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篇

YUWAI PIAN

美国纪行

我和治华一起,为了参加儿子姚殊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于1997 年12月15 日抵达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在我们到达之前,姚殊已通过笔试和面试,被微软公司总部录用。伊利诺伊州与微软公司总部所在地西雅图相隔数千里,姚殊需将所有行李打包办理长途托运。我们花了一周的时间,帮助姚殊整理行李、装箱、打包,直到办完托运手续。虽然来美国仅三年时间,姚殊购买的画册、书籍、经典电影录像带、音乐光盘及其他生活用品,竟装满了26 个皮箱和纸箱。尔后,姚殊带领我们游览了芝加哥、纽约、华盛顿、费城、旧金山、西雅图、洛杉矶等城市。治华因国内尚有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的教学工作,于1998 年2 月14 日离开美国回北京。我则在西雅图陪伴姚殊,直到半年的签证到期,于1998 年6 月6 日乘东方航空公司航班返京。

下面将我在美国期间的所见所闻谈点粗浅的感受。

夜访伊利诺伊大学

将姚殊的行李托运以后,吃过晚餐,姚殊陪我和治华踏访了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

首先参观了姚殊就读的计算机系工程学院教学楼和计算机实验室。工程学院的教学楼是一栋深褐色砖瓦结构的四层楼房。计算机实验室就在楼房的第二层。我们进入实验室,室内约有八九台电脑,我们看了姚殊使用的电脑及其他设施。电脑均能上网,可以24 小时使用。根据需要,使用者凭借磁卡,可随时刷卡进入大楼和实验室,从事课程学习和研究工作。1995 年1 月,姚殊离开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赴美前,系里只有姚殊导师的电脑可以上网,系里的计算机实验室每周只能开放两三次。相比之下,这里的学习和研究条件真是优越多了。

接着姚殊带领我们参观了工程学院图书馆的一个阅览室。阅览室长约100米,宽约40 米。整齐有序地摆满了书桌和两人一排的座位,每张书桌上还配有台灯。我们站在楼道旁不动声色地向阅览室观望,只见紧挨书桌旁的过道还摆放了几个单人沙发,其中一个沙发上有位学生正躺在上面休息。原来此时学校正值期末考试,阅览室24 小时都向学生开放,摆放沙发可让阅读劳累的学生作短暂的休息。阅览室还安排了若干约20 平方米的小房间,内有长条桌和座位,可供3 至5 人组成的学习小组集体讨论问题。阅览室书籍均开架,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查找、借阅有关书籍。虽值冬天,室内暖气温度很高,有的学生甚至穿着短袖T 恤衫。

第二天中午,我们乘坐校内公共汽车巡游。白天看校园,教学楼和道路排列整齐且富有变化。校内有小桥,有小溪一样的小河,绿草坪上还有跳跃着的小松鼠出没,环境优美宁静,男女学生来去匆匆,显得很有生气。

伊利诺伊大学的学生宿舍实行租赁制。在学校附近,校方盖了很多一室一厅的单元平房,室内有厨房设施,可供学生解决吃饭问题。学校四周没有围墙,学生出入学校课堂十分方便,也为学生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

学校还十分重视在学生中开展业余体育活动。在校的中国留学生组建了足球队。一向酷爱踢足球的姚殊是球队队长。平时由他保管球队的足球和队服,安排比赛。

姚殊1994 年7 月获得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软件专业博士学位以后,通过托福和GRE 考试,享受攻读州立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系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的奖学金,于1995 年1 月赴美留学,每年奖学金2.3 万美元。他缴税以后其中一小半交学费,一多半自己开销。姚殊除房租和日常学习生活花销以外,还花1500 美元买了一辆二手汽车。学习和生活颇为顺畅。姚殊在伊利诺伊大学获硕士研究生学位以后,不想在美国的大学任教,而想到计算机软件公司工作,毕业以后被微软公司总部录用,因而不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绚丽斑斓的芝加哥

我们一行三人,于1997 年12 月19 日至22 日,在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游览了四天。离开伊利诺伊大学乘长途大巴约三个小时抵达芝加哥城。此时已是华灯初上,光彩熠熠。姚殊的学友李涛驾车接我们,途中穿过一条宽约50 米的街道时,一股浓浓的圣诞节气氛扑面而来。虽然离圣诞节还有五天,可是街道两旁住户门前的场院里已经竖起了闪闪发光的圣诞树,伫立着满脸笑容迎接宾客的圣诞老人,还有坐着圣诞老人由小鹿拉动的雪橇,所有场景均装有五彩灯光,不停地闪烁,蔚为壮观。

第二天上午,李涛开车带我们参观芝加哥市容。我们参观了最繁华的密歇根大街,也参观了耐克和索尼商店。耐克产品价格之昂贵令人咂舌,一件运动背心或短裤,竟要25—30 美元。我们还登上110 层高的西尔斯大厦俯瞰芝加哥全景,在这里,可以观赏到芝加哥多姿多彩的建筑群。楼下,碧绿的芝加哥河从城中穿过,远处,密歇根湖一眼望不到边,岸边有白色的波浪拍岸 ,同悉尼港的海涛近似。根据介绍我们得知,1871 年10 月8 日,芝加哥市区的奥利里牛圈失火,火势蔓延,连烧三天,城市三分之一被毁。随后的重建让芝加哥成为美国第一个拥有摩天大楼的城市。芝加哥有很多著名的建筑,像位于芝加哥和密歇根大道交汇处的里格利大厦;建于1969 年,高100层、344 米的约翰·汉考克中心;建于1974 年的西尔斯大厦高443 米,地上共108 层,地下3 层,大厦落成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大楼。下午,我们到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参观。馆内名画甚多,仅莫奈的作品就有近20 幅,还有毕加索等名家的作品。能看到这么多知名画家的原作,真是难得!夜晚,我们来到密歇根湖边的海军码头上看夜景。码头很大,像一座半岛,里面有个儿童博物馆,展品多为科技知识方面的内容。有通过玻璃球和玻璃柱相互摩擦,产生五颜六色线条的装置,有喷泉以抛物线的形式溅落在固定的小孔里,还有模拟飞机摇动的模拟器。在湖边的栈桥上,灯火辉煌,游人如织。在栈桥上看芝加哥夜景真是美不胜收。芝加哥摩天大楼五光十色的倒影在密歇根湖上闪闪烁烁,别有一番情趣。我们在湖边就座,尽情地享受这里得天独厚的美景而不舍离去。

第三天上午,我们到芝加哥郊区参观美国一位著名的建筑师的故居及其设计的有特色的教堂。这位著名的建筑师名叫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他所设计的教堂不是传统的尖顶,而是平顶。室内装饰吸收了东方的艺术特色,如中国式的八角天窗、日本式的纸灯等元素,体现了一种东方神韵,给人以亲切感。他的故居也独具一格。我们参观后在其设计的建筑和故居前合影留念。下午,我们还游览了芝加哥一处规模最大的教堂和社区活动中心。教堂区域内,设有一座可容纳千人座位的剧场,还有供社区群众开展活动的活动室,还有购物店。当天,正值教堂开展活动,有组织地向社区群众发送有关的书籍。

午饭时间还免费向数百群众和游人提供丰盛的自助餐。由于是星期天,来这里参加活动的人数众多,一个大型停车场停满了小客车,就餐的人也很多。

父母携带子女一起参加活动、就餐,还有专门为儿童设置的活动场所。能看到如此众多的美国民众参加社区活动的情景,使我们对美国民众的生活增加了感性知识。返程时,在暮色中穿过悬挂着“西北大学”中文牌匾的校园区。

距校园不远处就是一望无际的密歇根湖。我兴奋地下车走向湖畔,俯身用双手抚摸清澈的湖水,真是爽快至极。 不过直到现在,我仍然不明白,美国西北大学的牌匾为何不用英语而用中文书写。

在芝加哥停留的最后一天,我们驱车到芝加哥城郊外,参观了芝加哥城一座最漂亮的清真寺。它室内室外装饰精致。紫蓝色高大的圆屋顶十分夺目。

它坐落在一片宽阔的场地中央,四周大树围绕,环境优美宁静。清真寺免费对外开放,游人络绎不绝。清真寺设有放映厅,不时放映与伊斯兰教历史有关的纪录片。并设有书店,其中也有介绍伊斯兰教的书籍。

芝加哥还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件是:它拥有规模巨大的飞机场 。最令人称道的是,旅客入境后,接机者可以直接到行李提取处协助取运行李。

1997 年12 月14 日,我和治华从洛杉矶转机到芝加哥,刚办完入境手续,正在等候行李时,就看见姚殊已提前到达。有姚殊协助我们取行李,就省心多了。

我常想如果我国的机场也能做到这点那该多好。另一件是:在芝加哥,有一家叫“陆毛”的中国快餐店。店面很小只有五六张餐桌,经营的快餐有炒面、虾仁和什锦炒饭以及几种家常炒菜。每样菜和主食价格都是0.6 美元。我们选了虾仁炒饭和圆白菜炒肉片,另加一杯可口可乐。味道同国内的饭菜不相上下。

价格实惠,方便快捷,颇受顾客欢迎。

令人大开眼界引人遐想的纽约大都市

我们从芝加哥乘飞机约两小时抵达美国最大的城市,也被称为“世界之都”

的纽约。下榻在华尔街附近一家高20 层的欧式建筑的酒店。虽是优惠价,一个可住三人的房间每天仍需付房费114 美元。由于离市中心很近,外出参观十分方便,我们从1997 年12 月22 日入住,直到12 月27 日才离开。

23 日上午,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情参观了华尔街著名的证券交易所。从我们所住酒店步行十多分钟就到了。按照参观流程,我们同众多游人先在放映厅观看有关证券交易所的录像片,然后登上二层楼上的参观走廊,俯瞰一楼经营大厅的繁忙场景。最可贵的是,每个参观者都发一个耳机。耳机中可以选择收听英、法、德、日、中等各种语言的解说词。通过讲解,我们对证券所的大致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真打心眼里感谢组织者的精心安排。

下午,我们从曼哈顿码头出发乘游轮到自由岛,参观了作为美国象征之一的自由女神像。我站在船舷旁,望着远处的自由女神像随着游轮的前行在不断改变面貌,无论是在曼哈顿岛远眺,还是在游轮上注视,自由女神都好像是伫立在海水中。直到上了自由岛,与自由女神像近距离接触时,才发现它高高地矗立在自由岛的土地上,我们必须昂起头向上仰望,才能看清她全身的真容。这座自由女神铜像,是1876 年美国庆祝独立100 周年时,法国赠送给美国的礼物,作者为法国著名雕塑家巴托尔迪。女神像从开始制作到完工,历经十年,奠基工程近一年。她被分装在210 个集装箱中运抵纽约。足见这座造像工程的雄伟浩大。1886 年10 月28 日,自由女神像落成揭幕,现在已成为纽约游客的必游之地。这个浩大工程的资金来源竟出自法国民众的捐款。

这是多么值得赞颂的伟大友谊。

当晚,我们用餐后,就直奔百老汇娱乐区和时报广场。未到百老汇之前,我以为百老汇就是一个著名的大剧院,直到亲临其境,才得知它是一条长长的大街,街的两旁布满大大小小的剧院,统称为百老汇大街。我们步行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这条街的尽头。美国的很多电影演员就是从百老汇的一些剧院开始步入他们的影艺事业的。当我们来到时报广场,只见高楼大厦上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正闪闪发光,镶嵌在高楼墙壁上的电视大屏幕不停地滚动着,我情不自禁地沉浸在这繁华热闹的氛围之中。我四处浏览张望,以捕捉这个广场所独有的特色。这一晚,由于过于好奇和兴奋,虽然步行了数小时,也没有太多的疲惫之感。

24 日上午,我们参观了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世贸中心有两座大楼,接待者安排我们参观了为纽约最高建筑的这座大楼。银白色的大楼高耸入云,在阳光的照耀下灿烂夺目,夜晚灯光闪烁,远远就能看到它的雄姿。在它门前的广场上,有一尊在浅褐色的大理石上刻有世界贸易中心标志的碑座。约有两米高,看上去显得平实而不张扬。雄伟的大楼和平实的碑座,它们永远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中午12 点左右,我们造访了联合国总部大楼。由于游人众多,组织者让我们列队分批有序地参观。每批都有人讲解。联合国总部大楼里陈列了各成员国赠送的大幅绘画、大型雕塑和工艺品,都独具特色。比如日本送的展品,是第一颗原子弹在广岛爆炸后留下的遗物。我国赠送的展品为一座约一米见方的大型象牙雕刻,表现成昆铁路在崇山峻岭中通车的景象。我们着重参观了联合国会议大厅。主席台后面的墙壁上悬挂着联合国标志的巨幅图案。可容纳千人以上的会议厅,条桌和座椅排列整齐,条桌上安有同声翻译设备。我们选择一排座椅坐下默默遐想,体验各成员国出席联大会议的庄严情景。参观结束,治华和姚殊在大楼第一层设立的购物商店选购了几套有特色的邮票作纪念。走出大楼,我们来到大楼门前的场地,瞻仰高高耸立的旗杆上飘扬的各成员国的国旗,其中有我国的五星红旗,正迎风飞舞,兴奋与骄傲之情油然而生。

这晚正值圣诞节前的平安夜。我们先是到洛克菲勒大厦前的一个小型溜冰场观看人们溜冰的欢乐场景,然后到纽约最繁华的第五大道体验人们逛街购物、欢度圣诞节的喜悦心情。我们还到第五大道附近一家名为“五粮液”的川菜馆就餐点了鱼香肉丝、麻婆豆腐、清蒸鱼、炒扁豆等菜,主食为炒饭和小笼汤包。

饭菜可口,说得上是正宗的中国风味。饭店高朋满座,喜气洋洋。饭后,我们还去了三十二、三十四街,观看了帝国大厦的壮丽风貌。最令人难忘的是,我们步入一座著名的大教堂,同纽约民众一起欢度圣诞夜。教堂的大厅摆放着一排排条桌和座椅,座椅上坐了有数百人,四周壁灯点着闪耀的蜡烛,弥撒主持者给与会者散发了印有圣诞诗歌和乐谱的印刷品,台上列队整齐的表演者正在放声高歌。我们意想不到,如此庄重的圣诞弥撒竟允许游人自由出入。我们入座观看演出,亲眼看见了美国民众欢度圣诞节的情景,可说是一大快事。

25 日,纽约的绝大多数商铺都关门过圣诞节。我们起床后,步行到纽约唐人街中国城购买食品。只见市面灯火辉煌,购物者人流涌动,既有华人,也有老外。我们走了几家店铺,中国特色的商品品种多样,货源丰盛,最后选了一家名为“天然居”的熟食店,买了一公斤的酱牛肉和叉烧肉。受到华人老板的热情接待。离店时,老板特意赠送我们一个漂亮的1998 年的挂历。

挂历长37 厘米、宽34 厘米。挂历的硬纸板封面在橘红的底色上印满了橘黄色的福、禄、寿、禧等篆体字。正中镶了一个鹅黄色的直径为25 厘米的大圆圈,圆圈中凸印了一个紫红色的行书大“福”字。在大圆圈的下部和左右两侧有12 个鹅黄色的小圆圈,上面镶有十二生肖的剪纸。挂历的硬纸板封底在洋红的底色上印有烫金的“天然居”中文和英文的店名及其地址和电话。尤为特别的是,分月的挂历上既有阳历,又有阴历(农历),每个日期的左右格内,还印有老皇历上常有的宜于做什么、不宜于做什么的字样。在异国他乡得到这样一个浓浓中国情的挂历,感到难以言表的温馨。

26 日,我们到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参观。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

