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决策与规划
- 中共中央正式决定:在武汉附近的大冶地区,建立我国第二个钢铁工业基地。
- 毛泽东说:“你们应该办点化学工业,办点机械工业,……各种工业都办点,办成综合性联合企业。”
- 毛泽东连声称道:“搞基本建设还是采用大包干的办法好,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建设成本。”
中央决定兴建武钢基地
1949年12月底,毛泽东在出访苏联期间,双方商定:苏联帮助中国在南部兴建一个新的钢铁基地。
新中国成立后,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鞍钢,同时决定兴建一座新的钢铁工业基地。
当时我国南部没有一个钢铁企业,新建一个,可就近供应中南、西南、华东等广大地区的钢铁供应问题。
1950年10月,中央重工业部经与苏联专家共同考察得出结论,湖北大冶处于国家中心地区,有长江水运之便,本地又有铁矿石、石灰石及白云石等材料,周边的江西、安徽、河南还有大量煤炭,均可就近取材。
另外,从经济上、国防上考虑,把钢厂建在大冶也是一个比较恰当的地点。
上述建议呈报毛泽东后,毛泽东表示同意。
1952年,苏联专家二度考察后又提出,大冶土质不好,厂区太小,无法满足年产250万吨钢铁的需要,建议再选几个厂址进行比较。
武钢厂址具体定在哪里呢?这个选择又花了两年时间。人们走遍湖北省内的长江两岸,还跑到湖南长沙、岳阳等地,资料汇集了700多大本,重达1吨多。
1954年2月,苏联黑色冶金工厂设计院列宁格勒分院院长别良其可夫,率总工程师一行来武汉,对中国人提交的徐家棚、贺胜桥、汀泗桥等6个候选厂址,都不满意。
当年3月的一天上午,别良其可夫带领选址组,爬到一座石山顶上,展望青山荒野,认定此处是最佳的建厂之地,他认为这里水源、交通、地质地形等都非常有利。
这里是武汉的青山区,中央原打算将这里留给第一机械工业部,兴建二汽及锅炉厂、重型机床厂,现在被苏联专家相中,二汽让出厂址。
1954年5月12日,国家正式确定厂址选在青山区。根据苏联专家建议,新厂被命名为武汉钢铁公司。
1955年,苏联送来92卷的设计方案,一期工程规模年产钢120万至150万吨,预计可能达到的规模300万吨。
这个设计方案经毛泽东主席亲自审阅同意,周恩来写下:
特急批发!
青山区的蒋家墩,当地人叫“荒五里”,有一片横直约5里的洼地,常年积水,杂草丛生,全区人口集中在青山镇,不足万人。
1954年底,建设者从四面八方赶来,一排排新厂房、红色三层砖房拔地而起,接着出现了商店、菜场,还有码头、公交车、电影院等。
1954年底,建设者开始兴建武昌到青山的和平大道。这条路沿线到处是沼泽,有的地方挖了6米深的泥巴还见不到底。
参建者许青海说:“公路二师五团上千人是从海南赶到青山的,天气很冷,士兵身上长袖套短袖,连长跑到汉口唐家墩割稻草,给战士铺床。”
1955年11月,长长的和平大道通车了,一车车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进武钢厂区、生活区。
1952年到1957年建设期间,青山区相继集结5万多工人和近7万职工家属,总计12万人左右,当地陆续修建116个大、小商店,31个蔬菜及食品水产市场,开辟3条公交线路。
武钢建设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援,1957年前,各地调来的干部、工人,来自10多个省,几乎囊括东北三省炼钢炼铁的能手。全国18个省、45个城市、1000多个厂矿企业,为武钢制造各种机器设备。
交通部曾指示,任何情况下,武钢运煤车辆随到随开。
