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开展活动

  • 在北京至深圳的京广铁路沿线开展“铁路青年志愿者迎春运送温暖”活动,是中华大地上出现的第一支志愿者队伍,也是“青年志愿者”旗帜首次在中国大地上飘扬。
  • 一个夏季的晚上,青年志愿者刘庆继正发着高烧。忽然,大雨滂沱,他不顾身体的虚弱,骑车直奔双残户高金淇家。
  • 成人预备期志愿者活动的主题口号是“迈好成人第一步,先做青年志愿者”;“帮助他人、完善自己、服务社会、弘扬新风”。

建立第一支志愿者队伍

1993年12月19日,全国铁道团委在团中央和铁道部的支持下,率先组织两万多名青年铁路职工,在北京至深圳的京广铁路沿线开展“铁路青年志愿者迎春运送温暖”活动。

这是中华大地上出现的第一支志愿者队伍,也是“青年志愿者”旗帜第一次飘扬在中国大地上。

在长2400多公里的京广线上,参加营运的列车达33趟,沿途有120多个车站,是全国铁路少数几个乘客特别多,营运公里长的线路之一。

两万多名青年铁路职工分成860多个志愿者小组,在打扫车站卫生、维持车站秩序、为旅客排忧解难、帮助有关部门查堵易燃易爆危险品等方面,热情积极地开展志愿服务。

在北京站大厅,巨型屏幕上,“热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的青年志愿者口号显得十分耀眼。一个个身穿路服,肩披绶带的志愿者,或扶老携幼,或帮助旅客拎行李,或解答旅客咨询。

在候车室里,志愿者们有的散发安全、文明乘车的宣传小册子,有的提着水壶热情为乘客送开水。许多乘客捧着热茶杯,连声说:“好久没见车站送开水了,谢谢,谢谢!”当他们得知这是铁路共青团开展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时,又连声说“志愿者好,志愿者好!”

在列车上,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列车员张莹在一次值乘中,遇到一位看上去身体不舒服的老年人买了一盒盒饭,但只吃了一口就满脸痛苦地推到一边。

张莹走上前去一问,才知道老人患有食道癌,盒饭太硬了,难以下咽,他想吃点面条。张莹忙到餐车请师傅做了一碗鸡蛋挂面,端过来细心地喂老人。

突然,老人一阵咳嗽,面条夹着痰液给张莹喷了一脸一身。老人急得不知说什么好,一脸窘相,但张莹却轻轻安慰他说:“没关系。”

张莹到乘务员室换了一身衣服,洗干净了脸,又面带笑容地回来端起碗接着喂老人。

老人忍不住了,大滴大滴的泪水滴入碗里……

提到这次青年志愿者行动,当时的全国铁道团委书记许树森说: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发展较快,客流量也迅速增加,但受财力等多种因素制约,我国铁路运输建设却相对落后。到了“春运”时期,车上挤得满满的,车站仍滞留大批旅客。这给车厢和车站的卫生清扫,为乘客服务等都带来很大困难。这次我们在京广线开展“铁路青年志愿者迎春运送温暖”活动,许多机关干部和其他线路的青年都放弃休息时间,志愿为乘客服务,很受乘客欢迎,效果很好。

青年志愿者的第一次行动,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好评和支持。

铁路系统青年志愿者行动顺利完成以后,各地志愿者行动也如雨后春笋,广泛展开。

一时间,中华大地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如冬天里的一把火,由大城市燃至中、小城市,由青年而向中老年蔓延。这一团火起初星星点点,继而呈燎原之势,那一片片红艳亮丽的火光,给世界带来了暖人的春意。

实施一助一服务计划

1994年3月,团中央下发《关于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一助一’长期服务计划”的意见》。

“意见”要求,各地青年组织积极实施“一助一”长期服务计划,使青年志愿行动走向深入,走向持久,走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中。

“一助一”长期服务计划是指一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或一名青年志愿者,针对弱势群体,与社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优抚对象、烈军属、残疾人结对,定期上门开展帮扶工作,或者利用假期的有利时机,让社区贫困学生与大学生结对,进行免费家教服务。

唐山市1976年遭受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大地震浩劫,使4000多名儿童失去双亲成为孤儿,16万人受伤致残。市委针对这一实际,于1994年初向全市青年志愿者发出了“三进千家门”的号召。

号召要求:“一进千家门”,了解全市孤残群众困难;“二进千家门”,明确具体服务目标;“三进千家门”,与残疾人和孤寡老人结成“一助一”对子,实施帮孤助残的“一助一”长期服务。

参加帮扶的志愿者发出承诺:每年为每位帮扶对象提供不少于120小时的志愿服务。

一个夏天的晚上,青年志愿者刘庆继正发着高烧。忽然,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他顾不上身体的虚弱,骑车直奔双残户高金淇家。

路上,刘庆继好几次摔倒在泥泞中,手、胳膊、腿全都磕破了。当他赶到高家时,只见夫妻俩正坐在轮椅上端着脸盆接雨水。

刘庆继没来得及说什么,迅速爬上屋顶,用自己的雨衣盖住了漏水处。由于一时难以找到维修的材料,他又冒雨返回自己家,拿来木板、油毡等,再次爬上屋顶,把漏雨的地方补得滴水不漏。深夜2时,刘庆继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休息。

