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战机时代

战斗机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战斗机开发的行话是“机动性”。即快速机动占领有利空域,以便发射空空导弹或航炮,这种敏捷的回旋性能被视为战斗机最重要性能之一。

自战斗机诞生以来,一直被视为最重要性能的最大飞行速度,反而被摒弃于主要评价指标之外。事实上,现役先进的战斗机,从方案论证开始就摒弃了片面追求最大飞行速度。这种倾向,粗看好象又回归到二次大战重视战斗机的格斗性能,是否可视作轻型战斗机的复活呢?

引发重视战斗机机动性的直接原因,是越南战争与第3次中东战争的教训。原以为进入超音速、导弹时代后不会再发生空中格斗,实际情况是,在超音速战斗机之间空中格斗时有发生,超音速飞行速度对空战作战效能远低于期望值。而高性能的机载武器系统,特别是机载雷达和空空导弹的性能,在实战中却产生了极为显著的效果。

为使战斗机具有高机动性,就得使机体轻型化,并配置强有力的发动机。

具体来讲,一是翼面负荷要低,即飞机重量与机翼面积的比,比值越小,则格斗性能越强。现举一些代表性机型的翼面负荷为例:F-86F为279.9公斤/米2,F-4J为433.3公斤/米2,F-104J为595.6公斤/米2,F-15A为336.5公斤/米2,由此可见,F-86F、F-15A的机动性最优,F-104J的比值比F-86F大1倍,不适合执行空中格斗。二是推重比要高,即发动机推力与飞机重量的比要高,如比值在1以上,即使没有机翼的升力,光靠发动机的推力也能垂直上升。

因此,推重比越大,飞机就越有升力,格斗性能也越好。以上面机型的推重比为例:F-86F为0.37,F-4J为0.76,F-104J为0.66,F-15A为1.14。由此可见,F-15A的升力最为出类拔萃。这些都是测算战斗机机动性的指标。

美国现役先进的战斗机大都是20世纪70年代投入使用的:空军的F-15“鹰”式战斗机,1972年试飞,1975年开始装备部队;F-16“战隼”式多用途战斗机,1976年试飞,1978年开始装备部队;海军的F-14“雄猫”式舰载战斗机,1970年试飞,1972年开始装备部队;F/A-18“大黄蜂”式战斗/攻击机,1978年试飞,1983年开始装备部队。

这些战斗机,只是其作战使命任务不同而各具特性,但均广泛应用了许多新技术、新材料,其共同的特征是重视战斗机的高机动性。这些战斗机,不仅成为美国空、海军的主力机种,也销售给许多国家和地区。

再看看西欧各国的战斗机。英国、德国与意大利3国共同开发的“狂风”多用途战斗机,1974年试飞,1982年服役,具有高机动性,超低空高速突防能力强。法国“幻影”F-1战斗机,1966年试飞,1973年开始服役,经不断开发改进,“幻影”2000战斗机,1983年服役,结构重量轻,机动性能好,除法国空军装备外,还出口不少国家和地区。

这些战斗机都是各国空军的现役主力机种,目前仍维持一定的产量,仍在不断改进。战斗机的使用寿命,一般是20至25年。

战后第一代战斗机

二次大战后至60年代初是第一代战斗机的时代,其主要技术特征是亚音速,最大飞行马赫数为0.9~13左右,开始采用后拉机翼和涡喷发动机,武器配备以机关炮和火箭弹为主,并开始装备第一代空空导弹、光学瞄器器和第一代雷达。第一代战斗机的代表型有美国的F-80、F-89、F-86、F-100,苏联的米格-15、米格-19。目前第一代战斗机已全部退役。

战后第二代战斗机

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第二代战斗机开始大量装备部队,主要技术特征是超音速,最大飞行马赫数为2.0~2.5,采用小展弦比机翼和可变后掠翼。武器配备开始装备第二代空空导弹、具有拦射能力的火控系统和第二代雷达。

第二代战斗机的代表型有美国的F-4、F-104、F-111,苏联的米格-21、米格-23和法国的“幻影”Ⅲ、“幻影”F-1等。目前第二代战斗机仍在大量服役。

第三代战斗机

20世纪80年代初,第三代战斗机开始大量装备使用,虽然机动性、最大速度仍保持在第二代水平,但采用了翼身融台、隐身等高技术,开始采用第三代中距拦截导弹、近距格斗导弹,并装备了全向、全高度、全天候火力控制系统。其代表型有美国的F-14、F-15、F-16、F-18、F-117A,苏联的米格-29、米格-31、苏-27,法国的“幻影”2000和欧洲诸国合研的“狂风”等。

第四代和第五代战斗机

三代半战斗机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装备部队的新一代战斗机,其典型型号有俄罗斯的苏-37法国的“阵风”和EF2000、瑞典的JAS39等。采用几十种新技术,主要有目标定位和攻击技术、隐身技术、短距起落技术、防核生化袭击等,同时将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和高机动飞行能力,并具有较大的航程,起飞滑跑距离可缩短至425-600米。第四代战斗机已完成设计的有F-22和F-42两种。

未来第五代战斗机将采用X翼、斜翼、前掠翼及组台式机翼等新概念,并向全隐身方向发展;将采用陶瓷、金属粘结剂等复合材料。此外,还将广泛采用短距起落技术,进一步改进飞机的机动性能,大量改进电子设备,提高自动控制能力。

F-14“雄猫”舰式战斗机

F-14“雄猫”是美国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为取代美海军的F-4战斗机而研制的双座超音速舰载多用途重型战斗机,主要任务是护航、舰队防空以及遮断和近距空中支援。该机于1967年底开始研制,1970年12月21日原型机首飞,1972年5月交付使用。该机采用NASA在60年代后期提出的双发双垂尾变后掠中单翼气动布局,机翼的后掠角可以在20°~68°范围内自动调节,具有很强的低速和高速性能,半金属半硬壳式机身,采用先进的结构形式,广泛采用钛合金,部分采用硼复合材料。在结构材料中,铝合金占39.4%,钛合金占24.4%,钢占39.4%,其余为复合材料,装有复杂的电子设备,单机价格昂贵。该机于80年代初换装了通用电气公司的F110-GE-400涡轮风扇发动机,称为F-14A+原形机,也就是后来的F-14B,并于1981年7月试飞,1987年11月加入现役。

还有一种改进型F-14D,它除换装了发动机外,还对机上60%的电子设备进行了更新,包括一台APG-71雷达、红外/电视引导器、先进的自卫干扰系统AN/ALR-67警告和识别系统、联合战术信息分配系统等,大大增强了空战能力。此外,还有RF-14A等多种改型,截止1991年底,格鲁门公司已向美国海军交付了618各型的F-14,并且还为伊朗生产了80架F-14A。

动力装置

该机装配两台普惠公司TF30-P412涡扇发动机,加力推力2×93千牛B、D型采用通用电气公司的F110-GE-400涡轮风扇发动机,加力推力2×124.5千牛。

主要机载设备

休斯公司的AN/AWG-9脉冲多普勒雷达,可截获120~315千米内的空中目标,可以同时跟踪24个目标和攻击其中的6个目标。AN/AWG-15火控系统,AN/ASW-27B数据传输系统,CP-1050/A中央大气数据计算机等先进的现代电子设备。F-14D上,大约60%的模拟式设备换成了数字式的,并安装了新型的AN/APG-71雷达,具有单脉冲角度跟踪、数字式扫描控制、目标识别和空战效果评价能力。

武器

1门M61A1“火神”20毫米六管机炮,外部挂架可以挂4枚AIM-7E/F“麻雀”导弹加4枚AIM-9G/H“响尾蛇”空空导弹,或者同时挂6枚AIM-54A“不死鸟”远距空空导弹加2枚“响尾蛇”导弹,除此之外还可以携带AIM-120先进中距空空导弹、AGM-88高速反辐射导弹、Mk82炸弹以及其他武器,最大载弹量6577千克。

尺寸数据

翼展19.54米,11.65米,10.15米,机长19.10米,机高4.88米,机翼面积52.46平方米,展弦比7.28,主轮距5.0米,前主轮距7.02米。

重量数据

空重18191千克,无外挂起飞重量26632千克,最大起飞重量33724千克,设计着陆重量23510千克,可用燃油重量7348千克,1638千克。

性能数据

最大速度M2.34/2485公里/小时,M1.2/1470公里/小时,最大巡航速度740~930公里/小时,海平面最大爬升率150米/秒,实用升限15240米,作战半径720公里,最大航程3220公里,起飞距离427米,着陆距离884米。

F-15“鹰”战斗机

F-15战斗机

F-15“鹰”战斗机是全天候重型制空战斗机。设计工程师认为,为了在空战中保持优势,它在加速度、航程、武器装备和电子设备等方面的设计上,特别是在机动性能上,都做过周密的考虑。它的性能超过了当时其他国家现有的战斗机,可以穿越敌人的防空系统,完成作战任务。不过,今天的美国空军认为,俄罗斯、英国和法国最先进的,“幻影”2000-5,“阵风”和EF2000欧洲战斗机在加速度、机动性、发动机功率、爬高、电子设备、雷达和航程等方面,都超过F-15C。与米格-29,苏-27,苏-35/37,“阵风”和EF2000欧洲战斗机相比,F-15C在许多方面不占优势,最多也是相当而已。

F-15的电子设备和武器装备不论在自己、友方或者敌方控制的区域,都能很好地发现、跟踪和攻击敌方的飞机。它的操纵和武器控制系统的设计指导思想是,只需一个飞行员就能安全和有效地驾驶飞机,投入战斗。

F-15较好的机动性能和加速度,在于它有较高的推量比,以及较小的翼载。这两个因素决定了飞机能够快速地转弯。F-15装备有前方显示器、先进的雷达、惯性导航系统、飞行装置、超高频通信设备、战术导航系统和自动着陆系统、战术电子战系统、敌我鉴别系统、电子对抗系统和一台中央数字计算机。这些多种用途的电子设备也是它优于其他战斗机的地方。

F-15A战斗机于1972年7月27日问世。当时都一致认为是空军发展史上最成功的战斗机之一。美国军方声称,F-15战斗机是绝对的空战飞机,没有半磅的份量是用以对地面目标攻击的。经过一系列的飞行试验以后,第一架F-15A于1974年11月14日交付美国空军使用。到1978年开始制造F-15C为止,F-15A一共生产了365架,服役大约20年以后,F-15A逐渐被新型飞机代替。现已全部交美国国民自卫队使用。

F-15B原先是为了训练飞行员而设计的。第1架双座F-15B教练机于1973年7月问世。后舱专为飞行教官设计,里面也装有一整套飞行控制系统,包括起飞和降落操纵系统。在增加后舱的同时,F-15B保持着F-15A一样的驾驶和作战系统。所以,没有后座飞行员,F-15B也可以和F-15A一样投入战斗。

F-15C是单座F-15A的改进型,除了飞机的载油量增加900千克,起飞总重量提高到30600千克以外,电子设备方面也有了新的改进。从外表上看,F-15C和F-15A几乎一模一样。只有从它们的编号上能够准确地区分。所有F-15A的编号尾数都是从73xxx~77xxx,而所有F-15C的编号尾数都是从78xxx~86xxx。单座的F-15C和双座的F-15D“鹰”战斗机1979年开始提交美国空军。首先使用的是美国驻日本冲绳岛的卡迪纳空军基地,第1架F-15C到达卡迪纳空军基地的时间是1979年9月。

F-15D是F-15C的双座型,使用目的和F-15B一样,也是用来训练飞行员,后座坐的是飞行教官。

F-15E“攻击鹰”是F-15的攻击型战斗机,尽管F-15战斗机在最初设计的时候,就声称“没有半磅的分量是用以对地面目标攻击的”。然而军事专家普遍认为,它有很大的对地作战的潜力。1987年,F-15E“攻击鹰”问世,它对地面目标投掷炸弹的本领和空战一样出色。F-15E专门为攻击敌人后方纵深目标而设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它在驾驶员的后方增加一个武器系统操纵手的座舱,增加了一些高性能的空对地作战电子设备。它的速度达到2.5马赫,是全天候对空和对地作战飞机。特别适合于攻击敌人后方的战略目标,也适合对空防御和攻击性防空,还可以执行近距离空中支援和护航。

F-15E装有夜间低空导航与红外瞄准系统,以提高夜间发射精确制导武器的能力。它的复式弹射挂架每个装载6枚Mk-82炸弹或者“蛇眼”减速炸弹;也可以装载6枚Mk-20用于攻击坦克、装甲车辆和人员的自由落体集束炸弹,4枚CBU-52B,CBU-58B或者CBU-71B集束炸弹,1枚重907千克的Mk-84炸弹。F-15E还可以携带CBU-10,CBU-12,CBU-15激光制导炸弹,电光制导炸弹和红外制导炸弹。

日本、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也从美国购进了F-15“鹰”战斗机。日本还获得了生产空对空F-15的许可,代号为F-15J。以色列购买的是F-15A,F-15B和F-15D型,最近又购买了F-15I空对地型。沙特阿拉伯购买的是F-15C和F-15D。

1991年,F-15的C,D,E型战斗机参与海湾战争,取得了击落对方飞机26架,自己无一损失的战绩。

如果没有外国订户,F-15“鹰”战斗机应于1999年停止生产,现有的F-15C/D行将在2030年之前逐渐被F-22代替。

F-15“鹰”

F-15“鹰”是美国麦道公司作为代替F-4而研制的新一代空中优势战斗机。其主要作用是夺取制空权,也可以对地攻击,是一种极为优秀的多用途战斗机。

F-15“鹰”的设计主要突出空战格斗性能,通过采用低翼载以及两台大推重比的涡扇发动机来提高飞机的跨音速机动性,具有很强的爬升能力。该机使用了大量的钛合金材料,约占总重的25%,与F-4相比重量减轻10%,而发动机推力几乎是F-4的3倍。F-15“鹰”第一架原形机于1972年7月首次试飞,1974年交付部队使用。

最先服役的两种型号为F-15A单座和F-15B串列双座。1979年6月分别改进为F-15C和F-15D,主要的改进包括改换火控雷达、改进进气口和机身两侧加装低阻力保型油箱,此油箱可装2211千克燃油,此外,也可装侦察传感器、雷达探测干扰设备、激光识别器、微光电视设备和侦察照相机等设备。F-15E是在F-15B基础上改装而成的双座战斗轰炸机,该型机既保持了F-15原有的空中攻击能力,又能实施远程攻击轰炸任务,所以又称双重任务战斗机,绰号“攻击鹰”。

第1架生产型飞机于1986年12月首次试飞,1988年12月29日开始交付给美国空军,1989年形成初步作战能力。美国共装备了200架F-15E战斗轰炸机。F-15E在外形上与F-15D基本相同,均为双座机型,但对发动机舱进行了重新设计,使之既可装普惠公司的FI00-PW-100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又可装通用电气公司的F110-GE-129涡轮风扇发动机。

针对该型机主要进行纵深对地攻击任务,与F-15其他机型比较,F-15E主要是增加了外挂的保形油箱和武器外挂点。外挂式保形油箱是两个铝制的细长形到油箱,挂在机身两侧翼报处,与飞机的外形融合成一体,使飞机在亚音速飞行时不增加飞行阻力,超音速飞行时阻力增加也不大。两个保形油箱及3个副油箱一次可携载9818公斤燃油,再加上机内的5952公斤燃油,使F-15E最大航程达4445公里,在执行空中优势任务时若不装两个条形油箱,其战斗力亦不会低于F-15C战斗机。加装外挂条形油箱后F-15E的武器挂载有所调整,每个外挂保形油箱上装有3个挂架,加上原有的挂架,F-15E的外挂架达到11个,比F-15C战斗机多两个。

动力装置

两台美国普惠公司的F100-PW-220涡轮风扇发动机,加力推力2×104.3千牛。

同F-15C/D,但可选装GE公司F110-GE-129涡扇发动机,最大推力2×70.62千牛,加力推力2×121.62千牛。

主要机载设备

AN/APG-70火控雷达,自动驾驶仪,中央计算机,平视显示器,惯性导航系统,雷达预警及电子对抗设备等。

新的高分辨率火控雷达APG-70,IBM公司的中央任务计算机,可挂夜间低空导航和红外瞄准吊舱,安装有数字式三余度飞行控制系统和环形激光陀螺导航系统,具有自动地形跟踪功能。

武器

1门20mmM61A1六管机炮,可同时携带4枚AIM-9L/M“响尾蛇”近距格斗导弹和4枚AIM-7F/M“麻雀”中距空空导弹,或8枚AIM-120先进中距空空导弹,对地攻击武器包括各种炸弹、火箭弹,最大载弹量10705千克。有11个武器外挂点,可携带空地导弹、反辐射导弹、集束炸弹、核弹和各种指导炸弹,最大载弹量11113千克。

尺寸数据

翼展13.05米,机长19.43米,机高5.63米,机翼面积56.5平方米,前缘后掠角45°,展弦比3,相对厚度3%~6%,主轮距2.75米,前主轮距5.42米。

重量数据

使用空重12973千克,正常起飞重量2007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30845千克,机内燃油6103千克,外挂副油箱2×2309千克。

使用空重14379千克,最大起飞重量36741千克。机内燃油5952千克,可外挂两个装2211千克燃油的保型油箱加3个2309千克副油箱。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M2.5/2650公里/小时、M1.2,实用升限18300米,爬升时间4.6分钟,加速时间48秒,稳定盘旋过载4.3g,限制过载-3g/+9g,稳定盘旋角速度8.7°/秒,爬升率150米/秒,作战半径1200公里,转场航程5745公里,起飞滑跑距离275米,着陆滑跑距离760米。

最大平飞速度M2.4/2550公里/小时实用升限15000米,海平面爬升率250米/秒,最大作战半径1270公里,最大航程4445公里。

F-16“战隼”

