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篇 

SHEYING PIAN

学爬行 摄于1966 年5 月,姚殊半岁时。

劳沫之摄影作品

一、人物类

105

学爬行 摄于1966 年5 月,姚殊半岁时。

  106

学爬行 摄于1966 年5 月,姚殊半岁时。

  107108

哥俩好两幅 摄于1971 年夏,保姆为防长痱子,给姚嵘剪了一头短发。

109

我们仨 姚治华摄于1970 年二三月间。

110

沉痛 摄于1976 年9 月,天安门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场地,姚殊、姚嵘小小的年纪,也开始懂得了什么叫沉痛。

111

兄妹情(之一) 肖绪珊老师应嘱,1970 年秋摄于铁狮子胡同一号红三楼甲组中国人民大学家属宿舍。

113

兄妹情(之二) 湖北省电影制片厂原厂长潘定石同志摄于铁一号红三楼戌组中国人民大学家属宿舍顶层阳台。

112

兄妹情(之三) 1989 年6 月25 日,姚嵘赴澳大利亚留学前,摄于家中。

114

专注(之一) 1998 年2 月8 日,在美国洛杉矶举办姚治华画展,姚治华在现场作画,众多参观者全神贯注观赏的情景。

115

专注(之二) 1998 年2 月8 日,在展览会上,姚治华在一幅画作前讲解,引起参观者的注目。

116

姚殊儿时的留影 摄于铁狮子胡同一号中国人民大学职工宿舍红楼。

117

穿西服的姚殊 摄于朝阳区红庙北里文化部宿舍三号楼一单元。

118

姚殊在落英缤纷的樱花树下 1998 年,摄于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校园内。

119

姚嵘在色彩斑斓的干枝梅树下 1995 年秋天,摄于悉尼姚嵘住地门前。

120

母与子(之一) 2008 年夏天,摄于澳大利亚悉尼姚嵘住地附近的公园。

121

母与子(之二) 2013 年夏,姚嵘和锐轲回国探亲时,摄于北京动物园内一处景点。

122

姚嵘在青岛经济开发区一处景点留影。摄于2004 年8 月。

123

聆听 在风雨桥上,侗族小朋友聚精会神地听从北京来旅游的音乐家、画家章培文说事。摄于2002 年10 月14 日。

124

兜售 在越南下龙湾,船民向游轮上的旅客推销农特产品的情景。摄于2002 年10 月31 日。

二、山水类

125

雨中黄山 1996 年7 月14 日至17 日,姚治华、劳沫之和姚嵘同游黄山。到达当日正遇上大雨,劳沫之拍下了这幅作品。

126

长江巫峡多姿多娇的胜景 1992 年5 月,摄于从武汉到重庆的“东方红”游轮上。

127 128

云南石林 1999 年9 月11 日,摄于昆明。

129 130

壮丽漓江 2002 年9 月29日,摄于从桂林漓江到阳朔的游轮上。

131

桂林象鼻山 2002 年10 月15 日,摄于广西桂林。

132

下龙湾斗鸡石岛 2002 年10 月31 日,摄于越南下龙湾游轮上。

133

“海上桂林” 2002 年11 月2 日,摄于越南从海防到芒街的游轮上。

134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览胜 2006 年9 月20 日,摄于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135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览胜 2006 年9 月20 日,摄于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136

远眺悉尼歌剧院 2007 年12 月23 日,摄于悉尼。

137

壮观的风雨桥 2002 年10 月14 日,摄于广西侗族山寨。

三、花卉类

      《出淤泥而不染》两幅:

138

之一:2001 年7 月6 日摄于北京孙河乡康营画家院姚治华工作室南侧的荷花池。

139

之二:2013 年夏摄于北京北海公园荷花节现场。

     《争奇斗艳》四幅:

140

之一:芍药

141

之二:芍药

 142 

之三:菊花

143

之四:南非大礼花

以上四幅,均摄于北京市顺义区世界园艺博览会现场。

     《昙花一现》两幅:

144

       之一:多姿多彩 2008 年4 月,摄于悉尼姚嵘住地附近路旁。

145

        之二:绽放 2008 年4 月,摄于悉尼姚嵘住地附近路旁。

146 

洁如冰雪的玉兰花 2007 年1 月19 日,摄于北京星河湾畅园公寓的花园中。

147

幽静的国家公园 1998 年春摄于美国西雅图一处国家公园。这个国家公园紧临大湖,园中树木郁郁葱葱,草坪上开满不知名的小白花,远处还能看到供游人休息的桌椅架,十分引人入胜。

148

繁花似锦 2005 年2 月6 日,摄于室内水仙花盛开之时。

149

绿叶衬托红花 2006 年1 月19 日,摄于室内的切花。

150

艺术陶瓷瓶中的插花(静物) 2007 年8 月2 日,摄于悉尼姚嵘住地室内。

151

美如画的郁金香 1998 年春,摄于美国西雅图郊区田园。

后 记

《跋涉者的足迹》一书即将问世。此刻,我想起了一些要说的话。

首先,我要感谢新华出版社新媒体中心主任张程同志和责任编辑雒悦、丁勇同志,他们热诚认真地对待我的书稿。特别是张程同志对书稿在内容的取舍上,给我以宝贵的指点。还要感谢原先后任《北京晚报》副总编辑、《北京经济报》社社长、《北京现代商报》社社长、同心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北京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所长等职,拥有高级记者、研究员职称的刘霆昭同志,他虽已退休,但身兼多项社会工作,每天都很繁忙。应嘱,他抽出时间为我查找过去刊登在《北京晚报》上的文章,并及时地传送到姚殊的邮箱,使我的访日纪事能够顺畅地完稿。

其次,我要感谢同窗挚友、原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关涛同志,就书稿《大学岁月》一章的有关内容,给我提出了难得的修改意见。我还要感谢我的同窗挚友、新华社《参考消息》编辑部原主任编辑曹道明同志,对书稿中《大学岁月》一章,帮我补充了一些具体内容。

最后,我还要感谢家人对我的帮助。老伴姚治华,对我所写的《姚治华的中国画之我见》一文表示认可,并向光明网和中国网推荐,先后被全文发布。

儿子姚殊,他不仅是我书稿的忠实读者,还在书稿的内容和文字方面帮我推敲斟酌,而且在我撰写的过程中,为我搜集、购买有关的图书和参考材料,并对我的全部手稿一一加以复印,还将一百几十幅照片做成光盘,供出版社编辑选用。女儿姚嵘,对书稿的有关内容也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并为我提供了一些珍贵的照片。所有这些,都保证了书稿的如期出版。弟弟劳补奎,在《无忧童年》一章,帮我补充了几件童年趣事,为书稿增添了色彩。

由于作者的水平有限,书稿中存在不足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真诚期望读者批评指正。

劳沫之

2019 年1 月写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