1997年7月的一个星期天,大雨下个不停。康复村7排1号王胜先给路南区青年志愿者助残服务站打电话,告诉他们自己家里下水道堵塞,急需疏通。

青年志愿者们火速赶赴现场,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康复村23户人家的下水道全部被疏通了。

志愿者官勇原是百步亭物业公司保安,现为社区育才国际小学门卫。2005年,官勇得知李奶奶老两口居住在百步亭,唯一的女儿远在深圳,老伴身体很不好。

了解李奶奶的情况后,官勇决定与她结对子,照顾老两口的生活。每天,他都会上门看看,老人有没有什么需要,知道小区停水,他总会提前帮老人安排好。

2006年8月,李奶奶要去照顾远在深圳待产的女儿,但又放心不下年迈多病的老伴,情急之下,老人想到了官勇。

官勇二话不说,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不仅照顾老人的日常起居,还定期陪老人到医院做检查,督促老人按时吃药,认真地履行这“儿子”的职责。

志愿者夏玮是社区群众干部,她用自己的青春和活力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为空巢老人带去欢乐和温馨。天上月儿圆,地上人团圆。中秋节时,她带领文艺志愿者们为老人们奉献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

志愿者龚成经是华工大二学生,住安居苑A区。家庭贫困的他是在社区众多好心人的帮扶下走进大学校园的。为了回报社会,龚成经与社区内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结对,利用周末休息和假期时间提供家教服务。

龚成经不仅帮结对的学生复习功课,传授学习方法,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身边同学的事迹鼓励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鼓起与命运抗争的勇气。

成立社区服务站基地

1995年4月,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北京市达因集团的帮助和支持下,中国青年志愿者海淀服务站正式成立。

这是我国第一个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它的成立,标志着社区志愿服务的基地建设正式开始。

1995年初,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开始“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创建试点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到2002年年底,全国不同类型的志愿者服务站从最初的1500多个已发展到3万个。北京、上海、长春、成都、青岛、南京等16个城市,主要城区中50%的街道都成立了服务站。

社区服务站的成立,使青年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更加方便,使青年志愿服务有了经常化的办公地点。志愿者们通过服务站的组织管理,将点点关爱奉献给社会。

海淀服务站挂牌成立的第二天,立即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报名者十分踊跃。在招募志愿者的那些天,每天都有近百人前来报名。

仅半年多时间,服务站就招募到5000多名志愿者,他们为海淀区170户老科学家、老教育家、老干部提供“一助一”服务,为一些公益事业和家庭提供临时性和阶段性的志愿服务。

1995年5月份服务站刚建立时,许多老人对青年志愿者能不能长期坚持服务、服务的质量怎样等抱有怀疑态度。

原中科院宣传部副部长谷军老人离休后体弱多病,得知服务站为“三老”提供志愿服务的消息后,他悄悄和老伴一起来服务站观察了两次,还是没有下决心让他们提供服务。

谷军老人的邻居郑秀老人一直由服务站提供服务,两个志愿者每周两次上门服务,别人都以为是老人的亲生儿子,郑秀老人见人就夸志愿者好。

在郑秀老人的影响和说服下,谷军老人一家终于消除了疑虑。当他和老伴第三次来到服务站时,就不再是来观察了,而是主动要求服务站为他们提供生活服务。

谷军老人在临终前送给志愿者的一本书上写道:“感谢志愿者”。他并没有想到,在他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旅程中,给他最后的也是最珍贵的温暖和关怀的青年志愿者,是一位外地来北京打工的锅炉工。

有一位下肢瘫痪的残疾人一个人住在一座家属楼的3楼。有一天,他在看电视的时候偶然记下了海淀志愿者服务站的电话号码,没想到很快就派上了大用处。那是他心脏病突然发作,在毫无办法之际,他想到了服务站并打了求助电话。

服务站一接到电话,立即借了一辆车赶到他的住所。当志愿者撞开这位残疾人的门时,他已经不醒人事了,他们背着昏迷的残疾人从3楼下来。他平时用于排尿的尿袋突然打开了,把背他的志愿者淋得满身都是尿液。

匆忙赶到医院时,医生说,再晚一点,生命就非常非常危险了。这位残疾朋友后来说,假如他没有记下这个电话号码,假如他没有打这个电话,假如打通了没有人去,他发生意外肯定不会有人知道。

后来,这位残疾人也加入了志愿服务队伍,用他在英语和计算机方面的特长,帮助服务站翻译和整理了大量文件,并且和许多志愿人员成了无所不谈的好朋友。

开展成人预备期活动

1996年4月,为了使青年志愿者活动在更深更广的层次上展开,共青团中央在全国推出了“成人预备期志愿者活动”。

这项活动抓住16至18岁中学生向成人公民成长这个非常重要时期,把成千上万的中学生动员起来,号召他们开展每年不少于48小时的志愿服务。

这是青年志愿者行动与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有机结合的成功实践。

成人预备期志愿者活动的主题口号是“迈好成人第一步,先做青年志愿者”;“帮助他人、完善自己、服务社会、弘扬新风”。

成人预备期志愿者活动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中学生围绕环境保护、城乡建设、重点工程等开展公益性志愿服务;二是组织中学生为孤寡老人开展以生活服务为主的“一助一”志愿服务活动。

