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小的庞然大物
在美国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中,除了霸王龙外还出现了其他一些恐龙的巨大身躯,它们伸着长长的脖子缓缓地漫步在丛林与湖泊之间,显得非常的悠闲。它们的身体比“巨无霸”大得多,例如腕龙,身长 24 米,重达
80 吨;雷龙身长 22 米,重达 30 吨;而梁龙竟有 30 米长,重 50 吨。可是这些龙的胆子却非常的小,霸王龙一来,它们就纷纷跑进水里躲藏起来了。
这些恐龙都是吃植物的,由于身体太重都是四足支撑。仅管这样,行动依旧不便,只好在有水的地方活动,靠水的浮力来减轻一些体重,同时也躲避霸王龙的袭击。侏罗纪期气候温暖,植物兴旺,为恐龙的生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爬行动物有个特点,身体终生都在不停的生长,各种类型的龙都在不停的吃不停的长,而这些大型恐龙生长速度更快,吃得也更多。身边的植物吃完后,它们利用长长的脖子不动地方的吃远处的植物,由于脖子很长转动时很迟缓,要是再长个大脑袋就更加笨重了,所以它们的头都非常的小, 与整个身体都不成比例,用现在的眼光看,它们的身体都是畸型的。我们知道头脑是指挥身体行动的“司令部”,脑量很少的话是不能协调身体运动的, 而恐龙却恰恰如此。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恐龙的中枢神经系统在腰部变大、膨胀,形成一个神经节,替大脑分管内脏和四肢的运动,这就是专家们所称的“第二大脑”和“恐龙有两个脑袋”的含义。
水对这些恐龙来讲是太重要了,首先保证了植物生长,水中的藻类、湖岸边的丛林为恐龙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同时又部分弥补了恐龙体重过大、行动不便的弱点。更重要的是它保障了恐龙的安全,如果霸王龙来了,这些恐龙迅速移到深水处,全身浸泡在水中,只把脑袋露出水面呼吸,霸王龙只得望水兴叹。所以这些龙除了产蛋、转移湖泊时上岸外,长期都是泡在水里。它们实在太离不开水了,可大自然却对它们开了一个大玩笑,让水离开了它们。
这个“玩笑”的起因,是有一个小行星在白垩纪末期闯进了地球大气圈, 撞击在南北美洲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爆炸,炸出了加勒比海湾。爆炸产生的光辐射、冲击波、形成的长时期遮天蔽日的灰尘云,是导致恐龙灭绝的直接原因。但这一因素导致恐龙死亡的数量是很少的,而被间接原因致死的恐龙数量是占绝大多数的。这些原因是:
首先,由于灰尘的全球性弥漫,使地面接受的阳光量减少,不能维持裸子植物高大乔木和灌木类的生长,使它们落叶、枯萎甚至死亡,但被子类的草本植物则可以利用少量阳光生长,这样被子植物就借灾后的机会繁荣起来。食惯了裸子植物的恐龙由于大量树叶的脱落,食源开始不足了,在剩存的树叶叶面上落满了宇宙灰尘,恐龙吃后不适,而矮小的草类又吃不惯,导致了它们体质下降、疾病流行。
其次,大爆炸破坏了地壳内部的平衡,引发了一系列的构造运动,主要表现在火山爆发、气温下降、陆地上升,那些裸子类的乔木、灌木也经受不了这一连串的天地灾难,昔日那星罗棋布的湖泊和茂密的树林消失了,恐龙的生活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失去了水的恐龙只好步履蹒跚地到处寻找残存的湖泊,这样遭到袭击的机会就更多了。气候开始分为四季,使恐龙这种既不恒温又不会冬眠的动物在冬季极不好过。
第三,哺乳动物在侏罗纪就已出现,但那时陆地上一直是恐龙统治,哺
乳动物的数量很少,个体也很小,这些灾难对于身体结构先进的哺乳类来说, 受害程度要相对小多了,而且它们的适应能力又强,乘着恐龙自身难保之际迅速发展起来。首先发展的是吃植物的哺乳动物,它们能吃被子类的草木植物,不愁食源紧张,各种动物都迅速的发展,与恐龙争生存、争空间,恐龙因身体机能上落后节节败退。
第四,恐龙保护后代方面的能力也比哺乳类差得多。哺乳类胎生成活率高,幼仔还受到母兽的照顾,教它们生存的本领;恐龙是卵生,且产卵后便离开,全靠阳光孵化,产地又是在植物茂盛的湖岸很容易被水淹,加上自然破坏和其他动物的偷食,成活率很低,这在过去已是输了一筹,只是因数量占优势而不显,但现在优势已没有了,身体特化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落后的繁殖方式暴露无遗。
由此可见,恐龙绝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每个原因都对它们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它们也许可以应付一两个困难,但所有的困难接踵而来都压在它们身上时,它们就坚持不住了,自然界的优胜劣汰规律终于无情地结束了它们的生命。
专家们把恐龙的绝灭作为中生代结束的标志,接下来便是由哺乳动物担任主角的新生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