F-16是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单发型多用途战斗机,主要用于空战,也可用于近距空中支援,是美国空军现役的主力机种。该机于1972年开始研制,原型机YF-16于1974年2月首飞,1978年开始装备美国空军。该机为半硬壳式结构,悬臂式中单翼,单垂尾正常式布局,进气道位于机身腹部。F-16采用了边条翼、空战襟翼、翼身融合体、高过载座、电传操纵系统、放宽静稳定度等先进技术,再加上性能先进的电子设备和武器,使之具有结构重量轻、外挂载荷量大、机动性好、对空对地作战能力强等特点,是具有代表性的第三代战斗机。

该机的主要型别有:A型,基本型;B型,由A型演化的双座战斗/教练型;C型、D型为改进型。截止1994年12月,该机共接到3964架订货,其生产线要持续到2000年之后。该机除装备美国外,还出口到埃及、比利时、丹麦、挪威、巴基斯坦、荷兰、南朝鲜、以色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海湾战争期间,有150多架F-16C/D参战,主要执行对地攻击任务。

动力装置

一台普惠公司的F100-PW-220涡扇发动机,加力推力104.3千牛;或一台通用电器公司的F110-GE-100涡扇发动机,加力推力122.8千牛,1991年后换装了最大推力为129千牛的F100-PW-229和F110-GE-129发动机。

主要机载设备

AN/APG-68脉冲多普勒距离和角度跟踪雷达,利顿公司的LN-39、LN-93或霍尼韦尔公司的H-523惯性导航系统,AN/ARN-108仪表着陆系统,GEC公司的广角平显,转达告警接收机,GPS系统,外挂管理计算机,中央大气数据计算机,飞行控制计算机和MIL-STD-1553B数据总线等。

武器

1门20毫米M61A1多管机炮,备弹511发。全机有9个外挂点,两个翼尖各1个,机身下1个,机翼下6个。外挂武器包括:AIM-9J/L/M/P“响尾蛇”、AIM-7F“麻雀”和AIM-120空空导弹,AGM-65A/B/D/G“幼畜”空地导弹,“鱼叉”反舰导弹,“哈姆”、“百舌鸟”反辐射导弹,以及各种制导炸弹、核弹和常规炸弹等。最大外挂4760千克。

尺寸数据

机长15.03米、机高5.09米、翼展9.45米、10.01米、机翼面积27.87平方米、前缘后掠角40°,展弦比3.20,相对厚度约4%,主轮距2.36米,前主轮距4.0米。重量数据

空重8273千克,8627千克,最大内部燃油3162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6100千克。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M2.0/2120公里/小时,巡航速度M0.8/849公里/小时,实用升限15240米,最大爬升率330米/秒,转场航程3890千米,作战半径370~1320千米,起飞滑跑距离396~530米,着陆滑跑距离670~810米,使用过载9g。

F/A-18“大黄蜂”

F/A-18是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和诺斯罗普公司为美国海军研制的舰载单座双发超音速多用途战斗/攻击机,主要用于舰队防空,也可用于对面攻击。1974年美国海军提出研制低成本的轻型多任务战斗机的VFAX计划,1975年5月在YF-16和YF-17两个假选方案中,美国海军选中YF-17飞机,在此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由于要求该机既可用于空战又能进行对地攻击,因此编号为F/A-18。1978年11月18日第一架F/A-18A/B原型机首飞,1980年5月开始交付美海军。该机采用双发、双垂尾、带有边条的小后掠悬臂式中单翼正常式布局,机身为半硬壳结构,主要采用铝合金,部分结构采用石墨环氧树脂材料。该机具有可靠性和维护性好、生存力强、机动性好等特点,尤其是具有很好的大迎角飞行特性。该机的型别主要有:A型,单座战斗/攻击型;B型,双座战斗/教练型;C/D型,A/B型的改进型等。截止1994年4月21日,共交付了各型F/A-18飞机1263架,该机除装备美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外,还出口到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瑞士和韩国等国家。海湾战争期间,有148架F/A-18参战,主要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曾击落过伊拉克的米格-29战斗机。

1991年美国国防部取消了隐身舰载攻击机A-12计划,为满足海军替换60年代A-6的迫切需要,以及填补下一代攻击机A/F-X服役之前的空白,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在F/A-18C/D飞机基础发展的舰载战斗/攻击机F/A-18E/F,称为“超级大黄蜂”E型为单座型,F为双座型。1992年美海军选中了F/A-18E/F作为过渡机种。与F/A-18C/D相比,F/A-18E/F加长了机身和翼展,增加了机翼和水平尾翼的面积,增加了载油量和武器,加大了航程。该机所用材料与C/D型基本相同,但采用很多隐身技术。该机原型机于1995年11月29日首飞,1998年开始生产型的总装,2001年投入使用。

动力装置

早期装两台通用电气公司的F404-GE-400低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加力推力2×71.2千牛,1992年后,又换装F404-GE-402增强性能发动机,加力推力为2×78.3千牛。

两台通用电气公司的F414-GE-400涡扇发动机,加力推力可达2×97.9千牛。

主要机载设备

AN/APG-65多模态数字式雷达,可以远距搜索、边搜索边测距、边扫描边跟踪,同时跟踪10个目标。全天候自动着舰系统,多功能彩色座舱显示器,AN/ASW-25无线电数据链路,AN/ALQ-126B电子对抗系统,AN/ASN-130A惯性导航系统,AN/AYK-14数字式计算机,以及AN/ALQ-165机载自卫干扰系统等。

机载电子设备90%以上与F/A-18C/D兼容,装备了休斯公司的AN/APG-73多功能数字式空对空和空对地雷达,升级了座舱显示设备等。

武器

1门20毫米M61-A1六管机炮,备弹570发。9个外挂点,两个翼尖挂架各挂1枚AIM-9L空空导弹,两个外翼挂架可挂AIM-7、AIM-120和AIM-9空空导弹以及各种空对面武器,两个内翼挂架可挂副油箱或空对地武器,发动机短舱处可挂导弹或AN/AAS-38前视红外跟踪吊舱,机身下中线处可挂副油箱或武器等。

F-22“猛禽”战斗机

F-22,是美国空军委托洛克希德、波音以及通用动力公司合作研制的新一代战斗机,也是专家们所指的目前唯一面世的“第四代战斗机”,它将成为下世纪初叶的主战机种。主要用途是压取战区制空权,因而也是F-15的后继型号。1990年9月原型机首飞,最初计划采购750架,最后确定的采购数量是438架。1997年9月EMD型飞机首飞,2002年开始交付生产型飞机,2004年形成初步作战能力,预计2013年交付第438架飞机。

该计划原称ATF,始于1982年,ATF要求,也是首次要求将以下5个特点集在一架飞机上,即低可探测性、高度机动性和敏捷性、使用军用推力即可作超音速巡航、有效载重不低于F-15和具有飞越包括第三世界战区在内的所有战区的足够远的航程。面对如此先进的设计要求,F-22采用一切已有的世界级航空顶尖技术是毫无疑问的。

经与F-23的竞争试飞,F-22中标,F-22的原型机试飞于1990年9月,如果顺利的话,F-22可望于2001年服役,成为21世纪世界最好的战斗机,目前获得订货224架。

结构特点及电子设备

F-22采用双垂尾双发单座布局。垂尾向外倾斜27度,恰好处于一般隐身设计的边缘。其两侧进气口装在边条翼下方,与喷口一样,都作了抑制红外辐射的隐身设计,主翼和平尾采用一致的后掠角和后缘前掠角,都是小展弦比的梯形平面形,水泡型座舱盖凸出于前机身上部,全部投放武器都隐蔽地挂在4个内部弹舱之中。

F-22翼展13.56米;机身18.92米;机高5.00米;机翼面积78.80米。额定起飞重量27.216公斤。两台普惠公司的F119-PW-100带加力的涡轮风扇发动机。飞行特性:最高飞行速度1950公里/小时;近地最高飞行速度1480公里/小时;实际最大飞机高度1.8万米;作战半径1300~1500公里;最大使用过载9.0。

结构特点:在平面内为带高位梯形机翼的带尾翼的综合气动力系统,包括彼此隔开很宽和带方向舵并朝外倾斜的垂直尾翼,并且水平安定面直接靠近机翼布置。按照技术标准用吸收无线电波的材料、用无线电电子对抗器材和小辐射的机载无线电电子设备装备战斗机,其设计最小有交错射面为0.1平方米左右。在机体上广泛使用含热塑和热作用的聚合复合材料。在批生产的飞机上使用复合材料的比例将达35%。两侧翼下菱形截面发动机进气道为不可调节的进气道,为敷设发动机压气机冷壁进气道呈S形通道。发动机二维喷管,有固定的侧壁和调节喷管横截面积及按俯仰±20°角偏转推力矢量而设计的可动上调节板和下调节板。

电子设备:按TRW公司通用手册研制的整套综合机载无线电电子设备包括:中央数据综合处理系统;综合通讯、导航和识别系统ICNIA和包括无线电电子对抗系统的全套进行电子战的设备INEWS;具高分辨力的机载雷达AN/APG-77和光电传感器系统EOSS,两个激光陀螺仪的超黄蜂LN-100F惯性导航系统。机载雷达为带电子扫描的主动定相天线阵,它包含了1000多块模块,其中使用了超高频率范围的单一积分系统技术。为提高隐蔽性,设计有雷达站被动工作状态,它保证雷达站以主动状态工作时使信号更不容易被截获。飞行员座舱内的自动仪表设备包括4台液晶显示器和广角仪表起飞着陆系统。

对F-22的试验改良是十分细致和周到的,因为美国空军说“F-22并非今日所需,而是为了对付明天的威胁。因此,我们不是为了解决今天的问题在研制,而是要回答今天所能预料的明天会出现的所有可能的问题。我们考虑的是美国空军明天的空中优势。因此F-22必须组合有最好的隐身、超音速巡航,一体化航空电子、敏捷性以及作为制空权所需的对空、对地致命的打击和支援性。”

F-22的战斗损耗率在10年后仅为F-15的1/20,维护人员将减半,一个中队20年中的维持成本将比F-15少5亿美元。

F-22“猛禽”战斗机武器系统

F-22除执行空中优势任务外,也能使用联合直接攻击弹药之类的武器进行精确对地攻击。由于隐身和超音速巡航的需要,在隐身状态F-22的基本军械装置被安装在机内。不过它也有原设计用于挂副油箱和导弹的4个翼下挂点,用于在非隐身状态挂载副油箱和武器。

飞机上有一门内装机关炮M61A2和3个内部武器舱:两个武器舱沿进气道安排,另一个武器舱在机身的下部,可容纳4枚火箭AIM-120AAMR-AAM或安装在自动控制装置上的6枚AIM-120C导弹。在4个机翼下的悬挂装置吊架上可以安排4枚AIM-120A导弹、8枚AIM-120C导弹和副油箱。

F-22的航空电子系统采用“宝石柱”计划取行的系统构形研究成果和许多新技术。这种可重构的系统构形,用外场可更换模件取代了外场可更换部件。各模件分别承担整个航空电子系统的一部分工作,各模件承担的工作与飞机执行任务时的飞行阶段密切相关。而且当某个模件发生故障时,可使用其他政党模件来承担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功能,从而提高了系统工作的可靠性。

F-22战斗机AN/APG-77雷达是1个用于探测目标的有源相控阵系统。它通过集中式数据处理系统与其他传感器和航空电子设备一起工作。处理器控制天线发射和接收波束的图形,以及处理接收的雷达数据。APG-77雷达的技术基础是超可靠雷达计划和空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试验。超可靠雷达的独特的特点是得克萨斯仪表公司的固态相控阵天线。每个辐射元件的独立发射和接收是这种系统设计中的创新之处,并确保提高了灵活性、小的雷达反射截面积和宽的频带。

据称,F-22可选挂“响尾蛇”和AIM-120等先进的空对空导弹、450千克联合直接攻击炸弹。固定武器30年一成不变,仍是1门6管M61A2“火神”机炮。每次飞行,可在每个内部弹舱中挂1~2枚AIM-120或1~2枚“响尾蛇”导弹。如不考虑隐身问题,另可在翼下增设4个挂架,每个挂架可挂弹2300千克,它象征着一只6000加仑油箱或2枚导弹。

F-22可以在下个世纪进行“超视距作战”,美国空军对此充满信心并已接近成功。它甚至认为如果F-22早问世10年,那么海湾战争可能打不起来。

F-117A“夜鹰”

F-117A是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研制的单座亚音速隐身战斗机,主要用于携带激光制导炸弹对地面目标实施精确攻击。1978年美国政府批准F-117A研制计划,1981年6月第一架原型机首次试飞。1983年10月生产型开始交付使用,美国空军共订购59架,于1990年交付完毕。F-117A的研制和生产均在著名的洛克希德公司“臭鼬”工厂内进行。

为了达到隐身目的,F-117A采用了独特的外形设计,机翼和全动蝶形尾翼均采用菱形翼剖面,飞机的外形由很多折面组成,这些折面与铅垂线的夹角大于30°,以便把雷达波上下偏转出去。F-117A机身表面和转折处的设计,使雷达反射波集中于水平面内的几个窄波束,这样就能使两个波束之间的“微弱信号”与背景噪声难以区别,这种波束很窄从而使敌方雷达不能得到足够的连续回波信号而确定该飞机是否是一个实在目标还仅是一种瞬变噪声。F-117A的发动机进气口和机身顶部边缘与机翼前缘平行,尾喷口边缘与机翼外侧后缘平行,机身边缘与发动机短舱边缘平行。这样可尽力避免波束直接向前反射。同时该机还采用了一些降低红外辐射和飞机噪音的措施。该机的研制、生产和使用曾一度处于严格保密之下,曾被外界猜测为F-19,直到1988年11月10日,美国军方才开始向外界公布该机的存在,该机共生产了59架,已于1990年交付完毕。

1989年12月21日,F-117A参加了美国对巴拿马的军事行动,这是该机首次参加实战。海湾战争中,42架F-117A出动了1300架次,轰炸了战略目标清单中40%的目标,无一损失,表现出色,深受美国空军的赞赏。但在1999年3月28日北约对南联盟空袭中首次被击落过。

动力装置

两台通用电气公司的F404-GE-FID2无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48千牛。

主要机载设备

得克萨斯仪表公司的可收放得下视红外传感器和激光指示器以及双视场的前视红外传感器,IBM公司的AP-102任务计算机、GEC-马可尼公司的飞行控制计算机/导航接口和自动驾驶计算机系统,霍尼韦尔公司的SPN-GEANS惯性导航系统和雷达高度表,扩展的数据传输系统和高度/方向参考系统,以及GPS和数字式活动地图等。

武器

所有的武器都挂在内置的武器舱内,可以携带美国空军战术战斗机的全部武器,基本配置是:2枚908千克重的炸弹;BLU-109B低空激光制导炸弹或GBU-10/GBU-27激光制导炸弹,还可装AGM-65“幼畜”空地导弹和AGM-88反辐射导弹,也可以携带AIM-9“响尾蛇”空空导弹。

尺寸数据

机长20.08米,机高3.78米,翼展13.20米,机翼面积84.8平方米,机翼前缘后掠角66°,展弦比2.05。

重量数据

空重13381千克,内部武器载荷2268千克,最大起飞重量23814千克。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1040千米/小时,最大正常使用速度M0.9,作战半径0.56千米,限制过载+6g。

F7U“弯刀”舰载机

美国钱斯沃特飞机公司的F7U“弯刀”恐怕是美国海军舰载机史上最极端的一种战斗机设计了。在它诞生的揭幕式上,自认为有一定心里准备的新闻界记者们见到它的“芳容”后大吃一惊,他们立刻给它起了“蝙蝠侠”、“大标枪”之类的绰号。这种外形不那么美的战斗机却在美国创造了4个第一:第一种投产的无平尾后掠翼战斗机;第一种实现超音速飞行的海军飞机;第一种可在高亚音速状态时投弹,载弹量超过2.2吨的飞机;第一种同时采用带加力燃烧室的发动机,动力自动控制系统,飞机自动稳定系统等新技术的喷气战机。

但这样的“宝刀”为什么从1945年设计到1957年退役,没来得及“出鞘”就匆匆消失了呢?也许,正因为F7U是那个技术并不成熟时代的前卫者,所以注定了它不成功的命运。

大胆创新

“弯刀”于1945年6月开始设计。当时,美军的P-47和F4U在速度达到M数0.75左右时经常进入一种不稳定状态,有时出现空气压缩现象。科研人员认为高速飞行时作用于平尾上的负升力会使飞机进入不平衡状态,此时作用于操纵杆上的力会变得很大,飞行员往往难以控制。与此同时,前往欧洲搜罗德国军事技术的美国科研代表团归国,带回了一种大胆的设计思想——取消飞机的水平尾翼。著名的德国无尾机设计师利比施随后也投奔了美国。

一些航空史研究者据此认为F7U的无平尾布局直接借鉴了德国阿拉多P.NJ-1。但沃特公司实际上并没有接收过德国工程师,该公司的人也从没有涉足过德国三角翼及无尾布局技术的研究。P.NJ-1与F7U的相似不过是一种巧合,这体现了它们的设计者追求超音速飞行的共同目标。

美国海军1945年招标研制一种升限12200米、最大平飞速度965千米/小时的战斗机。美国各大飞机制造公司纷纷踊跃参加投标。到1946年4月招标结束时,共有6家公司的12种方案应征。设计过二战中最优秀舰载战机F4U“海盗”的沃特公司击败了麦克唐纳、北美、马丁、寇蒂斯4家公司,以它的V-346A、B、C3种方案同道格拉斯的565方案一同杀进了复选,两家公司都采用了无平尾设计。1946年6月25日,实难取舍的美国海军宣布两个公司的飞机他们都要。此时,美国军机的生产随二战的结束而减慢,新战机的发展也不那么争分夺秒了,各飞机制造公司大胆在新机上应用先进但不成熟的技术,期望借此确立喷气时代的优势地位。随后,565被命名为XF4D-1“天光”,V-346A被命名为XF7U-1“弯刀”。沃特公司获准生产3架用于试飞的F7U-1原型机。