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下令,派遣13架军用飞机空运建设物资。
毛泽东看一号高炉出铁
1958年9月13日,毛泽东乘船到武钢视察。
毛泽东看到,武钢当时的办公地点,都是一排排简易低矮的平房。他在平房里坐下来,满怀兴致地看着墙上挂着的厂区总平面图,听取了武钢领导人的汇报。
毛泽东赶到现场,要和工人们一道庆祝一号高炉提前建成出铁。
武钢一号高炉,原定在1958年10月1日开炉出铁,迎接共和国第九个国庆节,由于武钢全体人员的努力,全国人民的支援,苏联专家的无私帮助,于是决定提前在9月13日开炉投入生产。
9月12日,高炉全体职工,都紧张、快乐地为第二天的出铁做着各种准备工作。
许多苏联专家和炼铁厂的技术人员,在炉前炉后,进行生产前的总检查。
铁矿石、石灰石和焦炭,都已经往料车坑里运送。
出铁场上的铁沟,已经打扫得干干净净,等候着铁水的奔流。
巨大的铁水罐,也已经停放在铁沟的流嘴下面,张着宽阔的嘴巴,等候着吞饮第一股铁水。
准备在开炉点火用的引火柴,1400多条火车废枕木,正堆积在炉前,准备装进炉内。
炉前工们都集合在炉前,准备着往炉内运送这一堆堆枕木,这是开炉的第一仗。
他们由于忙着安装、运送等工作,都已经几天几夜没有睡觉了,眼珠上也出现了一道道的血丝,有的人嘴唇干裂了,嗓音也嘶哑了。
可是,大家谁也没有理会这些,他们都焦急地等待着装运枕木的命令。
高炉车间主任李凤恩几次对炉前工说:“同志们,先去休息休息吧,时间还早着呢。”
大家都摇摇头,笑着说:“不累,要出了铁才去睡啊!”
李凤恩心里很明白:大家的希望就是快快出铁。炼铁厂这次建厂的特点也是“快”。今晚你看到工地上还有一堆设备材料,明天早晨可能就看不到了,工人们连夜已经把它们安装好了。
现在,一号高炉马上就要架柴点火了,要出第一炉铁了,这是一件震动世界的大事。
李凤恩再看看老包和老徐这两个他的老战友,从一开始安装,他们三人就在一起工作。现在他们两个人眼睛里都布满着血丝。
李凤恩几次三番地要老包和老徐去休息,他们非但不听,反而还要李凤恩去休息,大家只好一块在这里顶着。
这时,老包和老徐对李凤恩说:“装枕木吧,老李。”
李凤恩看着这两个老小伙子性急的样子,他只好告诉他们说:“因为炉顶上的大小钟还没有调整好,得等一些时候。
老包这个老炉前工的脸被炉火熏得黑黑的,再加上一脸的油垢,鼻子和嘴巴几乎都看不清楚,只看见一双黑眼珠在那里转动。
老徐身材高大,他干活就像老虎一样,哪里工作最紧张,他就在哪里出现。
23时30分,副厂长周传典下达了命令:开始装枕木。
炉前老工人们带着青年工人们,从高炉的风管口和出铁口很费劲地爬进了炉内。
炉里的烘炉余温还在50度以上,一进去,大家立刻感到呼吸困难,头脑昏晕,汗如雨下。
6个进入炉内的老工人,各自带着一个青年工人,在三号、十一号风管口和铁渣口,把枕木一根一根地向炉内递送。
大家搬的搬,递的递,架的架,有些人的衣服被汗水湿透了,就干脆脱下衣服,光着膀子干。为了照顾一些年老工人的体力情况,青年人叫他们不要搬得太多,但是,老工人却越搬越起劲。
由于旧枕木上有许多钉子,许多人的身上、手上、脚上都被划破了,护士要给大家上药包扎,大家都不愿意,都不想耽误手中的活儿。
时间就是铁,为了在13日按时出铁,厂党委根据群众的意见,决定要在4小时内把枕木装好。
李凤恩原是鞍钢的工人,根据在鞍钢的经验,架引火柴,起码需要8小时到12小时。但是大家都表示:“4小时装好枕木没问题。”
李凤恩对着风管向炉内喊了一声:“同志们,4小时完成架柴,大家有没有信心?”
炉里的人齐声响亮地回答:“有信心!”
李凤恩从架柴一开始,就和大家一起劳动,大家越干越欢。平时一大根枕木,需要两个人才抬得动,现在一个人搬起来还走得很轻松。
老工人朱明水站在高处,挥动着手臂对大家说:“同志们!鼓足干劲,提前完成任务,向毛主席汇报成绩,让铁水快点出来!”
