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培养训练

  • 张振铎说:“一切都要从无到有,也许正是这样的处境使得陆战旅官兵没有退路,只有前进。”
  • 陈传熙对大家说:“队仅成立十多年,还是一支年轻的部队。前任指挥官们已经把这支部队摔打成闻名全军的劲旅。我唯一的职责是让这支劲旅无与匹敌。”
  • 王草军提出要求:在岛上,白天不准冒烟,夜间不准冒火,不能暴露在敌机、敌舰船侦察视野中。

成立海军陆战学校

1955年,中国海军在福建成立了海军陆战学校,培养两栖作战指挥人员,并参考国外技术编定两栖作战教育大纲、制定作战条令、研究新战术等。

当时,学校还设立了若干两栖训练场,进行战技体能与两栖基础组合训练、战术训练、兵种专业训练和多军、兵种合成训练。

海军陆战队的新兵,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93%以上为高中学历,60%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海军陆战队队员,还必须经过各种形式的严格的训练。

耐高温、耐严寒、抗眩晕是对海军陆战队员身体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因此,每个新兵必须先过体能训练这一关。耐高温训练的标准是在列日下能顶住3到4个小时的暴晒。

耐严寒训练是在零下30度的野外仅靠一床棉被一床军大衣过一夜。

基础科目训练包括泅渡训练和越野训练等。在泅渡训练中,每人要游3000米到5000米,全副武装负重20公斤要游300米。在越野训练中,每人全副武装负重20公斤5公里越野不超过20分钟。

此外,每天的基础课目训练还包括100个俯卧撑,100个仰卧起坐,190多个挥臂,100多个跨步,100多个蹲下与起立。

新兵在完成第一年的体能和基础科目训练后,第二年开始特种专业训练,即按照特种作战的要求,突出在特殊条件下对特殊设备、特种技术和特种战术的训练。

训练强度和难度最大的要数野外生存训练,队员们要在荒岛的热带丛林里生存和野战五个昼夜。

中国海军陆战队主要担负两栖登陆、反登陆、抢占礁岛、渡口、桥梁及应急作战等任务。其艰巨和危险可想而知,这就要求每个海军陆战队员必须具备过硬的本领和坚强的意志。

在陆战队员服役期间,除了掌握海、陆、空、警多达上百件武器外,还要掌握跳伞、爆破、潜水、攀登、滑雪、车舟驾驶、擒拿格斗、方位判断、地图识别等本领。

此外,中国海军陆战队员还需掌握侦察、捕俘、审俘、照相、录像等获取情报资料的手段,以及用密码通信联络等多渠道传递情报的技能。

两栖侦察队是海军陆战队的“队中之队”,他们担负着潜入敌岛侦察、突击等特种任务,比起其他一般队员来,他们的身手更加不凡。

海军陆战队水上训练

1980年5月,接过海军陆战第一旅的旗帜后,张振铎望着全旅花名册陷入了沉思:全旅官兵来自全军120多个团级单位,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陆军;全旅几百名干部,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一人。

张振铎看到,当时最首要的问题是没有训练大纲,连一份有关的训练资料都没有。全旅上下没有一个进行过真正的陆战队训练。

而且,没有经验,没有教材,也没有营房,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张振铎说:“一切都要从无到有,也许正是这样的处境使得陆战旅官兵没有退路,只有前进。”

没有训练大纲,张振铎就决定自己制定。

当时,手头只有有限的几部外军陆战队训练的录像。旅党委会议室内,大家把几部录像带翻来覆去地看。

旅领导和机关的参谋随着荧屏上镜头的变换、定格,不时结合我们海军陆战队的现状和特殊要求来讨论。由于谁都不知道正确的答案,但是谁都想知道正确的答案,所以大家展开一次次争论。

张振铎素以从严治军著称于南海舰队,无论在严格的训练场,抑或在歇息的家园中,他都迈着规范的军人的健步。

张振铎说:“这叫养成。中国就只有这一支海军陆战队,它在全军乃至全世界都是引人瞩目的。”

张振铎非常清楚: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海军陆战队都是该国军队中最优秀的部队。中国海军陆战队在中国军队中将占据什么样的位置?

