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舰船巡航

舰船

早期的海战武器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战争这个“怪物”出现了,并由陆上蔓延到江河湖海和空中。从此,专门用于水上战争的战船就从普通船舶中分化并发展起来。人类最早使用的海战武器单层甲板木船就诞生了。

古代埃及、腓尼基、中国、希腊是世界造船和航海的发源地。在地中海和爱琴海沿岸,人们很早就用商船来运送部队和补给物资。这种带着帆和浆的又短又宽的小船主要用来支援陆地部队,很少用于海上作战。善于航海的腓尼基人驾着他们建造的单层桨战船,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穿越地中海,建立了许多殖民地。据史料记载,腓尼基人建造的早期战船船身细长,速度快,船首带有撞角,每舷配备两层划桨手(一层在另一层之上)。

当时的战船是采用人力划桨,备有辅助风帆,作战时再收起风帆放倒桅杆。海上交锋时主要向敌船撞击或贴近敌船一侧快速航行以破坏敌船的划桨,使敌船丧失机动能力。也有采用接舷战,即迅速接近敌船,用钩子或其他器械抓住对方船舷,士兵跳到对方船上展开刀枪相见的肉搏战。罗马海军是最早使用接舷战的海军。

古希腊海军舰船也较为先进。泰米斯托克利执政时期,希腊雅典海军建造了船首装有冲角、船身又长又窄的3层桨帆战船。该船船舷两侧各排3组船桨,船长约36米,宽6米,排水量230吨,船上配有170名无武装的划桨手:上层62人,中下层各54人,船上另有18~50名进行接舷战的士兵以及12~16名驶帆和维护战船的水手。该船是以桨为主,以风帆为辅作船的推进工具,划桨时最大航速可达6节。其作战武器主要是船首一只约3米长的金属撞角。若敌船受撞角冲击后仍未沉没,则由配有矛、剑、弓、标枪和盾牌等武器的士兵用接舷战结束战斗。

公元678年前后,阿拉伯舰队多次从海上攻击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在该城即将落入敌手时,一个名叫卡里尼克斯的叙利亚人献上了他发明的一种叫“希腊火”的武器,帮助罗马人击退了阿拉伯舰队,保住了君士坦丁堡。现在看来,“希腊火”实际上是一种原始火焰喷射器,是一种含有硝石、沥青、硫磺和油的混合物,点着以后投放到敌人的木质船上,便会立刻燃起大火。这种“希腊火”使阿拉伯舰队毁沉甚多。

16世纪,黑火药出现了,人们开始使用火绳枪,并在船前安置一门或多门火炮。直到公元1571年的勒潘托海战为止,延续使用了2000多年的古希腊罗马战船时代终于结束,装备有舷侧炮的新型战船时代正式拉开帷幕。

现代军舰的鼻祖——独木舟

所谓独木舟,就是用一根木头制成的船。现在,我们已经很难在生活中见到这种船了,然而,这种独木舟却是现代各类舰船的“先祖”。

在遥远的古代,人类的祖先还处于采集和渔猎为生的时代,人们大多数聚集在有水的地方生存。可是,由于没有水上工具,他们无法捕捞深水区的鱼群,也无法追赶逃到河对岸的动物。遇到山洪暴发,很多人还会被水淹死。

当时,人们又常常发现,树叶落在水里会漂浮在水面上,而石块扔到水面就立即沉入水底;人不小心掉进水里,也会被淹死。

经过多次反复比较,人类终于认识到,在自然界中,有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有些物体却无法浮在水面上。也就是说,人类不自觉地对水的浮力有了感觉。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一些胆大的原始人终于敢爬上浮木,用手抱住木头。而在洪水滚滚涌来时,抓住树干的人就能浮起得生,反之就遭灭顶之灾。

逐渐地,人们发现,树叶能负荷的重量是微不足道的,树干越粗大,其所能承受的重量也越大,而且,圆柱形的树干在水里不稳定,它会随着水流而翻滚,遇到了风也会滚动,人在上面坐立不稳,随时都可能落入水中。人们根本无法在这种圆柱形树干上面活动。

就这样,人类一直在默默地探索着,其发展速度极为缓慢。直到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出现了石斧、石锛、锸等工具,并已能人工取火,独木舟才有了出现的可能。

有了石斧、石锛、锸等工具,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将圆圆的树干削平。后来,一些偶然的机会使人们发现,火比石斧加工木材更为方便。于是,人类的祖先根据生活中用火的经验,把火也用来作为造船的手段,和石斧、石锛、锸等工具配合使用。人们将树干上不需要挖掉的地方都涂上厚厚的湿泥巴,然后用火烧掉要挖去的部分。这样被烧的部分就被烧成一层炭,再用石斧砍,就比较容易了。

有了独木舟,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大了,视野开阔了,从此可以跨越水域,开拓新的天地。可以这样说,独木舟的出现,是人类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它为人类进一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奠定了基础。

独木舟后来演变成木板船、舢板、肪船、帆船、楼船,直至今天的种类船舶。可以这样说,没有独木舟,就没有现代舰船。

战列舰

战列舰的兴衰

战列舰是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武器、具有很强的装甲防护和较强的突击能力、能在远洋作战的大型水面军舰,亦称战斗舰,战列舰在历史上曾作为舰队的主力舰,在海战中通常是由多艘列成单纵队战列进行炮战,因而得名。

战列舰经历了风帆战列舰和蒸汽战列舰两个阶段。风帆战列舰出现于17世纪后期,是帆船舰队中最大的战舰。其满载排水量为1000吨左右,至19世纪中期发展到4000吨左右。风帆战列舰的舰炮,19世纪初期以前是发射实心弹的前膛炮,装有数十门到上百门;19世纪初期以后,改为发射爆炸弹的后膛炮,多达120~130门。蒸汽战列舰出现于19世纪中期。1849年,法国建造了第一艘以蒸汽机为主动力装置的战列舰——“拿破仑”号,装有舰炮10门,是蒸汽战列舰的先驱。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推动了蒸汽战列舰的发展。以后,蒸汽战列舰装备了有螺旋膛线的舰炮和能旋转360°的装甲炮塔,装甲厚度大,突击威力和防护能力得到不断提高。20世纪初,英国建造了无畏级战列舰,战列舰成为海上霸主。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战列舰有了很大发展,其满载排水量由2万吨增大到7万吨,最大航速由25节提高到30节以上;主炮口径由280~381毫米增大到280~457毫米;重要部位的装甲厚度达483毫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舰载航空兵和潜艇的广泛使用,战列舰成为海、空袭击的有利目标。在参战的约60艘战列舰中,约有1/3被击沉或击毁。战后,各国尚有的战列舰均先后退役,并不再建造新的战列舰,战列舰独霸海上的辉煌时代划上了句号。

日德兰海战中的战列舰

1916年,英国与德国之间的北海日德兰大海战,充分显示了无畏级战列舰的辉煌,使战列舰的海上威力几乎达到了顶峰。

日德兰大海战是蒸汽动力战列舰第一次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最后一次以主力舰为首的双方舰队在水面大规模交锋。此役集结了英德两国海军的精华,双方出动战舰共254艘,其中包括44艘无畏级战列舰。战事历时12小时,双方相距远达18千米,以强大炮火互相轰击。但是,速度、火力和军舰数目使双方的指挥官来不及观察、联络和有效指挥。尤其是双方的主力舰都不敢进入对方驱逐舰鱼雷的射程。结果是德国宣称胜利,击沉英舰14艘,可是本身损失11艘,它的舰队始终受到英国舰队的压制。

日德兰之役进一步确立了“大舰巨炮”主义理论,使各国海军更加重视发展以战列舰为核心、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突击兵器的海上舰队。

早期的战列舰

早期的战列舰也称铁甲舰、装甲舰等。在航空母舰出现以前,战列舰成为主宰海洋的巨型战船达数百年之久。

17世纪~19世纪中期,是风帆战列舰主宰海战的阶段。战船为木质船体,最大为3桅帆船,通常设2~3层甲板,带有轮子的火炮置于甲板之上,通过舷侧门进行射击。17世纪,战列舰最大为1750吨,装有80~100门火炮,舰员600~700人。18世纪,排水量增至2000吨以上设3层甲板,装120~140门火炮。火炮多为固定炮塔的滑膛炮,需从炮口装填实心炮弹。19世纪中期,战列舰排水量已达4000~5000吨,装有120~130门从炮尾装填爆炸弹的火炮。由于炮塔不能旋转,所以作战时必须将战列舰一字排开,用舷侧舰炮进行射击。

英国1860年建成世界上第1艘铁壳装甲舰“勇士”号;1873年建成世界上第1艘完全去除风帆、采用蒸汽动力的“蹂躏”号铁壳装甲舰;1892年又建成世界上第一艘钢质装甲舰。至此,战列舰的发展趋于成熟,各国开始向大吨位、猛火力、重装甲、高航速方向发展。

有史以来,战列舰吨位最大的是日本的“大和”号和“武藏”号,达69万吨,航速达27节,续航力为7200海里;装有9门主炮,口径460毫米,射程45千米。此外,还装有12~20门中口径副炮和100门左右小口径副炮。战列舰在水线以上的船舷、甲板、炮塔、指挥塔等部位都装有装甲防护,一般为150~400主毫米厚,个别部位达400~500毫米。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战列舰曾作为海军之魂称雄于世长达200多年,主宰着世界海洋。1941年12月8日英国当时最新型的战列舰“威尔斯亲王”号和战列巡洋舰“反击”号,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驶离新加坡,阻止日军在马来西亚半岛北岸登陆。12月10日,英国这两艘军舰被日本海军岸基轰炸机发现。尽管英国军舰向飞机猛烈开炮扫射,也抵挡不住日本飞机的狂轰猛炸,很快被击沉了。事实证明,用战列舰和巡洋舰夺取制海权的时代已经过去。二战后,由于核动力、舰载机、导弹及电子装备的大量装备使用,使战列舰的优势所剩无几,很快处于从属地位,并被航空母舰取代。

各国战列舰

战列舰

战列舰装有大口径舰炮,带有装甲防护和较强突击火力,能在远洋作战,是海军的主要舰种之一。它主要担负海上作战、支援登陆和攻击岸上目标等任务。20世纪30年代,战列舰的发展达到顶峰。二战后,战列舰的地位逐渐被航空母舰取代。各国均不再建造战列舰,舰队中的战列舰也纷纷退出现役;一时间,战列舰几乎销声匿迹。现代的战列舰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建造的,经过多次现代化改装。

“俾斯麦”号战列舰

“俾斯麦”号战列舰舰长241.55米,宽36术,吃水10米;标准排水量41637吨,最大航速30.1节,续航力为1.5万海里。全舰火力较强,装有4座双联装381毫米主炮、6座双联装150毫米炮、8座双联装105毫米重型高炮、8座双联装37毫米中型高炮、40门机关炮,以及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此外,舰上还搭载有4架“阿拉多-19”式水上飞机,以及18艘小艇。该舰的装甲厚实坚固,舷侧有鱼雷防护系统。

“依阿华”级战到舰

“依阿华”级战列舰舰长270.4米,宽33米,标准排水量4.5万吨;舰体最厚装甲达430毫米。改装后的“依阿华”级战列舰安装了8座四联装“战斧”巡航导弹发射装置、4座四联装“鱼叉”舰舰导弹发射装置、3座三联装406毫米火炮、6座双管127毫米火炮、4座“密集阵”近程武器防御系统。舰上设有直升机起降平台。

美国依阿华级战列舰

依阿华级战列舰是美国海军的战列舰,是除了航空母舰外,威力和吨位最大的水面战舰。由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建造,于1943~1944年间建成服役,共建造4艘,即“依阿华”号、“新泽西”号、“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

依阿华级战列舰满载排水量5.8万吨,动力装置由8座锅炉和4台汽轮机组成,采用四轴推进方式,总功率为212万马力。其航速可达33节,当航速12节时续航力为1.5万海里。人员编制为1651人。本级战列舰有的是5座四联装40毫米炮,全舰通体有装甲防护,水线处307毫米,重要部分达430毫米厚,是世界L装甲最厚的水面舰艇,远远超过小型舰艇和中型舰艇。它的装甲足以承受1吨半重穿甲炮弹的轰击,“飞鱼”导弹击在战列舰的装甲钢板上会弹回去,爆炸冲击波只能划伤装甲。

该级舰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装了反舰、防空、反潜武器装备和电子设备。拆除了4座双联装127毫米副炮,改装了4座八联装“战斧”巡航导弹发射装置、4座四联装“捕鲸叉”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和3架“拉姆普斯”轻型多用途直升机,保留3座三联装406毫米主炮、6座双联装127毫米副炮。后来还计划在后甲板上加设一层飞行甲板和增设机库,可载12架AV—SB“鹞”式垂直起降飞机或拉姆普斯轻型直升机。

“威斯康星”号战列舰

“威斯康星”号战列舰是美国海军主要战舰,也是世界上仅有的4艘现役战列舰之一。1941年开始建造,1943年下水,1944年在美国海军服役,曾于1958年3月8日退役,80年代初经现代化改装又重新服役。

本战舰满载排水量5.73万吨,舰长2704米,宽33米,吃水深116米;最大航速33节,续航力为1.5万海里;舰上人员1518人,其中军官为65人。

舰上有重装甲防护,舷装甲厚度307毫米,甲板装甲厚35~121毫米,炮塔装甲厚432毫米,指挥塔侧部装甲厚440毫米,顶部装甲厚183毫米。

“威斯康星号”战列舰原装备有3座三联装406毫米主炮,10座双联装127毫米高平两用炮,20座四联装40毫米多管自动高炮,49门20毫米自动高炮。改装后的主要武器有8座四联装“战斧”巡航导弹发射架,4座四联装“捕鲸叉”导弹发射架,3座三联装406毫米火炮,6座双联装127毫米火炮,4座156管20毫米火炮。406毫米舰炮是当今世界上口径最大、威力最强的舰炮,射程可达38千米以上,每发炮弹重达1225千克,全舰共载有1220发炮弹。“威斯康星号”战列舰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曾发射了大量的“战斧”巡航导弹攻击伊拉克境内的目标,其攻击性强、命中率高、突然性大。

此外,本战舰还有先进的雷达、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和电子战系统。

“君主”号战列舰

世界上第一艘钢质战列舰是英国朴次茅斯工厂于1892年开始建造的“君主”号战列舰。其标准排水量1.4万吨,全长125米,航速165节。

装备有双联装343毫米炮两座,152毫米炮10门。该舰水线处的装甲带厚457毫米。该舰建成后,人们就发现其航行性能极佳,武器配备合理。

很快,英国人在两年内建成了7艘同级舰。后来,“君主”号的主副炮布置、防御方式、动力配置、高干舷设计等均成为各国战列舰设计的标本。因此,船史学家们甚至将“君主”号称为“近代战列舰的鼻祖”。

巡洋舰

通常来说,巡洋舰应是一种比驱逐舰排水量大、武器多、威力强,在海战中起骨干作用的用于远洋作战的较大型水面舰艇。在没有航空母舰的舰艇编队中,巡洋舰是编队的核心;在航母编队中,巡洋舰负责航母的侧翼掩护,并可担任旗舰。必要时可单舰进行战斗活动。巡洋舰常作为突击兵力用于海上攻防作战、登陆编队和运输船队护航、支援登陆或抗登陆作战等。

在17~18世纪的帆船时代,巡洋舰是指那些装备火炮较少、口径较小、一般不直接参与战斗,而主要执行巡逻及护航任务的快速炮船。

19世纪中期,最好的巡洋舰是英国造的多桅帆船“阿拉巴马”号,该舰装有蒸汽机,用螺旋桨进行辅助推进,排水量1040吨。

19世纪末,巡洋舰主要是装甲巡洋舰和水平装甲巡洋舰。

现代巡洋舰无论是常规动力还是核动力一般都装备对空、对舰和反潜导弹。同时装有中小口径火炮,并载有直升机,电子设备较多,弹药数量大,作战半径较大。因此,巡洋舰有较大的威力。一般公认巡洋舰的排水量在7000吨以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迅速发展的巡洋舰

1922年,英、美、日、法、意5国签定为期10年的华盛顿条约,对战列舰的威力、吨位和数量等都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各海军大国立即转向发展排水量1万吨以下、火炮口径203毫米以下的巡洋舰。1930年,上述5国又在伦敦签署了将华盛顿条约延期5年的新条约。为了扩充实力,英国建造的巡洋舰完全按190毫米炮设计,先装152毫米炮使之成为轻巡洋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很快就换装了203毫米炮。

大战中,巡洋舰向大吨位、大威力和高航速方向发展。美国建造的巴尔的摩级重巡洋舰排水量1.4万吨,装有3座三联装203毫米主炮;阿拉斯加级重巡洋舰排水量则达3万吨,装有3座三联装304毫米大口径舰炮,俨然与战列舰一样成为海上巨型堡垒。

各国为了弥补战船之不足,由快速商船和辅助舰船改装成许多辅助巡洋舰,并有一定数量的自动炮。

现代巡洋舰发展为两大流派

战后,随着核动力、导弹和电子装备的发展,以大口径舰炮为主的高速巡洋舰迅速退出历史舞台,美国重点发展为航母护航的防空型巡洋舰。在其战后建造的8级巡洋舰中,有5级采用了核动力。常规动力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其前后122枚MK41导弹垂直发射装置成力强大,而“宙斯盾”相控阵雷达系统更是开一代水面舰艇之先河。

前苏联基洛夫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是世界L最大的巡洋舰,排水量达2.8万吨,也是世界上第一艘采用导弹垂直发射装置的舰艇。该舰最多可装载500枚左右防空、反舰和反潜导弹,还可携3架直升机,因而成为世界上火力最猛的一种巡洋舰,被人们称为真正的“武库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巡洋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满载排水量3000~4000吨级的巡洋舰,动力装置以燃油蒸汽轮机为主,航速由25节增至30节,舰炮多为127~152毫米口径,最大达190毫米。

战争期间,用快速商船改装了一批辅助巡洋舰,装备一定数量的舰炮、鱼雷和水雷等,以弥补巡洋舰数量的不足。

战后各国建造的大型商船还预留炮座,以备紧急改装成巡洋舰。这时期,各国的巡洋舰有几种,其中一种是重巡洋舰,其垂直装甲厚约76~203毫米,水平装甲厚约51~127毫米,排水量1~2万吨,航速32~34节能与战列舰、航空母舰在远洋协同作战。它装有8~9门主炮,口径在203毫米以上分装在3~4座炮塔中,射程37千米左右,主要用以消灭敌巡洋舰和攻击岸上目标。此外还装有10~16门副炮,口径在130毫米以下,多为高平两用数十门自动炮,用于抗击小型舰艇和飞机的来袭。有的还装有3~4架水上飞机,用以校正舰炮射击和进行侦察。

另一种是轻巡洋舰,排水量5000~10000吨左右,航速35节,续航力1万海里,装甲厚约51~127毫米。轻巡洋舰主炮口径在152毫米以下,装有6~12门主炮,其作用是攻击轻型舰艇和陆地目标。有的装127~133毫米舰炮,用于对空防御和攻击小艇。有的主炮口径88~127毫米,副炮8~12门,另配几十门小口径炮。此外,还配有鱼雷、水雷和深水炸弹等,一般装2座3~5联装鱼雷发射管,携水雷80~100枚,还可携2~4架水上飞机用于侦察。

各国巡洋舰

巡洋舰是在排水量、火炮、装甲防护等方面仅次于战列舰的多用途大中型水面战舰,能在较长时间和恶劣气象条件下进行远洋机动作战。它装备有与其排水量相称的攻防武器系统、精密的探测计算设备和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具有较高的航速、较大的续航力和较好的耐波性。通常由数艘组成编队,或参加航空母舰编队担任翼侧掩护,常作为编队的旗舰。必要时可单独执行战斗任务。

“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

“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是一艘由美国建造,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侥幸逃生的巡洋舰,曾服役于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1951年,阿根廷花费780万美元才买下了这艘老舰,经现代化改装后,改名为“十月十七”号,于1951年10月17日编入阿根廷海军编队,1956年又改名为“贝尔格拉诺将军”号。