炉内的枕木越架越高,大家的衣服都湿透了,汗水还在不断地向外流,可谁也顾不上去擦一把。
李凤恩不小心,手指被枕木上的钉子划破,指甲都被刮掉了,鲜血直流。大家看见了,都让李凤恩去休息,但是李凤恩却一点也没感到痛,他觉得这是小事情,现在炉外炉内正需要人,轻伤决不能下火线。等一包扎好,李凤恩把一瓶一瓶的汽水递给炉里的人,他们拿到大瓶的汽水一饮而尽,马上又投入了紧张地劳动中。
架完最后一根枕木,已经是13日3时了。1000多根枕木,只用了三个半小时。
这天清早,大家都兴奋地说:“咱们高炉第一次出铁,中央首长会不会来?”
还有人说:“如果毛主席能来该多好啊!”
中午12时,厂党委吕书记召集一次会议,他说:“今天我们第一次出铁,毛主席要来。”
李凤恩一听毛泽东要来,感到十分兴奋,精神不由得一振,他听着吕书记又说:“我们今天一定要做到安全生产,叫毛主席愉快地看见出铁,每个人都不能离开岗位。”
吕书记回过头来又对李凤恩说:“等毛主席上来后,我和你一道去见毛主席。”
李凤恩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是在1952年。第二次是在1956年参加全国先进工作者大会的时候,这一次又能够见到领袖,心里真有说不出来的高兴。
听完吕书记的讲话后,李凤恩回到炉前,对所有设备、工具和交通设施都进行一次检查。检查完了以后,李凤恩召集炉前的工人们开会。
他说:“同志们,咱们参加建设武钢的工作真是光荣,今天,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要来了!”
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惊喜地问道:“真的吗?”
李凤恩说:“是真的,大伙想想,用什么来迎接毛主席?”
大家都说开了:“毛主席一到,一定马上让他老人家看见铁水流出来!”
“一定叫铁水流得多,流得快,让毛主席看见快快乐乐的。”
9月13日14时59分,毛泽东站在出铁台前,还特意给炉台工地主任韩喜递上一根中华香烟,然后自己点上烟,一边听苏联专家介绍,一边望着出铁口。
在高炉下面,毛泽东关心地问:“什么时候可以出铁呀?是不是有把握?”
当听说有99%的把握,但也可能有预计不到的万一时,毛泽东斩钉截铁地说:
今天看不到,我明天来,明天看不到,我以后还来。总而言之。我三顾茅庐也要看到你们出铁。
没过多久,人们一声惊呼:“快出铁了!”
毛泽东站起来,15时25分,铁水从炉内冲出来,李凤恩跳起来报喜:“毛主席,铁水流出来了!”
毛泽东鼓掌祝贺,向在场工人高举双臂,高喊:“同志们好!”全场欢声雷动。
很多人都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当毛泽东了解到炼焦能够回收大批化学产品的情况后,一再对武钢的领导说:“你们也可以回收,应该多搞些。你们这样的企业,应该办点化学工业,办点机械工业,办点建筑材料工业,各种工业都办点,办成综合性联合企业。”
毛泽东视察大冶铁山
1953年2月19日,毛泽东到大冶钢厂视察炼铁、炼钢、轧钢、锻钢、热处理等车间。他看到钢铁工人以主人翁的态度忘我劳动,异常高兴,满怀期望地说:“一定要在国民党留下的这个烂摊子上把工厂办大办好。”
1958年9月15日10时30分,毛泽东在湖北省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书记张平化、黄石市市委第一书记杨锐等陪同下来到武钢铁山矿石基地大冶铁山视察。
下了车,铁山党委书记张品、矿长陈明江陪同毛泽东朝矿区走去,毛泽东边走边听陈明江介绍铁山的开采情况和工人生活情况。
毛泽东问:“整个的大冶铁山矿石蕴藏量是多少?”
陈明江答:“是1.1亿吨!”
毛泽东又问:“多不多?少不少?”他的意思是问实际蕴藏量是比这多还是比这少。
省委书记张平化插话介绍说:“这个1.1亿吨是近期勘探报告材料,是万米以上的情况,万米以下的情况还没查明。”
毛泽东点头。这时,王任重递给他一块矿石,他翻来覆去地看着,掂着,问:“矿石的含铁量怎样?除铁之外,还含什么成分?你们是不是光要铁?”
