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志与扶智
志智双扶:实现贫困地区脱贫稳定而长久的重要途径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志智双扶”论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出了开发贫困者本身的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指明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路径。本部分精选了“志智双扶”的企业实践案例,这些案例展现出的创新做法,给出了提高贫困者的可行能力、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的具体方法。有以下三点格外值得重视。
首先,社会力量着眼于学校教育,切实提升贫困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碧桂园、恒大集团等企业直接投资办学兴校;国家开发银行等企业投入助学贷款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民生银行等对乡村教师进行资助;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苏宁等企业进行教学物资捐助等等。这些做法直接提升了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
其次,社会力量发挥与市场连接紧密的优势,开展有效的职业培训和就业对接。中国石化、维萨等企业围绕特色产业和企业用工需求分类开展特色技能提升培训;唯品会等企业通过开展非遗技术的传承培训,与生产销售对接带来增产增收。这些项目直接拓宽了贫困人群就业渠道,有力发挥了人力资本的作用。
第三,社会力量注重提升农民脱贫意愿,通过“扶志”带来扶贫长久效果。在学习中增长见识、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和增强自尊自信,调动了农民脱贫增收的主观能动性。中国石化、四川电网、中国华能等企业通过支部共建、一对一结对帮扶、组织干部群众赴外地参观等方式,促进了脱贫的内生动力。仅仅收入脱贫是短期的,通过“志智双扶”实现贫困地区稳定而长久的脱贫才是最为重要的。入选的优秀案例极好地展现了社会力量在“志智双扶”中的创新实践,凝结着中国扶贫的经验智慧,构成了脱贫攻坚中国模式的华彩篇章。
在最难处发力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在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实践
实现全面小康,深度贫困地区是重点和难点。
看四川,目前全省藏区彝区目前还有45个深度贫困县、3993个贫困村和76.5万贫困人口。不仅量大面广,四川省藏区彝区还是“一步跨千年”,深度贫困与自然条件、民族宗教、社会治理等因素相互交织,是典型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曾有扶贫专家表示,攻克四川深度贫困堡垒,绝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解决的。
当脱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于山西太原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科学做出“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坚中之坚”的重大判断,全面发出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总攻号令,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深厚的为民情怀。
作为在川央企,到2018年,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以下简称“国网四川电力”)已经持续参与精准扶贫工作10年。十八大以来,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国网四川电力开展对乐山马边县和凉山喜德县精准帮扶工作。公司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指导下积极作为,根据定点帮扶点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电网优势,与四川彝区、藏区等深度贫困地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探索出了“三位一体”的扶贫模式和“五步走”等工作方法,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精准扶贫新路径,总结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央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新模式。
点亮小康之光
要想富,先修路。而对于四川彝区、藏区的贫困群众来说,要想富,不光要修公路,打通电路也是关乎他们脱贫致富的关键因素。
为全面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村、一户、一人”的要求,国网四川电力集中力量打响推动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发展的“攻坚战”。
为贫困地区打通电路,国网四川电力一直不懈努力。马边县,是四川省深度贫困县,位于小凉山腹地。过去,电路难以穿越巍峨的小凉山,当地群众照明靠月亮,产业发展更无门路。时间回溯到2008年12月1日,总投资85万元的春林村农网改造工程开工,正式拉开了国网四川电力扶贫马边县的序幕。2008年,公司为马边量身定制了5年电网规划,估算总投资5.2亿元。
2009年底,220千伏天宫庙输变电工程如期竣工投运。2011年初,烟峰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工。根据规划,到2015年,马边电网将形成以220千伏为电压支撑、110千伏为骨干网架,达到一个工业集中规划区或相邻几个片区有一座110千伏或35千伏变电站的目标,为马边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电网”支撑。
在坚强电网的支撑下,马边2014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87亿元,增长9%。“电网建设在促进马边县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马边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夫铁表示,“马边将加快水电工业发展,力争2年内全县竣工电站达46个,总装机容量达到50万千瓦以上,确保今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
国网四川电力干部员工一直坚持带着感情抓扶贫,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进彝家山寨,让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国网人用具体行动体现了一种执政理念——民生为本。把好事办到实处,和谐社会就有了坚实基础。十八大以来,正是由于国网四川电力为马边县打通了电路,补上了历史欠账,为当地贫困群众生活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让马边县在如今脱贫攻坚战场上捷报频传,屡创佳绩。如今,马边县——这座曾经的缺电贫困县,正在电力设施搭建中展翅起飞……国网四川电力点亮深度贫困地区,马边不是个例。长期以来,公司锁定目标任务,把服务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作为重中之重。围绕“五大经济区”“四大片区”经济发展、脱贫攻坚、民生改善,提前优化电网布局,主动服务乡村振兴、区域协调、产业发展。以服务深度贫困县为重点,实施电网建设专项扶贫方案,改善贫困地区用电条件。2012年以来,国网四川电力先后完成“新甘石”联网、川藏联网、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等一系列重大电网工程,彻底解决了10个县孤网运行的问题。“十二五”以来,国网四川电力共在36个深度贫困县投入农村电网资金100余亿元,补齐电力发展短板,确保无一户村民因供电问题影响脱贫。
小康不达,誓不罢休。“十三五”以来,国网四川电力累计改造机井5113眼、改造中心村5992个、为520个村通了动力电、解决低电压户17万户,覆盖70个县、3473个贫困村,户均供电容量达1.61千伏安,较2010年提高近一倍。保障了易地扶贫搬迁、彝家新寨建设等民生工程顺利推进,满足了农副产品加工、养殖产业发展需求,为贫困群众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目前,四川省国家电网供区内8536个贫困村全部达到“户户有生活用电”的标准,36个深度贫困县户均配变容量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
攻小凉山之险
马边,既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又是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县,经济总量小,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弱,农民增收难,按照到脱贫摘帽计划,任务十分艰巨。
重担,需勇者挑。根据四川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国网四川电力开展对马边县的精准帮扶工作。面对重任,公司上下一致压实责任、精准发力,设计“五步走”模式,探索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国网四川电力副总经理陈云辉还清晰记得,2016年春节前夕,和往年一样,国网四川电力派代表到马边彝族自治县高石头村看望帮扶对象,给村民送上慰问品和慰问金。当将慰问金递给村民阿毕石妹时,他却礼貌地拒绝了,这让陈云辉非常惊讶。阿毕石妹这才说:“你们帮我养殖跑山鸡,帮我找到脱贫办法啦。我也有一双手,不能再吃慰问金了。以后,我要靠自己!
国网乐山供电公司总经理林双庆告诉我们,阿毕石妹的举动,在马边彝族山村具有划时代意义,这标志着国网四川电力经过多年艰苦扶贫,走出“输血扶贫”模式,开启了“造血扶贫”和“扶贫扶志”的“五步走”新模式。
第一步,建档案,精确定计划。利用互联网新技术,为每个贫困户建二维码档案,张贴在每家门口,只要用手机扫一扫,这个家庭的贫困状况、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帮扶目标、责任人等信息就一目了然。国网马边供电公司总经理金晓峰介绍,国网扶贫工作组挨家挨户上门,了解66户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多方会诊找穷根:从风俗、人口、家族、居住环境、生计来源等多个角度,精准分析不同家庭的贫困原因,为高石头村贫困户设一户一档,建立了精准档案,并制定了一户一策帮扶措施。
第二步,抓培训,精细授技能。村民阿底娃儿原本靠种玉米和土豆为生,国网四川电力通过技术培训,教给了阿底娃儿养鸡的技术。培训帮助阿底娃儿找到了脱贫的办法。在村里举行的养鸡比赛中,阿底娃儿领养的20只鸡苗,一只比一只肥壮,没有一只落下。100%的成活率,使他当仁不让获得冠军。领取奖牌奖金后,他得意地向乡亲们介绍经验:“关键是要认真接受培训,注意卫生防疫,科学养殖。下一期我要养更多。”
第三步,搞竞赛,激励促成效。那些不具备外出能力的村民,在家搞起了养殖。由国网四川电力免费向养殖户供应鸡苗,按照规则,搞养殖竞赛。在各家分散养殖的同时,为壮大集体经济,国网四川电力扶贫工作组出资在一座山坡上修建了1万只规模的生态鸡养殖场,吸纳了村里10名劳动力就近就业。为解决高石头村生态农副产品销路问题,国网扶贫工作组帮助66户贫困户联合成立了合作社。各家各户养殖的“跑山鸡”以及其他农副产品,由合作社以兜底价收购,合作社再通过彝兴农业公司销售形成利润后,最后在每年底根据贡献大小再次分红。
第四步,搭平台,产业成体系。除了“跑山鸡”,高石头村还有老腊肉、山竹笋、山核桃、小花生和彝绣等富有民族特色的土特产品,由于没有形成产业、创出品牌,这些优质农产品养在深闺无人知,卖不了或卖不出钱。把高石头村的优质生态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为彝族同胞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品销售平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脱贫致富的课题,才能防止扶贫返贫再扶贫怪圈。国网四川电力为此专门成立了马边彝兴农业公司。林双庆介绍,考虑到彝族农户抗风险能力和经营意识不强,通过彝兴公司整合营销高石头村的农产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致富平台。彝兴公司采用“互联网+”的概念,通过微信、微商,正线上线下同步展示,定向销售高石头村生态特产。
