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途径

材料解析能力作为学科素质和修养,决非通过高三年级“以考促学” 就能形成的。作为长期培养的系统工程,应该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使学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形成史论结合的思维方式。

养成习惯。习惯是长期形成固定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历史阅读习惯的养成是日积月累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少有老师在课堂上是一讲到底的。老师的讲解,学生的阅读与师生、生生交流相结合的交互式成为教学的主流。在课堂上,学生阅读有关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教科书。学生在阅读中对材料的认知,对历史信息的理解和分析的过程就是吸纳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过程。教师的工作是对学生阅读的目的性和方法加强指导。这种经常性的教学活动,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具有不可低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训练技能。技能是接近自动化的动作模式或思维活动模式。凡是技能,只有通过训练,在实践中运用才能练就。训练技能的方式很多,下面列举主要的几种。

立足课本充分运用教材选取的资料。现行高中新编《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引用了大量材料。这些材料内容丰富,针对性强,重点突出,阅读障碍小,是由易到难逐渐培养学生材料解析能力的最佳素材。

利用教材引用的资料培养学生材料解析能力的关键是对材料设问的精心设计。为了达到能力训练的目的,设置的问题应包括:含有对材料

认知理解的内容;史论结合;多种思辩能力;激活原有的知识结构。例如,讲到“九一八”事变时,教材引用了四则史料。从解析能力培养的角度可以这样设问:①阅读材料,思考蒋介石政府实行了什么政策?② 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有哪些?③其中根本原因是什么?①这反映出蒋介石政府的什么立场?为什么?在这组设问中,②是考查认知理解提取信息;①③是归纳、比较,属于思辩能力;④侧重于史论结合;③④还为学生以后认识蒋介石在抗日时期政策的整体知识结构奠定了基础。

利用教材引用的资料也可以把不同章节的材料重新组合。例如,可以把《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为日本进攻卢沟桥通电》组合在一起,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对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形成有一个整体认识。同样,也可以把蒋介石在“九一八” 后的讲话、“七七”事变后的庐山讲话与“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的自卫宣言组合在一起,比较不同时期蒋介石对日政策的不同点,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以及局限性或推测其变化。这种对材料的重新组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不仅提高了分析运用材料的水平,而且有助于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

通过史料研习课加强材料解析的力度。史料研习课是培养学生,对教学的全部内容或核心内容,通过历史资料获取信息,形成历史概念, 把握对历史认识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策略是:学生首先阅读老师提供的历史资料,根据设问得出相应的历史结论,从而逐一完成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然后通过综合性习题或结构图示,把相对独立的知识联结为一体, 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历史完整的认识。

例如《欧洲的启蒙运动》的史料研习课,对这节课的核心内容——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观点,我提供了有关的三组材料,并有相应的设问,引导学生认识三位启蒙思想家各自的观点,以及在启蒙运动中的特殊地位。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了三个问题。一是比较概括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共同观点,从中总结出法国启蒙运动的特点。二是联系法国社会发展和世界历史的时代特征,分析法国启蒙运动的作用和影响, 引导学生独立得出“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一目中的结论。三是比较文艺复兴运动与启蒙运动的不同点,使学生把这两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区别开。

在这种教学中,由于资料的选取与教材只存在间接的联系,教学过程也是从材料→结论→课本,因而加强了材料解析的力度。而且学生处于直接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状态中,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所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技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培养。

适时的方法指导与专门练习。进行材料解析方法的指导是训练技能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种指导既要渗透于日常教学的材料解析中,又要适时就认知、理解、运用的方法进行专题讲解,并辅之以专门练习。日常渗透,是说平时对学生在解析中出现的困难应在方法上进行点拨。适时专题讲座是说学生经过一定数量的练习,多数人已有所感悟,这时再总结归纳其方法和思维操作。只有感觉到的东西才能理解,因而适时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起到提高的作用。

在设置专门练习方面,英国历史教育学家蒂姆·洛马斯提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方法。例如,为培养学生对材料的认知和理解采用概述、转

述史料的方式。概述史料需要择取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其前提即是认知理解。转述史料是指把一种类型的材料转成另一种类型,比如将文字材料转换为图表、图解,或反之。这种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理解材料的内涵,并有利于学生学会使用不同类型的材料。又如,为了培养运用史料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就教师提供的史料设计出各种问题;也可以就一个有关题目提供一系列相互冲突的史料,让学生确定矛盾冲突所在,解释矛盾冲突的原因;或者让学生选取不同的观点,考虑不同的当事人会采用什么样的材料,并说明原因。

当然,选做典型的材料解析题也是训练技能不可缺少的方法。不过它不能取代其他的技能训练。只有建立在各种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选做典型的高考材料解析题才能达到提高的目的。

广用迁移。已经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在学习其他类似的新知识、新技能的过程中起作用的现象称作迁移。迁移是能力形成中的重要环节。能力的形成是通过对已掌握的知识、技能的概括,然后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广泛应用才获得的。材料解析技能的迁移有讨论(辩论)、撰写小论文以及与其他学科相关的活动等方式。

讨论(辩论)。讨论是一种在商讨或辩论中相互启发、探求真理的过程。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学生主动搜集材料;运用课内外历史知识,联系历史理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多角度地对另一方的观点提出质疑、诘问。从材料解析能力迁移的角度看,有利于学生对材料达到理解、运用的层次。

撰写小论文。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目前很多学校都把撰写小论文作为对学生历史水平考核的内容之一。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为了使观点新颖、角度新颖,许多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写作中努力做到论点与论据的统一,并注意到自己的历史观点正确与否。撰写历史小论文集知识、材料、能力的应用为一体,与材料解析能力的培养殊途而同归。

历史演示文稿。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许多学校开设了跨学科的选修课。我校初二的几个学生在“计算机应用”选修课中,自己选题、设计、编制了多媒体历史演示文稿《美国霸权的由来》。虽然他们尚未学习世界史,却能自己搜集材料,从图书、杂志中选取典型图片,还剪接了录像镜头,并配上自编的解说词。当计算机教师请我协助审查时, 我被学生将计算机手段与历史内容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创造性深深打动。其实,像这种与历史课相关的课外活动有很多,都是材料解析技能迁移的方式。

总之,材料解析能力作为发现、汲取、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在高中阶段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去开发和发展,而不要限于应试教育的模式。

(作者单位:北京师大附中)

责任编辑:彭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