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

精准扶贫 产业为本

打赢扶贫攻坚战,是“十三五”时期党和政府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和人口摆脱贫穷的基本路径,是最根本和最长久的扶贫。没有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很难脱贫;缺乏产业支撑的脱贫,脱贫后的发展也难以为继。总结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主要模式,找出突出困难与短板,强化贫困地区产业基础以加快脱贫步伐,对依托产业扶贫实现国家“十三五”脱贫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各种实践证明,产业扶贫是有效的一种扶贫方式,产业扶贫是一种开发式扶贫模式,调动全社会力量,通过整合有效资源来发展商品、生产等方式开发当地资源,正确进行自我积累,加强自我发展能力,激发脱贫的内在动力从而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良性循环,改变单纯依靠外力的脱贫模式,确保脱贫效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本书提供了一系列精准扶贫的典型案例,从中可以看出产业扶贫工作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产业扶贫难度大。长期陷入贫困的家庭,与主流社会相隔离,很难具备现代职业技能或发展现代生产所需要的技术、信息和管理能力,而产业则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管理能力。扶贫实践表明,要改变深度贫困群众的生活现状,产业发展是夯实其生活现状的第一要务。

2.…企业的帮扶至关重要。深度贫困人群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很难依靠自身摆脱贫困陷阱。政府扶持和企业帮扶相互配合,强行介入,能够更有效地让贫困户跳出陷阱和锁闭。特别是企业能够利用自身市场、信息、技术和管理优势,帮助贫困户稳定就业,帮助贫困地区打造品牌,实现产业化的规模化、现代化,从而让贫困户走上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自强自信的新路径。

未来两年将是我国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并存、相互支撑、有机衔接的关键时期,中国的每一个企业都应该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响应社会需求,承担社会责任。本书提供的一系列扶贫案例,为企业进一步落实精准扶贫,推进扶贫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79 80

依靠好风景,打造好“钱景”

——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以三大抓手开拓旅游扶贫新深度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党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旅游扶贫作为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扶贫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

让贫困地区的好风景变成贫困群众的好风景,这是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的不懈追求。十八大以来,中国旅游集团认真落实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积极承担在贵州黎平,云南香格里拉、德钦、西盟、孟连两省五县的定点扶贫工作,其中香格里拉、德钦属于“三州三区”深度贫困地区。集团发挥公司优势,以旅游扶贫破解“美丽贫困”,在定点帮扶地区扎实开展特色景区项目支撑、扶贫产业同步发展、旅游营销先行三大旅游扶贫战略,着力推动贫困地区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切实将旅游扶贫打造成贫困群众能增收、可脱贫的富民产业。

抓“好风景”——让旅游扶贫有“内力”

作为“男声侗族大歌原生地”的黄岗村地处黎平县双江乡东南部,山清水秀、文化古朴、风情浓郁,保存和延续着上千年侗族人民的传统生产生活习俗。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长期以来,黄岗村的美景“藏在深山无人识”,而美景的价值也无人知。于是,虽然守着好风景,但村民们的光景却变得“有光无景”。

81

中国旅游集团定点帮扶黎平县以来,集团领导与帮扶干部经过认真调研,并与地方政府充分讨论、协商后,与中国扶贫基金会、黎平县政府共同打造黄岗村“美丽乡村”整村旅游村改造项目,发力旅游主业扶贫,让这个古侗寨焕发生机。

中国旅游集团在开发黄岗时意识到:必须保存黄岗原生态、活态的民族文化、生活习俗,不走大众化、商业化旅游,要面向追求文化差异的高端游客。于是,集团立足黄岗现有资源禀赋,经过大量考察和调研,聘请专业机构做出具体规划,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

经过规划设计,项目建设周期约3年,中国旅游集团配套资金预计为人民币1000万元,将旅游扶贫作为一项群众脱贫致富的“造血”工程来做。如今,黄岗村更美了,游客多起来了,贫困群众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

黄岗村的“蝶变”只是中国旅游集团唤醒贫困地区沉睡资源的一个缩影。作为我国最大的旅游央企,集团开展旅游扶贫工作具有先天优势。据统计,中国旅游集团拥有国旅总社、中旅总社两大旅行社品牌,在海内外已布局2285家分社,国内分社网点已覆盖全国各省市。而集团定点扶贫地区大多集中在云南、贵州两个旅游资源大省。集团结合地方旅游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建成一批依托自然风光、美丽乡村、传统民居为特色的旅游景区,兴办旅游经济实体,使旅游业成为扶贫地区的支柱产业,从而实现贫困地区群众和地方财政双脱贫。

中国旅游集团派驻西盟县挂职干部深有感触:“我到西盟之前对这里有过很多遐想,我以为西盟作为贫困地区应该是生产力极为落后的穷乡僻壤,但当我踏上这片土地时,感觉西盟就像一个旅游景区,生态环境非常好,自然资源禀赋也很丰富。”

针对被帮扶地区旅游业发展起步晚、旅游开发仍处于低水平,旅游“有说头、有听头,没看头、没玩头”,景区小弱散,留不住人的实际,中国旅游集团为西盟县旅游发展送去了新眼光、新视觉。帮扶工作开展以来,集团充分发挥旅游行业龙头企业的作用,长短结合,多措并举,结合集团景区、酒店扩张业务,做好制度性安排,解决旅游文化产业的问题;支持西盟职业学校办班,开办酒店服务班、景区管理班、导游服务班,学生毕业后可回到西盟服务,也可到集团景区服务,解决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职业教育的问题;推动西盟旅游文化产业上台阶、出亮点,让外界体验西盟少数民族特色,展示民族文化旅游的魅力。

反观西盟县,通过中国旅游集团的帮扶和自身努力,全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逐年提升。2017年上半年,共接待游客58.67万人次,同比增长101%,实现总收入4.03亿元,同比增长139%,旅游文化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对于中国旅游集团的帮扶,云南省普洱市副市长、西盟县县委书记杨宇认为最大的成效之一还包括旅游产业对贫困群众思想观念的改变。“贫困群众以前过着农耕生活,交往范围小,交往对象以亲属、邻里为主,现在通过发展旅游扶贫,每天一开门就要面对来自天南海北、国内国外的游客。贫困群众愈来愈渴望文化知识,更加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环保意识也显著增强。”杨宇说。

抓“好产业”——让旅游扶贫有“活力”

