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任换信任
1931 年 12 月,国民党 26 路军 1.7 万名官兵在宁都宣布起义,参加了红军。几天之后,时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的肖劲光,被党组织派到这支改编为红五军团的起义部队,任政治委员,做团结、教育和改造起义官兵的工作。为尽快打开工作局面,肖劲光在做向部队灌输革命道理、介绍红军任务制度、关心官兵生活等各方面工作的同时,重点做好总指挥季振同的工作。季振同,出身于大地主家庭,很有些绿林好汉气质。在这支起义部队中
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他虽不是科班的军校出身,但聪明能干、性格豪爽、勇敢果断,从军以来深得冯玉祥的厚爱,曾做过冯的贴身卫队手枪旅旅长, 起义前是 26 路军的主力、装备精良的第 74 旅旅长,要使这支起义部队的改造取得成功,团结改造季振同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肖劲光到任之初,季振同在表示欢迎的同时,也存有一定的戒心,对这位 28 岁的政治委员,虽从军团政治部主任刘伯坚那里略知一二,但他不知道这位颇有阅历的政治委员的秉性究竟如何,有些忐忑不安。
“我不懂红军的规矩,不懂红军的战术,这个总指挥恐怕是做不了?” 一天,季振同忧心忡忡地向肖劲光说道。
“这是哪里的话,冯玉祥的部队素以治军严谨、作战勇猛著称,有不少绝招值得红军学习呢。我参加过北伐战争,我了解你们国民党将领,其中很多是有真才实学的。”肖劲光肯定地说道。几句推心置腹的话,说得季振同心里热乎乎的,神态也自如了些,初次交谈挺投机。接着肖劲光又说:“自然,红军打仗有些不同于国民党军队的作战特点,这不难学。我们来个君子协定,红军的这一套我包教你,你们的擒拿格斗我很欣赏,你包教我,怎么样?”听到这里,季振同深被肖劲光的坦率和真诚所打动,兴奋地说:“好! 我们一言为定。”
肖劲光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十分耐心地将红军的宗旨、性质、任务及红军部队的管理教育工作,军民关系等等都一一介绍给季振同,也循序渐进地灌输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道理。但在大庭广众之下,他十分尊重和支持季振同的工作,注重维护总指挥在部队中的威信。每逢部队训练, 肖劲光都到场,十分虚心地问这问那。就这样“君子协定”履行得十分默契。
季振同生性活泼好动,肖劲光虽然深沉,但也不乏幽默。有一次,肖劲光听说部队反映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的概念不清楚,便自编了一个独幕话剧, 邀季振同同台演出。肖劲光扮演帝国主义分子,季振同扮演一个军阀,两人在台上一唱一和,十分精彩。这使得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开玩笑时还互相以“帝国主义分子”和“军阀”相称。
部队在进行民主改造之时,遇到了一些麻烦。有些军官对红军中建立士兵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实行政治、经济、军事民主,不准体罚,大家发一样的伙食标准等新的规定不满意,有些军官便提出要离开部队。季振同对此束手无策,起初对党的政策亦有怀疑。为了妥善处理这个问题,肖劲光立即从九堡赶到瑞金,向中央军委请示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然而,当时有些领导同志对这一问题看得过重,个别还提出要用武力解决。肖劲光心急如焚, 他知道武力解决的后果,只能使部队遭受更大的损失。因此他认真地建议: “先不要采用这样的办法,待做做工作再说吧。”肖劲光找到担任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详细汇报了情况,毛泽东也不同意用武力解决。他说,怎么能用武力解决呢?只能用说服教育的办法。你回去对他们说,宁都暴动参加红军是他们自愿来的,我们欢迎。如果他们认为这里不好,想回去,我们欢送。肖劲光当天赶回九堡,把毛泽东的话原原本本地一说,季振同激动地一拍桌子;“好!同意!赞成!我们坚决按毛主席的指示去办。”他马上走出去。对那些想走的军官传达了毛泽东的话,愿意革命的我们欢迎,愿意走的我们欢送。他还把自己的储蓄拿出来,分给要走的军官,一场风波很快平息了。
从肖劲光的身上,季振同对共产党、对红军又加深了一层认识和信任。不久,他向肖劲光提出了入党申请,肖劲光亲赴中央军委和苏区中央局请示, 由朱德和周恩来做介绍人,批准季振同为特别党员。
一次,季振同曾感慨地当面对肖劲光说:“我起义当红军,第一个是相信刘伯坚,第二个是相信毛泽东。我很幸运啊,现在又遇见了你这样一个好
政治委员,这样信得过我。”肖劲光以尊重信任,换来了季振同的尊重信任, 两个人工作上配合得十分默契,使红五军团的改造工作得以顺利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