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的水中兄弟——鱼龙和蛇颈龙
在自然博物馆恐龙展览中,墙壁上常有一幅大型壁画,画的是几只酷似海豚的动物在海水中跃起、游泳。你可千万不要认为是海豚,它们是中生代海洋中的霸王——鱼龙,是一种性情凶恶的海生爬行动物,陆地上恐龙的表兄弟。
鱼龙最早出现在三迭纪,从它的化石形状来看是具流线型的体形,已与其它海生爬行动物有着极大的差别,它没有其它动物都具有的脖子。它的生活环境、游泳方式及食物来源与现代的鲨鱼、海豚都一样,所以它们的外形也是惊人的相似。这种因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体形上变得相似是向鱼类趋同的,所以称它为鱼龙。由于所发现的鱼龙化石都是这种体形,估计它已经经过了较长时期的进化发展,但它的祖先及起源现在还不清楚,只能根据它具有迷齿型牙齿,推测它可能与杯龙类有点关系。鱼龙的体形无疑地表明它游泳的速度很快。它的尾巴是游泳的动力,呈倒歪型,即尾椎骨不是向上而朝下,且与脊椎骨不在一条直线上。随着进化,到侏罗纪之后鱼龙的尾椎骨急剧倾斜伸入尾鳍下叶;它的眼睛也变得很大,视野开阔;口中长满了利齿,除了捕鱼外还能咬碎菊石、瓣鳃类的硬壳;其生殖方式也改为卵胎生(即胎生)以适应海中生活,在化石中常可见到的小鱼龙骸证实了这一点。鱼龙的身体也向着大型化发展,我国 60 年代在西藏发现的“喜马拉雅鱼龙”身长
就在 10 米以上。
与鱼龙共同生活在海洋中的爬行动物还有蛇颈龙,它是调孔亚纲中蜥鳍目的动物,本目动物的主要特征是长尾巴、长脖子、三角小脑袋、全部是海生,因体形像蜥蜴(即“四脚蛇”)故起此名。本目动物体形一致,但大小却差别很大,小者如中国的贵州龙,黄豆大小的脑袋,火柴棍粗细的骨骼, 逐渐变粗的长脖子和逐渐变细的长尾巴,从头至尾总共才 10 厘米左右,可谓是本目中的“小不点”,因体形太小,它不属蛇颈龙类,而归为幻龙类。蛇颈龙是大型的海生爬行动物,生活于侏罗纪至白垩纪,体长从几米至十几米。根据脖子的长短分为长颈和短颈两种类型,长颈类中的颈椎骨可达几十节。它们均以海中动物为食,其游泳方式是靠四肢划水,尾巴做舵,因此速度不如鱼龙快,说不准还是鱼龙攻击的目标,只要鱼龙快速冲来,一口咬断它们细长的脖子,就可以从容地饱餐一顿了。
中生代的海洋中除了鱼龙和蛇颈龙外,还有蜥蜴类的沧龙和鳄类的地龙,这里就不再介绍了。
有关鱼龙和蛇颈龙绝灭的原因,研究的人很少而且至今也未弄清楚,因为专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恐龙的身上。哪位同学若对此有兴趣,长大后不妨试试攻这个谜,古生物学术界一定是很欢迎的。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当今世界各国不断有发现“怪物”的报道,从目击者描述的这些怪物的形象看,与蛇颈龙相差无几,好象就是在描述蛇颈龙。专家们已明确的指出蛇颈龙早已绝灭,那么这些怪物是什么东西呢?根据目击者那种“神龙见尾不见首”的描述,笔者认为十有八九都是好事之徒杜撰出来的,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英国尼斯湖中的“尼期水怪”。从 1934
年发表的那张著名的“尼斯”照片到现在,有 60 年了,这期间吸引了多少人前去考察,携带各种先进仪器去捕捉,但都是徒劳而返。可人们仍然相信它的存在,直到 1993 年才真象大白。原来那是一个玩具潜水艇,在其上安装了
胶木做的海蛇头、脖子后,放入湖中拍摄的,怕被专家识破,还采取逆光照, 使人看不清细节。当时这样做的目的,是《每日邮报》记者马尔马杜克为了向上司交差,表明自己见到了水怪。参与这出骗局的一共有 5 人,他们都没
有想到这张照片居然把全世界绝大多数的人欺骗了近 60 年之久。受良心谴责,最后一个去世的人——记者马尔马杜克的继子——克里斯蒂安·斯堡森在临终前向两位长期研究“尼斯”水怪的学者道明了真象,才使人们停止了永无收获的调查和研究。因此青年读者对这类报道最好不要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