试验受挫

F7U-1计划装2台24C型涡喷发动机,一个增压座舱,一副35°的小展弦比主翼。1947年12月10日,沃特公司完成了最终设计。1948年9月29日,首架XF7U-l在马里兰州的海军试验中心冲上蓝天。这架“弯刀”实际装了2台J34-WE-32发动机。这次和随后一次试飞的成功,加上朝鲜战争的需求,使美国海军迅速征订了首批14架F7U-1生产型并着手进行飞行员的训练。当时,仅有的3架试验机曾计划被驳船拉到沃特的工厂加装发动机加力燃烧室。

然而,在计划实现前的1949年2月18日,死神开始向“弯刀”招手。之前,试飞员威廉•米勒驾驶122473号完成试验任务返航时,发现起落架被卡死于半收放状态,主起落架轮仅露出舱门15厘米。“弯刀”是世界上少有的几种将主起落架收起于垂尾结构中的飞机,起落架舱是垂尾的延伸,能起腹鳍安定面的作用。米勒实施了机腹迫降,机首部分受损。经过13天的紧张修复,473号重上蓝天。就在这阳光明媚的周日早上,壮士一去不复返。473号带着米勒诡异地消失在试验区上空2100米高度的云层中,人们到今天始终没能找到473号的残骸和米勒的尸体,这次事故成为美国海军航空兵史上永远的谜。

1949年末,472和474号“弯刀”原型机装上了发动机加力燃烧室,在德州卡斯韦尔战略空军基地进行了8个月的试车,随后进行飞行试验。在那里,科研人员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十几项改进意见,其中包括燃料系统方面的改进。改进后的472和474号机内有8个油箱,机翼下还可挂两个可抛弃的1137升副油箱。正当沃特公司的试飞员塞勒准备试飞改进后的472号时,意外但可笑的事故发生了。科研人员用两个实体模型代替外挂油箱,可试飞时竟然只装了一个!472号起飞不久即在低空发生横滚,近乎“四脚朝天”拍回了跑道。神奇的是塞勒并没有受重伤,他接受了简单的包扎后自己向塔台走去。

XF7U-1三兄弟至此只剩下474号了,塞勒雄心壮志的再一次驾驶它升空并在1950年7月7日赶回NATC参加一场飞行表演。474号机针对普遍存在的几个缺点作了改进,安装了号称更可靠的发动机。但当474号得意洋洋地以1110千米/小时的速度低空通场,顺利完成S形机动,进入一个垂直滚翻的时候,一台发动机中的涡轮导流管阀门脱落,导致发动机起火爆炸。塞勒拼命想使飞机回到正常位置,但所有努力都未奏效。在地面塔台的多次要求下,塞勒在低高度冒险弹射并取得了成功。

“弯刀”的原型机至此全部“殉职”。它们的生命是这样的短暂,甚至没能踏上本应属于它们的天地——航母。

随后,14架生产型中的首批F7U-1终于在1950年6月24日至1951年8月14日间进行了上舰试验,于1951年7月在“中途岛”号航母上顺利弹射升空。试验过程中证实了F7U-1的能力:净重8.67吨的它加速至220千米/小时即可升空,最大起飞重量时可在甲板风速为13.33米/秒的情况下起飞。

像所有50年代的早期海军喷气飞机一样,F7U-1动力系统存在很大问题。西屋电气公司生产的几款喷气发动机动力不足,可靠性差,害苦了当时不少美国海军飞机,相当长时间内直接影响了美国海军舰载喷气战斗机的战斗力。海军在下大力气发展新式喷气发动机的同时,重新重用了本该退役的几款二战末期优秀的螺旋桨战斗机。

F7U-1为了克服这个先天的缺点,大胆采用了一种新颖的起飞方式:机首起落架装上强有力的液压作动筒,能在飞机即将离舰升空的瞬间伸长,从而让飞机的仰角骤升,较大程度上改善了起飞性能。鉴于F7U-1在海试中暴露了许多问题,海军放弃了让这14架F7U-1上舰服役的念头。1950年7月6日,124416号因机械故障坠毁,沃特公司试飞员史密斯殉职。9月28日,124417号因发动机缺氧导致停车,坠毁于试验基地附近一高山湖泊中。124426和124427号于1952年被著名的美国海军“蓝天使”飞行表演队采用,剩下的“弯刀”过着“凄惨”的生活,没日没夜地被用来进行飞行试验,直至其机件老化。它们不能上天后,还要被送回海军航空技术训练中心,担任学员发动机维护保养训练的教材。

信任危机

沃特公司针对F7U-1的不足之处,于1948年11月1日向略有失望的海军部门分别提交了F7U-2和F7U-3两种改进型方案。海军先是看上了F7U-2,于1949年9月23日签发了88架的订单,赋予125322~125411的生产编号。但海军不久便将目光投向了尺寸更大、速度更快、用途更广的F7U-3,F7U-2方案随即胎死腹中。1950年8月21日,美国海军签发了生产合同。1951年12月12日,F7U-3在达拉斯试飞成功。

F7U-1着陆进场时机首仰角过大,飞行员极难看清跑道。这是因为飞机没有水平尾翼且主翼偏后,从而导致全机重心靠后。飞行员为了使作用于主翼后端升降副翼上的空气压力大到足够进行调姿,只好尽量让飞机的仰角加大。“协和”客机和苏联TU-144也存在类似问题,但它们的机体都很庞大,可以通过折动机首来改善飞行员视野。针对该问题,工程师们在首批16架F7U-3上首次采用了水滴型座舱盖,加高了弹射座椅,在后来的几批生产型上又进一步加高了座椅,采用了更小巧的雷达整流罩。新鲜出炉的“弯刀”外形更怪异,远看活象一只长着金鱼眼睛的蝙蝠。

F7U-3在服役前也进行了两次上舰评估试验。第一次始于1952年7月3日,128454号F7U-3于8月11~15日登上了“中途岛”号航母。10月44日,改进后的128454号在“珊湖海”号航母上进行了海试,11月8日得胜而返。这期间F7U-3的出色表现让人刮目相看。

第二次试验于1953年10月1日正式展开,128475号担负起了这最终的定型试验任务。它先后在1953年10月、1954年2月、1954年6月进行了试验。1954年10月12日试验结束正式服役。试验期间人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机体太重,舰上配备的CN44牵引车根本拖不动它,另外油门杆太短,胳膊短的飞行员不容易把它推到最大位置。服役前,F7U-3共进行了70次舰上弹射起飞,94次陆地模拟舰上起飞,66次8种不同型号阻拦索的着舰试验,94次陆地降落试验,包括对阻拦网的试验。

F7U-3长13.4米,翼展11.7米,高4.4米,空重8258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4350千克,最大航程1062千米,最大速度1095千米/小时,爬升速度66米/秒,升限12191米。该机在速度、可操纵性、飞行品质、火控系统性能、最大航程等方面要比前辈技高一筹。F7U-1机体强度不足,F7U-3加强了机体,几乎象M4“谢尔曼”坦克一样结实,原本位于机尾两台喷气发动机喷气口之间的单条的阻拦钩支架被换成了三角形双肋,并牢牢固定在机身下部。设计师别出心裁地将机身内几乎所有的电线布置在机身内右侧,将绝大多数液压管线置于机身内部的左侧。为了方便检修,机身上开了100多个检修口盖或舱门。

第2批生产型F7U-3改用了新式的配有更长液压作动筒的双轮前起落架。这种起落架伸长时高度竟然超过人,可使飞机与地面夹角骤然升至20°,“弯刀”因此被飞行员戏称为“起跳的蚌蜢”。但与此同时,前起落架的负担更大了,不堪重负的起落架有时会在飞机降落后被生生地压回舱中造成事故。

由于当时发动机的发展受阻,第2批生产型装的是不带加力的J35-A-29而是J46-WE-8。不同于道格拉斯公司的设计师海涅曼,缺乏长远眼光的沃特公司科研人员当初按24C发动机设计了F7U-1机体的后半部分,在F7U不断换装发动机的日子里,他们只得一遍遍修改机身尺寸,直至1954年10月12日试验圆满结束后改装J46-WE-8发动机时,机体仍需改动。

J46涡喷发动机计划单台净推力31.12千牛,加力推力44.45千牛,而飞机空重约8.6吨,最大推重比超过了1。但当F7U-3装上J46时,其最大推力仅为27千牛,加力推力40千牛,实际工作时两台的总推力勉强达到当初一台所预计的。另外,J46寿命短,维护困难,这也是F7U-3总体性能不佳的重要原因。当时美国喷气式舰载机中,F7U和XF2Y-1用J46发动机,F3H、F4D-1、F3D用J40。重新设计发动机后,F4D-1和F3D有了J57,F3H用上了J71,XF2Y-1遭下马,可怜的“弯刀”因为没有一种新发动机能适应它的内部布局及所需推力,所以只能继续使用J46。

F7U-3在机内油料供给方面也存在不足,燃油输送控制系统非常复杂,这往往意味着故障率高。此系统负责从机身内的7个油箱向发动机供油。飞行员升空后要立即关掉加力,因为如果开加力时间长了,机身内燃油可能很快耗尽,辅助油箱中的油却又来不及迅速补充……

“弯刀”的飞行员要想过把超音速飞行的瘾也不容易。首先需经过一段冗长乏味的转圈,因为动力不足导致它无法垂直爬升。升至10668米以上的高空后,飞行员就可以推杆到底同时打开加力俯冲而下了。据说有个勇敢者曾驾机飞到了M1.1并活着回到了地面。

飞行员们常说:当飞机上的自动稳定器、液压系统和自动燃料供给系统全正常工作时,驾驶“弯刀”就象梦一样惬意。可惜,这些不成熟的新技术常常将这一美梦变成一场难以收场的噩梦。

在武器系统方面,F7U-1机首下端的4门20毫米航炮被挪到了喷气发动机进气口的上唇内,共备弹720发。最初,这些火炮射击时产生的硝烟极易被发动机吸入并迅速导致停车,研究人员用不锈钢制炮口硝烟导流装置解决了问题。

F7U-3担负着海军极其重要的截击任务。在苏联成功进行了核武器试验后,惶惶不可终日的美国人近乎疯狂地发展能截击苏联洲际轰炸机的截击机。在那个还没有“超视距截击”技术的时代,美国人几乎想尽一切办法研制机载大威力拦截武器,后来出现的那种能装核弹头的空空导弹就是这种愿望的一种极端表现。F7U-3配备了当时威力最大的截击武器71毫米口径的“巨鼠”火箭,它在机腹下配备一个特殊的“巨鼠”火箭发射巢。两组共32枚“巨鼠”火箭弹竟然前后两列排列。也就是说后排的16枚发射时必须穿过前排16枚的空管!当第一排火箭弹有的因故障未发射成功时,后面的火箭弹将担负起把它顶出去的任务。这也让航母上的工作人员偶尔能见到因火箭弹起火而拖着火焰,狼狈不堪紧急降落的“弯刀”。

且不说那群让人头疼的“耗子”,后来携带的AIM-7A空空导弹有时也会出现单打连的情况。这种早期导弹的发动机喷出的浓烟作用于飞机后只有一种结果——发动机停车。

此外,无平尾式飞机最常见的一个缺点是重心不好控制,“弯刀”也不例外,美国战机的另一个传统缺点是过于复杂和笨重,在一些重要性能如爬升率、盘旋半径等在指标上往往落后于同时期别国的轻型战斗机。“弯刀”上的着陆灯设计最失败,远处根本看不见,急中生智的飞行员往往在夜降时打几下航炮以提示地面,当然落地后免不了被训。

1954年,颇有远见的美国军方曾派海军第三舰载机试验中队进行F7U-3的空中受油试验。

9月13日上午,F7U-3的首次空中加油作业取得了成功,但受油探头无法从锥套中拔出来。飞行员采取措施后锥体是脱离了但加油软管被拉断,管中的剩油糊满了前风挡玻璃,断裂的软管险些缠在飞机身上。在返航时,心有余悸的飞行员在3048米高的空中就放下了起落架,飞机因阻力剧增突然间失控并在空中翻滚着前进。在转了5圈后,飞行员终于收起了起落架使飞机平稳了下来,但在临降落前,起落架却放不下来了。最终,在地面指挥下,飞行员启动一个紧急按键放下了起落架,从而侥幸逃生,在F7U的发展史上又留不了惊怵的一幕。

1951年2月,海军不满足于现有的老式侦察机,向沃特公司提出了高速舰载照相侦察机的需求,早有准备的沃特公司痛快地拿出了F7U-3P。它于1954年7月1日首飞成功,海军迫不及待地订了12架试用。F7U-3P撤去了武器,机首加长63.5厘米后配备了40多个与照相有关的设备。美国海军自己都承认F7U-3P确实不错,但F7U-1当年飞行表演时的两次失手刺痛了海军的心,最终忍痛将其放弃。他们实在怀疑F7U-3P在实战的关键时刻会不会“掉链子”。

在那个“导弹制胜论”盛行的时代,F7U-3M全导弹截击机闪亮登场。它的原型机直接由129589和129590号F7U-3改装而来,1954年7月12日首飞成功。98架挂载4枚AAM-N-2“麻雀”的F7U-3M将许多F7U-3挤出了海军舰载战斗机中队,这些中队从此改名为舰载攻击机中队,因为F7U-3M能携带2450千克的外挂。据说改进后的它还能携带908千克级核弹。鉴于“弯刀”家族可靠性不佳,性能更佳的F-8“十字军战士”已首飞成功,道格拉斯公司替代F4D-1的A-4“天鹰”攻击机也在1954年10月开始装备部队,海军在接收完合同上的98架后,于1955年8月12日年停止了F7U-3M的生产。

失败告终

众多的先天不足让“弯刀”的事故率居高不下,本该挥向敌人的刀却频频伤到自己,至此海军已到了对F7U-3忍耐的极限。当又一次在作战部队发生“弯刀”因进入尾旋而坠毁的事故后,海军痛下决心,于1957年底迅速撤装了所有“弯刀”。而那些飞行员们才刚冒着生命危险掌握了它的驾驶技巧,就不得不转而接触它的陌生接班人——A-4攻击机。

F7U-3一生曾先后隶属于13个舰载机战斗中队,6个海军试验飞行中队,在7艘航母上服过役。如同不能用286和现在的“奔腾”4计算机相比一样,F7U尽管不完美,但作为喷气时代的先驱,它为后来喷气飞机的设计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教训,人们会永远记住这种飞机,以及为它而献出生命的飞行员。

米格1.44战斗机

俄罗斯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俄罗斯第五代双发单座多用途战斗机。1983年开始设计,1989年开始首架飞机组装,2000年2月29日首飞,目前只有1架技术验证机。

该机采用三角翼、双垂尾的鸭式气动布局和可调S型进气道,机体广泛采用了复合材料和可降低红外特征的技术,机身表面和进气道内也采用了吸波涂层,具有一定的隐身能力。装有两台AL-41F推力矢量涡扇发动机,单台最大加力推力175千牛,推重比约为10,具有超机动行能。最大起飞重量35吨,最大速度2.6马赫,实用升限20000米,最大航程4500公里。装有NIP-N014多功能相控阵火控雷达及后视雷达,可同时跟踪20多个目标,并同时对6个以上目标进行攻击,还可充当空中预警指挥机的角色,对其他战斗机发射的导弹实施制导。机载武器有1门内置式30毫米机炮,机内武器舱可携带俄空军现役战机使用的所有武器和专门为该机研制的俄第五代远程空空导弹和空地导弹。机上还保留了12个外部挂架,必要时也可携带少量武器。

该型机具有以下主要性能及特点:

1、高机动性能米格1.44的机身长超过“米格-29”,与“苏-27”和“米格-31”接近,机翼比上述飞机面积略大,机翼单位面积载荷校其AL-41F圆形尾喷口矢量控制装置与三角形鸭式布局相配合,以确保在高速飞行时的稳定性与慢速飞行时的机动性。其高空最大巡航速度达2.6马赫(2500公里/时),超音速航程达2000公里,亚音速航程超过4000公里。

2、超强隐身性能米格1.44在正常条件下雷达反射截面为0.5平方米,其机体大量采用复合材料和综合红外特征控制技术,暴露在机腹的进气道采用独特的设计和吸波涂层。由于其机尾采用V形垂尾,垂直安定面外倾角大,面积小,大大提高垂直尾翼的效能和隐身性能。此外,其机载武器可全部挂在机腹弹舱内,大大提高了隐身性能。

3、机载武器多样米格1.44可挂载俄军现役所有型号机载武器,包括射程400公里的KS-172高超音速超远程反预警机导弹和射程80公里的R-77M中程拦截导弹。在其舱内装满武器的同时,机上还保留一门30毫米机炮和12~14个外挂点,必要时也可携带少量武器。

4、机载设备包括先进的导航设备、电子对抗系统及新一代的乘员生命保障和弹射系统。装有NIP-N014多功能相控阵火空雷达及后视雷达。NIP-N014雷达能同时跟踪20多个目标,并能同时对6个以上目标进行超视距攻击。最大起飞重量35吨。动力装置为两台AL-41F推力矢量涡扇发动机,总推力超过35吨。

5、可执行多种作战任务米格1.44功能多样,可执行多种作战任务。它可充当空战指挥机,为其他战斗机指示目标,并对它们发射的导弹进行制导;由于其后视雷达与R-73后射型空空导弹配合使用,可在临阵时突然间对后方敌机实施导弹攻击;另外,其新一代的生命保障与弹射系统,可提高飞行员的抗过载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其生命安全。

米格-23“装配匠”战斗机

米格-23是由苏联莫斯科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研制的米格-21后继机种,总设计师是A•I•米高扬和R•A•别里亚科夫,主管设计师为A•A•安德烈耶夫、V•A•拉夫罗夫和G•A•谢多夫。机号为231的首架变后掠翼原型机在1967年6月10日由A•V•费多托夫首飞,并于同年7月9日的苏联航空节期间在莫斯科图西诺空军机场首次公开展示,并被北约命名为“鞭挞者”。1969年年中投入试生产,次年装备苏联空军歼击-轰炸航空兵,1973年开始在莫斯科“劳动旗帜”工厂和伊尔库茨克工厂大量生产,到1984年停产时该家族累计生产数量超过6000架,超过美国F-4“鬼怪”II系列,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第3代战斗机。

