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深入发展
-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进一步提高支教扶贫的服务水平,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在1999年联合发起了研究生支教团活动。
- 1998年夏天入汛以来,在武汉250公里的堤防上,有16万人与洪水进行英勇搏斗,其相持时间之长,防守之艰苦,为历史少有。
- 志愿者为大型赛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已成为大型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发起研究生支教团活动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进一步提高支教扶贫的服务水平,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在1999年联合发起了研究生支教团活动。
这项活动每年在全国部分重点高校招募一定数量的具备保送研究生资格、具备一定扶贫支教能力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到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
支教团从第一届时22所学校、101人参加,发展到第十届时78所学校619人参加。有近百所高校的数千名志愿者,到中西部国家级贫困县的中小学开展支教志愿服务。
“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在院系选拔阶段的竞争便已经非常激烈。”大连理工大学团委社会实践与志愿者工作部部长张涛介绍说,在综合素质的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一两分便能决定一个学生能否被推荐的局面。
“学生对支教团的工作非常认同,同时又非常理智,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张涛说。
在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担任辅导员的潘金,在2005年时,曾经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到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的一所学校支教一年时间。当问到他当初去支教的原因时,潘金觉得这是件“很自然”的事情。
“交大学生会的主席每年都会报名的,这是传统。”当时身为学生会主席的潘金说,在这件事上,大家都会很自然地选择报名参加。“我的上届、我的下届、下下届,都报名参加了这项活动,我们不想断了这么好的‘传统’。”
刚刚参加支教的时候,潘金情绪很激动。“那时充满热情,抱着要改变当地教育状况和观念的想法,甚至把自己的想法有些神圣化,迫不及待要展开工作。”而等深入之后,潘金发现自己当初的想法有些不切实际。
事实上,那段时间,潘金的心理上是有“落差”的。“我们一去时饱含热情,但当地的情况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我们在那儿就是普通一员,甚至一开始,学校还对我们持有一些怀疑的态度,那段时间其实是挺难熬的。”他说。
然而经过了一年的支教,现在的潘金对于支教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于教学来说,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一年的支教活动并不能从根本上给当地的教育带来什么变化,但更重要的意义是,我们带过去了一些新鲜的观念,我们的到来直接就能对当地的孩子产生这样的影响:这是外面的世界过来的。这种启发的意义更大一些。”潘金说。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别敦荣说:“就知识本身来讲,这些研究生支教团的学生并不太可能给学生传授一些特别高深的知识,但他们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力量,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
别敦荣认为,在一般的偏远山区,老师们的学历大多是本专科层次的,然而,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大多都是研究生,或已经获得研究生资格,相对于知识的传授,这方面的意义可能更大一些。“他们的到来本身,便给那些学生带来了更大希望,激起他们更多的梦想。”
研究生支教团的行为在启迪着山里的孩子的同时,也在启迪着山外面高校里的师生们。
张涛坦言,研究生支教团对学校的志愿者工作促进特别大。他说:“每次支教回来后,我都会安排他们给青年志愿者协会会员作报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些学生很多生长在大城市,并不了解西部的情况,通过支教团这样一个桥梁,让西部的孩子了解到外面的世界的同时,也让高校中的学生们了解西部地区的贫困,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
大连理工大学的支教地区是青海省化隆县,这里海拔达到了2840米,而大连可能刚刚高过海平面,这样巨大的海拔落差对于习惯了平原气候的支教团成员身体是很大的考验。在第九届支教团,一些学生腹泻长达一两个月,但所有的学生都坚持下来了。
与气候的不适应相比,寂寞才是困扰每一个支教团成员最大的难题。“得耐得住寂寞”,潘金说,志愿者一般都很孤单,因为他们远离生活多年的文化,很多沟通上的问题就都出现了。
支教开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潘金最怕的便是过周末了。“周末学生们都回家了,周围也没有住宿的老师,而我所在的学校又处在风口附近,北风一直在吹,那种寂寞是很难想象的。”
然而,困难并没有难倒支教团的学生们,相反,在寂寞的日子里相互帮忙的经历,让同学之间产生了真挚的感情。“有的学生因此走到了一起,我曾参加过一些这样的学生的婚礼,‘相识于大连理工,相恋于青海湖畔’的婚礼辞让那场婚礼显得与众不同。”张涛说。
这样“孤独”的支教生活教会了学生们很多东西。“到那儿之后才发现,我们真的要学会珍惜。”潘金说。那里的艰苦条件并不是他原来能想象出来的,但即便如此,很多学生还是在很乐观地拼搏,他们很多早上5时就起床学习,但受条件所限,他们注定是考不出去的,但他们还是很刻苦,这让潘金很感动。“在我们教育他们的同时,他们也在教育我们。”
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
1999年初,团中央、全国绿化委员会、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委员会、水利部、农业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等单位共同发起的一项“保护母亲河行动”。
保护母亲河行动以保护哺育中华民族和一方人民的母亲河,即黄河、长江及其他主要江河为主题,广泛动员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公众,从力所能及的身边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资源、防治污染、美化环境,并通过简便易行的方式,在大大小小的母亲河流域植树种草、保持水土,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文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为母亲河更好地造福中华民族作贡献。
保护母亲河行动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宗旨,教育青少年,感召全社会,为保护孕育人类文明的母亲河作贡献。
保护母亲河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团组织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深化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内容和形式,组织动员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生态环保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为生态环保工作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据悉,保护母亲河开展以来,山西省各级团组织累计宣传动员全省青少年近1000万人次参与,形成了人人关心环保、人人投身环保的良好社会氛围。
积极实施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先后在全省29个县或区实施保护母亲河青年林工程15.2万亩,动员全省百万名青年义务植树500余万株,使各项绿色工程成为宣传环保理念、展现工程建设、开拓共青团事业的环保教育基地。
积极组织青少年环保社团参与生态实践,为他们拓展全国性的交流平台,有效扩大山西共青团组织在环保活动中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
大力选树环保典型,涌现出郭七保、余晓兰、曹春亮等在环保事业上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和先进集体,在全社会形成了人人关心环保、人人参与植树护绿的良好风气。
2009年3月9日,是全国第八个保护母亲河日,同时也是“保护母亲河行动”实施10周年。为了进一步广泛组织动员全省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实践,增强生态环保理念,广泛开展生态体验活动,为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山西团省委以“保护母亲河——绿色山西、青年当先”为主题在全省广大青少年中开展了宣传实践活动,掀起了2009年保护母亲河行动的春季热潮。
在五一广场、太原火车站和汾河公园,保护母亲河领导小组、团省委志工部、中石油山西分公司、中国移动山西分公司、太原铁路分局团委和省城高校大学生等近300名青年志愿者,向行人讲解环保常识、发放保护母亲河宣传画、环保书签及可再生购物袋。
省城各大高校、中学和小学也分别在校园内外开展了环保宣誓、环保宣传和清理垃圾等形式多样的环保教育实践活动,中石油山西分公司在加油站也向来往的车辆进行环保宣传。
开展爱护湘江的活动
2008年12月6日,由湖南《潇湘晨报》发起的“为母亲河洗脸”大型公益活动,在湘江风光带风帆广场举行。300多位热爱美好生活的人聚在一起,为了这份美好而共同努力。
虽然清走的垃圾有限,但已播下爱护湘江的种子。活动后,一名小学生在日记中向湘江道歉:
对不起,以前的我们错了,从现在起,我们要用爱守护你!