本舰全长1844米,最大宽度21米,满载排水量13645吨,最高航速325节,能以15节的航速连续航行7600海里。装备两座4联装“海猫”式舰对空导弹和两架直升机以及近80门各种口径火炮,为阿根廷海军第2主力战舰。

“加利福尼亚”号巡洋舰

“加利福尼亚号”巡洋舰是美国海军第3代核动力导弹巡洋舰。本舰于1970年开始建造,1971年9月下水,1974年服役。

全舰长1817米,宽186米,满载时排水量1.1万吨,航速为30节,舰上人员编制540人,其中军官28人。

舰载武器装备有2座单管127毫米炮和2座6管20毫米密集阵武器系统;2座中程舰空导弹发射架和2座四联装“捕鲸叉”反舰导弹发射架,配备导弹80枚;1座八联装反潜导弹发射装置和2座三联装反潜鱼雷发射管。

舰上的电子设备有作战指挥系统、雷达装置和声呐系统。作战指挥主要有海军战术数据系统和各种火控系统;雷达装置有对空警戒雷达,对海搜索雷达、导航雷达、电子对抗雷达等。

“提康德罗加”号巡洋舰

“提康德罗加”号巡洋舰是美国设计制造的一艘导弹巡洋舰。本舰于1980年开工建造,1981年下水,1983年开始在美国海军服役。它的主要任务是保护航空母舰编队,对付空中攻击。

该舰满载时排水量9500吨,舰长1725米,宽168米,吃水深95米,采用常规动力,总功率8000马力,航速30节,续航力6000海里。舰员编制358人,其中军官33人。

舰内划分防火区,设有专门的电磁门隔离,上层建筑全部用钢制并加敷耐火毡,关键部位用高强度厚钢板保护。

舰上装备的全自动指挥控制中心“宙斯盾”系统,由雷达、计算机系统、指挥决策系统、武器控制系统、战备检查系统以及与武器配套的火控与发射系统等部分组成。

该舰的攻防火力很强,作战能力全面,有较先进的标准导弹,射程达48千米、舰载导弹122枚。舰上还装备有四联装“捕鲸叉”反舰导弹发射架,2座127毫米炮,2座6管20毫米“火神——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2座三联装鱼雷发射管。此外,还装有两架“拉姆普斯”直升机。

美国班布里奇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

班布里奇组仅造一艘,即“班布里奇”号,1962年服役。它是美国海军继“长滩”号巡洋舰与“企业”号航母后的第3艘核动力水面舰艇。其主要技术性能为:满载排水量为8592吨。长1723米、宽176米。吃水77米。动力装置为2座DZG型压水堆和2台蒸汽轮机,总功率6万马力,航速30节,当全速航行时续航力为15000海里,编制548N。该舰装有:2座四联装“捕鲸叉”反舰导弹发射架;2座MK—10型双联装“标准”中程舰空导弹发射架,配各导弹80枚;1座MK16型八管“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装置和2具MK32型三联装反潜鱼雷发射管;2座6管20毫米“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

美国特拉科斯顿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

特拉科斯顿组仅建造一艘,即“特拉科斯顿”号。它于1963年6月开工,1967年5月服役,是美国海军第4艘核动力水面舰艇。其主要技术性能为:满载排水量9127吨。长1719米、宽177米、吃水94米。动力装置为2座D2G型压水堆和2座蒸汽轮机,总功率6万马力,航速30节,编制499人。该舰装有:2座四联装“捕鲸叉”反舰导弹发射架;1座MK10型双联装“标准”舰空导弹/“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架;2具MK32型三联装反潜鱼雷发射管;1座单管127毫米主炮和2座6管20毫米“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l架舰载直升机。

驱逐舰

驱逐舰是一种以导弹、鱼雷、火炮等为主要武器,具有多种作战能力的中型水面舰艇。现代驱逐舰一般满载排水量3000~8000吨,最大航速30~38节,续航力3000~6000海里,能适应复杂海况下的作战,有较强的抗打击能力,并配有较完善的三防能力。驱逐舰按任务可分为反潜驱逐舰、防空驱逐舰和导弹驱逐舰。导弹驱逐舰以导弹为主要作战武器,兼备中小口径火炮,以及鱼雷、深水炸弹,可执行对舰、防空、反潜的综合性作战任务。反潜驱逐舰主要任务是攻击潜艇,配有较强的反潜武器和反潜设备,如必备反潜直升机、火箭助飞鱼雷、深水炸弹和先进的声纳等。防空驱逐舰以对空防御为主,装备有较多的防空导弹和对空火炮,主要对付敌方的飞机和导弹,保护己方舰队。

早期专门对付鱼雷艇的驱逐舰

19世纪60年代前,人们发明了一种用水雷作为攻击武器的水雷艇。这种艇将水雷拖曳于艇后,以触及敌舰使之重创或沉没。1868年,世界上第一枚鱼雷问世之后,便很快装艇使用。到1890年,世界主要海军国家已建成800余艘鱼雷艇,对大型军舰形成很大威胁。1893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批“哈沃克”号和“大黄蜂”号远洋鱼雷艇,排水量240吨,航速27节,是当时最快的战艇,装有3座鱼雷发射管和4门舰炮。这种专门对付鱼雷艇的战舰当时被称作鱼雷艇驱逐舰,此为驱逐舰的始祖。

早期的驱逐舰以蒸汽机为动力,机动能力很差,1899年被蒸汽轮机取代,航速提高到30节,排水量增至1000多吨,已具备了随舰队远洋作战的能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驱逐舰已成为舰队的重要作战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驱逐舰排水量增至2000吨左右,到大战结束时,已达3500吨左右。航速也相应增至35~40节,成为最快的战斗舰艇。驱逐舰的武器配备也逐渐增强,鱼雷发射管由单管发展为双联装、甚至五联装,舰炮由1~2门75毫米炮增至3~6门130毫米炮,作战威力有很大提高。各参战国投入二战的驱逐舰总数达1800艘之多,使驱逐舰成为参战机会最多的水面战船。

驱逐舰

驱逐舰是以导弹、水中武器、舰炮为主要武器,具有多种作战性能的中型军舰;是海军舰队编成中突击力较强的舰种之一。该舰用于攻击潜艇和水面舰船,舰队防空以及护航、侦察、巡逻、警戒、布雷、袭击岸上目标等。

世界上最早的驱逐舰是英国在1893年建造的。随后,美国和中国都相继建造了在当时吨位较大的驱逐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德、俄、法、美等国共建造了近600艘驱逐舰。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导弹驱逐舰。

60年代,美、苏、英、法、加拿大、日本等国将反潜直升机装上了驱逐舰。

许多国家的驱逐舰的武器、指挥控制系统、动力装置都有相应的改善。其发展趋势是增强预警、攻防、机动、适航性能力,采用先进的装置和新技术,提高抗击制导武器的能力。

各国驱逐舰

“无畏”级驱逐舰

“无畏”级驱逐舰是前苏联设计制造的新一代大型导弹驱逐舰。该舰满载时排水量8500吨,全舰长162米,宽19.3米,最大航速30节,舰上有官兵350名。

该舰火力较强,具有远、中、近3层反潜火力。舰上武器装备主要有2座单管100毫米全自动主炮和4座6管30毫米副炮,8座SA—N—8舰空导弹发射装置,2座四联装SS—N—14反潜导弹发射装置,2座12管反潜火箭发射架和2座四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此外,还有反潜直升机2架。电子设备有作战指挥系统、电子对抗系统、对空搜索雷达、对海雷达、导弹制导雷达、炮瞄雷达、导航雷达等。

“谢菲尔德”号驱逐舰

“谢菲尔德”号驱逐舰是英国设计制造的一艘导弹驱逐舰。全舰长125米,宽14.3米,满载时排水量4100吨,航速29节,续航力为4000海里。全舰共有人员312人,其中军官26人。

舰载武器装备有1座单管114毫米全自动炮,2门单管20毫米炮和“海标枪”中程舰空导弹系统。“海标枪”系统主要用于区域防空,截击高低空飞机及来袭导弹目标,并具有对舰攻击能力。“海标枪”导弹最大射程65千米,最小射程45千米。舰载武器装备还有2座三联装鱼雷发射管,一架“山猫”直升机,机上挂载反潜鱼雷。

舰上的电子设备有一套自动武器系统,一部远程对空警戒搜索雷达,一部中程对海搜索和目标指示雷达,2部目标跟踪照射雷达和一部导航雷达。此外,还有电子战设备和声呐等。

该舰于1982年5月4日在英、阿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中被阿根廷飞机发射的导弹击沉。

“斯普鲁思斯”号驱逐舰

“斯普鲁恩斯”号驱逐舰是美国研制建造的一艘用于反潜作战和水面对空作战的导弹驱逐舰。该舰建于1972年,1975年开始在海军服役。满载排水量8040吨,舰长171.7米,宽16.8米,吃水深8.8米,最大航速33节,续航力为6000海里。

该舰是目前世界上噪音最小的舰只,水下噪声分贝不及其他舰艇的1/4。舰艇在燃气轮机进气管中装有消音装置,活动部件涂有胶性漆,所有机械部分都有减震支座、并选用低转速的螺旋桨,使它在发现和接近水下目标时噪音很小、从而具有很高的反潜作战能力。

1986年开始改装,主要装备有2座四联装“捕鲸叉”反舰导弹发射架,导弹射程130千米;八联装“海麻雀”对空导弹发射架,并配备100枚导弹;6管20毫米“火神—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2座;八联装“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装置1座,配导弹24枚;2座127毫米高平两用火炮,备弹600发;2座三联装反潜鱼雷发射管,配反潜鱼雷14枚。最主要的是改装时还装备了“战斧”巡航导弹,可携带核弹头或常规弹头。

此外,该舰还配有直升机2架。舰上的作战指挥中心装备有以反潜作战为主兼具对海、对空作战能力的“海军战术数据系统”,它能综合使用雷达、声呐、通讯、导航、敌我识别、电子侦察等设备传来的信息,协助舰长正确判断情况,辅助决策,迅速、准确地指挥导弹、火炮、鱼雷、直升机攻击水下、水面及空中目标。

舰上的电子设备也很先进,有雷达报警和干扰系统、通信系统和“塔康战术导航系统”等。

德国汉堡级导弹驱逐舰

汉堡级是联邦德国建造的首批驱逐舰,在1959~1968年间共建4艘。首舰“汉堡”号,1959年动工,1964年建成服役。其主要技术性能为:标准排水量3340吨,满载排水量4680吨。长1337米、宽134米、吃水62米。动力装置为2台蒸汽轮机,双轴,总功率6.8万马力,航速34节,续航力为6000海里/13节。编制268人。该级舰装有:2座MM38双联装“飞鱼”舰舰导弹发射装置;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2座4管“博福斯”375毫米可回转反潜火箭发射装置;3座单管100毫米炮;4座双管40毫米炮。

法国乔治•莱格级反潜导弹驱逐舰

乔治莱格级是法国海军首次采用燃气轮机动力装置的军舰,又称C70型。首舰“乔治•莱格”号于1974年动工,1979年服役。其主要技术性能为:标准排水量3830吨,满载排水量4300吨(D640~643),4580吨(D644~646)。长139米、宽14米、吃水5.7米。动力装置为2台燃气轮机和2台柴油机,总功率5.8万马力,双轴,航速30节,续航力为8500海里/18节。编制218人。

乔治莱格级舰装有:2座MM38四联装“飞鱼”舰舰导弹发射装置;1座八联装“海响尾蛇”舰空导弹发射装置;计划用2座双联装“辛伯达”舰空导弹发射装置取代20毫米炮,2座六联装“萨德拉尔”舰空导弹发射装置取代20毫米炮,发射“西北风”导弹;1座单管100毫米炮;2座“布莱达”30毫米炮;2座“厄利孔”单管20毫米炮;2座固定式鱼雷发射管,备10枚ECANLS鱼雷;2架“山猫”MK4型直升机。

日本村雨级多用途导弹驱逐舰

村雨级是日本海上自卫队90年代末建成的一级多用途导弹驱逐舰,首舰“村雨”号于1993年动工,1996年建成服役。标准排水量4550吨,满载排水量5100吨。长150米、宽16.4米、吃水4.8米。动力装置为COGAG方式,2台SM1C燃气轮机,功率4.163万马力;2台LM2500燃气轮机,功率4.3万马力。双轴,航速30节。编制166人。

该级舰装有:2座四联SSM—IB“捕鲸又”舰舰导弹发射装置;16单元MK—48型”海麻雀”舰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16单元MK—41型“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垂直发射装置,2具68型3联装324毫米鱼雷发射管;11座“奥托•梅莱拉”76毫米炮,1座MK15型6管20毫米”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尾部设有机库,可搭载1架SH—60J海鹰”多用途/反潜直升机。

护卫舰

护卫舰主要用于反潜护航以及侦察、警戒、巡逻、布雷、支援登陆、对岸对舰攻击等任务。乍看起来,护卫舰与驱逐舰所完成的任务和装备都很相似,但护卫舰一般比驱逐舰吨位小、武器弱、航速低,然而因为其机动性好、造价低廉,受到各国海军的青睐,是一种更为普及的舰种。现代护卫舰按排水量大小可分为中型和小型两种;按其作战使命可分为反潜、防空和对海二种类型,这点又与驱逐舰相似。

20世纪70年代以来,护卫舰一般都装备了导弹,满载排水量达2000~5000吨,航速达30~35节,加强了攻击能力和防卫能力。许多还配备有反潜直升机,并且更新了动力、电子系统和声纳、火控、指挥系统等,能够兼负起驱逐舰的战斗任务。

护卫舰的面貌已经今非昔比,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驱逐舰和护卫舰已经很难分得清楚。护卫舰在冷战后的今天显得特别重要,各国护卫舰也因此成为种最有发展前途的舰种。

各国护卫舰

“佩里”号护卫舰

“佩里”号护卫舰是美国设计制造的一艘以反潜武器、导弹、火炮为主要武器的轻型军舰。该舰用于护航、侦察、警戒、布雷、支援两栖登陆作战等任务,是远洋舰队中的轻骑兵。

该舰1977年建成并编入海军服役。满载排水量3500~4100吨,舰长138米,宽13.7米,最高航速30节,续航力4500海里。

该舰担任区域防空和对敌舰攻击任务的主要武器是设置在舰前主甲板上的导弹全自动发射装置,既可发射“标准”对空导弹,又能发射“捕鲸叉”反舰巡航导弹。弹仓在发射装置的下方,装有“标准”和“捕鲸叉”导弹共40枚。反潜任务主要由2架舰载直升机完成,机上装有先进的反潜探测设备和2枚反潜鱼雷。此外,还有1门76毫米全自动速射炮,1座“火神——密集阵”近程防御系统,2座三联装反潜鱼雷发射管。

“佩里号”护卫舰有舰员204名,其中军官14名。他们有美国海军水面舰艇中最好的居住条件,平均每人居住面积为19.6平方米。该舰曾参加1980~1988年间的两伊战争,1987年5月17日晚,在波斯湾执行巡逻任务时,被一架伊拉克战斗机用两枚“飞鱼”掠海导弹击中,未造成重大损失。

公爵级导弹护卫舰

公爵级是英国皇家海军最先进的一级导弹护卫舰,又称为23型,首舰“诺福克”号于1985年动工,1990年建成服役。标准排水量3560吨,满载排水量4200吨。长133米、宽16.1米、吃水5.5米。动力装置首创燃气轮机与电力推进联合动力方式,使安静性、经济性显著提高,续航力较过去提高一倍。由2台斯贝燃气轮机和4台12RPA200CZ柴油机组成,总功率3.92万马力,双轴,航速28节,续航力为7800海里/15节。编制174人。

该级舰装有:2座四联装“捕鲸叉”舰舰导弹发射装置;32单元“海狼”舰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2具三联装固定式324毫米鱼雷发射管;1座单管114毫米高平两用炮;2座“厄利孔”30毫米炮;l架“山猫”HMA3/8直升机或1架EH101“默林”直升机。

里维埃舰长级护卫舰

里维埃舰长级是法国海军早期建造的护卫舰,首舰“里维埃舰长”号1957年动工,1962年建成服役。该舰主要技术性能为:标准排水量1750吨,满载排水量为2250吨。长103米、宽11.7米、吃水4.8米。动力装置由4台柴油机组成,总功率1.6万马力,双轴,航速35节,续航力7500海里/15节。编制167人。该级舰装有:4座单发MM38“飞鱼”舰舰导弹发射装置;2具三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1座四联装305毫米增程深弹发射器;2座单管100毫米炮;2座单管30毫米炮。尾部可停放轻型直升机。

法国拉斐特级导弹护卫舰

拉斐特级是法国海军最新一级轻型护卫舰,首舰“拉斐特”号于1990年动工,1996年3月服役。满载排水量3600吨。长124.2米、宽15.4米、吃水5.5米。动力装置为4台柴油机,总功率2.11万马力;l轴,航速25节,续航力为7000海里/15节。编制138人。

该级舰装有:2座四联装MM40“飞鱼”舰舰导弹发射装置;1座“响尾蛇”CN2舰空导弹发射装置,发射VTI导弹。第2批3艘舰将被SAAM垂直发射装置取代,该系统带有16枝“紫菀”15舰空导弹;1座单管100毫米高平两用炮;2座“吉亚特”20毫米近防炮。舰尾为直升机机库和直升机起降平台,可载1架AS565MA“黑豹”或“超黄蜂”直升机,上可携载AM—39“飞鱼”空舰导弹。

加拿大“哈利法克斯”级导弹护卫舰

在“哈利法克斯”级导弹护卫舰服役之前,加拿大海军有4级共20艘护卫舰,即50年代建造的7艘“圣劳仑特”级和7艘“雷斯蒂古什”级,60年代建造的4艘“麦肯齐”级和2艘“安纳波利斯”级。这20艘舰的主船体完全相同,只是上层建筑和武器配置有所不同。30多年来,这些护卫舰一直是加拿大海军水面舰艇的主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护卫舰的舰体已严重老化,舰载武器和电子设备也已变得相对落后,尽管这些舰在服役期间均经过不同程度的现代化改装,但其总体性能已不能满足现代海上作战的要求。这些情况下,加拿大海军决定建造12艘新一级的导弹护卫舰,即“哈利法克斯”级护卫舰,以对其水面舰队进行现代化更新。

“哈利法克斯”级护卫舰的建造计划始于80年代初。首批6艘定购于1983年6月,第二批6艘定购于1987年12月。该级首舰“哈利法克斯”号于1987年3月19日开工建造,1991年6月28日完工。按加拿大海军惯例经过1年时间的海上试验后于1992年6月29日正式服役。

该级舰的“魁北克”号、“里贾纳”号和“卡尔加里”号由加拿大船舶工业有限公司建造,其余9艘由圣约翰造船有限公司建造。国际上及加拿大国内的30多家公司和厂商获得了该级舰的有关合同。可以说该级舰集中了当今世界比较先进的技术与装备,故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哈利法克斯”级护卫舰轻载排水量4300吨,满载排水量4750吨,舰长134.1米,水线长124.5米,宽16.4米,型深11米,吃水5米。从上述数据可以发现,“哈利法克斯”级护卫舰的长宽比仅为8.17,这使该级舰从外观看比较平稳。这样主要有2点好处:一是提高了抗纵摇能力和尾部浮力,由此产生的抗纵摇稳性力可以平衡声呐球鼻首重量所施加的纵摇力矩,使首部在风浪很大时不致埋首过深,因而适航性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二是增加了舰上容积,可布置更多的武器装备。

“哈利法克斯”级护卫舰的舰体设计使用寿命为30年。它采用了纵横混合骨架结构,主舰体由高强度钢焊而成,内部隔板采用轻质合金或非金属材料,这为该级舰提供了足够的强度和相对轻的重量,并使该级舰可以在北极具有碎冰区的海域航行。舰体采用了模块化建造方法,缩短了建造周期。12艘舰从开工到下水的时间平均仅为14个月,最短的仅为8个月。