米格-23系列是米格-23家族中主要用于制空的多用途战斗机,包括以下型别:

米格-23S系列:包括S/SM两种型别。S是最初试生产型,首架原型机在1969年5月28日首飞,SM是其使用APU-13新型挂架的改型。S系列在1970年即停产,总共生产了50架;

米格-23UB:是米格-23家族中的唯一双座型,用于教练但保留格斗能力。第1架以S型为基础改装,后续机则在M型基础上发展,因此也称米格-23UM。该型别生产从1970年持续到1978年,总共生产了769架;

米格-23A:是米格-23家族中唯一的舰载型。原为苏联1972年完成预先设计的1160型航母发展,后由于1160项目取消而改为舰载战斗机试验机,在1980年开始进行斜板滑跃起飞技术的试验;

米格-23M系列:包括M/MS/ML/MF/P/MLD6种型别,是米格-23系列的主力。M是S的改型,1972年6月首飞,1973年服役;MS是M的简化出口型,1973年首飞;ML是M的改型,1974年首飞,1976年投产,1981年停产,也有大量出口;MF是与M基本相当的出口型,1977年首飞;P是1977年开始在ML型基础上为国土防空军研制的截击型,1979年首飞;MLD是米格-23最后一种改型,在1984年后改进。

为使仍然在各国服役的米格-23系列能继续使用,俄罗斯飞机生产股份公司在1998年还提出了米格-23-98系列改进方案。

气动与推进系统设计

米格-23是苏联继苏-17后的第2种变后掠翼超音速战斗轰炸机,它在气动上参照了美国F-111变后掠翼战斗轰炸机,继承了F-111最初的多用途设计思想并要求具有宽阔的飞行速度范围、较大的航程和作战半径、良好的起降性能和突出中低空机动性能。这在它气动布局上的主要反映便是以变后掠上单翼布局取代了米格战斗机传统的中单翼结构形式。

米格-23的机翼前方有较大的固定边条,机翼转轴沿展向位于距机身轴线约21.4%半翼展处,沿横向位于机翼最大厚度处,机翼具有18°40′、47°40′和74°40′3个可用前缘后掠角,其中18°40′的后掠角用于起降、转场巡航和巡逻待机;74°40′的后掠角用于超音速和低空大表速飞行;47°40′的后掠角则用于空中格斗。其他有利于提高亚音速性能的设计有:活动翼前后缘均布置有多段式襟翼,其中后缘的单缝襟翼基本占有整个后缘长度,大大提高了飞机的起降性能;每个活动翼在后缘襟翼前方布置两片单偏扰流片,可结合差动平尾进行滚转控制,不仅满足了滚转操纵力矩的需要,还使在飞机活动翼后缘布置全展向襟翼成为可能;活动翼上加装了一个2.4°的锯齿形前缘并在机翼沿展向做中等程度的锥形扭转,提高了高亚音速巡航状态下的升阻比,可降低油耗、提高续航时间和航程等。机翼具有4°的下反角,后机身布置的4块减速板。

米格-23采用略低于机翼平面全动式斜轴平尾,前后缘后掠角度分别为55°40′和15°,面积6.93平方米,展弦比1.84。当作升降舵使用时平尾偏转范围为-24°~+8.5°,差动滚转时最大差角大小为10°和6.5°,机翼上的扰流片则与平尾差动机构和机翼转动机构联动,机翼后掠18°40′时进行滚转控制其偏角为45°,后掠角为74°40′时偏角为0°。它与差动平尾的结合可为米格-23提供足够的滚转力矩。

米格-23的垂直安定面设计对其达到M2.35的最大设计速度至关重要,其垂尾前缘后掠角62°21′,不计背鳍的面积为6.01平方米,展弦比0.77,其中方向舵面积为0.93平方米,最大偏转角±25°;腹鳍为单块折叠式,总面积1.46平方米,展弦比0.45,腹鳍鳍臂长4.5米。该腹鳍采用液压控制并与起落架交联,当起落架放下时腹鳍折起,起落架收起时腹鳍放下。

米格-23的主要尺寸数据是:机长15.88米,翼展7.78米和14.0米,机高4.82米;最大和最小后掠时机翼面积分别为34.16和37.35平方米。

米格-23系列采用矩形外部压缩两侧进气道,其设计直接参照了美国的F-4。进气口前有平行于机身侧面安装的3级垂直斜板,它们与机身侧表面有55毫米的距离,形成了可避免贴着机身流动的低能量附面层进入进气道中的附面层槽道;最靠近进气口的第3级斜板上还开有吸除贴着斜板形成的附面层气流的小孔,可将附面层气流排入与机身侧表面之间的附面层槽道中,提高进气道的进气效率。每侧进气道外侧表面安装有两个上下布置的矩形辅助进气门,其开关由进气道内与外部空气压力差控制,可保证发动机工作需要的进气量。3级斜板中最前方的第1级固定,第2、3级则可调,由此构成了4波系进气道。

米格-23使用了几种不同型别的涡喷发动机,均为莫斯科的图曼斯基设计局或莫斯科留里卡设计局的产品。最主要3种是R-27F2M-300、R-29-300、和R-35-300,它们的总设计师均为K•哈察图诺夫,主要性能数据如下:

R-27F2M-300:尺寸约4850×1060毫米,重1725千克;空气流量95千克/秒,总增压比10.9,涡轮前温度1370K;最大和加力推力分别约6900和10000千克,推重比5.8;最大和加力推力下耗油率分别约0.98和2.09千克/千克推力•小时。

R-29-300:尺寸约4992×1,088毫米,重1992千克;空气流量110千克/秒,总增压比12.88,涡轮前温度1410K;巡航、额定、最大、小加力和全加力推力分别约5300、6100、8300、9800和12500千克,对应的涡轮后温度分别为913、913、1113、1068和1113K,推重比6.5;巡航、额定、最大、小加力和全加力推力下的耗油率分别约0.83、0.84、0.96、1.5和2.03千克/千克推力•小时。

R-35-300:长约4975毫米,重约1800千克;总增压比13.0,涡轮前温度1520K;最大推力约8550千克,加力推力约13000千克,推重比7.2;最大推力和加力推力下耗油率分别约为0.96和1.95千克/千克推力•小时;其余数据与R-29-300基本相同。

米格-23-11原型机使用AL-7F-1,其尺寸约6810×1250毫米,重2010千克;空气流量114千克/秒,总增压比约8,涡轮前温度1200K;最大和加力推力分别约6800和9200千克,推重比4.6;最大和加力推力下耗油率分别约0.90和1.99千克/千克推力•小时。

主要特点

米格-23采用半硬壳式机身,主要制造材料是钢和铝合金。飞机的液压系统沿用了米格机传统的双余度设计,即包括完全独立的主液压系统和助力液压系统。主液压系统向机上所有需要液压能源的系统和附件供应能量,助力液压系统仅对飞行操纵提供液压能源,可保证前者发生故障时飞机的安全返航。两套液压系统压强均为210千克/平方厘米。

由于采用了上单翼布局,所以主起落架只能安置在机身,这样便形成了米格-23相对于以往米格机独特的八字形主起落架。且其前起落架为双轮,主起落架为单轮。

米格-23的座舱具有空调系统,可将座舱温度保持在10~20℃,当飞行高度大于2000米时座舱内开始逐渐增压,到9000~12000米高度将比大气压力高出0.3千克/平方厘米。

米格-23使用的KM-1M弹射座椅:全重达135千克,可在0~20千米高度、表速130千米/小时、所有飞行高度上的最大速度条件下提供安全救生。该弹射座椅还配备有“蚊-2M”型无线电通讯电台,弹射座椅降落伞系统动作后可自动启动

飞控系统及飞行性能

米格-23沿用了米格机传统的硬式操纵,在三轴操纵中引入了SAU-23自动飞行控制系统,该操纵系统的主要功用有:按照飞行员给定的数据自动保持飞机姿态;结合攻角传感器自动配平飞机;自动恢复到平飞状态和从低空危险高度自动拉起;限制飞机倾斜角在±32°以内并限制攻角;与远距导航台结合引导飞机到目标上空;与近距导航台结合自动引导飞机下滑到50~60米高度以下,然后由人工操纵着陆等。

由于采用多用途设计思想和变后掠翼设计,米格-23的起降性能和续航新型比米格-21有了明显进步。

米格-23系列在正常起飞重量下的起飞滑跑距离为500~650米,着陆速度240~260千米/小时,着陆滑跑距离为700~810米或1200米。

米格-23系列内部最大燃油携带量为4415千克,机腹下可挂1个490升或800升容量的副油箱,每侧活动翼下的挂架可挂1个800升副油箱,这样最大载油量达到6470千克。不过由于活动翼下的挂架不能自行旋转以保持顺气流方向,因此只能在最小后掠角时挂副油箱,而在最大后掠角状态下机腹的所挂超音速油箱通常也要抛弃。该机机内油航程约1950千米,转场航程约2820千米;携带3个副油箱和2枚空空导弹时作战半径约1160千米,携带2000千克炸弹时约700千米。

高度、速度、机动性能

米格-23的机翼转动可由主液压系统或助力液压系统单独操纵,在满足一定操纵条件的前提下,若使用两套液压系统同时供压,机翼从最小后掠角转到最大后掠角需17秒;若仅采用一套液压系统则需32秒,机翼动作滞后于操纵手柄动作0.3~0.4秒,所需要的操纵力约为6.5~7.5千克和7.5~8.2千克,在飞行中改变后掠角时要求过载不大于2g。

米格-23的高度-速度包线区均随着后掠角的增大而增大。米格-23系列最大飞行马赫数为2.35,低空最大飞行速度135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8300米。最小平飞速度约260千米/小时,后掠角由小至大对应的最小机动表速约为400千米/小时、450千米/小时和500千米/小时。

米格-23系列空重10200~1090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14800~158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7800~18400千克,空战推重比约0.93,空战翼载荷359.9~393.5千克/平方米,最大起飞重量时翼载荷492.6~538.6千克/平方米,后掠角由小到大对应的最大使用过载为4.5g、6.5g和7g。

米格-23系列在空战格斗时使用中等后掠角,因为此时其盘旋性能最好。该机在高度5000米、马赫数0.9时最小盘旋半径约2200米,在同一高度马赫数0.5时最小盘旋半径约1160米;在5000米高度从马赫数0.5加速到1.2需61秒;海平面和2000米高度最大瞬时爬升率分别约230米/秒和160米/秒,从起飞爬升到10000米高度需80秒。

米格-23系列均不具备大迎角飞行能力,其SAU-23自动驾驶仪对攻角的具体限制是:机翼后掠小于30°时攻角小于12°;大于30°时攻角小于18°。

米格-23系列中机动性最好的是翼根增加可产生涡流的第2个锯齿、机翼前缘襟翼可由计算机自动控制偏转到最佳位置的米格-23MLD,飞过美国F-15D和法国“幻影”-2000的俄罗斯试飞员认为该机的飞行性能已与这两种4代机相差不大。

航空电子设备

米格-23的航电设备比以往的苏制飞机有了较大的进步,苏军自用和出口到华约国家的米格-23M系列的航电设备通常主要包括:RP-23火控雷达、TP-23红外搜索跟踪系统、激光测距仪、ASP-23瞄准具、全自动导引系统、“警笛”3雷达报警系统以及通信电台、无线电高度表、无线电罗盘、近距导航和着陆系统等,不同型别使用的同型设备往往小有差别。

RP-23也称“蓝宝石”-23,由俄罗斯头号机载雷达厂商费佐顿科研生产联合体研制生产,天线直径为750毫米,工作频率15G赫兹,单脉冲体制,峰值功率100千瓦,对雷达散射截面积为16平方米的目标搜索/跟踪距离分别为85千米和54千米,制导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最大距离为30千米。美国认为该雷达与其AN/APG-59基本相当,而我国歼8B早期型上的雷达某些方面则优于RP-23。

向非华约国家出口的米格-23多数要经过简化,下面以米格-23MS为例进行简要说明。

米格-23MS的火控系统被称为“金刚石”-23,主要包括RP-22火控雷达、ASP-PFD-21瞄准具、SPO-10雷达报警接收机和ARL-SM半自动引导系统等,无红外搜索跟踪装置、激光测距仪和全自动导引能力,且大多数设备沿用或改进自米格-21的后期型。

RP-22也称“蓝宝石”-21,也是费佐顿产品,还用于米格-21比斯、米格-23UB和前14架米格-23S。该雷达天线直径380毫米,重约220千克,工作频率一般认为是12.88~13.2G赫兹,单脉冲体制,低脉冲重复频率,峰值功率100~120千瓦,方位扫描角度60°、俯仰扫描角度±20°,扫描速度2.9°~3.6°/秒,波束宽度3.5°×3.5°,对雷达散射截面积为16平方米的目标搜索/跟踪距离分别为20~25千米和14~17千米。该雷达基本性能大致与我国的歼8A上的204雷达相当。

ASP-PFD-21瞄准具可连续计算机炮对空/对地攻击提前角和瞄准角、发射火箭弹时的修正角并以固定环方式发射R-3S/R导弹。在空对空状态使用机炮或S-5火箭弹时射击距离为550~2000米,空对地时为1150~2000米;使用S-24火箭弹对地攻击时设计距离为1550~2000米,作战使用高度200~17000米,目标速度500~2000千米/小时,系统重量约25千克。

SPO-10雷达报警接收机天线安装在固定翼段前缘和垂尾后上方,可在全方位和俯仰±45°范围内接收工作频率7.5~16.67G赫兹、脉冲重复频率400~8000赫兹、脉冲宽度0.2~5微秒的雷达信号,并以灯光和音响信号报警,且对对方雷达的“搜索”和“截获”信号分别有不同的报警方式,不包括电缆重量不超过3千克。

ARL-SM半自动引导系统也称“兰天-M”,用于飞机起飞达到一定位置后接受地面指挥所的指挥,该系统可使地面控制员控制飞机的飞行状态和航向、进行导弹预热和打开飞机发动机的加力、提供敌机和载机距离等。载机先根据引导指令进入敌机后半球并到达雷达可以捕获敌机的阵位,一般在载机距敌机36千米时引导工作结束,由飞行员打开雷达进行瞄准和攻击。在整个引导过程中载机雷达仅处于预备接通状态,因此提高了抗干扰能力和攻击的隐蔽性。

不论是米格-23MS还是其他型别,其航电设备大多都采用电子管和晶体管混合元件,导致设备体积、重量大和耗电量大,这也是苏制飞机一直落后于美国的地方;但是这些设备毕竟装到了飞机上并实现了其应用的功能,这说明苏联设计师很善于进行系统综合。

机载武器系统

米格-23的固定武器是一门GSh-23L双管23毫米加斯特航炮,安装在前机身正下方、进气道唇口后约250毫米。炮重52千克,备弹200发,射速每分钟3200~3400发,弹丸初速715米/秒。具有不限时射击和0.3秒限时射击两种射击方式。

米格-23最大外挂载荷为3000千克,其中最大载弹量为1600千克。除机身中央挂架外,每边进气道和机翼固定段下各有1个武器挂架,每边活动翼下还可增加1个带800升副油箱的挂架以增大航程。各武器挂架可挂航炮吊舱、空空导弹、火箭巢、自由落体炸弹等。

米格-23可使用的空空导弹包括:R-3、R-23/24和R-60,米格-23MLD和米格-23-98还可使用R-27和R-73,后者还可使用R-77。大多数型别可同时携带6枚空空导弹,配置通常为2+4;而SM/MS型只能挂4枚,配置通常为2+2。

R-3是由图西诺的试验设计局在AIM-9B基础上发展,主要有红外型的R-3S和半主动雷达型R-3R。前者尺寸2837×127×528毫米,发射重量75.3千克,硫化铅导引头,射程1.2~7.6千米;后者尺寸3417×127×528毫米,发射重量82千克,射程1~8千米。两者战斗部均为11.3千克高爆破片,最大速度M2.5,最大过载10~11g,最大使用高度21000米。

R-23/24是由“三角旗”机械制造设计局研制的中距拦射弹,俄罗斯公布的米格-23战果主要是使用它们获得的。R-23在1969年开始服役,中段指令+末段被动红外型R-23T尺寸4180×200×1000毫米,发射重量217千克,战斗部为35千克高爆破片,射程4~25千米;中段指令+末段半主动雷达型R-23R尺寸4460×200×1000毫米,发射重量223千克,射程4~35千米,其余数据与红外型相同。R-24作为R-23的改进型在1981年开始服役,中段指令+末段被动红外型R-24T尺寸4800×230×1000毫米,发射重量248千克,战斗部为35千克高爆破片,射程4~25千米;中段指令+末段半主动雷达型R-24R尺寸4800×230×972毫米,发射重量250千克,射程4~35千米,其余数据与红外型相同。4种型别的最大速度均为M2。米格-23M系列除MS型外均可使用R-23/24系列。

R-60也是三角旗的产品,1975年开始服役。红外格斗型R-60T尺寸2080×130×430毫米,发射重量63千克,战斗部为3千克高爆破片,最大射程3千米;改型R-60TM尺寸2090×120×430毫米,发射重量43千克,战斗部为3.5千克连续杆型,最大射程0.3~12千米。虽然也发展过半主动雷达型,但未见有服役报道。米格-23M系列除MS型外均可使用该导弹。

米格-23的主要对地武器及其配置方式有:

火箭发射巢或火箭弹:前者主要是UB-16-57、UB-32-57,后者主要是S-24。

火箭发射巢的两个数字分别表示发射管数和火箭弹口径,所使用地火箭弹型号为S-5系列,它是苏军使用最多的标准空空/空地两用火箭弹,全长910毫米,全重3.7千克,最大射程5~7千米,最大速度M1.5~1.8,具有6片折叠式尾翼。S-24则是苏军大口径对地攻击火箭弹,采用APU-68挂架发射,全长2220毫米,全重232千克,最大射程2~3千米,最大速度410米/秒,具有4片固定式尾翼。