我们愿意做湘江的忠诚卫士……我们愿意充当环保先锋。
湘江之滨,300多名志愿者面对湘江庄严宣誓。湖南著名主持人YOYO、本报执行总编辑龚晓跃一同参与活动。
当日,来自湖南常益高速有限公司的盛全昌一家人来到湘江边,特意来为母亲河“洗脸”。“爸爸,手套太大了。”活动还没开始,6岁的小志愿者戴起手套跃跃欲试。
10时,300多名志愿者聚集在风帆广场,准备出发。
在活动举办的前一天,69岁的苏希生老人就来过风帆广场“踩点”,以免找不到地方。次日9时左右,他就早早到了现场。
志愿者蒋宁宁发言说:
我们都是喝湘江水长大的,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关心去爱护我们的母亲河,河床上太脏了,我们应该给母亲河洗洗脸了。
在YOYO的领读下,志愿者们面对湘江庄严宣誓:
拒绝污染,我们愿做湘江的忠诚卫士!清除污染,我们愿充当环保先锋!愿母亲河美丽永驻,清澈常在。
数百人虔诚的誓言,在江边久久回荡。随后,在“为母亲河洗脸”的大型背景板上,志愿者们纷纷签名,以示保护湘江之决心。
在启动仪式后,志愿者们兵分三路,一路在风帆广场附近,一路开往杜甫江阁,一路向橘子洲头进发。
启动仪式还吸引了许多路过的市民,一部分市民也加入到这一活动中来。
“是该清理一下垃圾了。”晨练的徐大爷领了手套和袋子,转身就去江边忙活起来。路过的李女士提醒4岁的女儿:“你也不要乱扔垃圾啊。”河床上卖甘蔗的老板也主动保证:“走的时候一定会将垃圾带走。”
12时,志愿者们将垃圾搬到路边,一共有300多袋。
志愿者们说,河床上绝大部分是生活垃圾,像破衣服、鞋子、饭盒等。这当中,最令他们担忧的是白色污染,“那些塑料制品遍布河床,有的已经埋在土下,只露出一点点,这些东西根本不会腐烂,只会越积越多”。
开福区、天心区的环卫工人在得知本次活动后,非常热心帮忙运走垃圾。开始他们带来了保洁车,但到了现场后他们发现保洁车太小了,至少需要两大卡车才能将垃圾运走。
“看看我们都做了些什么。”一位老人看到从湘江边上捡来这么多垃圾,非常感慨。“下次有这样的活动别忘了叫我。”在走之前,苏希生老人特别交待。
他和许多志愿者都说,希望每年都有这样的公益行动,“虽然靠这点人不可能把湘江边的垃圾清理完,但可以向长沙市民传递一个信息:大家应该爱护湘江了。”
志愿者组织保护黑颈鹤
从1988年昭通大山包发现黑颈鹤开始,这一世界珍稀、濒危的生灵面临着怎样的生存挑战?闯入贫瘠荒凉的大山包后,又是如何摆脱人鸟争地、人鸟争食的困境呢?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究竟为它们做了些什么?预言在2000年就灭亡的黑颈鹤为何又会成倍增长?记者从默默奉献的护鹤使者中拾零,揭开一幕幕人鹤和谐共存的动人事迹。
在昭通大山包,人们一提到黑颈鹤,就不会忘记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的许多人。
王昭荣以真挚的爱描写黑颈鹤,歌咏黑颈鹤,抒写它们与大山包融为一体的典雅诗篇;孙德辉自从将镜头对准黑颈鹤的那刻起,他的心就再没离开过。为了黑颈鹤,他不知多少回潸然泪下。他说:“也许,那是不可抗拒的召唤,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2007年4月6日,“杜邦杯环境新闻人物排行榜”活动在北京中心落下帷幕,中国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主席、云南昭通市昭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王昭荣,10年来利用业余时间从事黑颈鹤保护工作达到6000多小时的护鹤使者,与全国其他9位一道荣膺“中国十大环境新闻人物”。
获此荣誉仅仅是王昭荣10年的一个小小缩影。王昭荣不但是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理事、中国鸟类学会鹤类及水鸟专业委员会成员,还在2005年度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奖章”;2006年度被昭通市委、市政府授予首届“昭通十大优秀青年”;2007年被亚太环境保护协会等机构评为“第二届中华当代环保名流口碑金榜”上榜人等。
在王昭荣诸多荣誉的背后,离不开他爱鹤、写鹤和护鹤的辛劳付出。王昭荣是1994年与鹤结下不解之缘的,当时在昭阳区靖安乡任教的王昭荣因与在大山包工作的少女李朝美相爱,在爱情的驱动下,每年假期,他都迫不及待地抵达大山包。
大山包广阔无边的沼泽地旁,哪里有黑颈鹤,哪里就有他和爱人相依相亲的身影。热恋中的王昭荣爱上了这群美丽精灵。他认为,黑颈鹤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是自己心灵的写照。
1997年,王昭荣被调到大山包任乡长助理后,有了更多的时间与鹤群朝夕共处。他爱鹤就像爱恋人一样,抒写有关黑颈鹤的爱情诗、散文诗,成了他业余功课。
1998年元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多年来自发考察、保护黑颈鹤的生态摄影家孙德辉,王昭荣才真正了解到这些美丽动物的稀有与珍贵。
1998年3月,大山包有只黑颈鹤因为吃了拌有农药的土豆中毒死亡了。孙德辉赶到现场后非常痛心,为了这样的惨剧不再发生,他将自己多年的摄影作品制作成宣传展板,一个人扛着展板来到了大山包办展览。
他希望在村民中广泛宣传,告诉他们不要把沼泽地的泥炭挖了当柴烧,见到黑颈鹤不要惊吓它们,要留给它们更多的自然空间。
出于共同的爱好,孙德辉、王昭荣在1998年12月4日,在大山包发现黑颈鹤10周年的纪念日当天,他们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保护黑颈鹤的民间环保组织——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由孙德辉担任第一任协会主席,王昭荣任协会秘书长。
从此被友人称为“红尘诗人”的王昭荣由“写鹤”变为“护鹤”,将自己浓烈的情感融入真切的自然之中。
“环保和文学是我生命的两只翅膀,因为有了它,我才能像黑颈鹤那样翱翔天空。”王昭荣没想到,协会成立当初只有几十人,如今壮大到了近400人,许多北京、上海、四川、新疆等地的志愿者都慕名前来加入。每年入冬时分,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的会员,都要在大山包等候黑颈鹤的到来。他们一是迎接黑颈鹤,二是为黑颈鹤投放食物。高寒荒凉的大山包,冬天食物紧缺,黑颈鹤常跑到地里偷食。
大山包周围的村民原本就生活困难,虽然他们没有伤害黑颈鹤,但“人鸟争地”“人鸟争食”现象无可回避。当地政府为此出台不少扶持政策,作为民间组织的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同样为此起到重要作用。
为缓解“人鸟争食”的矛盾,确保黑颈鹤安全越冬,协会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为黑颈鹤投食。
每年一二月份,大山包的地面被白雪覆盖,黑颈鹤难以找到食物,这时迫切需要人工投放。在经费相当困难的情况下,他们自筹资金购买了2000斤玉米、1000斤土豆和2000斤萝卜交给护鹤员,由他们定时投放在黑颈鹤的越冬沼泽地。
自协会成立以来,王昭荣积极争取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全球绿色资助基金、英国环境发展基金等国际环保组织对滇东北黑颈鹤保护工作的援助及支持,组织志愿者在黑颈鹤越冬栖息地,共投放了6万多斤食物。