为了提供良好适航性,该级舰采用了高干舷平齐甲板设计,舰首略微上翘。干舷折角采用圆弧过渡,一方面解决了甲板上浪积水问题,可以防止在高寒区舰面结冰;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减小纵向弯曲应力集中,提高了抗冲击能力,同时还减小了雷达反射截面,提高了隐身性。

深吃水及良好的线型使该级舰在大风浪中航行时声呐导流罩跃出水面的几率大为降低,并减轻了舰底海浪抨击。为减少雷达反射面积,该级舰舷侧舰体有一定的外飘。为减小舰体周围湍流及舰体共振,舰体的水下部分开孔较少。

上层建筑为分置式,主要包括甲板室、排烟管围壁及直升机库3大部分,均采用低合金钢建造,在高受力区域使用了高强度抗拉钢,重要部位敷有轻型装甲。这使上层建筑可经受较强的空爆、水下爆炸及本舰武器爆炸的冲击,提高了抗毁性。安装在甲板上的侧壁均有一定角度的内倾,转角处均采用圆角过渡,减小了雷达反射面积。主、副桅为矩形网络结构,采用空心钢建造,上面安装有各种天线。在保证足够强度的基础上,尽少地使用了交叉连接件,使隐身性有所提高。

“哈利法克斯”级护卫舰采用CODOG型柴燃联合动力,主动力装置为2台通用电气公司的LM2500燃气轮机和1台法国SEMT—皮尔斯蒂克20PA6—V280MPC柴油机,双轴、双变距桨。

LM2500燃气轮机为单循环、双轴旋转式燃气轮机。它由1台燃气发生器及1个动力涡轮构成。电液压启动系统可在60秒钟内使涡轮由冷车状态运行至空载转速。2台燃气轮机采用对称方式布置在主机舱内,并且各自放在一个隔声热罩内,该罩可使燃气轮机运行时机舱噪音得以减弱,并可阻止燃气轮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热交换。罩上安装有通风管以利于燃气轮机散热。20PA6—V280MPC柴油机为四冲程水冷式柴油机,带有2个涡轮增压器,也使用了隔声热罩。燃气轮机和柴油机均使用减振安装,极大地减小了振动噪音。

2台LM2500燃气轮机的总输出功率为34兆瓦,20PA6—V280MPC柴油机的额定输出功率6.47兆瓦。柴油机每隔12小时允许在超出额定功率10%的情况下运行2小时。使用燃气轮机时,最大航速可达30节,续航力4500海里/15节;使用柴油机时,最大航速为18节,续航力7100海里/15节。

推进形式的变换通过2个转换离合器实现。正常工况2个离合器同时接合,异常工况则至少有一个离合器被脱开。正常工况推进形式包括:2台燃气轮机各自驱动自身的轴和桨;1台燃气轮机驱动双轴双桨;柴油机驱动双轴双桨。异常工况允许1台燃气轮机驱动自身的轴和桨,另1台燃汽轮机只驱动另1根轴及轴上从动设备或柴油机驱动1根轴及从动设备。

左、右舷减速齿轮箱及转换齿轮箱均经过精心设计并具有良好的制造工艺,因而运行十分平衡,噪音很低。螺旋桨为5叶可变螺旋桨,采用了螺旋桨通气技术,减轻了气蚀及空泡噪音。

“哈利法克斯”级护卫舰的动力装置控制系统由CAE有限公司提供,称为综合机械控制系统。该系统使用6个控制台,2个机械控制器,9个遥控终端和1条高速数据总线。动力装置的监视和控制可全部遥控完成,实现了机舱无人化。IMCS允许单人在舰桥控制台上及主机控制室内的主机控制台上对主机进行监视和控制。正常工况推进形式及航速的改变通常由舰桥控制台完成,而异常工况仅能在主机控制室或机舱内的主机控制板上完成。IMCS具有很高的冗余度,可在严重受损的情况下维持对动力装置的控制,从而提高了舰艇的生命力。

该舰主电力设备为4台16缸柴油发电机组,2台在前辅机舱,2台在后辅机舱。均采用减振安装,并使用了隔声/热罩。柴油机为MWM—TBD602—V16K型四冲程柴油机,额定转速1800转/分。发电机为三相同步发电机,每台带有1个自动调压器。在舰首和舰尾各有1个配电盘,均由IMCS控制,可自动完成全舰电力分配。

为减轻红外辐射,“哈利法克斯”级护卫舰的燃气轮机排烟管及柴油机排烟管均采用了先进的红外抑制装置。燃气轮机使用的是加拿大自行研制的风扇型DRES球形红外抑制装置,这种装置对所有视角都能提供红外抑制。柴油机使用的为英国研制的MK—1型“圆形格栅”红外抑制装置。

“哈利法克斯”级护卫舰是一级以反潜为主的多用途导弹护卫舰,舰上载有多种先进的武器及电子设备。

武器系统

“鱼叉”舰对舰导弹系统由美国麦道公司研制,包括“鱼叉”导弹舰载发射控制系统及2座四联装导弹发射架。HSCLCS在导弹发射前使用舰载指控系统提供的目标数据为导弹装定发射诸元,并控制导弹发射。“鱼叉”导弹为RGM—84D—1A型,采用主动雷达自导,最大射程130千米,飞行速度M0.9,战斗部重227千克。2座四联装发射架采取交错布置方式,可使导弹发射时的尾焰直接喷向舷外。

“海麻雀”舰对空导弹系统由美国雷声公司研制,包括1座MK48垂直发射装置、导弹发射控制器及电力接口。MK48垂直发射装置有24个导弹发射贮运箱,在舰体中部排烟管转壁的两侧各布置12个,总共可携带24枚RIM—7M“海麻雀”舰空导弹,每个发射贮运箱均有自己的燃气排导控制系统。RIM—7M导弹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最大射程14.6千米,飞行速度M2.5,战斗部重39千克。导弹发射前由STIR火控系统提供目标数据,并通过导弹发射控制器进行发射控制。发射后由STIR系统的2部连续波照射雷达制导。

57毫米SAKL/70MK2主炮由瑞典博福斯AB公司研制。主要用于防空及水面攻击,也可用于对岸火力支援。该炮最大射程17千米,最大射速220发/分。全自动工作,俯仰角77度,具有较高的瞄准速度和瞄准加速度。可使用不同类型的炮弹,系统备弹160发。该炮通常由STIR火控系统指挥,也可使用其他传感器提供的目标数据进行射击。

MK15MOD1型“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研制。其打击对象为穿过“海麻雀”导弹及57毫米舰炮拦截的反舰导弹。系统由射速达3000发/分的M61A120毫米6管“格林”炮发1部KU波段脉冲多普勒雷达构成,最大拦截距离1460米。整个系统从威胁探测到对目标进行拦截所需的时间不超过4秒。

MK46MOD5反潜鱼雷由美国霍尼韦尔公司研制。使用两座MK32MOD9双联鱼雷发射管。该型鱼雷采用主/被动声自导,航速40节,航程11千米,战斗部重44千克。全舰共携带28条。

1架CH—12A“海王”反潜直升机机上载有各种探潜设备并可发射MK46鱼雷。预计该型直升机最终将被EH—101“海燕”反潜直升机所取代。

雷达

AN/SPS—49(V)5二坐标对空搜索雷达由美国雷声公司研制,主要用于远程对空搜索及敌我识别。其巨大的弧形天线位于副桅的顶部,上面安装有敌我识别装置。该雷达工作在L波段,可在457千米处探测反射截面2平方米的目标。它采用了先进的杂波干扰抑制技术,具有良好的低空探测性能,可有效地对付超音速、超低空、小雷达反射截面的掠海或大仰角目标的攻击、频率捷变、运动目标指示、自动探测与跟踪(ADT)等多种处理形式使该雷达可自动地探测与跟踪250多个空中目标。

HC—150“海长颈鹿”二坐标空/海搜雷达由瑞典埃里克森公司研制,用于中程空/海搜索。其天线位于主桅天线平台上,安装有敌我识别装置。雷达工作在G波段,最大探测距离46千米,可在12千米处探测反射截面为0.1平方米的掠海或大角度俯冲的反舰导弹。主要部件包括天线及固定架、发射接收机、信号及数据处理系统和遥控设备。

1007型二坐标导航雷达由美国休斯公司研制。该雷达除用于导航外,还可供水面监视及直升机导引用。最大探测距20海里,可同时自动跟踪20个空中或海面目标。雷达本身配有20英寸高清晰度彩色显示器并有雷达自动标绘辅助装置。

VM25STIR火控雷达由荷兰信号公司研制,有2部,其天线分别位于舰首甲板室上部及舰尾直升机库上部。该雷达工作在K/I波段,具有在近程和中程跟踪空中和海面目标的能力。最大探测距离140千米,最小探测目标反射截面1平方米,主要用于指控57毫米火炮及垂直发射的“海麻雀”舰空导弹。

声呐

AN/SQS—5056舰壳声呐由美国韦斯汀豪斯公司研制,为一种由计算机控制的多波束主/被动中频搜索与攻击声呐。其主要设备包括舰壳安装的换能器阵及导流罩、发射机、电力供应设备、接收机及显控台等。该声呐采用数字式波束形成及信号处理,本机显示器可显示视频及声频信号,并可通过内部线路将目标数据提供给指控系统。目前加拿大海军已与加拿大计算设备公司签署了价值4000万美元的合同,用于将该型声呐改进到AN/SQS—510标准。AN/SQS—510与AN/SQS—5056相比,换能器阵相同。主要改进在处理及显示设备。

AN/SQR—501加拿大拖线列阵声呐系统由加拿大计算设备公司研制。“湿端”选用了美国海军AN/SQR—19拖线列阵声呐的被动水听器阵,其他设备包括舰载布放与回收装置及声学处理和显示设备等。该声呐主要用于远程被动探测并可进行目标分类,还可提供目标方位信息。

电子战设备

加拿大海军电子战系统由洛克希德公司加拿大分部研制,是一种具有威胁预警及监视能力的ESM系统。该系统将高灵敏度宽开雷达接收器与先进的数据处理及显示系统综合在一起,可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实施雷达截听并可对信号进行分析及分类。其主要部件包括测向仪天线、接收器、处理及显示设备等。

AN/SLQ—503ECM系统也由洛克希德加拿大分部研制,为一种先进的多模式舰载ECM系统,可自动地对雷达制导的导弹实施主动干扰。

其他的电子战设备包括加拿大西南研究协会研制的战术无线电截听系统、GEC马可尼公司研制的“盾”—II6管箔条发射器、美国因代尔公司研制的SLQ—25拖鱼雷诱饵。

作战数据系统

“哈利法克斯”级护卫舰的作战数据系统称为舰艇综合处理及显示系统。整个系统由33台AN/UYK—507通用计算机、1条3轴数据总线及战术数据显示设备等构成。全部舰载武器及传感器均与该系统相连。舰上指挥员可通过该系统同时实施反潜战、反舰战、防空及电子战。系统具有较高的冗余度,在某一计算机受损或故障的情况下,系统可通过软件自动地旁路掉失效的计算机,即使整个系统仅剩5台计算机,该系统仍能维持正常的工作。

除上述电子设备外,“哈利法克斯”级护卫舰还载有各种先进的通讯与导弹航设备。

通过上述介绍可以看出:

1.“哈利法克斯”级护卫舰是一级以反潜为主的多用途导弹护卫舰,它不仅具有较强的反潜作战能力,还具有较强的反舰、防空及电子战能力。2.具有先进的C2系统,可作为编队的旗舰使用,并能够与其他舰艇、飞机、潜艇或海岸兵力实施联合作战。3.设计中采用了诸多抗风浪措施,使该级舰具有良好的稳性和透航性。4.采取了多种降低本舰信号特征的措施,提高了隐身性。5.舰体及主要武备均采用了模块化装配技术,故可在不对结构进行大的改动的前提下快速予以更换,为将来的现代化改装奠定了基础。

另外,“哈利法克斯”级护卫舰还具有良好的适居性,可在海上航行90天无需进行生活用品补给。舰上还载有各种损管器材,并使用了先进的综合损管控制系统,大大提高了舰艇的生命力。

舰空母舰

海上巨无霸——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是以舰载机为主要武器并作为舰载机编队海上活动基地的大型军舰,是海军水面战斗舰艇中最大的舰种。航空母舰可以担负多种战斗任务,其中最主要的是攻击水面舰艇、潜艇和运输舰船,袭击海上设施和陆地目标,夺取作战海区内的制空权和制海权。

地球上最大的武器是什么武器?是美国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它全长332米,排水量9万余吨,飞行甲板几乎有3个足球场大,需要近6000人合力操作,才能作战。

建造这样的海上巨兽,是为了充分运用载在它上面的90架高性能战机。但作为一件武器,它的体积已接近极限的边缘,而且技术复杂,造价昂贵,使用的费用很大,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综合科技能力和工业水平的体现。

美国海军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就象是一座全部由钢铁铸成的摩天大楼。从舰的最低部到舰的桅杆顶端,约76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舰里面住着5600人。不说上面的武器,单就它为这近6000人服务的生活设施,俨然是一座现代化的小城市。不信你瞧——

舰上的服务行业十分齐全:挂着美国邮政标志的邮电所为舰员寄送和收发各种信件、包裹和电报。百货商店出售各种日用品,直至金银手饰。全舰有几百台电视机,可以看到几个频道的电视节目,还有广播站、电影厅、录音站。

洗衣房每天能洗几千磅重的衣服。淋浴室全天开放。牙科诊所、药房和小医院昼夜有人值班。理发室免费服务,还有裁缝铺和服装店。舰上有100多位厨师,每天供应1.7万多份饭菜,消耗15吨食品。健身房供舰员锻炼身体。

舰上设有小教堂,供舰员做礼拜及随舰牧师开展宗教活动。另外还有印刷厂和照相馆及图书馆。

舱室之多,无法统计。有统计数字的是:舰上共有6410张床铺、544张办公桌、813个衣柜、924个书架、543个公文柜、5803把椅子和凳子29814个固定照明灯。

当然,作为航空母舰最主要的不是它的生活设施,而是它的作战系统和为作战服务的设施。

现在我们就从飞行甲板和舰桥开始,来“参观”一下这座“摩天大楼”的构造和各种设施。

航空母舰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尽可能获得最大的飞行甲板面积。如果设计不当,就会带来不良后果。所以每次设计新的航空母舰时,都要根据现役航母的使用经验,加以改进。例如,法国海军现在正在建造的“戴高乐”号核动力航空母舰,在设计阶段,除了考虑采用核动力外,还有鉴于即将退役的克雷蒙梭级航空母舰飞行甲板的缺点,如克雷蒙梭级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3.28万吨,而其飞行甲板配置不理想,飞机起降作业时,无法保障待发飞机有足够的停驻空间。因此,在设计“戴高乐”号时,就对飞行甲板作了大幅度修改。

一般地说,愈是大型航空母舰,愈可将飞行甲板向左右延伸,以取得较大的面积。但飞行甲板的延伸有一定的限度,因为须要考虑航空母舰航行时的稳定性和进港靠码头等问题。

飞行甲板上的另一个问题是舰桥。在航空母舰上,将飞行甲板视为海面,而突出的舰桥则叫做“岛”。“岛”的存在,对飞机来讲无论是起飞或降落、停机或移动,都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就好象在跑道旁边竖着一座水塔一样。

初期的航空母舰,为了舰桥存废问题,曾有许多“要”与“不要”之争。实际上过去试用了许多方式。例如完全废置飞行甲板上的舰桥,或改为升降式,扩大、缩小、放右边、放左边、置前、置后,等等,凡是能想到的方案都试过。曾经有过同一艘航空母舰在服役期间多次改造的纪录。例如1946年~1948年间设计的美国海军大型航空母舰“合众国”号(CVB—58),就是准备装设升降式小型舰桥的。

但是从操纵航空母舰的观点,舰桥在进出港时是不可或缺的,在调动飞机时也需要较高的瞭望场所才能一目了然地观察整个飞行作业,还有通信天线、雷达天线也要尽量安置在高处。

由此看来,舰桥“是障碍,但却有必要”。所以在设计时,将舰桥尽量缩小,尽量安置在侧面。

烟囱是航空母舰设计上令人头疼的难题。烟囱又是舰载机的潜在敌人。

现代航母要具备30节以上的航速,至少要有几十万匹马力的动力。常规动力航母用蒸汽锅炉作动力,需要安装粗大的进气管和排烟的烟囱。如何布置这些管道,是航母设计上令人头痛的难题。水面舰艇的烟囱一般布置在机舱顶上,烟囱周围开设进气口。但航空母舰最上层是整体结构的飞行甲板,第二层是机库甲板,烟道无法穿过,只好自机舱转弯抹角从舷侧通到舰外。

进气管和烟道看起来不大显眼,但它们占据了舰内很多宝贵的空间。贯穿舱壁的开口会降低舰体结构的强度。穿过机库和修理车间的烟道,会留下无穷的隐患,战斗中万一烟道中弹穿孔,有毒的高温废气就会喷射而出,使战斗保障作业陷入瘫痪。平时高温废气也会腐蚀烟道管壁,使之破损。当敌人实施原子、生物、化学战时,细菌、毒气或放射性沾染的空气,有可能通过进气管大量进入舰内。

现代舰艇上的电子设备和天线,严重地受到烟囱排烟的腐蚀,维修人员为此叫苦不迭。在航母上,烟囱排烟还会引起飞行甲板上的气流紊乱,危及舰载机着舰的安全。

如何处理这个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烟囱,是航空母舰设计上的大问题。经过努力,设计人员提出了“岛型结构”方案,将烟囱和舰桥结合在一起,布置在舷侧。有趣的是,各国的航母不约而同地都将岛型结构布置在右舷。为了减轻排烟对电子设备的天线的腐蚀,航母的烟囱朝外倾斜,这种烟囱样式一直沿袭至今,然而烟囱和排气的危害并没有真正解决。

如果有不需要排气的推进系统,就可以解决半个世纪来航空母舰和它的舰载机的潜在敌人——烟囱和排气。不必排气,意味着能源不需要空气,这正是核动力系统的一大特点。航空母舰使用了核动力系统以后,烟囱不需要了,才彻底解决了烟囱和排气的困扰。光是这一点,就有足够的理由采用核动力系统,何况它还给航空母舰在提高作战能力和改善舰员生活条件方面带来极大的好处。

核动力航空母舰能够为舰载机起降提供更可靠的保证,从而提高了舰载机作战能力。固定翼舰载机在起降时,需要航母高速行驶,提高必要的相对风速。而舰载直升机起降时,航母要不断改变航速,以保持微弱的合成风速。核动力航母既能高速航行,又可频繁调整航速,可以充分满足各类舰载机起降的需要。航母上的蒸汽弹射器、飞机升降机和拦阻装置,都要消耗大量能量。核动力系统可以为这些设备提供足够的动力,大大提高了舰载机的使用效率。

核动力航空母舰没有烟囱,不排废气,不会产生气流紊乱,提高了舰载机着舰的安全性。

核动力航空母舰本身不需要燃油,节省下的舱容可以用来装载更多的飞机用的航空燃油,弹药和备品。目前美国常规动力“小鹰”级航空母舰载有7820吨自用燃油,如改为核动力时,可增加近8000吨航空燃料,为原载航空燃油的一倍多,也就是说可以因此而增加一倍的作战时间,并可以减少处于极脆弱状态的海上补给次数。

据《詹氏舰艇年鉴》介绍,“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所载航空燃料可供所有舰载机使用16天。在这一点上,常规动力航母只能望洋兴叹。

从航空母舰的战略使用角度讲,航母在需要时可以高速驶往世界上任何一个海域。但消耗巨大的燃油的补给是个大问题。需要事先在各地建立燃料补给网,但海外基地是个十分敏感的问题。核动力航母更换一次核燃料可以连续航行10年,用不着海外基地支援。

舰艇的生活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舰员的士气。核动力航母的居住条件比常规动力航母舒适,舱室里的空调效果好。舰内没有蒸气锅炉发出的令人讨厌的噪音,也没有烟道散发的热气。