“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活动”首先在湖南省展开。

1996年3月20日,共青团湖南省委下发《关于开展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要求在基础好、起步早的长沙、衡阳、湘潭等地市和栩山中学等10所学校率先实施,作为此项工作全面推进的首次试点。

这项活动要求,各级团组织要把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双休日作为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活动的集中行动时间,并把志愿服务48小时作为成人预备期青少年参加成人仪式的前提条件。

共青团湘潭市委在发放统一的“一助一志愿服务卡”和《青年志愿者服务手册》的基础上,还专门制作《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登记册》,实行持服务登记册参加成人宣誓仪式的制度。

衡阳创办了成人预备期教育学校,以衡阳青少年宫和湖南第三师范学校为基地,对成人预备期的青少年进行集中专门培训,开设“公民素质教育”、“国情、市情教育”、“法制、道德教育”三门课程,统一使用《中国公民手册》和团市委会同有关部门联合编印的教材。

3月27日,共青团湖南省委副书记胡伯俊带领长沙卷烟厂和稀山中学的青年志愿者,冒雨慰问了因抢救国家财产英勇献身的望城县稻山村冯石奇勇士的家属,并举行了结对服务仪式。

长沙卷烟厂团委当场将全厂团员青年的募捐款2000元交到了冯石奇父亲的手中。随后,稽山中学团总支书记与冯石奇勇士的双亲签订了“定点服务户”协议书,当场将一块“成人预备期志愿者定点服务户”的牌子挂到了勇士家的墙上。

此后,50名青年志愿者将轮流为其进行日常服务,包括春耕、双抢、秋收等无偿帮工。

同日,共青团衡阳市委组织2000多名中学生参加18岁成人仪式,并走上街头开展义务服务活动。

他们还组织500多名中学生与市区的100名有困难的老年复退军人、伤残复退军人和烈属、见义勇为英模及家庭签定了“一助一”长期服务责任书。

4月初,共青团韶山市委、宁乡县委分别将韶山和花明楼,即刘少奇同志故居所在地,定为“十八岁成人仪式基地”和“双休日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基地”,并组织了相应的活动。

自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以来,共青团河南省委采取以郑州、开封、洛阳三城市为活动源头,继而带动其他重点城市的推进办法,在招募的基础上,组织中学生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队,围绕环境保护、城乡建设、重点工程等开展公益活动,并为社会上特困群众提供生活服务。

每到双休日,省会郑州总是活跃着一批16至18岁的青年志愿者,他们把温暖送到敬老院、干休所、孤寡老人的家中。

1996年4月8日,为了给广大中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渠道,郑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在服务需求相对集中的华联商厦总服务台、公交公司103电车紫荆山站、交警支队市委岗、社会福利院四个地点,建立了“郑州市双休日志愿服务基地”,并建立双休日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制度。

洛阳市在市牡丹广场、王城公园、解放路、玻璃厂路、定鼎路等市区繁华地带设立“青年志愿者文明标志区”,围绕洛阳牡丹花会,组织适龄中学生,在这里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

4月7日,共青团洛阳市委组织500名18岁中学生,在全国重点水利工程小浪底水库,举行“成长在母亲河畔”18岁成人仪式,并种植成人纪念林。

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是青年志愿者行动与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有机结合的成功实践,它抓住16到18岁中学生向成年公民成长这个关键时期,把成千上万的中学生号召起来,把对青少年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引导到青少年履行公民义务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中学生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的地方性立法也在推进之中。北京、上海、湖南及南京、广州等省、市的人大相继通过了专门的决议,为16到18岁中学生参加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提供了法律保护。

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已在全国普遍展开,成为新时期中学生素质教育和道德实践教育的有效途径。

实施志愿接力扶贫项目

1996年11月4日,从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等9个省市来的22名青年志愿者,在团中央大楼前留下一张合影后,踏上了前往山西静乐县接力扶贫的征程。

希望工程实施后,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静乐建成了一所又一所希望小学,但是,许多希望小学有了房子却缺乏老师,中小学生辍学率仍然很高。

静乐人生活艰苦,苦了几百年。但是几十年来,静乐人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娃们不能去放羊,娃们要去念书!扑面而来的笑脸,老区人民的热情好客,让这些从北京、上海来的年轻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他们也清楚,光凭自己的力量,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里的面貌。但是他们默默地下了一个决心,在这里的一年,绝不松懈,一定要教好班上的孩子。这些来自大城市的青年志愿者来不及安顿好住所,第二天就踏上了讲坛。

在为期300天的志愿服务中,他们直面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与世隔绝的单调文化环境,忍受离亲别子、寂寞相思的痛苦,过着与山区普通农民一样的生活,却尽职尽责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他们还根据当地实际和自身所能,积极拓展服务内容,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如开展校际“手拉手”、办校广播站、建图书阅览室、集资打水井、树旗杆、剪果枝、搭蔬菜棚、出义诊、搞推销等,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好评。