王昭荣十分注重宣传教育工作,他先后策划组织并主持“大型广场环保宣传活动第二十个云南爱鸟周”、“鸟是人类永远的朋友”等数十个环保公益演出和“黑颈鹤回来了”大型广场义演活动。他还开展诸多“环保走进校园”系列活动,在昭通教育学院、昭通师范、昭通财贸学校、昭通市昭阳区二中,数十次作环保宣传,以演讲的形式呼吁“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
2002年12月至2003年2月,在协会与绿色浙江环保组织的共同发起下,17家浙江传媒及高校环保组织在杭州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救助黑颈鹤”行动。由此,保护黑颈鹤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环保行动。
10多年来,王昭荣主编会刊《黑颈鹤》、文艺副刊《绿色风》及云南爱鸟周特刊共38期,编发了各类作品90多万字,图片800余张,著有并正式出版了30万字的环保类文学作品《用爱订做的天堂》,并创建了黑颈鹤保护网。
“作为一名保护世界珍稀、濒危物种黑颈鹤的志愿者,我将一如既往地带领黑颈鹤志愿者们,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勇往直前,我相信这份荣耀不是以往成就的结束,而是新征程的开始。”王昭荣感言。
孙德辉和王昭荣一样,也深深地爱着黑颈鹤。
“也许,那是不可抗拒的召唤,我没有别的选择。”孙德辉说,同黑颈鹤的不解之缘,连他自己也无法表达。
1990年初,爱摄影的孙德辉经常步入大山包拍摄风光照片,第一次听到黑颈鹤的鸣叫声时,他为这一“来历不明”的动物所震撼,当地村民告诉他那是“雁鹅”。
孙德辉对黑颈鹤的一见钟情并不只是停留在镜头上,揭开这一鲜为人知鸟类的神秘面纱,成为了他业余时间的主要任务。黑颈鹤到底从哪里来,它们是如何迁徙,数量有多少?所有疑问都等待孙德辉去深入调查。
白天他用望远镜观察黑颈鹤的生活习性,晚上又冒着严寒去了解它们的夜宿状况。孙德辉几乎走遍了大山包黑颈鹤栖息地所有村庄。
在半年的时间里,孙德辉不仅确定了当年大山包黑颈鹤的始见日、终见日和越冬日数,还摸索出了一种“孙氏数鹤法”,精确统计出当年在大山包越冬的黑颈鹤数目为550只。
孙德辉考察得知,黑颈鹤是俄国博物学家普尔杰瓦斯基1870年在我国青海湖发现的,是唯一一种生活在海拔2000米到5000米的高原鹤类。
全世界鹤类共有15种,黑颈鹤是国际鹤类基金会最后得知的鹤类,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定为急需挽救的珍稀物种。在我国,夏天它们在青藏高原繁殖,冬天在云贵高原过冬。
1994年,孙德辉先后在昭通11个县市考察鹤类分布的状况和数量,确认了其中4个县市的8个黑颈鹤栖息地,野生种群总数达到1025只。全世界总共约7000只,昭通市的黑颈鹤约占全世界种群总数的五分之一。
为探索黑颈鹤的迁徙途径,1996年,孙德辉踏上了艰难的考察之路。在走完5000多公里行程之后,他终于从地面调查到了一条黑颈鹤的迁徙路线:大山包的黑颈鹤从金阳、美姑、越西、甘洛、石棉沿大渡河北上,经康定、丹巴、马尔康、阿坝到达若尔盖,之后一部分飞往甘肃南部,一部分飞往青海东南部,一部分则留守在松藩草地。
5000多公里行程艰难险阻,让孙德辉收获很多。他发现黑颈鹤迁徙的途中,不时会遇见村民的偷猎行为,特别是黑颈鹤夜宿越西、甘洛一带的沼泽地,当时一些村民还将黑颈鹤的翅膀挂在家里当装饰。
孙德辉深切感受到,真正保护黑颈鹤,如果仅仅建立几个保护区是远远不够的,在黑颈鹤的迁徙路线上也应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2005年5月,孙德辉第二次来到新疆阿尔金山无人区考察黑颈鹤的繁殖状况,观察到黑颈鹤在依协克帕提的蛋、巢和亲鸟的占地行为等等。
孙德辉边考察边拍照,掌握了详实的第一手材料,观察到很多没被人发现的黑颈鹤的生活习性,并形成了上万字的调查报告。他把报告送到美国国际鹤类基金会,基金会主席阿其波给他回了信,并派出国际基金会的专家到滇东北考察黑颈鹤。
孙德辉现场生动的报告深深吸引了考察团的专家,他从地理、气候、生境和食物、保护措施等方面,全面介绍了大山包黑颈鹤的越冬情况。专家们为之倾倒,竟然没有一人提出疑问。孙德辉为此收到了基金会寄来的专门用于投食黑颈鹤的专款。
10多年与鹤的不解情缘,孙德辉私下里给朋友说:“我太爱黑颈鹤了,已将这美丽的精灵融入到自己的灵魂之中。”
志愿者参加抗洪救灾
1994年和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先后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灾情就是命令,灾情呼唤着青年志愿者,广大青年志愿者积极投身气壮山河的抗洪斗争中,谱写了一曲曲抗洪壮歌。
在几次大的洪涝灾害中,上千万名青年志愿者在沧海横流中表现出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发挥了突击队的作用。
1994年6月,广西、广东、河南、江西等省区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这些地方的团组织立即打出青年志愿者的旗帜,通过招募等方式,组织青年志愿者迅速投入抢险救灾之中。
洪灾到来时,广西受灾严重的柳州市,短短两天之内就招募青年志愿者2000多人。广西全区共组建青年志愿者突击队2000多支,10万多青年志愿者投入到抗洪救灾工作中,抢救危险地段1000多处,抢运物资近千吨,帮助疏散受灾群众1万多人。仅柳州市青年志愿者就解救3000多名群众,抢救物资价值上千万元。
同年7月中旬,吉林省长岭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的袭击,一昼夜降雨量就达到206毫米。在受灾最严重的牧场村,98家农户中有76户的房屋被彻底冲毁了。
为了解救受灾的父老乡亲,吉林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实施了声势浩大的“温暖工程”。2万多名青年志愿者经过66个昼夜的苦战,平整土方7.5立方米,搬运土方10万立方米,新建房屋60栋,新修公路5200米,植树8500棵,捐款38万元。
同年汛期,广东湛江严重受灾。抗洪救灾中,270多支青年突击队冲锋在前,1.3万多人直接参与抗洪抢险,救出受困群众3000多人。
湛江市青年企业家蔡源不顾个人安危,连续奋战在第一线,并腾出自己企业的办公室、厂房安置受灾群众3000多人。
韶关市供电局青年志愿者冒雨维修高压电缆,架设线路,及时保证了全市的供电。
化州县林尖镇山角村青年志愿者颜逸,为了保护村民的生命财产,在抢险斗争中,终因疲劳过度而被洪水冲走,光荣牺牲。
在湖南省株洲市受灾最重的南阳桥乡南岸村,600多户农民被水围困,无家可归,只得暂避船上,由于洪水来得太急太猛,村民们连口粮都未来得及携带。
正当一筹莫展时,共青团株洲市委的青年志愿者送来价值5000元的大米,解了灾民的燃眉之急。100多支青年志愿者突击队分为医疗分队、维护交通秩序分队、抢险急救分队、后勤分队、宣传分队等,奔走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
几天之内,他们共抢运物资价值1000多万元,疏散群众3000多人。当地的电台每隔一段时间就重播一次青年志愿者指挥部的电话,有谁需要救援,拨一个电话,青年志愿者就会飞速赶到。
福建省也是这次受灾的重灾区,仅三明市,两月内就3次遭到洪水袭击,50万亩粮食作物受淹,4500多家工矿企业停产,全市154个乡镇,1507个行政村,有190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71.9亿元。
