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诗界革命”的旗帜

黄遵宪一生大部分时间活动于我国的政治舞台,可以说是一位出色的外交活动家和一位推动变法维新的干将,然而黄遵宪一生最大的成就,则在于他的诗歌在我国近代诗歌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黄遵宪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刘勰在论及作家的创作风格时这样说:“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意思是说一位作家风格的形成是他的“才”“气”“学” “习”四者的综合,除了时代的原因而外,还有这四点因素。刘勰又说这四方面是由于“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总之是与后天的熏陶习染关系很大。根据这些原则来研究黄遵宪的诗歌,我们就会明白,他那个由客家商民而上升到官宦的家庭带有的平民气息,现实精神,影响着黄遵宪,使他从小就有较为清醒的头脑,踏实而不浮华,性格开朗,平易可亲,热爱生活,热爱家园,热爱祖国,能清醒地面对现实,这是他后来形成现实主义的诗风的基础。同时,由于他幼年时期受到的是相当完备的情感、智慧、品德及美的教育。如他曾祖母在他幼时教他唱《月光光》的儿歌,教他背《千家诗》,直到中年,这些印象还在他心中清晰如昨日“牙牙初学语,教诵《月光光》。一读一背诵,清如新炙簧。”使他从小富于热情,有理想,有大志,爱好诗歌。

青少年时期,在那个风云变换的大时代发生的种种重大问题开始促使他去更深刻地思考。四处游历和长期的外交活动,使他的思想和创作都有了深刻的变化。他早在 21 岁所作的《杂感》诗中,就写下了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之语:“大块凿混沌,浑浑旋大圜。隶首不能算,如有几万年?羲轩造书契, 今始岁五千。以我视后人,苦居三代先。俗儒好遵古,日日故纸研;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古人弃糟粕,见之口流涎。沿习甘剽盗,妄造从罪愆。黄土同抟人,今古何愚贤?即今忽己古,断自何代前?明窗敞琉璃,高炉爇香烟。左陈端溪砚,右列薛涛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 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黄遵宪认为自开天辟地以来,人类文明就在不断地发展、前进着,文学作品也要不断创新,不应该一味地遵古、拟古,陈陈相因,拾人糟粕。他兴奋地说如果在明窗净几之前,对着好纸好砚,提笔抒写自己的心里话。该多么痛快! “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这就是 21 岁的黄遵宪提出的“别创诗界”的现实主义观点,也是后来“诗界革命”的纲领。黄遵宪的诗歌主张与他政治上的维新改革观点一致。他思想一开始就代表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要打开一条出路,为新事物的发展鸣锣开道,表现新思想、新内容,就要改革旧形式。所以,做为政治改良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诗歌改良运动,其倡导者虽为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人,但最早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给“诗界革命”开辟道路的是黄遵宪。

“诗界革命”的发生,是改良运动的需要,也是近代进步诗歌潮流进一步的发展,反映了人们对新思想、新文化的要求,并试图解决诗歌如何为改良运动服务的问题。“纲伦惨以喀私德,法会盛于巴力门”“三言不识乃鸡鸣,莫共龙蛙争寸土”,这是谭嗣同所做的几句“新学之诗”(“喀私德” 即 Caste 的译音,指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巴力门”即 Parliament 的译音, 英国议院名;龙指孔子,蛙指孔子门徒)。虽在当时有颇大影响,就革新这

点看也还有意义,但毕竟不能为多数读者接受。连梁启超也认为这只是“喜挦扯新名词以自表异”,梁启超认为欲为“诗界之哥伦布”并非易事,其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能够在诗歌革新上符合这些条件的,首推黄遵宪。梁启超认为;“近世诗人,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者,当推黄公度。”又说他的诗“元气淋漓,卓然为大家”。他是梁启超极力赞扬的“诗界革命” 的一面旗帜,也是龚自珍以后最杰出的一位诗人。