第五步,建联盟,合力奔小康。在国网四川电力扶贫模式5个环节中,脱贫仅仅是起步,全体奔小康才是目标。为夯实前期扶贫成果,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国网四川电力扶贫工作组向马边县委、县政府提出成立“马边扶贫联盟”,整合在马边开展扶贫的各方力量,共享扶贫资源。在高石头村之后,他们又把柏香村、珍珠桥村列为对口帮扶点,以“基地(农户)+合作社+彝兴公司”模式,让马边更多贫困农户受益,尽快实现脱贫目标。
如今,国网四川电力探索设计的“五步走”模式在四川省脱贫攻坚战场上得以复制、推广,助力更多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和可持续发展。
破大凉山之难
阿吼村隶属凉山州喜德县光明镇,距县城约17公里,是一个彝族聚居村。该村辖4个村民小组,现有住户128户493人,党员23名,建卡贫困户73户297人。2015年,该村年人均纯收入仅1500元左右。
2016年3月,阿吼村被确定为国网四川电力、国网凉山供电公司、国网喜德县供电公司“三级”对口扶贫村,在帮扶过程中,国网四川电力着眼开发式扶贫,变间接帮扶为直接参与,变“输血”帮扶为“输血”“造血”同步,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提高阿吼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开发式扶贫道路。
结对帮扶以来,国网四川电力公司、国网凉山供电公司、国网喜德县供电公司先后择优选派了两名驻村第一书记进行进村入户调查,摸清情况。在阿吼村驻村的两名第一书记手中,都有一本被写得密密麻麻的工作笔记。他们与阿吼村村干部一道跋山涉水、走村串户,对贫困户进行深入调研,为以后精准施策、一户一策、科学制定脱贫方案提供了详细依据。
通过“驻村第一书记”,凉山供电公司所属党组织与帮扶村党支部开展共建活动,建立了党支部活动室和青少年活动室等,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组织和党员的结对帮扶活动在阿吼村的脱贫攻坚中随处可见。凉山供电公司每位负责人都结对一户贫困户,按照“扶植、扶智、扶志”要求,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喜德县供电公司党委与阿吼村党支部开展“支部共建”活动,直属党支部与阿吼村贫困户实施“一对多”结对帮扶,按照阿吼村贫困户分布,每个直属支部划片与3~4户贫困户结对进行帮扶,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凉山供电公司党员干部自愿与阿吼村五保户、残疾村民、特殊儿童等实施“一对一”结对帮扶,有效推进了阿吼村脱贫工作的开展。
脱贫致富,培育支柱产业至关重要。国网四川电力紧紧牵住产业发展这个扶贫脱贫的“牛鼻子”,在阿吼村下大力气培植支撑经济发展的种养殖优势产业。
阿吼村其实并不缺乏资源。据了解,全村拥有耕地7500亩,出产玉米、马铃薯、荞麦、燕麦等。然而,地处高山灌溉条件差,农户经济能力较差,花椒、核桃、白杨等经济林木不成规模,助农增收产业未形成。这些是阿吼村的现实痛点,也是未来发展将要面临的挑战。
2016年6月1日,国网凉山供电公司组织动员阿吼村贫困户,每户出资200元,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同时对阿吼村农村合作社章程、管理制度进行指导,建立合理的入股合作机制。随后,凉山供电公司组织开展阿吼村阉鸡养殖劳动竞赛,将企业的竞争激励机制引入帮扶工作,由合作社出资给每户贫困户发放5只鸡苗,待阉鸡养殖出栏后由农业现代公司进行回购销售。2017年春节前,凉山供电公司举办了“办年货、促特销”活动,共收购贫困户阉鸡198只,共为贫困村民增收37080元,户均增收700元,按每户养殖成活率进行最高400元的表彰奖励,激发广大贫困户劳动生产积极性。
贫困地区不仅需要传统捐钱捐物的“输血”式扶贫,更需要产业发展这种“造血”功能的强化。凉山供电公司联合业内领先的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优势资源,共同探索出一条阿吼村可持续发展之路,在阿吼村初步形成了“公司+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发展模式。
既出资金、出思路,又出人才、出管理的全方位扶贫脱贫实施方案效果已经显现,村民集体经济收入将不断增加。2016年底,国网四川电力捐赠资金修建的210平方米的羊圈完工,截至2018年8月共养殖高山绵羊238只;同时把荒地开发投资种植的20亩羌活苗和20亩百合苗已植入土地;2017年5月18日,国网四川电力又分别发放播种70万株羌活苗和10万株百合苗,这将大大增加村民集体经济收入。优质种子和种羊、鸡苗,承载着阿吼村村民“奔向新生活”的梦想,在阿吼村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在国网四川电力的帮扶下,阿吼村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1500元增长到2017年的5503元,超出国家脱贫标准2203元,顺利通过四川省、凉山州检查验收,实现整村脱贫。
从痛处下手,在难处发力,国网四川电力对四川省深度贫困地区的倾情帮扶,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2016年以来,公司先后荣获“四川十大扶贫爱心组织”提名奖、四川省国有企业脱贫攻坚考核优秀等次、四川省定点扶贫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为明天,再发力
——凯德集团支持中国贫困儿童公益事业发展
儿童发展关系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关系社会公平公正,关系亿万家庭的幸福。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十八大以来,我国儿童健康、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儿童生存、发展和受保护的权利得到有力保障,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但总体上看,我国儿童事业发展还不平衡,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4000万儿童,在健康和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凯德集团始终致力于成为良好的企业公民。秉承“树人建宇”的企业理念,除了为公众创造充满生机活力的综合社会空间,打造高品质城市生活方式,还尽其所能回馈社会,实现与社会、社群共成长。
将公益当成一个专门事业来做
为了更加有效、更为持续地开展公益行动,凯德于2005年成立专项慈善基金——凯德希望基金,并将集团每年净利润的千分之五投入0-21周岁贫困弱势儿童的健康、教育和生活重建项目,支持儿童公益事业发展。同时,集团成立专门团队负责公益项目的运作,并为集团员工每年提供三天的志愿者服务假,从制度上保证了开展公益举措的可持续性和专业性。随着凯德在华业务的深入开展,为了帮助当地社群,集团于2011年在中国扶贫基金会下设二级专项子基金“凯德中国希望基金”,投身中国的扶贫公益事业大潮,为精准扶贫贡献凯德力量。
凯德中国希望基金是凯德希望基金在华设立的分支,旨在帮助0至21周岁中国弱势儿童的教育、健康与生活重建。至今,凯德中国希望基金已经建立了五个长期发展的核心项目,包括凯德希望小学、凯德育才、凯德·我的第一个书包、凯德·儿童康复计划和凯德·社区关爱项目。这些项目都是围绕着凯德的根本公益理念设立的,重在取得可持续性的帮扶效果及影响力。
将公益长期化、持续化
2014年12月25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部署进一步促进贫困地区儿童发展工作,切实保障贫困地区儿童生存和发展权益,实现政府、家庭和社会对贫困地区儿童健康成长的全程关怀和全面保障。《规划》明确,要重点围绕健康和教育两个儿童发展的核心领域,兼顾儿童福利和安全,实施新生儿出生健康方面、儿童营养改善方面、儿童卫生医疗保健方面、儿童教育保障方面、特殊困难儿童教育和关爱方面的政策措施。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儿童发展才是治本之道。《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强调,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农村儿童的健康和教育,要实施全过程的保障和干预,编就一张保障贫困地区儿童成长的安全网。投资一个孩子,改变他的命运。
凯德深知,公益的力量贵在坚持。贫困地区短期内难以实现发展跨越,从儿童发展入手,对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有重要意义。我们通过一系列措施,将对贫困儿童的扶住涵盖健康、教育等多个维度。为了帮助贫困的残障孩子实现健康的梦想,能够自立、自强、融入社会,从而使自己及家庭摆脱“因病致贫”的困境,凯德集团开展了“凯德·儿童康复计划”。自2012年该项目实施以来,凯德集团先后资助了贫困弱势儿童的“聋儿听力重建”“肢残人复健——重塑未来”及“唇腭裂手术”等公益项目,直接为近160名患有先天性耳聋及肢体残疾的患儿进行了手术,为313名患先天性唇腭裂残疾的患儿进行了手术。
读书改变命运。凯德集团自2004年以来,在中国共捐建25所凯德希望小学,为中国的贫困地区捐建校舍,保证当地孩童的上学权益,改善他们的上学环境。除了捐赠校舍,凯德员工志愿者积极组织希望小学探访活动,持续给希望小学的孩子们提供物资援助与陪伴关爱。
凯德长期核心公益项目之一的“凯德·我的第一个书包”,旨在以捐赠爱心书包为载体,让弱势儿童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和关爱,提升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有机会通过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家庭的贫困状态。自2010年开展至今,惠及16万中国贫困县市包括凯德希望小学的一年级儿童,并有千余名凯德员工参与了志愿服务。
为了更好地支持贫困儿童完成学业,凯德“育才项目之助学金计划”自2013年开展以来,凯德希望小学的贫困且品学兼优的学生累计受益768人次,使其在学习生活中不用过多顾及生活的贫困对其学习的影响,目前有些同学已经进入当地高中,未来一两年将迎来他们的高考。
每个孩子的梦想都是伟大的,都值得被尊重。为了帮助贫困孩子实现梦想,给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不让贫困限制了理想,凯德推出“凯德育才艺术基金”,在2012年和14年分别帮助了2名来自凯德希望小学的贫困学生拓展他们的艺术天赋,追寻自己的人生梦想。目前,其中两名受助者已经顺利地完成了他们的高中学业及艺术学习。一位考入大学继续深造,另一位则回到自己的家乡成为一名舞蹈老师,继续帮助当地的孩子完成他们的梦想,把爱传递下去。
将公益专业化
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才能保证效果。凯德集团所有的公益项目都会寻求相关领域的专业机构作为合作伙伴以保证项目实施的效果。同时凯德也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在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及创造力,不断在提高青少年素质教育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小小建筑师”是凯德集团开发的一项特色课堂活动,广泛开展在所有的志愿者探访活动中,得到了师生极高的赞誉。
将公益平台化
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儿童发展工作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实行地方为主、分级负责、各部门协同推进的管理体制。为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各级政府积极引导各类公益组织、社会团体、企业和有关国际组织参与支持贫困地区儿童发展。
公益离不开广泛的社会力量。凯德集团通过创新举措,建立“为明天”社会公益平台,旨在以企业之力搭建平台,吸引更多人关注公益事业,参与志愿服务。
凯德“为明天”公益平台,通过积极倡导志愿服务精神和理念,号召集团员工及广大社会公众加入志愿者活动,力所能及地贡献自己的力量。自2007年起,“凯德·为明天公益行” 共有超过30,000名社会及员工志愿者参与,提供累计超过100,000小时社区志愿服务。
凯德集团始终秉承专业化、平台化、可持续发展的公益理念。身体力行的同时,整合多方资源不断壮大社会公益力量,搭建起汇集公益组织、爱心企业、社会名人、综艺IP、广大志愿者在内的全方位公益网络联盟。