米格-23携带火箭发射巢或火箭弹的最大挂载方式是:4个UB-16-57;2个UB-16-57+2个UB-32-57;4枚S-24。

自由落体炸弹:主要包括OFAB-100、FAB-250/500和ZB-500,数字均代表炸弹口径。OFAB-100是低阻爆破炸弹,尺寸1690×216毫米,实重99.8千克;FAB-250/500均为降落伞减速的杀伤爆破炸弹,尺寸分别为1990×325和2220×450毫米,实重分别为275和525千克;ZB-500是燃烧炸弹,包括凝固汽油弹ZB-500GD和ZB-500ShM型,尺寸分别为2530×500和2503×500毫米,实重分别为322和318千克,装填物重量分别为255和260千克。

米格-23携带自由落体炸弹的最大挂载方式是:16枚OFAB-100;4枚FAB-250;2枚ZB-500。

米格-23的空/地武器混合配置方式通常是机身挂架2个UB-16-57火箭发射巢加上进气道和固定翼段下4或6枚空空导弹组合,此外国土防空军使用的米格-23P和米格-23MLD规定只使用航炮和空空导弹。

装备与战史

米格-23首先装备苏军的歼击-轰炸航空兵团,在国外则首先装备驻扎在民主德国的苏第16航空集团军。该机的大航程使西方一直视为最大威胁的苏军前线航空兵在进攻时不再需要以前线机场作为中途站,大大降低了敌方可能的预警时间,成为苏军歼击-轰炸航空兵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一。米格-23P和米格-23MLD还装备了苏国土防空军,并成为该军种在上个世纪80年代装备的最重要截击机之一。

截至到1998年年初,仍有约1500架的米格-23在26个国家服役,它们是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白俄罗斯、吉尔吉斯、土库曼、乌兹别克;波兰、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埃及、也门、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阿尔及利亚、苏丹、埃塞俄比亚、安哥拉;阿富汗、印度、越南、朝鲜和古巴。此外有报道称纳米比亚从安哥拉、津巴布韦从利比亚分别获得了2架和3架米格-23;而亚美尼亚有7架米格-23,但都已经无法执行任务。

自从1973年参加第4次中东战争以来,米格-23系列已多次参与实战,包括第5次中东战争、安哥拉战争、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等,主要参与的实战及各方统计如下:

1982年6月6日~11日以色列与叙利亚的贝卡谷地大空战:俄罗斯在90年代初公开报道的结果是23:47,其中在6月10日一天中双方损失比为10:22,叙利亚损失的飞机包括8架米格-23MS和4架米格-23MF。俄罗斯资料称贝卡谷地大空战中叙利亚的米格-23总共击落12架以军飞机,包括:6架F-16A、4架F-4E、1架BQM-34无人机和1架E-2C,米格-21击落5架以军飞机。但是以色列空军宣称贝卡谷地空战结果为0:84,且在1979~1985年间没有任何以色列空军战斗机被敌机击落过。

1985年安哥拉战争中的空战:苏联在1985年为安哥拉提供了50架米格-23MF,它们由古巴派出的飞行员驾驶与南非空军的“幻影”F1和“幻影”III作战并取得了优势;

1980~1988年的两伊战争中的空战:伊拉克统计其米格-23系列至少击落伊朗的7架F-4,此外还有1架AH-1J和1架F-27;而伊朗空军统计其F-14A和F-4等共击落11架伊拉克米格-23,米格-23战损比为9:11。

1991年海湾战争中的空战:伊拉克的米格-23系列至少被美国F-15C击落6架,但是米格-23MF至少也用R-23击落一架F-16。

米格-25“狐蝠”

米格-25是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高空高速截击歼击机。50年代末开始设计,原型机于1964年首次试飞,1969年开始装备部队。北约集团给予绰号为“狐蝠”。米格-25最初以美国的B-70超音速洲际轰炸机为主要作战对象,因而在设计上强调高空高速性能。该机曾打破多项飞行速度和飞行高度世界纪录。米格-25可在24000米高度上以M2.8的速度持续飞行,最大飞行速度达M3.0,是目前世界上闯过“热障”(M2.5)的仅有的两种飞机之一。

目前,在苏空军中服役的米格-25有近600架,此外还向利比亚、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印度、伊拉克等国出口。米格-25有以下几种型别:米格-25,高空高速截击型;米格-25P,侦察型;米格-25Y,双座教练型;米格-25P电子侦察型,与P型大体相似,但机头两侧较后处装较大的侧视雷达,不带照相机;米格-25M先进截击型,雷达和机载设备作了改进,具有与米格-23相似的有限的下视下射能力,装两台改进的P-31X涡喷发动机,可带6枚半主动制导的AA-9中距空对空导弹和一门内装机炮;米格-25“狐蝠”于1986年出现的防空压制型,可带AS-11反辐射导弹。

动力装置

2台P-31涡喷发动机,加力推力2×120.5千牛,最大推力2×9300公斤。

主要机载设备

“狐火”火控雷达,搜索距离85公里,有跳频抗干扰能力,机上装有PCБH近导航系统,“蓝天1号”半自动指挥引导系统、CO-10雷达警戒器、COД-57M雷达应答器等。

武器

无内装机炮,翼下4个挂架带4枚AA-6中距空对空导弹,内侧为两枚红外制导型,外侧两枚为半主动雷达制导型。

尺寸数据

翼展13.95米,机长22.3米,机高5.7米,机翼面积56.2平方米。

重量数据

空重1500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360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37500千克,载油量14000千克,翼载5.06千牛/平方米,推重比0.85,使用过载+4.0g~-2.0g。

性能数据

最大速度M3.0/3180公里/小时,最大作战速度M2.8/2970公里,实用升限24000米,海平面爬升率210米/秒,最大作战半径1300公里,航程3000公里,最小盘旋半径3450米,起飞滑跑距离1380米,着陆滑跑距离2180米。

米洛-29制空战斗机

米格-29是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双发高机动性超音速战斗机,可执行截击、护航、对地攻击和侦察等多种任务,用于取代前苏军的米格-21、米格-23、苏-15、苏-17等战斗机。北约组织给予的绰号是“支点”。该机于70年代初期开始研制,原型机于1977年10月6日首飞,1982年投入批量生产,1983年进入前苏军服役。该机采用全后掠下单翼,双垂尾正常式布局,带有较宽的机翼前缘边条,边条翼上有百叶窗辅助进气口,正面进气口内有可启闭的门以防止外来物在起落时进入发动机,液压助力机械式操纵系统,全金属半硬壳式机身,复合材料结构占全机重量的7%,整机推重比大于1。该机是针对美国的F-16和F-18设计的,设计重点是强调高亚音速机动性、加速性和爬升性能,但不具隐身能力,为典型的第三代战斗机。该机具有多种改型,包括米格-29A,陆基单座双重任务型;米格-29UB,战斗教练型,机头雷达换成雷达测距仪;米格-29C,A型改进型,座舱后的上机身曲线更陡;米格-29D,舰载型,起落架加强,机翼可向上折叠,内部载油量增大,安装了新的红外搜索跟踪系统,可空中加油。至1995年4月,该机已生产1200多架,除装备独联体国家外,还出口到印度、伊拉克、伊朗、朝鲜、罗马尼亚等国家。

动力装置

两台克里莫夫发动机设计局的RD-33涡扇发动机,静推力2×49.4千牛,加力推力2×81.4千牛。采用模拟式电子系统与机械液压备份的组合控制系统,带有防喘保护装置和故障检测诊断系统。

主要机载设备

RLSRP-29脉冲多普勒雷达,具有下视/下射能力。红外搜索/跟踪传感器,激光测距仪,惯性导航系统,SR-20敌我识别器,“警笛”3全向雷达报警系统,头盔瞄准具等。

武器

机翼左内侧前缘装1门30毫米GSH-301机炮,备弹150发。每个机翼下各有3个挂点,可挂6枚R-60T或R-60MK红外空空导弹,或R-60TMK和两枚R-27R1中距雷达制导导弹,也可携带R-73A或R-73E红外空空导弹,以及各种炸弹和火箭等。

尺寸数据

机长17.32米,16.28米,机高4.73米,翼展11.36米,尾翼展7.78米,机翼面积38.0平方米,主轮距3.10米,前主轮距3.67米。

重量数据

使用空重10900千克,最大武器载荷3000千克,最大载油量4640千克,67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15240千克,153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8500千克,19700千克。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M2.3,1500千米/小时。海平面最大爬升率330米/秒。转弯半径350米,250米,600~700米。着陆滑跑距离600~700米。航程1500~2100千米,2900千米。限制过载+7.0g~+9.0g。

米格-31“猎狐犬”战斗机

米格-31是俄罗斯米格和莫斯科飞机联合生产企业在米格-25MP型飞机基础上研制的双座双发全天候截击机,用于取代前苏联空军的米格-23和苏-15。该机原型机于1975年9月16日首飞,1979年投入批生产,1982年形成作战能力。该机采用二元进气道两侧进气、悬臂式后掠上单翼、双垂尾正常式布局,全金属机身,整机的50%采用合金钢,16%是钛合金,33%的轻质合金,其余为复合材料。该机航程远,速度快,具有卓越的超音速飞行性能,但机动性能不如第三代战斗机。1984年开始发展的米格-31M改进型,于1992年2月开始公开展示,除升力面作了些小改动外,该机改进了发动机和其他子系统,采用了数字式飞行控制,多功能CPT座舱显示、新型雷达及其他探测装置,增加了外挂点,作战能力有较大提高。至1991年该机已生产200多架,主要装备独联体国家。

动力装置

两台彼尔姆发动机设计局的P-30F6涡扇发动机,单台静推力93.1千牛,加力推力151.9千牛。

主要机载设备

机头装有NIIPN007S-800电子扫描相控阵火控雷达,搜索雷达可达200千米,可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对其中的4个目标进行攻击,中远距导航系统,雷达报警接收机,APD-578数据链路系统,红外搜索/跟踪传感器等。

武器

前机身右侧下部整流置内装1门23毫米GSH-23-6六管机炮,备弹230发。8个外部挂架,机身下4个,可挂4枚R-33远距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机翼下两个外侧挂架,可以挂2枚R-40T中距红外导弹,4枚R-60红外空空导弹成对挂在机翼下两个外侧挂架上。

尺寸数据

机长22.688米,机高6.15米,翼展13.464米,机翼面积61.6平方米。

重量数据

空重21800千克,内载燃油1635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410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46200千克。

性能数据

高空最大允许马赫数M2.83,最大平飞速度3000千米/小时,1500千米/小时,最大巡航速度M2.35,经济巡航速度M0.85。实用升限20600米,起飞滑跑距离1200米,着陆滑跑距离800米,转场航程3300千米。续航时间3小时36分。限制过载+5.0g。

攻击机

攻击机是使用战术武器专门从低空和超低空攻击地面、水面目标的军用飞机,又称强击机。它主要用于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攻击敌方行进中和集结中的纵队;摧毁敌方战役战术纵深的防御工事、坦克、舰艇、地面雷达、炮兵阵地、前线机场和交通枢纽等重要军事目标,属战术军用飞机范畴。

攻击机用于实战始于西班牙内战,但当时的攻击机缺少防护装甲,所用武器仅为炸弹和机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攻击机大量投入作战,著名的有苏联的伊尔-2、美国的A-20“破坏者”等,当时皆为活塞式单翼机,有防护装甲,机载武器多为20-37毫米机炮,加载火箭弹与炸弹,最大载弹量在1000千克左右。20世纪50年代喷气式攻击机开始问世,如美国的A-4“空中之鹰”、瑞典的萨伯-32“矛”和意大利的G-91等,多装有火控系统、空对空和空对地导弹。

60年代出现超音速攻击机,如美国的A-5“民团团员”和中国的强-5。短距与垂直起落攻击机也开始问世,如英国的“鹞式。

70~80年代,攻击机向提高作战能力、加强攻击火力方向发展,出现了美国的A-10“雷电”、AV-SB,苏联的苏-25、雅克-36,英国与法国的“美洲虎”等。现代攻击机要求具有良好的低空和超低空飞行能力,良好的稳定性和操纵性,优良的下视能力,威力强大的高性能对地(舰)攻击武器,包括机炮、普通炸弹、鱼雷、火箭弹发射器、制导炸弹、反坦克集束炸弹和空地(舰)导弹等,要求可有效提高生存能力的防护装甲,以及完善的通信、导航、火控、警戒和电子对抗等设备,井强调优良的起飞着陆性能或短距与垂直起落能力等。

攻击机的诞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6年6月24日,英、法空军在一次战役中,首次用飞机执行对德国地面部队的压制和攻占任务,使德国遭到很大的伤亡。德军受到启发,在另一次战役中,将扫射敌方战壕的任务交给了原来担负炮兵弹着点观测任务的双座飞机,并把这些部队改名为“作战飞行小队”,执行低空攻击任务。地面部队集中机枪等火力扫射低空飞行的飞机腹部。击穿机体后,一些飞行员被击伤击毙,发动机被击毁,一大批飞机坠落在战场上。

为了加强对地攻击,德国的飞行设计师设计了一种带有装甲的飞机,机身全部用铝合金制成,飞机装有机腹机枪,飞行员的座舱周围装有5毫米厚的钢板,可有效防止地面火力击中飞行员。机上携带集束手榴弹和手掷轻型炸弹。1918年,这种由容克飞机制造厂生产的飞机正式投入使用,并意味着攻击机的诞生。

同时,美军与波音公司签订了研制攻击机合同。这种攻击机装有64毫米的装甲,占整架飞机重量的1/4,装有1门航炮、8挺机枪,还有10枚小型杀伤炸弹。但这种飞机的重量和阻力都太大,发动机功率显得不足,以致无法供部队使用。

苏联也很快研制出了一种攻击机,机翼和尾翼用布蒙皮,机身用胶台板蒙皮。它的飞行性能很好,机身腹部装上了防护装甲和火力很强的武器,具有较好的防护功能。

轰炸机

轰炸机是用炸弹、鱼雷或空地导弹攻击敌方地面和海上目标的军用作战飞机。

轰炸机可分为战术轰炸机与战略轰炸机两类;也可分为轻型(近程)轰炸机、中型(中程)轰炸机、重型(远程)轰炸机三类。轻型轰炸机皆为战术轰炸机,配合地面部队对敌方前线阵地、供应线和各种活动目标轰炸,起飞重量多在20~30吨,航程在3000千米以下;中型轰炸机有战术的,也有战略的,起飞重量在40~90吨之间,航程为3000~6000千米;重型轰炸机都是战略轰炸机,用于深入敌后,对军事基地、交通枢纽、经济和政治中心等战略目标进行轰炸,起飞重量多在100吨以上,航程达6000千米以上。

轰炸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面世,大战期间用于实战,都是木质结构的双翼机,最大飞行速度不到200千米/小时,最大航程小于1000千米,载弹量1000千克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轰炸机大都改为金属结构的单翼机,最大速度400~600千米/小时,航程1000~7000千米,载弹量1~10吨,增装雷达瞄准具和导航系统等设备,能进行全天候轰炸,著名的有美国的B-17、B-24、B-29,苏联的伊尔-4、别-2、别-8,英国的“蚊”式、“兰开斯特”,德国的He-111、Ju-87、Ju-88,日本的G3M、Ki-21、D3A等。

20世纪5O年代,喷气式轰炸机相继问世,如苏联的伊尔-28、米亚-4、图-16、图-20,美国的B-47、B-52、B-57,英国的“坎培拉”、“勇士”、“胜利者”和“火神”等。这个时期战略轰炸机进展较大,最大起飞重量达200吨以上,载弹量为25~27吨,航程可到16000千米。到60年代,超音速轰炸机开始服役,如美国的B-58、FB-111,苏联的图-22,法国的“幻影”Ⅳ等,多为中型战略轰炸机,速度最大可以达到22倍音速。70~80年代,苏、美两国继续研制远程超音速轰炸机,有苏联的图-26、图-160和美国的B-IB面世。90年代出现了隐形战略轰炸机,如美国的B-2。

现代轰炸机着重朝超音速变后掠翼和隐形方面发展,装有先进的自动导航系统、地形跟踪系统、火控系统和电子对抗设备,以空地导弹和巡航导弹为主要攻击武器,能在复杂的气象和地形条件下隐蔽地进行突防,对战略目标实施远距离袭击。因此,除重型的战略轰炸机外,轻型轰炸机已不再发展,其战术轰炸任务由歼击轰炸机完成,也将逐渐被中型轰炸机取代。

轰炸机的出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飞机开始投入战争,除了用机枪对地面目标扫射外,还从飞机上往下投掷手榴弹,这是轰炸机的雏形。1911年11月1日,意大利航空队少尉吉利奥加沃蒂,从他驾驶的飞机上,向敌方部队扔下4枚各重2000克的炸弹。这些炸弹都放在飞行员的驾驶舱中,仍然需要用手从飞机上往下扔。1914年8月3日,德国派飞机轰炸了法国的一座城市,这是世界上第一次飞机对城市进行轰炸。

1914年,俄国研制成一种装有4台发动机的轰炸机,机上装有挂弹架和自卫武器。专用炸弹挂在特制的机外挂弹架上,不用靠手往下扔了。很快,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都生产出了自己的轰炸机。到1918年,轰炸机已经比较成熟了。最快的轰炸机每小时可飞180千米,飞行高度达6000米,最大的轰炸机可载炸弹2吨。已有了轻型轰炸机和重型轰炸机之分。一些国家开始组建轰炸航空兵部队。1921年,美国部队专门组织了一次轰炸机轰炸试验。一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缴获的德国战舰停在一处海湾中,8架轰炸机在米切尔将军的指挥下,分两批对停泊在海中的那艘德国战舰进行轰炸。轰炸机投弹高度在700米左右,每架轰炸机携带8枚炸弹。尽管只有5枚炸弹命中战舰两侧甲板,这艘战舰还是在25分钟后沉入海底。这次试验使人们认识到了轰炸机的威力,大批轰炸机开始用于战场轰炸和对海面舰船的袭击。