以翠江镇团委书记为首的青年志愿者突击队,在洪流中用木排一趟又一趟地忙着转移受困群众和抢运仓库财产。当4个仓库的财产和12名群众全部脱险时,这位团委书记以及其他10余名突击队员的亲人还浸在水中,家中财产被淹没。
在受灾地区,青年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像一道道坚固的堤坝,挡住了滔滔的洪水,像一支强心剂,使受灾地区人民鼓起信心和勇气,实现生产自救,重建家园。
1994年6月21日,团中央向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省级团组织发出传真电报,号召受灾地区的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迅速行动起来,站在抗洪救灾斗争的第一线,充分发挥突击队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团组织,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青年志愿者。
在抗洪抢险的危急关头,青年志愿者们全力投入艰苦的抗洪救灾、重建家园斗争中,浪尖上飘扬着鲜红的青年志愿者的旗帜。
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洪水泛滥。入汛以来,在武汉250公里的堤防上,有16万人与洪水进行英勇搏斗,其相持时间之长,防守之艰苦,为历史少有。
在抗洪斗争进入决战阶段的关键时刻,武汉团市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决定招募青年志愿者,给日夜坚守在防汛抗洪第一线的人员和灾区群众提供医疗、理发、缝补衣裳等多种服务。
青年的心是滚烫的。在志愿报名者中,有市政府工作人员、大中专学生、医生、教师、下岗职工和外地来的务工者,一些途经武汉的游客也纷纷打来电话要求加人,并出现了夫妻双双报名、父母为子女报名、同学结伴报名、单位团委集体报名的感人景象。
一位名叫张明果的同学,当年被保送到北京大学。他临时有事外出,听到招募消息后,特意打电话回家让母亲替他报了个名。
福建打工妹沈丛莉为了一心一意当好抗洪青年志愿者,竟把工作辞去了。
武汉大学一次就送来了81个志愿者的名单,有人甚至给当时的团市委书记黄楚平直接打寻呼机,申请加入志愿者队伍。
青年志愿者很快成为武汉抗洪斗争中的一支生力军。8月13日中午,青年志愿服务者总队接到市民政局求援电话,急需20名志愿者前去帮助装卸防汛救灾物资。工作人员马上从上午招募的志愿者中挑选出20名小伙子。
因交通不便,得到电话通知的志愿者们,有的骑着摩托、有的打的士,还有的坐三轮车,在一个小时内全部赶到预定地点,及时将1000多箱物资转送完毕。
8月16日是个星期天,58名志愿者放弃休息,乘车前往武汉江夏区范湖乡,为安排在此的受灾群众和护堤的军民服务。他们在南岸小学操场上摆开了医疗服务点、理发服务点、电器及农机修理服务点等等。这一天,他们共服务800多人次。
1998年7月,长江汛情频频告急,灾情迅速扩大。面对入夏以来的严峻形势,共青团安徽省委把防汛抗洪作为全省共青团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来抓,动员组织广大团员青年紧急行动起来,全力以赴地投入防洪抗洪保卫战。
全省迅速成立了200多个青年志愿者突击队,开赴防汛第一线,同广大干部、武警官兵并肩作战,固堤排险,转移人员和物资。
青年志愿者们勇于承担急难险重的任务,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汗水保卫长江大堤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7月29日,正在安徽沿江检查工作的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总指挥的温家宝在安徽省有关领导的陪同下,深入安庆市夹厢圩抗洪抢险第一线,亲切慰问了正在抗洪抢险的青年志愿者突击队员。
温家宝代表江泽民总书记、朱镕基总理,向青年志愿者突击队员和奋战在抗洪第一线的安徽人民表示亲切慰问,对安徽的防汛抗洪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温家宝勉励大家再接再厉,以更加高昂的斗志迎战长江大洪水,严防死守,水涨堤高,人在堤在,确保长江大堤万无一失。
这极大地鼓舞了青年志愿者突击队员们,他们表示一定不辜负领导的希望,誓与洪魔决战到底,用生命和汗水保卫自己的家园。
在湖南,青年志愿者也不停地与洪魔斗争,始终奋战在抗洪救灾前线。
7月30日上午,26岁的下岗职工丁静来到湖南有线电视台,他找到值班编辑说:“我是下岗工人,看到灾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很着急,却没钱可捐,但我有力气,我想到抗洪救灾一线去,请你们帮我想办法。”
当晚,时任湖南省省长的杨正午在看了电视新闻后,当即打电话给原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刘莲玉:“要把这一批青年的热血和激情充分调动起来,投入抗洪救灾斗争。丁静和他的伙伴可以组成小分队,就由他当队长。”
23时,由团省委、团省直工委、团长沙市委机关干部和丁静及他的两个伙伴组成的青年志愿者突击队,连夜奔赴长沙开福区双湖烷捞刀河大堤抢险。
就是这天,湖南省成立了“省会青年志愿者抗洪救灾服务总队”,刘莲玉任总队指挥长,面向社会公开招募青年志愿者。团省委两次发出《关于动员全省团员青年投身抗洪救灾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团组织迅速组建青年志愿者突击队、抢险队、服务队。
招募办公室电话铃声不断,各界青年纷纷请缨,要求到抗洪战场一显身手。短短几天时间里,就有600多人报名加入志愿者行列。
刚参加完高考的19岁女生伍晓月来了;下岗工人李浩波来了,他5次请战,言辞切切,“只要灾区人民需要,叫我干什么都行”;回长沙办理婚事的南海舰队某部军官刘翔来了,8月7日,团长沙市委在大堤上为他和妻子举行了一个特别的婚礼:面对滔滔江水,一束鲜花加上志愿者们真诚的祝福。
志愿者在汶川抗震救灾
2008年5月13日,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与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联合发布《关于迅速动员组织广大青年志愿者投入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
“通知”中指出:
5月12日下午,四川省阿坝自治州汶川县发生7.8级特别重大地震灾害,给灾区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按照团中央书记处的统一部署,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抗震救灾中的积极作用,动员广大青年以及社会公众投入抗震救灾工作,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迅速动员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级团组织、志愿者组织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震救灾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迅速行动起来,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年以及社会公众以志愿服务形式投身抗震救灾工作。