“为明天·一起善行”大型体验式公益活动即是在“为明天”这一公益平台下推出的成功案例。在2014年、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举办的三届“为明天·一起善行”大型公益活动中,召集了超过1.4万名志愿者参与活动报名,近8000名志愿者参与线下活动,69名爱心大使参与线上线下互动,222家支持机构和爱心商家共同支持公益活动,实现了近1500万媒体价值、1150万微博曝光量,并直接帮助了三个公益项目、42个社区公益机构点的运营。此外,更是在第三届“为明天·一起善行”大型公益活动中首次尝试实验艺术体验形式,志愿者用情感与帮扶对象相连。三届活动所扶助的弱势群体涵盖了残障儿童、听障儿童和留守儿童,并在活动后为期一年内持续组织志愿者前往项目资助地开展探访活动,开创了志愿服务体验的全新模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凯德始终秉承“树人建宇”的企业理念,在自身积极回馈社会的同时,还致力于搭建更广阔的公益平台,汇聚更多充满爱心的社会力量和公益伙伴,携手努力,构建更美好的社会和未来。
扎牢扶贫“安全网”筑牢民生“兜底线”
——中国保险学会搭建平台引导保险行业积极参与脱贫攻坚
中国保险学会是国家一级社团组织,是保险行业的高端智库。近年来,中国保险学会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引,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学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保险业以风险保障为“立业之本”,是一个具有“扶危济困、雪中送炭”特征的行业,直接面向最广大的贫困人口和社会弱势群体,与扶贫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近年来,保险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脱贫攻坚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行业特点和扶贫开发工作实际,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凝心聚力,主动作为,不断创新支持扶贫开发、助推脱贫攻坚的路径与措施,在助推脱贫攻坚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成为国家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参与者。十八大以来,为更好引导保险行业参与脱贫攻坚,根据中国保险学会特点和职责范畴,学会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指定部门和专职人员负责政策的制定和项目的落实工作,积极与上级主管机关、中国扶贫基金会、保险机构、社会团体联系,在学术引领、智力支持、项目扶植等方面积极开展助推脱贫攻坚工作。
为教育扶贫搭建平台
2018年9月21日,“善行天下·保险扶贫”爱心基金2018年捐资助学活动在湖北武穴再次启动,本次活动共资助学生、教师达300余人,发放资助金额121万元。
2017年8月4日,“善行天下·保险扶贫”爱心基金2017年捐资助学活动向250名贫困学生、30名乡村教师现场捐助了64万元。
2016年8月21日,“善行天下·保险扶贫”爱心基金在湖北武穴正式启动,270名贫困师生现场接受了该爱心基金的捐助共计人民币61万元。
2016年,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先扶智,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讲话精神,学会与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天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永达理保险经纪有限公司等相关机构及其他社会爱心机构人士共同发起成立“善行天下 保险扶贫”爱心基金。
基金成立后,姚庆海会长分别于2016年8月、2017年8月和2018年9月,三次带领学会党员干部深入大别山老区,深入体验老区贫困,现场开展捐资助学活动。“保险业应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助力教育扶贫,通过资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使人才实现快速增长。”姚庆海信心坚定,中国保险学会下一步将集中力量做好保险业的风险保障研究工作,在三大攻坚战中发挥保险业的作用,与爱心人士一起做好扶贫工作。
“善行天下 保险扶贫”爱心基金定位于精准扶贫,特别是教育扶贫。帮助大别山革命老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圆读书梦,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教师培育更多的人才,帮助老区各地推进教育事业均衡、优质、特色、持续发展为目的,已连续三年在大别山革命老区开展捐资助学活动,累计捐资助学409万余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项目以武穴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学生5774人,12所重点贫困村学校为主要扶贫对象,在当地政府和教育系统的帮助下,所有受助对象的最终确定都经过了个人申请、学校申报、镇初或高中学校初审、武穴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逐一入户审核等步骤,所以当部分贫困师生的家境和事迹在仪式现场大屏幕上播放出来时,不少嘉宾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贫困学生刘文强、蒋文丽和扎根山区、家庭生活拮据的优秀教师夏三全在接受捐助后表示,绝不因贫困而气馁,学习将更刻苦,教学将更认真,成绩将更优异。
为健康扶贫汇聚力量
因病致贫返贫是我国贫困问题的主要诱发因素,在各种诱发因素中占到40%多的比重。要使广大贫困人口实现真正的脱贫,需要充分利用商业健康保险的作用,通过保险的风险保障作用来帮助解决相关问题。为此,学会以健康保险为切入口,汇聚众多社会力量,为健康扶贫贡献保险力量。
为大病所痛,为大病孩子而累,这是贫困山区农村家庭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小病拖,中病捱,大病才往医院抬。20元钱,换做一件实物,对孩子的帮助可能微乎其微,但如果是一份“大病保险”,则有可能在危急时刻,为孩子们提供一笔救命钱。
为了缓解贫困地区患儿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助推国家脱贫攻坚战略,2012年2月,王振耀、李亚、张泉灵、赵普等知名媒体人与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共同发起设立了具有合法公募资格的公益项目——中国乡村儿童大病医保公益基金。
五年多来,中国乡村儿童大病医保公益基金借助保险业的精算、运营等专业力量,利用普惠性质的商业保险,以0-16岁儿童为对象,在全国11个贫困县实践了建立在新农合和国家大病保险之上的补充医疗保障解决方案,形成了“政府+公益组织+保险公司”的乡村儿童大病医保健康扶贫模式,即:地方政府提出需求、支持项目落地,公益组织提供方案、调动社会资源,保险公司提供服务、践行社会责任,通过三方的协调运作和公益基金的封闭滚动使用,有效缓解乡村大病患儿家庭的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家住湖南省新晃县晃州镇两河口村的姚美璇,2016年被确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这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在治疗期间总共花费11万余元。在获得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报销、“大关爱制度”医疗救助后,他又得到中国乡村儿童大病医保公益基金项目救助1.1万元,治疗费用基本得到解决。
据悉,2017年年底,新晃县共计有187名患儿通过中国乡村大病医保公益项目得到救助,救助金额达1076703.43元。2018年,中国乡村儿童大病医保新晃试点项目将采取直付模式,即患儿家长只需要通过支付宝平台拍照上传相关资料,即可快捷便利地获得理赔款项。
中国乡村儿童大病医保公益基金项目在现有医保体系的基础上,为每个儿童每年额外增加40~50元的费用,即可从保险公司获得全病种住院医疗费用年度自费不超过1万元、最高保额为30万元的补充医疗保障,保险公司作为保障服务的供给方,仅收取2.5%~3%最低额度的运营费用。
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国乡村儿童大病医保公益基金已在湖北、湖南、内蒙古、云南等省域的11个县推进实施,累计投入保费4700万元,超过125万人次的儿童免费获得了最高30万元的补充医疗保障,其中7571名儿童获得了赔付,赔付金额达3013万元。
保险助推脱贫攻坚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保险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姚庆海介绍,为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保障及杠杆功能,实现对贫困人口的精准帮扶,2018年年初,中国保险学会作为中国乡村儿童大病医保公益基金的联合发起机构,助推减轻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农户家庭的儿童医疗费用负担,加快国家脱贫进程,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为保险扶贫成立智库
中国保险学会是从事保险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全国性学术团体,积极打造保险业高端智库。因此,学会在贯彻落实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精神中,精准定位“智库”功能,充分发挥智力资源,为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献计献策。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关于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宣传工作有关要求精神,总结、宣传保险业服务脱贫攻坚的丰富实践、经验做法和先进典型,中国保险学会与中国保监会财险部组成联合课题组,共同开展《助推脱贫攻坚——保险业在行动》课题研究。保监会财险部面向各保监局和相关保险公司征集了各地和各公司的保险扶贫工作材料。学会抽调研究部精干研究力量,着手研究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战略定位、主要途径、工作进展、多种模式、整体部署。书稿形成后,邀约武汉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保财险等学界和业界知名专家为本书审阅、批改。该课题主要成果已于2017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对保险行业的脱贫攻坚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保险学会已经将该书赠送监管部门和100多家会员单位学习参考。
灾害是贫困地区积贫返贫的一大重要因素,灾害预防又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中国保险学会一家单位,或保险行业单个行业的智力资源,较难取得突破。为此,学会积极与相关单位搭建合作平台,共研灾害预防。学会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合作建立农业风险与保险实验室,为我国的农业保险提供技术支撑。2017年4月,学会推动上级主管部门中国保监会与中国地震局签订《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地震局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中国地震风险与保险实验室,研发满足地震巨灾保险需求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和技术,为制定防震减灾救灾相关政策提供智力支持,为助推脱贫攻坚工作提供科技支撑。2017年6月,学会农业保险分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联合主办“中国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研讨会”,共商农业保险大灾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保监会陈文辉副主席出席研讨会,并对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总结。2017年9月,在昆明举行的“地震风险管理创新实验室揭牌仪式暨地震巨灾风险管理学术研讨会”上,学会与云南省地震局、云南省民政厅、云南省住建厅、昆明理工大学、诚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共建“地震风险管理创新实验室”战略合作协议》并为实验室揭牌。该实验室的建立将在缓解地震灾害损失影响、安定群众生活、防止因灾致贫、因灾返贫,加快灾后重建,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2017年11月,学会与中再集团就战略合作事宜展开座谈,并就组织开展保险助推脱贫攻坚和金融合力扶贫研究等方面的课题与中再集团领导进行了深度沟通。
