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和赵紫阳

1985 年之后,共产党的领导层围绕改革中的两种不同观点开始向两极分化了。一种观点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政治上相对开放的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 另一种是较少政治自由的、共产党和政府继续对经济和社会进行绝对控制 的、由市场政策进行调节的计划经济。前者更加自由的观点强调的是经济和政治的改革同时并举;后者较保守的观点强调的是缓慢渐进的经济改革,极

不情愿进行政治改革。辩论的焦点是:引进价格体系改革的时间和性质问题, 还有党政分离的问题。

改革的开明观点似乎是由赵紫阳和胡耀邦提出的,至少也是得到邓小平支持的,在八十年代中到 1986 年底以前,他们似乎掌握着主动权,讨论并起草了引进价格改革的计划。1986 年 4 月深化政治改革,特别是党政分离的试点工作在进行,在这时候,邓小平和胡耀邦之间的关系仿佛出现了裂痕。

像毛泽东一样,邓小平经常提到他退休的可能性,可能他的真正打算是在八十年代分阶段地退休。的确他至少在 1980 年 8 月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供大家讨论。(12)1986 年 8 月初他告诉一位日本客人说,大家不让他退休。(13) 在 9 月初,一家更自由的报纸刊登了一篇督促邓小平退休的文章,该文说基于两点原因邓应退休:一是有助于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二是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民主的制度:(14)这篇文章和一些提倡政治改革的文章引导人们提出了更加广泛的民主要求,使邓小平极为关注。在 9 月下旬召开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看不出邓小平有退休的可能性。(15)

1986 年底爆发了学生的示威游行,要求得到更大的民主,这次学潮提供

了要求胡耀邦提前在 1987 年 1 月下台的借口。邓小平提出,胡是由于政治原因而非个人原因离职的,并提出保留胡一定的领导职务,胡虽然不是党的十三大政治局常委了,但他仍然是中央整党指导委员会主任,一直到他 1989

年 4 月去世。

随着胡耀邦的离职,赵紫阳立即被任命为党的代理总书记,万里成为代总理,这是八十年代以来邓小平第三次开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政治运 动。然而在 1987 年 10 月党的十二大召开时,在邓的影响下,党内的政治气氛似乎又倾向于改革的观点,这部分原因是由于邓的干涉:因几个月来邓目睹了反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对改革产生的消极影响,决定重新发起政治改革运动。十三大召开前的 5 月份,作为党的学习文件,重新发表了邓小平在 1980 年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讲话,这预示着即将召开的十三大将以此为指导思想。在十三大上,赵紫阳在报告中陈述了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发展生产力是党的首要任务,而没有直接提及那些有关社会主义的模式和社会主义概念化的东西。

在选举中央委员会的过程中,人们第一次有了真正的选择,一些党代表们对那些反对政治改革的人投了否决票。邓小平正式退出了政治局,陈云和

彭真也退出了政治局。另外十三大的新领导班子似乎正式地把邓小平认作至高无上的领导。

1987 年底和 1988 年初,赵紫阳准备进一步推进经济改革,特别是价格体系的改革,因引进的市场机制与计划经济制度的并存,使经济陷入了困境,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两种结构中价格体系的差异。为了确定价格体系,赵紫阳寻求引进完整的市场机制,然而赵紫阳的反对者们指出这样做在政治上是有危险的,它不仅削弱了党对经济的控制能力,而且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会在广大群众中产生消极影响。

虽然在 1988 年上半年进行了价格改革的试验,但是在同年 7 月底,共产党的决策者们无限期推迟了这种具有积极意义的尝试。当时党的领导们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中国陷入了通货膨胀的危机,价格飞涨,商品积压。向银行挤提存款。此后更加自由的改革被较保守的经济政策所取代,大量地削减了信贷和基建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