在静乐,担任教师的志愿者每人每周都承担10节以上的教学课程。教育学硕士王树生,是康家会中学公认的最好的语文教师,所教班级语文成绩名列全县前茅。

王树生采用全方位的教学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成才意识,唤起他们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信心。

在课余时间,王树生积极与外界联系,促使康中与北京的两所中学结成了联谊学校,获赠图书1万多册,文具2万多件,衣物1000多件,人民币6700元。用这些物资、资金,王树生等志愿者建立了学校图书室和镇青年科技图书站,并资助了150名即将失学的特困生。

服务于辛村故宫希望学校的张燕红每周要上22节课,语文、数学一肩挑。这位年仅20岁的青年志愿者还积极筹建少先队组织,主动担任大队辅导员兼中队辅导员。她为故宫希望学校募集衣服1500多件、书籍2500多册、文具盒250个、铅笔4000多枝、教学投影机一部、风琴一台、现金2000多元。

杨敏则自己掏钱买了薄膜、化肥,在校园里搭起了蔬菜大棚,教学生们科学种菜,还养了100只肉鸡。

为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张燕红、杨敏、洪哲等志愿者创建了“萤火虫艺术团”和校园广播站,除了在本校演出外,还利用节假日到其他学校演出。

服务于段家寨中学的鲁亚、沈雷等摸索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他们邀请北师大3位教授到静乐县,就教育管理等方面做了3天专题讲座,并开辟第二课堂,建立了文化宣传队和校广播站。

志愿者的到来,使丰润镇中学的初中物理课得以开设,周伟学所带的班,物理成绩名列全县第一,及格率从25%提高到75%。

服务于县医院年龄最大的志愿者陈其一大夫,离家别子,将全部爱心都倾注给老区人民、倾注给病人,被人称作“真正的白衣天使”。她利用春节的短暂假期,通过上海团市委帮助,为当地联系到了价值10多万元的医药用品。

服务于县燕麦粉厂的韩法军、田锋努力发挥技术优势,帮助燕麦粉厂设计图纸,开发产品,宣传营销等,为燕麦粉厂系列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开拓了新天地。

扶贫接力计划静乐项目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赢得了山西省各级党政领导、团中央书记处及国际有关组织的高度评价。

原中共静乐县委书记王炳升说:

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作用。志愿者的到来,不仅使新知识、新技术得以传播,也带来了一种新观念。对贫困地区来说,青年志愿者是一支充满生气的新生力量,是科学技术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

时任中共忻州地委常务副书记的梁滨说:

青年志愿者给我们老区人民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气息,他们播种的是希望,收获的是进步和文明,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忻州地区干部、群众具有很强的启发、教育和激励作用。

1996年12月14日,中共山西省委书记胡富国与志愿者进行座谈时,称赞他们为山西的建设与发展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亲笔题词:“有志者大有作为。”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姜大明考察了志愿者的服务情况并为志愿者们送行。他说:由城市社区到贫困农村,这是志愿者行动的拓展。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志愿人员组织项目官员苏前,在考察扶贫接力计划“静乐项目”开展情况后认为:

对我们在中国实施国际志愿扶贫项目很有启发,志愿者的招募。管理及运行机制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大学生志愿到山区支教

孙雅艳,是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辅导员,中国扶贫接力计划青年志愿者。她多次来到贫困的百色山区扶贫支教,用音符点燃了壮乡孩子们对音乐的渴望。

2001年,当她还是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大二学生时,就与广西百色结下不解之缘。一次在宿舍楼下看到在百色支教校友发出的帮困助学倡议,她捐赠了爱心物品并在衣物中放了一封信。

在信中,孙雅艳诚挚地表达了自己想资助一名贫困生。一段时间后,她惊喜地收到校友的回信,信中还向她推荐资助一名壮族女孩。

从那以后,一个又一个素未谋面的贫困生走入孙雅艳的世界。孙雅艳已用自己积累下来的工资、奖金、兼职酬劳,以及5次献血的补助共13多万元,资助38个学生。

在与孩子们的书信交往中,孙雅艳和孩子们的心越走越近,孩子们也把她当作了亲人。刚开始他们称呼孙雅艳“尊敬的孙老师”,后来是“孙雅艳姐姐”,再后来就都亲切地叫“艳姐”。孩子们获得成绩或遇到痛苦,总会在第一时间告诉她。

在孙雅艳看来,自己只付出了一点点,但山区的孩子却把这当作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一个孩子在回信中写道:“虽然我生长在贫困中,但我感到我是最幸福的人,因为我拥有了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爱。”

还有一些没有获得她资助的孩子也常常给她写信。有时,孙雅艳也觉得自己能力有限,但他们把爱寄托在她身上,她就必须把这份爱承担起来。

珍藏着这2000多封信,那质朴的文字和一颗颗对自己信任的心,使孙雅艳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2004年暑假,在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留校当辅导员的孙雅艳,带领13名大学生第一次踏上百色这片红色土地,开展“音符串起希望”三下乡活动。