为广纳社会“知源”,深度研究保险扶贫工作,学会在2017年的年度课题中专门列出两项项课题,公开向社会立项招标,研究“保险助推脱贫攻坚”。经过多轮专家匿名评审,最终西北大学的雷晓康获得“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研究——以陕西省铜川市为例”课题研究资格,安徽财经大学的李加明获得“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精准扶贫研究——基于安徽省农村妇女视角”课题研究资格。
结对帮扶辉腾锡勒园区
中国保险学会党委把结对帮扶察右中旗辉腾锡勒园区工作作为当前乃至近三年来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成立了主要领导负责的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深入扶贫点进行现场调研和工作对接。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保险学会、华安财险和扶贫点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8年至2020年三年工作规划,确立了指导思想、组织保障、目标任务、帮扶措施、工作要求等工作思路和具体要求,为全面完成结对帮扶工作奠定了基础。
2018年9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保险学会党委书记、会长姚庆海和华安财险总裁童清带队,邀请多家农业科技、公益扶贫的专家同行,在辉腾锡勒园区开展实地调研和帮扶对接工作。在园区召开扶贫帮扶座谈会,商议结对帮扶规划与具体工作对接事宜,并对转经召村等多个行政村展开实地考察,了解当地贫困状况与资源条件,并慰问当地贫困村民。19日上午,姚庆海会长一行与乌兰察布市主管农业和扶贫的领导举行了座谈,随行农业专家和“大病医保”公益基金介绍了有关扶贫项目,得到了市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脱贫攻坚以来,学会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扶贫攻坚社会组织活动,把长期以来研究探索的关于保险扶贫的宝贵经验传授给社会力量。2017年11月,学会与中国金融工会、中国扶贫基金会、腾讯公司和部分会员单位在中国保险学会召开了座谈会,商讨借助腾讯公益捐赠平台,为贫困户募集资金,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可行性,达成了共同建设的意见。2018年1月15日,被中国扶贫基金会授予“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协作交流会”发起单位,并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召开的“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协作交流会”上,贡献保险扶贫的宝贵经验。
同时,学会积极与地方开展关于保险扶贫的系列交流活动,并大力支持地方保险扶贫工作。2017年11月,湖北保险学会、《中国保险报》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保险扶贫大家谈”征文活动,共收到征文520余篇,有48篇征文获奖。2016年9月,学会通过与西藏自治区四川商会、西藏特色产品行业协会、四川省西藏商会等三家商协会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促进保险扶贫援藏工作,为企业和个体减少做事创业的风险之忧,助力西藏市场经济更加健康发展。为此,学会还专门成立了“保险扶贫援藏”课题研究小组,并由会长姚庆海率领研究小组赴成都、拉萨、林芝等地开展调研,并与西藏保监局和三家商协会进行业务探讨。
保险助推脱贫攻坚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保险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姚庆海强调:“发动全行业力量,找准扶贫攻坚着力点,发挥保险的风险保障及杠杆功能,实现对贫困人口的精准帮扶,既是保险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也是保险业应有的担当与使命。”
为脱贫攻坚战贡献“兵工”力量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发挥优势助力脱贫攻坚工作
“兵工定点扶贫援建项目的实施,为贫困农民群体送来了福祉,也带来了发展机遇,进一步增强了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这是来自贫困县干部对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帮扶的高度评价。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集团公司充分认识到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自觉发挥中央企业履责表率作用,将履行社会责任列为新时期集团公司三大任务之一,将扶贫开发作为长期性工作,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自集团公司成立以来,积极承担扶贫开发工作。2002年至今,连续帮扶云南红河县,直接投入累计达到4621万元。自2013年起,在新一轮定点扶贫工作中,集团公司又增加了定点扶贫黑龙江省甘南县的工作,结合自身优势并借鉴红河县扶贫工作经验,集团公司在甘南县开展了兵工抗旱、饮水井、蔬菜大棚、计算机教室、贫困高考毕业生助学金等特色项目,直接投入累计达到1809万元。
涓涓细流,汇为江海;拳拳真情,铸成大爱。2011年,集团公司在中央扶贫工作会上获得先进集体称号,2012年,被国务院国资委授予“中央企业扶贫开发先进单位”,云南省也将集团公司评选为扶贫先进单位。
“软硬兼施”——为贫困地区教育而战
教育对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有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为我们做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定点扶贫工作中,集团公司采取“软硬兼施”的办法,从改善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硬件条件入手,在提升教师资源及教育质量等软件条件发力,切实打好这场教育扶贫的战役。
自2002年起,集团公司持续在云南省红河县开展教育扶贫,将重点放在乡镇学校、村级小学,援建了“中国兵器期垤希望小学”,并为多所中小学捐赠“兵工课桌”、电教化设备和音体美器材,为对口帮扶学校援助修建宿舍,改善了学校信息化教育及教学办公、住宿条件。在黑龙江省甘南县也开展了计算机教室、助学金等教育扶贫项目。
在红河和甘南两县,集团公司先后为两县中小学建立了57个计算机教室,累计投入资金700多万元,满足了4万多名学生的使用需要。计算机教室的建立一方面极大地缓解了计算机教学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计算机教学为贫困县的孩子们了解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窗口。
红河县95%以上都是山区,人口居住分散,教育资源稀缺,学校分布不能满足学生就近上学的需求,很多学生住校,还有很多走读的学生中午只能在校就餐。而学校学生食堂存在着设备缺乏、卫生条件差、供求不平衡等问题,有的学生因吃的饭菜不卫生而生病,有的则吃不上热的饭菜。为解决上述问题,集团公司实施了兵工学生食堂项目,投入180万元,为红河县30所中学、中心小学配置食堂设备,实现了红河县中心小学和中学的全覆盖,25000多名学生每天可以吃上热腾腾的饭菜,使学生用餐得到了保障。
针对红河县大部分学校的课桌椅都很破旧的问题,集团公司集中开展了调查,并策划了兵工课桌项目,以此来集中改善中小学校的基本教学条件。兵工课桌椅项目,投入资金220万元,为红河县购置学生课桌椅7600套,15000多名学生受益,解决了红河县中小学课桌椅短缺问题,让孩子们再也不用在简陋的长条桌椅上上课。
教育是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教师则是教育的关键。集团公司注重提升当地师资水平,2011年举办“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扶贫工程云南省红河县骨干教师培训班”,对红河县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及骨干教师共计800余人进行教学培训,占红河县教师总数的30.6%,探索出了一条“有规模、可持续、见实效、能执行”的教育扶贫模式。
上大学是每个孩子的梦想,也是每个贫困家庭摆脱贫穷的希望。但是有的贫困学生通过艰苦努力考取了大学,起飞的翅膀却因缺少入学的费用而折断,这难免让人心酸。为了放飞这些贫困的莘莘学子梦的翅膀,助他们的家庭走出贫困的泥沼,集团公司在甘南县开展了兵工助学金项目,累计投入资金87.5万元,帮助190名困难家庭新入学的学生解决入学资金,为他们跨入学校提供帮助,解决贫困学生入学难问题,圆了他们的上学梦。
少年强则中国强。在集团公司的帮扶下,红河县和甘南县的教育硬件、软件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让教育真正成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一把利器。
产业发力——为贫困群众的“钱袋子”而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改变一个地区的贫困状况,还需要不断改善基础条件,通过发展产业带动,从而集聚人气、财气,才能繁荣富强。
集团公司积极培育主导产业,通过精准选择产业,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及农户意愿,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并认真分析村情民情,充分发挥规模效益,增强主导产业抗风险能力,切实提高扶贫产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红河县少数民族占96%之多,其中以哈尼族为主。哈尼民族历来有吃鱼的风俗习惯,在民俗节假日里有无鱼不成席的传统。但过去红河县渔业资源匮乏,民众所需的商品鱼基本是从外地高价购进。自2004年起,集团公司在云南省红河县持续推进“兵工稻田养鱼”项目,每年向村民发放的鱼苗保持在100万尾以上,使稻田养鱼面积由过去野生放养的4000多亩迅速发展到每年七八万亩,并帮助建立鱼苗基地,捐赠了活鱼运输车,援助县里组织稻田养鱼培训,初步形成了区域连片、规模生产、商品化经营的格局。广大当地群众不仅餐桌上随时可吃上自己养殖的绿色无公害生态稻田鱼,而且也提高了收入。“兵器鱼”已经成为红河水产养殖的一个品牌,红河县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规划中把稻田“生态鱼”作为了一个新的增长点。
红河县号称中国的棕榈之乡,棕丝初加工一直是中半山区农民的重要收入之一,集团公司近年帮助红河县解决了年产8000吨棕丝深加工生产线设备的设计与制造问题。集团公司联合有关成员单位,发挥他们的优势,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这项任务。2007年6月3日,12辆8吨以上货运车把整套设备从包头安全运抵红河县。这一消息促使国内棕丝收购价连续3年大幅攀升,使中半山区农民每年增收1400万至2000多万元。据估计,生产线的投产可为红河县新增工业销售收入1亿多元,解决直接就业100多人,使一大批小企业获得新的发展。
2017年4月以来,集团公司邀请中国扶贫基金会电商扶贫项目团队多次到红河县调研,9月24~26日,集团公司时任董事长、党组书记尹家绪,副总经理、党组成员贾宏谦一行到红河县考察定点帮扶工作,并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红河县正式签订“互联网+扶贫”示范县建设实践战略合作协议。作为“互联网+”时代推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产业发展的创新和探索,按照“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并整合各类资源,以红河县梯田红米产业为切入点,选定乐育镇尼美村尼美梯田为品控管理示范基地,通过农业经营主体孵化、产品品质深耕管理、地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培育等系统性工作,支持梯田红米产业体系性提升、带动农户脱贫增收。