游客,意味着市场,游客多了,市场也就大了。但要想充分利用好这个市场,光有好风景远远不够,除了让游客玩好外,还要让游客吃得好、买得好,这样才能充分挖掘旅游市场这块大蛋糕。因此,贫困地区要想把握机遇、抓住市场,需要一系列与旅游市场深度融合配套的产业产品。

贵州省黎平县的茶有品质但缺名气,有历史但缺市场,有发展但缺规模。面对来来往往的游客,黎平的茶却始终没能装进他们的旅行箱。这些问题,也早已被中国旅游集团帮扶干部注意,为此,集团制定出“旅游+特色产业”帮扶计划,因地制宜,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能够带动贫困户广泛参与的旅游扶贫产品。

2015~2017年,中国旅游集团分别捐资108万元、110万元与黎平当地企业合作建立茶叶等种植基地,以建设优质茶园为切入点,通过帮扶优秀企业树立标杆,调动当地农户种植茶叶积极性,助力黎平茶产业在旅游市场“分一杯羹”,让这片“叶子”真正富一方百姓。

截至目前,中国旅游集团茶叶项目基地每年名优茶鲜叶增加2.3万斤,带动相关农户增收32.6万元;大综茶鲜叶增加12万斤,干茶加工吞吐量增加702斤。覆盖就业乡、村从2016年的12个村扩展到2017年的14个村,就业人员由2350人次扩大到3120人次。项目基地出产的白茶和雀舌茶产品已获得国家质检总局的有机产品认证,其中白茶类产品获得欧盟有机食品128项认证(国内相关标准仅80项),符合欧盟有机食品标准。如今的黎平茶成了游客的必购商品,而在集团茶叶项目基地里,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82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头戏”,也是中国旅游集团定点帮扶的重点工作之一。2017年7月,经集团党委会审定,《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十三五”脱贫攻坚工作规划》正式发布。《规划》从旅游、产业等五大方面详细阐述了“十三五”期间中国旅游集团脱贫攻坚的工作任务、时间节点和细化措施,为系统性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策略支撑。

中国旅游集团主要领导和帮扶干部经过深入被帮扶地区考察调研发现,部分地区有产业但苦于缺资金,产业不成规模,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很低;有些地区产业没有与贫困群众链接到一起,一些扶贫产业徒有其名;有些地区产品卖不出去,极大损害了贫困群众的利益。比如在普洱调研时,集团发现该地区的农特产品非常丰富,除了众所周知的普洱茶外,咖啡、甘蔗等经济作物,品质也十分优良,而且孟连县的咖啡已经成为当地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全县咖啡种植面积10.5万亩。特别是孟连县的小粒咖啡品质高、口感好,多次在国内咖啡生豆比赛中荣获大奖。但由于孟连县咖啡产业缺少发展资金,没有自主品牌,销售仍以初级制品(咖啡原豆)为主,贫困群众从中获益效果不太理想。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中国旅游集团领导和帮扶干部对症下药,精准施策,“苦干不蛮干”:

组建产业基金,解决“资金”的问题。为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精神,集团积极参与组建“中央企业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工作,拓宽扶贫工作资金渠道,探索产业化、市场化扶贫路径、承担企业责任。目前集团已出资人民币5000万元,加入基金第二期组建工作。

组建利益联结机制,解决“能力”的问题。集团在定点扶贫工作中,坚持精准帮扶,加大产业覆盖力度,坚持扶贫项目资金受益到户,持续做到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个以上产业覆盖,探索无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采取村集体经济入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

组建电商平台,解决“市场”的问题。集团与中国扶贫基金会战略合作,发力电子商务平台项目建设,通过挖掘两省五县(市)特色农业产品资源,集结集团7大业务板块力量,开展“1帮1公益中旅心”电商平台上线结对帮扶工程,全面加强集团各板块参与到脱贫攻坚战役中来,善用电子商务销售渠道优势,扩大集团公益力量、传播集团公益好声音。

抓“好营销”——让旅游扶贫有“动力”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需求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行旅游。为了迎合巨大的旅游需求,抓住地方发展机遇,各地政府绞尽脑汁,举办了各式各样的营销推广方式,如举办油菜花节、梨花节等。然而,去参加过的人都知道,这类旅游节都很单调,去拍几张照片,晒个朋友圈,再无其他。如果需要门票,去的人就更是少之又少。

旅游景区、项目、资源的随意推广营销,对于政府和企业来说,往往效果甚微,甚至入不敷出。如何把贫困地区的好景区、好项目让社会接受、让市场认可、让游客喜爱,这也是中国旅游集团的“拿手好戏”。

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普洱,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普洱茶”的故乡,茶马古道的源头。但中国旅游集团更看重普洱的好风景: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享有“绿海明珠”、“天然氧吧”之美誉,普洱具有“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区位优势。如何把普洱茶的名气热度“嫁接”到普洱的旅游上来,中国旅游集团下了一些真功夫:

2017年年底,中国旅游集团下属中旅总社、国旅总社赴云南西盟、孟连两县调研旅游资源线路并协助普洱市政府在北京成功举办普洱旅游目的地专场推介会,针对普洱旅游资源禀赋设计推出“天赐普洱、世界茶源”主题旅游线路在两社全球2285家分社同步上线销售,助推普洱旅游产业井喷式发展。

中国旅游集团领导调研发现,普洱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极具魅力,全市有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居住着汉、哈尼、彝、拉祜、佤、傣等14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61%。而如此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却并没有被发掘出其宝贵的文化、经济价值,长期隐秘在普洱的深山中。

83

为推介神秘多彩的普洱民族文化,中国旅游集团从“一首歌”开始。2017年,集团投入资金230万元作为西盟县《阿佤人民唱新歌》歌舞史诗节目出品单位,并协助节目的编排与宣传推广工作。此节目成为云南省向十九大献礼节目,引起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也成为提升西盟知名度、美誉度,推动西盟文化产业和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优质机会,为集团探索文化旅游扶贫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旅游扶贫项目的营销,也一直深受各级政府的关心和重视。2018年2月27日,在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在推进重点工作中要举办专场营销,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电视、广播等传播平台,大力宣传贫困地区优质旅游资源。积极组织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企业参与大型旅游展会、赴全国主要旅游客源地开展专场营销活动,集中推介特色旅游产品等。

2018年,来黎平县的游客突然多了香港同胞的面孔。原来,中国旅游集团脱贫攻坚领导工作小组办公室联合下属香港中旅社就黎平旅游产业帮扶先行先试策划了一条“多彩贵州·精彩黎平”的主题线路,通过在香港的主流报纸媒体上刊登广告,第一时间将黎平的旅游线路介绍到香港,尝试市场反应。同时,利用集团慈善基金会资源,借助香港优质的跨文化传播平台,向海外市场推介特色民族旅游文化。