核动力航空母舰的淡水也是用海水淡化的,但不限量使用(因为有足够的核能使用)。美国水兵把水流如注的淋浴称为“好莱坞淋浴”,而把常规动力舰艇上限制水量的淋浴称为“海军淋浴”。在核动力航空母舰上,舰员可以享受“好莱坞淋浴”。

所以,航空母舰使用核动力是有很多好处的。但核动力舰的建造费用十分高昂,至少比常规动力舰要贵三成。至于核燃料,虽然比以前便宜了许多,但还是不能同石油相比。再加上基地和修理厂内的核能系统专用设施等,核动力航母的建造和使用费用还是相当昂贵的。

活动的海上机场

在二次世界大战震惊世界的“珍珠港事件”中,航空母舰出奇制胜,以赫赫战果赢得了军事家们的注意,直到这时,人们才认识到航空母舰和陆地上的坦克一样,已成为海上的活动碉堡和大武器库,有着令人惊奇的威力。

航空母舰虽然身胖体重,可跑起来还是挺快的,速度达到56~93千米/小时,与一般千吨以上的驱逐舰跑得一样快。

现代航空母舰,一般按排水量大小分为3类,即排水量6万吨以上的为大型;而小于两万吨的为小型;居于2万至6万吨之间的为中型。若以航空母舰担负的战斗任务不同,又可分为攻击型航空母舰、反潜航空母舰和泛用航空母舰3类。

攻击型航空母舰的排水量最大,它的甲板上停放有大批的攻击机和战斗机,可进行大规模的海、空战。它既能攻击敌方的舰船,又能轰炸敌方的重要目标,攻击力强,活动范围大。

反潜航空母舰的主要任务是同敌方潜艇作战,但也可用来支援登陆部队作战,因为这种航空母舰上载有反潜飞机和垂直起落飞机。

泛用航空母舰兼有以上两种航空母舰的特点,因为它是在攻击型航空母舰上同时带有一批反潜直升机和一些反潜设备。这种航空母舰的独立作战能力强。

通常,航空母舰上可停放具有各种作战能力的飞机上百架,它们有的专门进行投弹轰炸,有的施放鱼雷或发射导弹,有的进行侦察,还有预警飞机、垂直起落飞机等。舰上还装有一些火炮和导弹发射架,专门与来袭的敌机、导弹和舰艇作战。另外,航空母舰上还可以携带核武器。因此,航空母舰的攻击威力之大是其他任何舰艇都难以匹敌的。

航空母舰由于庞大笨重,抗风浪能力强,在12级台风中照样能安全航行。另外该舰携带的燃料多、续航能力强,可以远离港口独立作战,连续航行1万多海里。如果采用核动力,则它航行的时间更长,航程也更远。

航空母舰的主要缺点是目标大,容易爆炸起火、作战行动受到限制。该舰今后将向着小型化方向发展。设计家们已考虑把气垫技术应用于航空母舰上,使它的航行速度提高到100节,这样就能大大缩短飞机的起飞和降落时的滑行距离,取消弹射器和拦阻索。另外,有人还大胆设想将航空母舰与潜艇结合起来,提高它的隐蔽能力。如果上面这些方案得以实现,航空母舰的威力将大得惊人。

航母战斗群

航空母舰所以能成为美国海军的三朝元老,倚重日盛,一则“武艺”过人:集舰艇与飞机于一身;二则不断变革:由常规动力发展为核动力,由螺旋桨飞机发展为喷气机,由每艘载四、五十架飞机发展到载近百架飞机。象前面说到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排水量达到9万吨,载有性能先进的预警机、战斗机、攻击机、电子战机、反潜机和直升机,还有反应快速的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系统。

“尼米兹”级航母的首舰“尼米兹”号的造价,由于历时14年,经历美国的能源危机、通货膨胀等因素,竟高达18亿美元(1975年),是1961年建成的美国第1艘核动力航空母舰“企业”号造价(4亿5千万美元)的4倍多,比同时建造的常规动力航空母舰“小鹰”号贵1倍,被称为“价值数十亿的航空母舰”,一时在美国国内成了议论的话题。

一艘航空母舰除了它自身的装备外,还须配备飞机。一个航空母舰飞行联队的飞机总价大约与航母的建造费用相当。此外每年使用所耗的费用,包括数千名官兵和近90架飞机的维护费,大约需要3亿美元,相当于航母造价的一成(80年代建造的核动力航母造价约30亿美元)。每架F—14A“雄猫”式战机飞行1小时就耗费3000美元。

航空母舰艺高威重,造价昂贵,战时是敌方攻击的重要目标。临阵作战,自然不能单枪匹马,需要配备一些护卫舰艇乃至物资供应船。

美国海军编组的“航空母舰战斗群”,每一战斗群包括: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1~2艘、驱逐舰4~6艘、补给舰1~2艘。如果是核动力航空母舰,就配备核动力巡洋舰。据说,另外还配备核动力攻击型潜艇1~2艘护航。所以航空母舰一出动真是浩浩荡荡,前呼后拥,威风凛凛。

一个航空母舰战斗群,不一定只有一艘航空母舰。一般在形势比较紧张的地区,美国海军就用2艘航空母舰组成战斗群;而在较缓和地区则派遣重新服役的战列舰配以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水面舰艇作战群(SAG)。

航空母舰战斗群以时速60公里以上的速度在海上活动,能控制以航母为中心、半径1000海里(1850公里)以内的海洋及陆地。它不必象空军要担心作战地区基地问题,也不必象陆军部队要考虑如何到达目的地。美国战后往往先派遣航空母舰编队到发生“危机”的地区去,就是充分利用其独立性和机动性。

将军马前卒——舰载机众生相

航空母舰战斗群的作战能力,主要决定于它的舰载机性能和多种舰载机的组合是否符合作战要求。

美国海军的现役航空母舰,一般都配属一个舰载机联队(或称航空联队)。联队的编制随舰载机的发展和作战需求的变化而多次调整。1984年,美海军研究提出了一种所谓“新概念”舰载机联队组成方案,并于1987年6月开始在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的第4艘“罗斯福”号上部署。它的编成是:

2个战斗机中队——20架F—14A“雄猫”
2个战斗攻击机中队——20架F/A—18“大黄蜂”
2个重型攻击机中队——20架A—6E“入侵者”
1个空中预警中队——5架E—2C“鹰眼”
1个电子战中队——5架EA—6B“徘徊者”
1个空中反潜中队——10架S—3A“北欧海盗”
1个直升机反潜中队——6架SH—3H“海王”

共计10个舰载机中队,86架飞机。

这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舰载机联队的主要样式。这种混合编队使航空母舰具有搜索、警戒和打击能力,以及为攻击机和航母战斗群本身提供战斗掩护。

F—14A是美国第4代超音速战斗机,美海军用来取代F—4“鬼怪”式战斗机用于防空的。1970年首次试飞,时速达到2485公里。它不但能全天候作战,全方位攻击,而且既能下视下射,又能上视上射。

装备有AWG—9火控系统,能同时跟踪24个目标,使用“不死鸟”空空导弹从100公里以外能同时攻击6个不同高度和距离上的空中目标。它的雷达的探测距离达180公里。

F—14A可携带“不死鸟”或“麻雀”或“响尾蛇”空空导弹6枚,也可携载普通炸弹。另有M61A“火神”20毫米6管航炮一门。

“雄猫”的作战半径为925公里,是目前世界上作战半径最大的舰载机。重量达25~32吨(携载导弹时重达32吨)。具有可变翼,所以战斗能力很强。据报道,它和美国空军的F—15战斗机(目前美国最先进的战斗机)进行过20余次模拟格斗,胜了20局,平了几局,只败了一局。

“雄猫”机的缺点是价格太贵,每架超过4000万美元,且需2名乘员(驾驶、领航)。

在海湾战争中,以美军为主的多国部队使用了多种新型武器,其中有美国第4代超音速战斗机最晚服役(1983年)的机型—F/A—18。美国第4代超音速战斗机最初只有两种型号:F—14“雄猫”(1972年服役)和F—15(1975年服役)。但由于F—14和F—15尺寸大,重量重,设备复杂,价格昂贵,海、空军无力购买所需数量(须替换4000余架F—4“鬼怪”式),海军只买了500多架F—14,空军只采购了700多架F—15。后来海、空军各自决定再研制一型相对轻、小,价格低一些的(作战性能也稍低的)战斗机,这就是F—18和F—16的由来。(去年美国决定售台的就是F—16战斗机)。

F—18飞机要代替大部分F—4“鬼怪”和A—7攻击机(一部分F—4由F—14取代)。这样F—18既要有对空作战能力,也要有对地(舰)作战能力,所以它的编号为F/A—18(F是对空作战的意思,A是对地作战的意思)。

由此可知,F/A—18是一种多用途战斗机,主要用于中近距离的防空和对地、对海攻击任务。

为了使F/A—18既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又有合理的价格,研制时海军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最大速度只要求M1.8(M为马赫,马赫为音速,1.8马赫即1.8倍音速)(F—4为2.2,F—14为2.4)。实际上M1.8已经可以顺利执行F/A—18所担负的作战任务,因为当用于对海攻击时,挂载了弹药以后,所有的飞机最大速度都只能是M0.9左右,太大的速度也用不上;而用于近距离空战时,速度范围一般为M0.2~M1.5,有M1.8已足够了。只有用于紧急拦击时,希望速度越快越好,这时使用F—14最合适。

这就是航母的舰载机联队为什么既配备F—14,又配备F/A—18(形成高低搭配,既能遂行作战任务,又能节省经费)的原因。在“沙漠风暴”行动中,美舰载机起降18120次,其中21%执行防空任务,这一任务的67%是由F—14执行的,33%是由F/A—18完成。

F/A—18重16~22吨,实际最大时速1910公里,装备APG—65脉冲多普勒雷达,能同时跟踪10个不同目标,能携带“麻雀”和“响尾蛇”空空导弹6枚,有M61A20毫米炮。当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最大挂弹5~7吨,但通常只带2吨左右。

F/A—18“大黄蜂”的价格约2000万美元,为F—14和F—15的1/2。

A—6E是1972年开始装备美国海军的,是全天候攻击机,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舰载攻击机。在海湾战争中表现十分活跃。1991年1月,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切尼宣布撤销A—6的后继机型A—12的研制计划。这样,A—6还将在美海军继续服役多年,所以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舰载机型,它已有多种改进型,还有空中加油型和电子对抗型。

A—6E的发展背景与F/A—18有点类似。战后,美海军为了使舰载机能携载核炸弹而研制了A—5“民团团员”舰载攻击机。核炸弹挂在两台发动机之间的弹舱内,当飞机到达目标上空时,用高压气体将核炸弹推出。时速为2倍音速。但A—5重达36吨,起落性能不很好,价格比亚音速飞机贵很多,且低空性能也欠佳,所以没有大量装备海军。

美国海军研究分析后得出,为完成相同的攻击任务,从费效比看,高亚音速攻击机比超音速攻击机要合算(购买一架超音速攻击机的费用可购买两架高亚音速攻击机,而两架比一架的突防成功率要高很多)。

A—6E“入侵者”重型攻击机是并列双座、双发动机的高亚音速飞机,最大时速为1037公里(M0.9)。两名乘员中,左座为驾驶员,右座为领航轰炸员。它装有APQ—148导航和攻击雷达、导航和攻击计算机、攻击效果摄象机、前视红外装置及激光照示器等。能绘制并显示飞机前方16公里内的外景投影图,在低空飞行时可以进行地形回避和地形跟踪。所以它的良好的低空远距离准确飞行和攻击能力,是轻型攻击机所难以企及的。

A—6E载弹量超过8吨,可使用普通炸弹、激光制导炸弹、空对舰导弹、空对地导弹和反辐射导弹等。

E—2C舰载预警机用于舰队的远程警戒和空战的引导指挥,是航空母舰的空中指挥所和机动预警雷达站。

它装备有APS—138三坐标雷达(飞机背上象园桌面似的东西就是雷达天线)。这个雷达相当先进,它对高空轰炸机的发现距离约740公里,对低空轰炸机的发现距离为460公里,对舰船为360公里,对低空战斗机为408公里,所以它能为航空母舰提供20分钟以上的预警时间。它能同时跟踪250个空中目标,并能对其中30个目标加以控制,即能引导己方30批战斗机进行截击作战。

E—2C的活动半径为375公里,续航时间6小时,乘员5人。

舰载空中预警机被认为是远洋舰队作战不可缺少的机种。1981年马岛战争中,英国舰队由于没有预警机,致使“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被阿根廷飞机炸沉;而1982年以色列在与黎巴嫩和叙利亚的一场空战中,借E—2C之助,创造了1∶79的战绩。在“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行动中,美国海军在空中自始至终保持有1架E—2C,提供对波斯湾中、北部的预警,对一些战斗巡逻机实施控制并负责航母战斗群的中继通信。

E—2C是由E—2、E—2A、E—2B发展而来,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装备部队的。

EA—6B“徘徊者”是在A—6舰载攻击机基础上改装而成的专用舰载电子战飞机,乘员4人,是美国海军主要的电子战飞机,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海军舰载型电子战飞机。它的主要任务是压制敌电磁探测设备,掌握战区的制电磁权。在与其他舰载机协同作战时,EA—6B往往担负使用电子对抗手段,压制敌防空兵器和掩护己方兵力撤离战场等任务。

机上装有4吨多重的电子干扰设备,主要包括超短波通信干扰机、回答式欺骗干扰机、杂波干扰和箔条投放器等。

EA—6B于1967年开始服役,迄今已进行了34次改装,1990年刚进行了一次现代化改装,主要提高4个方面的能力:

一是改进战术干扰系统,包括改装ALQ—99世界上功率最大的机载电子干扰系统,加装新研制的ALQ—149型干扰机,扩大了干扰范围,加强了通信干扰能力。

二是提高威胁探测能力,包括加装可根据目标速度和截面积对目标进行区别和分类的ALQ—156导弹探测系统。

三是装备“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和联合战术信息分配系统,提高了多架飞机协同作战时的信息交换能力。

四是更换大推力发动机。

该机是法国海军原有的军旗Ⅳ型的后继机,1974年首飞,最大时速略超过M1。武器有2门30毫米航炮,另可装载多种炸弹,AS37“马特”空地导弹及AM39“飞鱼”空舰导弹等。

“超级军旗”从1977年开始大量生产。法国海军战斗机主要是F—8“海盗”,现在“超级军旗”也担负战斗机的任务。

“超级军旗”出售给阿根廷14架。在马岛战争中,阿根廷使用“超级军旗”战斗/攻击机发射“飞鱼”反舰导弹击沉了英国最新型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和英国的大型运输船“大西洋运送者”号。

“海鹞”多用途舰载垂直/短距起降战斗、侦察和攻击机,是从“鹞”式飞机改型而来,主要由英国海军“无敌”级轻型航空母舰携载,1979年开始服役。它的最大特点是,不需要使用航母上的蒸汽弹射器来弹射起飞,也不需要拦阻索阻拦着舰,只要有一块半径15米的起降区便可垂直起飞和降落。

“海鹞”速度较低,最大平飞速度M0.95;作战半径较小,约460~750公里。可携载2枚“海鹰”空舰导弹或炸弹2吨,有2门30毫米航炮。装备有“蓝狐”雷达、火控系统等。

“苏—27”是苏俄第一种舰载超短距起降飞机,也是世界上第一种舰载超短距起降飞机。它首次装备在苏俄第一艘大型航空母舰“库兹涅佐夫”号上。

“苏—27”具有很大的推重比(1.0以上),自主加速能力很强,低速大迎角时升力特性极好,起飞速度小,滑跑距离短,这使其在航空母舰上率先摆脱了弹射器,降落也只需轻型拦阻装置。它只需借助航行中形成的甲板风,再在航母上设一斜升式起飞甲板,使飞机起飞时获得很大的迎角,便可起飞。这种自主式超短距起飞,是普通超音速喷气式飞机不用弹射器能在航空母舰上安全起飞的首例。最大平飞速度2.3倍音速。

“苏—27”在1969年开始研制时的目标,就是陆海两用,从而节省了费用,在设计思想上走在西方的前面。

“苏—27”有10个挂架,最多可挂10枚空空导弹,也可携带空地(舰)导弹和炸弹,最大载弹量6吨;还有1门30毫米6管旋转航炮。火控系统中有红外探测仪、激光测距仪、平视显示器等。特别是称为“看到哪就打到哪”的头盔瞄准具,可带动红外导弹制导头,指向飞行员所搜索的同一目标,此时如发射导弹,导弹就会自动飞向所“看”到的目标,而不需要飞机和导弹的纵轴线对准目标。西方专家认为,在这一点上苏俄领先西方8年。

雅克—38“铁匠”飞机实际上可以说是苏制“海鹞”,1978年服役,与“海鹞”同期。目前世界上真正进入实际使用阶段的这类飞机也只有这两种,所以它们都是先驱。

“铁匠”飞机的使命与“海鹞”相同,用于舰队防空。它采用升力发动机同可转动喷口的主发动机相组合,在气动方面所付出的代价较小。

“铁匠”除配备AA—2空空导弹和攻击小型舰艇用的AS—7近程空舰导弹外,还可携带火箭弹和23毫米双联装机关炮。

垂直起降垂直发射

海军不但航空母舰载有飞机,其他水面舰艇,如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两栖舰和一些辅助舰船都载有飞机,甚至最近建造的小型舰艇也有设计装载飞机的。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海军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不是一二个海军大国的情形。许多有海军的国家都在这样做。

水面舰艇装载的飞机,除航空母舰有战斗机、轰炸机等较多机种外,其他舰艇装载的都是直升机,主要是反潜直升机和多用途直升机。直升机帮助水面舰艇扩大了搜索和攻击潜艇的范围,装上大功率的雷达和电子设备可以作侦察、警戒用,还可以支持海军陆战队登陆作战,执行垂直补给、布雷、扫雷等任务。所以,海军舰艇用的直升机的研制,大都在向着大型和多用途的方向发展。

看好直升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便是海军舰艇不可能拥有足够长的跑道。即使是大型航空母舰,飞行甲板的斜角部分也才有将近240米的长度。直升机可以垂直起飞,不需要很大的面积,更不需要长长的跑道。

海军的其他飞机,也都在向短距和垂直起降的方面发展。世界上第一种垂直、短距起降的战斗机,是英国研制的“鹞”式战斗机。这是一种音速、单座战斗机,集中了直升机和战斗机的优点,有灵活的中低空机动和作战能力。它的实用升限15240米,最大外挂弹药量,垂直起降时可以达到2270公斤,短距起降为3630公斤。有2门30毫米航炮,5个武器外挂架,可挂普通炸弹,也可挂2枚空对空导弹。它靠一台旋转喷口推力转向发动机,提供起降时需要的升力、过渡飞行和正常飞行时需要的推力。不足的地方是航程短,载弹量小。英国在“鹞”式战斗机的基础上发展了海鹞式舰载机,已经装备英国海军。

世界上真正具有超音速飞行能力的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要算是俄罗斯的雅克—141战斗机。它的最大速度可以达到M1.7,实用升限1.5万米以上,最大航程2100公里。

除了飞机,海军舰艇的导弹,也在朝着垂直发射的方向发展。过去,许多舰艇的导弹发射方式是这样的:露天甲板上设置导弹发射架,导弹则存放在甲板下的弹库里,发射时要经过许多程序,才能把导弹提到甲板上,再按指挥系统指令进行瞄准,这一连串过程至少要用20秒时间。下一枚导弹的发射又得如此重复一遍,再花20秒钟,显然不适合海战要求。垂直发射技术,是把导弹垂直装在一个特制的单元容器里,容器垂直装在舰艇的导弹库里,导弹库的顶部就是舰艇的上甲板。导弹发射,只要打开甲板上每枚导弹的发射口盖,接通发射电路就可以。这就省去了许多机械动作,发射时间大大缩短。50年代中期,苏联首先采用这种发射系统。美国人急起直追,也很快研制成功。美国海军的这种垂直发射系统,取模块设计,把包装筒和发射筒合二为一,以8个为一个单元,8个单元为一个发射装置,发射一枚导弹只需1秒钟的时间。