作为中国海军陆战部队的首任司令,他理智地权衡了自己的优劣:优势在于海军陆战队在世界军队中的威望崇高,这是精神上的依托。精神上的伸展是无边无际的,陆战队的前途无量。劣势亦是非常明显的:陆战队年轻稚嫩,没有任何辉煌的背景。

张振铎认为,光有会议室里旅党委机关大家的闭门造车远远不够,还必须和训练中的摸索相结合,才能找到最佳的切入点和结合点。

因此,在训练之初,张振铎向舰队立下了军令状:

扬优避劣,用尽量短的时间让中国海军陆战队立于世界优秀的海军陆战队之林。

5月底,张振铎把部队拉到海上进行游泳训练。由他和王锡纯、周永贵、黄朝仕、程国平、陈川熙、周乃文分别在海南西坡龙州江、文昌冯家湾、牙龙湾、陵水湾,广东电白割门、湛江东海岛和遂德北时地区组织实施。

台风刚过,千吨级的训练战舰在狂风怒浪的淫威下,时而被抛进浪谷,时而被推上浪尖,最大摇摆达40多度。舰上所有未固定的东西都叮叮咚咚滚来撞去。

两栖陆战队员们从未见过这架式,全都被变幻莫测的大海折腾得五脏六腑都错了位置,一个个头晕脑涨浑身瘫软直想往海里跳。许多队员暗暗发誓,下辈子宁肯服苦役,也不再干海军陆战队了。

张振铎说:“登陆时你们是陆战队员,在海里你们应当是真正的海军!”

虽然张振铎也是头一遭随舰出海训练,虽然他曾听说过晕船是大脑前庭器官平衡神经的失控,但凭体验,他认定这种生理现象通过磨练是可以逐渐减轻的。

张振铎更深信,这种症状与人的意志和毅力紧密相关。有的人虽然吐了,照样能吃能睡能工作,有的人吐后不敢动弹。他的海军陆战队员要的是前者。

张振铎下达近乎残酷的命令:“所有陆战队员都不得躺下,原地练马步蹲功!”

风浪肆虐。水兵是躺着呕吐,陆战队员是蹲着从胃囊里直接喷出汤饭胆汁甚至鲜血。

游泳训练一天下来,战士们全身发红、起泡。3天,5天,10天……真正的水兵们看得于心不忍了,开始替陆战队员们求情:“张旅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哪!我们都是从浪涛里慢慢滚出来的。”

张振铎充耳不闻。

经过3个月海练,大家几乎都脱下三四层皮。但是,战士们全部达到了海上航渡自由,小艇操纵自如,能够连续徒手泅渡5000米,武装泅渡3000米。

这时,张振铎下令:全旅将士班师回营。

潜水训练是锻炼陆战队“蛙人”的特殊训练课目。在海军陆战队的训练营地20米×40米的游泳池中,“蛙人”要根据要求潜入5米深的水下,在一根绳子上按要求的尺寸精确地系上6个结,而后再按教练给的信号将其解开。只有顺利完成这一项目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水下求生的训练。

水下求生训练目的主要是使受训人建立生存信心,培养“蛙人”在险恶环境下的心理承受能力、行为自控能力以及战胜困难的勇气等。

训练时,“蛙人”被绑住手脚扔进水里,他们必须想方设法浮出水面呼吸氧气。

在进行携带氧气瓶潜水训练时,教练常常会拔掉“蛙人”的氧气管,或关掉供氧旋钮,或扯掉氧气罩。这是训练“蛙人”在水下换气的技巧,“蛙人”们必须自己解决在无氧条件下的生存问题。就是这种残酷的训练使中国“蛙人”练就了超凡的水下求生本领。

海军陆战旅组建之初,官兵们住草棚,睡木板床,喝黄泥水,缺少训练器材,但他们发扬中国军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克服许多常人难以承受的艰难困苦,努力建设部队。