如今,脱贫攻坚越往后,剩下的就全是“硬骨头”,其中深度贫困地区“三州三区”是这场攻坚战的“坚中之坚”。作为中央企业、旅游业的龙头,中国旅游集团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坚决扛起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主动对接深度贫困地区雷波县和马边彝族自治县。集团根据两县实际情况,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决定实施“五个一”旅游扶贫工程,即为两县编制一组旅游规划,培养一支旅游管理队伍,培育一条特色旅游线路,打造一个4A级景区,推广和开发一批旅游特色产品。集团将通过短、中、长期旅游扶贫计划,坚持“输血”和“造血”结合,在当地留下智力资源、景区资源,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帮助当地百姓脱贫致富。

2018年5月16日,中国旅游集团在深圳主办的“大小凉山·千年彝风”彝族文化风情周启动仪式吸引了近60家来自香港、珠三角的企业代表。仪式上,香港中旅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代表与雷波县、马边彝族自治县代表当场签订旅游扶贫协议。同时,“大小凉山·千年彝风”彝族风情特色演出、旅游特色商品及图文展、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系列活动,将走出大小凉山,给全国众多地方送去一场彝族文化的盛宴。

“我们将继续发挥集团旅游文化主业优势,精耕细作,突出特色,不断推进对贫困县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内涵的整合,打造一批能推动贫困县旅游上台阶、有特色的亮点项目,凸显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在助推贫困县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优势作用,助力实现旅游文化产业成为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地位。”让贫困地区进入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有着更高的追求!

84

“造血式”扶贫,“分享式”发展

——中国三星打造“分享村庄”助力脱贫攻坚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的南峪村,从北京城区出发,大约150公里的路程。远眺南峪,远山近岑,格外幽静;走近南峪,一幢幢精品民宿点缀其间,生机盎然。曾经那个交通不便、生活条件差、文化观念落后,连一座像样的桥也没有的南峪村已变了番模样。

85

南峪村作为中国三星探索精准扶贫参与建设的第二个分享村庄项目,自2016年9月启动以来,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村的化蛹成蝶,也见证着中国三星和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发起的“分享村庄”在中国的落地生根。

2014年11月,为了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的重大战略和旅游扶贫的具体部署,中国三星集团、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启动“美丽乡村——分享村庄项目”,项目借鉴韩国美丽乡村的理念,在贫困地区建设美丽乡村,推动贫困地区的乡村脱贫和发展。

分享资源:深挖地方潜力,实现就地“刨金”

南峪村贫困户蔡景兰正式当上“麻麻花的山坡”4号院的管家,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如今的她平均每个月的收入达2500元左右。她仍记得,2016年9月21日上午,由中国三星、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发起的“分享村庄”河北·南峪村项目“麻麻花的山坡”精品民宿聚落项目正式启动,而那天就是她当“老板”的开始。

86

可不能小看了这2500块钱。南峪村过去是有名的贫困村,2015年全村224户656人,其中贫困户59户,贫困人口103人。蔡景兰的老伴患有尿毒症,家里还有一位96岁的老人需要照顾。在当管家之前,年事已高的蔡景兰还靠着搬砖、搬瓦当壮工维持着家庭,生活的压力把她压得喘不过气。

“麻麻花的山坡”精品民宿聚落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和中国三星在南峪村引入的第一个旅游扶贫业态项目。

“分享村庄”怎么让村民获得最实在的收益?“通过搭建平台,注入商业资源搭建村庄经济合作社,逐渐把村庄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发展,运用市场化的方式提高农民议价资本,让农户拥有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资产性收入。”项目负责人介绍,以南峪村农宅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盘活乡村资源,建立农宅旅游专业合作社,通过制度规范和定股确权,引导村民合作和自我管理。

合作社开创性地确立“一个基本、三个原则”的收益分配方式,“一个基本”是指全体村民共享,每人都有“人头股”;“三个原则”是“多投多得、多劳多得和帮扶贫困”的原则。合作社产生的收益50%用于给全体村民分红,30%用于合作社发展基金,10%用于乡村公共事业或帮扶弱势群体,10%作为公益传导基金,捐赠给扶贫基金会用于帮扶其他乡村。股民凭卡分红,一般户分一份,贫困户分双份。这样,合作社的效益和村民的利益真正连接到一起,同时也推进了精准扶贫。

自2016年“分享村庄”(河北·南峪村)启动以来,中国三星投入近1000万元,加上政府配套资金,把南峪村的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组织建设、村庄产业发展以及村庄公共服务这五大块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整村推进、整体发展,将村庄发展成“环境优美、收入稳定、村民乐居、人际和谐”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打造成让贫困户获得最大收益的样板。

南峪村通过改造高端民宿,打造“麻麻花”品牌,使全村的收入有了巨大增幅。2016年,南峪村首期完成的2套高端民宿运营了2个月,收入达到10万元,年底全村村民每人分红100元,贫困人口每人分红200元。

2017年6月投入运营的8套民宿半年时间营业额达到174万元。通过合作社,全村老百姓实现了分红,2017年年底全村村民每人分红500元,贫困户每人分红1000元,真正实现了共享发展。

不但拿到了分红,蔡景兰还参与了民宿管家应聘,开启了“自主创业”之路。“当时,村支书比较了解我家状况,一直鼓励我来应聘这个管家。我就试着报了名。”说起自己是如何当上老板的,蔡景兰记忆犹新:“后来经过层层考核,我被录取了。”

当上管家的蔡景兰工作强度比以前降低了,可是赚的钱比以前多了,多出的时间还可以照顾病重的丈夫。如今作为民宿4号院管家的蔡景兰,拥有工资和分红两份收入,“不出家门口,双薪赚到手”。

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文奎介绍,“分享村庄”即通过“选村精准、项目精准、资金精准、效果精准”的模式,实现“村庄的五个分享”:分享好的居住环境、分享村庄资源、分享村庄发展机会、分享村庄发展成果以及分享一种村庄发展的模式和经验。

如今,南峪村“麻麻花的山坡”精品民宿已经在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有了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作为高端民宿旅游产业成果案例,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汪洋,还曾亲自前往当地进行过调研。此外,河北省69个县市领导还曾分批到南峪实地学习扶贫模式,埃塞俄比亚、南非、柬埔寨等多国农业部长也曾实地访问南峪村,学习旅游扶贫经验。

对此,中国扶贫基金会理事长郑文凯认为,“南峪村的‘分享村庄’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十余年乡村发展探索中是一个里程碑,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探索!”