其藏品浩如烟海,令人叹为观止。我们浏览了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非洲及大洋洲的艺术珍品,更饱赏了欧洲及东方的名画和雕塑。博物馆有数个宽大的展厅展出了伦勃朗、凡·高、莫奈、马蒂斯、高更、塞尚、毕加索等大师的名画,数量之多、画幅之大真是令人惊叹。在众多名画中,莫奈的多幅作品深深地吸引了我。其中有创作于1876 年的油画《阳光下的阿让特伊莫奈花园》。莫奈和家人在1874 年搬到阿让特伊这个花园附近,这是一个很大的圆形花园。画面中,远处的背景是隐隐约约的粉红色墙的房屋,左面有一棵挺拔的挂满翠绿色叶片的大树,画面的前半部分是开满鲜花、花枝向上伸长的一大丛蜀葵,地上也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身着浅蓝色连衣裙的莫奈夫人站在大树左侧,在蜀葵中间十分抢眼。整幅画内涵丰富、色彩斑斓,给人以朝气蓬勃、欣欣向荣之感。还有莫奈创作于1873 年的油画《卡米尔莫奈花园的长椅上》。画面中坐在长椅上的中年女士和依偎在长椅靠背上的中年男士,神态栩栩如生。而画面的左上角穿着浅蓝色连衣裙、手托浅蓝色阳伞、站在远处的女士,则可能是莫奈夫人的形象。还有创作于1919 年的《睡莲》。莫奈以睡莲为题材的画作众多,且深受人们的喜爱。

1900 年底,莫奈在巴黎丢朗-吕厄的画廊里初次展出他的《睡莲》连作13 幅。

1904 年之后,他又画了48 幅《睡莲》连作。在这些画中,或有覆盖着索藤的日本式拱桥,或有布满睡莲花朵的池塘,有翠绿的池岸背景,池塘中水画得很深沉。另据报道,“从19 世纪90 年代起,莫奈的作品开始越来越多地以‘睡莲’为主题,自此一直到1926 年去世,莫奈共创作了250 多幅《睡莲》。”“莫奈始终坚持外光,就是去室外画真正的变动的光线。为此,他甚至经常凌晨3点就起床,一连几个小时坐在睡莲池畔。从清晨到落日,庭院池塘里开放的睡莲呈现不同的姿态。在明灭不定的日光下,他总能捕捉到某个刹那间、稍纵即逝的光影美感。”(引自2018 年11 月6 日《北京青年报》记者张嘉所写《青睐讲座之〈西方绘画500 年—东京富士美术馆馆藏作品展〉》)。

我记得在展厅中还有莫奈以海浪和海岸悬崖峭壁、以农村干草垛等为题材的画作。“印象画派把光和色彩作为绘画追求的主要目的,倡导走出画室,描绘自然景物,捕捉大自然瞬间的‘印象’。莫奈就曾宣言:‘当你去画画时,要设法忘掉你面前的物体,一棵树、一片田野,只是想这是一小块蓝色,这是一长条粉红色,这是一条黄色,然后准确地画下你所观察到的颜色和形状,直到它达到你最初的印象时为止。’”(引自《三联生活周刊》2013 年第25期第98—99 页)“他把一切自然对象都转化为光线的反射。光使万物有了形的意义,光也使万物有了颜色的区分。大自然中光线的不断变化,也使自然中的物体因此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这就是莫奈沉浸其间的美感源泉。”(引自2014 年4 月11 日《北京青年报》)可以想见,莫奈正是遵循这些理念作画。

因此,他的画作生动自然流畅,毫不刻板做作,构图新颖,设色淡雅富有变化,画面常给人以蒙上一层薄薄面纱的感觉。尤其是伫立在他的多幅《睡莲》佳作面前,令人久久不忍离去。罗丹以及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雕塑家的精品也专门设有展厅。中国古代的山水和人物画、中国的壁画、雕塑、铜器和瓷器,更是琳琅满目。我们尤其对八大山人12 幅册页怀有浓厚的兴趣。展品醒目地陈列在展柜中。我们一幅一幅地仔细观赏,对古人精湛的艺术瑰宝赞叹不已。

从开馆到闭馆,我们在博物馆流连了一整天。我们还浏览了其他许多未曾谋面的艺术品,真使我们大饱眼福。

我们还到一家私人开设的美术馆参观了现代艺术大师罗森伯格的展览。

这位大师多年以前曾来北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过画展。这里的展览规模大于北京。作品布满了展览馆二层的整个宽敞的展厅。展出的作品数量也远远多于北京。虽然我们对众多作品的含意不甚了解,但却给我们一次开眼界长见识的难得机会。我们还走访了各具特色、大小不一的许多家画廊。作品有抽象的,也有具象的。画种有油画、版画、装饰画。一位美国年仅十几岁的女画家所创作的抽象油画,据说很受美国人的喜爱,售价也可观。画廊中也陈列着有关国家不同流派的作品。我国著名油画家陈逸飞、版画家丁绍光的作品也被有关画廊陈列在重要位置。纽约作为文化艺术中心,它崇尚创新以及它对各种艺术流派的包容精神给人以遐想和启迪。

庄严温馨的美国首都 —华盛顿市

1997 年12 月27 日至28 日,我们在华盛顿市仅停留了两天。着重踏访了国会大厦、白宫、林肯及托马斯·杰斐逊纪念堂和阿灵顿国家公墓。

参观国会大厦那天,天气晴朗、阳光灿烂,高高矗立的白色圆形大厅在阳光下显得庄严温馨。当我们一步步踏着石级向上攀登,步入圆形大厅的入口处,同它近距离接触时,更切实地感觉到它的恢宏雄伟。原来它是依山而建,是世界上最大的圆形大厅之一。厅的正中有一座巨大的林肯座像,游人可在坐像前任意拍照。我们按照顺序巡视了厅中陈列的美国革命历史题材的大型油画和许多名人的雕塑像。还参观了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的议事厅。当我们迈出圆形大厅,站在高高的台阶上面向前方宽阔的公园广场时,眼前又是另一番景象。离台阶最底层不远处,有巨型花岗岩砌成的石墙,石墙表面流淌着潺潺的瀑布,石墙下方,有喷泉和人工湖等景观。游人坐在喷泉旁与飞舞的鸽子相伴,人工湖中游弋着海鸥和野鸭等飞禽,游人坐在湖旁边歇息边观赏,显得格外爽快和自在。紧接着,我们来到似如一柄长剑刺向天空的华盛顿纪念碑,体验它的庄严与神圣。面对华盛顿纪念碑及国会大厦,在公园广场的另一端,是林肯纪念堂和杰斐逊纪念堂。在那里,我们瞻仰了林肯坐像和6 米高的杰斐逊铜像。我们还重点参观了建在公园广场中段的“越战纪念墙”。越战纪念墙由两扇像手臂一样“V”字形伸开的黑色大理石墙组成。约4 米高、78 米长的墙面上,镌刻着58209 名死亡或失踪的美国军人的姓名。这座纪念墙于1982 年建成,由一位年仅19 岁的耶鲁大学华裔女学生所设计。美国政府这种不拘一格任用人才的精神值得赞颂。后来当我在国内从一家报纸上的一篇文章中得知,这位女大学生与我国著名的女建筑师、梁思成的夫人林徽因有亲属关系时,令人倍感亲切。

068

劳沫之在华盛顿美国国会大厦前留影。摄于1997 年12 月27 日。

当晚,我们步行穿过宾夕法尼亚大街,来到总统官邸白宫铁栏杆外联系参观事宜,不凑巧的是当晚不向游人开放。由于机会难得,我不忍就此离去。

便在铁栏杆外借助昏暗的灯光,观看了白宫的前后门。可看清屋前竖有飘扬着美国国旗的旗杆,前后门场地均有高高的树木和草坪。只隐约见到白宫的轮廓。它不像国会大厦的庄严雄伟,却使人有种平和亲近之感。因为它的四周不见有戒备森严的警卫和高高的围墙,四周只有铁栏杆。在前后门的铁栏杆前均有游人参观摄影。离白宫前门不远处,一座高大的、闪烁五彩灯光的圣诞树塔格外抢眼,现在回顾起来,仍觉历历在目。

12 月29 日,在离开华盛顿市那天的上午,我们前往建于1864 年的阿灵顿国家公墓参观。这里安葬了30 多万名美军将士、为国殉职的政治家、公务人员以及对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士,包括在冷战、二战、越战、伊战和阿富汗战争中阵亡的官兵,还包括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而献身的宇航员。

进入墓地,只见数不清的成十字形的墓碑整齐地排列在宽阔的场地之上。每座墓碑占地约有一平方米。多数墓碑上列有安葬者的姓名,有少数为无名烈士的墓碑。据美国的传统,在每年5 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来墓地向为国捐躯的军人表达哀思和敬意。2013 年5 月27 日,阿灵顿国家公墓就举行了“阵亡将士纪念日”活动,美国总统奥巴马偕夫人米歇尔出席,并向无名烈士墓敬献了花圈。在无数墓碑的另一端,坐落着一排类似纪念堂的建筑。它们是为纪念逝去的不同身份的人士而建立的。其中有一座为国捐躯的妇女的宽大纪念堂,显示了政府对为国捐躯妇女的牺牲精神的尊重和张扬。最后,我们参观了美国第35 任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墓地。约翰·肯尼迪遇刺殉职后以国葬的礼仪安葬在国家公墓。我们进入约有60 平方米的墓地,只见墓前燃烧着的长明圣火不停地上下闪烁,火焰约有二尺多高。并发现同约翰·肯尼迪一起安葬在这里的,还有他的夫人杰奎琳、儿子和女儿等家人。墓地既肃穆又简朴。墓地四周无围墙和栏杆,也无卫兵看守。游人可以自由进入近距离地巡视,或拜谒,或献花。

费城的感悟—独立、自由、平等永恒的追求

12 月29 日中午,我们驱车踏上了从华盛顿到费城的宽阔平坦的公路。行至中途,天色变暗,不一会儿就小雨纷飞。临近费城时,变成了瓢泼大雨。

穿过一座不太长的铁桥后就到了费城市区。从29 日到31 日,我们一直下榻在姚殊上清华时的同学租住的公寓楼。

费城是美国革命的圣地。主要遗址有:1776 年7 月4 日,通过美国独立宣言、起草美国宪法的独立厅,独立广场和自由之钟陈列馆。我们怀着仰慕之情走进独立厅。这是一座不足100 平方米、单层低矮的平房。在一张不大的条桌前,曾为英国殖民地的13 个州的代表或坐或立,代表们在《独立宣言》上签字的情景,通过栩栩如生的雕塑展现在参观者的眼前。让人联想到美国早期的革命,通过独立战争,争取独立历程的艰辛。《独立宣言》签字后,曾鸣响自由之钟召集市民听宣读《独立宣言》。革命遗址还有早期的国会厅。1790 年。至1800 年,费城曾为美国的首都。国会厅就是当年美国国会的所在地,是一座墙体为浅赭色,体积略大于独立厅的建筑。

069

劳沫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人文博物馆陈列的“昭陵六骏”浮雕之一的“飒露紫”浮雕前留影。摄于1997 年12 月30 日。

070

劳沫之在费城参观宾夕法尼亚大学人文博物馆时,在陈列的“昭陵六骏”浮雕之一的“拳毛騧”浮雕前留影。摄于1997 年12 月30 日。

费城拥有美国常春藤盟校之一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它所属的沃顿商学院、医学院、护理学院、法学院和教育学院都闻名于世。由于姚殊上清华时的这位同学正受聘任教于沃顿商学院,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这所学院。给人的印象是,教学楼宽敞,教学设施齐全先进。最难忘的是走访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人文博物馆。走入博物馆的正厅,即刻令人震撼的是,迎面伫立了一幅高约三米、宽约二米的我国“永乐宫壁画”。画中刻画的是面部神态温文尔雅、雍容华贵、身着翠蓝色长裙、服装飘逸挺拔的一位宫女形象。再往前行,更令人震撼的是,对面的展壁上镶嵌着两匹神态各异的骏马浮雕。啊!

这不是“昭陵六骏”中的两匹马吗?何时流落此处?日后,姚殊帮我从百度百科中查阅有关史料,遂得知“昭陵六骏”有关史料的详情。即是指陕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北麓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每块石刻宽约2 米、高约1.7 米。昭陵六骏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细、圆润,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这组石刻立于贞观十年(636 年),分别表现了唐太宗在开创唐帝国重大战役中所骑战马的英姿。六骏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为纪念这六匹战马,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前。六骏中的“飒露紫”“拳毛騧”于1914 年被打碎装箱由驻京文物商购得运到美国。

另有一说是:1912 年,陕西督军陆建章任袁世凯总统府警卫军参谋,后升任陕西总督,任职期间将“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售予外商(引自2014 年21 期《三联生活周刊》第69 页)。我们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所见到的正是这两骏。其余四骏也曾被打碎装箱,盗运时被截获,现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飒露紫”,色紫燕,前胸在战斗中中一箭,是李世民平定东都击败王世充时所乘的坐骑,牵着战马正在拔箭的人为李世民的侍臣猛将丘行恭。六骏中唯这件作品附刻人物,还有其事迹。原来,当李世民被敌人团团包围时,正是这位猛将赶来营救,使李世民突阵而归。为此,李世民才特别将他的英雄形象雕刻在昭陵上。“拳毛騧”是一匹周身旋毛呈黄色的黑嘴马,前中六箭,背中三箭,为李世民平定刘黑闼时所乘。石刻上的“拳毛騧”身中9 箭,说明这场战斗之激烈。自这场战争后,唐王朝统一中国的大业便宣告完成了。当时面对三件国宝级的文物,一时感慨万千。一方面见到我国历史悠久的优秀文化遗产受到美国人民的尊重和推崇而感到亲切和骄傲;另一方面如此重量级的国宝国人未能保护好,而流落异国他乡,真令人遗憾之至。不知有朝一日,它们是否还能回归故土?我们聚精会神地注视着墙上两匹骏马浮雕的生动形象,并以它们为背景拍照留念。博物馆里还有数尊保护完好的古埃及木乃伊等有重要价值的展品。一所私立大学的人文博物馆,竟收藏了如此高品位的展品,真令人感叹不已。据说有些展品是有关校友给学校的赠品。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现有原住民印第安人仅85 万人。早期移民来自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现代的许多移民,来自中国、印度、韩国、越南、墨西哥等国家。美国善于吸纳各国的高端人才,并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其能自由地发挥聪明才智,为美国民众造福。在费城的郊外,有一处阿米什人的居住区。颇为奇特的是,虽已进入20 世纪90 年代,这里的居民却坚持自给自足的经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不依赖市场,全靠自力更生。比如自己种粮食,自给自足,自己纺线织布,缝做衣服。不允许年轻人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避免同外界接触,以防止外界不良习俗的侵袭。

我们参观时,见到他们所使用的农具、纺织用品,以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等物。

2014 年10 月15 日《北京青年报》上一篇文章,帮助我了解了阿米什人在美国的来龙去脉。作者对阿米什人的形象做了具体生动的描述:“男人身穿浅色长袖衬衫、黑色背带长裤、头戴宽边帽子,女人身穿素色或格子连身长裙,头戴白色或黑色系带无边小布帽子,活脱脱一副欧洲中世纪打扮。”“后来,在学校社会科学课上我才知道,这些人是阿米什人(AMISH),是18 世纪来自瑞士和德国裔的一支基督教分支。他们在周边的俄亥俄州、宾夕法尼亚州等22 个州建立社区定居下来,现在美国有近20 万的阿米什人。”“阿米什人至今拒绝汽车,而是沿用中世纪的四轮马车”;“阿米什人至今拒绝使用电力,他们仍然使用提灯照明,用人力、畜力劳作”;“阿米什人至今拒绝使用手机、电话、电视、计算机”。这都是“由他们教义理念形成的生活方式。

他们认为‘只要够用就行了’,过多的都是不必要的”。“虽然有些规矩会与时俱进地‘松动’,但阿米什人追求简单的生活方式和信念未曾改变。”“阿米什社区现在逐渐允许信徒出远门时可以搭乘别人开的机动车,某些阿米什乡村接通了12 伏特的电力系统,发电机被允许用于特定场合,例如金属焊接、电池充电等,但电力必须严格控制在12 伏特 —无法启用诸如电灯泡、电吹风、微波炉、电视机等常用电器。”(摘自雷天杨所写《美国:阿米什人在诗意地栖居》一文)我们担心的是,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究竟能坚持到何时?