德国空袭波兰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空军以1929架飞机突然大规模空袭波兰,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参加空袭波兰战役行动的是德国空军第1和第4航空队,包括9个容克JU-87俯冲轰炸机大队、3个亨克尔He-111重型轰炸机联队、4个道尼尔Do-17轰炸机联队和少量的容克JU-86轰炸机,还有大量的“梅塞施密特”型战斗机一道尼尔Do-17远程侦察机和亨克尔He-126战场侦察机以及少量的其他飞机。空袭目的是突袭波兰的政治、经济中心、交通枢纽和通讯设施等,夺取制空权,压制波军,摧毁其防御体系,支援德地面部队迅速向波兰内地推进。此时波兰空军共有824架飞机,能用于作战的只有407架。其中有“鲫鱼”式和“麋鹿”式轰炸机160架,PXLP-7和P-11式歼击机158架。

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45分,德国空军60架亨克尔He-111重型轰炸机从郎根瑙起飞,在第76歼击机联队的第1大队30架梅塞施密特Me-110飞机的掩护下,袭击了波兰的克拉科夫机场。另30架亨克尔He-111飞机对伦贝格机场进行了轰炸。第1轰炸机联队的第1大队袭击了普特齐格拉美尔海军基地,第2大队袭击了华沙的奥肯切航空港,破坏了跑道和PZL飞机工厂。接着,第27轰炸机联队的90架亨克尔He-111P轰炸机又对华沙进行了密集袭击。德国空军以极短时间取得并掌握了制空权。

从9月22日起,德空军对华沙市进行猛烈空袭。27日,1150架德机对华沙居民区进行了大面积轰炸,使华沙变成一片废墟。9月28日,华沙守备部队被迫投降。在这次战争中,波兰空军除116架各型飞机在最后崩溃前转移到罗马尼亚外,其余全部被歼。德国空军共损失203架飞机,严重损坏约280架,空勤人员有221人丧生,132人负伤,218人失踪。

英美联合轰炸汉堡

1942年8月,美国第8航空队进驻英国后,英美开始对德国本土实施长时间的持续轰炸。

1943年1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和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卡萨布兰卡达成了《对德战略轰炸谅解协议书》,决定对德国的潜艇工厂、飞机工厂、轴承工厂和人造石油工厂等军事工业的生产重地进行大规模空袭,消除德国的战争潜力。

1943年7月24日,英国空军决定对德国最大的城市汉堡实施轰炸。德国保卫汉堡的兵力有54个重型高炮中队、26个轻型高炮中队、22个探照灯中队和3个烟幕施放中心。英军首先施行电子干扰技术,由电子干扰机每隔1分钟就撒下几千条成束的银箔条,使德军的雷达无法辨认轰炸机的运动方向,使其防守高炮无法确定射击目标。在干扰技术的掩护下,英国791架飞机中的728架飞达了汉堡上空,使用威力强大的高爆弹和燃烧弹进行大规模轰炸,使汉堡市区和工厂受到重大破坏。7月25日到26日,美国空军也派出235架轰炸机进行补充轰炸。27日、28日和8月2日,英国空军又连续三次对汉堡进行了“地毯式轰炸”。

一周时间中,英美空军共出动轰炸机3000多架次轰炸汉堡,落在市区的炸弹9000吨,毁掉60%的城区,达76.8平方千米,死亡人数达10万人,破坏了工业康采恩和兵工厂580个,极大地削弱了德国的战争潜力,使德军前线补给陷入紧张状态。

盟军轰炸历史名城德累斯顿

1945年2月13日,反法西斯国家的盟军对德国历史名城德累斯顿进行大规模联合空袭。首批245架飞机从安德兰特基地起飞直奔德累斯顿。一架“蚊式”高速轰炸机为先导,最后面是携带大量炸弹的英国“兰开斯特”重型轰炸机群。

夜间22点10分,空袭正式开始。轰炸机群飞临德累斯顿上空,先导飞机扔下爆破弹,炸裂和轰塌了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老建筑群,紧跟后面的飞机则投下燃烧弹,市中心方圆40平方千米内顿成火海。

第二天中午,德累斯顿的大火还未熄灭,美国空军的1350架B-17“空中堡垒”式和B-24“解放”式轰炸机,在P-51“野马”式歼击机的护航下赶到,再次投下数千吨重磅炸弹。整个市区又陷入一片火海之中。中央火车站附近聚集的无数从东普鲁土、波兰、西莱佳来的难民遭到灭顶之灾,死伤大半。空袭过后,德累斯顿到处是残垣断壁和烧焦的死尸。共有13.5万人死亡,伤者无数。

B-2A隐形战略轰炸机

B-2A是美国诺斯罗普公司研制的隐身战略轰炸机,该机于1978年根据美国空军的要求开始秘密研制。1987年末诺斯罗普公司获得价值20亿美元的合同开始B-2A的生产。B-2A采用飞翼布局,前缘平直,后掠角为33°,双W形的后缘有8个操纵面。这种独特的气动布局,既有升力系数大的优点,又可满足操纵性及隐身特性的要求。除了飞翼布局外,该机还大量采用石墨、碳纤维及其它先进的复合材料、蜂窝状雷达吸波结构、雷达吸波材料涂层、锯齿状雷达散射结构,以进一步减小雷达反射截面积。据说在正常探测距离下B-2A的雷达反射截面与一只小鸟相当。此外,B-2A还采取了一系列的红外及可见光隐身措施,如将尾喷口置于机身上部、采用无加力涡扇发动机。在燃料中添加特殊物质以减小尾迹。B-2A的主要作战任务就是利用其优异的隐身性能,从高空或低空突破敌方的防空系统,对战略目标实施核轰炸或常规轰炸,该机可进行空中加油。B-2A原型机1988年11月出厂,1989年7月首次试飞。美国空军原定采购133架B-2A现已降到75架。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B-2A的采购费用太高,美国上下曾对B-2A是否投产引起争论。以132架的生产批量计算,B-2A的单机价格为2.74亿美元或5.3亿美元。以下数据适用于B-2A。

动力装置:

4台通用电气公司的F118-GE-100无加力涡扇发动机,单台推力84.5千牛,进气道为S形,V形尾喷管在机翼后缘的上部,这均是为隐身而采取的特殊构形。

主要机载设备

AN/APQ-118隐身攻击雷达,TCN-250塔康系统,VIR-130A仪表着陆系统,ICS-150X内部通讯系统。为减轻飞行员的工作负担,“起飞”、“作战”、“着陆”三状态开关可控制有关设备。

武器

两个并置武器舱内的旋转式发射架共可带16枚SRAMⅡ短距攻击导弹或AGM-129先进巡航导弹,替代武器为B61、B83、MK36、MK82、Mll7等各种核弹或常现炸弹。

尺寸数据

翼展52.43米,机长21.03米,机高5.18米,主轮距12.20米。

重量数据

空重45360~499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68430千克,最大武器载荷22680千克,最大内部燃油量81650~90720千克。

性能数据

实用升限15240米,进场速度259公里/小时,带8枚短距攻击导弹及8枚B82炸弹并以最大重量起飞时的航程11675公里,8154公里,进行一次空中加油则航程超过18500公里。

TU-22M“逆火”变后掠翼超音速轰炸机

TU-22M是前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的可变后掠翼超音速轰炸机,北约组织给它的绰号是“逆火”。1982年夏,在维也纳美苏最高级会议上,前苏联当局提供的材料中称“逆火”是中程战术轰炸机。

TU-22M从6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1970年7月,西方在喀山地区的图波列夫工厂附近发现TU-22M的原型机,据估计当时至少生产了两架。第一架于1970年开始试飞。随后又制造了12架预生产型,从1973年开始,用于飞行试验、系统试验、静力试验和作为武器平台进行评价。生产型1974年交付部队使用。1975年初,远程航空兵已组成两个TU-22M中队。目前,前苏联远程航空兵约有200架TU-22M,海军航空兵有160多架在服役。

TU-22M是前苏联第一种航程较远的超音速轰炸机,据推测,其低空作战半径为1390公里,加上AS-6导弹的射程,TU-22M可以从前苏联西部基地利沃夫起飞,以低-高-低的作战方式,用M0.65的速度飞行,攻击除葡萄牙和挪威以外的所有欧洲北约国家。其高空亚音速作战半径达3700多公里。如果空中加油,可以从前苏联北极基地起飞,攻击美国本土的目标,然后飞回国内的基地。另外,TU-22M还可执行海上侦察和反舰攻击任务。

TU-22M的主要型别:

TU-22M0:最初原型机,共制造了9架。

TU-22M1:第二种生产型,在1972年到1983年间共生产了211架,它与前一种生产型相比,主要区别是去掉了空中受油管。据信只装备了一个中队。两侧的进气道唇口从里到外是向后倾斜的,有较大的附面层分流板。机翼翼根后缘有一个很大的鼓包,但它们并不是用于放置主起落架的。各型TU-22M的主起落架均收到机身内。

TU-22M2:第二种生产型,在1972年到1983年间共生产了211架,它与第一种生产型相比,主要区别是去掉了空中受油管。1975年开始服役。翼展加大,翼根后缘的鼓包被去掉,只在翼下保留了稍为鼓起的整流罩。经常能看到的机头空中加油探管被拆掉,取而代之的是较长的整流罩。武器包括机腹半埋式携带的一枚AS-4“厨房”空地导弹,以及两侧机翼固定段下携带的两枚AS-4导弹。两门Gsh-23双管23毫米机炮装在机尾一个鼓形整流罩内。

TU-22M3:第三种生产型,也是以使用的最先进的型别,先进远程轰炸及海上型。主要的改进有:改装了推力更大的发动机、重新设计了进气口和尾部喷管,有效地提高了推重比;重新设计了弹舱,加大了载弹量;大大改善了电子设备。该型飞机已经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超音速战略轰炸机了。1985年首先进入黑海舰队航空兵服役。采用楔形进气道,机头罩上翘,没有可见的空中加油探管。机身武器舱内有旋转发射架,可挂6枚RKV-500B短距攻击导弹。机翼固定段下可挂2枚AS-4空地导弹或4枚AS-16导弹。机尾的鼓形整流罩内装一门Gsh-23毫米机炮。

TU-22M4:该型于1990年完成了原型机的制造,但由于设计局和制造厂都缺乏资金,使发展工作难以为继,最后不了了之。

TU-22M5:1997年俄罗斯决定对“逆火”作出的改型,并重新编号为TU-245。该型将装备地形规避/地形跟踪雷达系统,具有自动低空飞行能力。预计将使用到2020年。

“海盗旗”轰炸机

前苏联十分重视发展轰炸机,曾先后发展了多种喷气式轰炸机。TU-22M“逆火”轰炸机,是20世纪70年代研制的变后掠翼超音速中程轰炸机,高空最大速度M2.2,作战半径2500~5000公里,内弹仓可载9000公斤的核炸弹,翼下还可挂2枚空地导弹,因此具有远程攻击和低空突防能力。图-95“熊”H巡航导弹载机,虽然其航程达到14000公里,但由于最大飞行速度仅M0.85,又只能在3000米高度以上飞行,突防能力弱。因此,前苏联于80年代初在此机上加装巡航导弹,每架可携载6枚射程为1800公里的AS-X-15空射巡航导弹。但是轰炸机却不具有洲际作战的突防能力。

1981年12月,美国航空航天技术周刊刊登了一张不太清晰的照片,但却引起世界航空界的注意。照片本身可能是由一张小底片过度放大而成,因此满布微粒,不过所拍摄到的机种却是从未见过的大型飞机。图片只说明摄于1981年11月25日莫斯科近郊的机场上空。照片中的大型机,是变后掠翼轰炸机,不久被北约组织定名为“海盗旗”。

“海盗旗”的照片安排得最恰当的是,它与图-144大型超音速客机一起并排飞行而被拍摄下来。从众所周知的图-144的尺度,可推算出海盗旗的大小。经测算,“海盗旗”的外形尺度比美国B-1B大,与B-52相当,机身长53米,机高13.5米,最大起飞重量267000公斤,超过B-1B约50000公斤。至于翼展尺度,由于照片是侧面拍摄,再加上变后掠角的关系很难测算。经过多方反复推算,机翼面积约370平方米,后掠20°、60°时翼展分别为54米和36.7米。

1988年8月2日,美国国防部长F•卡卢奇和他的高级助手,在访问莫斯科附近的库宾卡空军基地时,曾参观了“海盗旗”轰炸机。据随行的国防部官员说,“海盗旗”在结构布局上与B-1B非常相似,但它的外形和加工平滑度类似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初制造的B-70,其尺度却与B-52差不多。

航空界有句行话说,尾翼是设计者的注册商标。“海盗旗”垂直尾翼的外形的确不像B-1,倒是跟它身旁的图-144的尾翼一模一样。就以这点而论,便能断定“海盗旗”很可能是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的。

除尾翼外,它与B-1B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变后掠翼。“海盗旗”的主翼铰链,位置比B-1B更远离机身,这样固定翼部变得较大,好像是在三角翼的外侧加装外翼一样。而且主翼的后掠角度变化范围也比B-1B小,最大后掠角在55°至60°。

铰链采用宽间隔,又缩小外翼,而后掠角变化又小,在结构上自然比较省事。不过,却不利于空气动力,更无法完全发挥变后掠翼的长处,也许“海盗旗”并不像B-1B那样重视超低空高速突防能力。

海盗旗是前苏联空军首次拥有洲际攻击能力的远程突防战略轰炸机。它和美国空军B-1B是同一代产品,都是超音速飞机,也都具有低空高速突防能力。“海盗旗”可以利用美国加拿大预警系统的低空盲区进入美国本土实施攻击。

回顾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苏第二次限制战略武器谈判中,TU-22M“逆火”轰炸机突然成为争论话题。美国主张“逆火”应作为战略武器包含在限制内,前苏联则认为它只是中程轰炸机,双方几经僵持,最后前苏联答应拆除“逆火”的空中加油装置与抑制生产,才解决此一争端。

逆火轰炸机的作战半径,如果不作空中加油,是不能到达美国本土的。事实上,就算进行空中加油,要直接轰炸美国本土,还是相当困难的。而“海盗旗”轰炸机是货真价实的远程轰炸机,前苏联拥有它是空军装备技术的飞跃,具有重大意义。

“海盗旗”装有4台推力为13600公斤的风扇发动机,最大速度达到M2.1,超过B-1B达M0.85,不进行空中加油时作战半径达7300公里。

“海盗旗”可挂载多种核炸弹、常规炸弹和导弹,包括:20枚AS-X-15空射巡航导弹,机腹下可挂半埋式的大型BL-10空地导弹。最大载弹量达16300公斤。

“海盗旗”除配备有远程通信、导航等设备外,还装有用于攻击、地形跟踪和尾部告警等雷达以及电子战设备。

“海盗旗”已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服役,90年代继续装备部队。可以预料,俄罗斯可能还在着手发展新一代先进轰炸机,使战略轰炸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侦察机

侦察机按遂行任务范围可分为:①战略侦察机。航程远,能深入敌后对重要目标实施战略侦察。②战术侦察机。具有低空高速飞行性能,用以获取战役战术情报。侦察机上装有各种侦察设备,如航空照相机等。

侦察机的出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各参战国投入战争的飞机约500架,几乎全用于侦察;战争末期,约有半数的飞机用于战争侦察,并开始使用照相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照相侦察成为主要侦察手段,有些侦察机装有高空航空照相机,可进行垂直或倾斜照相,有的还装有雷达侦察设备。大战未期出现了电子侦察机。美军在侵朝战争期间,为了策划仁川登陆,派RT-80喷气侦察机,4次从60~70米的低空,拍摄了2000多张仁川码头附近的立体照片,从而推断出1950年9月15日17点30分适于登陆,并计算出潮水与码头的相对高度,预制了木头和铝合金的梯子。战后调查表明,此次飞机摄影测量误差不超过10厘米。

20世纪50年代,侦察机的飞行速度超过音速,机载侦察设备也有改进。拍摄目标后几十秒钟就能印出照片,并用无线电传真传送到地面。还出现了些专门研制的侦察机,如美国的U-2高空侦察机。

60年代初,又研制出3倍音速的战略侦察机,如美国的SR-71和苏联的米格-25P等。米格-25P侦察机最高时速3440千米,最大升限3万米。米格-25侦察机分两种类型,一种没有装照相机,只装备大型侧视雷达;另一种装有5部照相机和一些雷达或电子侦察器材。米格-25的照相机呵拍摄70千米宽的狭长地带,侧视雷达能侦察航路两侧100千米宽的区域。

80年代,美国还研制出TR-1A侦察机,该侦察机是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用战略侦察机U-2R机体改装机载设备而成的一种高空技术侦察机。1981年8月1日首次试飞,能不分昼夜、全天候和连续观测对方境内纵深目标,以支援地面和空中部队作战。在海湾战争中,美国曾调用了TR-1A侦察机。

SR-71

SR-71是洛克希德工厂生产的产品。

1959年美国空军要求这家工厂研制一种速度为3倍音速的战略侦察机,以替代U-2。为了适应3倍音速飞行的需要,该机在结构上采用了钛合金,这种合金可承受高速飞行时飞机表面产生的640度的高温。而且这种飞机的升限也堪称世界飞机之最,可飞到25929米的高空。

当然,作为战略侦察机,它的机载设备是相当先进的。主要有侦察照相机、红外和电子探测器,还有合成孔径侧视雷达等。它在高空侦察的能力很强,每小时可拍摄15万平方千米的地区的照片。它拍的照片清晰程度是以往任何侦察机都无法比拟的,据说连公路上的车辆都清晰可辨。

