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军歌

金瓯既缺完复完,全收掌管权。胭脂失色还复还,一扫势力圈。海又东环天右旋,旋旋旋!

辇金如山铜作池,债台高巍巍。青蚨子母今来归,偿我民膏脂。民膏民脂天鉴兹,师师师!

玺书谢罪载书史,城下盟重订。今日之羊我为政,一切权平等。白马拜天天作证,定定定!

鹫翼横骞鹰眼恶,变作旄头落。盖海朦膧炮声作,和我凯旋乐。更谁敢背和亲约,约约约!

秦肥越瘠同一乡,并做长城长。岛夷索虏同一堂,并做强军强。全球看我黄种黄,张张张!

五洲大同一统大,于今时未可。黑鬼红番遭白堕,白也忧黄祸。黄祸者谁亚州我,我我我!

黑山绿林赤眉赤,乱民不算贼。镌羌破胡复灭狄,虽勇亦小敌。当敌要当诸大国,国国国!

诸王诸帝会涂山,我执牛耳先。何洲何地争触蛮,看余马首旋。万邦和战奉我权,权权权!

在那个国难当头的时刻,黄遵宪的诗是鼓舞人们斗志的宏大激越的强音。这组诗在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中并未收入,而梁启超则全文录在自己的《诗话》里。梁启超读此组诗后说::“大有‘含笑看吴钩’之乐。” “其精神之雄壮活泼沉浑深远不必论,即文藻亦二千年所未有也,诗界革命之能事至斯而极矣。吾为一言以蔽之曰:读此诗而不起舞者,必非男子。” 就是今日读此诗,哪个中华儿女不感到精神振奋,血脉贲张呢?!

黄遵宪还写了《幼稚园上学歌》《小学校学生相和歌》,把满腔热情倾注在最年轻的一代身上,他向孩子们呼唤:“开卷爱国心,掩卷忧国泪。” “欲求国强先自强。”“生当作铁汉,死当化金刚!”他告诉孩子们“汝读何书学何事”是大事,虽有人说“佛经耶约能救世”,但“宗教神权今半废”, 更“莫问某甲圣贤书,我所信从只公理”,这样的思想在那个时代,无疑是最先进的了。他就是要告诉孩子们:宗教神权即不能助己,亦不能救国,读书人读了几千年的圣贤书也全无用处,强权时代,须“绝去奴隶心,堂堂要独立”,向这强权讨个“公理”。他无限深情地对孩子们说:“勉勉汝小生, 汝当发愿造世界。太平升平虽有待,此责此任在汝辈。华胥极乐华严庄,更赋六合更赋海。于戏我小生,世运方日新,日进日日改。”

黄遵宪在出任驻旧金山总领事时,排华恶浪一浪高过一浪。黄遵宪耳闻目睹的许多事实,使他满腔义愤,遂写下了有名的《逐客篇》。他以史诗之笔,忠实地记述了当年美国政府是如何用欺骗的方式掠夺我国廉价劳动力去开发美国,“蓝缕启山林,丘墟变城郭”,而后又百般虐待华工,驱逐华工。诗人愤慨地写道:“鬼域实难测,魑魅乃不若,岂谓人非人,竟作异类虐!” “但是黄面人,无罪亦篣掠。”堂堂炎黄子孙,成了海外孤儿,托足无地, 求告无门。诗人悲愤地呼喊:“倒倾四海水,此耻难洗濯。”诗人决不是徒唤奈何而已。他在我国国力薄弱、政府昏庸等极度困难条件下,面对强敌持节不屈,争国权,洗国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心竭力,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保护了侨民。

以上这类诗篇中,黄遵宪表现了高昂的爱国主义激情,唱出了人民的心声。

二、描写和记叙自己远游各国的见闻,反映异域的奇异风物及新的思想文化,同样也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情怀,先进的思想、理想和追求。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但发展到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的形势已经十分明显。中国需要结束“闭关自守”的状态,需要启发开导人们,让他们开阔眼界,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在黄遵宪的诗中, 展开一个五光十色的新领域,让人们不仅观赏了异域风光,而且引导人们去思索,去想象。有名的《今别离》四首,歌咏轮船火车、电报、照相、东西半球昼夜相反四事,确实给当时的诗界带来了新气息: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古亦有山川, 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缨。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汽球。”