可贵的是,美国政府以包容的态度,尊重阿米什居民的选择,任其自由发展。

我们还到一处小城走访了工艺品商铺一条街。从东到西约有200 多米长。

马路的右侧,在丛丛的绿树荫下,流淌着一条永不停歇的小河。商铺均为一小间一小间的平房。在马路的左侧一间挨一间地排列开来。有的卖五光十色的玻璃器皿,有的卖带有小喷泉的山石盆景,有的卖儿童玩具,有的卖富有特色的小装饰工艺品。我们一间一间地巡逛了一遍。每座商铺虽然不很大,但各类商品排列整齐有序,使购物者感到环境舒适,能从容不迫、自由地选购所需要的商品。在逛商铺之前,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抵达小城时,我们匆匆地迈出小客车,没想到姚殊在匆忙中未拔下车钥匙就关上了车门。这辆车并不是自驾车,而是在纽约市一家汽车租赁公司租用的。究竟怎样才能打开车门,陪同我们前来的姚殊的同学说,只能求助交通警察了。于是通过打听,我们找到交警办公的所在地,请来一位警察先生。他运用一种特殊的工具撬开了驾座旁的玻璃窗,顺利地取出了车钥匙。按照规定,还在警察先生带来的登记表上写明事件的原诿,并留下姚殊的签名。我们衷心地感谢这位警察先生热情认真的服务。这里附带说一句,美国的服务行业发达,采取了许多便民的举措。比如汽车租赁公司,姚殊在纽约机场附近的一家出租汽车公司花280 美元租了一辆汽车,租用时间为7 天,从纽约到华盛顿,再到费城,租期到了后,可以在费城的连锁店归还,大大地方便了游客。逛罢小城,我们驱车从小河的左岸穿过小桥到达小河的右岸。这里已属于新泽西州。在黄昏中,我们路经普林斯顿大学。由于在费城停留的时间有限,未能亲临校园访问。

12 月31 日下午,我们驱车近一个小时,参观了杜邦的植物园。园中奇花异草,琳琅满目。还有高高的圣诞树,闪闪烁烁的彩灯,有种浓浓的迎接1998 年新年到来的气氛。在参观过程中,不见植物园的工作人员。但络绎不绝的游人都安静有序地从一个展区到另一个展区,自由尽情地饱赏园中的美景。临近傍晚,我们来到植物园附近的杜邦故居参观。这里又是一种天地。

修剪整齐的灌木丛,组成孔雀等动物形象的长青植物排列在马路两旁。当天色暗下来的时候,只见遍布故居周围高高的树枝上挂满闪烁的小灯,远远望去,犹如天上的星星,真令人赏心悦目。故居内,设有介绍主人生平活动的展厅,有展示主人生前活动的电脑屏幕,有许多电脑设施,任由游人点击感兴趣的内容。奇怪的是,这里也不见有看管的工作人员。参观者也是秩序井然。

植物园和杜邦故居都是免费开放,由游人自由参观。我们有幸在这里欢度了1997 年的除夕之夜,令人永志难忘。

旧金山—美国西部开拓精神的象征

我们一行三人,于1998 年1 月2 日16 时50 分乘飞机离开费城,当晚22时30 分抵达旧金山。入住一家单元房的客店。房间有两间卧室,并附设厨房用具以方便住客。在这座著名的海港城市停留了4 天。我们游览了金门大桥、九曲花街、渔人码头、17 海里、美国最大的唐人街和1915 年在此举办的万国博览会的艺术宫遗址。特别是走访了伟大的美国大学—斯坦福大学。

071

劳沫之在斯坦福大学广场留影。摄于1998 年1 月5 日。

金门大桥建于1937 年,主跨长1280 米,净高81 米。当我们迈步桥身,亲历其境时,才切实地感叹它是多么的雄伟壮丽!我们在桥身两侧的人行道上来回踱步,眺望从桥的这头到那头的辽阔的海岸线,俯视桥下汹涌澎湃的海浪以及穿梭于桥洞的大小船舶。我们还在桥头堡下的花丛中拍照留影,令人心旷神怡。九曲花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们从大街平地驱车爬坡数十米高的一段花街,只见花街两旁从低到高处竖立着美国西部挺拔的常青树,两旁常青树的中央,则是鲜花簇拥的花坛。据介绍,旧金山城区建在40 个小山上,地势起伏,使旧金山有“垂直城市”之称。因此,花街这种上下起伏的布局也是自然形成的景观。参观渔人码头的那天,游人川流不息。我们走近码头四处瞭望,也许不是渔人靠岸的时候,可惜不见船只和渔人。只是离码头不远处,在一个小小的站台上,站立了一个由真人男士装扮的“雕塑”,从脸部到全身服装都饰以银灰色的油彩。男士弯着腰一动不动,只见他偶尔眨着眼,才认出这是一座由真人装扮成的“雕塑”。我们花了一整天的时间畅游17 海里。蜿蜒海岸的17 海里是一道诱人的风景线。沿着海岸行走,或见悬崖峭壁,惊涛拍岸,或见无数海鸥迎着海浪上下飞舞。沿岸设有观景望远镜,凭借望远镜, 可以观赏到远处巨型礁石上海豹活动的神态。难能可贵的是,或远眺,或仰视,或俯视,可以观赏到千变万化的海景,还可以呼吸到海风和海浪带来的新鲜空气。旧金山的唐人街市场繁荣,生意兴隆。这里是美国城市中最大的唐人街。另有文章说20 世纪80 年代后,纽约曼哈顿唐人街超过旧金山唐人街成为西半球最大的唐人街。旧金山被称为移民之都。华裔约有27 万。唐人街的中国城,不仅是美国最大,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中国城,其建筑的历史长达120 多年。其入口处有高高耸立的深绿色中式牌楼,上书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牌楼两侧坐落着一对石狮子。 这一标致性的建筑,可说是唐人街的象征,也可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我们走进中国城,到一家中餐馆,花60 多美元,叫了五六道菜,美美地饱餐了一顿。还到一家免税商店买了一箱当时颇为流行的深海鱼油。万国博览会的艺术宫遗址是一座圆顶形的建筑。从地面到屋顶约有十多米高。方圆约有六七十米。整个建筑造型精致,墙体为浅褐色,显得淡雅高贵。据说这里曾是表演歌舞的场地。如今还保持较好的音响效果。艺术宫旁有一个数十米大的池塘,池塘中有游来游去的鸭群,为艺术宫增添了生气。据作者雷蕾在《民初国货巴拿马博览会之旅》(载《扬子晚报》)一文中介绍,1915 年2 月20 日在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中国赴美展品总量达10 余万种,共1800 余箱,重1500 余吨,展品出自全国各地4172 个出品人或单位。8 月,中国展品获奖牌总数1218 枚,其中大奖章占64 枚,其数量在参与的国家中排名第一。真可谓取得骄人的成就。

072

姚治华、劳沫之和姚殊在旧金山17 海里景点留影。

最值得一记的是,离金门大桥不远处的人行道旁,矗立了一个不足一米见方的木牌,简约地介绍了华人参与开发美国西部的辛酸历程。1848 年,旧金山发现金矿,引来大批移民,当时的政府还招募了大批华人“契约工”到旧金山挖金矿、修铁路。我无从考察,究竟有多少华人劳工参与挖金矿、修桥、修铁路,又有多少华人劳工为开发美国西部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只知道由纽约通往旧金山的美国第一条横贯美洲大陆的铁路于1869 年建成。我还看过一幅黑白照片,画面上是庆祝横贯美洲大陆铁路建成的场景。出席庆祝活动的全是美国的有关官员,唯独没有参与建设的华人劳工的身影。

美国铁路大王利兰·斯坦福建造了第一条横跨美国东西的铁路—美国太平洋铁路的西部路段。这段铁路要经过内华达的崇山峻岭,犹他州的无人荒漠,要在人们认为毫无可能的地方打通几十座隧道、架设几十座桥梁,还要通过印第安人的聚居地。(见《三联生活周刊》705 期52 页)正是华人劳工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参与建设,以不畏险阻、不怕牺牲的精神,凭借开山劈岭的高超技能和智慧,使铁路得以贯通。这些华人劳工多么令人崇敬,令人引以为骄傲啊!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开发美国西部的开拓者。 他们的开拓精神永存!

令人欣慰的是,2014 年5 月11 日的《北京青年报》上刊登了一篇由中新撰文的新闻《美国表彰修建全美首条跨州铁路万名中国劳工》,并将他们选入劳工名人堂。

看后,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股扬眉吐气之感。并由衷地感谢12000 名中国劳工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愿劳工们在地下永享安宁!这篇报道的全文如下:

美国劳工部9 日举行仪式,隆重表彰1865 年至1869 年期间参与修建美国第一条跨州铁路的约12000 名中国劳工,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这些中国铁路工人今天得以入选劳工部劳工名人堂。

1865 年,美国首条横跨大陆的铁路动工修建,由于美西地区严重缺乏劳力,从中国引进大批劳工修建西段铁路,占铁路工人总数的85%,华工在极其危险的工作环境下做出艰苦卓绝的努力,用炸药打通了贫瘠的内华达山脉,帮助重塑了美国西部地理及社会版图。

美国劳工部部长佩雷斯当天说,跨州铁路修建完工为美国的商业发展和经济空前大繁荣奠定了基础,中国劳工为此做出巨大贡献,值得被高度肯定。

“5 月是美国亚太裔传统月,为铭记中国劳工的勇气和所做的牺牲,劳工部决定把他们纳入劳工名人堂,以表彰他们的历史性贡献,这是自1988 年名人堂成立以来第一批入选的亚裔美国人。”佩雷斯说。

他表示,修建美国第一条跨州铁路是一项非常繁重和危险的工作,很多中国劳力在残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死去,他们拿着微薄的薪水,面临歧视和社会隔离的巨大压力。但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勇敢地挺身而出,为自己争取更公平的薪酬和更安全的工作环境。他们不仅修建了铁路,还为获得更平等的机会和更有尊严的工作而努力。

073

劳沫之在旧金山九曲花街留影。

美国总统奥巴马日前在庆祝亚太裔传统月的一份声明中肯定中国劳工的贡献。他表示,今年5 月是全美第一条跨州铁路建成145 周年,中国工人的努力使得铁路的完工成为可能,他们承担了绝大多数的危险和艰苦工作,他们入选劳工名人堂是一份“早就应该得到”的认可。

北京有家报纸曾刊登一篇短文,报道有关组织评出全球最美十所大学之中,斯坦福大学就名列前茅。当我回顾1998 年1 月初亲临斯坦福大学参观的情景时,感到的确是名不虚传。那天我们踏进校园首先穿越了一处方圆约400 平方米的广场。广场中绿草如茵,广场两侧排列有序的是高耸挺拔的棕榈树。接着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在另一处宽阔的绿草坪对面,右侧坐落一排建筑造型精美独特的楼房。屋顶覆盖着浅紫色的瓦片,墙体呈淡褐色。最为独特的是楼房下层有一排宽数米的长廊。长廊面向草坪的一侧,有十几个拱形的门垛。当我迈进长廊,霎时有一种进入艺术殿堂的感觉。左侧矗立一座呈方圆形、直径约三米、高约十米的塔楼,四周有长方形的窗户,圆形的塔顶覆盖着浅紫色的瓦,墙体为淡黄色。这就是斯坦福大学标志性建筑—胡佛塔。胡佛为美国第31 任总统。胡佛自称是斯坦福的第一个学生。他是1891 年斯坦福建校后第一批进入地质学系的学生,并且是第一个住进校舍的学生。紧接着另一处更精美的建筑引起我们的关注。直径数米的大型拱门,拱门上饰有精致的图案。拱门后面是数百米大的鹅黄色场地。场地后面的建筑底层有六七个拱形的小门垛,顶层正中有拱形的彩绘玻璃窗,拱形窗的两侧有六个长方形的彩绘玻璃窗。拱形窗顶端的墙体上还绘有色彩斑斓的众多人物的圣像。屋顶正中伫立了一个显目的十字架。它就是斯坦福夫人为怀念斯坦福先生建造的纪念教堂。后来据说乔布斯的追悼会曾在这里举行。乔布斯虽不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但曾应邀到校做演讲,在学生中颇有影响。此外,斯坦福大学有布局合理漂亮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校园内栽有4.3 万棵树,均已绿树成荫,还有喷泉和池塘。其规模之大更是惊人。斯坦福大学是利兰·斯坦福为纪念早逝的儿子捐资创建的。他不仅捐赠了4000 万美元(相当于如今的10 亿美元),还捐赠了8180 公顷的牧场土地。现在的斯坦福大学跨越两个县,行政上分属六个管辖区,有三个邮政编码。

斯坦福大学更令人赞许的是它的创业精神和开拓精神。曾任斯坦福大学教务长、商学院的名誉教授、物理学家威廉·米勒曾将斯坦福的“创业基因”

与美国的“西部开拓精神”联系起来—“这也是一种开发西部,淘金潮还在延续,人们来到加利福尼亚就是开拓者。”曾在斯坦福教书超过40 年的历史学家大卫·肯尼迪说:“这个地方(指斯坦福大学)的空气就是发明、创造、企业、传奇性的成功,这是我们每天都呼吸的空气。”斯坦福大学工学院院长詹姆斯·普拉默曾经提出,斯坦福大学要培养“T 型工程师”。所谓“T 型工程师”,是指在深厚的工程与技术知识的根基之上,再加上一系列对学生未来事业可能至关重要的“软技能”—创新、创造力、创业精神。(以上资料分别见《三联生活周刊》705 期048、049、055 页)旧金山南部的圣克拉拉是著名的硅谷所在地。斯坦福大学临近硅谷,Facebook 就在校园边上,Google 在6 英里以外。斯坦福大学同硅谷有着紧密的联系。许多学生就是边读书,边到硅谷创业而取得成功的。

洛杉矶—西海岸的“天使之城”

为了在洛杉矶举办治华的个人画展,我陪同治华于2 月4 日至14 日在洛杉矶停留了11 天。利用筹备展览的空隙,我们走访了几处洛杉矶独有的景点,使我们增添了对它的一些感性认识。

按照西班牙语意,洛杉矶即为“天使之城”。何谓“天使”,《辞海》

的解释是:“基督教圣经中谓为上帝之使者,传达神意至人间者也。”(见1948 年10 月再版408 页)这一解释无疑为“天使之城”洛杉矶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我们首先花一整天时间游览了世界电影中心、美国电影业的圣地—好莱坞。当我们步入环球影城的星光大道时,一座横挂“中国大戏院”牌匾的建筑深深地吸引了我们。我们在它的门前仔细观摩,倍感亲切。然后饶有兴趣地踏访星光大道上布满的著名影星的手印,寻找自己所熟知的影星留下的印迹。

好莱坞环球影城是环球电影公司利用巨大的摄影棚改造的游乐中心。占地420 亩。追溯美国影视业发展的历史,得知起初纽约和新泽西是电影制作的中心。由于当时的拍摄都靠日光进行,而纽约和新泽西每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阴雨天却不能拍片。洛杉矶却拥有得天独厚充足的阳光和多彩多姿的外景吸引了东部的电影工作者,至20 世纪20 年代,20 家制片公司都来这里拍片。

这里便成了电影业的圣地。这是否可以看作上帝对这座“天使之城”的恩赐呢!