这种装置重量轻、体积小,可以充分利用舰艇上的空间灵活布置,自动发射,而且即使有一枚导弹因故发不出去,也不会影响其他导弹的发射。美国海军自己吹嘘说这是它的三大法宝之一,“将使未来海战发生根本变化”。

美国海军吹嘘的其他两大法宝,一个是宙斯盾系统,就是由指挥、武器控制、导弹火控、导弹发射、相控阵雷达、战备检查等6个部分组成的全自动作战指挥与武器控制系统。另一个是舰载巡航导弹,其中最著名的是战斧式巡航导弹,被称作“会思考”、“有眼睛”的导弹。这种导弹还有个称号叫“掠地飞”。它能超低空飞行,在海上贴着海面7~15米高度飞行,在崎岖山地能在150米高度以下飞行,能钻山沟,拐急弯,也能突然升高。在海湾战争中美军用了不少。

各国航空母舰

“基辅”级航空母舰

“基辅”级航空母舰是前苏联设计制造的一艘常规动力多用途航空母舰。该舰于1970年9月开工建造,1972年12月下水,1976年服役。全舰长275米,宽32.7米,吃水深10米,飞行甲板长185米,宽20.7米,满载时排水量3800吨,最大航速32节,续航力为13500海里,舰上人员1200名。装载垂直起降飞机,具有较强的反潜、对空和对海作战能力。有舰载机32架,其中:“雅克—36”垂直起降战斗机12架,蜗牛型反潜直升机19架,“雅克—36”教练机1架。该舰武器装备有:4座双联装SS—N—12型远程反舰导弹发射装置,2座双联装76毫米火炮,8座六联装23毫米自动速射炮;反潜武器有:2座双管反潜导弹发射架,2座五联装鱼雷发射器;电子战设备有:2座欺骗式干扰火箭发射架,8个电子对抗装置及各种雷达设备和火控系统等。

“中途岛”号航空母舰

“中途岛”号航空母舰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一艘最大的战舰。该舰于1943年10月27日开工建造,1945年9月建成服役。全舰长300米,宽34.4米,吃水深10.9米,满载时排水量6.4吨,航速可达到33节,全舰编制人员4415人,其中舰员2615人,航空人员1800人。飞行甲板宽72.5米,并装有弹射器,搭载各种类型飞机约万架,一次可同时起飞3架。“中途岛”号航空母舰自服役先后进行了3次现代化改装,加宽飞行甲板,延长飞机跑道,增加弹射装置,扩建飞机维修车间。现在,舰上武器装备有:“海麻雀”导弹发射装置2座,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发时架2座。电子设备有:海军战术数据系统、对海雷达、对空雷达、测高雷达、导航雷达和卫星通信设备等。该舰在1991年初还参加了海湾战争。

“独立”号航空母舰

“独立”号航空母舰,是美国设计制造的一艘攻击型常规动力航空母舰。该舰于1955年开工建造,1958年下水,1959年开始服役美国海军。“独立号”是美国现役航空母舰中较老的一艘,1985~1988年进行了现代化改装。该舰满载时排水量8.1万吨,舰长326.4米,宽39.6米,飞行甲板长319.1米,宽76.8米。舰上有8台锅炉,总功率为28万马力,最大航速33节,续航力8000海里。舰上有14个舰载机联队,约80架飞机,其中有F/A—18型战斗轰炸机18架,F—14A型战斗机18架,A—6E型电子战飞机4架,E—ZC型预警机4架,SH—3H反潜直升机6架。舰载武器有3座八联装“海麻雀”中程对空导弹发射架,3座20毫米6管“火神——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射速每分钟3000发,有效射程1.5千米),主要用于拦击迫近的来袭导弹和其他空中目标。舰上还装备有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海军战术”数据系统、火控系统、培康导航系统、卫星通讯系统、电子战系统及其他各种雷达等。

“艾森豪威尔”号航空母舰

“艾森豪威尔”号航空母舰是美国设计制造的一艘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航空母舰。该舰于1970年开工建造,1975年下水,1977年开始服役美国海军。整个军舰造价为20亿美元。满载时的排水量9.15万吨,舰长332.9米,舰宽40.8米,带斜坡的飞机甲板长322.9米,宽76.8米。宽敞的飞机库长208米,宽33米,高8米。可搭载一个舰载机航空联队,包括各型飞机近百架,其中主要有攻击能力很强的F—14“公猫”战斗机20架,F/A—18“大黄蜂”战斗轰炸机20架,A—6“入侵者”攻击机20架,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6架,E—ZC“鹰眼”预警机5架,S—3A“北欧海盗”反潜巡逻机10架,SH—3G/H“海王”直升机6架等。

“艾森豪威尔”号航空母舰的飞机起飞速率很高,飞行甲板上装有4座供飞机起飞用的蒸汽弹射器。弹射率为每20秒钟一架,7~8分钟即可起飞一个战斗机中队。每天能出动200多架次飞机,执行远距离攻击任务。“艾森豪威尔”号采用核动力,因而比其他大型常规动力航空母舰具有更大的战斗效能和威慑力。舰装核燃料可持续使用13年,最大航速33节,续航力80~100万海里,不需添加燃料以30节航速可环绕地球航行。舰载飞机油料1万吨,可保证舰载机进行16天的飞行活动。舰上还装有航行补给设备,可在20节的航速下接受补给,补给量为每小时200吨。

“艾森豪威尔”号航空母舰攻击能力强,但自卫能力弱,要依靠编队中的其他战舰护航。舰上武器系统主要有3座八联装“海麻雀”中程对空导弹发射装置和3座20毫米6管“火神——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

为提高生存能力,“艾森豪威尔”号采用了许多先进技术,使舰体结构坚实。飞行甲板是封闭式,机库甲板以下的船体是整体的水密结构。双层船体采用高强度钢,中间层是水箱和泡沫灭火设备。这种结构能在舰体严重受损的情况下对全舰起保护作用。全舰设有23道水密横舱壁和10道防火舱壁,将全舰分为2000个隔舱,安全设备十分先进。

“竞技神”号航空母舰

“竞技神”号航空母舰是英国设计制造的一艘两栖突击型航空母舰。该舰于1944年6月开工建造,1953年下水,1959年开始在英国海军服役,以后又进行了多次现代化改装。全舰长230米,宽27米,吃水深8.5米,满载时排水量2.9万吨,航速28节,续航力4520海里,舰上编制人员1350名,其中舰员1000人,航空人员350人。舰上武器装备有四联装“海猫”航空导弹发射装置2座、舰载“海王”反潜直升机9架、“海鹞”垂直、短距起降飞机5架。该舰最多可搭载37架飞机。舰上的电子设备有对空警戒雷达、对海搜索雷达、导航雷达、火控雷达等。“竞技神”号航空母舰在1982年4月英、阿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中担任英国舰队的指挥舰,发挥了重要作用。1986年英国将该舰卖给印度。

“福煦”号航空母舰

“福煦”号航空母舰是法国设计制造的一艘常规动力中型航空母舰。它的主要任务是保护法国领海与海外,保护海上交通线,独立或协同其他海空兵力作战。1963年开始在法国海军服役,以后进行过2次较大规模的现代化改装。该舰满载时排水量3.278万吨,最大航速32节,续航力4800海里。舰上载有固定翼飞机36架,其中F—SE“十字军战士”战斗机10架、“超军旗”攻击机19架、“贸易风”反潜机7架、“超黄蜂”直升机2架。对岸上或海上目标进行大规模攻击时,每次可派出12~18架飞机实施270海里的远程袭击,每小时出动一次。舰载卫星通信系统和海军战术数据系统,能早期发现并自动跟踪来袭的飞机、导弹和潜艇,判明目标性质并提供打击其所需的各种数据。舰上装备的2座“响尾蛇”对空导弹发射架,发射导弹射程为8千米,飞行速度每小时950~1000千米。此外,还有电子干扰系统和战术指挥中心。

“圣女贞德”号航空母舰

“圣女贞德”号航空母舰是法国设计制造的一艘直升机航空母舰。该舰于1960年7月开工建造,1961年9月下水,1964年6月开始服役。该舰平时用于训练,战时作为两栖突击舰、直升机母舰和运兵船。舰长182米,宽24米,吃水深6.6米,满载时排水量1.236万吨,航速26.5节。航速15节,时续航力为6000海里。飞行甲板长63米,宽21米,可搭载“大山猫”重型直升机8架。升降机载重能力120吨。全舰编制人员:军官30人,士兵587人,实习生192人。舰上武器有“飞鱼”导弹发射架6座,100毫米火炮4门。电子设备有战术数据自动化系统、对空雷达、对海雷达、测高雷达、导航雷达、火控雷达和声纳等。

意大利“加里波第”号航空母舰

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其领土象一只伸入地中海的大皮靴,在战略地位上举足轻重。意海军可以有效地扼制东西地中海,夺取地中海制海权;同时长达7000多千米的海岸线又易遭受来自各个方向的海上攻击。因此,海上力量的发展历来受到意大利的高度重视。

然而,二战前的意大利由于战略思想有误,始终拒绝发展航母;二战后由于国力日衰,又只能有心无力了。直到70年代中期,前苏联舰队频频出现在地中海,意大利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威胁,于是在1975年~1984年的10年海军规划中,意海军首次提出建造1艘“载机巡洋舰”,该计划最终导致了轻型航母C551“加里波第”号的出现。

该舰1981年3月在联合造船公司蒙法尔科内船厂开工,1983年6月下水,1987年8月正式服役。由于精心设计,该航空母舰可搭载18架直升机或16架AV—8BⅡ“鹞”式垂直、短距起降飞机。而比它大的一些航空母舰却不如它。不仅如此,该舰的武备也非常强:远程、中程和近程各种武器齐装配套,反舰、防空和反潜三者攻防兼备。它的火力强度甚至超过一般巡洋舰的水平。舰上装有4座“奥托马特”MK.2反舰导弹发射装置,2座八联装“蝮蛇”防空导弹发射装置,3座“布莱达”40毫米/70双管速射炮,2座三联装324毫米MK—46反潜鱼雷发射管。

“加里波第”号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率大、启动快、操纵灵活等特点,因此该舰不仅航速快,而且机动性强。该舰也装有6.5度的滑橇式甲板,其目的自然是为垂直/短距起降飞机而准备的,下一步,舰上搭载的舰载机将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和直升机,从而使其能有效地执行中近海作战任务。

“加里波第”号全长180米,宽23.8米,吃水6.7米,标准排水量1.01万吨,满载排水量1.337万吨。动力装置为4台LM—2500燃汽轮机,总功率8万马力,双轴双桨推进,最高航速30节,续航力为7000海里/20节。它的飞行甲板为直通式,长173.8米,宽30.4米,甲板前端有6.5度的上翘,可停放6架AV-8B“鹞Ⅱ”式垂直起降飞机或6架SH-3D“海王”直升机。机库设在飞行甲板下面,长110米,宽15米,高6米,总面积1650平方米,可停放12架AV-8B或12架“海王”。在右舷上层建筑前后各有1部升降机,长18米,宽10米,载重15吨。全舰编制825人,其中550名舰上人员,230名航空人员,其他为司令部人员。它的标准载机方式是8架AV-8B和8架“海王”,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只载16架AV-8B或18架“海王”。

“加里波第”号虽然属于轻型航母,但却装备了比较强大的舰载武器,这与西方国家不太一致,却与俄罗斯的思路不谋而合。反舰武器是4座“奥托马特MK-2”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射程180千米。防空武器是2座“蝮蛇”八联装防空导弹发射装置和3座“布莱达”40mm双管速射炮,前者射程13千米,备弹48枚;后者射程4千米,发射率300发/分。

舰上还装有2座三联装324mm反潜鱼雷发射管,使用射程11千米、航深450米的MK-46鱼雷,也可发射更先进的MU-90鱼雷。对空雷达为SPS-52C和SPS-768、SPN-728;对海雷达为SPS-774、SPS-702;导航雷达为SPN-749(V)2;火控雷达为SPG-75、SPG-74。电子对抗设备为SLQ-732,另有DE-1160LF型变深声呐和1部SLQ-25“水精”拖曳式诱饵系统。

美国“企业”号核动力航空母舰

1954年9月30日,美国海军“鹦鹉螺”号核潜艇建成服役,标志着海军舰艇发展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其实,美国海军作战部长谢尔曼早在1950年就建议探讨“建造原子动力的航空母舰的可能性”,但后来被核潜艇抢了先。核动力航母的优越性是不言而喻的,1958年2月4日,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母CVN65“企业”号在纽波特纽斯船厂开工建造,1960年9月24日下水,1961年11月25日正式服役。

“企业”号全长342.9米,宽40.5米,吃水11.9米,标准排水量7.573万吨,满载排水量9.32万吨,舰上载航空燃油8500吨,动力装置为8座西屋公司的A2W压水反应堆,驱动4台通用电气公司的蒸汽轮机,4轴4桨,主机总功率28万马力,最高航速30节,更换一次核燃料可航行20万~50万海里。全舰舰员为3319人,航空人员为2625人,司令部人员为72人。

“企业”号舰体与“小鹰”级基本相同,采用了封闭式飞行甲板,从舰底至飞行甲板形成整体箱形结构,在斜直两段甲板上分别设有2部蒸汽弹射器,斜角甲板上设有4道拦阻索和1道拦阻网,升降机为右舷3部,左舷1部。其机库为封闭式,长223.1米,宽29.3米,高7.6米。飞行甲板为强力甲板,厚达50毫米,在关键部位加装装甲,水下部分的舷侧装甲厚达150毫米,并设有多层防雷隔舱。

“企业”号舰载武器为3座八联装“北约海麻雀”舰空导弹发射架和3座“密集阵”近防系统。

电子设备为:SPS-49(V)5、SPS-48E对空雷达;SPS-67对海雷达;6部MK-95“海麻雀”火控雷达以及导航、助降雷达等。

电子对抗为:SLQ-32系统和4座MK-36干扰火箭发射器,另有SLQ-36拖曳式诱饵系统。

在近40年的服役期内,“企业”号上舰载机的搭载情况有过多次更改,现在上舰的是第11舰载机联队,采用的是“标准型”配置,具体方案是:1个F-14“雄猫”战斗机中队,14架;2个F/A-18C“大黄蜂”海军战斗/攻击机中队,24架;1个F/A-18A“大黄蜂”海军陆战队战斗、攻击机中队,12架;1个E-2C“鹰眼”预警机中队,4架;1个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中队,4架;1个S-3B“北欧海盗”反潜机中队,8架;1个SH-60F“拉姆普斯”反潜直升机中队,5架。总共8个飞行中队,71架各型飞机。此外,还有2架HH-60H运输直升机。

在漫长的海上生涯中,“企业”号共4次更换核燃料:在航行了20.7万海里之后,于1964年11月第1次更换;又航行了30万海里之后,于1969年10月第2次更换;在航行了50万海里之后,于1979年第3次更换;在1991年该舰实行“延长服役期改装计划”时,第4次更换核燃料。

意大利“凯沃尔”号航空母舰

提起意大利的航母,人们很自然就会想到意大利海军目前唯一在役的航空母舰“加里波第”号。“加里波第”号是世界上最小的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仅1.33万吨。别看它吨位小,却有惊人的作战潜力。它设计精心,巧储武备:舰上可搭载18架“海王”直升机,主要用来担负特遣编队的反潜防御任务;还可根据局部防御作战的需要,配置16架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意大利海军借助自己这艘最大的战舰,将海上远航作战能力提高了一大截。“加里波第”号航母自1987年8月服役以来,它的确为意大利人挣足了面子,也使意大利海军在欧洲海军中的地位和影响有所上升。

但是,“加里波第”号航空母舰毕竟服役快满20年了,已开始步入“中暮年”期;而且其性能和作战能力与法国的“戴高乐”号航母、英国的“无敌”号轻型航母相比都显得落伍,差距相当明显。更为重要的是,意大利海军在2002年退役了“维内托”号直升机巡洋舰后,大型舰艇就只剩下“加里波第”号航母了,“形单影只”,很难完成从地中海海域东进西出的海上行动及有效保卫自己海洋权益的任务。意大利海军难免着急了!

作为西方七强中的一员,意大利尽管经济总量和军事实力并非名列前茅,但却不甘心屈居欧洲二流强国的地位,更不愿意沦为欧洲二流海军,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其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外贸进口的不断增加以及参与世界维和行动数量的日渐增多,意大利对建立一支较强的海上力量表现出了极大的渴求,尤其对航空母舰的需求似乎格外强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意大利政府决定拿出8.5亿美元,为海军建造一艘无论是吨位、还是总体性能均优于“加里波第”号的新型航空母舰,以期保持拥有两个轻型航空母舰编队的实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凯沃尔”号出世了。

“凯沃尔”号能担负多种作战任务,有着非同一般的两栖作战能力。

“凯沃尔”号航母于2001年动工兴建。经过3年多时间的精心打造,这艘新型航空母舰如今终于下水了,接下来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舾装、试航,预计将于2007年交付,2008年正式加入意海军现役。

如果仅从目前下水的“凯沃尔”号航母的战技术性能数据来看,似乎看不出它有什么太突出的优点。它长为244米,比美国“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的长度要短近百米;宽39米,也远远小于“尼米兹”级76米宽的甲板;它的满载排水量只有2.7万吨,不仅比不上美国约10万吨左右的大型航空母舰,而且比法国的“戴高乐”号航空母舰也相去甚远。

但是,“凯沃尔”号航空母舰的性能却不可小觑。首先,“凯沃尔”号航空母舰能担负多种对地、对空作战任务。它可起飞与降落12架直升机和8架“鹞”式短距、垂直起降战机,甚至可搭载和起降美国洛马公司生产的JSF“联合攻击战斗机”。其次,它可实施两栖作战任务,这是其长项。“凯沃尔”号航母的机库能够容纳100辆轻型车辆或者24辆主战坦克,并通过两个60吨的跳板进行车辆和坦克的装卸,一个跳板位于右舷靠近船首的部分,另一个跳板设在舰尾,有着非同一般的两栖作战能力。再次,“凯沃尔”号能担当旗舰和海上编队的指挥控制中心,称得上是意海军扬威地中海的新“骠骑”。舰上装有作为旗舰所需的各种设备,拥有一个1000平方米的指控中心,能有效地协调空战和指挥两栖作战。意大利军方表示,“凯沃尔”号航母服役后,将大大提高意海军的信息作战和远洋作战能力。第四,“凯沃尔”号航空母舰自持力为18天,最大航速可达28节,可持续航行约7000海里,只需耗费所携燃料的一半便可从意港口驶抵波斯湾海域,足以保障其海上运输通道畅通和维护海洋权益的需要。而且该舰也比载员只有830名的“加里波第”号航母的载员多了近1/3,全舰共可搭载各类人员1200多名。第五,舰首装有滑橇式飞行甲板,可供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短距快速起飞的需要,从而能使其作战能力迅速提高,能有效地执行中、近海作战任务,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远海作战能力。据称,在建造新航母的过程中,“凯沃尔”号航母还采用了其他大量最新的技术成果,意大利民用工业也在航母的建造过程中提高了研发能力。

法国“克莱蒙梭”级航空母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重建的法军与全世界许多西方国家一样,一开始接收美国在二战时代建造、尔后淘汰下来的旧船作为舰队主力,或者接收美援计划下的武器装备。然而随后法国很快就走出了美国的阴影,绝大部分的国防武器都实现了国产化,法国随后也成为全欧洲国防工业自主研发能力最强的国家。海军方面,作为现代海强象征的航空母舰,法国自然是不会不造的。法国第一种自制的航空母舰,就是于1963年服役的“克莱蒙梭”级航空母舰。可别小看这种满载排水量仅3.3万吨的中型航空母舰,在1980年代后期苏联“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航空母舰现身之前,“克莱蒙梭”级可是除了美国航空母舰之外,全世界唯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新设计的传统起降航空母舰。其主要任务是:保护法国领土、领海与海外省、领地的安全,支持政府的对外政策,保障海上交通线的畅通,进行独立作战与协同其他海空兵力作战。