另外,它的窃听设备也十分先进,各种无线电通讯和雷达波都难逃过它敏锐的“耳朵”。

U-2R侦察机

说起侦察飞机,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在20世纪50年代问世的美国U-2高空侦察机。它有一个“黑小姐”的雅号。这是因为U-2侦察机的机翼很长,就像小姐修长的双臂,加上它的通体呈现黑色,所以就有了这个形象的称呼。

“黑小姐”出世不久,就窜入苏联的领空,在2万米的高空,拍摄出莫斯克里姆林宫停车场上小汽车的清晰照片,令美国人惊喜不已。

1958年,“黑小姐”又一次飞临苏联领空进行侦察。不过,这次它遭到了苏联防空导弹的毁灭性打击——被击落了,成了美国进行间谍活动的铁证。

后来,这个“黑小姐”又先后窜到我国领空进行偷拍,被我国防空部队打下来好几架,并进行了展览,使世界各国认识到中国防空火力网的强大威力。此后,“黑小姐”再也不敢对我国轻举妄动了。

20世纪70年代末,“黑小姐”又悄悄地飞行在蓝天上。不过,它已改头换面,在飞机上装备了更先进电子侦察设备,并改名为TR-1。1992年,美国空军决定取消TR-l的称呼,统称为U-2R。

U-2R侦察机飞行高度可达3万米。由于它飞得高,因而看得远,不必飞越对方防线就可侦察到纵深56千米的情况,而且地面分辨力达3米。另外,在飞机上还装有通信设备,可把所获得的情报通过无线电转发给远处的地面指挥部。

这种侦察机的起落架也比较独特,是自行车式的,而不像战斗机那样是三点式的。为了防止它修长的机翼在落地时触地,每侧机翼下有一双扶持起落架。U-2R侦察机的续航时间可达12小时,为了给飞行员提供食物,机舱里装备了食物加热器,飞行中可以加热食物。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有6架U-2R侦察机投入使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在“黑小姐”侦察机出世不久,它的小兄弟“黑鸟”侦察机便随之诞生了。

美国洛克希德公司在加利福尼亚州有一座叫“臭鼬鼠”的工厂,它的领导人就是著名飞机设计师约翰逊,俗称“凯利”。

在他的领导下,这座“臭鼬鼠”工厂在极其保密的情况下,曾研制出U-2间谍飞机,随后又研制出A-11型飞机,后来改装成YF-12A截击机。接着,该厂又以YF-12A雏形,秘密研制成SR-71高空战略侦察飞机,由于这种侦察飞机表面涂有黑色涂料,所以人们将它称为“黑鸟”侦察机。

那么,“黑鸟”侦察机有哪些不凡的本领呢?可以说,它是世界上飞得最快、又飞得最高的飞机。

请看“黑鸟”飞机所创造的几项世界纪录:1976年7月27日,在美国西部比尔空军基地,已服役10年的“黑鸟”飞机在进行1000千米闭合航线飞行时,速度达到每小时3367.2千米,超过了苏联米格-25飞机创造的时速2965千米的世界纪录。在同一天,“黑鸟”飞机还创造了飞机高度达25929米的世界纪录。第二天,“黑鸟”飞机在做15~25千米的直线飞行时,速度达到每小时3529.2千米,创造了又一项世界纪录。这个飞行速度是音速的3.32倍,超过了步枪子弹出枪口时的初速。

可不要小看这几项世界纪录,正是由于“黑鸟”侦察机飞得快、飞得高,又能在高空做长时间超音速飞行,使它避过了几百次攻击,从未被击落过。

制造“黑鸟”侦察机的原材料90%以上是轻而结实的钛合金,既耐高压,又耐高温,使它能以超音速在高空飞行。它的表面涂了一层近似黑色的深靛蓝色,散热好,同时使敌方难以发现。在它上面装有可见光照相机、合成孔径雷达和红外遥感器等。

根据侦察任务不同,这种侦察机可更换5种不同类型的头部,每种头部中装有不同的侦察设备。它的侦察设备主要有高空侦察照相机、中空侦察照相机和电子侦察设备。照相机每次拍摄宽度约48千米,每小时可侦察15万平方千米的地区。

“黑鸟”侦察机自1966年1月7日投入使用以来,足迹遍全球,其中包括对我国、越南和中东等地进行过侦察,曾偷拍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的照片;还核实过古巴是否有苏军战斗旅和米格-23飞机……

“黑鸟”侦察机虽然创造过几项世界纪录,在技术上是相当先进的,但却被不光彩的使命弄得黯然失色。

E-2“鹰眼”预警机

E-2“鹰眼”是美国格鲁门公司研制的舰载预警机,用于舰队防空和空战导引指挥,但也适用于执行陆基空中预警任务。1956年3月开始设计,其研制3架原型机,第一架于1960年10月21日首次试飞。E-2采用上单翼双发动机悬臂式四立尾布局。在机身背部的支架上有直径4.11米的雷达天线罩。E-2的主要型别有:A型,最初的生产型,1964年1月19日开始交付美国海军使用,共生产56架;B型,在A型上改装mod-Ax计算机并提高电子设备可靠性的改型,到1971年12月已将能用的51架A型全改为B型;C-2A,用于航空母舰上运输机;E-2C,现正在生产的具有有限陆上下视能力的预警机,共生产原型机2架,于1971年1月20日首次飞行。E-2C共有订货164架,除美国海军外,以色列订货4架,日本13架,埃及11架,新加坡4架。到1990年初已交货130架。以下情况适合于C型。

动力装置

2台T56-425涡桨发动机,单台最大功率4910千瓦马力,平均功率4508千瓦,经减速器驱动直径4.11米的4叶可顺桨反桨螺旋桨。

主要机载设备

“鹰眼”预警机的主要机载设备包括雷达、电子对抗、通信、数据显示与控制台等分系统,由QL-77/ASQ中央处理机控制接合为一个整体。雷达,最初用通用电气公司研制的APG-125峰值功率一兆瓦远程高分辨率搜索雷达,具有海面下视与有限的陆地下视能力。后改装APS-139雷达。雷达天线为八木端射式,装在转速6转/分的天线罩内,雷达天线的背面是敌我识别天线。1989年后计划改装所有飞机,用全辐射孔径控制天线。降低旁瓣,提高抗干扰能力。在90年代的进一步的改型中用APS-145雷达。电子对抗设备为利顿公司的AN/ALR73被动探测系统,能通过对比装在飞机头、尾,平尾两端的四组天线的接收信号精确地测定辐射源。通信系统包括ARQ-34高频数据链、ARC-158超高频数据链、ARC-51A超高频通信电台,装有3台AN/APA-172数据显示与控制台,其主显示器能显示目标的平面位置、速度向量与其他数据。

尺寸数据

翼展24.56米,机长17.54米,机高5.58米,机翼面积65.03平方米,展弦比9.3,雷达天线罩直径7.32米,雷达天线罩厚度0.79米,主轮距5.93米,前主轮距7.06米。

重量数据

空重17265千克,最大起飞总重23356千克,最大载油量5624千克。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598公里/小时,最大巡航速度576公里/小时,转场巡航速度496公里/小时,实用升限9390米,执勤续航时间3~4小时。

E-3“望楼”预警机

E-3“望楼”是美国波音公司根据美国空军“空中警戒和控制系统”计划研制的全天候远程空中预警机。1963年美国空军提出要求,1966~1970年对比筛选出预警机方案。1964~1973年研制筛选出雷达方案。又用3年时间对预警机所用雷达、数据处理、显示、通信进行分系统与全系统综合试飞,最后以波音707客机为基础研制出3架原型机,1975年首次试飞,对生产型电子设备进行了飞行试验。

1977年3月,第一架生产型E-3交付使用。E-3的主要型别有:EC-137D,用波音707-320B改型的试验机、其中一架在完成试验后返厂改装成A型;A型,美国空军首批生产型,1977年3月开始交付,共生产32架;B型,在A型的基础上提高目标处理能力与海上舰艇搜索能力的改装型,1984年7月,第一架E-3B交付使用,其余的A型由空军自己用公司交付的改装件改为B型;C型,与B型相同、但改装适合欧洲使用的干扰通信系统。E-3共有订货84架,其中美国空军订货34架,到1990年已全部交货,此外向北约集团出口18架,向英国出口7架,向法国出口5架,向沙特阿拉伯出口5架,到1990年共交付68架。以下情况适合于A型。

动力装置

4台TF33-PW-100/100A涡扇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93.4千牛。

主要机载设备

包括雷达、敌我识别、数据处理、通信、导航与导引、数据显示与控制与6个分系统。雷达,为威斯汀豪斯公司研制的AN/APY-1型S波段脉冲多普勒雷达,平板隙缝式天线装在转速6转/分的天线罩内,可根据不同作战条件把360°方位圆分成32个扇转区,选用不同的工作模态和抗干扰措施。敌我识别器,以AN/APX-130询问机为基础的高方向性询问-接收式敌我识别系统。敌我识别天线在雷达天线的背面。通信系统,装有14种高频、甚高频、超高频设备。在第三批飞机上装有三军通用的分时数字数据传输系统。导航系统,装两套轮盘木马Ⅳ惯导系统,ARN-99奥米加导航仪,ANP-200多普勒导航仪。数据显示与控制系统,装有9台多用途数据显示与控制台,用以显示目标与背景信息,在显示器的下方用表格显示目标的各种数据。显示器还能以放大32倍的倍率指挥多机空战。数据处理系统,其核心为IBM公司的4Picc-1计算机。

尺寸数据

翼展44.42米,机长46.61米,机高12.6米,机翼面积282平方米,雷达天线罩直径9.1米,雷达天线罩厚度1.8米。

重量数据

空重7.8万千克,最大起飞总重14.7万千克。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853公里/小时,实用升限1.22万米,执勤巡航速度M0.6,执勤续航时间6~8小时。

A-50“中坚”预警飞机

A-50空中预警机是用伊尔-76民航机加装有下视能力空中预警雷达的空中预警和控制机。估计该机于70年代末开始研制,1987年西方首次拍下该机的照片。根据照片分析其雷达天线罩位于机翼后缘处的机身上部,在飞机头部有空中加油受油管,头部整流罩内有气象雷达,头锥下后方雷达罩内估计是地形测绘雷达,机翼上突起的天线罩内为卫星天线,机身腹部前后两侧的天线罩内为电子对抗监视天线。垂尾根部有辅助动力装置进气口,尾部有天线罩。翼尖有电子侦察舱,舱的外侧有大气采样口用于监测核、生、化污染。

动力装置

4台Д-30КЛ涡扇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120千牛。

主要机载设备

脉冲多普勒雷达,敌我识别器,气象雷达,地形测绘雷达,电子战侦察系统,大气数据采样分析系统,卫星能够通信与多种无线电电台,数据链,有源、无源电子对抗设备,惯性导航系统,近距导航系统。

尺寸数据

机长46.59米,机高14.76米,翼展50.5米,机翼面积300平方米,展弦比8.5。

重量数据

飞机的最大起飞重量170吨,最大机内装油84.6吨。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800公里/小时,巡航速度760公里/小时,实用升限11000米,值勤持续时间6~12小时。

AH-1“休伊眼镜蛇”武装直升机

贝尔209是美国贝尔直升机得克斯特朗公司研制的专用武装直升机,用于给运输直升机护航和火力支援。美国军方编号AH-l。1965年3月开始研制,1965年9月首次试飞,1967年6月开始交付。

主要型别:

AH-1G“休伊眼镜蛇”,是最初生产型,1967年6月开始交付,共生产1127架;

AH-1J“海眼镜蛇”是AH-1G的改进型;

AH-1Q“休伊眼镜蛇”,是由AH-1G改装的临时反坦克型,共改装92架;

AH-1R“休伊眼镜蛇”,与AH-1G相似;

现代化型贝尔209,AH-1G/Q的先进型,到1985年末,共制造和改装1066架;

AH-1T“改进的海眼镜蛇”,美国海军陆战队型,共生产59架,1977年10月开始交付;

AH-1T+,是AH-1T的改进型,1983年12月开始交付;

AH-1W“超眼镜蛇”,是AH-1T的改型,1984年初美国国会批准购买44架,1988年8月交付完毕,同时海军陆战队又订购34架,计划1991年6月底交付完毕,AH-l各型共生产3630架。下述情况适于AH-1W。

总体布局

2片柔性桨叶弹性轴承复合材料旋翼系统,小的中单翼短翼。管状滑橇式起落架。副驾驶员兼射手在前座,正驾驶员在后座。

动力装置

2台通用电气公司T700-GE-401涡轴发动机,每台功率为1260千瓦。

主要机载设备

无线电罗盘,应答机,战术导航系统,雷达信标等。

武器

3管20毫米M197机炮,备弹量750发,装6段式短翼,短翼下4个挂点可挂不同武器,包括70毫米火箭发射巢,2个油-气爆炸武器,2个曳光弹投放器,或2个机枪吊舱。最多可挂8枚“陶”、8枚“海尔法”、2枚“响尾蛇”或反辐射导弹。

尺寸数据

旋翼直径14.63米,尾装直径2.97米,机长17.68米,机身长13.87米,机宽3.28米,机高4.32米,滑橇间距2.13米。

重量数据

空重4627千克,燃油量946千克,最大有效载荷2065千克,最大起飞和着陆重量6690千克。

性能数据最大允许速度352公里/小时,最大平飞速度282公里/小时,最大巡航速度278公里/小时,最大爬升率4.1米/秒,实用升限4270米、悬停高度4495米、915米,航程635公里。

贝尔209

美国贝尔公司1965年研制的AH-1“休伊眼镜蛇”是世界上第一种专用武装直升机,公司编号为贝尔209,它的机身细长呈流线型,有装甲防护的纵列双座驾驶舱位,这是现代武装直升机的基本形态。

AH-1“休伊眼镜蛇”武装直升机可以说是久经沙场的一员老将了。经过改进,相继有AH-1G、J、Q、R、S、T、W、等型别投产问世,总共生产了3670架,除装备美国陆航和海军陆战队外,并向日本、西班牙、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和伊朗等国出口。由于它具有速度快、机动性好、火力强、生存能高等优势,又久经沙场经受住了考验,所以深得美军方的信赖,至今仍在服役。从1967年秋季,美陆航就将AH-1G投入到越南战争,并在越南的1968年“新年攻势”和1971年老挝的春季战斗中大量使用,完成了给运输机护航,对地实施火力支援的作战使命。

20世纪70年代初,美军在AH-1G的基础上作了重大改进,形成的AH-1S“休伊眼镜蛇”堪称是现代化的贝尔209。AH-1S装有“陶”式反坦克导弹,加装了20/30毫米的通用炮塔。采用了新研制的复合材料旋翼/桨叶。并装配有新型火控系统,多普勒导航系统,红外干扰机等电子设备。使AH-1S的机动性、火力、生存能力大大提高。在1982年的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中,以色列12架AH-1S利用丛林、沙丘作掩护,用低空飞行,悄悄地接近目标,然后突然用机载“陶”式导弹向叙利亚装甲部队攻击,而后扬长而去,令叙利恐慌失措,损失惨重。海湾战争中,AH-1S“伊休眼镜蛇”武装直升机重披铠钾,老将上场,在力夺海夫吉城要地和地面攻势中,频频出击再创新功。

到AH-1T“超级眼镜蛇”时,机身中部采用的是强化发动机,并采用能承受加大功率的部件以提高有效载荷,改善了整机性能。该型机的最大起飞重量为6350公斤,其20毫米航炮可携弹750发,除8枚“海尔法”激光制导反坦克导弹外,还可以挂载“响尾蛇”空对空导弹,从而跨入具有空战防卫能力的新型武装直升机的行列。

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

AH-64“阿帕奇”其名如雷贯耳,令前苏联制T-72主战坦克望而生畏。其实何止于此,AH-64A“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在海湾战争中锋芒毕露的出色表现,使它成为能够完成多种任务,具有多种功能的综合战斗系统,并与隐形飞机、巡航导弹、反导弹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一起,被公认为最具代表性的先进武器。

1991年1月17日夜,就在多国部队空军对伊拉克发动空袭前的几个小时,美国101空降师的8架AH-64“阿帕奇”直升机以低空方式向北飞入大漠的黑暗之中。原来这支先锋突击队担负着潜入伊军纵深地区,摧毁2座至关重要的雷达设施,为多国部队空袭巴格达开辟空中走廊的重任。快接近目标时,“阿帕奇”编成了两个分队,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爬升到100英尺的高度,向攻击目标发射了15枚“地狱火”激光制导导弹,向其他地面设施发射了100枚70毫米火箭弹,顷刻间两座雷达站及地面设置被摧毁,变为废墟,整个攻击行动“其疾如风”仅用了2分钟,“闪电式”袭击只是“阿帕奇”完成战斗任务的前奏。

参加海湾战争的350余架“阿帕奇”,在“沙漠风暴”行动中凭借装备有先进的光电夜视和夜瞄系统,往往利用夜晚空袭伊军前沿阵地、雷达及导弹发射架。尤其在1月31日收复海夫吉城和1月27日的“沙漠军刀”地面战争中,大量“阿帕奇”对付伊军苏制T-72主战坦克犹如“探囊取物”,战功显赫,创下直升机高效打坦克的新纪录。由于以AH-64A“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和A-10攻击机为主力的空中反坦克火力,与以M1A1和“挑战者”为主力的装甲部队密切协同作战,保证了部队的快速机动,缩短了战争的进程,使这场残酷激烈的地面战争仅用了4天就告结束。

美国原休斯直升机公司,后并入麦道公司研制的“阿帕奇”,是一种双发动机单旋翼中型攻击直升机。1984年初交付部队使用,AH-64A的生产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服役跨入21世纪,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火力最强、防护能力最好且价格最昂贵的一种攻击直升机。

AH-64A“阿帕奇”机翼下有4个悬挂点,可挂载16枚“地狱火”激光制导导弹,有效射程7公里,是一种理想的远程反坦克武器,也可以挂载76枚集束火箭弹。机上还有一个旋转炮塔,装有30毫米口径的航炮,备弹120发。