接下来我们乘坐电瓶车穿越大小摄影棚及有特点的街道景区,亲自体验电影摄制中多种高科技手段的运用,音响、灯光以及科幻特效的效果。一边是熊熊烈火,一边是轰隆震耳的立体声音乐的奏鸣,使人产生如入摄影现场之感。然后我们乘封闭的露天电梯直达好莱坞山顶平台,俯瞰好莱坞的全景,远眺巨大的写有标致性白色的“HOLLYWOOD”字样的好莱坞墙。好莱坞山下可容纳两万人的好莱坞露天剧场又是一番情景。在不平静的海浪中,四五位表演者身着武士服,骑快艇在水上追赶拼杀的搏斗场面,激动人心。我们身置露天剧场,如同观看立体声电影。好不快哉!最为惊险的是在事先不知情而盲目参与“奔向未来”的游乐性节目。进入游乐现场,游客乘坐一排排的过山车,牢牢握紧过山车的扶手,随着过山车的启动,室内灯光冥灭,过山车在昏暗中飞奔旋转。时而袭来张牙舞爪的恐龙,时而火山喷发的熔浆滚滚落地,时而山崩地裂、飞石走壁、如入深渊的地震场面呈现在眼前。直到过山车停止旋转,室内重现灯光,提到嗓子眼的惊心动魄的心神才算缓过劲来。

真难以想象,我们当时已是65 岁高龄的老者,竟然经受住了这一游乐节目的考验,事后想起来都有些后怕。为了招来游客,在影城的一角,还专门让一位酷像玛丽莲·梦露的女士,免费同喜爱这位明星的游客拍照。只见同其拍照的游客络绎不绝。

治华的画展安排在2 月8 日至11 日,利用画展后的空隙,我们观光了著名的拉斯维加斯赌城。12 日上午9 时30 分,我们乘韩国旅游大巴士于下午2时抵达。约四个多小时,大巴士穿越在辽阔荒漠无人烟的大地之中。公路平坦,远处有树丛,有类似火龙果的植物。荒漠的大地有别于我们常见的戈壁沙滩。

它的土壤是灰黑色的,还生长着一棵棵不知名的矮小的植物。远处有连绵起伏的不见树木的山脉。这便是美国西部的独特风貌。赌城就这样远离洛杉矶闹市。下车时,我们巧遇台胞苏先生。据苏先生说,他在北京开公司,利用休假和探亲的机会来此游乐。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一家有名的宾馆下榻。

那天正好是星期四,宾馆是优惠价。平时要一百多美元一晚,这天只要41 美元。因此来此下榻的游客较多。有点意外的是,酒店服务员见我和治华是一对老年人,不像是来下赌的,便告知无客房可住,采取不欢迎的态度。苏先生起先无奈,好心地说:“反正我晚上在赌场活动,不会来客房睡觉,你们就住我的房间吧!”我们觉得那样不合适,请他再跟服务员商谈给我们安排一间客房(苏先生用英语商谈)。最后宾馆终于接纳了我们。我们本想回北京后,要登门感谢这位苏先生。不料在匆忙中将苏先生递给我们的名片丢失,未能如愿以偿,颇为遗憾。因我和治华来此纯粹是观光,所以安排好住处后,当晚就游览了几家酒店。这里的酒店不同于一般城市的酒店,这里的酒店,既是可住宿的酒店,又是可供游乐的赌场。拉斯维加斯建在连绵的山脚下,分老城和新城。我们所下榻和观光的酒店属于新城。

新城的酒店和赌场建筑风格多姿多彩、形态各异。有的酒店模仿纽约曼哈顿岛上的自由女神像的巨大雕塑,作为酒店的标致性建筑,在霓虹灯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光彩夺目。有的酒店和赌场的墙壁上标有“MGM”的字样,不知是否属于米高梅电影公司经营的。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个酒店设有一处封闭式的约有200 平方米的大厅,大厅的天花板上布满了闪烁的星星,室内灯光暗淡,给游人提供了一处静谧的歇脚点。有的酒店和赌场建筑酷似中世纪的城堡。在高高耸立的浅黄塔楼的顶端罩以深红色的尖帽。远远看去好生气派。还有其他一些不同建筑的酒店和赌场,也吸引了不少游客。这些酒店和赌场的共同特点是,来自各方面的游人可以自由出入,无人干涉。赌场内秩序井然,也不见门卫把守。

除此之外,拉斯维加斯还是有情人追求幸福的浪漫之城。有的情人不远万里到此登记举行结婚仪式。有的情侣乘直升机在拉斯维加斯上空举行婚礼。

如果将它同洛杉矶相比,难道不是一座另类的“天使之城”吗?

不仅如此,拉斯维加斯还是世界演艺中心。据《北京青年报》2013 年10月13 日的报道《PANDA !》将常驻拉斯维加斯演出。报道称:“一部融杂技、武术、魔术、戏曲、舞蹈为一体的中国风情秀《PANDA !》日前在北京制作完成,并进行了首次演出。这台娱乐秀是为美国拉斯维加斯金莎集团宫殿剧院特别打造的,将于12 月14 日在拉斯维加斯进行首演。”另据2014 年9 月30 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伦兵报道:“日前,从美国拉斯维加斯传来消息,来自中国的大型风情秀《PANDA !》从今年1 月3 日首演到9 月20 日,已在世界娱乐之都拉斯维加斯火爆驻演了200 场。”“演出不仅上座率高,观众口碑更好,占每场观众85% 以上的西方观众对中国剧目十分喜爱。据美国媒体报道,《PANDA !》80 分钟的演出中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谢幕达五分钟之久,全场观众起立鼓掌,一片欢呼声和喝彩声。来自美国东部巴尔的摩的观众马蒂尼斯说:‘中国的功夫、杂技、舞蹈、音乐和舞美的表现太神奇了,我的手都拍疼了,我还买了PANDA 的功夫衫,我也想学中国功夫。’《PANDA !》

驻场演出的宫殿剧院工作人员说:《PANDA !》上演以来,每天都有这么多的观众,这对我们这个剧院来说也是好多年不曾有过,虽然给这么多的观众检票、引位会有些累,但当看到每一位观众看完秀后高兴和满意的神情并随处听到‘太美了!太好了!’的赞美,我也非常高兴。”《PANDA !》由阎肃、谷建芬、韩美林、冯小刚任艺术顾问,姜昆、徐沛东、杨丽萍、杨澜、崔永元等任策划,赵安任总导演,将是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在世界演艺中心美国拉斯维加斯常年的驻场演出。据介绍,美国拉斯维加斯每天晚上都有60 个不同的秀同时上演,国际知名的百老汇经典音乐剧,世界魔术大师的表演,世界巨星演唱会都经常在这里演出。迈克尔·杰克逊、麦当娜、埃尔顿·约翰等国际巨星曾经或现在在此长期驻演,每年有6000 多万人次来拉斯维加斯专程看表演。中国有关方面努力了多年,终于让这个巨大的娱乐舞台迎来了完全由中国人编创、制作、表演的《PANDA !》。可以预见,拉斯维加斯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世人前往游乐。

074

1998 年2 月8 日,在美国洛杉矶长青文化中心举办姚治华画展开幕式时,蒙市市长玛莉·波维斯给姚治华颁赠表扬状及市徽。图为市长一手拿姚治华的画册,一手同姚治华亲切握手表示祝贺,劳沫之手拿表扬状合影的情景。

治华的画展如期举行。在洛杉矶《国际日报》资深编辑张倩女士和资深记者王艾伦女士的精心操办之下,在长青文化中心展厅隆重揭幕。蒙市市长玛莉·波维斯及侨界名人汪子清将军等人剪彩。波维斯市长在致辞中特别赞扬姚治华在中美文化艺术交流上所做出的贡献,并给他颁赠了表扬状及市徽。

特别令人难忘的是,汪子清将军、吴剑雄理事长、陆锵会长代表湖北同乡会对治华这位湖北籍的乡亲画家表示热烈欢迎,认为他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是湖北人的光荣。湖北同乡会2 月7 日举行理监事新春餐叙会时,还曾邀请治华和我到会与乡亲们共叙乡情。在画展期间,许多湖北老乡亲临现场观看画作。

有位原籍孝感的女士特地将治华当场挥毫示范山水画法的作品予以收藏留念。

四天展期,观众络绎不绝。对治华山水画作题材多样、构图新颖、画法独具、意境深?等特点给予了热情赞扬。美国中华书画学会会长杨隆生感谢姚治华给此间华人画家一个很好学习观摩的机会。安徽同乡会理事长卢其宇在参观画展时,特地赠送治华一幅彩绸上书“三楚彩笔,洛城传芳”的题词。卢其宇介绍,姚治华曾九次上安徽黄山,画了很多黄山景色,非常传神,技巧特殊,值得后学者学习参考。在画展闭幕的那天下午,治华又举办了一次中国国画讲座和挥毫泼墨示范,吸引了众多绘画爱好者踊跃参加。在画展期间,洛杉矶多家报纸做了热情中肯的报道。如2 月9 日《国际日报》的标题是:

《著名山水画家姚治华画展假长青文化中心隆重揭幕》,2 月10 日《中国日报》的标题是:《朴实无华坦诚面对人生 笃志追求步入艺术圣殿 画家姚治华不循陈规走出创新之路》,另外,还有多家媒体的报道,在此不一一赘述。

综观这次画展举办的全过程,可以说画展取得了圆满成功。

富有亲和力及创新精神的微软总部

在西雅图期间,我曾两次到微软总部观光:一次是姚殊带我参观他的办公室;另一次是和姚殊同事的母亲步行到微软公司办公楼外观光。这两次给我的印象都是一种亲近感。它不像国内许多大公司有豪华的高高矗立的办公楼,而只是几座四五层的看上去平平常常的楼房。在楼房的前面,在一块不规则形状的黑色大理石上,写有“MICROSOFT”的字样。办公楼门口也没有门卫把守,更没有围墙将办公楼团团围住。楼房的周围栽有花草树木,有假山,有流水,当时只见有盛开的白色玉兰花。更为特别的是,离办公楼不远处,有一座绿草如茵的足球场。事后听姚殊说,这是微软总部为员工提供锻炼身体的场所。球队由男女员工混合组队,每周定有踢球的时间。姚殊在清华大学学习时就酷爱踢球,在伊利诺伊大学时还是中国留学生足球队队长。他自然也是微软业余球队的成员。正是在球队结下的深厚友谊,2008 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球队的队员一行三人,专程来北京观看三场比赛,并邀请姚殊同他们一起观看比赛,陪他们游览北京的名胜风景。

微软的亲和力不仅表现在外部环境方面,还表现在具有宽松的工作环境。

姚殊上午9 时或9 时半上班,下午6 时下班,极少有加班时间。办公楼内,牛奶、咖啡、果汁等饮料自由选择。给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姚殊在他的办公室编程时,竟然允许边编程序,边戴上耳机聆听音乐。微软的规矩是任务交给员工后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至于员工如何安排时间由员工自行决定 。可以说只问结果,不管过程。这样无形中使员工能够轻松应对工作任务,而不致感到有压力。

微软总部从领导层到公司员工提倡实干和创新精神。人所共知,比尔·盖茨就是从实干和创新起家的。他即便成为全球首富后也仍然坚持发扬实干和创新精神,使微软能够不断创新产品,使公司永葆青春,经久不衰。我就曾看过一个录像片,由比尔·盖茨登台亲自推介新产品。微软公司如发现自己的产品存在某方面的缺陷,便毫不犹豫地加以改进或放弃。2012 年11 月7 日《北京青年报》上刊登的《微软或将宣布MSN“下岗”》这一新闻中提到:“2005年5 月,微软在中国通过设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将MSN 带入中国,当时国内最火的即时通信工具是腾讯QQ,对此MSN 中国的管理层将其服务对象定位为商务人士。由于MSN 在全球通用,几乎成为外企白领必备的沟通工具。”后来用户发现“MSN 始终无法解决服务不稳定的毛病”,“其一直标榜的安全性最近两年问题不断,国内的MSN 用户频繁中病毒、被盗号却投诉无门,今年MSN 更是被诈骗分子盯上。”而微软于2011 年花费85 亿美元收购的互联网电话公司Skype,“其软件Skype 主要为用户提供免费的互联网电话服务,同时也可以提供与MSN 类似的即时通信服务”。“微软最新一季财报显示,Skype 在被微软收购后表现良好,用户数量增至2.5 亿,上一季度的通话时长环比增长50%,给微软的娱乐和设备部门带来了可观收入,这让微软有足够的底气将MSN 合并到Skype 中。”“微软放弃MSN 还有一个大背景,那就是移动互联网在全球兴起,即时通信工具竞争的主战场早已从PC 转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MSN 过于老迈的品牌形象显然无法吸引移动终端用户,而Skype 却深受全球年轻用户欢迎,这将帮助微软在移动领域建立优势。”

从这一新闻中我们不难看出微软是如何与时俱进,不断改进产品的结构,而立于不败之地的。2013 年9 月4 日的《北京青年报》以《微软54.4 亿欧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为题,在报道中提到:“根据微软与诺基亚签署的协议,微软将以37.9 亿欧元的价格收购诺基亚设备及服务业务部门,并以16.5 亿欧元的价格获得诺基亚的专利授权,总计收购价格为54.4 亿欧元。”“在协议条款下,微软将全面获得诺基亚的设备与服务业务,包括功能手机、智能设备业务,及行业领先的设计团队。此外,诺基亚所有设备及服务相关的生产、销售和市场活动以及相关支持部门也在此次收购的范围之列。”“收购完成后,大约将会有3.2 万名员工转到微软旗下。”微软的有关人士发布公开信称,“微软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为客户提供更多选择,促进Windows Phone 生态系统的发展。微软更是指出,此举能够防范苹果和谷歌在手机应用领域,以垄断地位妨碍创新。”尽管业内有人质疑收购后微软能否追上苹果、谷歌,但微软这一举措的出发点无疑是积极的,是包含创新精神的。

微软的亲和力和创新精神还表现在微软在北京开设高级研究院的行动中。

通过研究院交流科研新成果,培养计算机研发人才,实属难得的好途径。微软还曾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系主任张绂教授赴西雅图微软总部交流访问。姚殊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习和工作期间,张绂曾是姚殊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的导师。我问姚殊,张绂访问微软总部期间,是否宴请过老师。

姚殊说轮不到他宴请,微软已安排宴请,并邀他和其他来自清华的员工作陪。

比尔·盖茨以其人格魅力在员工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这无疑为微软的亲和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按彭博社2013 年5 月最新评估,盖茨个人财富价值727 亿美元,重回全球富豪榜榜首。但他从不炫富。他热心慈善事业,将他所创造的财富回馈社会,帮助急需帮助的人群。1998 年我参观访问华盛顿大学时,就参观了他以他母亲的名义,为华盛顿大学捐款建立的一座规模可观的教学实验楼。

微软总部的亲和力、上下齐心干事业、实干和创新精神多么值得国人学习和借鉴!