——其一咏轮船火车看来,诗中的女子是具有新思想、新观点的,她赞美火车、轮船又快又

安全,甚至盼望丈夫回来时能乘上更为新式的交通工具——轻气球。这种想象在当时是很奇特、很新颖的。诗人对未来世界科技的发展表现出由衷的欣喜。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 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纸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一息不见闻,使我容颜悴。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

——其二咏电报电报之类本很难入诗,但在黄遵宪笔下却充满了浓郁的诗情。与他同时

代的另一著名诗人陈三立这样赞赏道:“以至思而抒通情,以新事而合旧格, 质古渊茂、隐恻缠绵,盖辟古人未曾有之境,为今人不可少之诗。”

另外,在《寄女》等诗中,黄遵宪描写西方妇女比较自由的生活,比较平等的地位,联想中国妇女在“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束缚下的苦痛,抒发自己的感想,也自有其进步意义。

黄遵宪虽号召学习西方,但并非一味崇洋。他在西方世界也看到好些不合理的事,看到存在的矛盾。1884 年,美国总统大选。当时是共和党与民主党两党之争。黄遵宪目光敏锐地看到了问题的本质。请看他在 1884 年所做的《纪事》一诗中对这“两党哄争”场面的描写:一党在当众许诺:

“看我后来绩:通商与惠工,首行保护策。黄金准银价,务令昭画一。家家田舍翁,定多十斛麦。”

这一党提出,当政后要对经商、做工实行优惠、保护政策,要平抑物价, 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另一党马上就攻击对手:

“彼党讦此党:党魁乃下流,少作无赖贼,曾闻盗人牛。”诗中还描写了竞选人在台上演讲的盛况:

“某日戏马台,广场千人设。⋯⋯登场一酒胡,运转广长舌。盘盘黄须虬,闪闪碧眼鹘。开口如悬河,滚滚浪不竭。笑激屋瓦飞,怒轰庭柱裂。有时应者者,有时呼咄咄。掌心发雷声,拍拍齐击节。最后手高举,明示党议决。”

这里纪录和描绘的其实是当时世界上最公开、最民主化的选举了,人们可以公开地表态,可以明白地提出自己的要求,比起封建专政来,自然是进步的;但这种民主也是有很大局限的。黄遵宪在描写了他们的台上表演之后, 又记述了他们在台下的活动:

“众人耳目外,重以甘言诱。浓绿出芽茶,浅碧酿花酒。斜纹黑普罗, 杂俎红旋军歌 - 图1 毭(bēn nuò)琐屑到钗钏,取足供媚妇。上谒士雕龙,下访市屠狗。墨杘(mīqī)与侏张,相见辄握手,指此区区物,是某托转授。怀中花名册,出请纪谁某。知君有姻族,知君有甥舅,赖君提携力,吾党定举首。

丁宁复丁宁,幸勿杂然否。”

这里指的当然是拉拢贿选的情景了。为拉选票,他们请客送礼,与各色人物套交情,就是对那些市井无赖,他们也是堆满笑容地“相见辄握手”, 黄遵宪冷眼旁观,活画出西方人所说的“吻婴儿的政客”(baby—kisser) 的尊容来。黄遵宪还看到即使是如此标榜着“自由”“民主”的公开选举, 也还需要用暴力镇压:

“破晓车马声,万蹄纷奔驰。环人各带刀,故示官威仪。实则防民口, 预备国安危。”在黄遵宪看来,美国是一个“文明大国,他尚未来美之前, 向往这种民主制度。现在他亲眼看到这种民主政体是这样不完善,不禁感慨起来:

“吁嗟华盛顿,及今百年矣。自树独立旗,不复受压制。红黄黑白种, 一律平等视。人人得自由,万物咸遂利。民智益发扬,国富乃倍蓰。泱泱大国风,闻乐叹观止。乌知举总统,所见乃怪事。怒挥同室戈,愤争传国玺。大则酿祸乱,小亦成击刺。寻常瓜蔓抄,逮捕遍官吏。至公反成私,大利亦生弊。究竟所举贤,无愧大宝位。倘能无党争,尚想太平世。”

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黄遵宪在向西方探求真理中遇到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的惶惑心情。他原以为西方有“乐土”,直到目睹许多事实, 又不由得不怀疑:“乐土知何处?”“太平世”在哪里?