组建之初的防空导弹连,是个典型的有名无实的连队。没有器材,他们就用木棍、黄泥作成导弹模型,用铁皮敲成导弹地面设备,对着模型练习,因此被人冠以“棍子连”的雅号。

然而在导弹列装部队后的实弹射击中,他们打出了二发二中的好成绩,还创造了全军首次导弹发射两发齐射击中目标的先例。

“棍子连”这个名称至今还在沿用,不过丝毫没有戏谑的成份,而是作为一种精神代代相传。当时的“棍子连”现已发展成为拥有防空、反坦克等多种型号的导弹营。

在进行了多次训练后,旅党委终于获得了在各种条件下继续战斗几个小时的科学依据。于是,我军历史上第一个海军陆战队的训练大纲,也就随着这些数据产生了。

有了训练大纲,旅里又挑选了一批批优秀干部送进军事院校,而后,在陆战旅机关也成立了一个又一个干部专业集训队,展开多次学术研讨会。

有一天,在浩瀚夜海,一望无垠的弯月形海湾轻吟着微浪的拍击声,银色的珊瑚滩上偶尔拽出一条条磷火。A岛荒凉奇静。

“砰砰砰”三声清脆的响声托出三团血红的火球燃烧在海面上空。

此刻,海面上滚起一条汹涌蜿蜒的巨浪。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坦克登陆舰等数十艘舰艇组成的环形梯队斩风劈浪,迅速逼近A岛。军舰上各种舰炮吐着密集的火舌,岛屿上硝烟弥漫,火光四起。“守敌”立即进入堑壕的各个战位负隅顽抗。

炮声在海面与岛屿之间来回轰响,战斗进入对峙阶段。霎时,4艘登陆舰巨腹洞开,十几辆水陆两栖坦克、两栖装甲车借着硝烟火光一边猛烈炮击,一边抢滩登陆。

18分28秒,5平方公里的A岛上各个咽喉要地全部被穿海洋迷彩服的士兵把守。

“报告旅长,登陆成功。”

陈传熙目光森严,发出命令:“巩固扩大登陆场,两栖侦察队迅速实施机降抢占B岛。”

整个战斗前后还不到20分钟。

有一年阳春三月,在南海海域,800多米宽的滩头泊地,凌厉的雨箭击打着宽阔的沙滩,砸出密密匝匝的小坑。1500多名裸露上身的士兵以方阵压满硕大的下泊场。

海军陆战旅旅长陈传熙发出命令:“今天海练科目,徒手游泳!”

尽管初春的海水还是冷峭的,且海面上漂着海蜇之类的生物,但没有一个人享受优惠待遇,不管你泳、潜、漂、爬,谁都要抵达终点。

上岸后,多数参训者都被海蜇刺得伤痕斑斑,疲惫不堪。然而此后等待他们的不是休息,而是更加严格的训练。

陈传熙对大家说:“队仅成立十多年,还是一支年轻的部队。前任指挥官们已经把这支部队摔打成闻名全军的劲旅。我唯一的职责是让这支劲旅无与匹敌。”

水陆两栖训练是陆战队员们最基本的训练。泅渡训练时,一些新战士望着浪涛汹涌的大海,战战兢兢试试深浅,刚一下去就灌进了又苦又涩的海水,吓得赶快往岸上跑,再也不想下海了。

此刻,老陆战队员们就像一个个凶煞恶神,排在岸边,谁跑上岸来,又把谁扔下海去。列兵刁革力被苦涩的海水淹得上气不接下气,死活不下海了,趴在地下头直往水泥板上撞,结果还是被老兵们丢进海里。他边哭边喊:“救命啊!军阀、法西斯……”

老兵们远远地保护着刁革力,班长王春发笑了:“你骂吧,骂遍了爷娘老子我也不会饶过你。”

原来就在几年前,王春发这位来自河北的旱大个子也是被分队长多次扔到水里,被海水淹呛得气孔出血后才变成“浪里白条”的。

刁革力发现喊骂丝毫无效,渐渐平静下来,那股削尖脑袋要当海军陆战队的劲头又回来了:活着干,死了算。

死是死不了的,只是活得残忍了些。

两个月后,旅长亲自考核验收武装泅渡训练。1万米大关,刁革力冲在最前面,后面的队员拉下距离500米以上。

陈传熙高兴地问:“好小子,叫什么名字。”

“刁革力。像刀字的刁,革命的革,力量的力。”

陈传熙亲自下令:“全训完毕后,分配到两栖侦察队去。”

每年一次的下潜呼吸训练,时间一个月。队员们天天把头埋在脸盆里,一次闷10多分钟,鼻子呛出血来,仍不停地练。

有一次,在水下30多米深处下潜训练时,两栖侦察队潜水分队长朱声侨的氧气瓶出现故障,他取掉气面罩缓缓上浮。30米处大气压比水面多3个大气压,浮上来后,喝足了又苦又涩的海水,鼻孔直流血。

卫生员简单处理后,朱声侨又继续下潜。

队员们拉住他:“队长,歇两天再练吧。”

他眼一翻:“你们能代替我下潜?”