而在谈及南峪村的脱贫成绩和未来规划时,中国三星副社长王彤表示,“经过了三年的精准扶贫项目之后,到2017年年底,南峪村人均年收入增加到3450元,增长近一倍。贫困户和贫困人数也分别下降88%和80%。今年将提前实现全面脱贫。”

分享模式:聚焦“精准扶贫”,兼顾“科普创新”

南峪村的成功脱贫并非“分享村庄”项目的个例。位于陕西省富平县北部山区的十二盘村,是当地有名的穷山沟。早在2015年7月,三星就在十二盘村创建了第一个“分享村庄”项目,三星投入1500万元打造分享村庄项目,率先完成了112户民居建设及社区的道路、水电等配套设施建设。随后帮助村民在安置社区开展奶山羊养殖与柿子种植两大产业,最终形成柿子园——奶山羊产业链。

作为一家科技企业,中国三星由点及面延伸扶贫效果链条,这与国务院扶贫办提出的“景区带村、能人带穷”的旅游扶贫模式不谋而合。中国三星通过打造以景区为核心,带动周边的村庄旅游发展,打造县域旅游扶贫发展大格局,不仅为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增收提供平台,而且让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进入村庄组建的旅游合作社,享受稳定的资产性收益,确保贫困户能脱贫。

乡村旅游有那么大带贫能量吗?《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报告》显示,2015年,贫困村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占贫困村从业总人数的35.1%,乡村旅游带来的收入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39.4%,贫困村通过乡村旅游脱贫人数达264万人,占全国脱贫总人数的18.3%。预计到2020年,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将超过40亿人次,实现总收入2.3万亿元,带动全国约15%的农民受益。

南峪村的成功实践证明:“分享村庄”是一条发展壮大乡村旅游,助力旅游扶贫的好路子。“‘美丽村庄——三星分享村庄’模式是可复制、可推广的,目前我们基金会在全国选取15个贫困村推广该项目。”中国扶贫基金会“麻麻花的山坡”项目经理张晔介绍。

如何选择“分享乡村”的候选村,中国三星采取“PK制度”。以南峪村项目为例,一开始,由河北省扶贫办协调选定了20个候选村,经过专家组的几轮实地调研、分组讨论、效果评审等多个环节,最后南峪和大石门两个村进入候选。项目组分别给了南峪村和大石门村各50万元的启动资金,让他们拿着启动资金做村里废弃房屋改造的工程,以摸清当地村委会项目执行能力和他们的改造理念。最终,经过一场答辩,让两个村的负责人来进行理念碰撞,南峪村胜出。

2017年,第三个“分享村庄”延续选村“PK制度”。贵州共有三个村子进入备选,在综合交通、基建情况、管理者能力等诸多因素后,最终花落贵州省雷山县白岩村。与南峪村类似,白岩村同样具备旅游资源。

87

白岩村位于雷山县东南部,距县域8.5公里,全村辖2个自然寨,5个村民小组,共147户646人。该村东接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南临大塘镇高岩村,西靠排卡村,北抵乌东村。村内房屋皆为苗家传统木结构房屋,民族刺绣、民族工艺、木活手艺等民俗旅游资源也有一定基础。

“白岩村就在雷公山下,清晨有特殊的云海梯田景观,这是我们发展旅游的先天优势。”白岩村村主任唐文德说,其实十几年前村里办民宿的也不少,但是西江千户苗寨火了以后,来白岩村的游客越来越少。在中国三星“分享村庄”理念下,白岩村现在做民宿不是要和他们竞争,而是走一条不同的路,把有更高需求的游客吸引过来。

项目开展以来,中国三星继续按照“景区带村、能人带户”的原则,对村里的废弃房屋进行修缮,打造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高端民宿,组织村民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让村民得到分红之外,还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比如担任民宿管家等职务,每年白岩村新增5户民宿客栈。

“办几家民宿不难,形成产业却不易,这需要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多亏了中国三星的帮扶!”谈及“分享村庄”项目,唐文德感慨道,“中国三星帮我们走出了像南峪村一样的高端民宿路线,南峪村的今天就是白岩村的明天!”

据《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7)》显示,三星在100家在华外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排名第一,“分享村庄”是三星五大公益项目之一,并已在南非、印度等国有建设经验。

如今,我国进入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中国三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及时发布了“2018年至2020年的扶贫新战略”,聚焦精准扶贫,兼顾科普创新,通过产业扶贫、助残、扶智的方式,重点支持三区三州、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事业。

中国三星总裁黄得圭表示,今后中国三星将集中优势资源,积极参与中国的脱贫攻坚战。

未来三年,中国三星将投入1.5亿元,重点打造10个旅游示范村和农产品基地。此外,中国三星还将在甘肃省临夏自治州的三个特困县改扩建15所农村小学,在四川凉山、云南怒江、甘肃临夏三州地区实施5000例先天性视障儿童免费复明手术,推动产业扶贫、助残、扶智的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88

电商扶贫的“苏宁作为”

—苏宁创新“互联网+扶贫”新模式…拓展电商扶贫新路径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在“精准扶贫”上升为国家战略时,电商扶贫也被列为重点扶贫保障。2015年年底,国务院扶贫办发布推进实施精准扶贫“十大工程”,首次将电商扶贫纳入扶贫政策体系,指出要采用电商扶贫方式使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共享经济发展的红利。

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号召,参与其中,以创新社会扶贫工作模式来实现精准扶贫的效果。尤其是在“互联网+”大环境下,电商扶贫成了帮助贫困地区快速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同年,与国务院扶贫办签订《电商精准扶贫战略合作协议》的第一批电商企业中,苏宁控股集团是其中之一。

经过几年的深耕细作,在832个贫困地区,苏宁已布局2400多家农村苏宁易购直营店、349家线上中华特色馆,带动回乡创业就业青年超过1万人,全渠道帮助农产品销售超60亿元……

线上发力—网上铺就脱贫路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关键,是治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利用当地优势整合各方资源,把老百姓切切实实纳入到产业帮扶当中去,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收,才是长期有效解决脱贫困难的有力保障。

