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伦行动”

1981 年 6 月 8 日下午,以色列的 8 架 F—16 战斗机在 6 架 F—15 战斗机的掩护下,大白天偷袭了伊拉克即将建成的“塔姆兹”1 号核反应堆。从飞机起飞到袭击结束,总共用了不到一小时,然而伊拉克苦心经营达五六年之久,价值 2.6 亿美元的反应堆,却在 3 分钟时间里变成了一堆废墟。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巴比伦行动”。

从以色列到伊拉克,要飞越约旦、沙特阿拉伯,沿途都有防空雷达,而且反应堆就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东南约 17 公里的地方,有很强的防空力量保

护,包括苏制萨姆 6 地对空导弹。以色列在光天化日之下,袭击这样一个目标居然能够如愿以偿,自己却无一损失,成功的秘诀究竟在哪里呢?

为了在紧张的空袭行动中及时发现目标,以色列在行动的前一年就对目标地区进行了红外线侦察。1980 年 9 月,以色列又借两伊战争混水摸鱼,用无标记的飞机侦察了目标地区,从而找到了目标的准确位置和识别目标的可靠依据。

为了不被地面防空雷达发现,以色列飞机在行动中选取了沿雷达盲区飞行的航线,从低空循约旦和沙特阿拉伯的交界地区飞行,并不断变换飞行高度。当一保护航的 F —15 飞机在亚喀巴湾东岸被约旦的马安雷达站发现后, 该机驾驶员又以瞒天过海之术,通过无线电用娴熟的阿拉伯语回答说是商用飞机。这样以色列飞机便像幽灵一样神不知鬼不觉地窜到了目标区上空。

飞机先上升到 610 米高度并确认目标。然后用一架 F—16 飞机投放两颗由电视制导的灵巧炸弹炸开反应堆防罩。紧接着 5 架F—16 飞机各投两枚 998 公斤的炸弹将其摧毁。还有两架 F—16 飞机则担负拍摄攻击过程的任务。行动似乎一切都天衣无缝,攻击获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