一天,朱声侨正带着他的潜水分队随潜艇进行下潜爬管训练。上级突然下达战斗命令,在潜艇东北方向400米处的海面上,有一艘敌护卫艇,命令两栖队员立即破袭敌舰。

朱声侨立即戴上潜水面具,背上气瓶,携带磁性水雷,走进鱼雷仓室,他首先将水下运行器放进鱼雷发射管推出去。

朱声侨紧接着爬管出海。

水下运行器2米多长,像鱼雷形状,号称水下摩托车。爬管训练是异常艰难和危险的科目,爬管队员带着20余公斤的器械,从50厘米到60厘米的管中一点点爬出去,10米来长的发射管要爬几分钟。一旦潜具碰坏,还有生命危险。

朱声侨小心谨慎地爬出发射管后,对照方位,直抵敌护卫艇。仅7分钟,他就将磁性水雷贴在敌舰肚皮上,他立即加足马力返回,9分钟时,随着一声巨响,敌护卫艇顿时火光四起,15分钟,敌艇渐渐下沉。

进行耐寒生存训练

1987年12月至次年3月,海军陆战队由黄朝仕、陈川熙带队组织部分兵力,进行耐寒生存训练。

陆战队党委当时考虑到: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两栖作战行动,对海军陆战队员的思想政治、军事技术以及生理和心理诸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海军陆战队员必须进行严格和广泛的军事训练,特别是要注重培养官兵一专多能的本领。

他们不仅要过硬地掌握自己的专业,而且还应精通和熟练地使用自己和敌人的武器装备,善于徒手格斗和狙击,能使用发报机和多种爆破器材,懂得海洋水文气象常识和紧急救治技术等。

在敌后作战的时候,要能在当地准确地判定方位,根据星辰、指北针、地图和踪迹找到通向目标的道路,能辨认敌方文字书写的各种文件等等。

部队党委指出,做一名合格的海军陆战队员,必须具有很强的战斗能力。这种很强的战斗能力有赖于严格的训练,有赖于很强的战场生存能力。

陆战队员经过21天1700海里航行,跨越了南海、东海、黄海、渤海四大海区。由温暖的南方来到北方的冰雪世界里,进行野营拉练。

大家在没过膝盖的雪中安营扎寨,在大雪纷飞的夜里潜伏。

第二天,陈川熙在训练前讲话说:

什么是战场生存能力呢?总的来说,是指人员、武器装备、技术器材等在险恶环境或作战中所具有的保存生命或保持战术技术性能的能力。

武器装备是战争的重要因素,而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存能力的内涵是从事作战的有生力量,通过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和有效的手段,最大限度地生存下来的能力。

战争是如此,人们在抗御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求自救、求生存也是如此。人们虽不能有效地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在灾害发生时以至灾害发生后,人对灾害性后效的控制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生存能力。

良好的生理条件不仅有较强的恶劣环境耐受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心理上增添了战胜恶劣环境的信心,同时良好的生理条件也相应增大了广泛掌握和应用技能的宽容度;良好的技训练不仅可进一步培强人的生理素质,而且可以进一步增强战胜恶劣环境乃至死亡的勇气;良好的心理素质则不仅可以使人员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的技能灵活有效地处置当前情况,而且可以通过良好的心理状态,调适生理状态,达到“体强、艺高、胆大”的良性循环。

茫茫雪野中,陆战队官兵脚踏滑雪板如离弦之箭,开始武装奔袭演练、在小树林中隐蔽潜伏,对敌“偷袭”成功后迅速脱离。

大家的鞋里灌进了雪,融化了,接着又结冰,大头鞋在脚上被冻硬了,眼睫毛也被呼出的热气所粘连,30余公里的奔袭结束,队员们浑身上下一片雪白。

大家到达休息地域后,把厚厚的积雪挖空,形成一个既挡风又隐蔽的雪窝,战士们钻进去美美地睡上一觉,等待着下一次任务。

皑皑白雪包裹着广阔的丛林。队长带领部队手持冲锋枪在搜索中前进,气温随着夜幕的降临而降到零下30度以外。队长一声令下:

就地宿营!