第一场演出在田阳县雷圩初中。操场上站满了衣服破旧却非常欢迎他们到来的孩子,他们急切地询问:“谁是艳姐?谁是艳姐?”相认后,一个受她资助多年的孩子很兴奋地扑倒在她怀里,搂着她,忽然放声大哭起来。

演出后,孩子们一个个冲到台上,把用山花编成的花环戴到她的头上、脖子上。那一刻,孙雅艳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以后,每年暑假她都会带着学生来到广西百色演出。

2007年暑假离开百色时,正好遇到“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招募志愿者。孙雅艳回到上海,办理了停薪留职、研究生休学手续,6次踏上南下百色的列车。

来到百色,孙雅艳申请到最偏远的田阳县玉凤镇坤平中学做艺术老师。第一堂音乐课上,孩子们竟把音阶“1234567”读成阿拉伯数字“1234567”!经过不懈努力,孩子们终于能把歌声唱整齐了,于是孙雅艳就着手筹建校园合唱团。

2007年12月28日,坤平初中举行元旦文艺晚会,所有的学生、家长和村民都早早地到操场来观看演出。看着台上一个个脸泛红晕的孩子,听着天籁般的童音在山谷中回荡,孙雅艳流泪了。那一刻,她想这应该是一生中最值得做的事。

支教志愿者几乎都有家访经历,孙雅艳利用周末进行家访,走遍玉凤镇的10个村子30多个屯,家访学生200多名,下一步打算把家访扩大到其他乡镇。

有些地方不通车,必须步行两三个小时的山路;有时家访回来,天已全黑,还要趟过溪流,摸黑走夜路。

在家访过程中,孙雅艳会把学生的基本状况记在本子上,然后整理成册,通过电视、博客、社会组织等方式寻找资助人。看到他们的消息,很多热心人寄来大量物资,有的表示希望资助孩子。

孙雅艳这样说:“这次的支教期很短,但以后我还会尽力去做,在扶贫接力的这条路上,我要不断地走下去,因为我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因为我被山里的孩子召唤着……”

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

2006年12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就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作出重要指示: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有利于开辟高校毕业生健康成长的新途径,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总结成功经验,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磨练意志,增长才干,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005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专业的李显辉在北京市国枫律师事务所谋到了一份收入颇丰的工作。当他得知团中央、教育部等四部委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时,已是报名的最后一天了。

“当时来不及思考过多,就把名报上了。”事隔一年之后,在谈起为何来西藏的原因时,已经是拉萨市检察院一名公诉员的他这样对记者说道。李显辉把贫困的家境、诱人的职业统统放置身后,只身来到了西藏。

据了解,从2003年开始,团中央和西藏自治区党委已经先后安排了三批共346名大学生志愿者。这些志愿者主要来自北京、上海、四川、云南、青海各高校,分布在西藏除阿里以外的地市和西藏自治区有关厅局从事志愿服务工作。来自福建闽北农村的李显辉是众多志愿者中的一名。

2006年6月底,在这片神秘的雪域高原之上,记者走近了这些志愿者们,虽然没有听到他们荡气回肠的豪言壮语,但仍然能感受到他们充满激情的青春气息。

“开始来的时候,每天都流鼻血,还时常伴有头晕、胸闷,晚上难以入睡等高原反应。”谈起刚入藏时的感受,李显辉说,“但这还并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来自生活和工作上的语言障碍。随着工作接触多了,现在也都熟悉了,每次下乡办案有不少藏族同事还主动为我做起了翻译……”

2005年10月,李显辉接手拉萨市公安局移送的一起故意伤害致死案。经反复审查卷宗,他认为犯罪嫌疑人何某的行为应属正当防卫,遂将该案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经检察院检查委员会集体讨论后,同意了他对犯罪嫌疑人的定性,做出了不诉的决定。

这既避免了冤假错案的发生,又树立了检察机关秉公办案的形象。李显辉也因此在自治区检察院受到了一致好评。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他一共独立承办案件8起,出庭支持公诉9次,占当期公诉处办案总数的12%。

来自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志愿者路浩卫已经打算长期留藏工作了。“在这里工作有意义,生活很充实。”在采访中,路浩卫告诉记者。

刚到西藏的两个月,路浩卫就被抽调到堆龙德庆县“谋跨越、奔小康”主题教育活动工作组。在活动中,他走遍了全乡7个行政村,为每一户农牧民制定出了详细的发展计划。“我们都认识了他”。一些经常和他联系的牧民群众介绍说。

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园林系的志愿者田竹,由于专业对口,被分配到了拉萨市贡嘎县建设局城建处工作。

该县建设局局长郭勇每次谈起这位四川女孩都赞不绝口:“她思维活跃,常常有一些突破常规的想法;她年轻,有活力,做起事来像一阵风,能够带动藏族同事们提高工作效率。由于专业对口,她的工作能力很快就体现出来了,成长很快。我们能看到她身上性格坚强、工作扎实的优秀品质。”

郭勇还说:“和所有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一样,她的理论很丰富,但工作时有急躁情绪,实践上还需要不断地磨练。”