二、认真准备,扎实服务
四川等受灾地区的团组织、志愿者组织要在当地党政的统一领导下,迅速建立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工作协调联络机制;要广泛动员青年志愿者开展自救互救、医疗卫生、后勤保障等志愿服务。有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服务的受灾地区,要迅速准确地了解上报志愿者的安全情况,对有需要的志愿者及时提供救助。
……
通知一发出,全国各地立即行动起来。
德国的《新德意志报》这样说:“北京和上海的步行街上到处都是身穿红白色T恤衫的年轻人,手举国旗和标语,拿着捐款箱。他们团结一心,不是因为国家下了命令,而是他们想帮忙,想为国家承担责任。”
白色的帐篷里挂着醒目的团徽,几个工作人员忙碌地处理着各种信息,电话铃声不时响起。
“不亲眼看到,你想象不出志愿者报名的那种场面。”德阳市委副书记王超说。5月12日地震当天下午,德阳市的各大医院开始接收伤员,志愿者协会就开始派出以前登记的志愿者参加服务。
第二天,志愿者指挥中心成立,通过电台、短信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这时指挥中心设在市委大院的帐篷里,与市里其他部门的帐篷办公室联合办公,但是志愿者一下子来得太多了,把市委大院门里门外挤得水泄不通。
汶川发生大地震后,出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5月12日得知汶川发生大地震后,唐山农民宋志永独自踏上抗灾之路。在抗击南方雪灾中,宋志永等13名农民自发奔赴湖南郴州抗灾,被评价为“13个人感动13亿人”。
宋志永当晚从唐山打车到北京,飞机票买不到,就坐火车到郑州,又花1600元租车赶到西安,再转车到绵阳。听说北川灾情最重,他又搭乘一辆摩的,14日早晨赶到北川县城,成为最早进入北川的志愿者之一。
这名35岁的农民,在唐山大地震时才3岁。母亲告诉他,地震发生后,是上海的医疗队在他高烧不退时挽救了他的生命,还治好了母亲身上的毒疮。
5月15日,唐山市委副书记甄贵福带了15个人增援。在北川灾后最关键的3天里,他们救出25名幸存者,挖出遇难者遗体60多具。17日最高峰时,宋志永的小分队达到69人,他们来自唐山的各个区县。
唐山市的抢险救援队、医疗救护队、心理治疗队也陆续赶来。唐山市已有20多支救援小分队400余人赶赴灾区。
三宝,是位憨厚的藏族青年,四川销售公司岷江销售分公司聚源加油站经理。5月12日14时28分,突如其来的山摇地动,加油站的围墙倒了,罩棚裂了,发电房塌了……他来不及多想,一面向加油员大喊:“地震了,快撤!”一面按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迅速关闭了所有的闸阀。
聚源加油站紧邻都江堰市聚源镇,那天,有两名加油员和他在岗位上值班。看着远处轰然倒塌的民房,听着四周此起彼伏的呼救声,三宝决定:先让两名加油工探寻亲人,自己守护在加油站上。
作为志愿者队伍里的突击队,“钢七连”吹响了“不抛弃,不放弃”的号角。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教师杨胜5月13日刚献完血就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他是“钢七连”的连长。
“钢七连”主要承担物资搬运、伤员转移工作,火车站、货场、公路边,什邡、绵竹,只要需要志愿者,这支队伍里的每个成员没有任何理由立即出发。干得最苦的时候,他们连续工作22个小时,累得实在搬不动了,躺在地上休息一会儿再接着起来干。
因为都是志愿者,在“钢七连”,人数最多的时候有100多人,最少的时候也有三四十人。有来自新疆的郭峰,有来自山西大同的刘冬,有来自湖南的杨志宏,德阳市的工人下完夜班就来参加……
“钢七连”不仅有苦干精神,还有铁的纪律,成员必须服从命令,有任务随时待命。“六一”节那天,因为有搬运任务,本来想去灾区看望儿童的刘冬坐不住了。他拿出500元捐给志愿者协会,说是给灾区的孩子买礼物。刘冬是自费来参加服务的,他说:“不这样做心里不安。”
设在成都高新区的一个救灾物资转运站里,一支训练有素的“老兵志愿者突击队”24小时待命,随时装卸全国支援汶川地震灾区的物资。而在这支老兵队伍里,有两名并没有参过军的大学生。
这两位是一对维吾尔族亲兄弟。哥哥叫苏莱满?克里木,是西北民族大学的学生,弟弟叫苏鲁旦·克里木,是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地震发生时,哥俩正在乌鲁木齐的家里,准备着各自的毕业论文。带着母亲给的家里仅有的3000元现金,5月21日,这对维吾尔族亲兄弟赶到成都。
在志愿者报名现场,工作人员告诉他们,现在灾区的搜救队伍都是专业化的,他俩不适合进入一线。
“当时我们一下子就蒙了,我们就是冲着一线来的。”苏鲁旦告诉记者。兄弟俩被分配到设在双流机场的救灾物资转运站——他们的任务是搬运救灾物资。
尽管如此,兄弟俩在转运站干得仍然卖力。每当有一批救灾物资准备装车时,他们总是冲在前面,装完车,检查好每根固定物资的绳索后,他们笑着目送汽车向灾区驶去。
一天到晚,兄弟俩的衣服总是被汗水浸得湿漉漉的。在这里,他们结识了来自西南民族大学的许多志愿者。
“他们有蒙古族、朝鲜族、藏族、彝族、羌族等,看到我们那么多民族的同胞志愿走到一起,这一刻我们都是四川人,能给受灾的同胞搬运物资,我从心底感受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意义。”苏莱满说。
5月24日上午,兄弟二人接受安排,坐着一辆志愿者接送车,来到了设在成都高新区保税物流公司的救灾物资转运站,继续从事搬运工作。
正是在这里,兄弟二人遇到了“老兵志愿者突击队”,以实际行动通过了这些退伍兵的考核,被接纳为正式队员。
“队长告诉我们,后勤补给是前方部队作战的根本保障,没有我们搞后勤,前方打不了胜仗。”苏莱满说,“这几天我和弟弟慢慢想明白了,不是冲到一线才算志愿服务。我们坚守住平凡的搬运岗位,就是为灾区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
5月28日,由16名志愿者组成的吉林省首批青年医疗卫生抗震救灾服务队凯旋。
“不像出征时那样叽叽喳喳、爱开玩笑了。几天下来,大家像受到了一次深度洗礼,队员们都长大了。”领队洪庆感慨说。16名志愿队员,是吉林省委从上千名报名者中层层筛选出来的,多为“80后”。“困难远大于预料,收获远超出预想。”志愿者、长春市聪慧心理服务中心心理医生邸娜说。
21日中午时分,志愿队接到指令:改变原计划行程,穿越地震断裂带、奔赴重灾区北川县桂溪乡。得知消息,邸娜犹豫了,想到患有冠心病的妈妈,想到自己没有防疫知识,缺乏自保能力,她希望留在绵阳为受灾群众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目送队友们集结出发,只身留守的邸娜心乱如麻。没想到,半个小时后,不放心她安危的队友们又回来了!队长洪庆掏出纸笔,为邸娜草拟个人安全保证书,没等写完,邸娜一个箭步冲上前,把它撕得粉碎。
“每落一笔,都像戳在我心上;每落一笔,我都感觉自己离队伍越来越远!”邸娜说,“其实,重新看到队友们那一刻起,我就已经下定决心:无论前方等待着我的是什么,我都要和大家一起并肩走!”