自己和战士们立即席地而卧,仅靠一床棉被和一件行军大衣就躺在硬邦邦的雪地上睡了一夜。

这不单单是为了检验部队的训练成果,更主要的是让自己好好看看自己能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战争,为探索高寒地域作战特点和耐寒生存条件,积累了经验。

一年冬天,长白山区平均气温为零下30度。陆战队抓住这一大好练兵时机,全员全装挺进深山老林安营扎寨。

当时巡视冬训部队的一位将军考虑到严寒可能冻伤战士,便关切地告诉领导可以对训练计划作些调整。但领导却认为,战争是不分天气的,越是寒冷,就越应该探索应对之策。

最后,部队在茫茫雪原呆了整整15天。

临撤离时,那位将军带着机关工作组又一次驱车来到团露营地,转了好几圈,硬是没发现一兵一卒。

突然,数千官兵从深山雪谷中如神兵天降般地钻了出来,欢呼声响彻山谷。

将军动情地说:

你们不愧是英雄的陆战队!

进行野外生存训练

自从1981年以来,大多数年度的4至7月,海军陆战队都组织带领一部分人到西沙群岛进行夏季训练。

在酷热的西沙群岛,陆战队员穿戴防毒面具,在气温高达四五十度的水泥地面和岛礁上,每天连续进行8个半小时战术技术适应性训练。

另外,还曾多次组织两栖侦察队分别到西沙群岛、海南琼海、广东电白、广西博白等地进行野外生存训练。

在猛兽出没的荒凉深山野岭,在烟波浩瀚中的孤岛上,陆战队员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他们吃毒蛇,摘野果,挖野菜,捕鱼虾充饥,训练野外生存能力。

野战生存训练的目的,是让官兵在艰苦的野外条件中能生存下去。

野战生存训练因受训练环境的特殊性、训练任务的整体性、训练对象的多元性等因素制约,官兵在野战生存训练中面对的矛盾更加突出,训练的内容和范围更加广泛。

因此,只有着眼实战要求,按照“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的要求,才能深入扎实地搞好这一训练。

未来高技术条件下联合作战,敌我双方必将把精兵利器集中运用于战场,不仅战斗异常激烈、残酷,使传统意义上的前后方界限更加模糊,而且作战双方都会把破坏对方后勤保障系统作为达成作战目的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信息技术、精确制导武器的广泛使用,战场几乎处于“透明”状态,饮食装备、给养物资和物资前送等,均暴露在敌监视之下。后勤补给成为软肋,打后勤已成为交战双方消耗对方作战潜力的手段。

“只有最大能力地保存自己,才能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从我军目前的情况看,面对恶劣的战场环境,各种现代化的保障装备和保障手段都难以施展拳脚,后勤供给跟不上、运不动的情况一旦出现,战斗力的生存问题将成为决定战争胜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因此,在野战化训练中加大协调、指挥、机动、防御等方面训练的同时,更要注意“走、打、吃、住、藏”方面的训练,既要演练如何“吃得饱、穿得暖”,也要主动营造“吃不饱、穿不暖”的困境,强化野外生存训练,提升部队在恶劣战场环境里的生存能力。

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训练,培养适应野战生存作战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战时深入敌后的两栖侦察作战,战场环境十分恶劣,需要有超人的胆略和气魄,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作基础。野战生存训练就是培养这种心理素质的一种方法。

但由于野战生存训练是把官兵投放到气候恶劣、四面恐怖的深山老林环境进行训练,易造成意外伤害,因此,在野战生存训练前,要进行适应性训练。

可采取单人潜伏、夜间穿越坟地送信、烈士陵园站岗、夜间双人巡逻等方法,或者预设与战场环境相似的训练场地,突出心理训练,使官兵学会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坚定生存的信心、信念,远离精神的绝境。

要强化体能训练,采取多种形式提高身体素质。由于山林地形复杂,山高坡陡,官兵的人体机能一般下降,体能只及正常情况下的70%,行动迟缓,耐力差。因此,野战生存训练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作基础。

训练前,要有意识设置耐寒、抗暑、忍饥、耐渴课目训练,提高恶劣复杂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尤其是现代作战,地域的跨度增大,气候的变数增大,对战场的适应不能局限于一时一地,要将生存技能训练穿插于野营训练始终,结合不同的战场地理、气候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掌握作战地域动植物的特性,提高适应不同战场环境的能力。

要进行实物“自给”训练,提高生存技能。在深山老林中开展野战生存训练,难度大要求高,没有现成的教材,条件因地制宜。因此,只有积极主动,突出重点,努力实践,不断完善,才能使训练贴近实战。

野战生存能否顺利实施,训练中关键是要研究解决好吃、喝等难点。因此,在取食方法上,应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必要时,安排可食性动植物识别课目,请当地中医、有经验的老百姓讲解可食性动植物,在其指导下进行识别、采集、加工、制作和食用。并进行野战汲水训练,学会取水方法。