“互联网+扶贫”红河县尼美梯田品控管理示范基地,位于红河县乐育镇尼美村,离县城37公里,下辖12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1306户5889人,其中建档立卡户350户1535人。在集团公司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帮助下,在乐育镇尼美村成立了红河县木美云田种植专业合作社。截至2017年底,发展社员151户,其中建档立卡户78户,经过中国扶贫基金会工作人员和集团公司挂职扶贫干部的共同努力,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全力配合下,按照高于市场价0.5元/斤的价格,采收红米稻谷15万多斤,加工红米近10万斤,通过互联网销售100多万元,平均每户销售谷子1000多斤,实现交易额107万多元,实现户均年增收3500元。过程中,合作社带头人及社区群众积极参与,进一步提升合作社组织动员能力及与社员互动频率。项目计划分期发展社员,最终目的要全部包括所有建档立卡户入社,助推脱贫摘帽。
2013年,国家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将甘南县列为集团公司第二个定点扶贫单位。甘南县地处黑龙江省西部,嫩江中游右岸,大兴安岭南麓与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属半农半牧县。2011年被重新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大兴安岭南麓特困片区县份。截至2016年,甘南县有贫困村40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42.1%;贫困人口3万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11.5%。
甘南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特色产业链短,尤其是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户为单位开展生产经营,产品结构单一,机械化程度不高,畜牧业发展相对滞后。2014年初,集团公司在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和村民意愿,选择了以阳光节能大棚项目作为切入点,以种植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的产业扶贫工作思路,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
集团公司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北方夜视科技集团、华安集团、北方公司、北方车辆研究所等20余家子集团参与实施扶贫项目,其中,华安集团承担甘南县定点扶贫具体组织工作。同时,集团公司先后派出韩兆全、栗勇、吴宝明等3位同志到甘南县挂职副县长和驻村第一书记,负责兵工援建项目的落实。
通过阳光大棚项目的实施,初步达到了经济发展上有思路、发展资金上有补充、农民收入上有突破、贫困面貌上有改观的扶贫成效,示范引导更多贫困户共同走上脱贫致富道路。2014—2016年,集团公司阳光节能大棚项目带动了290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解决了305个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其中,2016年集团公司直接帮扶甘南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4人脱贫。集团公司阳光大棚项目经济效益明显,受到了甘南县委、县政府及当地老百姓的一致好评。
创新管理——为全面小康而战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之举。集团公司清醒认识到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从管理和模式入手,集中力量攻克贫困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为了更好地完成定点扶贫的任务,集团公司不断加强扶贫工作的管理,将扶贫资金纳入全年预算管理,对扶贫工作事项按照《集团公司对外捐赠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实行审批、备案管理。定点扶贫工作要经集团公司办公会审议后下达年度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要定期组织相关实施单位进行实地调研与推进,年度工作要在每年末和下一年初开展总结与制订工作计划,以规范和提升扶贫工作。
为了进一步做好定点扶贫工作、提升工作成效,长期以来,集团公司不断摸索创新管理方式,走出了一条以项目管理方式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的新路子:将扶贫项目集成为一个个项目,制订项目推进计划,明确内容和节点,安排牵头组织实施单位和参与单位,提出完成项目的具体要求和进度要求,并紧密跟踪项目进展情况,从而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落到贫困对象身上。
在扶贫项目开发和组织上,集团公司创新采取了四“集中”的思路和模式,即“集中资源、集中人员、集中组织、集中解决问题”。集团公司集中总部和子集团的扶贫资金和人员力量,重点开展扶贫项目,将宝贵的扶贫资金和人力资源用在刀刃上。同时项目确定一个牵头组织的单位,集中统一实施,其他单位参与方案确定和成效验收,中间的实施过程集中进行组织。项目方案立足于集中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一次性规划、分几年集中组织实施,力争从根本上解决几个实际问题或者集中优先突破几个单位的问题,从而提升扶贫工作效果。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实践出真知,在长期的扶贫实践中,集团公司探索总结出了“兵器工业精准扶贫经验”:
1.党组及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是扶贫工作的政治保障
集团公司党组及主要领导始终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重要批示,研究部署集团公司扶贫工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带队赴定点扶贫县考察调研,现场办公推进扶贫工作深入开展,为集团公司扶贫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领导。
2.强化针对性是扶贫工作取得成绩的前提
集团公司坚持实事求是开展扶贫工作,每年组织相关领导人员赴红河县实地调查,带着问题走,拿着方案来,研究制订年度扶贫项目计划,确保扶贫项目符合实际需要。针对红河县经济基础薄弱、资源不足等实际情况,集团公司制定了产业上积极打造梯田立体生态经济链,以教育扶贫为抓手带动观念转变的工作思路。由于问题找得准,措施针对性强,扶贫项目发挥了较为明显的作用,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
3.注重可持续性是扶贫工作不断扩大成效的有效途径
集团公司始终坚持扶贫项目的可持续,采取了统筹规划、持续投入、分期实施的办法,在项目选择上充分考虑远期效应,在实施过程中采取分步实施持续推进的方式。如课桌椅、计算机教室、学生食堂等,采取长期持续投入模式,一方面减轻了企业扶贫资金一次性投入的压力,另一方面避免了因项目频繁更换而产生的华而不实。
4.突出精准性是扶贫工作切实发挥作用的保证
集团公司始终贯彻党中央精准扶贫精神,扶贫工作从计划到实施都突出精准和精细。首先,在项目论证阶段要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分析,确保项目能对当地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其次,在实施过程中跟踪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确保项目实施符合实际情况避免走形式。最后,在项目实施完成后收集信息数据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与预估情况进行对比,查找不足,总结经验。如计算机教室和学生食堂均“一校一策”配置设备,既最大限度满足了学校需求,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投入资金的作用。
5.提升扶贫模式创新性是扶贫工作取得突破的法宝
2017年,集团公司在原有的产业扶贫模式下创新帮扶方式,引入互联网+电商扶贫项目,与红河县人民政府、中国扶贫基金会签署了三方战略协议,以红河县尼美村作为梯田品控管理示范基地,运用“互联网+”的先进理念,更好地为红河县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质量提升、营销渠道扩展及社区化营销发展提供有利条件,通过合作社的模式增加村集体经济,帮助建档立卡户从思想上和收入上脱贫。同时继续在增加村集体经济上持续探索和改善,努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为脱贫攻坚担负起央企应有的社会责任。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空喊口号,不好高骛远,这是集团公司一直以来完成定点扶贫任务的根本遵循。按照精准扶贫和内源扶贫的思路,将“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以教育扶贫为基础,不断开拓产业扶贫项目,积极参与整村推进,持续开展、不断提升扶贫工作,投身扶贫事业,勇担社会责任,切实将扶贫开发工作落到实处,成为“真扶贫”“扶真贫”的中坚力量。
牢记使命 忠诚担当
——中国华能奏响脱贫攻坚、履行社会责任的华能乐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中央做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以来,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华能”或“华能集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坚决贯彻中央部署要求,切实履行央企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深入推进定点扶贫和援疆、援藏、援青工作,着力在陕西、新疆、青海、西藏、云南、甘肃、宁夏等中西部贫困地区,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和驻村帮扶工作。
从雪域高原到天山脚下,从革命老区到偏远边疆,华能人牢记使命,不负重托,众志成城,将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的责任担当,按照“产业拉动和扶贫援助同步、促进发展和改善民生并重”的基本思路,助力贫困地区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构建产业扶贫大格局
“一对大点的鼓凳能卖到700元,还供不应求,要提前预订。”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翁达村的一位贫困群众说,去年仅“鼓凳”圈辫她就编了4000条,挣了8000元。在华能集团的帮扶下,翁达村成立了翁达藤篾鼓凳编制专业合作社,全村3300亩“省藤”产值达300多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脱贫攻坚任务时,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支持就业创业”。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中国华能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要求,主动作为,务实推进产业扶贫工作。
“产业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模式的重要特征,我国已进入扶贫开发的攻坚拨寨冲刺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
华能扶贫人认为,产业扶贫是完成脱贫目标任务最重要的举措,是其他扶贫措施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发展教育脱贫都需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长期稳定就业增收。因此在定点扶贫工作中,中国华能在当地注重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云南澜沧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全县贫困人口数量位列云南第四、普洱市第一。华能集团计划4年投入13.5亿元集中帮扶澜沧县20个乡镇的22.88万拉祜族、佤族贫困人口。
在澜沧竹塘哈咧哈嘎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场区,毛色润泽的牛群在山坡上悠闲吃草,生态农庄内少数民族特色商品应有尽有。这个集养殖放牧、休闲观光、民族文化特色度假区为一体的万亩草山就是澜沧县依托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脱贫的项目之一,华能集团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1.5万元、贫困户每户7000元,由当地企业统一购买基础母牛,并对群众入股的适龄繁殖母牛群进行统一管理,形成了规模化养殖和一条龙的产销模式,其肉牛及制品在当地供不应求。