但随着全国各地扶贫产业项目的落地生根,许多贫困地区农产品面临“有产品没价格、有产品无品牌”、产业附加值低的困境。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很多优质的贫困地区农产品找不到客户,而想买优质农产品的人也不知道去哪里购买才靠谱。近年来,苏宁发挥自身技术和市场优势,通过线上发力,有效对接供需,破解贫困地区“资源限制”,开辟了脱贫攻坚的“新通路”,在扶贫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酒香也怕巷子深”,用于形容贫困地区的土特产再合适不过。由于交通不便、宣传力度不够、产品开发打造不足等种种因素,贫困地区的农特产品大多“养在深闺无人认识”。

在青山覆盖的乡间村庄—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不少农家在山上散养土鸡用于销售。土鸡蛋行情好时不愁卖,但遇上行情不好的时候,4毛钱一枚也卖不动,很多鸡蛋只能烂在了竹篮里面。2016年,苏宁与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签署“精准扶贫农村电商”战略合作协议,借助苏宁电商渠道,湘西土鸡蛋搭上了网络快车,在苏宁线上频道如中华特色馆、大聚惠进行推广,很快创下一个月销售18万枚鸡蛋的成绩,为当地村民带来销售收入近百万元。

经过苏宁的牵线搭桥,以往经常滞销的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纷纷开始“触网”,赣南脐橙、云南红米、灵宝苹果、凤凰蜜柚、石门大枣、从化荔枝等,也成为“网红”。

“没想到网络有这么大的能量。”提及去年苹果滞销的经历,山东日照果农老刘感慨颇多。原来,当年老刘的果园虽然获得大丰收,但收购商踪迹难寻,近万斤苹果堆在家里一周,无处可销。

不仅山东,去年山西、陕西、甘肃等地也出现了大面积的苹果滞销,增产不增收,成了摆在贫困果农面前的严峻难题。往年6元一斤的苹果,价格掉到了2.5元一斤,却仍然无人问津。面对冷库里堆积如山的苹果,果农就如热锅上的蚂蚁。

89

最终,是苏宁帮果农们解了燃眉之急。苏宁易购大聚惠频道、中华特色馆同步发起爱心公益活动,在网站首页位置推荐,呼吁消费者帮助果农消化滞销苹果。仅用三天时间,老刘的苹果就销售一空。借助苏宁的平台,老刘的苹果卖到了五湖四海,老刘笑称,苹果也出了趟远门。

同时,苏宁还帮助山西祁县、陕西旬邑县、甘肃静宁县等地销售苹果,在线下同步发起“爱心助农、果断行动”活动,通过现场售卖,用实际行动爱心助农,一个月的时间线上线下累计销售1810万斤。不仅解决了苹果滞销的问题,还为这些地方的果农搭建起了一条走出大山的绿色通道,在精准扶贫领域做得更为深入。

事实上,在单个扶贫产品的销售上,苏宁已经得心应手。针对农村“地域广阔、分布较散、运量不大”的特点,苏宁依托自身特有的渠道优势挖掘贫困县、村、户的特色农副产品,帮助农民卖出好价钱,卖出品牌。

近年来,“双十一”成为各电商巨头的年度盛事,苏宁也不例外,但不同的是,苏宁把焦点转向了农村。2017年“双十一”,苏宁再掀“造血式”扶贫,“扶贫专场”、原产地“寻鲜记”、电商实训店等多项扶贫内容,帮助滞销农产品“触网热销”,精准扶贫带动农户一起“玩”。

在湖北秭归贫困村马家坝村,苏宁双线助力秭归脐橙打响自己的“10万+”,为数百橙农送来福音。与此同时,被誉为“中华橙王”的赣南原产脐橙再度登陆苏宁易购中华特色馆,双十一期间面向全国开卖。

2017年“双十一”前夕,在全国首届“双新双创”博览会上,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代表企业家发表了题为《推进智慧零售下乡打通互联网+农业》的演讲。张近东认为,伴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加速涌现,智慧农业应运而生。而苏宁大力践行的智慧零售,其特点和优势正是以数据技术驱动生产经营和销售服务,这恰好衔接了智慧农业发展的供需两端,并计划2018年将“电商扶贫实训店”模式推广至100个贫困县。

90

除了“双十一”,2015年10月17日,苏宁和国务院扶贫办共同打造“10·17扶贫购物节”正式启动,购物节旨在助推社会形成“以消费响应扶贫、以口碑声援扶贫”的全民扶贫效应,通过扶贫购物专场集中拉动贫困地区特色产品销售。

2015年10月16日,苏宁易购集团副董事长孙为民在高层论坛电商扶贫分论坛上介绍,“10·17扶贫购物节”是苏宁云商和国务院扶贫办全国电商扶贫战略合作快速落地的一部分,这个战略合作还包括电商扶贫双百示范行动、电商扶贫O2O展销专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

据孙为民介绍,苏宁计划利用互联网工具和线上线下平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电商精准扶贫,未来三年建设100家苏宁易购直营店或服务站,在大城市核心商圈线下实体门店建设农村电商扶贫O2O专区,并在苏宁易购上线100家“地方特色馆”,促进农副产品、民族手工艺品等上网、进城。

“苏宁不止是一家互联网公司,更是有使命担当的企业公民。”苏宁易购总裁侯恩龙表示,资金上扶贫是不够的,真正意义上的帮当地老百姓脱贫,这是中国扶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

线下发力—打造“造血”全流程

现阶段,电商扶贫存在着不少问题。从总体上看,贫困地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统筹引导,电商人才稀缺,市场化程度低,缺少标准化产品,贫困群众网上交易能力较弱,影响了农村贫困人口通过电子商务就业创业和增收脱贫的步伐。

从长远来看,销售扶贫只能解一时之急,最关键的还是需要通过模式创新,形成长效的扶贫机制。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就曾建议“拓展电商扶贫模式,丰富扶贫措施,促进长效扶贫机制的形成”。

苏宁的互联网扶贫模式是为一个贫困村镇推广一款特色农产品,为一个贫困县打造一个优势产业,多产业联动带动当地产业集群发展,多渠道配合解决销售问题,逐渐形成特色化、精准化、社会化、产业化的电商扶贫思路,真正实现精准扶贫、脱贫。

为此,苏宁制订了品牌塑造和人才培养的双向计划。一方面针对农村“地域广阔、分布较散、运量不大”的特点,苏宁依托自身特有的渠道优势挖掘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的特色农副产品,协助贫困地区打造“特产基地”和“电商产品示范基地”,建立苏宁易购大聚惠与农产品众筹常年直采基地,帮助他们卖出好价钱,卖出品牌;另一方面,苏宁将有针对性地开展定点电子商务培训,打造“双创与返乡青年等电商示范项目”,通过电商培训,令贫困地区人民能够跟上电商发展速度、实现创富增收。