战后,法国作为北约的一个成员国,既要承担北约分配的任务,同时又要维护海上利益,重振大国的雄威,迫切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为此,各盟国,特别是美国、英国、加拿大抽调部分舰艇补充法国海军,给了法国海军200艘包括3艘航空母舰在内的舰艇,法国另外从战败国德、意海军手中得到35艘包括10艘护卫舰在内的中小型舰艇,补充了本国海军。

然而,这批舰艇的舰龄普遍较长,已经不适应担任北约组织和本国政治、经济利益的要求中所赋予的任务。为此,法国海军于1952年提出建立一支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能适应海战新条件的海上力量发展计划,并得到法国政府的批准,于是建造航空母舰的计划便应运而生。第1艘航空母舰“克莱蒙梭”号于1953年制定预算,1955年11月动工,1957年12月下水,1961年服役。第2艘“福煦”号于1955年制定预算,1957年动工,1960年7月下水,1963年7月服役。至此,法国海军已建造了一批以航空母舰为主的水面舰艇攻击力量,从而大大提高了法国海军的战斗力,使海军的面貌为之一新。正如当时的法国总统在“福煦”号航空母舰服役一年后所指出的那样:“法国海军已史无前例地位于各武装力量之首。”

两艘本级舰都以20世纪初期法国著名的军事将领与国家领袖来命名:“克莱蒙梭”号以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总理克莱蒙梭命名,“福熙”号则采用一次大战时期曾任西线协约国最高统帅福熙将军之名。

基本结构

“克莱蒙梭”级航空母舰标准排水量为2.73万吨,满载排水量为3.278万吨。它拥有城市公共生产的各种功能:膳食、住宿、治安、卫生、行政管理、消防安全、消遣娱乐和新闻报道等。虽然它的全长只有265米,宽31.72米,吃水8.6米,但从龙骨到舰桥顶部高达51.2米,足有十几层楼那么高。舰上发电机的总发电量达1.4万千瓦,相当于一座中小城市的照明用电量。

不论是在航行期间还是在停泊期间,“克莱蒙梭”级航母始终是一座开动的综合工厂。它有自己的推进装置、发电装置、空气压缩装置、空调装置、加油装置、充气装置和消防装置等。此外,舰上还设有飞机的维修保养部门。有军械车间、机械车间、金工管道车间、电气电子设备车间等。所有这些对于航空母舰在海上长期活动是必不可缺少的。

“克莱蒙梭”级采用全通式斜角飞行甲板,构型颇类似经过大规模现代化改装的美国“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舰岛则位于舰体右舷;飞行甲板装备方面,本级舰拥有两具美制MitchellBrownBS—5蒸汽弹射器以及4组降落拦截索,右舷位于舰岛后方以及舰岛左前方舰体中央,各设有一具飞机升降机。

武器装备

最初本级舰的右舷装备8门100毫米单管高平两用舰炮,不过此种火炮在对空射击时大概只打得二次大战时代的螺旋桨飞机,对于现代化海战而言根本不合时宜,因此在后来遭到拆除;在“克莱蒙梭”号上,这8门100毫米炮被4门DCN新型的100毫米单管自动快炮取代,而“福熙”号则完全取消了100毫米炮的设置。在服役生涯中,“克莱蒙梭”级进行过3次大规模现代化改装,提升范围包括舰载机、防空武器、核武储放能力、升降机、弹射器、通讯系统以及飞行甲板、舰岛、轮机舱、弹药库的装甲强化等。1977~1978年,两艘“克莱蒙梭”级进行第1次现代化改装,增加储放机载战术核子武器的能力。1985~1986年,“克莱蒙梭”号进行第2次现代化改装,加装两具海响尾蛇短程防空导弹发射器,而“福熙”号则在1987~1988年进行相同改装并另增ASMP机载核子对地导弹的储存能力。1992年,“福熙”号进行第3次改装,更换新的飞机弹射器;而“克莱蒙梭”号则在1993年进行第3次改装,增加ASMP核子导弹的储存能力。1995年,“福熙”号加装2门30毫米机炮以及2具Sadral六联装短程防空导弹发射器,战斗系统则升级为Senit8.01。由此可发现,“福熙”号接受的改良比较多。

舰载机

法国认为,作为兵力投送的工具和战术核武器的核威慑政策的组成部分,航空母舰是提供援助的最好工具,是掌握岸基飞机无法行动的海区的制空权所不可缺少的。“克莱蒙梭”级航空母舰共可载飞机44架,其中10架F8E“十字军战士”战斗机、20架“超军旗”攻击机、10架“阿里兹”反潜机、2架“超黄蜂”直升机和2架“云雀”直升机。航母上的这些飞机是根据其通常任务所配置的,当然舰载机的类型与装置还要视航空母舰在海上编队中的情况和使用而变化。

“克莱蒙梭”级航空母舰共可载飞机44架,其中10架F8E“十字军战士”战斗机、20架“超军旗”攻击机、10架“阿里兹”反潜机、2架“超黄蜂”直升机和2架“云雀”直升机。航母上的这些飞机是根据其通常任务所配置的,当然舰载机的类型与装置还要视航空母舰在海上编队中的情况和使用而变化。本级舰的主力战斗机种是美国在1960年代推出的F—8十字军战机,攻击机种则为法国自制的军旗型,反潜机则为贸易风型。1978年起,改良自军旗四型的超级军旗攻击机进入法国海军服役,并部署于“克莱蒙梭”级航空母舰上。

以下就是超级军旗机的简介:

超级军旗专门用于对地、对海攻击以及空中侦察任务,目前法国海军共有52架此型机在服役。虽然同样由达索公司制造,超级军旗却未采用幻影系列的三角翼外型,而使用传统的主翼、水平尾翼以及单垂直尾翼外型,全长14.31米,翼展9.6米,使用一具阿塔—9K—50无后燃器发动机,极速约M1,作战半径700千米,具有空中加油装置。机上固定武装为两门30毫米机炮,全机总共有6个武器挂载点,可挂载传统炸弹、火箭发射器、AS—39空射飞鱼反舰导弹以及ASMP核子对地导弹、自卫用的R—550红外线导引空对空导弹以及铝箔/红外线反制诱饵荚舱等装备。除了法国海军本身使用之外,超级军旗也外销伊拉克、阿根廷等国。虽然超级军旗是法国研发的,但最先在战场上建功的却是阿根廷与伊拉克的超级军旗机,而且都跟法制飞鱼导弹有关。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中,阿根廷超级军旗机发射了一枚飞鱼反舰导弹,击沉了英国“雪菲尔”号导弹驱逐舰;1987年两伊战争末期,伊拉克一架超级军旗发射两枚飞鱼导弹击伤美国“史塔克”号导弹巡洋舰;至于法国海军本身的超级军旗机却要在1990年代从第一次波斯湾战争起才接受实战的洗礼。虽然超级军旗机已经十分老旧,但后继的飙风M/N舰载战机至少要到2010年左右才能全数服役,故从1990年开始,法国陆续为超级军旗接受多阶段的性能提升,包括:

SEMStandard1:中央计算机与座舱航电升级。

SEMStandard2:换装Anemone雷达。

SEMStandard3:引进ATLIS荚舱,具备使用LGB的能力。

SEMStandard4:引进CRM—280战术侦察荚舱。

SEMStandard5:在2004年展开,引进夜间攻击能力。

这一连串的升级在1990年代数次西方强国介入地区冲突的空袭行动中展现了成效。在这些行动中,改良后的超级军旗总共投掷了268枚AS—30与GBU—12激光指导炸弹,命中率高达73%,据说在所有西方国家参战的打击机中名列第一。由于距离阵风M/N战机的全面换装尚需要好几年,超级军旗机还得为新服役的“戴高乐”号航空母舰效力一段时间。

除了上述舰载机阵容外,“克莱蒙梭”级航空母舰还能当作两栖攻击舰(LPH)使用,此时舰上全部都搭载两栖运输直升机(约40架)。由于本级舰吨位太小,在机种更新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到1980年代以后舰上唯一还搬得上台面的只有超级军旗,F—8则早就是老掉牙的货色。由于舰载机性能太差,参与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本级舰只好当作飞机运输舰来使用。

法国海军最初预计在1990年代后期,2艘“克莱蒙梭”级就能被两艘新造的“戴高乐”级核子动力航空母舰取代,不料后者的建造时程一再延误,首舰“戴高乐”号迟至2001年才成功,第2艘新航空母舰的开工要等到2005年,成功服役更是2015年的事了,但是老旧的“克莱蒙梭”级早已不堪大任,使得法国航空母舰兵力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

“克莱蒙梭”号在1997年除役,而法国海军一开始便打算让先前接受较多改良的“福熙”号进行大规模翻修与现代化改装,包括让飞行甲板有10度倾斜的仰角,使其能操作法国海军新一代飙风M/N战斗机,然后转入后备役;等到“戴高乐”号定期进坞大修时,再将“福熙”号恢复现役,以这种方式撑到第2艘新航空母舰服役。但“福熙”号实在是太老旧,用来操作阵风战斗机、E—2C预警机实在太过勉强,如此大费周章地改装实在不合成本效益,因此法国海军在1998年放弃了改良“福熙”号的计划。

“福熙”号在2000年转入备役,随后便售予巴西,巴西将其命名为“圣保罗”号。2000年11月,“福熙”号正式移交巴西海军,而在此之前DCN已经先为“福熙”号进行大规模翻修改良。进入巴西服役后,“圣保罗”号的舰载机队编制包括14架美制AF—1A天鹰式攻击机,以及8架美制SH—3A/B海王式或法制UH—14超级美洲豹直升机。不过,“圣保罗”号毕竟是上了年纪的舰艇,服役数年后便传出意外事故:2005年5月17日,该舰发生蒸汽管路爆裂意外,造成一死七伤。

俄罗斯“库兹涅佐夫”级航空母舰

1983年2月22日,前苏联在尼古拉耶夫船厂开工建造第1艘大型航空母舰,该舰又被称为1143.5级,1985年12月5日下水,1991年1月21日正式服役。有意思的是,该舰在建造中先后有过几个名字,“苏联”号、“克里姆林宫”号、“勃列日涅夫”号和“第比利斯”号,由于政治风云的变幻,该舰最后被定名为“库兹涅佐夫”号。

“库兹涅佐夫”舰装载了强大的防空火力。主力为4座SA-N-9垂直发射防空导弹,每座有6个发射单元,每个单元备弹8枚,总共备弹192枚,射程15千米;另有8座CADS-N-1“嘎什坦”弹炮合一近防系统,系统配置为2座30毫米6管炮和8枚SA-N-11近程导弹,火炮射程2500米,导弹射程8000米;此外还有AK-630型6管30毫米炮4座,射程2500米,发射率3000发/分。

作为反潜武器,“库兹涅佐夫”舰在舰尾两舷处各布置了1座RBU-12000十联装火箭深弹发射器,射程1.2万千米。其电子设备有:1部“天空哨兵”相控阵雷达;1部MR-710“顶板”三坐标对空/对海雷达;2部MR-320M“双支撑”对海雷达;4部MR-360“十字剑”火控雷达,用于SA-N-9;8部3P37“热闪”火控雷达,用于SA-N-11;1部“蛋糕台”战术空中导航雷达。其电子对抗设备为“酒桶”和“钟”系列,另有2部PK-2和10部PK-10干扰箔条发射器。

前苏联向来对航空兵力的发展极为重视,早在第一次大战时,前苏联已拥有大量的飞机服役于海军之中。在30年代,前苏联更将海军航空兵力重建列入舰队整备计划中,到了1941年时,其海军航空兵力已拥有1500架飞机。二次大战时,苏联海军的飞机皆由陆地起飞,并且早在1941年8月,就曾以少数轰炸机空袭柏林。

前苏联自30年代即致力于由美国获得飞机及航空母舰。寇克斯与吉布斯曾提出一项战舰/航舰的混合设计,计划中的混合舰排水量高达7.2万吨,可搭载30架飞机,飞机经由弹射器起飞,由舰身中段的飞行甲板降落,不过这艘306.3米长的怪物终究没有建造,而其他由外国所协助的设计也都没有成功。

二次大战结束后,前苏联海军航空兵力已有了长足的成长,单是太平洋舰队就的超过1500架的飞机,不过因为当时苏联还没有航空母舰,因此这些飞机仍以陆上为基地。纵使苏联已拥有令人畏惧的航空武力,却不减其发展航空母舰的雄心,只是因为技术上的不成熟,苏联始终无法建造出期待中的航空母舰。到了1945年,苏联虏获了报废的德国航空母舰“齐柏林伯爵”号,并在草率地整备后被曳航至前苏联,不过途中因遭遇暴雨而沉没。

1960年“莫斯科”级的出现是前苏联朝向建造航舰所跨出的重要一步,“莫斯科”级与意大利的“维多利奥•维南多”级以法国的“圣女贞德”级直升机巡洋舰相似,只是搭载了更多的直升机,以执行猎杀敌人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的任务。“莫斯科”级为苏联提供了在舰上操作飞机的宝贵经验。其后的“基辅”级除舰体较“莫斯科”级大,还有斜形飞行甲板,除直升机外,亦可操作固定翼机。“基辅”级主要任务虽仍为搜寻并摧毁敌人的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不过其作战范围可广及全世界各海域。

“库兹涅佐夫”号与其姊妹舰“伐雅各”号是继“基辅”级之后一项重大的进步,未来将成为特遣舰队的中心舰只。“库兹涅夫”号有一倾斜7°的斜形甲板,却也拥有12度的滑跳甲板,而在右舷有一具舷侧升降机。机库大小为180米×30米×7.5米,可容纳18架Su-27战机,最多可增载至60架。反潜及侦察任务由Ka-27蜗牛式直升机执行。与“基辅”级相同的,舰上亦携载大量的反舰、防空武器,飞行甲板前部有12具SS-N-19反舰导弹发射器,SA-N-9防空导弹6联装垂直发射系统则置于甲板的4个角落。

“库兹涅佐夫”号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它是一个奇妙的“混合物”:它既有舰队型航母特有的斜直两段甲板,又有轻型航母通用的12度上翘角滑跃式起飞甲板;没有装备弹射器,却可以起降重型固定翼战斗机。这之中的奥妙就在于它将英国首创的“滑跃式”起飞方式与自己气动性能优异的苏-27战斗机相结合,在牺牲飞机作战性能的情况下,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大型航空母舰”,但仍自称为“载机巡洋舰”。该舰的服役使世界海军中首次出现了滑跃起飞、拦阻降落这一新颖的航母起降方式。通常情况下,其载机方案为:20架苏-33战斗机,15架卡-27反潜直升机,4架苏-25UGT教练机和2架卡-29RLD预警直升机。

前苏联航母的发展可谓历尽沧桑,在经过“莫斯科”和“基辅”两代“准航母”之后,俄罗斯(包括前苏联)动用了800多个行业的专家和大约7000多个工厂、制造厂最终建成了“库兹涅佐夫”号,圆了拥有大型航母的长久梦想。不幸的是,在千辛万苦地催生出“库”号之后,前苏联解体,俄罗斯再也没有经济能力来建造更多的大型航母,“库兹涅佐夫”号后续舰“瓦良格”号被中止建造,待价而售;更先进的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被中止建造,已完工部分被拆毁,致使俄罗斯航母发展再遇重大挫折,“库兹涅佐夫”号也只能成为一个生不逢时的“独生子”。

“库兹涅佐夫”基本性能参数如下:

排水量:满载6.75万吨

规格:全长999英尺,飞行甲板长999英尺,吃水34.3英尺

搭载机:12架SU—27B2侧卫式战斗机、12架MiG—29支点式战斗机或12架SU—25蛙足式攻击机或12架Yak—38/14铁匠式战斗机、15至18架Ka—27蜗牛式反潜直升机

主机:4具蒸气涡轮机,4轴,航速32节。

“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

以下介绍现代大型核动力航空母舰的代表——美国海军“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的结构。这级航空母舰是历史上迄今最大的军舰,也是最贵的军舰。

9万吨,28万匹马力

“尼米兹”级航空母舰全长332.9米,宽48米,吃水11.3米,满载排水量9.094万吨(后续舰是91487吨),标准排水量8.16万吨,战斗排水量9.34万吨。

一般舰艇满载排水量是指装满燃料和弹药时的排水量,但对“尼米兹”级来讲,如在港内满载,会因吃水过深而妨碍在港的活动,因此,将以不妨碍港内活动限度内吃水最深时的排水量称为满载排水量,而在海洋上进行最大限度的补给后的排水量称为战斗排水量。这表明,“尼米兹”级的体积大到了近乎使用不便的地步。

舰上有由4台蒸汽轮机驱动的4只螺旋桨,它们使这庞然大物以超过30海里的时速运动。主机最大输出功率,根据公布的资料为26万匹马力以上,但传说有28万匹马力。最大速度没有公布,但一般认为可以达到35节(时速64.8公里)。螺旋桨直径6.4米,重11吨,两个舵各重45.5吨,两个锚各重30吨,锚链的1个环就重163公斤。舰体从船底到桅顶高76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

蒸汽由两座A4W/A1G型压水堆式反应堆产生,最早的核动力航母“企业”号有8座反应堆(A2W型),而“尼米兹”级只使用2座,这是由于核反应堆技术的进步。核装料寿命最短有13年,换算为航行距离大约为80万到100万海里。

飞机休息室——密闭式机库

航空母舰,顾名思义,舰上就要停放飞机,因此就得有机库。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一直采用将机库与飞行甲板安置在船体上方的设计,机库左右只用滚轮式窗帘遮蔽,空气可以自由流通,称为开放式机库。这种设计容易获得较宽的机库空间,当处理汽油、炸弹等危险物品时,或发生事故时的处置,即所谓损害管制时,都较容易进行,在大战期间曾经发挥了相当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舰载机越来越精密,特别是核武器出现后,须要提高舰艇的气密性,因此不宜再用开放式机库。此外,开放式机库的甲板就是保持舰体强度的强度甲板,而航母大型化之后,只靠机库甲板无法保持足够的强度。因此美国海军自1955年“福莱斯特”号以后,均采用密闭式机库。

“尼米兹”级航母就是密闭式机库,就是将舰载机机库密闭在船体内,只在两侧4处(右舷侧3处,左舷侧1处)有开口,供飞机升降使用。该舰机库长209米,宽33米,高8.1米,相当于3层甲板的高度。

三个足球场大的飞行甲板

航空母舰上都有一个供舰载机停放、起降的场所,叫飞行甲板。“尼米兹”级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有3个足球场那么大,这比起陆上飞机场来,当然显得很狭窄,毕竟要供90架高性能飞机停机和起降,但作为舰艇甲板,却是没有谁能比得上的。

从1961年建成的“小鹰”号以来,飞行甲板采用平面型已成为美国航空母舰的标准型式。飞行甲板左侧,舰桥的前方有2座飞机升降机,后方有1座,左舷侧后方有1座。左前方到右后方的斜角飞行甲板,是供飞机降落时使用。起飞位置在飞行甲板前半部和斜角飞行甲板的前半部,在那里各安置2座飞机弹射器。斜角飞行甲板、飞机弹射器和光学着舰引导装置被称为现代化航空母舰的三宝。有趣的是,这3项装置都是由英国海军首先提出构想,而由美国海军将它实用化的。

飞机乘电梯

舰载机从机库到飞行甲板要用专用升降机搬运。英国和日本的航空母舰是在船体中心线或其附近,用升降机上下搬运。而美国航空母舰很早就在飞行甲板侧边装置升降机,叫做侧升降机。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飞行甲板不需挖洞,不会影响飞行甲板的强度;升降机下降时,飞行甲板的面积不会减少;缺点是:恶劣气候下难以使用。

“尼米兹”级的升降机,每座有374平方米,载重50吨,可以同时运载A—6和A—7攻击机。机库与飞行甲板之间上下一次需时一分钟。

送飞机上天——弹射器

弹射器是保证在几十米距离内,几秒钟时间里,将舰载机弹射起飞的设备。由于航空母舰飞行甲板很短,而现代舰载机的起飞速度要求达到200~300百公里/小时,舰载机在飞行甲板上依靠自己滑跑,不能加速到这一起飞速度,因此需要弹射器帮助加速。