中国华能在扶贫实践中发现,对口帮扶地区虽然推进产业扶贫具有良好的条件,但受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低等因素影响,当前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成为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瓶颈。
中国华能把脱贫责任落到实处,制定出台了《精准脱贫攻坚战“红色行动计划”工作方案》,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该《方案》按照“产业拉动和扶贫援助同步、促进发展和改善民生并重”的基本思路,要求资源要素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加强扶贫一线力量,助力贫困地区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要按照贫困地区资源禀赋深入实施产业扶贫项目,促进当地百姓就业,保障贫困户收入稳定增加。”中国华能董事长曹培玺认为,产业项目要紧紧结合贫困地区实际情况,产业发展不能脱离当地实际,否则产业不能长久持续。
因此在帮扶的产业项目上,中国华能从地方特色产业发力,从长远持久的产业项目入手,打造了一批有效益、能持久的产业项目。
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区的横山羊远近闻名,但由于缺乏规模养殖,缺乏品牌效应,横山羊一直没能为当地群众带来经济效益。在对当地资源优势和贫困原因进行深入调研后,中国华能扶贫干部决定以横山县区地理标志性产品横山羊肉作为扶贫与发展的结合点,确定了“互助资金+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增收、“电子商务+农产品品牌”助推特色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着手实施华能产业精准扶贫试点项目。
在横山县区双城乡王梁村,华能集团设立100万元扶贫互助基金,以借款的方式为50个贫困户提供养殖启动资金,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由互助基金协会将借款以入股的方式投入养殖合作社,保障贫困户每年获得不低于2000元的稳定收益,同时也帮助合作社解决了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
同时,中国华能打造横山羊肉全产业链的“5C”服务体系,整合各类专业资源,成立饲草加工服务中心、养殖技术服务中心、羊肉标准品控服务中心、羊肉食品加工服务中心和产品营销服务中心,在保障贫困户增加收益的同时,为下一步全县农户整体脱贫致富,最终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
搭建“智志双扶”大平台
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
中国华能扶贫人认为,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如果扶贫不扶智,就会知识匮乏、智力不足、身无长物,甚至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智随志走、志以智强,实施‘志智双扶’。”中国华能扶贫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活力,形成合力,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
“他们是我们心中的依靠。”谈到中国华能的帮助时,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村民阿依提罕·毛拉哈孜眼含热泪。2016年的一天,阿依提罕来到村委会,找到中国华能驻村工作队,哭着说,“我儿子已经两天没吃饭了,快要退学了。”原来,阿依提罕的儿子考上了大学,但是因为家里穷,只带了很少的钱去学校,没多久就没了生活费。
“村里难得出一个大学生,一定不能让他辍学。”中国华能扶贫干部马学涛听后,当天就给她儿子汇了1000元钱,扶贫工作队队员艾麦尔江则向亲友募集捐款4700元,资助他们家。华能集团新疆公司副总工程师赵龙听说后,提出与阿依提罕家结对认亲,每月给她儿子300元生活费,并且经常约他一起吃饭,给予他学习和生活上的指导。
在对口帮扶地区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因贫辍学,这是中国华能给自己立下的“军令状”。针对受援地区当前脱贫攻坚所处的不同阶段,重点实施栋梁工程、同舟工程,开展贫困学生资助和大病医疗救助,降低困难家庭因学、因病致贫返贫概率,为贫困地区培养明天的希望。
曾经因为贫困,阿合奇县教育水平严重不足。为数不多的几所学校,校舍都是危房。学生辍学率高,老师们不愿来教。
“教育是隔断代际贫困的有效路径,我们希望这里的孩子都能接受到现代化双语教育,无障碍地融入现代社会。”秦海峰说,因此,中国华能把阿合奇县的教育作为援助重点。
2012年,华能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了华能·托河小学。干净宽敞的教学楼,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舞台室、音乐室、美术室、心理咨询室等多功能教室一应俱全,学生们标准的普通话课文诵读声从教室里传出……走进华能·托河小学,你很难把“贫困”和这里联系在一起。
“对于华能,我们有说不尽的感激。”托河小学校长王葆荣说,华能援建之前,学校的校舍很破旧,一共只有25名教师,300多个学生。全新的教学条件吸引了学生和老师前来就读和任教。如今,学校已经有20个教学班,692名学生,83名教师。“我们不再为孩子辍学发愁,也不再为招不到老师犯难。”王葆荣说。
托河小学不是华能唯一援建的学校。同心中学、团结小学、库兰萨日克乡双语幼儿园及小学……华能援建的学校遍布全县,孩子们响亮的读书声成了阿合奇县脱贫的希望之声。
除了大力推进教育扶贫工作,中国华能同时以带动贫困户增收为目标,以加强基层党建、开展党员教育和致富带头人培训为抓手,以培育农村特色产业、促进集体经济发展为着力点,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激发贫困地区群众内生动力,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调动贫困地区发展积极性,提高贫困群众自身发展能力,推动其发挥主体作用,中国华能为贫困地区输送的是信心,是智慧。
中国华能选派的第一书记王建宏到横山县区李家坬村后发现,村里的干部群众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动力不足,蹲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王建宏进村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带村里的干部群众走出去,学习外面的先进经验,改变他们的传统思想。王建宏先后带领村干部到陕西咸阳考察乡村旅游项目、到杨凌学习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到靖边考察果木蔬菜大棚项目……
为了帮助该村确定更长时间的科学发展模式,王建宏邀请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来村里考察调研,在对接《横山县“十三五”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横山区“十三五”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横山县城市建设控制性规划》《横山区城市建设控制性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李家坬村“十三五”发展规划》。在王建宏的带动下,村里的干部群众纷纷动起来了,共同建起了一条为李家坬村量身定制的可持续发展的致富道路。
走出一条二十余年的扶贫路
“中国华能扶贫榆林20余年,历任挂职干部扶贫在一线,与榆林人民共同奋斗,结下了深情厚谊。华能扶贫办原主任牛连启同志,从1998年起扎根榆林扶贫,一干就是10年,2008年病逝在他热爱的扶贫岗位上。”陕西省扶贫办副巡视员张录德每当想起牛连启,这位已近六旬的老扶贫干部总会泪流满面。
从1995年起,中国华能开始定点帮扶革命老区榆林。20多年来,华能将提高榆林自我发展能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工作重点,从解决革命老区群众上学难、看病难、增收难等入手,扶贫项目和资金优先向教育、医疗、生产创收领域倾斜,努力消除贫困,提高扶贫的精准度和效果。
不只是榆林,中国华能的扶贫版图遍布新疆、陕西、青海、西藏、云南等贫困地区。1995年,中国华能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归口管理系统内各单位扶贫工作。20余年来,中国华能秉承“建设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保护一片环境,造福一方百姓,共建一方和谐”的扶贫理念,作为电力生产行业的引领者,坚持“建设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保护一片环境,造福一方百姓,共建一方和谐”的扶贫理念,扶贫项目和资金优先向教育、医疗、生产创收领域倾斜,努力消除贫困,提高扶贫的精准度和效果。
二十多年来,中国华能的扶贫工作在祖国各地火热开展,至今已取得诸多成效。
在新疆,中国华能于2005年4月开始定点扶贫工作,截至2017年6月底,公司在新疆总计援助10100万元,资金物资投入涉及贫困家庭生活帮扶、城市乡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2017年7月,中央脱贫攻坚督察组到别迭里村华能“访惠聚”工作队督导调研,督导组组长、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季同志对华能驻村扶贫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在陕西,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从1995年起,先后在榆林市榆阳区、靖边县、横山区开展定点扶贫,重点在特色产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实施扶贫项目。
在青海,自2011年以来,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助力地区各项事业发展。七年来,公司累计援助3230万元,在尖扎县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对口支援,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在西藏,中国华能以电力援藏、产业援藏、人才援藏等方式,支持带动西藏地区经济发展。开展了无偿援建过渡电源、全力建设亚让电站、修路搭桥、发展产业、定点帮扶等一系列活动。
在云南,从2006年12月开始,中国华能先后启动了两轮“百千万工程”项目,累计援助约2亿余元,旨在打造一条澜沧江水电开发长廊和地方经济和谐发展带。从2016年6月,公司每年投入5亿元支持拉祜族、佤族两个少数民族15.1万人脱贫攻坚。公司负责帮扶云县栗树乡大田山村脱贫摘帽,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022.55万元,帮扶65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将来,中国华能将继续坚持在扶贫工作的第一线,服务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奋斗目标,围绕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扶贫攻坚方向,结合企业实际和地方实际,发挥公司作为能源电力企业的优势,集中资金、集中项目安排,科学谋划和扎实推进定点扶贫工作,指导驻地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帮困,为贫困地区早日脱贫贡献力量。
国务院扶贫办社会扶贫司司长曲天军2017年10月出席中国华能精准扶贫白皮书发布会时,高度评价中国华能的扶贫工作。他指出,华能集团公司作为电力行业央企,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发挥自身优势,将保障电力供应和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紧密结合,为央企服务中央精准扶贫基本方略做出了示范。华能率先发布电力行业聚焦扶贫工作白皮书,总结扶贫工作经验,部署扶贫工作举措,有力推进央企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希望华能在扶贫工作一线再接再厉,助力我国在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让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