这最后的决定,被邸娜喻为她“27年人生岁月中最伟大的坚持”。“从掉队到归队,我感觉自己有一个比较大的成长,那就是:遇到恐惧,不能逃避,大胆面对、迎头而上,这样才能战胜它。”邸娜说。
5月22日,志愿服务队抵达桂溪乡中学安营扎寨,因为已有3天没洗漱,部分队员开始用矿泉水洗脸刷牙,甚至打井水擦身。见此情形,队长洪庆马上召集大家开会,严明用水纪律。
“几名队员当即作了自我检讨。此后,尽管白天几十里山路爬得一身汗,晚上宿营又被露水打得浑身精湿,队员们都尽量节约用水,还把矿泉水省下来送给灾区群众。”洪庆说。
深入抗震救灾一线的头两天,志愿者受到的视觉冲击特别大,部分队员带着相机和DV,不停地照相、拍摄。晚上,队里临时党支部召开民主生活会,当面指出问题,一名队员还进行了自我批评。此后,再没有人热衷拍照了,甚至上山时压根儿不带相机。
16名志愿者来自不同单位,分属不同年龄段,临时组成一个集体,用洪庆的话说:“每个人首先要学会自律,才能形成一个富有战斗力的拳头”。
消防志愿者开展普法
“中国消防志愿者普法行动”启动仪式在北京语言大学礼堂内隆重举行以来,北京市海淀区各大学校、消防重点单位等单位团体涌现出一派积极参与消防志愿者踊跃报名的景象。
在北京海淀,有许多身穿红色标志服,胸佩海淀消防志愿者显著标志志愿者,穿梭在大街小巷开展消防安全宣传。
一名大学生消防志愿者这样说道:“作为一名光荣的消防志愿者,我承诺自愿参加消防公益事业和宣传消防活动。这点服务算不了什么,我还要发动身边的所有同学参与到消防安全宣传活动中。”
北京语言大学有“小联合国”之称,消防志愿者启动仪式还没结束,学校师生就行动起来,讨论如何开展消防知识宣传。许多外国学生朋友们也积极参与进来,他们拿着消防知识宣传单,用并不熟悉的汉语不停地说着:“你好,请您注意消防安全,多学习一点消防安全知识,加强新《消防法》的学习,共建美好家园……”学校先后组织开展了消防志愿者运动会、消防宣传一周展等活动。
北京农业大学为进一步提高师生的防火意识与逃生自救能力,专门与辖区的海淀消防支队联合举行了学生宿舍消防安全应急疏散演练。演练中,消防志愿者们与消防官兵全力配合,将被困人员一一救出,并现场发放消防宣传材料,演示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北京林业大学隆重举行了“全国防灾减灾志愿服务周”主题活动。启动仪式上,消防志愿者现场学习自救逃生技能,反复学习掌握消防官兵演示的结绳法,一遍遍亲手体会,一遍遍牢记口诀。
北京交通大学专门开展了一次有近5000名学校师生参加的大型灭火救援疏散演练,通过演练使广大师生亲身体验火场逃生,更好地掌握消防安全知识。
超市、大型购物商场在北京随处可见,为切实做好消防安全工作,企业领导重视、员工积极参与,每一个分店都成立了消防志愿者服务大队,在分店内负责开展消防知识宣传、火灾隐患排查、应急疏散指导、日常防火巡查、消防设施维护保养等工作。
北京摄影器材城结合自身实际,将消防安全常识塑封在照片背后,并举行了“为消防工作奉献一点力量”摄影比赛,并免费冲洗了大批消防志愿者服务内容的宣传照片。
为做好国庆60周年期间的保卫任务,羊坊店地区消防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在辖区内组织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活动,同时,积极与消防部门取得联系,成立联合检查组排查消防安全隐患。
海淀公园充分依托公共安全馆的有利条件,先后组织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对外开放、消防安全常识培训、安全生产月消防知识咨询日等活动。
“建筑工地如何预防切割焊接等高温操作时的消防安全工作”、“油锅发生火灾后怎么办”、“学校上课时发生火灾,怎样逃生最快、最安全”、“小区如果发生火灾,我们应该按照什么程序进行处理”,每次宣传活动中,当一盘盘新《消防法》光盘、一页页消防宣传材料发放到人们手中时,不少人会在学习后提出诸多问题,在得到现场人员讲解后,他们的消防知识和能力就得到了一次提升。
志愿者为北京奥运服务
举办奥运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百年企盼,是全国的一件大事。2008年北京奥运会,既是一次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事,更是一次普天同庆的文化盛典。
志愿者为大型赛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已成为大型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和高水平的志愿服务,是成功举办“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基础和保障。
“170万名奥运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部长刘剑在奥运服务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
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城市志愿者用热情、周到、细致的服务,向中外宾客展示着微笑和真诚。
“鸟巢一代”这是一个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流传开来的新名词。
国家体育场“鸟巢”是北京奥运会的标志。“鸟巢一代”是指参加奥运志愿活动的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掌握娴熟的外语,擅长与外国人对话,爱国心强,责任感重,具有奉献精神,心理素质好,有出色的团队合作精神。
“能帮我们拍张照片么?”一对法国游客正在“鸟巢”内求助。
“没问题,我们一起说ye!”英语专业硕士、24岁的刘亮,刚刚帮助两名澳大利亚观众找到赛场座位,现在又忙碌在“鸟巢”前的花丛中,逗法国游客在镜头前摆笑脸。
“您看这张照片是否满意?”此时两位游客发现刘亮一直是一只脚着地,好奇地问起缘由。刘亮用流利的法语开起玩笑:“这叫‘金鸡独立’,也是一种休息了。”
志愿者们每天8时45分签到,21时签退,刘亮的脚趾磨出了水泡。脚肿、腿僵、肩酸、胳膊疼,每个奥运志愿者们都经历了这样的辛苦。
北京外国语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齐潇颖,曾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陪同翻译。她说:“这就是志愿者的工作——细小、琐碎,没有陪在名人身边的光环,只有踏踏实实的埋头苦干。”
在奥林匹克公园地铁附近,一对焦急的意大利老人着急地抹眼泪。“二位遇到什么麻烦了?”在意大利特兰多大学读大三的志愿者赵闯,一口流利的意大利语让两位老人喜出望外。
原来,这对来自意大利米兰的老人与领队走散了。虽然手中有宾馆的房卡,但他们既没带手机,又不会说英语和汉语,一时没人能听懂他们的话。
赵闯很快就与老人所住的宾馆联系上了。宾馆方面又立刻联系上领队、翻译,不一会儿,接他们的汽车开到了两位老人身边。这对意大利夫妇当下拿出500元钱使劲儿地往赵闯兜里塞。
赵闯一边拒绝一边笑着说:“谢谢,能为你们服务就是我的荣幸!我们志愿者是从不讲报酬的。”
毕业于成都石室中学的志愿者邹志熙当时在斯洛伐克读书。由于他对北京的情况非常熟悉,加之他能熟练地使用英语、斯洛伐克语、捷克语和中文4种语言,因此邹志熙成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通”。
邹志熙说:“四川在遭受地震灾难的时候,全国志愿者都过去为灾区人民服务,太令人感动了,我做的这点工作根本不算什么。”在奥林匹克中心区下沉广场巨型中国鼓雕塑跟前,邹志熙一遍一遍地为路过的外国游客介绍路况。
在北京奥运会约7万名赛会志愿者中,约有300名华侨华人志愿者。他们是从3万多名报名者中经过层层选拔产生的。
来自美国的李丽珠女士说:“每100多位报名的华侨华人中才能产生一名志愿者,希望100多人的能量都在我身上发射出去。”她表示,做一名志愿者“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服务北京奥运是对祖国的一种贡献和支持。