他只有寄希望于未来。他以美的诗情造出那样的美好世界来。当他在新加坡一富豪家养病时,看到那里“杂花满树,无冬无夏”,心中喜悦,亲手摘了莲、菊、桃、李等花,同供瓶中,并赋诗一首,借花喻人,阐述自己希望世界大同的理想。请看黄遵宪在《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一诗中描绘的美好情景。他希望随着世界各民族、各国的发展,我们的祖国应该是“尔时五羊仙城化作海上山,亦有四时之花开满县”,他希望将来的世界“黄白黑种同一国”,“众花照影影一样,曾无人相与我相”,“传语天下万万花, 但是同种均一家”成为各种族、各民族平等和睦相处的大同世界。

他写新世界的景物,即影抒情,奇境独辟,广阔的眼界和博大的胸襟消融了向来旅客所惯有的孤独情绪,抹去了古人做这类诗时的离情别绪。如《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

“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大月光团圆,送人夜夜照船尾,今夕倍放清光妍。一舟而外无寸地,上者青天下黑水。登程见月四回明,归舟已历三千里。大千世界共此月,世人不共中秋节。泰西纪历二千年,只做寻常数圆缺。舟师捧盘登舵楼,船与天汉同西流。虬髯高歌碧眼醉,异方乐祗增人愁。此外同舟下床客,梦中暂免供人役。沈沈千蚁趋黑甜,交臂横肱睡狼藉。鱼龙悄悄夜三更,波平如镜风无声。一轮悬空一轮转,徘徊独作巡檐行。我随船去月随身,月不离我情倍亲。汪洋东海不知几万里,今夕之夕惟我与尔对影成三人。举头西指云深处,下有人家亿万户。几家儿女怨别离,几处楼台作歌舞。悲欢离合虽不同,四亿万重同秋中。岂知赤县神州地,美洲以西日本东, 独有一客倚孤篷。此客出门今十载,月光渐照鬓毛改。观日曾到三神山,乘风竟渡大瀛海。举头只见故乡月,月不同时地各别。即今吾家隔海遥相望, 彼乍东升此西没。嗟我身世犹转蓬,纵游所至如凿空。禹迹不到夏时改,我游所历殊未穷。九州脚底大球背,天胡置我于此中。异时汗漫安所抵,搔首我欲问苍穹。倚栏不寐心憧憧,月影渐变朝霞红,膝胧晓日生于东。”

以上这首诗,写了新事物、新文化,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表现了新的思想感情,是一种有历史意义的创造。

三、黄遵宪也时时关注着国内的重大变化,就当时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抒发了自己的感想和看法。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怀着无比悲愤的心情写了许多诗篇,揭露顽固派的残酷愚昧,悼念维新党人的横遭斥逐或惨遭杀害。如《感事》诗,其一云:

金瓯亲卜比公卿,邻取冰衔十日荣。东市朝衣真不测,南山铁案竟无名。芝焚黄叹嗟僚友,李代桃僵泣弟兄。闻道诟天兼骂贼,好头谁斫未分明。

诗中揭示:被斩首的“戊戌变法六君子”(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康广仁)中有四人曾是锐意改革的光绪帝亲选的四位参预新政的大臣,谁知上任不到十天,竟遭此突变之灾。而且这六人是“未讯而诛”, 刘光第等不服,高声骂道:“未提审,未定罪,即杀头耶,何昏愦乃尔!” 其实,那时连光绪帝也被慈禧囚禁了,“瀛台缥缈隔星河”,朝中大权又重新掌握在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手中。