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时间的生存训练,锻炼提高分队的自给能力。既要学会应付山洪、滚石、泥石流、潮湿、雷电、蚊虫等复杂的地理、自然环境,又要能耐得住寂寞长时间地住下来;既要能分配有限的资源,又要学会在陌生的战场环境中寻找水源、获取食物等能力。

海军陆战队员往往是在体力、精力和智力的极限上进行训练,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在最大临界之上受到考验。

海军陆战队员消耗大,既需要持久的耐力,也需要强大的瞬间爆发力。前者需要较多的蛋白质和脂肪,后者需要的是大量的糖分。

行动时,又需要陆战队员们身轻如燕,自然不能吃得太饱,隐蔽则要求人员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如果吃多了刺激性、挥发性食物引起肠胃摩擦,一个响屁和随之散发的臭气就可以使整个行动功亏一篑。

通过训练,使人员学会觅食,如鱼鸟虫兽类动物的捕获处理方法,食用、药用及有毒植物的识别、采集和利用;汲水,包括打水、净水、节水以及防止脱水的方法;取火,包括最原始的钻木取火方法。

野外宿营,尤其是执行特殊使命时的“住”,当然不能讲究舒适安逸,但有两条却是必须保证的:一是隐蔽,二是保存体力。

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士兵露天宿营时大都是使用鸭绒睡袋,舒服则舒服,保存体力也很有效,但只是目标太暴露,而且一旦发现情况不易立即投入战斗。

二次大战后期的日本士兵则太简陋了,尤其是那些困守小岛的部队官兵,他们的全部卧具只是一条毯子,因而要么大家一起挤在某个阴暗潮湿的山洞里,要么毯子一裹和衣而卧。伤风感冒及患皮肤病者几乎占了全部。

我国幅员辽阔,无论南北东西,纵横都达数千公里,现代战争早已打破了传统的“前方”、“后方”的概念,所以海军陆战队必须保证在短时间内从南方的火炉到北方的冰窖。

住,包括立帐篷、筑雪洞、搭窝棚、防雨防虫方法;穿衣,包括衣帽鞋袜的正确搭配、穿着、保管以至裁剪或编织防寒蔽体衣物的方法。

防护训练主要包括伤害疾病、溺水中毒的预防、救治和护理护送方法,例如对外伤、骨折的处理,对中暑、发烧、咬伤、一氧化碳中毒、盲肠炎、冻伤等急病的救治,给溺水者进行人工呼吸,以及在困难条件不送伤病员等。

训练中,还模拟火灾、水淹、沉没、房屋倒塌、车辆碾压等环境条件,甚至把人员投送到很荒僻的地方,队员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设法处理伤痛,战胜饥饿,活下来,安全返回。

此外,还必须学会对核、生、化武器的防护,以及利用自然或人工条件进行伪装的技能。

海军陆战队以严格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为基础,进行野战生存训练,不仅能锤炼坚强的体魄和过硬的本领,而且有助于培养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韧不拔,在任何强敌面前敢打必胜的大智大勇。

部队通过在各种环境中采取不同途径和方式摔打部队,磨炼战士们的意志,提高在未来战争中人地生疏、孤军无援情况下的走、打、吃、住、藏的本领,提高了海军陆战旅的两栖作战能力。

1986年,黄朝仕旅长随海军军事代表团赴美国海军陆战部队参观访问回来以后,旅部党委注意借鉴外国军队的先进经验,结合本旅的特点,进行了军事训练体制改革。

1988年4月,两栖队来到某处1平方公里的荒岛进行孤岛生存训练。岛上除了遍地蔓延的1米多高的灌木丛、抗风桐树外,无其他任何东西。130名两栖队员每人半斤大米,一包盐巴,规定在荒岛上生存7天。

入夜,海面上一片漆黑,登陆艇在离荒岛1500米处停泊。全体队员将武装泅渡上岛。

演练导演部总指挥王草军提出要求:“在岛上,白天不准冒烟,夜间不准冒火,不能暴露在敌机、敌舰船侦察视野中。”