2017年11月,苏宁易购全国首家电商扶贫实训店在河北沽源县丰源店乡丰源店村落地。与以往产业扶贫的操作模式有所不同,实训店通过销售+实训+经营分成的创新扶贫模式,培养电商人才,招聘的员工以当地贫困人员为主,薪酬以基本工资为前提保障,同时鼓励多劳多得的提成、奖励模式,为贫困户增收、脱贫,提高就业技能。

贫困户沈艳云就是其中之一。沈艳云今年37岁,初中学历,由于患有小儿麻痹症,多年来并没有稳定工作,日常就是靠和丈夫一起打零工以及种植农产品为生,一年下来收入不过数千元。

上岗几个月,她感觉“收获多多”,如电商、SAP进销存系统、大数据基础推广工具、市场营销概念等这些以前从来未听过的东西,现在都开始接触到了。“现在每个月有了近2000元的收入,一年的工资增收2万元以上。不但生活条件提高了,而且苏宁实训店还把我们送到北京培训基地进行培训,在那里学到了很多技能。”沈艳云说,

整个过程中,以“苏宁易购电商扶贫实训店”为载体,通过属地化公司注册、目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定向就业实训、线上线下营销技能培养、服务业务承接等方式,实现就业扶贫、培训扶贫在当地的落地、实践。此外,若实训店盈利,70%的利润将用于当地扶贫事业;若实训店亏损,全部亏损由苏宁承担。通过以上方式,最终实现集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捐资扶贫为一体,帮助贫困户增收脱贫。

受地域影响,贵州省威宁县石门乡的优质农产品常年滞销。2017年,苏宁在石门乡设立扶贫实训店,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吸收到实训店学习,通过扶智的方式扶贫。当地村民激动地表示,如今他们在苏宁易购上开设了威宁特色馆,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农特产品,“我们的年轻人也能就近工作、照顾老人小孩了!”

截至2018年9月,苏宁易购电商扶贫实训店已在全国超90个贫困县落地。张近东介绍,2018年要将苏宁在全国首创的电商扶贫实训店模式在全国至少100个贫困县落地,并将成立专项扶贫基金,全面保障实训店等精准扶贫项目的规模化落地、效益化发展,真正让智慧零售扎根贫困地区,并最终助力我国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目标。

授人以鱼在先,同时授人以渔,最后再让更多拥有鱼与渔的过来人,带着他们自己的感悟与经验,一起再去传递、再去帮扶,从点到面,形成社会效应,这是苏宁的扶贫实践。

在张近东看来,苏宁从骨子里就有着“扶贫济困”的基因和传统。致富思源,不应该仅仅成为一个企业的责任,更应该变成一种习惯。

2011年,苏宁启动“阳光脱贫计划”,项目累计投入超过3亿元,广西、贵州、重庆、安徽、江西、云南、四川等十余个省份广泛受益。截至2017年,项目覆盖50多个县区,累计捐建170座便民桥、74栋宿舍楼、160多个现代化多媒体教室,160多万人次受益。项目通过基础设施援建、赈灾物资援助、技能培训、就业岗位设置、志愿者行动等措施,打造电商扶贫、教育扶贫、创业就业扶贫项目,改善边远贫困地区的生活环境,帮助孩子实现梦想,给予老人以生活保障,助力年轻人就业创业,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91

在教育扶贫方面,苏宁通过“苏宁溪桥工程”为中西部偏远农村地区建成170座“苏宁桥”,项目受益人口约27.3万人;通过“苏宁筑巢行动”为贫困地区援建“苏宁校舍”,累计让3万名贫困地区学生受益。

在推动素质教育方面,苏宁为云贵川桂地区100所中小学捐助足球等体育教学装备,为陕甘疆三省和北京市捐建100个多媒体教室,为西北六省送去了科教课程体验,受益师生超过6万多人次。苏宁与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合作打造“梦想大篷车-苏宁号”项目,三年来已行遍大半个中国,超过10万名孩子与“苏宁号”亲密接触。苏宁“足球1+1”项目通过一对一帮扶,三年来共资助30所学校,举办200余场足球公益联赛,直接间接受益学生超5万名。

为扶贫,倾力而为;为攻坚,矢志不渝。苏宁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所做的探索实践和取得的巨大成绩也受到社会各界一致肯定:苏宁先后荣膺“2017年度优秀精准扶贫卓越企业”奖、“第十二届人民企业社会责任奖年度企业奖”、“2016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

92

唯品会首创电商扶贫+非遗模式,唯爱工坊助力精准扶贫效果初现

作为国内知名时尚电商,唯品会积极响应和落实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唯爱工坊”电商公益平台,聚焦非遗手工艺,将非遗与扶贫开创性结合,探索出“电商+非遗+扶贫”的非遗扶贫新经济特色化路子,在精准扶贫的同时实现非遗活化传承,创新践行电商精准扶贫。

唯爱工坊开通至今,已踏访12个省份,上线27种非遗技艺产品,精准对接到1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超5000名手艺人带去1000多万元劳动报酬。

唯品会非遗扶贫背景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了我国脱贫攻坚的目标,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016年11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部等16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电商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将电商扶贫纳入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和工作体系,实施电商扶贫工程,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与扶贫工作深度融合,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加就业和拓宽增收渠道,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进程。

唯品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发挥电商优势资源,通过互联网先导力量和驱动作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2017年,唯品会探索电商扶贫+非遗创新模式,全力打造专注于非遗活化和传承的电商公益平台“唯爱工坊”,通过行业联合指导、非遗人才培养、非遗时尚产品打造、电商公益售卖等举措,推动非遗现代生活化、时尚商品化和发展可持续化,并实现对手艺人的帮扶。

93

唯爱工坊非遗扶贫新经济模式

(一)唯品会“唯爱工坊”电商扶贫模式

“唯爱工坊”于2017年5月底启动,通过行业指导、非遗人才培养、手艺人帮扶、设计师重构和联合品牌重塑等举措,推动非遗现代生活化、时尚商品化和发展可持续化,促进非遗的活化与传承,改善非遗手工艺女性手艺人及其贫困家庭的生活质量,以此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唯品会用唤醒、激活、赋能、服务“四部曲”,以“产学研售秀”全链条来实现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1.建立“唯爱·妈妈制造合作社”,为非遗手艺人提供技能培训。