值得眷念的西雅图

1998 年1 月6 日,上午9 时10 分乘飞机离开旧金山,于11 时10 分抵达西雅图。住在微软公司为新员工安排的两室一厅的临时住房,临时住房属于低层的单栋单元房。室内设有足够的厨房用具,住宿者可以自行起伙用餐,颇为方便。后来姚殊租赁了一室一厅的住房,并选购了足够用的家具,才于1月10 日搬离了微软提供的临时住房。

在姚殊任职微软期间,利用节假日,姚殊带领我和治华,游览了一些西雅图有意义的地方。

首先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所参观的波音公司总部。1998 年1 月22 日上午9 时,姚殊驱车仅35 分钟即抵达波音工厂所在地。同微软总部给我们的感受颇为相似。波音公司的厂房看上去也是很不起眼,不过是一座长长排列的四层楼。

直到我们按序进入厂房内,乘坐电梯被运送到深约数十米的地下,沿着固定的参观路线行进时,眼前的景象使我们豁然开朗,惊叹不已。当我们向下俯瞰宽大的车间时,只见组装的巨型波音747 飞机历历在目,车间巨大,操作的职工人数并不多,足见机械化程度之高。当今国土资源十分珍贵,波音公司向地下深度发展的举措,真值得我们借鉴。西雅图地区人口约有62 万。其中很多人都在波音公司上班。西雅图真可谓飞机建造之城,难怪一直为世人仰慕。

其次是华盛顿湖的美景。姚殊每次前往西雅图中心,或到唐人街超市购物时,驱车都要穿过湖面上架起的大桥。无论阴晴或风雨天,湖面或浮光掠影,或细波涟漪,或风平浪静,总给人以亲切温顺的感觉。华盛顿湖之所以有如此吸引人的美景,是因为在西雅图的西北有一条华盛顿湖运河和一座希拉姆·奇腾登船闸。它是连接皮吉特湾的海水和华盛顿湖淡水的水道(因为西雅图正位于皮吉特湾和华盛顿湖之间的狭长地带上)。正是这座船闸既保持了湖面水位不变,又能保证水道的通航。

1998 年1 月30 日下午,天气晴朗,微风习习。姚殊带领我和治华游览了华盛顿公园。这是一个半岛型湖心公园,沿着湖边有宽阔的人行道。我们漫步在绿树丛丛的优雅环境之中,尽情地享受难得一见的景色。人行道上,时有身穿T 恤衫和短运动裤慢跑的男士,也时有携带孩子散步的女士。我们同他们虽然从不谋面,但相见时都点头示意,和谐相处。我们步行约一小时遂离岛返程。此时正夕阳西下,晚霞布满天空。远远望去,一座雪山正坐落在天际,真是美不胜收。

特别值得眷念的是华盛顿大学东亚研究所图书馆。华盛顿大学简称“华大”,因为拥有超过3000 名中国留学生被戏称为“华人大学”。其东亚研究所图书馆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1998 年2 月28 日,姚殊花75 美元办了一张借书证,随即借了几本感兴趣的书回家。借期是两周,如果没看完,可以续借。这个图书馆最为方便的是,读者可以直接到书库挑选各类图书。

仅就中文类而言,包括文学、历史、哲学、政治、新闻和美术等项。还有为数不少的地方志。在众多的文学书籍中,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王朝闻当时的新作《凤姐》。新闻类的图书包括大陆和台湾地区出版的多种著作。其中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教材《近代报刊史》和《报纸编辑》,有复旦大学的新闻教材。有台湾地区出版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方面的著作多部。我曾借阅台湾地区出版的几本我感兴趣的著作,并认真做了阅读笔记。我和姚殊对名人画册颇感兴趣,因此这方面的图书借阅较多。诸如古代著名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以及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等人的画册;现代著名画家任伯年、张大千、林风眠、吴冠中等人的画册。特别是《石涛绘画全集》

上、下册,我阅读得比较仔细,甚至将有的画作中的题款作了摘抄。还有石涛的《画谱语录》我亦作了摘抄。姚殊还饶有兴趣地借阅过一本甲骨文的书籍,我也比较认真地阅读过。所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我访美半年的精神生活。

特别值得眷念的还有华盛顿大学校园里的30 棵樱花树。1998 年3 月14日是个星期六,姚殊和我到东亚研究所图书馆借书,突然发现校园里30 棵樱花树开满了白色的樱花。由于没有带照相机,便于3 月15 日再次来华盛顿大 学踏赏樱花。可以说这里的樱花是我迄今为止观赏到的,树干最为高大、花朵最为漂亮的樱花。樱花树栽在两排教学楼围出的宽阔场地中。两排教学楼的屋顶均为翠绿色,场地铺满了深绿色的草坪,30 棵高约10 米的樱花树正盛开着一丛丛洁白的花朵。见此美妙绝伦的景色,谁的心灵能不为之震撼!我和姚殊一棵棵地仔细观赏。从树根到树干再到树枝都特别留意。我这才发现每棵树不仅枝繁叶茂,簇拥的花朵争奇斗艳,连树根脚下和树干的枝丫处也点缀着白色的鲜花。我们仰望高耸的树枝和树梢,只见白色的朵朵花瓣,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随着微风呈旋转的姿势,从上到下飘飘然坠下,而洒满绿色的草坪。我这才真正懂得了落英缤纷的含意。1998 年到2013 年虽然已相距15 年,每每想起这繁花似锦、多姿多彩的樱花,它们就鲜活地呈现在我的面前,难以忘怀。华盛顿大学四周没有围墙,每到樱花开放时节,《西雅图报》上还发消息,欢迎爱好者前往观赏。我们两次到樱花树下踏访时,只见三三两两的游人在绿草坪上铺上毯子,尽情享受樱花盛开带给他们的乐趣。

075

劳沫之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校园樱花树下留影。

076

劳沫之到西雅图郊外参观郁金香田园风光时留影。

还让我眷念不已的是西雅图郊外大田的郁金香花。1998 年4 月5 日下午近2 点钟,姚殊驱车一小时,来到一望无边的栽满郁金香花的大田游览。这是花农为城市提供花源的生产基地。广袤的郁金香大田竟有十几处之多。我们从下午三时到六时半仅看完六七处,真后悔没有安排一整天的时间。这里的郁金香不仅栽种的面积大,且品种繁多。放眼看去,真是五彩缤纷,斑斓多姿,千姿百态,蔚为壮观。色彩有粉红、洋红、橘红、紫红、纯白、纯黑、纯紫、纯蓝……而且株株花秆茁壮、花朵饱满。花秆有一米高左右,游人可以蹲在花秆下拍照。临近六时半,当我们兴致勃勃地赶往另一处大田时,没想到入口处一位工作人员说已经下班,无法进内观赏。我一时参观心切,不等姚殊上前交涉,便赶忙上前,操着不流畅的英语说道:“Sir,please let usget in for five minutes.”这位工作人员还有礼貌地询问姚殊:“Is she your mother?”

姚殊答曰:“Yes !”这位好心的工作人员听罢竟然让我们入内参观了十分钟。这一处的郁金香栽种在一片丘陵地上,排列整齐呈坡形,色彩有红色块,有白色块,有紫色块,有黄色块。我们匆匆拍了几张照片,看上去十分别致。

我们真打内心感谢这位友善的工作人员。临离开大田前,我们到郁金香销售点花3 美元买了10 枝含苞欲放的郁金香花,等我们回到家时,已是晚上8 时30 分。吃罢晚饭已是晚上11 时,姚殊连夜专门开车到24 小时营业的超市买了一个湛蓝色的花瓶,将10 枝郁金香插入瓶中。这10 枝花骨朵竟然都绽开了艳丽的色彩,持续了一个多星期。

刚到西雅图时,姚殊曾带领我和治华逛了逛美国享有盛名的海鲜市场—西雅图派克市场。这里干鲜果品和水产品摊位连成一片,市场繁荣。我们离开市场时还买了几袋西雅图生产的大粒杏仁干果。另外令人难忘的就是鱼市上的“飞鱼”,据说海鲜市场门口的鱼市创建于1930 年。这里的鱼市有着独特的出售方式。出售者“借着‘飞鱼秀’,让一条没有翅膀的鱼从前台伙计手中腾空而跃,嘴里还不忘吆喝着:‘一条鱼飞哦!’店里其他正在忙活的伙计齐声应和:‘一条鱼飞哦!’当后台伙计不差分毫地接着六七米开外飞来的大鱼,引来的岂止是喝彩欢呼声。原本有些犹豫的顾客在这种欢乐气氛的感召下,纷纷掏腰包下单”。(见2013 年4 月10 日《北京青年报》姚园所写《西雅图派克市场有绝活》一文。)姚园文中所描述的这一生动场景,那天我们很幸运地也目睹过,当时只感到很新奇独特。

我在西雅图还有幸逛了一次洋庙会。1998 年5 月22 日,姚殊陪我到华盛顿大学通讯传媒学院参观。我们索取了有关的介绍材料,询问了有关的情况。

得知学院设有自己的可供学生实习的电视台、演播室等设施,颇为羡慕。紧接着便到附近的一条街逛“庙会”。这个“庙会”是临时由一条长约千米、宽约百米的街道组成。街道两端临时封闭,禁止车辆通行。在“庙会”内设有多种摊位,有卖服装的,有卖工艺品的,有现场作画出售的,还有仿古董的艺术品。“庙会”上还有各种传统小吃的摊位。比如:现场爆炒玉米花,烤腊肠,以及其他不知名的传统小吃。这种自由灵活、出售商品者不需花钱买摊位,逛“庙会”者不需要买票入内。真可谓便民之举。不知国人能否借鉴?

新奇的雪山行也给我留下了深深的记忆。1998 年5 月23 日上午9 时50分至11 时50 分,姚殊驱车两小时,来到了西雅图风景胜地雷尼尔雪山脚下的一处名为天使乐园的游乐场。游乐场足有三个田径运动场那么大,全被深约一尺多的积雪覆盖。远处耸立着数株高大的长满丛丛深绿色树叶的杉树。游人多以它为背景拍摄雪景。整个游乐场全为天然形成,毫无人工雕琢的痕迹。徜徉在这片天然趣成的银色世界,游人仿佛进入仙境,尽情地、无忧无虑地享受大自然赐予的胜景,以致忘却尘世间的些许烦恼。这岂不是天使的乐园!游乐场附近设有宽敞的停车场及其他服务项目。只是天色转阴,天际慢慢变得阴暗起来,而未能观赏到远在天际的雪山的真面貌,不免有点遗憾。我们在天使乐园停留约三个小时便原路返回,到家时已是傍晚五点半。在往返的行程中,我们还饱赏了沿途无数的自然风光。有清澈见底的淙淙泉水,有从峭壁上飞奔直泻的瀑布,有盘山道两旁的原始森林,有令人后怕的深不见底的沟壑,还有穿过灌木丛林和绿草平原上条条畅通的公路。车辆在公路上行驶到一定距离,便见路旁设有服务站,驾驶者和乘客可以下车作短暂的休息。服务站里有清洁的卫生间,有免费的牛奶、咖啡等饮料。还设有能满足路人需要的小卖部。这既减轻了驾驶者和乘客长途跋涉的疲劳,也满足了他们一时的急需。

077

劳沫之在西雅图雪山风景区天使乐园的留影。

此外,西雅图人文明开车、爱护环境的美德也令人十分感动。在我探亲期间,姚殊在伊利诺伊大学的同学的母亲也来探亲。由于我们的住地都离超市较近,我和这位同学的母亲多次结伴步行往返于超市,常常要穿过高速公路的路口。当我们穿过路口时,如果碰上驶来的汽车,驾驶者便停下车来,用手示意,让我们先过马路。这的确减轻了我们过马路的紧张心情。离公路不远处,有一大片绿草地,还有开满玉兰花的树木和其他灌木林。一次,我们好奇地步入长长的绿草丛,惊奇地发现草丛中竟隐藏着无数只肥硕活泼可爱的兔子。有白色的、黑色的、灰色的,它们自由自在地在草丛中跳跃奔跑,见了我们也不逃跑。这全是因为西雅图人从来不会伤害这些小动物的缘故。

西雅图人不仅爱护街道两旁栽种的花草树木,就连高速公路旁的野草野花也爱护备至。西雅图的春夏之间,公路两旁开满了类似连翘的黄色花朵。一次,我和姚殊同学的母亲从超市回家时,随意地来到路边采摘了一两枝黄花准备拿回家插在花瓶里。正在这时,停在公路上几辆车的驾驶者都不约而同地以不可理解的眼光注视着我们的行为举止。这一刻,我的脸颊在发烧,真有无地自容之感。回到家里,姚殊说西雅图人十分爱护自然环境,连野草野花也不会随意采摘。在北京我居住的小区花园里,我曾同正在拔草维护花园的郭师傅交谈,向他询问为何栽花不多,所栽的花名贵好看的也不多。他说如果栽种名贵好看的花,常遭路人采摘。我亲眼见园中的紫荆、百日红和紫丁香开花的树枝被人折断。真期盼这种不爱护公共环境的陋习早日离我们而去。

从1998 年6 月我离开西雅图至今虽已长达15 年,但始终不忘与西雅图的那份情结,凡与西雅图有关的事都会引起我的关注。诸如我国订购了多少波音公司的大型客机,微软公司又生产了何种新产品,连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先生向中国老百姓推销华盛顿州盛产的甜樱桃的新闻也极感兴趣,并付之以行动,由姚殊在网上分两次订购了4 公斤从华盛顿州航运到北京的大樱桃。当樱桃送到我们面前时,姚殊说:“这樱桃就产于西雅图。”顿时,我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喜悦。《西雅图不眠之夜》《北京遇上西雅图》等与西雅图有关的影片我也未曾放过。

078

劳沫之在西雅图姚殊住地留影。

特别有意思的是,美国西部时间2013 年10 月17 日,由《北京青年》周刊主办的“达美航空·2013BQ 明星品牌价值榜”在美国西雅图盛大举行。《北京遇上西雅图》导演兼编剧薛晓璐获得“年度最具影响力导演”大奖,“年度最具价值”奖项由演员李晨获得。本次活动的主题为“品牌中国梦·耀动西雅图”,旨在评选出最具号召力的明星、最炙手可热的面孔、最精彩的商业代言案例和最具影响力的商业品牌。晚会现场,贝尔维尤市华裔市长李瑞麟为薛晓璐颁发了荣誉市民奖章。由薛晓璐导演的《北京遇上西雅图》今年年初上映,随后便在国内掀起了西雅图热,带动千万国人慕名前往西雅图。

为此,西雅图政府特别在机场专门设置中文标志。薛晓璐表示,她对西雅图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尤其是西雅图特有的慢节奏,可以让人有充分的时间享受生活(据《北京青年报》2013 年10 月21 日有关报道)。这又是一种国人与西雅图不同一般的情结。在此,我衷心祝愿西雅图更加繁荣昌盛,祝愿西雅图的湖光山色更加多姿多彩,祝愿西雅图的民众永远幸福安康。美丽的西雅图,我将永远怀念你!