黄遵宪诗最突出的价值在于它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他的诗堪称“诗史”,体现了时代精神。他的诗反映了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开辟了中国诗歌史上从未有的广阔领域。“我是东西南北人,平生自是风波民;百年过半洲游四,留得家园五十春”(《乙亥杂诗》)。时代变了,生活变了,十六七年的外交生涯,他接触了新世界,一方面他向先进国家寻求真理,探索方向;另一方面,他知己知彼,看清了先进国家的先进之处,也看清了它们富于侵略的本质特点。从而使他愈加明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弊端,要求改革救亡图存的爱国心也愈炽热。他中年以后又亲身经历了戊戌前后一系列的政治风浪,这在他心中掀起了轩然巨波。所有这些,为他提供了创作新意境、新风格、表现新事物的“新派诗”的很好的生活基础和思想感情基础。

黄遵宪的“新派诗”首先表现在他的诗作内容上。他忠实地表现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先进的知识分子的爱国热忱、痛苦矛盾、理想追求,忠实记录了中国在那个历史新阶段的许多震撼人心的事件,构成他的诗作的新内容的两个重要因素是题材新颖、主题新颖。这从下面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一、描写记述了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的罪恶行径,反映了中华民族深重的灾难、莫大的屈辱。这样的作品有《香港感怀十首》、《羊城感赋六首》、

《台湾行》、《琉球歌》、《冯将军歌》和写甲午海战的《马关纪事》、《悲平壤》、《东沟行》、《降将军歌》、《哀旅顺》、《哭威海》等。“山头风猎猎,犹自误龙旗。”这是香港之行悲愤惆怅心情的写照。一个地理位置如此重要的港口城市竟沦入他人之手,那迎风招展的旗帜,竟不是自己祖国的旗帜!“战台祠庙岿然存,双阙嵯峨耸虎门。谁似伏波饶将略?犹闻蹈海报君恩。要荒又议珠崖弃,霸业弥思纛屋尊。最是凋零苏武节,无人海外赋

《招魂》。”这是凭吊在鸦片战争中英勇殉国的关天培的诗。关天培曾在虎门与英国侵略军进行血战,他身先士卒,“出私财饷将士”,最后为国捐躯。虎门要塞为东南屏嶂,地势险要。当年南越王越佗在这里成霸业,树纛旗, 乘黄屋,如今竟像汉朝抛弃珠崖之地似的把这么重要的地方抛弃了。关天培是令人崇敬的,可惜这样的忠勇将领不多。可笑的是“不战不降不走”的叶名琛,被英人俘虏,囚居海上,还自称“苏武”,这种人是不会有谁为赋《招魂》了。“肉雨腾飞飞血红,翠翎鹤顶城头堕。一将仓黄马革裹,天跳地踔哭声悲。”这是作者在《悲平壤》一诗中为在中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清军将领左宝贵痛哭。他在日军猛攻下,誓不言降,坚守城池,立城上指挥,杀伤敌兵无数,最后牺牲在日军的排炮轰击下。“两军雨泣咸惊疑,已降复死死为谁?可怜将军归骨时,白幡飘飘丹旐垂。中一丁字悬高桅,回视龙旗无孑遗,海波索索悲风悲。悲复悲!噫噫噫!”(《降将军歌》)这里写的是著名的海军将领丁汝昌被部下出卖逼降,被迫服毒自杀的悲惨情景。一代名将, 死不瞑目;诗人悲愤,溢于言表。“海水一泓烟九点,壮哉此地实天险。炮