当时,黄遵宪作为一个卓越的政治家,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代表人物,也是这场激烈的新旧势力生死搏斗的参加者和见证人,他的处境也十分危险。当时的上海道蔡钧奉旨派兵二百名,荷枪实弹,如临大敌,将他的住处团团围住,围守了两天两夜。黄遵宪有一首《纪事》诗写当时的情景:

贯索星连熠熠光,穹庐天盖暮苍苍。秋风鼓吹妃呼豨,夜雨铃声劬秃当。

《十七史》从何处说,百年债看后来偿。森森画戟重围柝,坐觉今霄漏较长。”诗的前四句写星光闪闪、夜幕苍苍的时候,他被重兵围困,感到那星光

仿佛是主牢狱的的贯索星在闪着阴森的光。夜深了,风声和雨声伴着檐前的铃声,凄凄凉凉。长夜漫漫,何时天亮?眼前的事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他心中千头万绪,一团乱麻。顽固派卷土重来,维新派志士的鲜血抛洒在中华大地,“百年债看后来偿”!维新派苦心经营的新政局面被肆意摧毁,这笔债将来一定要偿还。

此外,还有《雁》这首诗也写了他到上海脱险后的心境:“汝亦惊弦者, 来归过我庐。可能沧海外,代寄故人书。四面犹张网,孤飞未定居。匆匆还不暇,他莫问何如。”

对于“义和团”运动,黄遵宪的看法在诗中也多有流露。他对“义和团” 运动的观点与他对别的农民起义如“太平天国”有相同之处。他同情农民苦难的生活,但反对自下而上的“造反”和“动乱”:“赤子虽饥莫弄兵。” 他认为反对外国侵略者是对的,但领导者不能是农民。而且他不主张盲目的排外行动,如杀洋人、毁教堂、撬铁路等。他特别激烈地反对以慈禧为首的腐朽反动的势力利用义和团的幼稚来作为他们在政治上孤注一掷的赌本,最后把人民推入血海,自己则一跑了之。对此,他深恶痛绝,在诗中愤怒申讨了这种罪恶行径:

“天何沉醉国何辜?横使诸华扰五胡。照海红灯迎圣母,惊人铜板踏耶酥。奇闻竟合诸天战,改色愁看《盖地图》。到此鸠喧鸠聚语,犹夸魔术诩神符。”

虽然黄遵宪在晚年被迫离开了政治舞台,但他热爱祖国,关心民族命运的立场始终不变。他虽然从旧营垒中出来,却也能随着新时代思潮的发展不断进步。虽然这种进步的步伐较小,速度较慢,却相当稳健,方向不变。他晚年的思想相当突出地表现在他的《病中纪梦述寄梁任父》一诗中。

黄梁二人交谊深厚,黄遵宪以忠厚长者之心,爱护关心极有才华的梁启

超。在这首诗中,黄遵宪对他寄予殷切期望: “阴风飒然来,君提君头颅。自言逆旅中,倏遇狙击狙。闪电刀一挥,

忽如绛市苏。道逢两神人,排云上天衢。此挹蹇民(指谭嗣同)袖,彼褰烈士襦。邂逅哭复歌,互讯今何如。君言今少年,大骂余非夫。当服九世仇。折捶答东胡。逐逐挥日戈,弯弯射天胡。孰能张网罗,杀尽革命徒?汝辈主立宪,宁非愚欲迂?我方欹枕听,鸣鸡乱惊呼。残日挂危檐,犹照君眉须。遥知白日光,明明耀子躯。子魂渡海来,道有风波无?蛟螭日攫人,子行犹坦途。悬金购君头,彼又安蔽辜。在在神护持,天固弗忍诛。君头倚我壁, 满壁红模糊。起越拭眼看,噫吁瓜分图!”