——碧桂园集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助推脱贫攻坚工作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当前,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阶段。党的十九大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是现阶段必须跨越的特有关口,重点强调“这个底线任务不能打任何折扣,我们党向人民做出的承诺不能打任何折扣”。
作为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实践者,碧桂园集团及其创始人杨国强在产业报国的同时,积极投身扶贫公益事业20余载,为解决中国贫困问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从1997年第一笔大额捐款算起,碧桂园集团及其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副主席杨惠妍为全社会捐款累计超过42亿元,累计受益人次超20万人。
从2018年起,碧桂园集团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把扶贫上升到主业的高度,确立地产是扶贫基石、扶贫优于地产的“双主业”发展模式,组建数百人的专职扶贫队伍,结对帮扶甘肃东乡县、江西兴国县、河北平山县等全国9省14县,惠及3747个村3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努力探索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模式。
“感谢伟大的时代,感谢党和政府给予碧桂园机会,让我们有幸参与到精准扶贫这项伟大的事业中。”在碧桂园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行动启动会上,杨国强这样表态。
教育扶贫——探索职业教育新路径
“我出生在农村,也曾经很贫困,靠着自己的一手泥瓦手艺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碧桂园董事会主席杨国强曾多次提及自己的经历。深知一门技术对一个生活在贫困中的孩子的重要性的杨国强将目光放到了职业教育上。
2013年,碧桂园集团出资4.5亿元创办了全国唯一一所针对全国贫困学子的全免费的大专院校——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2014年9月正式开学,目前共招收贫困家庭学子1905名。所有入读学生不仅免除一切费用,还发放日常生活补贴。
“教育扶贫,授人以渔;一人成才,全家脱贫”,这是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所坚持的办校理念。
纵观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的办校理念,不难理解学校的办校初衷,就是让所有行业、岗位的劳动者都接受职业教育,尤其是对那些被贫穷困扰的年青有志者,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职业教育,为他们打开通往成才、成功的大门。这不但可以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走向幸福生活,也可以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发展生产力,繁荣经济。
本着让学生“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的理念,碧桂园职业学院改变了高职教育“2+1”的通行模式,逐步探索出“校企融合、产教联动、工教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碧桂园集团高层看来,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只有改革成果,才能提高培养素质,只有人才质量提高,才能满足用人企业需求获取高薪,只有高薪才能阻断家庭代际贫困链条的延伸,才能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才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许从进说。
为了保障职业学院“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碧桂园职业学院创新性地推行了一系列机制保障。
碧桂园集团建立了承担专业人才培养主体责任、集团各公司为载体的实践教学培养基地体系。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与学院各专业教学部一道,共同构建了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课程教学、实践培养、学生指导、岗位竞聘、就业安排等在内的工作运行机制,这是“校企融合”教育模式能够成功运行的条件保障。
除此之外,碧桂园创新了以专业岗位知识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三段式”教学组织形式。第一阶段,实施专业涉及岗位所需要的素质品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第二阶段,实施专业岗位分流,深化岗位课程学习,强化岗位技能培训;第三阶段,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企业实践教学培养,建立专业岗位职务能力素质指标体系,保障学生的见习职务岗位安排,保证学生在边实践、边学习的工学交替中完成对学生专业岗位职务能力的培养。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校企融合”的必要机制配置,作为全球500强的企业,碧桂园集团所拥有的产业资源在“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学院学生最后一年的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安排在企业内部进行实践教学培养,每个见习的实习生均配备专门的导师,并为学生量身定制企业实践教学培养方案。
2017年7月1日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首届毕业典礼在广东顺德碧桂园总部拉开帷幕。290名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66%,逾六成获基层管理或技术骨干岗位,11人月薪突破万元。
绿色扶贫——可造血可持续的扶贫模式
树山村是碧桂园探索精准扶贫的第一个试点,由此碧桂园打出了一条可造血、可持续的精准扶贫“树山样本”。
树山村隶属于广东省英德市西牛镇,原是一个水库移民村,下辖13个自然村,有380多户人家,村内“九山半水半分田”,是远近闻名的穷村。2010年6月,经多方考察,碧桂园集团决定捐资2亿元用于树山村扶贫。
这2亿元的扶贫资金怎么用,碧桂园探索出了一套“五子登科法”。所谓“五子登科法”即住房方面,帮助树山村村民建两层半高、面积110平方米的“别墅”,每户造价10万元,政府配套1.5万元,农民自筹3.5万元,余下由碧桂园兜底。道路方面,对树山村所有道路进行改造,共约10公里。饮水方面,建成罗屋、熊屋、横档、龙潭坑四个饮水项目工程,总投入200万元。电网方面,由英德市对树山实施农网改造。通信方面由电信、广电部门对树山村进行一步到位建设,家家通电视、通网络。
就这样,短短八个月时间,树山村路通了,水电网全通了,树山村村民们欢天喜地地搬进了属于自己的“别墅”。
住上了别墅,不等于脱贫致富。如何让贫困户具备持续增收能力,成为碧桂园帮扶团队关注的重点。
经过实地调研后,碧桂园与当地政府一起制定了发展绿色苗木产业的扶贫思路。
然而,种植苗木成本高,起步投入大,村上的贫困农户大多本钱不足。
针对这种情况,碧桂园创新性地采用“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的先进扶贫理念,因地制宜,将碧桂园和树山村的优势结合起来,按“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树山发展绿色产业。
树山村绿色扶贫产业发展初期,碧桂园派驻专门技术人员,成立苗圃示范基地,免费对村民进行培训。按市场价为有意向发展绿色产业的贫困户提供种苗,引导村民成立合作社作为发展平台,村民提供土地和劳动力,苗木栽培达到一定条件后,由碧桂园按市场价或保护价负责收购。针对苗木成本较大,碧桂园为农户垫付50%~90%的种苗款,农户卖了之后再还本,赚钱归农户,还本后发展下一批苗木时可以再借,只要勤劳肯干,一定可以脱贫致富。
如今,通过绿色扶贫,树山村苗木种植已逐步形成了市场机制,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产出已超过2000万元,村民实际获益1000多万元,农户户均增收约6万元。
2011年4月12日,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到树山考察时说:“我们要感谢以杨国强先生为代表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通过勤劳富裕之后,没有忘记穷兄弟,拿出钱帮助大家致富。应该感谢这样的人,希望更多的企业家向他学习。”
有了树山村的成功实践,碧桂园开始了小规模复制。2016年,碧桂园率先将这一“绿色产业扶贫”经验引入对口帮扶的广西百色市田阳县桥马片区央律村,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农户”的模式,发展苗木花卉种植,拓宽农户增收渠道,又有一批贫困户因此走上了小康路。
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
碧桂园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只是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他们的目光更加长远。
当前,随着脱贫攻坚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号角吹响,碧桂园集团又有了新的思路。
在树山村扶贫项目成功的基础之上,2017年10月,碧桂园选定英德市作为精准扶贫主战场,捐资约5亿元帮扶英德78个省定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1年脱贫、3年振兴,2018年,4万多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真扶贫、扶真贫,碧桂园第一时间成立帮扶英德市新农村建设指挥部。调动全集团资源,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同时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并深入实地调研,制定出“先脱贫、后振兴”的帮扶思路。即首先助力英德市2018年上半年实现预脱贫,之后以产业发展、就地城镇化、职业农民培训为重点,建设碧桂园新农村示范片区。
碧桂园在英德的乡村振兴战略,遵循“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大包大揽”“党建引领扶贫”三项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参与”的机制,从实际出发编制示范村整治创建规划,不搞一刀切。集团党委组织广东省内的42个党(总)支部与英德市78个省定贫困村(社区)党(总)支部结对,共同深耕精准扶贫。
在碧桂园扶贫团队看来,要实现乡村振兴,就要解决目前日益严重的“空心村”问题,要让村中人气旺起来。毋庸置疑,要实现这个目标,发展产业是关键。
多年扶贫实践中,碧桂园一直把“造血式”产业扶贫作为主要抓手,每选定一处扶贫点,都致力于发展“一村一品”助推精准脱贫。
在此基础上,碧桂园提出了新的构想,除高质量种养当地特色农产品外,还将建设加工厂,提升农特产品的附加值,带动当地农特产品稳定销售、贫困户就近就业。
在英德,碧桂园初步规划2018年高质量发展苗木、番薯、黑皮冬瓜、桑芽菜、茶叶、清远鸡等产业,并与旗下社区直营超市凤凰优选和百果园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产业兴旺的精准扶贫示范基地。
同时,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将平原上的农村人口集中到一两万人的绿色生态小镇,配套各种生活设施,在小镇周边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安排剩余劳动力就业,以此实现就近城镇化。与此同时,连片整合“空心村”闲置土地,发展大规模高质量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稳定增收、乡村逐步振兴。