“成长是不知不觉的。不一定非要100分就说明你工作到位了,很多志愿者的进步都是循序渐进的。”该县的一位基层干部对记者说。

“蹩脚的藏语,辅以肢体语言,与当地藏族同胞们也能开心地交谈。”来自中国地质大学的志愿者卢经仕笑着对记者说,“工作之余,我一个人经常到离驻地较近的牧民家闲谈。在暖烘烘的帐篷里,给他们讲外面的世界。闲谈中,我也了解到,他们的孩子不愿意上学,而是喜欢骑马放羊、放牦牛。”

“到了秋冬季节,干燥的寒风吹裂了嘴唇,藏族老乡们看到了,就送我酥油,并做着打酥油的动作,叫我拿回去喝……”谈起牧民,卢经仕就像是在描述自己的亲人,脸上洋溢着幸福。

在西藏地质勘探局地质队服务的卢经仕是个天生的“乐天派”。在工作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保持乐观的心态。

卢经仕说:“从矿区到县城,路途遥远。下山要走两个多小时,然后再坐两个小时的车才能到县城。我们一般都是一个月到县城购一次物。也有的同事走路走怕了,两个多月才下一次山。”“业余爱好我们也有。空闲的时候,我就背起吉他与大伙一起弹唱,有时候我们也会拿起一个空塑料瓶当足球在场地上踢起来……”

西藏团区委副书记李海峰告诉记者:“条件再苦,也阻挡不了这些年轻人的创业激情。今年7月,服务期满的110名志愿者中有近50名志愿者主动提出留藏工作,同时,今年我们又将迎来131名志愿者。”

李海峰深情地对记者说:

正是这些年轻人,帮助了西藏基层单位开展起了因人手不够,想开展而无力开展的起来的一些工作,帮助解决了一些技术上的难题,更为基层单位提供了新的工作模式和工作信息,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他们为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出了力,帮了忙,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开展卫生下乡志愿活动

1996年12月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农业部、文化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并从1997年开始正式实施。

“三下乡”这是志愿者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为了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村社会风气,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深入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农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三下乡”内涵丰富:文化下乡包括图书、报刊下乡,送戏下乡,电影、电视下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科技下乡包括科技人员下乡,科技信息下乡,开展科普活动;卫生下乡包括医务人员下乡,扶持乡村卫生组织,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参与和推动当地合作医疗事业发展。

一批批青年扶贫志愿者出发了,一支支文化、科技、卫生青年志愿服务下乡了。他们中有年轻的科技专家、医疗专家、文艺演员、教育专家、经济学专家……

他们把农业科技知识带到了贫困县,他们把欢乐和歌声送到了儿童福利院。

他们举办文艺演出、经济形势报告,开展医疗义诊,农业科技咨询,捐建希望小学,捐赠各类药品物品。

他们与人民共同奋斗,与祖国一同前行,用奉献书写亮丽的青春。

早在1994年9月,青年志愿者行动启动不久,中国大中学生志愿服务总队在北京成立,数百名大中学生志愿者代表曾面对志愿者旗帜郑重宣誓:

奉献我们火热的心,伸出我们温暖的手:

我们将深入城镇区街、居民院所,进行广泛的社区服务,把爱心献给我们的社区,让生活更美好。

我们将奔赴山乡村寨,开展支教扫盲服务,为失学的儿童带去学习知识的希望,为一亿四千万文盲带来识字的喜悦,为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竭诚努力。

我们将走向广大的农村,开展科技扶贫、义务医疗服务,给农民以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给病患者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贡献力量。

滚烫的话语,坚定的誓言,表达了大中学生深入基层,奉献社会的决心。

从那以后,每年都有近百万名大中专学生利用暑假深入农村、街道、厂矿等基层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1997年,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共同发动起、组织,使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宗旨的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假“三下乡”活动掀起高潮,长盛不衰。

“三下乡”活动已经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覆盖面的名牌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新时期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高等院校参与社会实践,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有效途径。

1994年8月,白求恩医科大学的青年志愿者暑期医疗队来到了吉林双阳县传家乡。消息一传出,村民们潮水般地涌来,他们平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么多城里来的医生为他们免费治病。

医疗队没来之前,这里的医疗条件极为恶劣,几乎找不到一个像样点的医生。

志愿者医疗队到传家乡的第二天,一位青年农民就匆匆赶来,请志愿者去看看他那得了“膀胱癌”的老岳父。老人自从听了本村水平低的大夫的诊断后,心灰意冷,情绪消沉,了无生趣。好几次自己换上了寿衣,躺在床上,不吃不喝,说要等死。

志愿者们经过仔细诊断,确认老人得的是并无大碍的尿路感染和上行性肾炎。老人本来还是一脸死灰,闻言大喜,竟一下子从床上跳下来,抓住志愿者的手,喜极而泣:“谢谢你们,我本来是不想再活了,是你们又给了我活下去的希望。”

对于志愿者医疗队的每一个成员,第一次设诊的情景都是终生难忘的。

早上刚过8时,许多人就围在了诊所的外面。这些生来习惯了“小病挺着,大病等着死”的农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弃让城里来的医生给自己瞧病的机会的。

