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飞船

单舱型宇宙飞船

从构型上讲,宇宙飞船先后发展了3代,即单舱型、双舱型和三舱型。单舱型最为简单,只有宇航员的座舱。美国第一个宇航员格伦就是乘单舱型的“水星”号飞船上天的。它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使用过的单舱型飞船。

双舱型宇宙飞船

双舱型宇宙飞船由座舱和提供动力、电源、氧气、水的服务舱组成,它极大地改善了宇航员工作和生活环境,世界第一个男女宇航员乘坐的前苏联“东方号”飞船,世界第一个出舱宇航员乘坐的前苏联“上升号”飞船以及美国的“双子星座号”飞船均属于双舱型。

三舱型宇宙飞船

是在双舱型飞船基础上增加一个轨道舱,用于增加活动空间,进行科学实验等,或增加一个登月舱,用于在月面着陆或离开月面的宇宙飞船。俄罗斯的“联盟”系列和美国“阿波罗号”飞船是典型的三舱型。“联盟”系列飞船至今还在使用。

“东方号”宇宙飞船

“东方号”宇宙飞船由乘员舱、设备舱及末级火箭组成,总重6.17吨,长7.35米。乘员舱呈球形,直径2.3米,重2.4吨,外侧覆盖有耐高温材料,能承受进入大气层时因摩擦产生的50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

“东方号”宇宙飞船乘员舱只能载一人,有3个舱口,一个是宇航员出入舱口,另一个是与设备舱连接的舱口,再一个是返回时乘降落伞的舱口,宇航员可通过舷窗观察或拍摄舱外情景。宇航员的座椅装有弹射装置,在发生意外事故时可紧急弹出脱离危险。

“上升号”宇宙飞船

飞船重5.32吨,球形乘员舱直径与“东方号”飞船大体相同,改进之处是提高了舱体的密封性和可靠性。宇航员在座舱内可以不穿宇航服,返回时不再采用弹射方式,而是随乘员舱一起软着陆。“上升号”载3名宇航员,在太空飞行24小时17分钟;“上升2号”载两名宇航员,在太空飞行26小时2分钟。

“联盟号”宇宙飞船

“联盟号”宇宙飞船由轨道舱、指令舱和设备舱3个部分组成,总重量约6.5吨,全长约7米。宇航员在轨道舱中工作和生活。设备舱呈圆柱形,长2.3米,直径2.3米,重约2.6吨,装有遥测、通信、能源、温控等设备。指令舱呈钟形,底部直径3米,长约2.3米,重约2.8吨。

“联盟号”宇宙飞船在返回大气层之前,会自动将轨道舱和设备舱抛掉,然后由指令舱装载着宇航员返回地面。从“联盟10号”飞船开始,前苏联的宇宙飞船转到与空间站对接载人飞行,把载人航天活动推向了更高的阶段。

“水星号”飞船

是美国的第一代载人飞船,总共进行了25次飞行试验,其中6次是载人飞行试验。“水星号”飞船计划始于1958年10月,结束于1963年5月,历时4年8个月。

“水星号”飞船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载人空间飞行的突破,把载一名航天员的飞船送入地球轨道,飞行几圈后安全返回地面,并考察失重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和人在失重环境中的工作能力。重点是解决飞船的再入气动力学、热动力学和人为差错对以往从未遇到过的高加速度和零重力的影响等问题。

“双子星座号”飞船

是美国载人飞船系列。从1965年3月至1966年11月共进行了10次载人飞行。该系列飞船的主要目的是在轨道上进行机动飞行、交会、对接和航天员试做舱和下舱,内壁还有许多流动冷却液的管子,因此,设备舱又是个空间热辐射器。

“阿波罗号”飞船

美国实施载人登月过程中使用的飞船。“阿波罗11号”飞船于1969年7月20至21日首次实现人类登上月球的理想。飞船由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3个部分组成。其中指挥舱是全飞船的控制中心,也是航天员飞行中生活和工作的座舱。服务舱采用轻金属蜂窝结构,周围分为6个隔舱,容纳主发动机、推进剂贮箱和增压、姿态控制、电气等系统。服务舱前端与指挥舱对接,后端有推进系统主发动机喷管。登月舱由下降级和上升级组成。

自动运载飞船

是向空间站运输实验性设备、食物、空气和水的货运飞船,由欧洲空间局建造。它载着货物从圭亚那开云发射场起飞,前往距离地球400千米的轨道,然后在导航系统引导下,到达国际空间站后将自动与俄罗斯服务舱对接。作为驻地的舱组,自动运载飞船在国际空间站停靠6个月,并在回程中利用地球的大气燃烧6.4吨国际太空站废物。

“约翰内斯·开普勒号”飞船

是欧洲航天局发射的第二艘货运飞船。它以德国宇航员约翰内斯·开普勒的名字命名,全长约10米,最大直径4.5米,体积与英国伦敦双层公共汽车差不多,于2011年2月15日从库鲁航天中心发射。

“儒勒·凡尔纳号”飞船

是欧洲首艘自动货运飞船,以法国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名字命名。飞船呈圆筒状,重约20吨,全长约10.3米,最大直径约4.5米,与双层公共汽车大小相当。飞船配有高精度导航系统、对接传感器和通信设备。

“儒勒·凡尔纳号”货运飞船除了为国际空间站运送约8吨的水、燃料和科学仪器等货物外,还将用于提升国际空间站轨道,以及装载空间站的垃圾。飞船预计将在6个月后脱离空间站,并在可控情况下在太平洋上空的大气层中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