2013 年10 月完稿

2018 年11 月修订

静谧和谐 瑰丽多彩

—袋鼠之国散记

我于1995 年6 月至10 月、2007 年6 月至2008 年4 月,先后两次到澳大利亚探亲,有幸在悉尼、堪培拉踏访了一些地方。所见所闻,点点滴滳,颇多感受,随意写来,聊表眷恋。

这是悉尼一所美术绘画设计学院。在宽敞明亮的画廊里,墙壁上挂满了题材多样、五彩斑斓的几十幅油画作品。学院正为两名毕业生举办优秀作品展,一名是我的女儿姚嵘,另一名是姚嵘的同班同学澳大利亚的女学生。在姚嵘作品的前面,悬挂了一张姚嵘的巨幅肖像照。照片上的姚嵘,仪表清瘦端庄,头梳披肩发,身着淡紫色的套装,显得光彩靓丽,富有朝气。照片后面陈列的二十多幅作品大都为抽象的油画,有几幅小尺寸的是设计的装饰画,还有两幅大尺寸的用线条描绘的抽象画,没有颜色,全用黑色线条,看上去也独具特色。事后得知,这个展览颇受好评。展览结束后,姚嵘有两幅作品被有关人士收购。

1996 年夏天,姚嵘利用回国探亲的一个月时间,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开办的计算机三维设计和平面设计两个班进修。北京的七八月份正是炎热异常的时候,姚嵘每天从红庙北里挤公共汽车赶到望京中央美院的新校舍区,上午听四小时的课,在中央美院食堂吃完午饭后,没有来得及休息,就接着听下午的课,也是四个小时。等回到家里,已经是亮灯的时候了。这样坚持了一个月直到领取两份结业证书。这该要多大的毅力啊!功夫不负有心人。姚嵘回悉尼后,凭借悉尼美术绘画设计学院的毕业证书和中央美术学院两份结业证书,终于在悉尼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被澳大利亚人办的服装设计公司聘为服饰设计员,她所设计的产品颇受老板的赏识。这份工作一直干到姚嵘因怀孕分娩无法坚持八小时上班,才忍痛辞职。当时老板再三挽留,也不得不放弃。

回想姚嵘留学澳大利亚的艰难历程,今天能够立足于悉尼,实属不易。

这是姚嵘奋力拼搏的结果。1990 年2 月9 日,刚过完二十岁生日的姚嵘,就同她哥哥的一位到澳大利亚读硕士研究生的女同学一起,乘飞机抵达悉尼,开始自费留学的生活。家里仅为她提供了一学期的学费和生活费。一学期过后,就全靠自己边打工边上学。她课余的时间不得不四处寻找工作。她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为一家设计公司设计了一条丝绸头巾,报酬是一百澳元。刚到悉尼不久,就挣到了一笔钱,她真是高兴极了。但这份工作耗时太多,影响正常学习,而未能坚持下来。后来她利用课余时间到一家华人办的服装厂做烫衣工,再后来被一家五星级酒店聘为服务员,后又到一家四星级酒店洗衣房工作,还兼做大厨,为酒店顾客做六七种早餐,有时要做二十多份。再后来利用星期六、星期天的休息时间(可享受双份工资)到医院为老年患者送药、送午茶和点心,生活过得也很艰苦。1995 年我和治华到悉尼看望她时,只见她每天早晨吃完早餐后,还带上自制的三明治(几片面包夹上午餐肉和生菜)到学校作为午餐。周末时早早起床,换上医院的工作服为病人送药送饭。她到悉尼遭遇到的最大挫折是,曾经被不知底细的人骗走了两千美元。她最终挺过来了。现在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已经买有四室两厅的HOUSE,有两辆上下班用的轿车。有一个年满八岁的正上小学的儿子。为了有时间照顾孩子,她和丈夫一起在一家超市经营一处商铺,还请了几个留学生做钟点工。姚嵘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好好过日子,将儿子培养成能够自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祝姚嵘如愿以偿!

当我一踏上悉尼这座城市,立刻就被她静谧和谐、瑰丽多彩的环境所吸引。

1995 年6 月,我第一次到悉尼时,姚嵘同从北京到悉尼自费留学的原中央乐团一位小提琴副首席合租印度人的一套两室一厅的单元房。十分显眼的是门前栽了一株枝繁叶茂、开满朵朵粉红色鲜花的山茶树。这是一座四层楼的公寓。待我住下来仔细观察,才发现从一层到四层的阳台上都栽满了应时的鲜花,而且勤于浇水除草护花的人竟都是已退休的老人。住在第二层的一位老年妇女曾经到中国旅游过,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她和她的女儿同姚嵘成了要好的朋友。一次在洗衣房里,这位老人热情地对我说:“Lucy(姚嵘的英文名)is a good girl !”我简单地回答了一句:“Thank you !”我和治华从北京仅带了两条丝巾送给这位老人。当我们回国时,她却将她在中国旅游时所购买的一件绣有中国龙图案的丝绸长袍回送给了我们。我们真不知该如何感谢她。姚嵘和小提琴副首席上学时,将大门钥匙放在门框上即可。这使我感到,这里不仅环境优美,人与人之间还能和谐相处。后来我到住地附近的马路散步时,才发现马路两旁住户的庭院里都栽有各种色彩的茶花、杜鹃花,香气宜人的丁香、栀子花,还有开满淡黄色花朵、叫不出名字的大树。真使人感到置身于鲜花盛开的花园之中。

079

劳沫之在悉尼植物园一处景点留影。摄于1995 年七八月间。

2007 年6 月,我第二次到悉尼时,上述感受更是强烈。此时姚嵘和丈夫已买了一所三室两厅两卫的住房。门前栽有一米见方的一大丛开满白色花朵的杜鹃花,还有栀子花和红色的茶花。约有五十平方米的后院里,东北角一棵约有两米高开满紫色花朵的常青树,树下有几棵热带令箭;院子的西侧摆满了大小花盆,有开花的,也有不开花的品种。房屋的东侧还有爬满墙的金银花。紧临后院的马路边有两棵高数米的石榴树。树上常有鸟雀飞上飞下,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再往北远眺,一座座别墅映衬在丛丛绿荫之中,看上去,开阔静谧美丽。但令我不解的是,在丛丛参天大树的枝干上却不曾见到一个鸟巢。不知是否因澳大利亚日照时间长,鸟儿为躲避暴晒而到更适合居住的地方安家了?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离姚嵘住处约五十米的甬道旁有一株约有两米高、枝叶茁壮的昙花,先后竟盛开了十八朵花,洁白如玉,形如喇叭,时开时谢,只有人观赏,无人采摘。姚嵘住房周边的马路旁有许多高大的开满一串串紫色花朵的丁香树,远远地就香气扑鼻。房子的四周有开着硕大花蕊的铁树,开着淡紫色的薰衣草、白色黄色紫红色的菊花、红色的扶桑、粉色的月季、黄色的仙鹤来,还有挂满柚子和香蕉果的大树。在临街的马路两旁,长有挂满浅紫色像刷子一样的花朵和开满粉色合欢的大树。还有一处长有数米高的热带仙人掌。真是繁花似锦,瑰丽多彩。姚嵘所在的小区里,住有澳大利亚人、韩国人、日本人、印度人,更多的则是华人。他们的职业有计算机软件工程师,有私营邮电所老板,有电话接线员,有营销商,有服饰设计员,有出租车司机,有搬运车老板,有油漆工,有清洁工,有家庭托儿所负责人……尽管职业不同,均能和睦相处。白天大人都忙着上班,孩子忙上学和上幼儿园,小区安静异常。

偶尔见有退休的老人为门前的花草浇水、剪枝、锄草。周末小区的几处网球场有成人打网球锻炼身体的,也有父亲教儿子学打网球的。几个游泳池也常有老人和孩子泡澡学游泳。更有三五成群的母亲推着童车,陪伴刚学走路的孩子在网球旁的场地上嬉戏游乐。显得和谐温馨!无论男女老少,日子过得从容不迫,静谧而不浮躁。据有关报刊载文,悉尼曾多次被有关国际组织评为宜居城市前十名之列(就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受教育程度和寿命长短等几方面状况评定)。难怪有的商人在香港做生意,却把家安在悉尼。居住在悉尼的还有越南人、马来西亚人、墨西哥人等世界各地的人,这就不足为奇了。

悉尼之所以被评为宜居城市前十名之列,我认为可能与政府对居民的衣、食、住、行诸方面贯穿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采取了许多便民措施有关。

无论是大小超市,还是高档商品与廉价商品的超市,各类商品十分丰富,比如服装类高低档的兼而有之,童装的品种繁多。最为方便的是,各类服装售后一个月内,凭发票可以随时退货或换货。出售食品和水果的超市给人以安全感。凡要临近保质期的糕点,均提前一周以上降价出售。香蕉、脐橙等各类水果临近保鲜期也都是降价出售。无论是高收入或低收入的居民,只要有份工作,均可享受银行的贷款购房购车。因此做到了家家住有所屋,行有所车。政府为了节省进口石油的用量,提倡座车改用自产的天然气。如登记改装每辆车可补贴2000 澳元。出行时从郊区乘火车到市内也很方便。乘公共汽车几乎每人都有座位。更别说“老、幼、病、残、孕”了。尤其难得的是,每辆公交车还为坐轮椅的乘客配有特殊的设施,汽车到站时,汽车可以向有门的一边倾斜,倾斜到车门口的脚踏板可以翻转,与街边的马路牙子形成约有上十度的斜坡,使坐轮椅的乘客能够自己上下车。一个星期天,我和女儿同租一套单元房的年轻夫妇到郊区的一个廉价商品超市采购蔬菜和水果。只见各类商品琳琅满目,犹如国内的大型菜市场。出售的蔬菜水果价格比市内超市便宜许多。凡人口多、收入有限的家庭,宁愿驱车一个多小时前往购买。

有趣的是,那次我和年轻夫妇购物临近结束时,市场一个出售铁杆芹菜的商家吆喝大甩卖,几十斤重一大竹筐的芹菜竟只售一澳元。我们买了一筐一星期都未吃完。唐人街超市的食品和日用品等商品品种那更是数不清。

在悉尼周末,无论是澳大利亚人还是华人,全家外出聚餐是常有的事。各类餐饮业的价格合理,颇受顾客欢迎。1995 年我到悉尼时,凡中午到比萨店自助就餐,每人仅4 澳元,各种比萨可敞开肚皮吃。同时还有各种蔬菜、水果、饮料、冰激凌任意挑选。2007 年我到悉尼时这样便宜的比萨店已不复存在,但花15 澳元可以买两盒比萨饼,三口之家可以足足吃一顿。还有到华人俱乐部就餐,40 澳元可选购鱼虾肉食和蔬菜五六道菜加主食。还有一些经营广东早茶午茶的饭店,生意兴隆,凡星期天顾客需排队叫号才能入座。

080

劳沫之在悉尼的一处海滩留影。摄于1995 年8 月4 日。

我两次到悉尼,最使我赞赏的是政府对民众医疗服务灵活多样的举措。

澳大利亚公民或持有绿卡的长居人口均享受免费医疗的待遇。住院、医生诊治、各种先进设备的检查,乃至动各种手术,都是免费的。但都是按一定程序进行,并不是患者有什么要求都一一照办。比如妇产科主治大夫经例行检查,认为孕妇可以自然分娩,即使家属要求行剖宫产医院也不会轻易改变自然分娩的建议。虽然住院及各种治疗等项目是免费的,但药费却是自费的。

大夫只给病人开处方,患者凭处方到有关药店买药。因此大夫不可能给患者开大处方,患者买回的药品也很少有浪费的现象。

在澳大利亚,公立综合医院、公立专科医院、私立医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家庭式诊所并存。开办私立医院或家庭式诊所负责行医的人员都是经过国家认定持有行医资格的。凡享有免费医疗的家庭,首先就近选择一家私人诊所的行医者作为家庭医生。无论是成人或儿童有病时先到诊所看病,诊所的行医者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或直接为患者开处方,或开转诊单,到有关的公立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或私立医院作进一步的检查治疗。无论是到诊所或需转院看病时,都不需要到现场挂号,患者只需提前一天用电话预约就诊时间即可。到诊所看病还有特别方便的地方就是,成人带上儿童可以请家庭医生既为成人看病,也为儿童看病。这就为患者节约了很多时间。对此,我就有过切身的感受。我陪女儿每次作产前检查时只需事先预约时间。女儿生产后,陪女儿带着孩子定期预约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检查身体(一次两名医务人员还登门为孩子作检查)。还陪女儿和孩子一起预约到诊所看病,诊所的行医者既为女儿开转诊单,也为孩子开转诊单,并代为预约时间。我还陪女儿带孩子到所转诊的私立医院和专科医院为孩子检查身体。这样看病,真是方便极了。据说到公立大医院看急诊时却要排队就诊。不知是看急诊的大夫人手少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还有到各类医疗单位看病候诊的环境也很肃静。有的公立大医院对候诊者的服务更是温馨。候诊厅备有速溶咖啡、咖啡伴侣、滚烫的开水,还有一小包一小包的饼干,供候诊者选用。有的服务员还为候诊的长者递送热饮料。

这里看病如此方便,虽然与人口少有关系,但与政府对医疗服务采取了灵活多样的举措也有直接关系。比如单就家庭式诊所来说,我陪女儿带孩子检查身体、注射防预针时,就遇到了三种形式。一种是女儿选择的家庭医生周大夫同丈夫一起办的诊所。两口子都是从我国厦门到悉尼有关医学院留学毕业取得行医资格后而开业的。规模较大,医疗服务人员较多,每天预约看病的人也较多。一种是夫妻店,男的行医,女的做护理。还有一种是仅有行医者一人的小诊所。行医者为新加坡人。不知是他不会汉语还是不愿多说英语,为孩子打完防预针后,很少同就诊者说话交流。

澳大利亚国土面积769.2 万平方公里,人口却只有2486 万。因此,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提倡每个家庭优生多生子女。育龄妇女每生一个孩子政府都给予补助。周末或星期天我陪女儿上超市购物时,经常见澳大利亚夫妇携带两三个孩子一起购物餐饮。我们结识一对来自台湾的夫妇,他们的大女儿和女婿都是儿科大夫,女婿在一家私立儿童医院当大夫。这对年轻夫妇竟生育了四个孩子。女士只好放弃了工作,当起全职妈妈。奇怪的是,我女儿结识的华人朋友除了少数几家生育了两个孩子以外,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许多华人的家庭对孩子精心培育。如同国内许多家长一样,为孩子挑选好的托儿所、好的幼儿园、好的小学,力争孩子能考上重点中学,直到考上一流的大学。为了孩子能上重点中学,不惜花重金买房将家迁到有好中学的社区居住。

为了开发孩子的智力,华人的家庭还为上幼儿园年龄的孩子请家教,或教孩子学钢琴、学美术、学打网球、学游泳。他们的一门心思就是,力争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

悉尼众多的国家公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所有的国家公园都免费向游人开放。

我最先游览的是悉尼植物园。宽阔的绿草坪,根深叶茂、树干茁壮的桉树,多姿多彩的灌木丛,小池塘里在水中自由游弋的羽毛黑黄相间的鸭群,游人同它们咫尺相见,它们也毫不在意,依然优哉游哉。

       接下来,两次游览了海德公园。一次是白天。公园规模十分壮观。有巨型的喷泉塔。喷泉层层叠叠涌动,游人坐在喷泉圆形台座上欢快地观赏园中的美景。树干笔直翠绿、根座如酒瓶的参天大树,整齐排列耸立在绿草坪上,任由游人依偎拍照。一次是华灯初上的夜间。公园显得静悄悄的。不时见有小松鼠在绿色草坪中跳跃,还见有小树熊在大树根部周围攀上攀下,游人靠近大树,它们也不逃避。

081

劳沫之在悉尼海德公园留影。摄于1995 年六七月间。

一个星期天,女儿驱车带我游玩了另一处国家公园。园中湖水清澈见底,园内环境优美,坐在湖边岩石上拍照,好不惬意。公园另一处,只见鸭群在池子中游来游去。园中参天大树林立。更为可观的是,树丛中停歇了许多如孔雀样硕大的白色鹦鹉。见游人坐在公园的台桌旁餐饮时,竟然毫不惧怕地飞到台桌上向游人讨食。游人用面包喂了一只又来一只,直到游人喂完了所有的面包,它们才飞回树丛。有的文章写到,在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的首府珀斯,有数不清的鹦鹉。这里的鹦鹉有一种怪癖,喜欢吃草根部分的一些东西(不知是根部,还是根部下面的虫子)。被鹦鹉翻过来的草根在碧绿的草地上格外显眼,到处是黑土。但澳大利亚人容忍鹦鹉对草地的破坏。原来,在澳大利亚,动物的地位绝对不亚于人类的地位。因此,澳大利亚鹦鹉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参阅《北京青年报》2013 年4 月17 日关裕年所写文章)。难怪公园里的鹦鹉能够随心所欲地飞来飞去,做到同游人和谐相处。据说世界上大部分鹦鹉都是澳大利亚种。