在这种机制的引领下,2018年3月1日,碧桂园与广东惠州市惠阳区政府、华侨城集团签署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农民将土地房屋作为资产入股成立村公司,村公司再与碧桂园合作共同开发现代农业,收益共享。碧桂园预付保底款,兜底保障农民利益。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多年来,碧桂园集团充分发挥建筑与地产领域的优势,通过科学规划、生态设计、绿色建造等多种方式,打造宜居宜业的新农村。经过碧桂园集团的整体规划建设后,树山村的面貌经历了从破败的泥坯房到美观的联排别墅,从污水横流、满地粪便到绿柳成荫、清水绕村的华丽转变。
除树山村外,碧桂园还在广东肇庆市怀集县下帅乡、广州市花都区梯面镇、清远市佛冈县生水塘村和潭洞村等地开展的整村推进扶贫中植入了生态建设理念。不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为当地增添了一处新的乡村旅游景点。
2017年6月,碧桂园扶贫干部来到广东省定贫困村汕头市金灶镇桥陈村,进行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在确保脱贫的同时,努力把桥陈村打造成为湿地生态和农业观光型的美丽乡村。同样地,还有广东潮州市饶平县浮滨镇黄正幸福新村,碧桂园对村委辖属的5个自然村实施整体搬迁,规划建设集生活、休闲、生态农业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生态文明新农村、生态农业示范村。
在此基础上,2018年5月20日,在碧桂园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行动启动会上,碧桂园宣布成立碧桂园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将精准扶贫提升到集团主业的高度,对9省14个县进行组合式帮扶,将继续推行一村一品、一县一策,因地制宜抓精准扶贫。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1997年,事业小成的杨国强匿名捐资100万元——接近他一半的身家,设立仲明大学生助学基金,到强大起来的碧桂园集团整体帮扶英德市78个贫困村,再到对全国9省14个县进行结对帮扶,碧桂园集团始终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做有良心、有社会责任感的阳光企业”的价值观,以不懈的奋斗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水滴模式助力脱贫攻坚
——水滴公司奋斗在扶贫路上
自从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州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这一概念,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不断丰富完善,形成了体系完整的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打响了反贫困斗争的攻坚战。
正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指引了水滴人干事创业的方向,成立两年多来,全体水滴人锐意进取、努力拼搏、奋发有为,共同推动公司以“精准扶贫”为核心的业务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聚焦个体,“水滴筹”助力健康精准扶贫
根据有关部门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数据显示,我国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均在40%以上。患病的农村贫困人口中,年龄在15岁至59岁者占农村贫困人口的40%以上,他们基本上都是所在家庭主要劳动力,患病不但要发生治疗费用,还会因为丧失劳动能力而直接影响创收,使家庭陷入贫病交加境地。另外,医学规律也决定了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难中之难。
水滴公司将扶贫工作重点放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每一个个体,于2016年7月推出了健康扶贫业务——水滴筹,旨在给予经济困难的大病患者最直接最便利最实际的医疗资金救助。切实缓解贫困人口的就医负担,防止“病根”变“穷根”。
作为大病筹款工具,水滴筹开创了网络大病筹款“0”手续费模式。水滴筹基于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建立,筹款页面可在QQ、微信、微博等多种网络社交平台上进行分享传播;打造的专业服务团队,为受助申请人提供365天9:00~22:00的一对一顾问服务,实现从申请、发起,到传播、审核,再到最后提现的全环节一对一指导;设置身份审核、病情审核、收款信息审核、公开监督举报机制和基于社交熟人验证机制等五级风险防控措施,实现平台筹款的全程监控;联合水滴志愿者团队(隶属于北京水滴汇聚公益基金会),通过专业的社工服务给予大病患者及其家庭从资金到陪伴等多方面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扶助,建立患者努力生活的信心,使大病患者筹款和治疗过程更加舒心、安全、便捷、高效,确保筹款资金能够真正发挥扶贫救助作用,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扶贫工作目标。
截至2018年12月底,水滴筹成功为100多万名经济困难的大病患者提供了免费的筹款服务,累计筹款金额超过120亿元,捐款人次超过4亿。凭借在大病救助领域的突出贡献,水滴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连续荣获公益时报社2017、2018年中国公益年会“年度中国公益企业”和2017年中国慈善榜“年度十大慈善项目”等多个荣誉称号。
聚焦区域,“水滴集市”助力电商精准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扶贫要激活内生动力,这是消除贫困的治本之策。
水滴公司瞄准贫困地区的农业资源,由水滴筹延伸推出电商扶贫平台——水滴集市,旨在为偏远山区的农产品畅通网络销售渠道,打造特色品牌,协助当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助力农民农户脱贫,助推乡村振兴。
水滴集市在页面单独设立了扶贫专区,公司成立专项工作组,从业务和支持部门选调精英骨干力量组建运营团队,对精准扶贫定点区域的农产品进行梳理汇总,通过与贫困地区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打通上行通道,使当地农产品实现打包升级、线上销售;以首页展示、banner页合集、小程序产品展示、公众号等多种方式推广平台在售贫困地区土特产品,分享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资源,帮助当地健康、绿色、有机的农产品被大众广泛认知、接受和选择,为贫困地区打造土特产品特色品牌。
自2017年1月上线以来,水滴集市帮助全国50多个贫困县农民售卖紫米、蜜柚、大枣、黑玉米、红糖、红薯、脐橙、猕猴桃、丑苹果、鸡纵菌等各类土特产超过3600万元,总销售量超过75万单,数千个贫困地区家庭受惠于水滴集市这一助农电商平台。
聚焦群体,水滴公益助力特定群体帮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力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做好民生工作,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为搭建公益平台,尽己所能地多办实事,切实提高扶贫效益,水滴公司于2017年5月发起,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成立了北京水滴汇聚公益基金会(简称水滴基金会),旨在通过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方筹措慈善资金,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救助工作,帮扶有需要的困难群体和个人。自成立以来,水滴基金会面向大病患者、中小学生和农民农户先后推出了健康、教育和乡村帮扶计划。
在健康帮扶方面,水滴基金会设立的“小水滴帮扶计划”与“病房无忧”项目,已为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59位成人及儿童大病患者提供了70余万元的帮扶资金。“小水滴帮扶计划”下设的子项目“小希望”已分别在山东济南和四川大凉山成功捐建医院“图书角”与校园“图书室”,累计捐赠图书数量2万余册。
在教育帮扶方面,水滴基金会推出“水滴医务室”项目,聚焦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校,为尚未建立医务室或医务室不达标的中小学校提供医疗器械耗材、专业急救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建立符合标准的校园医务室,改进完善校园卫生管理制度和青少年健康教育制度。截至目前,此项目已经成功落地山东济南及河北张家口,并于2018年9月获评“第六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金奖”。
在乡村帮扶方面,水滴基金会推出定制帮扶计划,根据贫困乡村的实际现状和个性化需求,研究制定特色帮扶方案,为当地农户农民提供定向帮扶资源,解决当前面临的困境,切实提升精准扶贫实效。截至目前,定制帮扶计划已为吉林省镇赉县打包定制了“厕所革命”+“庭院经济”的整体帮扶方案,运用直接捐建、资源导入、技术支持等多种帮扶手段,强化当地贫困农户自身“造血”功能,激发内生动力,帮助建立长效脱贫机制。
同时,水滴公司旗下的水滴公益,也于2018年5月获批成为民政部指定的第二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这是水滴公司为打造综合、立体、全方位支持公募基金会募捐平台,深入帮扶贫困群体的又一举措。自2018年7月正式上线以来,水滴公益联合全国各地超过40家公募基金会,整合公益组织、爱心企业、媒体、爱心人士等各类社会资源,以精准扶贫为核心,围绕大病、助学、救灾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扶贫行动,相关活动曝光量过亿,筹集善款超过5000万元,捐款人次超过200万。
在大病救助领域,水滴公益立足于缓解贫困大病患者家庭沉重的就医压力,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等数十家公募基金会达成战略合作,并与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联合发起“919水滴阳光行”,为无力治疗的贫困大病患者家庭提供专业、快捷、实效的救助服务。
在助学扶贫领域,水滴公益联合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等公益基金会开展助学扶贫公开募捐项目,面向十余万爱心人士筹集了上百万的善款,帮助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黑龙江等全国各地的数百名贫困儿童圆了上学梦。
在救灾扶贫领域,水滴公益联合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爱德基金会等在救灾领域具有丰富资源和经验的公益基金会,在灾难发生第一时间响应,广泛调动社会资源开展募捐,并通过专业救灾队伍将物资送往灾区,助力灾后重建工作。
其中,2018年8月末,受季风低压影响,连日强降雨导致广东省多地出现积涝灾害,120万人受灾。水滴公益平台第一时间联合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发布了《广东水灾,救在壹线》公开募捐项目,项目上线仅仅18个小时后便筹满了200万救灾善款,凝聚了近9万名水滴公益网友的爱心,为灾区人民及时送达了大量救灾物资。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公布,进一步完善顶层的政策设计、强化政策措施、加强统筹协调,以便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更加有效开展,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作为今后三年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指导意见》明确了各项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水滴公司将继续坚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按照《指导意见》要求充分调动公司自身资源和优势,深化“一点一面一补充”的扶贫战略,围绕“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创新精准扶贫的思路和方式,突出问题导向,下足绣花功夫,以业务带动扶贫效果,扎扎实实为脱贫攻坚提供助力,共同推动贫困地区在2020年迈入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