奥运志愿者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为确保奥运赛事平稳顺畅地运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这一张张绽放笑容的脸聚成了中国最美的表情。
美国《纽约时报》说:“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志愿者大军,他们对全世界发出了中国形象的最强烈信息。这是中国要向全球展现的面容:年轻、有期望、自豪、爱国。”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们是这次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基石,是北京奥运会真正的形象大使。”许多国外媒体评价,这些志愿者借助奥运会的契机,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汇聚了中国志愿服务的“原动力”,广泛传播了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理念,让“志愿”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联合国副秘书长施泰纳毫不吝啬地将北京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颁给了奥运会志愿者。他说:“在本届奥运会上,无论谁获得的奖牌最多,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志愿者们将赢得来京人士的由衷赞赏。”他们给了世界一个强烈信号:中国社会已经从号召时代走向了自愿时代,这是中国值得称赞的巨大进步。
走近青年志愿者队伍
奥运和残奥志愿者成为世所公认的精神文化遗产,在中国的社会文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大多数人只是对志愿者报以敬佩和关注的眼神,对他们了解得不深、不多,而真正走近他们,才知道这是一个积极想方设法为社会做出奉献、并且是自愿投身其中的组织,是从精神到物质上都为他人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百姓“110”。他们不仅随叫随到,而且还主动为您着想,为您服务。
出自北大资源学院的有两支志愿者队伍,在社会上非常活跃。其中一支叫香山志愿者团队,成立于2008年3月;另一支是北大资源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2006年10月成立,服务于田村。
香山的志愿者服务团队是自发组织的,然后与海淀区、香山街道团组织、香山公园管理处团总支取得联系而成立,发起人是在校生朱显锋,他们经过服务竞争而落户香山旅游区开展志愿服务。
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带有协会组织性质,人员更多一些,以田村站点为服务中心。两支队伍的事迹和成绩都很有一拼,都是海淀团工委表彰的先进站点,经常见报,田村志愿者服务站点还从他们接手前的三星级晋升到了五星级。
志愿者队伍的历史是由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组成的,他们服务一天,就增加了一天的故事。
“蓝立方”是志愿者对自己移动式服务简易房的爱称,知道蓝立方的人,有困难就到蓝立方找志愿者帮忙。
2008年9月12日,田村服务站点的丁蕴蕊同学接待了一位河南来的老大爷,老人称老伴患了癌症,听说北京有家单位专售一种能治这种病的药,他是来送钱的。
服务站的小丁听老人说买一次药就得3万元,她又看了看老人的穿戴,应是收入不多的农民。她就仔细按老人提供的乘车路线和电话帮他查寻,结果发现地址和乘车路线都不对,查到的单位名不符实。但是,对方接电话称是卖这种药的,只是手里药卖完了,语气很冲。
小丁征得老人同意,又一次拨通了电话咨询详细路线。对方口气大变,直接说登门就不必了,路上不好走,3万元钱可以汇到他们账号里,等货到了马上汇给老人。小丁他们一听,心里戒备了,说凑凑钱就汇。
放下电话,丁蕴蕊又帮老人查了网络,发现了许多揭露那种药效力的帖子。当下,就把实情告诉了老人。
老人一听,吓了一身汗。这让他倍受感动,说多亏了志愿者,他才没有上当。这3万元中还有好多是借来的,要被骗去,老伴的病好不了,一家人更没指望了。
香山志愿者服务团队的服务质量之好,博得了香山公园管理处的充分信任。遇到游客高峰时,志愿者都可以代替员工检票。
但香山服务站并不以此满足,总是想办法为游客服务,为绿色旅游添光彩。比如,他们发现在香山的游客中老人很多,走起来比较吃力,即便是年轻一些的游客,走完香山那不停上山下坡的游程后,也是腿脚发软。对此,他们萌生了为游客免费提供“爱心手杖”的想法。
香山服务站经过与香山街道团工委和香山公园协商,一个为游客免费借用登山手杖的服务诞生了。当游客们脚步轻快地还回手杖时,每每都要加上几句感谢的话,说为他们想得太周到了。
残奥会期间,田村志愿者服务队所在的半壁店服务站来了一位徐阿姨,她还带来一位80岁开外的老奶奶。老奶奶是徐阿姨的妈妈,他们母女是专门为残奥会和志愿者写寄语来的。
徐阿姨可是服务站的常客,自打北大资源学院的志愿者入驻了这个站点,她几乎天天要到站点看看,和孩子们说说心里的高兴和不快,她觉得心里话有地方诉说就是一件特别大的痛快事儿。
志愿者们把徐阿姨当亲人,充分利用这个交流平台,真诚沟通,密切往来,帮徐阿姨做事,还在徐阿姨过生日的时候,亲手制做礼物、给她联名祝贺。
徐阿姨也拿他们像自己的孩子,当残奥会结束、志愿者们要离开时,她特意为这12个大学生每人编织了一个小毛线包留做纪念,并与他们一一拥抱,难以离舍。
一天,香山平台附近有一个小女孩放声大哭。几个志愿者过去哄她,她仍哭个不停,几个志愿者分析她可能是与家人走散了。人海茫茫,小女孩只哭不说话,他们就找到香山公园广播站广播找人,但是很长时间没有结果。
几个志愿者就想办法哄得小女孩不哭了,问她是跟谁出来玩的?小女孩开始信任他们了,说是跟爸爸来的。几个志愿者向她问她爸爸的手机号,她告诉了他们。几个志愿者就一遍遍打她爸爸的手机,最后找到了她爸爸。她爸爸说他已经在附近找了几圈儿了,急坏了。父女见面非常激动,对几个志愿者更是非常感激。
对社会上的不文明现象,志愿者们也是想办法进行力所能及地说服教育引导。
田村志愿者站点的同学们捡起行人乱丢的许多香烟头儿,在一块大背板上粘贴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标语牌,行人见了,交口称赞。之后,站点周围路边和广场上的烟头儿明显减少了。
像这样的故事,数都数不过来,有大家知道的,还有做了好事不说的。
在香山公园月牙池,有个小孩子掉下去了,水淹没了头顶。是一名志愿者穿着标志服跳下去把小孩子救上来的。但当时场面混乱,记不清是谁下的水了,这个志愿者却一直没有自己出来承认。
积极地、默默地奉献,得到了各级主管部门的认可,得到了社会的赞誉。当志愿者们穿着标志服往返于学校与站点之间时,发现路人和公交车乘客总是对他们投来信任和尊敬的眼神。知道他们的人信任他们,有困难找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给他们提供工作方便。
看到这些,志愿者们就感到满足,就想发展自己的队伍,让更多的人进入到这个无私为社会、为他人做奉献的团队中来。
志愿者面向海外活动
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自2002年初正式启动以来,志愿者在老挝、缅甸、埃塞俄比亚等10余个国家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受到了这些国家的一致好评。
33岁的武汉青年谢志刚,2006年9月主动申请去埃塞俄比亚做志愿者医生,完成任务后,他选择留下来,继续做一名志愿者。他在当地开办了一家诊所,服务当地居民以及在当地工作的中国人。
他的勤奋以及精湛医术,赢得人们的认可,他也收获了爱情,娶了一位非洲女孩为妻。
在他的诊所办公桌上,挂着一面小的五星红旗,“我要告诉来这里的人,我是一名中国医生!”