082

劳沫之在悉尼城内一处日本公园留影。摄于1995 年10 月。

还有一种设施比较单一的公园,在辽阔的绿草坪上只有儿童运动场。场地里设有秋千、大小滑梯、攀缘的支架、跷跷板等项目,供附近小区居民带孩子前往游玩。

再有就是滨海公园。临靠海边的走廊,有坚固的石砌栏杆,走廊旁有供游人歇息的长靠背椅。一次当我们刚一坐下,就飞来一大群白色的海鸥围着我们叫个不停,直到我们喂完了手中的食物,离开座椅,它们才飞离。还有一次正午,我们一行四人,坐在海边的一个大草坪上吃比萨,又招来了一大群海鸥围着我们飞上飞下。我们将小块的比萨向空中抛去,机灵的海鸥竟能准确地衔到嘴里。真感叹鸟和人相处得如此和谐。

       另有一个星期天,一对友人夫妇陪我们畅游了另一处滨海公园。驱车约有两小时,路经乌龙岗,到达大海边。岸上有高高的白色灯塔。海中汹涌翻滚的波涛层层地向悬崖边扑来。波浪中还有勇敢的年轻人站在漂浮的舢板上冲浪。最为扣人心弦的是在靠悬崖的涵洞中不时窜出上十米高的水柱,和轰隆隆的音响。我们走在岸上还见到一种奇观:无际的大海突然南北分明变成了两种颜色。靠南的海面阳光熠熠,海水亮丽;靠北的海面却阴沉沉,海水昏暗异常。此景颇使人感到诧异。当我们仰望天空时才发觉,这是天空的云彩在作怪。有阳光照耀的云彩,照射在海中海水自然亮丽。而阴云密布云彩的折射,便使海水变得阴沉昏暗。

083

在悉尼的一处绿草坪上,姚治华、劳沫之和姚嵘为海鸥喂食的情景。摄于1995 年七八月间。

下面谈谈畅游悉尼港的情景。一位朋友带领我离住地不远的游轮码头上船,从左岸到右岸绕悉尼港转了一大圈,约有一个多小时,悉尼歌剧院、悉尼港口大桥、悉尼港两岸具有特点的高楼大厦、停泊在港湾的游轮和货轮等景色尽收眼底。又一个星期天,女儿陪我来到了造型奇特的悉尼歌剧院现场。“它洁白晶莹半弧尖耸的外形,远远望去,犹如张开的贝壳,绽放的花瓣,更像是一组扬起的风帆。悉尼歌剧院已成了这座城市,甚至澳大利亚的象征,人们称之为20 世纪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引自《澳大利亚地图册》第85页,中国地图出版社2012 年4 月修订本)在游轮上远距离眺望时,感到剧院好像置身海水中。而当我近距离接触它时,才发现它是如此高大,如此雄伟。在剧院的屋檐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海的存在。据介绍:“它三面环水,整个建筑占地1.8 万平方米,长183 米,宽118 米。门前大台阶,宽90 米,桃红色花岗石铺面,据说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室外台阶。”(引文同前)屋檐下有许多类似小亭子的建筑独具特色,可供游人拍照。据说歌剧院旁出售的蛋卷冰激凌质量最佳、最有特色,品尝后果然名不虚传。最后一次到悉尼港时,特地登上停泊在港湾的美国来访的大型客轮上参观。从船头到船尾浏览了一圈,颇开眼界。从有关资料得知,“悉尼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天然良港。港区在杰克逊湾内,离海口8 千米。这个海岬作为天然屏障,挡住了太平洋上的狂风巨浪。港内潮差很小,无须修建防波堤或拦潮闸。悉尼港水深港阔,吃水10 米的巨轮能随时出入”。(引文同上第84 页)由于到悉尼歌剧院不易泊车,这次未能亲临歌剧院,只是以歌剧院为背景拍了几张照片。

084

劳沫之在悉尼港口大桥脚下留影,远景为悉尼歌剧院。摄于1995 年八九月间。

085

劳沫之在悉尼歌剧院场地留影。摄于1995 年六七月间。

我还同友人一起,到市中心悉尼最高的建筑—悉尼塔顶观光就餐。这座金黄色的电视塔塔高305 米,超过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站在塔顶四周,可以鸟瞰悉尼全景,好不壮哉!我还同女儿一起坐在达令港绿色的草坪上观看过新年的焰火,观看停泊在港湾的众多白色的游轮,在五彩缤纷的灯光照耀下,许多独特建筑和大小游轮的倒影在海水中摇曳闪动,真是美轮美奂。

悉尼既然是世界著名的海湾城市,就不能不提到它美丽的海滩。1995 年10 月,在我即将离开悉尼回北京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小提琴副首席开车,带领我和姚嵘来到了悉尼最漂亮的邦代海滩。尽管此时并非澳大利亚的夏天,海滩浴场中不见游泳者的身影,但从东到西近百米宽大的海滩上铺满细白柔软沙粒的场景仍然吸引了我。我好奇地迈步其间,来回走动,体验它带给游泳者的愉悦和温暖。在海滩的边沿处,还见到一位环卫工人手拿工具正在将从海滩上清理出的饮料瓶、海水漂流的杂物等垃圾投入特设的垃圾桶之中。

从中可以感受到,环卫工人如何长年坚持不懈,用他们勤劳的双手爱护海滩优美环境精神之可贵。

难忘的堪培拉之行。

1995 年10 月1 日,女儿和我及同屋的一对年轻夫妇(此时小提琴副首席的爱人刚从北京抵悉尼),清晨六时许就自驾车前往堪培拉。除了参观堪培拉的景点之外,还要踏看正在举办的郁金香花展。这天正逢我国的国庆日,这对爱好音乐的夫妇将刚从国内带来的一张《红太阳颂》专辑在车内大声放送。歌颂毛主席的歌曲一首接一首地唱个不停,歌曲中还穿插着“毛主席万岁万万岁”的口号声。在异国他乡以这种形式度过我们的国庆节,真是别有一番滋味。行车四个多小时,于十时多到达堪培拉。我们决定先观赏郁金香花展。

这天阳光灿烂,五六处大田中盛开的郁金香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五颜六色的花朵,有白色的、黄色的、粉色的、紫色的,还有黑色的。株株枝杆茁壮,随风摇摆婀娜多姿。有的花朵争妍绽放,有的含苞欲放,吸引游客不停地拍照留影。除花展外,还有许多临时搭建的摊位,或出售纪念品,或出售食品。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还有无数年轻人骑着摩托车前来助兴。真是热闹非凡,如同庙会。

086

1995 年10 月1 日,劳沫之到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参观国会大厦,在旁侧的国会山上留影。

下午我们首先参观了堪培拉议会大厦。着重踏看了众议院和参议院的议事厅。两院议事厅的座位排列都是马蹄形。由于众议院有150 名议员,参议院只有76 名议员,因此座位的数量有所区别。我们站在楼上向下俯视,两院议事厅的恢宏场景一目了然。据说议会大厦占地32 万平方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议会大厦之一。议会大厦坐落在首都山上。我们从议事厅出来,沿着绿草地攀登至议会大厦的顶端。这是一个成弧形的长满绿草的规模宏伟的山冈。山冈上巨大的四脚支架撑起高耸的旗杆。旗杆上飘扬着深蓝色的澳大利亚国旗。据说这个旗杆高81 米,重220 吨,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不锈钢结构之一。

我们站在旗杆旁向前方远远望去,是伸延数百米的中轴线。中轴线上绿草如茵,有巨大的广场,中轴线两旁有整齐的建筑,有茂密的丛林。规模之大令人赞叹。

接着参观了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据史料记载,“澳大利亚本土从未发生过大规模战争,但澳军曾在国外参战11 次”。“一战时,澳大利亚总人口不到500 万,但入伍人数达41.6 万。澳军和新西兰军队共同组建澳新军团,参加了1915 年在土耳其加利波利半岛的战役,损失极为惨重。澳军总计在一战中有6 万人阵亡。二战时,日本轰炸达尔文港。 澳大利亚先后有98.9 万人参军,保家卫国,与盟军并肩作战,为打败法西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有3.3 万人献出了生命。”(引自中国地图出版社2012 年4 月修订版《澳大利亚地图册》

第98 页)纪念馆对上述参战的历程做了比较详尽生动的展示。有实物、有模型、有雕塑(全身武装的战士如真人一样高大)、有再现战争栩栩如生的场面。

我看后颇受感动。战争纪念馆两边的场地上,还停放着各式各样的大炮、坦克、装甲车、飞机及其他装备。我们在这些武器和装备中穿来穿去,增加了许多对战争的感性知识。同时,我内心里也深深敬佩澳大利亚人的献身精神。

遗憾的是,我们在堪培拉停留的时间有限,未能参观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

约下午五时,我们便驱车赶回悉尼。到悉尼时已是晚上九时多。在一家自助餐馆每人花了15 澳元,饱食了一顿大对虾和其他食品。到达住地已近十一时。

虽觉有点疲劳,但却为这一天丰富多彩的游历而回味无穷。

2012 年12 月完稿

东瀛行纪事

1992 年12 月初至12 月下旬,经国家教委批准,我以公派名义,前往日本执行考察访问任务。同姚治华一起,先后赴日本名古屋、京都奈良、茨城、水户、千叶、栃木、筑波、热海和东京等地考察访问。虽然在日本停留只有二十来天,接触的人和事却一直留在记忆里,下面仅撮要叙述之,以资纪念。

姚治华画展获成功

受名古屋爱知日中青年研修协会理事长丹羽惠造的邀请,在名古屋举办姚治华画展。画展开幕之前,名古屋市长在议会大厅接见了姚治华画家,姚治华当场将所创作的中国画《日出》(黄山胜景)赠送市长,受到热诚赞扬。画展开幕后,又受到名古屋议会上十位议员的赏识,踊跃收藏其作品。

087

姚治华画展开幕之前,名古屋市长在议会大厅接见了画家,姚治华(劳沫之陪同)当场将所创作的中国画《日出》(黄山胜景)赠送市长的情景。

在画展的空隙,邀请者陪同我们参观了名古屋市第一名胜名古屋城。“名古屋城是江户幕府创建者德川家康下令建造的代表性平地城堡,作为控制关东、关西交通要道的据点。它动工于1609 年,于1614 年全部完成城体建设,集当时建筑技术的精华,以豪壮坚固的结构名闻天下。”(见中国地图出版社《日本地图册》第85 页。2008 年1 月第1 版,2012 年4 月修订)我们亲临现场,登上城堡观赏,不仅感到其结构“豪壮坚固”,而且美丽绝伦独具一格。还参观了城堡内陈列的有关文物。城堡的负责人热情地将城堡屋脊两端所用的两片浅黄色瓦当复制品送给我们留作纪念。

金戒指失而复得

名古屋港在名古屋市区南部,是日本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之一,年吞吐量上亿吨。这里有日本最大的水族馆,馆内“展示着从日本到南极的5 个水域里生活的大约450 类、总数达3 万多种生物”。(引文出处同上)12 月初,我们有幸前往参观。上午8 时入馆,参观到10 时休息。突然,我发现手指上的金戒指丢失。参观各种海中水生鱼类、蟹类、海星、海龟、贝类等陈列橱窗时,展室是不开灯的,参观者是在黑暗中行走的,我手拿佳能相机,但无法拍照。

金戒指是在黑暗中丢失的。陪同参观的一位在日研修的女士得知后,到入口处告知服务人员丢失戒指之事,嘱托如果有人捡到请代为保管。等到参观到12 时,走出水族馆时,那位研修女士到入口服务处询问,竟然有人将拾得的金戒指交到了服务处。金戒指失而复得,我真打心眼里佩服日本民众精神文明之可贵!

水族馆最使我难忘的是约200 平方米宽大的企鹅馆。我曾以《名古屋港水族馆》为题,在1993 年6 月11 日的《北京晚报》国际专刊上写有一篇短文,附录如下:

日本十二大名城之一的名古屋城有一个现代化的名古屋港水族馆。

一进水族馆,首先是一个宽约30 米、高约3 米的“黑潮大水槽”。只见上千尾各种斑斓的海洋鱼,在玻璃水槽内左右上下游来游去。再现了日本海洋鱼类多姿多彩的生动景象。接下来是深海地形模型水槽,展示了神秘莫测的海底生物世界。陈列馆内并配有特殊的影像放映装置,使看影像的参观者如同坐在潜水艇里感受海底探险的滋味。

反映赤道海壮观的有礁石大水槽和海龟洄游水槽。在礁石大水槽里,有海滩下五颜六色的礁石和珊瑚,有数不清的、游动着的热带鱼。在圆形的海龟洄游大水槽里,数只巨大的海龟或向左或向右欢快地游弋着。

最吸引人的是呈现南极企鹅生活环境的大水槽。这个水槽几百米宽,高四五米,里面栖息着数十只企鹅。企鹅所生活的水槽内的气温同南极相近。

设计的山丘和地面覆盖着皑皑白雪。山丘和雪地上的企鹅,或伫立,或摇摇摆摆走动,或左顾右盼,神态各异。在附设的一米多深的水潭里,还有数只穿梭于水中的企鹅。它们的动作同在岸上的企鹅相比,要敏捷、灵巧、自如得多。

在离出口不远的平地上,还有一个长方形的水沙石盘。沙石露出水面,沙石缝里像海滩的礁石缝里那样,躲藏着小小的海蟹。

这个水族馆可说是海洋世界的一个缩影。在短短的四个小时里,就可使游人对海的世界有个具体形象的认识和真切的感受。

拜谒周恩来总理诗碑

周恩来总理诗碑坐落在京都市岚山。“岚山在京都西北山区,素有‘京都第一名胜’之称。这一带山清水秀,春季樱花如云,秋季红叶满山,风景特别美丽。”(见《日本地图册》第97 页)我们12 月7 日拜谒时,四周遍布红叶树,地上铺满了红叶。我兴奋不已地在碑前摄影留念,并拾起了几片红叶,夹在我的相册里保存至今。

088

劳沫之拜谒周恩来总理诗碑时留影。摄于1992 年12 月7 日。

诗碑上镌刻的诗名为《雨中岚山》,周恩来同志作于1919 年4 月5 日,诗的全文是:

雨中二次游岚山,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到尽处突见一山高,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潇潇雨,雾蒙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

“一九一七年九月,周恩来同志满怀着寻求真理的热情,来到了日本的首都—东京,他一面在神田区的东亚高等预备学校学习日文和补习大学的各门功课,一面关切地考察日本现实社会的状况。”“特别使他不能容忍的,是日本军阀疯狂的军国主义的叫嚣和对中华民族的肆意欺侮。他目睹日本社会乌烟瘴气的黑暗现状,感到自己寻求真理、救国救民的心愿不能如愿以偿。

愤恨、痛心、苦闷和誓雪国耻的决心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茫然,不知道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正当周恩来同志在黑暗中苦苦摸索的时候,在北方的俄国爆发了震撼世界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的消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传到了日本。”使他“已经在阴云密布的黑暗世界中看到了一线的光明—一个新世界的曙光,使他摆脱了苦闷、渺茫的心境”。(见胡华《青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同志》第21—23 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 年12 月北京第1 版)《雨中岚山》就是他这种心境的生动写照。周恩来同志为献身革命事业,毅然弃学回国,告别了他求学一年半的日本。

离开岚山诗碑已近黄昏。乘木船抵岚山温泉—岚峡馆下榻。在木船上只见山坡上五彩缤纷的丛林若隐若现。在下榻的岚峡馆房间里,窗下可见峡江水滚滚奔流,室内有小型的温泉浴池备用。沐浴后,穿上岚峡馆提供的日本和服进晚餐,颇感轻松惬意。

国宝文物备受爱护

从公元794 年建都开始到1868 年的一千多年间,京都就一直是日本的首都,它既是日本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日本的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京都有许多名胜古迹和寺院。

