神,起了很大作用。以后黄鸿藻升任思恩府知府,任职期间“办农桑,修书院,教养兼施,政声卓著”。他曾这样表示过自己的抱负:“士大夫平日读书修养,应以天下为己任,当官做事,不应首先考虑个人祸福, 而应以国家大计为重。”黄鸿藻不仅是一位有才干的政务家,还是一个喜欢诗歌的人。他在广西任职期间,政事余暇,常与同僚们游山赏水,饮酒吟诗, 写过一些很有才情的诗篇。父亲的思想品质,以及对诗歌的偏爱,对黄遵宪自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过,在黄遵宪童年的生活中,给他更大影响的是他的曾祖母李氏。

黄遵宪出生在一个四世同堂,成员多达 70 余人的大家庭里。黄遵宪的曾祖母李氏德高望重,是大家庭里的中心人物。在众多兄弟姐妹中,李氏特别偏爱黄遵宪。黄遵宪才 1 岁多,弟弟又降生了,两人在母亲怀中争乳。为给黄遵宪母亲解围,高龄的李氏负起了带养黄遵宪的任务。她亲手为小曾孙裁制衣裳,烹调食物,体贴得无微不至。她还故意把曾孙打扮成女孩子模样, 梳个盘云髻,穿上红衫红裙,惹得邻里们都笑。

黄遵宪的家乡不仅山青水秀,而且是远近闻名的山歌之乡。还在黄遵宪呀呀学语的时候,李氏就教他唱儿歌:“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 后来,李氏又教他唱山歌,背诵《千家诗》。在李氏的影响下,黄遵宪自幼就受到了文学的熏陶。1856 年,黄遵宪 9 岁时,他父亲中了举人。喜报传来, 全家庆贺,李氏兴奋地抚摸着黄遵宪的头说:“这孩子属猴,可比猴子还伶俐,长大后定会比他父亲更有出息。”话语间充满了对小曾孙的厚望。

黄遵宪 10 岁的时候,开始学写诗。有一天,塾师以唐代大诗人杜甫《望岳》中的名句“一览众山小”为题,让黄遵宪作诗,他思索片刻,提笔写下: “天下犹为小,何论眼底山。”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站得高,看得远,连整个世界大势都能看得清楚,不会觉得世界太大,更何况那些一目了然的眼底群山呢!这诗句口气很大,出语不凡,意境比杜诗更进一层,使塾师惊异、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