陈明江说:“这里矿石的含铁量是50%至60%,矿石中除铁之外,还含有铜的成分。”
毛泽东便问到选铜的问题,陈明江表示,现在正在动手建设选铜厂。
看了一段矿区后,张品、陈明江请毛泽东和省委领导去休息室。
在那里,毛泽东听取有关矿山开采和基建情况的汇报,陈明江说:“这里是露天开采,剥离工程很大,基建费用也比地下开采要多得多。比如,地下开采,可以不修铁路,不搞电机车,也不用电铲,但地下开采没有露天开采量大。”
毛泽东问:“花了多少钱呢?”
陈明江说,基本建设原来计划的费用是1.5亿,经过工人们想点子,找窍门,千方百计实行节约,结果只花了1.2亿,省下了3000万。
毛泽东问:“你们是包干?”
陈明江回答是。
毛泽东连声称道:“好!包干好。搞基本建设还是采用大包干的办法好,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建设成本。”
陈明江兴奋起来:“早搞大包干,省得还要多!有1亿够了。”
毛泽东道:“七成也不错。”
这时,张平化开口提及铁山职工鼓足干劲、大干社会主义的情况。他说,窍门和潜力到处都是,关键是发动群众。这里的电机车设计能力是拖8个车皮,工人们打破迷信,大大发挥了机车牵引能力,前几天拖到13个,现在到了14个。工人说完全可以拖16个,是设计能力的200%。
毛泽东听了连连点头。
不知是谁传播了毛泽东在矿山的消息,许多不当班的矿工们纷纷跑上山来要看看毛主席,他们有电机车司机、道路工、电铲司机,穿孔机司机……个个都满脸激动。
毛泽东走出休息室,和他们握手,问他们中间一些人的姓名和简单工作情况。
接着,毛泽东循着弯曲的山道,登上大冶铁矿露天采场尖山180水平处,察看掌子面上穿孔机、电铲、电机车、汽车、风钻的作业情景,和工人们握手问好,并仔细询问这些矿山机械的性能和每天的工作量。
他怀着极大地兴趣,久久地凝望着工地穿梭往来的繁忙景象。
远远地,青年工人殷励勉从电铲驾驶室爬上车棚,向这边手舞足蹈地喊着什么。
因为距离远,毛泽东听不清,便只好举起手,朝那边打招呼,殷励勉的情绪更激动,几乎在车上蹦了起来。
事后,殷励勉说:“毛主席向我招手了,而我向主席说的是,一表决心争取更大的成绩,二祝毛主席身体健康。”
“能够看看毛主席就是无限的幸福。”许多人都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不顾疲劳,不顾工地可能有的危险,奔向这里来。
毛泽东离开铁山前正与矿长、党委书记们握手道别时,有一位小伙子分开人墙硬挤上来,愣头愣脑地上去握毛泽东的手,嘴里说:“毛主席,您老人家可好?”
毛泽东被他这可爱和朴素的举动惹笑了。
吃过午饭,毛泽东坐车往大冶钢厂视察。
黄石是个小城市,毛泽东对它却不陌生。1953年2月18日,他视察长江路过黄石,就专门停船上岸。
那天,船到黄石,天已黑下来,居民住宅区灯光闪烁。负责保卫工作的同志劝阻说,黄石连马路也没有,很不方便,不要上岸了。
毛泽东却不依:“我骑驴子也要看。”
毛泽东上了岸之后,马上就去了大冶钢厂。人没在招待所坐稳,毛泽东就要去厂区,说:“我要把大冶钢厂炼钢过程从头看到尾。”
毛泽东果真就从南边到北头,从炼钢、铸钢、锻造、化验室一直看到了轧钢。这一趟看得过瘾,也激发了他对钢铁事业的信心与雄心。
当黄石市市委副书记高芸生问毛泽东还有什么指示时,他说:“希望你们把工厂办大办好。”
1958年,全民大办钢铁,人们抱着美好的愿望,希望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赶英超美,只争朝夕,走在时间的前面。
毛泽东对于钢铁生产,一直予以了极大的关心。他在9月13日视察了武钢,这时与中共黄石市市委第一书记杨锐同车往大冶钢厂的时候,又一次关切地问道:“你看,今年1070万吨钢能不能完成?你们地方怎么样?”