94

培育非遗手工艺者是非遗传承的核心,唯品会通过投入经费捐建“唯爱·妈妈制造合作社”,为非遗手艺人提供技能培训。合作社将为有意愿学习非遗工艺的当地女性提供全面培训,发掘她们的手工艺特长,培育更多非遗匠人,壮大生产队伍。自2017年5月至今,唯品会已在全国6个省份捐建了10家“唯爱·妈妈制造合作社”,助力9种非遗技艺进行时尚活化。

举例来说,唯品会在贵州织金地区成立了两家“唯爱·妈妈制造贵州苗族蜡染合作社”,当地政府以两家合作社为基点,组织规范化生产管理以促进上千名苗家妇女积极投身到苗绣和蜡染的生产制作队伍中,形成区域规模效应,带动织金地区的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成为有质保量的非遗生产基地。

此外,唯品会还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北京服装学院、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等达成战略合作,持续帮助非遗手艺人参加培训、学习以提高技艺水平、进行产品设计和开发等,保证项目的可持续运营。

2.知名设计师浸入式体验和创作,创作定制式非遗时尚产品。

唯品会引入时尚设计资源,对非遗产品进行美学重构与时尚化设计,推出兼具时尚性与实用性的定制化产品,助力非遗扶贫新经济的迅猛发展。

唯品会目前已联合多家品牌方、设计师前往海南、云南、贵州、新疆、青海多地进行采风,邀请设计师在了解非遗制作特色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时尚视角,与非遗手艺人共同创作定制式非遗时尚产品,从多维度演绎匠心技艺与大众审美碰撞交融下的现代生活美学,为非遗产品开拓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推动非遗产品市场化、时尚化和产业化。

95

3.电商平台全链条推动产品市场化及产业化。

通过开通电商扶贫平台唯爱工坊,唯品会在保护和传承非遗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非遗保护为核心内驱,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和电子商务平台运营,推动设计、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唯品会为产品提供包装设计制作、商品质检、线上营销运营、物流配送等支持,让消费者从产品到服务及体验都享有全面的品质保障。

以“唯爱·妈妈制造”系列的产品为例,贫困手艺人从中获得的劳动报酬占售价的30~60%,这些非遗商品的销售所得将帮助有传统手工技艺的贫困阿妈们获得有尊严且持续的收入,同时带动外出女工返乡,有效改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从而构建“造血式扶贫”的长效机制。

(二)“非遗万物品牌联合计划”发挥平台优势撬动品牌力量

市场上各大时尚品牌不仅是潮流的打造者,也最了解消费群体品质生活需求。因此,“唯爱工坊”在2018年3月底与城市画报和广东时装周达成战略合作,携手16个时尚品牌(飞亚达、卡宾、生活在左、品立、裂帛、Artka、罗莱、洁丽雅、周大福、曼古银、VMe等)共同合作2018年度“唤醒千年之美—非遗万物品牌联合计划”,强力打造多元化品牌矩阵,唯品会希望通过整合品牌雄厚的设计实力和市场营销资源,通过设计师资源引入、非遗手艺人帮扶、非遗时尚产品开发、营销推广资源整合等努力,用现代审美和电商运营促进非遗的活化和传承,不断推出高品质的非遗时尚产品,共同推动非遗的现代生活化、时尚商品化、发展可持续化。

唯品会携手品牌方前往海南、云南、贵州、新疆等多地进行非遗采风,深入探访黎锦、蜡染、彝绣、艾德莱斯绸、花丝镶嵌等7项非遗技艺,邀请设计师在了解非遗文化和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时尚视角和品牌的风格,对传统工艺进行美学重构和时尚设计,与非遗手艺人共同创作品牌定制化非遗时尚产品。16个品牌精心设计的所有定制化非遗产品于2018年6月及9月的“唯爱工坊-非遗万物品牌联合计划专场”全面上线。通过此次非遗万物品牌联合可为非遗手艺人带去200余万元的劳动报酬。

(三)传播推广非遗,助力文化保育及提升文化自信

为了进一步传播非遗文化,为非遗发声,唯品会带着唯爱工坊的项目成果走向世界。在连续参加了两年的女性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唯品会向各国展示了勤劳、智慧、坚韧的中国女性形象,共同见证“她”力量的崛起。

2017年6月,唯品会受邀参加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举行的“女性公益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唯品会副总裁黄红英作“唯爱前行,赋能‘她能量’”的主题演讲,重点推广非遗扶贫赋能女性的举措。

2018年2月,唯品会与伦敦时装周达成战略合作,用时尚打开传统,让非遗传承“活起来”,帮助非遗传统文化走出国门。

2018年6月,唯品会邀请非遗匠人和时尚品牌设计师共同参加在伦敦举办的女性手工艺创新展和伦敦时装周,搭起了一座文化沟通桥梁,让文化说话。同时,通过把中国的传统技艺从田间带到国际,也弘扬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促进世界文化共同繁荣。

从输血到造血:贵州毕节织金县非遗扶贫案例

(一)贵州织金案例背景

贵州织金蜡染被誉为“世界上最精细的蜡染”“指尖上的芭蕾”,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蜡染产品因为缺少设计感和生活实用性,很难打开市场,而祖祖辈辈传承蜡染的苗家妇女由于难以此谋生,渐渐放弃了蜡染手艺选择外出打工。

经过全国工商联、织金工商联的推荐,唯品会唯爱工坊项目前往织金进行多次实地走访摸查,在与当地初步沟通后了解到,织金的544个行政村中,约有4万个会蜡染的绣娘、其中有7000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而在全织金县的13.3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半数为女性。如果能以蜡染扶贫为切入,可以有效带动女性当地就业、创收增收并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精准帮扶和脱贫。

(二)实际问题和困难

项目真正在当地落地时,生产过程中遇到了比预期更多的多重困难:

首先,绣娘分散在村落中,以家庭作坊的模式进行生产,没有集中管理,政府对于真正可以组织起来进行生产的绣娘的人数、生产效率、工艺水平等信息也没有详细调查过,难以短时间铺开规模。

其次,贵州织金县目前的生产水平和订单体量不匹配,会蜡染的绣娘中,真正达到技术标准,可以投入生产的人并不多,整体的生产水平较低。

再者,当地缺乏相关龙头企业,仅有的家庭作坊还未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和发展机制,管理上处于起步的阶段,给工作推进增加了很大的沟通成本。