李危石,临床医学系的研究生,白求恩医大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开诊后,他接待了第一个病人,一位耄耋老人。听诊时,他突然感到手背有点异样,抬头一看,是老人的泪水滴到自己拿听诊器的手上。

“大爷,您是不是哪儿特别不舒服?”李危石问。

“不是,不是。”老人连连摇头,“我活了这么大岁数,这还是第一次有医生给我看病。我这心里……有点酸。”

李危石的心里一阵刺痛,一股苦涩与酸楚冲击着他的心。他低下头,努力克制着情绪的不安与激动,专心致志地为老人诊断。他将结果告诉老人,给老人开了处方单,老人领了药,高高兴兴地走了。

因为就诊者中无一人有既往病历,所以,听诊、问诊、诊断、处方,再加上为每个病人建立新的病历档案,这一整套工作程序是相当复杂且繁琐的。每个志愿者都认认真真地投入,神情庄重,一派肃穆。

病人却越来越多。志愿者们眼睛花了,嗓子哑了,有人竟连拿听诊器的手都抬不起来了,但是他们全都咬牙坚持着。

在医院实习时,他们都曾跟着教授去查房。那时,心里战战兢兢的,生怕前面的教授会随时提出一个刁钻的问题,而他们抓耳挠腮,绞尽脑汁,怎么也说不出那问题的正确答案。于是,教授的目光就会剑一般从他们的脸上划过。他们感到无地自容,为自己的无知而羞愧。回到宿舍,重新忆及教授提的问题,他们真恨不得打自己几个嘴巴,因为那问题实在很好回答的。

此时,在这些纯朴的村民们面前,他们不再是教授眼里不长进的学生,他们也不再诚惶诚恐。在村民眼里,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城里来的医生,代表着当时医学的最高标准,他们现在成了真正的权威。

在村民们崇敬、信服的目光中,在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中,所有的志愿者都深深地陶醉了。那实在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感觉。

就是这种感觉与志愿者“帮助他人,奉献爱心”的信念,一齐支持着他们,使他们战胜了身体的极度疲劳,依然专注如一地为村民们看病。

这一天,从早晨到晚上,志愿者共看了100多个病号。晚饭没吃完,见诊所门口又站了一堆病号,大家没有发牢骚,丢下饭碗,又拿起了听诊器……

与巨大的自豪感相伴而来的,往往是更为巨大的责任感。这一点,李危石深有体会。

设诊后的第二天,一个青年农民前来就诊。他的腿几天前被马踢伤,毫无医疗常识的他只是拿块破布,一包了事。谁知,伤口很快就溃烂、化脓,部分皮肉坏死。

李危石和两个同伴仔细检查了伤口,立刻意识到情况的严重,因为伤口随时都有发生大面积感染的可能,如果那样,伤者的整条腿就会不保。唯一的办法是开刀做切除术,割掉坏死的皮肉,清洁创口,阻止伤情进一步恶化,再辅之以药物,才可最终使伤口痊愈。

可真正动手术刀,在李危石他们还是第一次。在学校里,在课堂上,他们只是向老鼠和兔子动过刀。现在,面对那紫黑带脓的人的皮肉,他们的手哆嗦了。如果术后情况不好怎么办?责任谁来承担?他们心里直打鼓。

但伤者痛苦的表情和努力压抑着的呻吟,彻底打消了他们的疑虑。“为病人解除痛苦是我们医者的责任!”他们豁出去了。

他们将伤者抬到简易手术台上,果敢地举起了手术刀。他们小心翼翼,他们全神贯注……手术结束了,李危石和两个助手都有一种摇摇欲坠的晕眩感。也难怪,这可是他们平生第一次大手术啊!

志愿者离开村里的那天,在众多恋恋不舍的送别者中,那位腿部伤口已然痊愈的青年农民,挤上前来,将两只大西瓜递到李危石他们面前。李危石笑了,同伴们也笑了。那是发自内心、最欣慰的笑……

白求恩医科大学志愿者协会高继成会长深有感触地说:“这次活动对每个人都是一次锻炼。因为在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他们的技能和业务知识也得到了长足的提高……”

医疗队普查组的牟风华,是一个外表文弱的女生,去下面的村子进行医疗状况考察时,正发着高烧。同伴们劝她留下休息,她坚决不肯,硬是徒步考察了5个村子,行程数十公里。

事后,牟风华说,这次经历使她的体力和意志力都经受了一次最大限度的考验,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她都可以无惧无畏地坦然面对。

1994年8月下旬,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李克强在汉阳考察白求恩医科大学青年志愿者活动后,挥笔题词:

社会需要志愿者行动,市场经济需要志愿者服务,愿同学们将志愿服务的新风吹向农村山乡,村村户户!