尔后,导演部的3位指挥官王草军、柳连荣、徐秋生分别带队登陆,上岛后三方均以对方为假设敌相互偷袭。

王草军是两栖侦察队队长,他军事过硬,武艺超群。多年来,他领导的两栖侦察队无论在战备训练、行政管理还是在完成任务中,一直走在兄弟单位前面,被誉为陆战旅的“旅魂”。

旅作训参谋柳连荣,湖南浏阳人,是个身怀绝技的人物。他原是广州军区某侦察连班长,自卫反击战中,他曾出入境52次,与战友们一道先后完成敌后侦察、潜伏、狙击、抓舌头、偷袭敌阵地等多种特别战斗任务,打死打伤俘虏敌数名。1981年调到海军陆战旅。

徐秋生,两栖侦察队副队长,湖南常德人。他将湘西人的粗犷全部溶在侦察兵的一招一式之中。疾驶的两栖坦克,他瞬间就飞身上去,稳稳地坐在炮塔上。任何两栖侦察项目对他都是轻车熟路。

晌午,徐秋生部正在啃血淋淋的生石斑鱼吃,排长苏进南忽然听到东北方向的灌木丛中有异样的微响。他和上士潘晓辉悄悄包抄上去。柳连荣部的侦察兵张文浩被锁喉就擒。此时,捕蛇高手苏进南已经剖好的一条两斤来重的银环蛇已经不翼而飞。

晚上,王草军率部熏烤好银环蛇肉正得意品味之时,倏地愣了:他背袋里的几包应急方便面已经无影无踪。

柳连荣正在为营救侦察兵张文浩绞尽脑汁,烟瘾上来了,手伸进挂包,五盒烟已不知去向。柳连荣倒吸一口凉气,他多次在生死边境线上也未曾如此失物。

3天过后,每个陆战队员都将岛上的情况摸得清清楚楚,并完整地绘制出地形要图,侦察好沿海敌情。

王草军突然宣布:

演练延期3天。

柳连荣接着下达口令:

演练科目重点伏击捕俘。

摸到香烟、方便面的侦察兵,此时有些后悔了。野外生存的生活绝不是滋味儿,每天队员们都是饥肠辘辘的,一时之兴引来了如此巨大的代价。

整整10个夜晚,队员们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灌木丛里半寸长的蚂蚁、毛毛虫肆无忌惮地直往身上钻,还得提防海蛇和“敌”方的袭击。白天,队员们各显神通,钓鱼的钓鱼,抓蛇的抓蛇,摸螺的摸螺,敲蚌的敲蚌,终于在孤岛上生存下来。

耐热训练也是艰险异常。陆战队员们的训练点是西沙群岛。从一登上军舰开始,就拉开耐热训练的序幕。

在烈日的暴晒下,队员们只穿短裤,裸露着身体在滚烫的甲板“站坡”训练,尔后又在滚烫的甲板赤脚跑步。达到目的后,训练更加残酷。

西沙群岛地质全是耀眼的珊瑚沙砾。珊瑚沙石经烈日灼烤后,表层温度达60余度。队员们在烫人的礁沙上一练就是整整一天,午饭就是几个被阳光烧烤得发硬的馒头。

守岛战士们感动得眼泪直转:“你们的训练太残忍了。”

两栖队员们笑着说:“不狠成不了两栖队员。”

1989年,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施行新老兵分编分训,解决了训练中“老兵吃不饱,新兵受不了”的问题。

1992年春天,两栖队在广西某崇山峻岭间的丛林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野外生存作战综合训练。

林中生存虽不同于荒岛,但也需要足够的勇气、毅力和机智。在密林深处,以在灌木和野藤中搭成的简易营地为基地。

两栖队员们要学会识别林中可食用的植物、菌类,要学会徒手猎物,要学会从藤蔓、沟壑、灌木丛叶中寻找可食淡水。因为在一周时间里,他们必须依靠密林中的天然物源生存下去。

队员们很快掌握了捕蛇技能,并用最简单的办法,使蛇成为充饥的佳肴。除了解决生存问题之外,他们还要进行高难度的作战训练。每个陆战队员带着一张地形图和一块指南针,进行“敌”情侦察和执行捕“舌头”的任务。

此项训练中,他们要越过许多天然和人工障碍物。在那些人为的障碍物中,有伪装严密的陷井,有险象环生的“雷区”。队员们必须按教官的规定路线、方位完成战斗任务,无论哪项不合格,就必须利用休息时间重新训练。

一天下来,队员们往往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白天的训练已经惊心触目,夜晚的行进更恐怖万分。最让人担惊受怕的是“人证”训练。

半夜,将一具尸体装入棺材,放在人迹罕至的密林深处,尸首口袋里装一份电文。每一个队员必须按照图上的大概位置单独寻找棺木放置的地点,从死者身上取出文件,默记熟上面的内容向教官报告。