他梦见梁启超提着自己的头来了,自言逆旅中突然遇到狙击,凶手是谁? 他虽未明言,实已指出:那攫人的蛟螭,其实正是“悬金购君头”的人,即清廷的顽固派。对已遭毒手的谭嗣同等人,黄遵宪在诗中称他们是“烈士”, 表现了极为沉痛的心情。然后就是引诗中“今少年”的话,“孰能张网罗” 正是“今少年”的自毫神态,“汝辈主立宪,宁非愚欲迂?”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指责,听此责骂黄遵宪从梦中惊醒。作为一个原是十分坚定的资产阶级立宪派的黄遵宪,其思想在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前,是有所进步的,他并不坚持认为“改良”是唯一的出路。他的诗是极好的佐证:

“人言廿世纪,无复容帝制。举世趋大同,度势有必至。” “滔滔海水日趋东,万法从新要大同;后二十年言定旋军歌 - 图2,手书心史井函

中。”

由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黄遵宪的“新派诗”并非只是用了一些“新名词”而已,而是确实开辟了一片诗歌描写的新领域,表现了新时代的生活, 新时代的要求,新时代的文化风貌、政治风云,反映了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渗透着现实主义精神,贯穿着反帝爱国图新的精神。

“即就其诗之形式论,天骨开放,大气包举,亦能于古人外独辟町畦。抚时感事之作,悲壮激越,传之他年,足当诗史。”黄遵宪诗的内容是新的, 形式也是“独创”的,有骨力,有气魄,有悲壮激越之音。

黄遵宪的“新派诗”之所以能够在当时的诗坛引起巨大影响,除了以上所说的新题材、新主题的原因外,也还因为他的创新是基于继承之上的,他不抛掉传统,而是本着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广泛地、有选择地从我国古典诗歌艺术中吸取营养,经变化改造,为新内容服务。

在他的《人境庐诗草自序》中有一段关于自己创作的经验谈,在今天看来,对我们也还是有启发的:

“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尝于胸中设一诗境:一曰,复古人比兴之体;一曰,以单行之神, 运排偶之体;一曰,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一曰,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其取材也,自群经、三史逮于周、秦诸子之书。许、郑诸家之注,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其述事也,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以及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其炼格也,自曹、鲍、陶、谢、李、杜、韩、苏讫于晚近小家,不名一格、不专一体,要不失乎为我之诗。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其亦足以自立矣。”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黄遵宪的主要观点是:一、既然诗歌外“有事”“有人”,那么诗歌必须反映那“事”和“人”,要言中有物,有的放

矢,有所感而发。他的诗多具有叙事的特点,这种叙事中当然也有“人”, 特别是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现在的时代变化了,不同于古代了,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当然也不同于古人了,在诗歌艺术上要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感情,不必去模拟古人。

以上两点进一步明确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就是说,诗歌要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

三、他主张利用古人优良的艺术传统,力求变化多样。黄遵宪称之为“假借”,称之为取其“神理”而“不袭其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他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融会贯通。他提出了几条艺术原则。第一是学习古人的“比兴之体”。这是自《诗经》以来传统的艺术手法,用比喻和联想,使诗的意象鲜明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这是符合形象思维的艺术规律的,黄遵宪认为这种好的传统手法应当继承下来。第二是学习古人“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的章法,也就是主题明确,使通篇连贯一气,表现有力。第三是“取

《离骚》、乐府之神理”,也就是说要继承《离骚》、乐府的积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第四是“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来写诗。也就是说,学习古人运用散文中的写作技巧来写诗,取精用宏,移花接木,扩展诗歌的表达功能。

四、在诗歌语言上,他认为要尽量利用那些切用的古今历史语言资料, 并结合“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力,皆笔而书之”,从而创造那“不名一格,不专一体,要不失为我之诗”的诗歌语言。

五、他主张广泛地学习,以丰富新诗的表现手法,不仅可以师法魏晋, 也可以宗唐学宋;不仅大家名家要学,“晚近小家”也可以为师。他说:“风雅不亡由善变,光丰之后益矜奇。”他的创作实践展现了“新派诗”的风貌, 他的诗论主张也表现了变古革新的精神。

另外,黄遵宪受曾祖母影响,自小就喜欢民歌,长大后在钻研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同时,也十分注意从民歌中汲取营养。他曾亲选嘉应山歌,并略做了加工,成为天然好语:

“自煮莲羹切藕丝,待郎归来慰郎饥。为贪别处双双箸,只怕心中忘却匙。”