开展科技下乡志愿活动

1999年的11月20日和11月21日,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国家科技部、农业部、湖北省政府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1999·科技下乡”活动主体部分,位于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三里畈镇。

“1999·科技下乡”活动完善了中宣部关于“三下乡”部署的宣传,并使“三下乡”活动齐头并进。

10月底,专家巡回小分队由全国各地的知名农业技术专家组成。专家巡回小分队开展了巡回庄稼医院、巡回科技课堂、科技需求调查等活动,专家们辗转广西、河北、安徽、河南、湖北等五省六县的十几个村庄,深入田间地头,直接为农户服务。

11月20日、21日的“科技大集”,总面积约有4万平方米,400多个标准展位,参展企业200多家,参加活动的专家达500多人。据统计,在为期两天的“科技大集”上,进入现场人数近20万人次,共达成合作项目55项,达成意向和洽谈的项目多达110多项。

1999年11月20日上午,中央电视台一套进行了长达130分钟的现场直播。

大集开展期间,湖北、河南、安徽、江西四省交界地区和湖北黄冈11个县市区的近20万当地农民来到了现场,不少当地农民深夜翻山越岭赶来参加大集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名著名专家、学者,在大集进行了两天的现场咨询服务。

黄冈市人民政府认为,两天“科技大集”的举办,在广大农民中掀起了一股学科学、用科学、靠科技致富的热潮。同时,对黄冈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展企业更是获得了一次了解农民和农村市场需要的机会。北京宝贝集团在两天时间内就分发了6万份的材料和4万多袋种子,还与当地达成15项合作意向。不少展位被热情的农民围得水泄不通,很多企业的种子种苗销售一空,数万份农技资料很快告罄。

在为期两天的“科技大集”上,农业部参展团组织的2.5万册图书全部卖光,6台航抛机、小型水稻收割机等农机样品也全部售出,并有十几台在现场被预定。科技部展台的访问人数达3万多人,发放资料3万多份,达成协议几十项。

55个合作项目在大集现场签约,另有110多个达成初步意向。农业部路明副部长亲自签约的5个项目,资金总额达1840万元,黄冈市发布的500多个招商项目有五分之一找到了合作单位。农业部、科技部、湖北省政府及黄冈市的参展团普遍反映,用这种方式送科技下乡,对农民有吸引力,既帮助农民开了眼界,长了知识,又给农民带来了信息、科技、希望和信心。

开展文化下乡志愿活动

为了响应中央提出的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号召,河南省各市县积极行动起来,深入农村开展“三下乡”活动。鹤壁市于2000年2月5日,由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刘素显、市政府副市长曹帝贵带领,市科委、市科协、市卫生局、市地震办、市司法局、市新华书店、市林业局、市农机局、市文化局、市广播局组成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服务队。

书画家义写春联,市豫剧团为农民演出,市图书馆自编农村致富信息千余册送给农民。由市群艺馆组织的“文化下乡艺术团”,演职员150余人,演出节目30多个。

许昌市文化局组织的文化下乡工作队,由局领导带队,有150余名文艺工作者参加。分赴鄢陵县柏果镇、襄城县汾陈乡、禹州市果北镇、长葛市南席镇、许昌县尚集乡,开展“戏曲、图书、书画”下乡活动。其规模超过往年,送图书1.5万册,义写、义画春联千余幅,有5万余农民观看了演出。

商丘市由市委、市政府和文化、科技、卫生等部门领导参加的“三下乡”领导小组,每年制定下乡计划,分工负责,抓好落实,并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

下乡的次数、规模和质量逐年提高。1997年,下乡还不足百场;2000年,全市下乡共7500余场。下乡的方式和内容不断充实、提高。由组织文艺团体下乡为主变为文艺下乡与培养队伍、建立阵地并举。2000年帮助乡村建立文化室317间,培训农村文艺骨干250多名。使他们成为“不走的农村文化活动队伍”。

南阳市变“文化下乡”为“常”下乡、“广”下乡。确定责任目标,把任务分解量化,确定各单位的责任人,制定文化下乡的目标任务,年终进行考评,并拨专款用于文化下乡活动。

为解决文化下乡的经费,南阳市所属各县普遍采取文企联姻。使文化下乡成为“有源之水”。文化部门编排节目,有关单位出宣传经费,农民无偿看节目。这种办法,互惠互利,一举两得。

1999年3月初,灵宝市文化局在西闫乡闵西村举办1999年文化下乡首场集中演出活动。河南省文化下乡艺术团郁玉岐、芦兰春等20余人与当地演员同台演出,吸引了秦、晋、豫三省八县数万人前来观看。

罗山县文化局组织了十多个民间文艺表演团体如皮影、地灯、花挑等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开展巡回演出活动,共演出14场,观众达6万多人。

舞阳县文化馆以馆办的职业艺术学校的40多名师生组成文化下乡艺术团,主动与县农行、县信用联社、县公疗医院等单位联合,利用春节及农闲,把农民喜闻乐见的相声、小品、歌舞等节目送到农村,下乡演出120余场,观众达6万多人。

2000年春节期间,焦作市在全市农村开展“千人秧歌舞”和“千人太极拳”比赛活动,举办“万册图书送百村”活动。

“双千”活动突破了原来的“电影、戏曲、图书”三下乡范围,变“三下乡”为多下乡,增加了教育下乡和体育下乡,丰富了农民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