舰载机用升降机送到飞行甲板上后,停在舰桥左侧及前后的停机甲板上,装载武器、弹药,完成出击准备,然后使用飞行甲板前半部或斜角飞行甲板的飞机弹射器,弹射起飞。

航空母舰上的弹射器,过去曾使用过锤和油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海军发明了利用蒸汽的弹射器,到50年代达到实用化阶段。现代航空母舰大都装设蒸汽弹射器。

蒸气弹射器的原理是,将舰上锅炉或核反应堆产生的高温高压蒸气送进一个汽缸内,推动活塞,用从活塞伸出来的“铁腕”拉动飞机,将飞机从零速加速到起飞速度。原理虽然很简单,但要从活塞伸出“铁腕”,就要在汽缸上开槽,同时又要保持汽缸内的压力,这是蒸汽弹射器能否成功的关键。结果是,在槽的密闭处使用软金属带而解决了这个难题,利用从活塞延伸出来的“铁腕”带上凸型金属片,推动紧贴在槽边的金属带,再用后面的金属片压回槽内。“铁腕”通过处会漏出一些蒸气,在飞行甲板上产生白色烟雾。

装在“尼米兹”级的弹射器是C—13—I型,弹射力达970万米/公斤,可将30吨重的飞机在76.3米起飞距离内,由时速零加速到256公里。如用来弹射2吨重的轿车,可以弹射到2.4公里的远处。“尼米兹”级装备4座这样的弹射器。

帮飞机刹车——着舰拦阻装置

由于航母飞行甲板长度不能满足舰载机着舰时的需要,就要有一种辅助设施,这就是帮助舰载机在着舰时迅速降低速度的刹车装置,叫做着舰拦阻装置。

舰载机在舰上降落有许多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有一种方法是:当飞机进入着舰区后,着舰的飞机即放下尾钩,钩住拦阻索,拖着拦阻索而逐渐停止滑行。这种方法,称之为油压装置吸收冲力的标准方法。

拦阻索是利用油压气缸一面拉长一面吸收冲力,其吸收力约有690万米/公斤,可使30吨重的喷气机滑行100米后停止。过去需要几十条拦阻索,自从有了斜角飞行甲板后,在美国航空母舰上的标准是4条。拦阻索装在斜角甲板后部着舰区,从飞行甲板后端55米处起,每隔12米横列一条拦阻索,共4条。拦阻索的前面约有100米的滑行距离,再加上掉转方向需要约30米,所以斜角飞行甲板共需约200米的长度。

当飞机尾钩未能钩住任何一条拦阻索时,在舰尾还有一个由尼龙材料制成的拦阻网,将飞机网住。

让飞机平平安安回家——着舰引导装置

飞机着舰比在陆上机场降落的难度和风险都大得多。1981年5月26日23时50分,一架EA—6B电子战飞机在“尼米兹”号着舰时,因没有对准跑道中线,而在甲板上坠毁、爆炸、起火,并使甲板上一架F—14挂载的“麻雀”导弹爆炸,导致14人死亡,42人受伤,11架飞机被损或被毁。所以对舰载机飞行员操纵飞机的技术要求比陆基飞机飞行员的要求要高,着舰引导工作的难度也大得多。自然,着舰引导工作和引导设备对舰载机的安全着舰起着保证作用。

引导舰载机着舰的方法,从前是由资深驾驶员两手拿着彩色板,指挥将要着舰的飞机。在舰载机大型化之后,着舰速度比前快很多,机上驾驶员无法看清人员的手势,必须有特殊装置,让高速着舰的飞机驾驶员能判别着舰路线。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英国海军发明了反射镜着舰引导系统。其原理是:将探照灯灯光用镜子反射,利用反射光与镜子两侧的一排灯光相比较,作出判断。例如,从着舰机上看到反射灯光在一排灯光上面则表示着舰路线过高,若在下面则表示过低。此法称为反射镜着舰引导系统。以后经过改进,改用平面透镜光源,即便暗夜或有雾时,亦能清楚看见,但其基本原理是一样的。

20世纪60年代末期,研制出全自动着舰引导装置(利用雷达),但舰载机驾驶员仍必须具备目视着舰的驾驶技能。光学引导装置也仍保留在航空母舰上。

掌握所有舰载机起降作业的是位于舰桥最上层的主飞航管制塔,从那里可以对整个飞行甲板一目了然,而且重要的区域都有闭路电视监视。

主飞航管制塔的下一层是舰长的航行指挥舰桥,再下面则是航空战斗群司令官的作战舰桥。再下面,向左边突出的部分是电视摄影机室,专门拍摄飞行甲板作业及着舰情况,制成录象带,甚至有电视摄象机埋在斜角飞行甲板的中心线上,拍摄着舰飞机的正面影象,并立即在与飞行有关的管制塔台或各航空部队备战室播出,录象带则留为日后检查之用。

谨防偷袭

美国航母配有E—2C“鹰眼”早期预警机4—5架,保持近百分之百的出动率。另外舰上还装备早期预警雷达。以SPS—48型三坐标对空警戒雷达及SPS—43A远程对空搜索雷达为主,还有SPS—10F型水面搜索雷达、LN—66型导航雷达和SPN—42.43.44型航空管制/全自动着舰引导雷达,还有SPS—65型低空警戒雷达及SLQ—32电子战系统。这些雷达天线和收信用天线,以尽量不影响舰载机起降为原则,配置在舰桥周围。

航空母舰不能单独行动,必须由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护卫网加以护卫。但是,万一有突破护卫网冲进来的敌人,尤其是反舰导弹,航母就必须有自己的防御手段。所以航空母舰还装备有3座“海麻雀”近程对空导弹发射架,和3—4门20毫米“密集阵”近程火炮系统。“海麻雀”导弹由SPS—65雷达控制。SLQ—32电子战系统能干扰反舰导弹的雷达制导系统;还有4座MK36干扰火箭发射器用于干扰反舰导弹的红外制导系统。

航空母舰是敌方最注意的目标,虽然不易被敌击沉,但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也是不易应付的。

潜艇

水下战舰

潜艇的样子并不威武,甚至可以说不怎么象普通的舰艇,它那钝圆形的头部,棒锤形的身子,尖尖的尾巴,好似一条在水中游动的大海豚。

这种形状也称做“水滴型”或“纺锤形”,能减少水的阻力,使潜艇在水下游得又快又远。

潜艇的外壳里面还有一个内壳,也叫固壳。它是一个圆柱形的大筒子,主要用来承受海水压力的,由于海水压力随着海水的深度增加而增大,而潜艇主要是在深海活动的,所以就要求潜艇的内壳特别坚固,能承受住巨大的海水压力。为了使内壳受压时变形均匀,而且其容积更大一些,潜艇的内壳都做成圆柱形。这样,还可节省材料,制造也较方便。内壳里面用隔板分开,分成为指挥舱、导弹舱、鱼雷舱、士兵舱等许多舱室。内壳的两头是封闭的,形成了一个密闭的长圆桶状。

潜艇内外壳之间的容积,叫做水柜。它的用途可大啦,潜艇之所以能潜善浮,主要就靠水柜起作用。

潜艇的艇首和艇尾都装有升降舵,它们和鱼的鳍一样,只要改变舵与水面的角度,就能使在水中航行的潜艇改变深度,向上或向下航行,操作很方便。

另外,艇尾还装有方向舵。因为它是垂直安装的,所以也叫垂直舵。它和鱼尾巴的作用一样,能使潜艇左、右转弯或保持航行方向。

目前,大多数潜艇所用的动力是柴油机和蓄电池。潜艇上装备的武器主要是鱼雷、水雷和导弹。现代潜艇的首要任务是攻击大中型水面舰艇,也可用来完成侦察、布雷和巡逻等任务。

潜艇在水下怎样发现水面和水下的目标呢?在潜艇上装有用于侦察目标的“耳目”,这就是潜望镜、雷达和声呐。

潜望镜是一个长达8~15米的镜筒,里面安装有不同角度的许多镜片。如果把潜望镜的镜头由潜艇伸出水面。在艇内将眼睛对准镜筒下面的目镜,就能看到由镜片反射回来的水面上的情况,加上其他装置,还能测出目标的距离,甚至能将目标拍摄下来。

雷达是通过发射电磁波,然后接收目标反射的回波来发现目标并测出目标的方位和距离的。它和潜望镜的缺点一样,容易暴露潜艇位置,而且使用的范围有限。

声呐能使潜艇在较深的水下发现水面和水下目标。它是利用声波在水中的传播来探测目标的,使用比较广泛。探测出目标后,潜艇就可发射鱼雷或导弹对目标进行攻击。

在水下发射鱼雷比水上复杂多了。现代潜艇上装有包括电子计算机在内的鱼雷射击指挥系统,以保证鱼雷准确地击中目标。

现代潜艇还经常用导弹来攻击目标。在水下发射导弹也是比较困难的。潜艇发射导弹是用导弹发射筒来发射的。平时,导弹就装在发射筒内,筒的上端有密封盖,防止海水灌入。发射前,先使筒内的气压与海水的压力相等,然后打开筒盖,再用压缩空气或高压蒸气将导弹推出发射筒。导弹借助这个推力冲出水面,这时第一级火箭发动机点火,导弹便按照预定的程序飞向目标。

核潜艇水下显威风

潜艇通常以柴油机和蓄电池作动力。潜艇在水下航行时实际上使用的是蓄电池,柴油机只是用来给蓄电池充电的。蓄电池储存的电能总是有限的。潜艇上蓄电池的电能用完时,就需要用柴油带动发电机为蓄电池充电。由于柴油机在工作时需要大量的空气,而且还要排出废气,这样潜艇就不得不浮到水面来充电。然而潜艇一浮到水面,就会暴露自己,遭到敌人的袭击。

另外,用蓄电池作动力,潜艇的水下航行速度慢,约为十余节;航程也短,最远可航行几百海里。在这种情况下,潜艇就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不能长期隐蔽在水下作战。

为了克服这个缺点,人们很早就想把核反应堆搬到潜艇上,以提高潜艇的作战能力。

1954年,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即美国的“鹦鹉螺”号核潜艇下水了。它一投入使用,就显露出超群的本领。在4年多的航行中,航程共达15万海里,其中有11万海里是在水下航行的。然而在这样长的时间内,一共才装过两次燃料。

核潜艇在水下能长时间航行,隐蔽性好,对目标可突然进行攻击,加之航行的速度快(比普通潜艇速度快一倍多),因而能及时跟踪追击敌方潜艇。在核潜艇上装备弹道导弹和鱼雷后,使它的攻击能力大大增强,不仅能在水下大显威风,进行反潜作战,而且能用来攻击敌方陆地上的战略目标,如交通枢纽、机场和工业中心等。

潜艇的核动力装置由核反应堆、蒸汽发生器、循环泵和透平机等组成。核动力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循环管路中的水经过反应堆时,吸收了由核燃料裂变所产生的高温,水被加热而处于高温状态。在循环泵的作用下,高温水在蒸汽发生器中变成高温、高压的蒸汽,再用蒸汽推动透平机转动,进而带动潜艇上的螺旋桨旋转,使潜艇在水中前进。

核动力潜艇的功率很大,有的可达2~3万匹马力。它的航行距离比一般潜艇远多啦,可达10~20万海里,航行速度达到25节至30节以上。

核潜艇上的反应堆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可能给潜艇乘员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因此在核潜艇设有严密的防护装置。在反应堆外面包有用特殊钢板或铅板等制成的防护层,通向反应堆的管道外面也装有防护装置。潜艇上还设有防放射性辐射的监视报警系统。为了保证乘员安全和健康,艇上的空气、食品和淡水要定期进行检查和消毒。

核潜艇和普通潜艇一样,今后也将向高速度、大深度和低噪音,以及提高探测能力、自动化控制能力等方面发展。

潜水艇的原理

潜水艇工作的原理其实很简单。潜艇发明家从鱼那里得到了启发,发现鱼是靠体内的鱼鳔来控制沉浮的。鱼在水中的浮力是鱼的身体所排开的海水体积和海水比重的乘积,而海水比重是随着水压变化而变化的。大海越深,海水的压力就越大,比重也越大;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鱼鳔就起到调节鱼体比重的作用。鱼要上浮时,鱼鳔就膨胀,体积变大,鱼体比重相应变小,当鱼体比重小于海水比重时,鱼就浮出水面了。当鱼鳔压缩时,体积就小,鱼体比重相对增加,鱼体比重大于海水比重,鱼就下潜了。鱼体比重和海水比重相等时,鱼就停留在水中。

科学家们把鱼体上浮下潜的奥秘应用到潜艇的制造上来。要使舰船上浮下沉,关键就在控制浮力。人们把潜艇的壳体做成双层。外壳是非耐压壳体,里面是固壳,是用耐压钢材焊接而成。这两层壳体之间就是浮力舱,它好比是鱼体内的鳔。当浮力舱注水时,艇体重量增加,超过海水比重,潜艇就下沉了。浮力舱排水充气,艇体浮力增加,比重小于海水,潜艇就浮了上来。潜艇上的升降舵、推进器,就好象鱼的胸鳍和尾鳍,保持了潜艇在水中的各种状态。

潜艇上的浮力舱又叫压载舱,由许多舱室组成,以舱室注水多少来控制潜艇下潜的潜深度。如要速潜时,便打开所有浮力舱的阀门,往里同时注水,潜艇就很快地下沉了。

潜艇有装在艇首的水平舵和装在艇尾的艉水平舵。当潜艇下潜时,首舵向下倾,而艉舵则向上翘,这样艇首朝下,潜艇便下潜;潜艇上浮时,首舵向上翘,艉舵向下倾,这样艇首就朝上,潜艇便浮了上来。潜艇水平舵的原理,跟鱼体上的胸腹鳍和尾鳍道理是一样的。

常规潜艇的动力有两种。在水面航行时,靠柴油机作动力。当潜水艇在水下航行时,由于它跟水面的空气完全隔绝,这时的动力主要靠蓄电池来提供电动机的电源。所以潜艇上装有数百块电池,分成组,藏在底层舱里。当电池快要用完时,潜艇就得浮出水面,改用柴油机作动力,同时给电池充电,为下一次水下航行准备。由此,不难看出,因为受到电池电能的限制,常规潜艇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不能长时间在水下航行。

攻击型核潜艇

攻击型核潜艇诞生之初,原本执行战术任务,如攻击敌舰船、潜艇,以及担负侦察、警戒、巡逻任务。这些方面同常规动力潜艇似乎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由于核潜艇水下活动范围大,潜航时间长,能够更加有效地执行上述任务。而且由于它的水下航速高,航程无限,可用于搜索、跟踪、监视敌对国家作战舰艇编队和核潜艇,这是常规动力潜艇无法做到的。

在马岛之战中,1982年5月2日,英国海军的攻击型核潜艇“征服者”号用鱼雷一举击沉阿根廷的巡洋舰,这是核潜艇参加实际作战的第一项战果,它发起攻击的隐蔽、突然,使攻击型核潜艇一时名声大噪。

1984年3月21日,美国航空母舰“小鹰”号在日本海与苏俄一艘VI级攻击型核潜艇相撞,这是苏俄潜艇跟踪、监视美国航空母舰的一个例证。以航母编队的航速,在水下也只有核潜艇能跟踪。

1992年2月11日,美国海军的一艘“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在北极圈边缘的巴仑支海域,与俄国海军的一艘S级攻击型核潜艇在水下相撞。

1993年3月19日,美国一艘核潜艇又在巴仑支海与俄国潜艇相撞。

以上事件,充分证明,美俄两国的核潜艇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北极海域,相互跟踪、监视的频繁程度。

攻击型核潜艇的主要武器,原先是鱼雷,以后又增加了反舰导弹和反潜导弹,对海上和水下的舰艇,具备了多种攻击手段。

80年代起,美国的攻击型核潜艇又装备了能从鱼雷发射管发射的“战斧”巡航导弹,射程最大可达2500公里,用于对陆上战略目标进行攻击,从而使只执行战术任务的攻击型核潜艇上升为兼战术和战略任务于一身的“多面杀手”。

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打响,美国部队首先发射巡航导弹打击伊拉克的重要陆上目标,作为其航空母舰舰载机对陆进行攻击的前奏。美国的攻击型核潜艇也参与了用巡航导弹发起攻击的作战。1991年1月19日和2月6日,美国海军的“路易斯维尔”号攻击型核潜艇,两次从红海向伊拉克境内发射了共8枚巡航导弹。开创了攻击型核潜艇远程攻击陆上目标的先河。

以上事例和战例说明,攻击型核潜艇以其本身的优越条件,正在承担愈来愈多的任务,也正因为如此,它的发展、变化也更快,更加缤纷多彩。

美国海军攻击型核潜艇的发展

从世界上第1艘核潜艇诞生时起,美国海军的攻击型核潜艇已发展了4代:

第1代是采用传统的高速潜艇艇型的二轴推进核潜艇,1955年~1958年建造的“鹦鹉螺”级、“海狼”级、“鳐鱼”级都属于第1代。

第2代是采用水中性能优异的水滴型艇型的一轴推进核潜艇,1959年~1961年建造的跳鱼级属于第2代。

第3代是从第2代艇型发展出来的,艇首装备有大型声呐,并造的“长尾鲨”级、“白鱼”级、“鲟鱼”级、“一角鲸”级、“利普斯科姆”级等5级均属于第3代。

第4代是安静性好,排水量增加较多,但仍能在水下高速航行的大型潜艇,这就是1967年起陆续服役的“洛杉矶”级。

各国潜艇

潜艇又叫潜水艇,具有良好的隐蔽性、较大的自持力、续航力和较强的突击威力,因而在水中活动不易被发现,给人以神出鬼没之感并能远离基地独立作战。潜艇主要用于攻击人、中型水面舰船和潜艇,袭击海岸设施和陆上重要目标,以及布雷、侦察、输送侦察小分队登陆等,是海军的重要舰种之一。现代潜艇按作战使命可分为战略导弹潜艇、攻击潜艇和特种潜艇;按动力分为核动力潜艇和常规动力潜艇;按排水量分为人型潜艇、中型潜艇、小型潜艇和袖珍潜艇。

“海狼”一级攻击型核潜艇

“海狼”级潜艇是为了在21世纪接替“洛杉矶”潜艇而研制的。当时的目的是打破苏联核潜艇独霸北极冰下的局面,因此,它的主要性能适用在北极冰下潜航和作战。“海狼”级艇是一种多种用途潜艇,但主要用于反潜。

冷战结束,苏联作为作战目标已无必要。又因为潜艇的造价猛涨至26亿美元。因此,原计划建30艘,耗资360亿美元的计划改为只建3艘。用其余经费发展另一新型潜艇来接替“海狼”的建造计划。“海狼”从70年代末开始研制,首艇1989年10月开工建造,1996年8月服役,第2艘和第3艘将分别于1998年和2001年服役。

“百人队长”核动力攻击潜艇

90年代初,美国海军开始设计新一代核动力攻击潜艇“百人队长”级——NSSN,它是大型“海狼”(SSN-21)级攻击型潜艇的低成本替代型。

预算紧张以及威胁环境的改变导致“海狼”项目早期终止,新潜艇不但要比“海狼”级潜艇便宜,而且设计和制造工艺非常灵活,能适应未来任务的需求。因为“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潜艇的建造已接近尾声,NSSN成为美国海军未来唯一建造的潜艇。

“百人队长”级多用途隐身攻击型核潜艇,正由通用动力公司加紧研制,1996年投入研制费为7.75亿美元,首艇于1998年拨款建造,2003年下水,2004年服役。

预计1997~2001年,美国海军将获得38亿美元研制和建造费。美国海军之所以大力发展这种潜艇,一方面是出于海上区域作战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使其潜艇保持世界领先水平。“百人队长”级潜艇可担负以下7项主要任务;①隐蔽攻击;②反潜作战;③支援航母作战群;④反舰作战;⑤隐蔽跟踪、侦察;⑥隐蔽布雷;⑦特种作战。

“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

“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是冷战后期苏联海军的产物,当时建造该型潜艇的目的是对付美国的“三叉戟’弹道导弹核潜艇。