训练时,棺木里的尸体臭气熏天,教官们在幽暗深处故意摇拽着树叶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响声,几个胆小的新队员吓得魂飞魄散,忘记了电文的内容,不得不硬着头皮再来一次。

第七天,最后一个科目是撤离,要求队员们齐装满员4小时走42公里。最后12公里改为奔袭,时间一个小时,其中必须攻占两个山头,通过一段染毒地带,闯过两道敌人的炮火封锁地域。

总指挥、两栖侦察队队长王草军有言在先:“车停在12公里处,不按时赶到,一律不等。”

100多名陆战队员在暴雨狂注的崇山峻岭间马不停蹄地赶。

王草军一声令下:

时间已到,开车。

许多战士满身泥泞刚爬上车,汽车便启动了。

有两位新队员掉队了,老队员们望着远处两个泥人儿连跑带爬地奔走,于心不忍了:“队长,他们再有几分钟就赶到了,等等他们吧!”

王草军脸色阴沉。汽车吼叫着走了。

两个战士撵着车屁股跑了七八公里,直到爬着挪动,王草军才让停车拉上他们。

队员们偷偷骂王草军:“这家伙真狠,狠得像法西斯。”

骂归骂,练还得练,每个陆战队员都十分清楚,要想成为合格的两栖队员,不松动松动筋骨,不脱去几层皮是办不到的。

另外,陆战旅还组织开展了潜艇水下输送侦察兵登岛侦察的探索性训练,反坦克导弹攻击海上活动目标的训练。

陆战队夜间战斗训练

1986年初夏季节,北部湾畔。中国海军陆战旅冲锋舟集训队和两栖装甲团,在这里展开为期20多天的野外训练。官兵们斗恶浪、抢滩涂、穿密林、过堑壕,训练搞得如火如荼。

训练开始,大队长讲话说:

接上级命令,两栖装甲车及冲锋舟合成火力编队泛水编波,摧毁敌岸堡,为后继部队开辟通道。

这天20时10分,一场考核性训练在密林滩涂同时展开。在海上预定泛水点停机待命的22艘冲锋舟立即边机动边编组,在雨夜中撕开漆黑的海面,18辆两栖装甲车关闭车灯,凭借夜视仪快速前进。

队员们训练一般选择在视距不良的黄昏情况下进行,此刻,一双敏锐而犀利的眼睛,无疑是行动成功的首要保证。然而海军陆战队员们常因维生素摄入不足引起夜盲症、体癣、脚气等诸多毛病,这些平常生活中的一些小麻烦,在这却常常会变成失败或者导致死亡的最直接原因。

因此,部队在加强队员野外生存的基础上,更加强了夜间的训练。

漆黑的海面上,耳边只听到冲锋舟及两栖装甲车的轰鸣声。

半小时后,两栖装甲车及冲锋舟上的步兵、炮手、爆破手等按合成火力战斗编组,对暗堡目标及障碍物实施摧毁,然后分三路向“敌”岸纵深推进。

操舟训练队教导员郭玉壮认为,过去训练,在泛水编波中为了好看,有时刻意追求整齐的队形。在接受总部组织的全军军事训练一级单位考核时,这些“花架子”被亮了黄牌。

现在,泛水编波时不再注重好看,而是贴近实战变换队形,把战斗任务细化到每一个作战单元。

20时50分,离开冲锋舟训练队,沿着装甲车辗轧出的深深履带痕迹,在一片密林丛中找到装甲车集结地。

为使新装备早日形成战斗力,他们经常将部队拉到野外训练,在复杂条件下摔打部队。训练中,他们根据实战要求,将结集点设在隐蔽的桉树林。

新装备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官兵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团长陈昌锋说,旅党委规定,旅里组织的考核验收由以往团里推荐人员参考改为考核组随机抽人参考,这就给官兵们的头上加了一道“紧箍咒”。

这次野外考核性训练,他们更加注重在打牢基础上下功夫,把提高干部的作战能力作为重点,杜绝以往训练中重战士、轻干部的现象。

为提高官兵实战能力,他们着眼野外训练天气多变的特点,在加强白天训练的同时,适时组织夜间有星光和雨夜无星光条件下的训练。

为提高训练效果,他们将一天训练时间延长,有时训练到晚上23时,提高官兵的抗疲劳能力,同时也摸清了新装备的性能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