台屹立如虎阚,红衣大将威望俨。”这是何等威武雄壮的旅顺口!这样一座本可以坚守住的祖国北方的门户,竟“一朝瓦解成劫灰”,怎不令诗人哀叹扼腕!在《哭威海》中,作者更是饱蘸忧天热血,写他的悲,写他的恨,写他的憾!旅顺失守,威海失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人言船坚不如疾, 有器无人终委敌!”(《东沟行》)请听诗人椎心泣血般的哭诉:“台南北, 若唇齿。口东西,若首尾。刘公岛,中间峙。嗟铁围,薄福龙。龙偃屈,盘之中。海与陆,不相容。敌未来,路已穷。敌之来,又夹攻。敌大来,先拊背。荣城摧,齐师溃。南门开,犬不吠。金作台,须臾废。万钧炮,弃则那。炮击船,我奈何。船资敌,力犹可。炮资敌,我杀我。危手危,北山嘴。距南台,不尺咫。十里墙,薄如纸。李公睡,戴公死。寇深矣。事急矣。麾海军,急上台。雷轰轰,化为灰。山号跳,海惊猜,击者谁,我实来。南复北, 台乌有。船子子,东西口。天大雪,雷忽发。船篙裂,龙见血。鬼夜哭,船又覆。地日蹙,龙局缩。坏着撞,伤者斗。破者沉,逃者走。噫吁戏,海陆军。人力合,我力分。如蠖屈,不得伸。如斗鸡,不能群。毛中虫,自戕身 。丝不治,丝愈棼( fén,纷乱)。火不戢,火自焚。遁无地,谋无人。天何高,天不闻。四援绝,莫能救。即能救,谁死守。炮未毁,人之咎。船幸存, 付谁某。十重甲,颜何厚。海漫漫,风浩浩。龙之旗,望杳杳。大小李,刘公岛。”(《哭威海》)诗人沉痛地指出:由于我方海陆军互不相容,意见难统一,以致敌人未到,阵角已乱。弃炮阵于敌手,实在是“我杀我”啊! “海陆军,人力合,我力分”,敌人合力击“我”,而“我’”却内乱不已, “如斗鸡,不能群”,虽有驾将沉之舰撞向敌舰的勇士,虽有带伤犹战的斗士,但由于“四援绝,莫能救”,威海终陷于敌手。“海漫漫”’,滔滔海水怎能冲刷掉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风浩浩”,浩浩长风和着诗人悲愤地哭喊!

在另一首长诗《台湾行》中,作者又满怀悲愤地记录了台湾是如何沦于日寇之手的。“城头逢逢雷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天哭人号,倭寇庆功的战鼓,把诗人的心都击碎了啊!“当初版图入天府,天威远及日出处,我高我曾我祖父,艾杀蓬蒿来此土,糖霜茗雪千亿树,岁课金钱无万数。”台湾早就纳入中国的版图,中国在那里设有行政机构,台胞们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开荒地,建家园,年年向朝廷赋税纳贡。但在倭寇的淫威下,朝廷终于还是在 1895 年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了!“天胡弃我天何怒,取我脂膏供仇虏。眈眈无厌彼硕鼠,民则何辜罹此苦。”但是,台湾人民并不像清政府那般软弱,他们不甘做亡国奴。“亡秦者谁三户楚,何况闽粤百万户。人人效死誓死拒,万众一心谁敢侮,成败利钝非所覩。一声拔剑起击柱,今日之事无他语,有不从者手刃汝。堂堂蓝旗立黄虎,倾城拥观空巷舞。黄金斗大印系组,直将总统呼巡抚。今日之政民为主,台南台北固吾圉,不许雷池越一步。”但是,他们的抗争失败了。平日无备,战时无援,敌人兵力强大“当辄披靡血杵漂,神焦鬼烂城门烧。”“一轮红日当空高,千家白旗随风飘。”诗人悲愤无奈地问道:“平时战守无预备,曰忠曰义何所恃。” 没有强大的国防,如何立足于世界。

所以诗人要努力唤起我们这个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的子民们应有的民族感情,为救国保家,他号召拿起武器,报国仇,雪国耻。他写了《军歌》二十四首寄给梁启超。这二十四首诗分三部分,每一部分又分八章,每章的末一字,意义相联,合为“鼓勇同行,敢战必胜,死战向前,纵横莫抗。

旋师定约,张我国权”二十四字。请观其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