它是在性能较好的V级潜艇上发展起来的前苏联海军的第四代核潜艇。“阿库拉”级潜艇特别强调了隐身设计,在建造4艘以后,进行了现代化改装,重点仍然是减震降噪。改进后的“阿库拉”级潜艇,综合胜能更好、航行更加安静。美国海军的反潜预警系统经过长时间、多次对“阿库拉”—Ⅱ潜艇窃听分析,认为其噪声水平比美国最大先进的、经过改进的“洛杉矶”潜艇低得多,这是该级潜艇最成功的标志之一。“阿库拉”级潜艇备受前苏联海军青睐,获得大批建造,共约建15艘。

037型猎潜艇

037型猎潜艇是中国海军装备的以反潜武器为主要装备的小型水面战斗艇。主要用于在近海搜索和攻击潜艇,以及执行巡逻、护航和布雷等任务。

037型猎潜艇满载时排水量392吨,主要装备有舰炮、火箭式深水炸弹发射炮、大型深水炸弹发射炮、投掷架和水雷等。

“俄亥俄”号潜艇

“俄亥俄”号潜艇是美国设计制造的第4代弹道导弹核潜艇,也称“三叉戟”潜艇。该艇于1976年开工建造,1979年下水,1981年服役。

该艇长170.7米,宽12.8米,吃水深10.8米,水上航速20节,水下航速25节,下潜深度400米,装料一次可连续使用9年,服役年限为30年。全艇人员编制133人,其中军官16人。

艇载“三叉戟”导弹,每枚导弹含7~8个分导式弹头,射程7400千米,可攻击对方内陆纵深目标。艇上还装备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和线导鱼雷。

艇装电子设备有卫星通信设备,能精确进行潜艇定位;还有船用惯性导航系统、导弹射击指挥仪、鱼雷射击控制系统等;水声器材有测深声呐、通信声呐等用以确定水中目标的精确位置。

“洛杉矶”号潜艇

“洛杉矶”号潜艇是美国海军装备的一艘最先进的攻击型潜艇。该艇1964年开工建造,1974年4月下水,1976年服役。

艇长109.7米,宽10.1米,吃水深9.8米,水上航速32节,水下航速可达40节,下潜深度450米。潜艇装一次燃料可连续航行6万海里。全艇编制人员127人,其中军官12人。

潜艇上的武器装备主要是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可以用来发射反潜火箭、反潜鱼雷、反舰导弹和巡航导弹等。可携带4枚“捕鲸叉”导弹、8枚“战斧”导弹和2枚反潜鱼雷。

艇上的电子设备有指挥仪、雷达接收机、对海警戒雷达、导航系统以及各种声呐设备等。

“X”型袖珍潜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建造了一种“X”型袖珍潜艇。第1艘能完成攻击敌舰任务的袖珍潜艇“X—3”号于1942年3月19日下水,后来又陆续建造了不少同类袖珍潜艇。

这种潜艇重39吨,艇长14.6米,最大直径17米,分4个舱室:第1水密舱容纳蓄电池组;第2水密舱是逃生舱;第3水密舱是艇长、技师、舵手的控制室;第4水密舱是主机房。

艇的两舷装有2吨可分离下来的阿马泰克斯烈性炸药。炸药上带有时钟机构的计时导火索。

该艇水下潜航时,由电池提供推动螺旋桨旋转的能源,水上航行则由当时伦敦公共汽车上使用的同型发动机带动螺旋桨转动,从而驱艇前进。

“英国前卫”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前卫”级潜艇是英国皇家海军第二代弹道导弹核潜艇,也是英国第一组装载“三叉戟”导弹的潜艇,首艇“前卫”号于1986年动工,1993年建成服役。共建造4艘。其主要技术性能为:水下排水量达1.5万吨。长150米、宽13米、吃水12米,为当今欧洲最大的核潜艇。动力装置为1座PWRZ压水堆与2台蒸汽轮机,单轴,泵喷推进器,水下航速25节。编制135人。

该级艇装有16枚“三叉戟”Ⅱ(DS型)弹道导弹,射程1.2万千米,战斗部为8个分导式核弹头,每枚弹头相当于150ktTNT当量,圆概率误差90米。艇首部还有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可发射射程65千米的“矛鱼”重型线导鱼雷。

“法国凯旋”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凯旋”级是法国海军第三代弹道导弹核潜艇。首艇“凯旋”号于1989年动工,1996年3月建成服役。其主要技术性能为:水面排水量1.264万吨,水下排水量1.4335万吨。长138米、宽125米、吃水10米。动力装置为1座K-15-体化压水堆,功率150万马力;2组汽轮发电机组;1台主推进电动机,功率4.15万马力,采用泵喷推进器,单轴,水面航速20节,水下航速25节,下潜深度据称可达500米。编制111人。该级艇装有:16杖M45型弹道导弹,射程5300千米,带6个分导式热核弹头,每个弹头威力为150ktTNT当量;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可发射L5Mod3型反潜鱼雷和SM39“飞鱼”潜舰导弹。可混装18牧鱼雷和导弹。

登陆作战舰艇

登陆作战舰艇是专用于海上登陆作战的舰艇,也称两栖作战舰艇。种类很多,有登陆舰、登陆艇、运输舰、两栖攻击舰、两栖指挥舰、两栖货船等。用于输送登陆部队、登陆工具、战斗车辆及其他武器装备。登陆舰和登陆艇,均具有直接登陆能力,是用于小规模登陆作战的主要舰种。

运输舰、两栖货船等,不具有直接登陆能力,是用于远程、大规模登陆作战的舰种。两栖攻击舰,用于输送登陆兵进行登陆。两栖指挥舰,用于登陆作战中对整个登陆编队实施指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登陆作战——诺曼底登陆及以后的海上登陆作战,登陆作战舰艇均发挥了巨大作用。

两栖攻击舰

两栖攻击舰是携载直升机用于输送登陆部队及装备的登陆舰船,也称直升机登陆运输舰。主要是使用直升机输送登陆兵进行垂直登陆,以提高登陆作战的突然性、快速性和机动性。

舰上飞行甲板能同时起降7~8架直升机。飞行甲板下方为机库和登陆车辆库等。直升机和车辆由机库中的升降机运送到飞行甲板,登陆兵住舱有通道可直达登机部位。

舰上还有指挥中心、导航设备和较齐全的医疗设施等。

美国建造的“硫黄岛”两栖攻击舰,满载排水量为1.83万吨,最大航速23节,可携载20架直升机、4处垂直、短距起落飞机,舰上还装有舰空导弹和76毫米舰炮;还可载运2000名登陆兵及武器装备。

登陆舰艇

登陆舰艇是在登陆作战时,输送登陆兵力及其武器装备和补给品到敌岸的舰艇,亦称两栖舰艇。登陆舰艇可分为登陆艇、登陆舰、登陆运输舰和登陆指挥舰等。

登陆艇可以在无靠岸设施的敌方滩头阵地抢滩登陆,将所载人员或武器装备物资直接送上岸。按照排水量区分,有小型、中型和大型。/J‘型登陆艇能够装载3O余名登陆兵或3吨左右物资。中型登陆艇能够装载坦克1辆,或登陆兵200名,或物资数十吨。大型登陆艇能够装载坦克3—5辆,或登陆兵数百名,或物资100~300吨。可作为登陆运输舰和大型登陆舰的登陆工具之一,在由舰到岸的登陆作战中,换乘登陆艇突击L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已出现了多种型号的登陆艇。大战中,美、英、日等国建造登陆艇约10万艘。

登陆舰有大型和中型两种。大型登陆舰能装载坦克10~20辆,不能直接登陆,主要用于远程大规模登陆。1940年英国专门设计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大型登陆舰。此后,一些国家相继建造登陆舰。美国由于在远离木士条件下参战,所以建造了大量的登陆舰,仅LST级大型登陆舰就有1000多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登陆舰的技术发展很快,种类型号越来越多,有船坞登陆舰、两栖攻击舰等。现代登陆舰还设置了直升机平台,装备了航空导弹,采用了侧向推进器、变距螺旋桨和新型登陆装置,战术技术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登陆运输舰和登陆物资运输舰,属于单一装载的运输舰,现已很少建造。船坞式登陆运输舰亦称船坞登陆舰,可携载大型登陆艇数艘,或中型登陆艇10~20艘,或两栖车辆40一扣辆。直升机登陆运输舰亦称两栖攻击舰,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垂直登陆理论的发展,首先由美国用航空母舰改装而成。60年代,美国建造的硫磺岛级两栖攻击舰是最典型的两栖攻击舰。综合登陆运输舰亦称通用两栖攻击舰,可用其携载登陆艇、两栖车辆和直升机,同时实施由舰到岸的平面登陆和垂直登陆。该舰种是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可以实现均衡装载的要求。

各国登陆舰艇

“蓝岭”号两栖指挥舰

“蓝岭”号两栖指挥舰是美国设计制造的一艘较新型的作战指挥舰。主要任务是在登陆作战中用作两栖特遣部队和登陆部队指挥官的旗舰。该舰于1967年开始建造,1970年服役,1987年实现现代化改装。

该舰满载时排水量1.8372万吨,全舰长196.2米,舰宽32.9米,航速23节,续航力1.3万海里。

舰载武器装备主要有“海麻雀”对空导弹发射架2座,双联装76毫米炮2座,20毫米“火神——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2座,以及多用途直升机一架。

舰上还装有一整套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和复杂的通信设备,保证了司令部能通观全局,迅速、准确地反映和处理各种作战情况,指挥部队的作战行动。

“蓝岭”号指挥舰,除本舰人员821名外,还有司令部人员170~190名。舰上有几大作战指挥部门:

①两栖作战部队指挥区。这是舰上的指挥中心,设有大型情况显示屏,用以显示雷达情报和战术情况,供指挥员作出判断定下决心。

②登陆部队指挥区。用以监视登陆突击部队的战斗发展情况,并对登陆部队的行动进行调整和指挥。

③登陆作战室。

④火力支援协调中心。

⑤战术航空兵控制中心。

⑥战斗情报中心。

⑦水面与反潜作战协调中心。

⑧联合通信中心。

⑨联合情报中心。舰上各舱室宽敞舒适,工作和生活条件良好。舰上还装有减摇水柜,在低速航行时也能保证舰体平稳。

“塔拉瓦”号通用两栖攻击舰

“塔拉瓦”号通用两栖攻击舰是美国70年代设计制造的一艘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新型航空母舰型多用途两栖作战舰只。满载时排水量3.93万吨。以直升机攻击为主的两栖攻击舰、以运载大型登陆艇为主的两栖运输坞舰和两栖货船等多种两栖舰船的功能全部综合在该舰上。

宽阔的飞行甲板上,可供9架“海马”式大型直升机或12架“海骑士”直升机起降。机库内可容纳30架“海骑士”直升机或25架AV~SA垂直、短距起降飞机。在飞行甲板上还可停放8艘机械化登陆艇和10艘车辆人员登陆艇。机库下面是供登陆艇用的大型湿船坞,长82米,宽24米,船坞内可容纳4艘大型通用登陆艇,或6艘机械化登陆艇。该舰总共可载各类登陆艇约40艘。在大而深的货舱内,装有大量物资和器材;住舱内能容纳一个加强营的陆战队员,2000张床位,供登陆部队使用。舰上的医疗设备比较齐备,有2间主手术室,1间紧密手术室,2间X光室,以及血库、隔离病房等。飞行甲板上还设有伤员收容所,并有专用升降机转送伤病员。

“塔拉瓦”号攻击舰自身的武器并不强,只有2座“海麻雀”对空导弹发射架,3座127毫米单管速射炮和6座20毫米单管速射炮。舰上指挥控制系统十分完备,装有两栖战术数据综合系统,它兼有战术数据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可辅助舰上司令部直接指挥两栖作战。舰上除设有作战室外,还有登陆部队行动管制室、火力支援控制室、战术飞机协调室、通信室、情报中心等指挥机构。苏联“伊万•罗戈夫”级两栖运输坞舰

伊万•罗戈夫(Ivanrogov)级,是苏联仿西方两栖船坞登陆舰建造的一型两栖运输坞舰。1978~1982年间共建造3艘。

其主要技术性能为:满载排水量1.26万吨。长158米、宽24.5米、吃水6.5米。动力装置为2台燃气轮机,功率4.8万马力,双轴,航速25节,续航力为4000海里/且吕节。编制250人。

该级舰装有:l座双联装SA—N—4舰空导弹发射装置;2座双管76毫米炮;l座122毫米BM—21炮;2座20管装火箭发射架;4座6管30毫米炮;4架K—29“蜗牛”B直升机。该级舰设有首舌门,具有冲滩能力,坦克甲板尺寸为长61米、宽14米,可装载20辆坦克。尾门打开进入坞舱,坞舱长76米、宽14米,可装载4艘天鹅级新型气垫登陆艇和1艘机械化部队登陆艇。可投送522名海军陆战队员。

俄罗斯“波默尼克”级气垫登陆艇

“波默尼克”级是俄罗斯海军现役大型突击运输气垫艇,是鹳级气垫艇的改型,采用通长甲板,首尾均备有装卸货物的跳板。首艇于1988年建成服役,共建造2艘。

其主要技术性能为:满载排水量550吨。长57米、宽25.6米。动力装置采用3台涡轮发动机和3部导管螺旋桨,航速60节,续航力为300海里/55节。编制27人。

该级艇装有:2座四联装SA一N一5舰空导弹发射装置;2座6管30毫米“加特林”近防武器系统;2座122毫米火箭深弹发射装置;2条布设水雷的雷轨,共携带80牧水雷。

可携载3辆主战坦克,或10艘人员装甲运输车外加230名士兵。总载重量130吨。

法国“尚普兰”级小型登陆舰

“尚普兰”级是法国小型登陆舰和支援舰。于1974~1987年间共建造5艘。其主要技术性能为:标准排水量750吨,满载排水量1330吨。长80米、宽13米、吃水2.4米。动力装置为2台柴油机,急功率3600马力,M轴,航速16节,续航力为4500海里/13节。编制43人。

该级舰装有:2座双联装“西北风”舰空导弹发射装置;2座“博福斯”40毫米炮;1门81毫米迫击炮;2挺12.7毫米机枪;1架SA319B“云雀”Ⅲ直升机。可投运138名兵员、12辆车辆、350吨物资。

英国“无恐”级两栖船坞登陆舰

“无恐”级是英国皇家海军的两栖船坞登陆舰。首舰“无恐”号于1962年动工,1965年建成服役,共建造2艘。其主要技术性能为:标准排水量1.106万吨,满载排水量1.212万吨。长158.5米、宽24.4米、吃水6.2米。动力装置为2台涡轮机,功率2.2万马力,双轴,航速21节,续航力5000海里/20节。编制550人。外加22名空勤人员、88名海军陆战队员。该级舰装有:2座四联装”海猫”舰空导弹发射装置;2座MK15型6管20毫米“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2座双管“厄利孔”30毫米炮;2座“厄利孔”20毫米炮;4架HC4“海王”直升机。可投送380~400名兵员,15辆主战坦克,7辆3吨级卡车。登陆艇有:4艘MK9通用登陆艇,4艘MK3车辆及人员登陆艇。

导弹艇

导弹艇是以舰载导弹为主要武器用于近海作战的小型战斗舰船。可对敌大、中型水面舰船实施导弹攻击,也可担负巡逻、警戒、反潜、布雷等任务。

导弹艇吨位小,航速高,机动灵活,攻击威力大。排水量数十吨至数百吨,航行速度30~40节,有的可达50节,续航能力500~3000海里。导弹艇多数采用高速柴油机,有的采用燃气轮机或燃气轮机一柴油机联合动力装置。

艇上装有巡航式舰对舰导弹2~8枚,20~76毫米舰炮2座,各种鱼雷、水雷、深水炸弹和舰对空导弹等。

此外,还有搜索探测、武器控制、通信导航、电子对抗和指挥控制自动化系统。

第一艘导弹艇是前苏联在50年代末由鱼雷艇改装而成的,艇上装有舰对舰导弹。导弹艇在实战中使用是在1961年中东战争,10月21日,埃及用“蚊子号”导弹艇击沉以色列“埃拉特号”大型驱逐舰,开创了以小舰艇击沉大军舰的首次战例。而后导弹艇多次用于实战。

各国导弹艇

美国“飞马座”级导弹艇

“飞马座”级是美国海军的大型导弹水翼艇。首艇“飞马座”号于1973年动工,1977年建成服役。主要技术性能为:标准排水量218吨,满载排水量240吨。长40.5米、宽8.6米、排水航行艇体吃水1.9米。其翼航主机采用1台LM2500型燃气轮机,功率1.8万马力,喷水推进方式,翼航速度50节;排水航行主机采用2台柴油机,功率1600马力,航速12节,续航力为700海里/40节、1700海里/9节。编制21人。该组装有:2座四联装“捕鲸叉”舰舰导弹发射装置;l座MK75型单管76毫米炮;2座MK34型箔条火箭发射装置。

苏联“黄蜂级”导弹艇

“黄蜂级”是苏联海军于1959~1969年间建造的中型导弹艇。建造黄蜂Ⅰ型、黄蜂Ⅱ型共300艘,是世界上建造数量最多的一种导弹艇。其主要技术性能为:标准排水量165吨,满载排水量210吨。长39米、宽7.8米、吃水1.8米。动力装置Ⅰ型为3台M503A高速柴油机,总功率为1.2万马力;Ⅱ型为3台M504型柴油机,总功率1.7万马力。

该级艇装有4座“冥河”舰舰导弹发射装置。2座双管20毫米炮;航速38~40节,续航力800海里/30节。编制30人。该艇只能在近海作战,但发射的“冥河”导弹准确性高,杀伤力大。

德国“信天翁”级导弹艇

“信天翁”级是德国海军现役大型导弹艇。首艇“信天翁”号于1976年建成服役,至1977年总共建造了10艘。其主要技术性能为:满载排水量398吨。长57.6米、宽7.8米、吃水2.6米。动力装置为4台MTU柴油机,4轴,总功率1.77万马力,航速40节,续航力为1300海里/30节。编制40人。该级艇装有:2座双联装MM38“飞鱼”舰舰导弹发射装置;2具533毫米尼鱼雷发射管,发射“海豹”线导鱼雷;2座单管“奥托•梅莱拉”76毫米炮。

意大利“鹞鹰”级导弹艇

“鹞鹰”级是意大利海军的水翼导弹艇。首艇“鹞鹰”号于1974年建成服役。至1983年共建造7艘。其主要技术性能为:满载排水量60万吨。长24百米、宽7米、吃水1.6米,4.4米。动力装置在水翼航行时采用1台燃气轮机,功率4250马力;排水航行时采用1台柴油机,功率290马力。航速48节,8节。续航力为400海里/45节、1200海里/8节。编制10人。

该级艇装有:2座“奥托马特”舰舰导弹发射装置;l座“奥托梅莱拉”76毫米炮。

伊朗“石弩”级导弹艇

“石弩”级是伊朗海军的导弹艇,属法国女勇士Ⅱ级系列。伊朗海军1974年2月向法国订购12艘。其主要技术性能为:满载排水量275吨。长47米、宽7.1米、吃水1.9米。动力装置为4台柴油机,功率1.44万马力,航速35节。编制对人。

该级艇装有:2座双联装“捕鲸叉”舰舰导弹发射装置;l座76毫米炮;正座40毫米炮。

以色列“海兹”级导弹艇

“海兹”级是以色列海军的大型导弹艇,又称萨尔4.5型。首艇“罗马特”号于1981年建成服役。主要技术性能为:满载排水量488吨。长61.7米、宽7.6米、吃水2.5米。动力装置为4台MTU柴油机,总功率l.66万马力,4轴,航速31节,续航力为3000海里/17节、1500海里/30节。编制53人。该级艇装有:2座双联“捕鲸叉”舰舰导弹发射装置;6座“迦伯列”舰舰导弹发射装置;1座16或32单元“巴拉克”I舰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1座MK15型6管20毫米“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1座“奥托梅莱拉”76毫米炮;2座“厄利孔”20毫米炮;1座双管20毫米炮;2或4挺12.7毫米机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