1070万吨钢是这年8月17日至30日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提出的钢铁生产指标,它比1957年增加了一倍。
杨锐表示有信心。他介绍大冶钢厂的职工干劲儿很大,这个厂去年还只能生产十几万吨,今年已跃进到50万吨。
毛泽东表示满意:“这很好,跃进得很快。”他说,干什么事情都要有干劲儿。
13时,毛泽东的车开进大冶钢厂。钢厂厂长江敏、炼钢部党支书记丁振江、主任王全治等赶来迎接他。
毛泽东这次参观的是新建的平炉炼钢厂。平炉的操作台离地面有五六米高,上平炉要走一条窄小的楼梯。李振江和王全治先行一步上前要扶毛泽东,被他谢绝。他在4号平炉前停住,让出乎意料见到他的工人们喜出望外。
毛泽东问:“这是什么炉子?”
杨锐和厂长江敏答道:“这是平炉,又叫马丁炉。”
毛泽东接着问:“有多大?”
江敏回答:“90吨的。”
李振江介绍说,这是三座新建起来的平炉,都是最近投入生产的。
毛泽东从炼钢老工人、平炉工段党支部书记张开先手中,接过蓝色的炼钢镜,迎着炙人的火光,走到炉前观看钢水。
看完4号平炉,又看3号平炉,再走到前不久大放“钢铁卫星”,称炉产量超过设计能力将近一倍的2号平炉前。炉旁,工人们正操作着自动加料机,进行装料工序。
毛泽东拿起炼钢镜看了一会儿,问道:“现在你们一炉可以出多少钢?”
丁振江答:“现在可以出到150吨以上。”
炼钢的火光特别灼人,毛泽东衣衫全被汗水打湿,但他的兴致却非常好。下了2号平炉,他又朝电炉、转炉等炼钢厂房走去。他对每一个生产操作过程都问得很细。对4、5、6号电炉的生产,毛泽东赞扬道:“你们建设得很快,建设得好。”
在往新建轧钢厂厂房南边走去的时候,毛泽东忽然停住了脚步:“怎么从这里走?”
原来,1953年2月18日晚,毛泽东到大冶钢厂参观时,去轧钢厂是朝东走的,他记得很清楚,不是现在这样朝南走。
大家告诉毛泽东,他今天要去看的已经不是1953年的旧小轧钢车间,而是后来新建的轧钢厂。
毛泽东听了,很是高兴,他感慨地说:“你们的变化很大啊!”
大家提起他1953年说的要把工厂办大办好的指示,毛泽东笑了:“你们还记得我的话呀!”神情十分满足。
1953年时,大冶钢厂是一个刚恢复生产不久的厂子,规模小,设备旧,生产水平低,一年的钢产量不过四五万吨。现在,大型的炼钢和轧钢车间都已建成,钢的年产量已达50万吨。
在新建的轧钢厂,毛泽东特别注意地看了国产轧机,一路上还仔细询问了厂里的情况,他说了自己的意见和体会:政治挂了帅,什么都好办了。
14时,毛泽东结束对大冶钢厂的视察。和1953年不同的是,这次他受到了工人更加狂热的接待,无论走到哪里,都陷入欢呼的人海。
毛泽东原来是由王任重陪同走在前、张平化陪张治中在后面走着的,结果,其他人统统被挤到了后面,毛泽东成了人潮的漩涡中心。
秩序一乱,王任重有些生气,说:“应该要他们党、团、工会好好地开会检讨一下。”
张治中宽解说:“这也难怪,工人们的狂热情绪是没法阻挡的,厂方事先也没料到会有这样的情况。”
王任重还是有意见:“热情当然是好的,但总要有秩序。”
两人拼力挤到毛泽东跟前。见毛泽东身在此中,虽然早已汗流浃背,但丝毫未改欢欣从容的态度。两次来到大冶钢厂,他都感受了一种巨大的激情。
下午,毛泽东乘车到中共黄石市市委驻地,和市委机关的职工们见面并合影留念。
黄石视察结束,毛泽东在沈家营码头上船。突然,一场暴雨降临,狂风劲吹。
眺望波浪汹涌、奔涌咆哮的长江,毛泽东来了兴致:“你们会不会游泳?敢不敢在长江里游呀?”
毛泽东走下舷梯,率先跃入浪中,从沈家营码头一直游到上窑上船。风浪中,毛泽东体会着勇往直前的英雄豪情。
17时30分,毛泽东举起手,向黄石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