人人要结后生缘,侬只今生结目前,一十二时不离别,郎行郎坐总随肩。买梨莫买蜂咬梨,心中有病没人知。因为分梨故亲切,谁知亲切转伤离。催人出门鸡乱啼,送人离别水东西。挽水西流想无法,从今不养五更鸡。一家女儿做新娘,十家女儿看镜光。街头铜鼓声声打,打着中心只说郎。自剪青丝打作条,亲手送郎将纸包。如果郎心止不住,看侬结发不开交。” 1891 年,他已人到中年,正出使英国,独在异乡为异客,却格外回味起

家乡山歌的妙处,感叹道:“余离家日久,乡音渐忘,辑录此歌谣,往往搜索枯肠,半日不成一字。固念彼冈头溪尾,肩挑一担,竟日往复,歌声不歇者,何其才之大也?”

黄遵宪的五言诗功夫很深。五言诗句式整齐、古朴、拙重,较难显示动宕变化。而黄遵宪的五言诗避免了呆板,显示了庄严,自有一种美而隽永的风格,耐人寻味。如前面提到的《今别离》诗和他的“煌煌二千余言”的长诗《锡兰岛卧佛》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另外,他的另一首七言古诗《度辽将军歌》又代表了他在七言古诗创作上的特点:篇章结构善于变化,顿挫有力,语言富有表现力。他的七言歌行中最美的要算《都踊歌》了。这首诗

描写了当年在日本看到的民间歌舞场面。梁启超曾说:“《人境庐集》中, 性情之作,纪事之作,说理之作,沈博绝丽,体殆备矣。惟绮语绝少概见。吾以为公度守佛家第七戒(不歌舞观听)也。烦见其《都踊歌》一篇,不禁抚掌大笑曰:此老亦狡狯乃尔!”全诗如下:

“长袖飘飘兮髻峨峨,荷荷!裙紧束兮带斜拖,荷荷!分行逐队兮舞傞傞,荷荷!往复还兮如掷梭,荷荷!回黄转绿兮挼莎,荷荷!中有人兮通微波,荷荷!贴我钗鸾兮馈我翠螺,荷荷!呼我娃娃兮我哥哥,荷荷!柳梢月兮镜新磨,荷荷!鸡眠猫睡兮犬不呵,荷荷!待来不来兮欢奈何,荷荷!一绳隔兮阻银河,荷荷!君不知兮弃则那,荷荷!今日夫妇兮他日公婆,荷荷! 百千万亿化身菩萨兮受此花,荷荷!三千三百三十二座大神兮听我歌,荷荷! 天长地久兮无差讹,荷荷!”

黄昏月上时,彩绳牵引,明灯高悬,青年男女载歌载舞,眉目传情,清歌答意,充满欢乐气氛。他们来自民间,在寻求意中人作终身伴侣。

黄遵宪的这首诗写法独创,他将古代民间歌谣的某些特点吸取过来加以创新,使作品既有我们古老传统,又带点异国情调;他还将俚俗与典雅糅合起来,庄谐杂陈,雅俗共赏。

黄遵宪对七律、七绝亦有很深造诣,并尝试以文为诗,写过《日本杂事诗》190 首,《己亥杂诗》若干首,既是有文采的艺术作品,也是有很大价值的文献资料。

黄遵宪的诗歌基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同时也带有浪漫主义的瑰丽色彩。他努力要使我国古典诗歌的旧传统、旧风格与新时代、新内容所要求的新意境、新风格能够和谐地统一起来。他的创作基本上实践了他的理论,取得了成功,给诗坛开拓了从未有过的广阔领域,以其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在近代诗坛大放异彩。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是一块标志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最后阶段转向革新时期的里程碑。

1905 年 3 月 28 日,黄遵宪在家乡病逝。 4 年后他的遗体移葬于嘉应州梅南黄居坪。梁启超写的墓誌铭中,对黄遵宪以及他的诗作了这样的评价: 其人“明于识、练于事,忠于国。”“其为诗,则精思渺虑盘礴而莫测其际”, “阳开阴阖,千变万化,不可端倪,于古诗人中独具境界。”这一评价实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