谢志刚,2000年湖北医科大学,即现武汉大学医学院毕业,分配在汉阳铁路医院,即现汉阳医院工作。2003年辞职,考上湖南湘雅医科大学医学硕士。2005年毕业,应聘到广东花都中医院。
2006年9月10日,汉阳大桥局宿舍。谢先明、陈汉云夫妇正在家中清理杂物,突然接到远在广东花都中医院工作的大儿子谢志刚电话,“爸妈,我可能要离开您二老,到更远的地方去工作!”
任凭满是疑惑的谢先明、陈汉云老夫妇怎么劝说,谢志刚却总是卖关子:“我很快回武汉,再告诉你们!”
4天后,剃着光头的谢志刚背着一个旅行包回到仅50平方米的家中。看到谢志刚的光头,谢先明知道儿子又有重大变化了。此前,谢志刚有过两次剃光头经历,一次是考上大学,第二次是考上研究生。
吃完饭,谢志刚从旅行袋中拿出一本护照,“爸妈,我已经申请去埃塞俄比亚当一名志愿者医生。”
原来,谢志刚在广东工作时,偶然在网上看到国际红十字会招聘志愿者,去埃塞俄比亚当医生,他没和父母商量就报名了。
看到儿子决心已下,谢先明夫妇没有阻拦,只是叮嘱:“你离我们远了,在外面一定要注意身体。”当然让老两口放心不下的是,大儿子还是单身。
9月14日9时许,很少照相的谢志刚,特意照了个全家福。当天,谢志刚乘火车到达广东,然后从广东转乘飞机去了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全国有8000多万人口,刚到达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时,谢志刚被怔住了:很多贫困人由于缺医少药,来就医时已奄奄一息,“其实这些病完全可以治好!”
谢志刚被安排在当地一家医院工作。经过了解,他得知埃塞俄比亚每年才有120多名新医生参加工作,全国只有20台CT,一半在首都,但首都只有400万人口。
有一次,有位21岁学医的男青年ELISHADYE,由于几个月前喝生水吃生肉,导致拉肚子发烧,后来下半身瘫痪。当找到谢志刚时,他突然有了精神:“医生,请你一定救救我,我还很年轻!”
谢志刚通过有限的设备及化验,初步确诊他为急性脊髓炎,当即给他输液,同时辅助中国传统的扎针灸。3个月后,ELISHADYE慢慢可以站起来。
谢志刚免去了他的扎针灸费用,“只要你将来好好学医就可以了!”可是ELISHADYE却说:“我家太穷,我想做生意赚钱!”
谢志刚说,听到这句话,心里很难受,“这也是我志愿者任务完成后,继续留下来做医生的原因!”
说干就干,谢志刚决定留下来开诊所。
埃塞俄比亚规定,要在当地开办诊所,必须办理当地的全科医生执照。
2008年3月,在众多考官面前,谢志刚从容作答,通过了面试、口试,然后进入笔试。
两个月后,谢志刚如愿以偿拿到当地全科医生执照,他开始申请开办诊所。9月份,他已完成红十字志愿者任务了,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郊区租下了一个200平方米的门面,诊所开张。
开办诊所也遇到难题,需要一些医疗器械。血压计、心电图等小仪器,都是谢志刚父亲在武汉买好后寄过去的。而一些大型的医疗仪器,则困扰着谢志刚。
2008年9月11日,当地的新年,谢志刚通过E-mail发给记者一封求助信,希望能有好心人捐助医疗仪器。
有一件喜事让谢志刚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在当地找到一位妻子。
2007年底,他为一位男子治好病后,男子感激不已,“中国人的医术真是好,我将亲戚的女儿介绍给您吧!”这位女孩就是今年28岁的YENEALEM,当地语的意思是:我的世界。
初中毕业的YENEALEM,有7个姊妹,她最小。父亲是位厨师,母亲没有工作。
平时,YENEALEM作为谢志刚的助手,经常在诊所帮助做一些事情,而谢志刚也请了一位护士。
2008年12月,谢志刚与YENEALEM在当地领取结婚证。拿到结婚证后,按当地习俗,妻子家人、亲戚,大家一起通宵跳舞、吃羊肉庆祝。
眼看中国人的春节到来了,谢志刚决定带妻子回中国过一个春节。元月9日下午,他和YENEALEM乘飞机辗转香港、深圳、广州,最后于12日到达武汉。
下火车第一件事,谢志刚就是为爱妻买毛衣棉衣。因为第一次到中国来的YENEALEM从没感受过寒冷。在当地,一年四季都是摄氏30度左右的温度。
得知儿媳将要到来,谢志刚家人,特意熬好一罐排骨藕汤。
YENEALEM喝后,笑着说:“OK,OK!”汉阳区建桥街桥一社区的领导还特意送来红色羽绒服,给这位洋媳妇保暖。
1月13日上午,根据相关规定,谢志刚带着爱妻来到武汉市涉外婚姻登记处,办理中国的结婚证。
谢志刚告诉记者,“我虽然在国外行医,但始终记住自己是中国人!”
谢志刚把中国的“你好”、“欢迎”等130个常用的口语词汇写在本子上,让YENEALEM学习中国话,他说,“她是中国媳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