(三)破局

针对此问题,唯品会结合自身优势,对于织金县的蜡染扶贫进行了定制化扶贫三部曲:

“输血”式定制,打开织金市场视野与思维

2017年11月1日,唯品会联合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在织金官寨乡小妥倮村捐建一间唯爱·妈妈制造蜡染合作社,作为当地蜡染扶贫的试点。贵州蜡染传承人蔡群作为合作社带头人,合作社依托中国妇基会妈妈制造项目为苗族绣娘们进行技能和知识培训,帮助她们更好地制作蜡染。

同年11月份,唯品会邀请国内外三名时尚设计师,曾为D&G、ARMANI等多个奢侈品牌担任设计顾问的Petros,CICICHEUNG熙上创始人、北京服装学院客座教授蒋熙,时尚品牌两三事新锐设计师代表JEVO大君,到当地浸入式体验和采风,进行蜡染创作,将苗族蜡染进行美学重构,为非遗文化注入国际时尚元素,对蜡染与时尚实用的产品进行再设计结合,提高蜡染的实用价值,并由当地手艺人进行制作,获得相应的报酬;然后唯品会为产品提供免费的包装设计、质检、运营和物流等系列支持,并通过唯爱工坊频道对所有产品进行纯公益零利润的售卖,由此带动更多年轻妈妈返乡就业、提高收入。

96

通过此次三位设计师的合作,在2个月内共为以蔡群为代表的几十名手艺人带去共计25万元的劳动报酬。社员杨光美告诉唯爱工坊的工作人员,“自己原先在外打工一个月能赚2000元,目前在家做蜡染可以一个月赚3000元,而最重要的是可以陪孩子和老人了,当孩子跟她说自己不用做留守儿童的时候,她流下了心酸和幸福夹杂的眼泪。”

在第一家唯爱·妈妈制造蜡染合作社成立和试点成功后,唯品会希望通过大体量订单激活当地蜡染生产力,于是成立了第二家唯爱·妈妈制造苗绣与蜡染合作社并在启动仪式现场与当地政府签订了1000万元的年度生产订单。借此机会督促政府对当地的实际生产能力进行了彻底的摸查,建立贫困绣娘数据库,据统计在574个村的70000名会蜡染的绣娘中真正可以投入生产的其实只有3000名左右,经过推算,唯品会1000万的生产订单可以覆盖到800名绣娘,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绣娘约280名。而基于贫困绣娘数据库的建立,可以依托生产订单分批精准实现脱贫帮扶。

97

除了唯品会自身的订单帮扶,唯品会还撬动品牌力量联合做定制化非遗扶贫,在“唤醒千年之美-非遗万物品牌联合计划”的16个品牌中,唯品会将7个品牌(飞亚达、天王、品立、生活在左、裂帛、罗莱、洁丽雅)及一个设计师品牌Sherny Counter引入织金做蜡染和苗绣项目,根据协议,每个品牌将通过生产订单至少为当地绣娘提供10万元的劳动报酬,全部品牌预计将为当地绣娘提供近百万元的劳动收入。目前已有飞亚达品牌完成产品设计和上线,并通过代言人高圆圆的明星效应,极大提高了织金蜡染的知名度。

98

“造血”式帮扶,构建织金产业体系与规模

唯品会的合作社以及大批量订单的输入在当地产生了非常好的激活效应,带动当地的蜡染扶贫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首先,因为有了前期两家合作社社员创收增收的示范,妇联在着力打造的锦绣计划暨织金绣娘帮扶计划有了实质性的推进,各街道和村子纷纷自发成立起各自的合作社或是注册蜡染刺绣公司,在短短几个月内,织金已经在32个乡镇成立了66家蜡染合作社。

其次,因为有了订单的支撑,织金的蜡染产业也得到了全国工商联的支持。在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高云龙同志到织金考察,了解到织金目前的生产水平和订单体量不匹配的情况后,由工商联向织金捐赠200万元扶持资金专项用于蜡染培训,提高整体蜡染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据当地妇联主席黄英介绍,到2020年,织金县妇女特色手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将达到200家。从事特色手工产业的妇女将达到3万人,带动6万人脱贫。从2018年到2020年,全县培训妇女手工技能3万人次,其中县级妇联定点培训妇女0.6万人次,各乡镇(街道)、村合作社培训2.4万人次。

99

“蝶变”式发展,打造织金织绣金字招牌

在唯品会一系列动作的助推下,促成了“织金县蜡染刺绣商会”的成立,将全县优质的蜡染合作社悉数纳入并将全部蜡染绣娘进行统一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发展机制、咨询机制、议事机制、造血机制和回馈机制,切实发挥商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作用。立足长远,共同打造织金蜡染刺绣品牌。除此之外,唯品会对蜡染产业进行持续性的支持并鼓励织金经过几年发展成熟后注册蜡染品牌、入驻唯品会及其他电商平台进行产品商业化运作,由量变形成质变,让绣娘们从脱贫真正实现致富。

“蝶变”式的发展,吸引了更多苗家妇女积极投身到苗绣和蜡染的生产制作队伍中,形成区域规模效应,带动织金地区的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成为有质保量的非遗生产基地,为苗家妇女带来可持续的收入,更带动贵州地区的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

“绽放”非遗精彩,让世界见证中国女性力量

作为全球时尚电商,唯品会希望能为非遗搭建舞台,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推动世界文化交流,让世界感受东方魅力,也让非遗感受全球时代脉搏,获得更多创意灵感。

2018年6月,“2018年女性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暨女性手工艺创新展”在伦敦剑桥大学嘉治商学院举办,唯品会携手国内外知名时尚设计师和品牌合作设计的非遗单品,在女性手工艺创新展上正式亮相。唯品会邀请来自贵州织金县的苗族绣娘杨林先在活动现场向中外来宾、媒体展示了高超的蜡染技艺,引来全场与会者的热烈反响。苗绣、蜡染等非遗技艺与潮流的碰撞,不仅刷新了国内外时尚界对中国的非遗文化的认知,更为非遗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开辟了一条新路。

100

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未来,唯品会将继续充分发挥自身平台优势,联合非遗扶贫新经济生态圈各方,通过唤醒、激活、赋能、服务四部曲,从行业指导、人才培养、手艺人帮扶、设计师和品牌资源引入等方面,形成“产、学、研、售、秀”的结合,帮扶更多贫困手艺人,并努力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让非遗代代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