机载电子装置十分先进,拥有TAD光学/微光电视/红外探测系统/激光测距系统的组合装置,以及头盔式瞄准具,并装有先进的火控系统,在昼夜复杂气象条件下远距离搜索、识别和攻击目标。

机身能抗得住12.7毫米枪弹弹击,主要部位耐得住23毫米爆破弹的弹击;传动部分即使失去润滑油,还能运转30分钟;当机部以每秒12.8米的速度坠落时,乘员的生命率仍可达95%。从各方面看,AH-64A“阿帕奇”堪称世界一流的武装直升机。

就在对“阿帕奇”的一片赞誉声中,以高技术超前自居的美军取消了继续生产这种攻击直升机的计划,将由AH-64C“长弓”直升机取代。AH-64C“长弓”攻击武装直升机配备有威斯汀豪斯公司新研制的雷达和红外制导的“地狱火”导弹,1996年交付使用,总产量为227架。

RAH-66“科曼奇”武装直升机

前些年美陆军的兴奋点在于执行一项最重要的发展计划,就是研制新一代的侦察/攻击直升机,总金额为340亿美元。美陆军1991年已正式宣布,由波音公司和西科尔斯公司负责研制。

RAH-66“科曼奇”是由原预研的LHX轻型多用途直升机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轻型直升机,将用以取代现装备并为美陆军立下汗马功劳的AH-1武装直升和OH-58侦察直升机。

RAH-66“科曼奇”的武器系统包括:1门20毫米双管机炮,6枚激光制导“地狱火”反坦克导弹或12枚“毒刺”空空导弹,这两种导弹均装在吊舱内。外挂架上也能挂载4枚“地狱火”或8枚“毒刺”导弹,所有这些武器均可用周期变距操装置和总距操纵装置攻击直升机所发现的目标。

机载火控系统有马丁•马丽埃塔公司的夜间驾驶系统,凯译和汉密尔顿公司的头盔式夜视观测仪。直升机并装备有轻型机载毫米波雷达和旋翼轴瞄具。先进的飞机性能,电子设备和强大的武器系统,使RAH-66“科曼奇”成为美陆军20世纪90年代具有空战和反坦克能力的主力武装直升机,总采购量为1292架。

美国RAH-66“科曼奇”侦察/攻击直升机

RAH-66“科曼奇”侦察/攻击直升机,是美国波音直升机公司和西科斯基飞机公司联合研制的一种双座侦察/攻击直升机。于1998年开始交付使用。

RAH-66科曼奇侦察/攻击直升机的旋翼系统采用德国公司的5片奖叶全复合材料无轴承旋翼系统。动力装置为2台895千瓦涡轮轴发动机。机头下方旋转炮塔内装有双管20毫米口径加农炮,此外可载“海尔法”或“毒刺”导弹。

该机机长14.248米,旋翼直径11.90米、机高339米,空重3402千克,最大起飞重量7790千克,最大平飞速度3几千米/小时,垂直爬升率360米/分,转场航程2.335千米。

军用运输机

军用运输机是用于空运武器装备、兵员并能空投大型军事装备和伞兵的飞机。可分为战术运输机和战略运输机而上。前者为起飞重量在100吨以下的中小型飞机,后者为起飞重量在150吨以上的大型飞机。

军用运输机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多由民用运输机改装而成,主要用来空降伞兵和空投军用物资,如美国的C-47和德国的空克52,均是活塞螺旋桨式飞机。到二战结束时,已出现起飞重量40~50吨,载全副武装土兵50名、航程3000千米以上的全金属战术运输机。50年代中期,涡轮螺旋桨式军用运输机问世,起飞重量增至60~250吨,最大载重20~50吨,巡航速度500~700千米/小时,如美国的C-130和C-133、苏联的安-12和安-22、英国的“大商船”和“贝尔法斯特”、法国的“布雷盖”941和法、德台作的C-160。

60年代后期,出现涡轮风扇式军用运输机,最大起飞重量高达140~400吨,最大载重30~120吨,速度900千米/小时左右,航程约5000千米,著名的有美国的C-141和C-SA,苏联的伊尔-76和安-124,能大量运送部队和装运大炮、坦克、导弹、直升机等重型军事装备。80年代末,苏联研制出当今世界最大的军用运输机安-225。在现代战争中,军用运输机是提高部队机动性,加强应变能力的重要运输工具,因此一般须具有大容积货舱以便运载大型装备,机身尾部便于大型武器装备和车辆的装卸以及空投和空降,上单翼布局以降低货舱地板接地距离而方便装卸,多轮式起落架和低压轮胎以便于飞机在较松软的跑道上起降和滑行。

C-17运输机

C-17是原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为美国空军研制的军用战略战术运输机。它具有空中受油能力,既能执行远程运输任务,又可将超大型作战物资和装备如坦克和大型步兵战车直接运入战区,因此设计中特别强调短距起落能力。

1980年10月,美国空军招标研制新型战略战术运输机C-X,1981年1月,波音、麦道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参加投标,经过竞争,1981年8月29日,美国空军选中麦道公司为研制C-X运输机——C-17A的主承包商。1982年7月,美国空军与麦道公司签订价值3160万美元的预研合同,1983年又拨款6000万美元,决定在1984年秋全面开始研制,1985年12签订制造一架原型机和两架结构试验飞机的合同,1991年9月15日第1架C-17首次试飞,1992年开始交付。1991年,美国空军决定C-17总采购量从210架减至120架。1994年1月又进一步减至40架,目前尚未决定是否仅采购40架还是更多数量。

动力装置

4台普惠公司的F117-PW-100涡扇发动机,单台推力为181千牛。

座舱

驾驶舱中正、副驾驶员和两名观察员,货舱中一名装货员,驾驶舱后有机务人员休息舱。主货舱可装运陆军战斗车辆:5吨载重货车两辆并列,吉普车3辆并列或3架AH-64A直升机,可空投27215~49895千克货物,或空降102名伞兵。C-17是唯一能空投美陆军超大型步兵战车M2的飞机,也可与其他车辆混合装载M1主战坦克。

主要机载设备

数字电传操纵系统,复式大气数据计算机,先进数字式电子系统,4个彩色多功能显示器,全飞行范围平视显示器,飞机和发动机数据管理系统计算机等。

尺寸数据

翼展50.29米,机长53.04米,机高16.79米,机翼面积353.0平方米,前缘后掠角25°,货舱(长×宽×高)26.82米×5.49米×4.11米。

重量数据

使用空重125645千克,最大载重77292千克,最大起飞重量265352千克。

性能数据

巡航速度M0.77,低空最大巡航速度648千米/小时,海平面空投速度213~463千米/小时,进场速度213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3715米,起飞场长2286米,着陆场长915米,航程4630千米。

C-130“大力士”运输机

C-130是美国洛克希德飞机公司制造的四发涡扇式多用途战术运输机,1951年开始设计,1954年8月原型机首次试飞,1956年12月生产型开始交付美国空军使用。

C-130可在前线简易机场跑道上起落,向战场运送或空投军事人员和装备,返航时可用于撤退伤员。改型后用于执行各种任务。C-130投入批生产后至今已经生产了35年,是持续生产时间最长的战术运输机。

该机已发展了30多种型别:用于运输的基本型有C-130A、E、H等;专用型有C-130C、D、F、K、M等,用于试验研究、南极空运、军援、出口;武装攻击型有AC-130A、E、H等;用于反游击战和丛林战;用于发射和控制靶机的型别有GC-130、DC-130A、E、H等;用于电子监视、空中指挥、控制和通讯的型别有EC-130、EC-130Q等;此外还有搜索救援和回收型、空中加油型、特种任务型、气象探测型、海上巡逻型及空中预警型。此外还有大量民用型别。下述内容适于H型。

动力装置

4台艾利逊公司的T56-A-15涡桨发动机。单台功率3355千瓦。

座舱

成员4名,正副驾驶员、领航员和货物装卸员,机舱可运载92名士兵或64名伞兵或74名担架伤员,以及加油车、155毫米口径重炮牵引车等重型设备。

主要机载设备

AN/ARC-164超高频通信设备,两套62A-6A空中交通管制应答机、两套51RV-4B甚高频导航设备,CMA711欧米加导航及LTN-72惯性导航设备,512-4指点标接收机,RDR-1F气象雷达,MK11近地报警系统,AP-105V自动驾驶仪等。

尺寸数据

翼展40.41米,机长29.79米,机高11.66米,机翼面积162.12平方米,机舱长12.6米、宽3.13米、高2.18米,主轮距4.35米,前主轮距9.77米。

重量数据

使用空重34170千克,正常起飞总重70310千克,最大超载起飞总重79380千克,最大载重19870千克,燃油量36300升。

性能数据

最大巡航速度620公里/小时,经济巡航速度556公里/小时,实用升限10060米,海平面爬升率9.65米/秒,起飞滑跑距离1090米,着陆滑跑距离518米,最大载重航程4000公里。

C-5

C-5运输机是美国研制的一种远程重型战略运输机。

具有航程远、载重量大等特点,主要用于载运部队和各种重型装备实施全球快速机动。飞机长75.54米,机身高19.85米,翼展67.88米,最大载重量达130吨。飞机上有上、下两层机舱,运送人员时,可搭载35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运送装备时,可装载2辆MI主战坦克,或10枚“潘兴”地地战术导弹及发射车,或装6架武装直升机。完成全部装货、加油和起飞前准备等仅需1小时,而卸货时间不超过15分钟。飞机最大飞行时速919千米,最大航程10400千米,飞机可在简易机场的土质跑道上起飞。

反潜巡逻机

反潜巡逻机有岸基反潜巡逻机和水上反潜巡逻机之分。主要用于对潜警戒,协同其他兵力构成反潜警戒线;在己方舰船航行的海区遂行反潜巡逻任务;引导其他反潜兵力或自行对敌方潜艇实施攻击。机上可携载反潜鱼雷、深水炸弹、核深水炸弹、空舰导弹等武器。20世纪80年代初,反潜巡逻机的最大速度已达900千米,续航时间13~22小时,具有良好的低空性能,装有反潜搜索雷达、红外探测仪、磁力探侧仪、微光探测仪、水质分析器、气体分析器和电子监视听器等设备,能对潜能进行全天候搜索、跟踪和攻击。

美国P-2J反潜机

P-2反潜机是美国洛克希德飞机公司研制的岸基反潜巡逻机。P-2J是日本引进美国专利生产的岸基反潜巡逻机。1966年7月首飞,1969年10月装备部队。该型机机长2923米,翼展2978米,机高893米。其主要战技性能为:最大速度556千米/小时,巡航速度402千米/小时,最大爬升率9.2米/秒。实用升限9150米。空重19277千克,最大起飞重量34020千克。转场航程4450千米,作战半径1482千米。起飞滑跑距离1100千米,着陆滑跑距离880米。主要反潜设备有:集成数据显示系统,搜索雷达,雷达显示器。反潜武器主要有:4枚MK34鱼雷或16枚150千克反潜炸弹,8枚127毫米火箭弹。乘员12人。

美国P-3“奥利安”反潜机

P-3“奥利安”反潜机,是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于1957年研制的涡桨式岸基反潜飞机。1969年8月试飞,1969年交付使用。先后有近10个型号问世,共生产600余架。

P-3“奥利安”反潜机共有乘员10人,悬臂式下单翼,两翼对称装4台功率各为3609当量千瓦的涡轮螺旋桨发动机。飞机全长356回米,机高1029米,翼展3037米,最大起飞重量64410千克,最大平飞速度761千米/小时,最大爬升率594米/分,实用升限8625米,最大活动半径3835千米。机身弹舱内可装2颗深水炸弹、4枚鱼雷、信号枪和12发信号弹、2个照明弹、87个声纳浮标和42个海上浮标等;机翼下10个挂架可以挂带水雷、“小斗犬”导弹和“鱼叉”导弹等。最大武器装载量为6200千克。

美国S-2“搜索者”反潜机

S-2“搜索者”反潜机,是美国格鲁门公司研制的活塞式舰载反潜飞机。主要担负海上侦察巡逻和反潜任务。原型机1952年12月首飞,1954年交付使用。机的机身短粗,是流线型,机翼两侧对称装2台气冷式螺旋桨活塞发动机,单台功率为1525马力。飞机全长13.26米,翼展22.13米,机高5.06米,空重8505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3220千克,最大平飞速度426千米/小时,巡航速度241千米/小时,爬升率7米/秒,实用升限6400米,转场航程2095千米,续航时间9小时。最大载弹量2180千克,可选带鱼雷、深水炸弹、火箭弹等。乘员4人。

英国HS-801“猎迷”反潜机

HS-A01“猎迷”反潜机,是英国霍克西德利公司于1964年研制的涡扇式远程岸基反潜飞机。1967年5月试飞,1969年交付使用。

该机头、尾皆为玻璃钢制雷达罩和磁异探测器尾锥,上层为12人的增压空调驾驶舱和战术舱,下层是吊篮式非增压武器舱;机翼装4台推力各为55.1千牛的涡轮风扇发动机;飞机全长38.63米,机高9.08米,翼展35米,最大起飞重量87090千克,最大作战速度926千米/小时,标准低空巡航速度370千米/小时,作战高度可从超低空至12800米,标准续航时间12小时,最大转场航程9265千米。机载设备有用于导航、雷达和声学装置的3台处理机、武器舱内可挂带9枚鱼雷及炸弹,机翼下挂点可带空舰导弹、火箭弹、机炮吊舱和水雷。

法国“贸易风”反潜机

“贸易风”反潜机原是法国布雷盖公司研制的舰载攻击机,后改为反潜巡逻机。机长为13.86米,翼展15.6米,机高5米。其主要战技性能数据为:最大速度518千米/小时,巡航速度465千米/小时,爬升率8米/秒,升限7600米。空重57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8200千克。航程2500千米,作战半径850千米。该机装1台螺旋桨发动机,功率为4225千瓦。反潜武器有:鱼雷、空舰导弹,68毫米及127毫米火箭吊舱。乘员3人。

法、德、意“大西洋”反潜机

“大西洋”反潜机,是由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等国联合研制的反潜飞机。1964年交付使用,共生产1109架。该机机身呈8字形截面,设有12人增压空调的驾驶舱、战术舱、休息舱和生活用舱,下机身有非增压的武器舱和细长尾锥;机翼对称置2台功率各为4572当量千瓦的涡轮螺旋桨发动机。飞机全长32.63米,机高10.89米,翼展37.36米,最大起飞重量46000千克,最大平飞速度648千米/小时,最大巡航速度555千米/小时,海平面最大爬升率884米/分,实用升限9145米,最大续航时间18小时。武器舱内可装3枚寻的鱼雷和1枚“飞鱼”导弹,机翼下4个挂架可带火箭弹、导弹等,最大挂载35m千克,武器舱后的隔舱内可放100个声纳浮标和照明弹。

空中加油机

空中加油机

空中加油机是专门用来给飞行中的飞机补加燃油以增大其续航距离的飞机。空中加油技术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航空竞技活动。1949年,英国和美国研制出实用的空中加油装置。后来苏联也研制出类似插头锥套式的装置。空中加油机多由大型运输机和战略轰炸机改装而成。加油机的加油设备大都装在机身尾部,少数装在机翼下面。有插头锥套式和伸缩杆式两种。

插头锥套式又称作软管式,软管长为20~30米,软管的未端有锥套,外形呈漏斗状,内有加油接头。空中加油时,加油机在受油机前方飞行,软管从飞机里自行放出。受油机飞行员调整飞行速度、航向和高度,将受油管插进锥套后,油路自动接通,开始加油。加油完毕后,受油机驾驶员降低飞行速度,在预定拉力下,受油管与锥套脱开。

伸缩杆式即硬管式,是在加油机尾部装有一根与拉杆天线类似的可伸缩半刚性加油杆。当受油机飞到加油机后下方受油位置时,加油机尾部透明舱内的操作员便控制加油杆的伸缩来调整加油杆的位置,使杆末端与受油机驾驶舱后的受油口相接,自动锁定后即开始加油。

英国VC-10K-MK2/MK3加油机

VC-10是英国航宇公司在VC-10运输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加油机。1982年6月首飞,K-MK2于1983年7月装备部队;K-MK3于1984年7月首飞,1985年2月装备部队。4型机机长54.59米,翼展44.55米,机高12.04米。其主要战技性能为:最大速度940千米/小时,巡航速度915千米/小时,最大爬升率9.5米/秒,实用升限12800米。空重720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52000千克,最大载油量73532~80170千克。加油点数量3个,加油方式为软管式,加油半径4000千米,转场航程7600千米。起飞滑跑距离2530米,着陆滑跑距离2130米。

美国KC-10A“致远”加油机

KC-10A“致远”加油机是美国麦道公司由DC-10-30CF运输机改装而成的加油机,1980年7月首飞,1981年3月装备部队。

KC-10A“致远”加油机的机长为55.35米,翼展50.41米,机高17.70米。最大速度965千米/小时,最大巡航速度926千米/小时。空重109328千克,最大起飞重量267624千克,最大载油量161508千克,最大供油量90270千克,加油点数1个,加油方式为硬管或软管,加油率5678升/分,加油高度11278米,加油时飞行速度324~695千米/小时,转场航程18507千米,加油半径1852千米。起飞滑跑距离为3350米,着陆滑跑距离为3100米。

美国KC-135A“同温层油船”加油机

KC-135A“同温层油船”加油机是由波音367-80型试验研究机改型而成,是美国空军的主力加油机,主要为B-52、C-5A、A-10、F-15等飞机实施空中加油。该机1956年8月首飞,1957年装备部队。

该型机机长41.53米,翼辰39.88米,机高11.68米。主要战技性能为:最大速度965千米/小时,巡航速度856千米/小时,爬升率6.55米/秒,实用升限15240米。空重44663于克,最大起飞重量13475千克,最大载油量92118千克,最大供油量46800千克。加油点数量1个,加油方式为硬管,加油率为12.68~21.97千克/秒,加油半径185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