接待者曾带领我们参观过京都二条城,它和旧皇宫一样,是京都的名胜古迹。建于1603 年。当时德川家康统一了日本,在江户(今为东京)设立了幕府。由于天皇的皇宫在京都,所以他在京都造了一座二条城作为宅邸,以便从东京来朝时有个住处。建筑古色古香,环境幽静。(参见《日本地图册》

第97 页)

在我们参观的寺院中,有现存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筑—东大寺。它被誉为日本国宝,大佛殿高46 米,正面东西宽度57 米,南北深50 米。大佛殿中的神坛上放置着高15 米以上大佛像—卢舍那佛。我们进大佛殿参观前,都必须换上寺院特备的拖鞋(参观所有的文物寺院都须换拖鞋)。面对大佛像时,禁止高声喧哗。

2017 年5 月13 日,我在收视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文明之旅》节目时,正在播出复旦大学历史系韩教授深度解析河南龙门石窟(营造时间长达四百年)中以武则天形象为模本雕塑的佛像和其他佛像所包含的深刻寓意。

此石窟雕塑不愧为唐代石窟雕塑之瑰宝。韩教授并谈及,当年日本皇室一位成员十分推崇武则天,建日本东大寺时,遂将其17 米多高的大佛形象雕塑复制在寺内。此时我才得知,这尊大佛的形象竟来自河南龙门石窟。

我们还前往鹿苑寺参观了幽雅美丽的园林式寺院—金阁寺。它为三层的木质结构,坐落在日本著名的镜湖旁。三面被绿色丛林环抱,正面的镜湖碧水如茵。其夜景更是金碧辉煌,加上湖水中衬托金阁寺的倒影,显得十分恢宏壮观。我们曾以它为背景摄影留念。

再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曾亲临中国唐代高僧鉴真的座堂—唐招提寺前参观。不巧的是寺门紧锁,正值寺内做保护性的修缮。我们只好在围墙外缅怀这位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非凡地位的高僧。据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军在《五台山佛光寺发现记》(载2017 年7 月5 日《北京青年报》)一文中指出,鉴真大师赴日本所盖的这座唐招提寺完全是中国式的。可能是请中国工匠前往建造的,因此唐招提寺是地道的唐朝建筑风格。

089

在鹿苑寺参观幽雅美丽的园林式寺院—金阁寺,姚治华、劳沫之同翻译顾威女士一起留影。

留影富士山脚下

2013 年9 月2 日第35 期《三联生活周刊》主笔袁越所写《翻越富士山》

一文中是这样介绍富士山的:

“富士山海拔3776 米,是日本第一高峰,也是日本的象征,但几乎所有的富士山照片都是远眺,而且大都摄于冬季,被白雪覆盖的锥形山峰左右对称,完美得甚至有些不真实。”

我和姚治华在富士山脚下留影时,也是“远眺”富士山。12 月的日本也算是“冬季”了,锥形的山峰也“被白雪覆盖”,十分壮丽!

文章还写到,2013 年6 月22 日,富士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说明联合国专家们更看重富士山的文化意义。京都自公元794 年建都开始就一直是日本的文化中心。文章还提到,一位日本导游说,在日本的文化传统中,山是宗教的象征,日本人把山看成是神的身体,登山是一种最高级的祭祀方式。难怪“日本人喜欢登山,攀登富士山几乎是日本人的成人礼”。

        但是,富士山也有另外一面。它毕竟是一座活火山,随时有喷发的可能。我曾在电视新闻中看到过悲惨的一幕,当众多攀登者兴致勃勃地登上富士山山顶时,火山突然喷发,许多攀登者来不及逃生,而葬身于奔腾的泥浆和熊熊烈焰所形成的火海之中。看来,如何选择安全的时机登山至关重要。

090

姚治华、劳沫之在富士山脚下留影。摄于1992 年12 月初。

参观水户弘道馆

12 月上旬,我们到达茨城县时,受到茨城县日中恳话会的热情接待。并特意在一处宽大的宴会厅举办晚宴,以丰盛的具有日本特色品味的菜肴招待我们,有十多位茨城县日中恳话会的有关人士出席作陪。茨城县日中恳话会副会长菊池不二夫先生还亲自带领我们参观了水户弘道馆。1993 年8 月11 日,《北京晚报》上曾发表了我写的一篇短文:《忆水户弘道馆》,文中记述了当时参观的具体情况,这里附录如下:

当我收到日本朋友菊池不二夫先生寄来我们在水户活动的照片时,我的思绪一下子飞到了水户弘道馆。

水户弘道馆是一座古色古香庙宇式的建筑,环境肃穆而幽静。这所被日本列为“特别史迹”的弘道馆,是日本江户时代最大的藩校。由水户九代藩主德川齐昭于1841 年开馆。从开始到闭馆约32 年。当时,在水户藩财政穷困、外国列强的威胁增大、幕藩体制面临危机的情况之下,德川齐昭着手藩政改革。建立藩校,用改革的观点对藩士子弟进行教育,便是藩政改革的内容之一。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弘道馆在广泛开设军事科学、音乐、天文学、几何学、数学和医学等课程中,将我国孔子的儒学列在学习的首要位置,并在馆内建立了一座孔子庙。现在孔子庙依然矗立在弘道馆的东北角。

直到我们步入馆内,看了介绍,才领悟茨城县日中恳话会副会长菊池不二夫先生亲自带领我们来此参观的用心。原来这“弘道馆”的馆名,竟是根据《论语》一书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语句确定的。这想必是孔子向其弟子提倡的天下如果不太平(即天下无道),就需要众人一起来从事改变现实的工作这一主张,适应了当时藩政改革的需要。

我们按顺序参观,来到一间约有165 平方米大、用作询问学识的正厅,只见正面的墙壁上方,醒目地悬挂了一幅长方形的用中文书写“游于艺”三字的匾额。有意思的是,这“游于艺”三字也出自《论语》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之句。这是孔子教育学生的内容之一。可见当时弘道馆对孔子教育学生的内容和方法之推崇。菊池不二夫先生特意以这幅匾额为背景,让我们合影留念。

091

姚治华、劳沫之参观水户弘道馆时,在“游于艺”匾额前,同日本友人一起的合影。自左至右依次为茨城县鹿岛港司建设株式会社的菊池次男先生、茨城县日中恳话会副会长菊池不二夫先生、姚治华、劳沫之。摄于1992 年12 月19 日。

我们还兴致勃勃地浏览了陈列室。仰望墙上十几个镜框,许多当年弘道讲学之士的画像惟妙惟肖。玻璃橱窗里摆满了当时的一些文物。我们欣喜地发现,其中还排列着年久发黄的《大学》《中庸》《论语》等书籍,以及中国的绘画和书法作品。

尽管这次参观短促,然而,那弘道馆的馆名,那发黄的《大学》《中庸》

《论语》,那静谧的孔子庙,却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赴茨城县鹿岛港临海工业区观光

关于这次观光的概况,在1983 年8 月22 日的《北京日报》上发表我所写的短文《宁静优美的鹿岛港工业区》中做了具体叙述,现附录如下:

我们到达日本千叶市的当天上午,茨城县鹿岛港司建设株式会社的菊池次男先生,驾驶一辆白色小轿车载着我们赴鹿岛港临海工业区观光,小车一直穿行在港区道路两旁的绿色灌木丛中。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耸入云的十多座红白相间的烟囱,有的正冒着缕缕白烟。菊池先生告诉我们,它们大都属于生产电力和蒸气的四个热力发电所和一个火力发电所。

小车在港湾东岸的码头边沿停住了,我们下车向隔海数百米的西岸望去。

只见高高低低约有十七八座烟囱错落有致地排列在那里。菊池先生说,那一大片是一座年产1000 万吨钢管、钢板的大型炼钢厂。

接着,菊池先生带领我们游览临海的鹿岛港公园,园内遍布雪松、杉树、棕榈树和常青树。空气湿润清新,环境宁静优美。我们参观了港公园展望塔。

塔高52 米,塔顶可容纳30 人。我们乘电梯直达塔顶。站在塔顶远眺,前方湛蓝湛蓝的海面风平浪静。东岸的不远处,数十个白色大油罐星罗棋布。那是生产轻、重油和石炭等产品的大型石油精制厂。坐落在南岸的,有大型饲料厂及其仓库。在港湾的轮船码头附近,我们看到两位老人坐在石堤上手持钓竿,正耐心地等待鱼蟹上钩。港公园是职工下班后的休息场所,也是儿童和青年人的游乐场所。港湾一排排的职工宿舍近在咫尺。

鹿岛港是个25 年前完全用人工填海建成的大港。目前全港共有4 万多人。

这个现代化的临海工业区,有铁、钢、石油、石炭、化学、食品、土石、金属、机械、食料、饲料、电气、热供给及其他行业,总共有83 个企业。拥有如此多的企业,而工业区的环境却如此清新、宁静、优美,这不能不使我们倍感惊讶!原来,这里的环保工作所以做得好,除了有赖于工业设备现代化程度高以外,这个港的建设者们十分注意综合治理,这是个主要因素。港区专门设有废油处理场、海洋污染防止对策协会、灾害对策协会等机构,人们精心保护环境,努力使现代化工业真正造福于人民。

到日本友人家做客

应日本水墨画家中村樱将的邀请,我同姚治华一起到水户画家举办的水墨画培训班讲学。在讲学过程中,姚治华用日本画片纸作画多幅,受到学员们的欢迎和收藏。我们参观了在茨城水户美术馆展出的中村樱将的水墨画展。

姚治华还参加了由日本水樱会举办的第10 回水樱会画展。姚治华1992 年12月在日本创作的《东海日出》作为“特别出品”的参展作品参加了展览。

1993 年出版第10 回水樱会画展水墨画图录画册时,《东海日出》被安排在显要位置,并刊登了两幅照片,一幅为姚治华同中村樱将、菊池不二夫和译员一起的合影,一幅为姚治华和我在日本访问期间的合影。

在上述活动的间隙,中村樱将及夫人邀请姚治华和我到他们的乡村别墅做客。别墅为常见的日本式建筑,屋顶用湛蓝色的砖瓦铺盖,墙壁和门窗为木质结构。共两层楼。屋前有稻田,房屋对面的小山坡上植满了挺拔的杉树。中村樱将的画室在二层的阁楼上。晚餐后,让我们睡榻榻米,用电褥子取暖。临睡前,画家夫人帮我们穿上他们的男士和女士的和服,别有一番情趣。中村樱将多才多艺,会唱日本民谣,如《拉网小调》《四季歌》等。临走时还送姚治华一盘录制其歌唱的音乐磁带。中村樱将还特意带领我们到“北茨城·五浦”著名景点观光。姚治华饶有兴趣地在速写纸上写生留念。

093

姚治华、劳沫之下榻画家中村樱将的乡村别墅。画家的夫人热情地为姚治华和劳沫之穿上他们的和服,别有一番情趣。

092

姚治华、劳沫之下榻画家中村樱将的乡村别墅时的留影。

随后,到中村樱将夫人之兄(为当地商会会长)家做客,住宿三天。为了便于交流,专门请了一位中国留学生到家做翻译。全家人陪我们游览东海,见东海岸旁的神社矗立在礁石和海水之中。姚治华回到住所当即用日本画片纸创作《东海日出》水墨画一幅,赠商会会长,会长爱不释手。会长家还专门请厨师在家做饭招待,记得有生煎活鱼等多道菜肴,有特意订购的日本长寿面和荞麦面。还请我们到著名的海鲜馆品尝全蟹席。我们沐浴后换下的衣服,会长的夫人还亲自为我们用洗衣机清洗。并安排中型面包车全家人陪我们到栃木县参观著名的寺庙、江户时代的民俗陈列馆和著名的日光瀑布景点。帮我们联系“宅急送”,工作人员登门将我们笨重的行李箱从住地转运到下一个住地,使我们的行程感到轻松愉快。不知我国的“宅急送”是否有这样的服务项目?总之,日本友人对我们的接待真是热情周到至极。

094

姚治华、劳沫之同日本友人一起,在栃木县日光风景区留影。自左至右:画家中村樱将、商会会长、画家夫人、姚治华、商会会长夫人、劳沫之。摄于1992 年12 月18 日。

若干年以后,中村樱将携夫人来华访问,下榻北京饭店,我和姚治华前往看望,并送中村樱将肇庆圆形端砚一台。当时中村樱将非常激动,随手从衣柜里取出他正准备使用的一条真丝领带回赠给姚治华。再后来,我得知,中村樱将不幸脑溢血去世。中村樱将送的音乐磁带和真丝领带尚存,斯人却已仙逝,实在令人惋惜。商会会长和夫人曾表示要来华访问,终未成行,颇感遗憾!

095

姚治华、劳沫之在栃木县日光风景区大瀑布前留影。摄于1992 年12 月18 日。

造访《中日新闻》《茨城新闻》《新茨城新闻》三家报社

       我们曾先后到过日本三家新闻单位同有关新闻工作者作学术交流。到《中日新闻》访问时,接待者专门为我们放映了该社记者到有关地区从事新闻报道的纪录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中日新闻》拥有数架直升机,可以及时将记者送到应急或灾害地区采访新闻。在高13 层的办公大楼入口的大厅里还停放了一架直升机,我怀着羡慕的心情在直升机前摄影留念。在访问中,我将参与编写的《新闻通讯写作》一书赠送报社,报社回赠了介绍《中日新闻》概貌的册子、报纸和办公用品。同《茨城新闻》和《新茨城新闻》的从业人员座谈交流后,《新茨城新闻》报社特意将我们访问交流时的情况所写的新闻和拍摄的照片刊登在第二天(1992 年12 月17 日)出版的《新茨城新闻》上,并将他们出版的报纸和介绍报社全面概貌的书面材料赠送给了我们。

2013 年6 月26 日,《北京青年报》上有条新闻:《全国首家纸媒直升机亮相郑州》,新闻的全文为:“6 月25 日,在河南报业集团院内,两架载着摄影记者的407 直升机升入高空,执行采访任务,当日,两架美国贝尔407 直升机飞临郑州,其中一架被命名为‘大河报号’。这标志着《大河报》成为全国都市报中首家拥有新闻采访直升机的媒体。”

       “直升机将协助《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在全省开展突发事件报道、跨区域采访、重要活动航拍等飞行任务,进一步加强报业集团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传播等方面的时效性与灵活性。”

       同时配有一幅标有“大河报号”直升机的图片。见此新闻十分兴奋。没想到时隔21 年,我们的媒体也拥有自己的直升机采访报道应急新闻等任务。期盼有更多的媒体拥有先进的采访交通工具,以增强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现场感。

096

劳沫之访问《中日新闻》社时,得知《中日新闻》社拥有数架直升机,可以及时将记者送到应急或灾害地区采访新闻,她特意在办公大楼一层大厅里停放的一架直升机前留影。

东京—感受大都市的繁荣

此外,日中恳话会另一位年高七十多岁的菊池先生引领我们游览了茨城县筑波山南麓世界最大的科学城筑波,参观了内容丰富的科技馆,乘缆车到山顶领略了筑波山的风貌。

最后,到滨海城市热海温泉观光,下榻静观庄,清晨可凭窗观看海上日出的美景。准备离开热海的第二天凌晨,我伫立窗前,万分激动,只见一轮红日从海平面缓缓升起,万丈霞光映照着平静的海浪,色彩斑斓。等红日升到高空,层层海浪又变得银光闪闪,美妙无比。我和姚治华情不自禁地向伸向海中的码头走去,与海水亲密接触,用相机捕捉瞬间动人的景色,真是流连忘返。我们还参观了热田神宫,目睹了日本民众对神宫的一片热情和虔诚。

从热海乘新干线子弹头列车直达东京。坐在新干线列车上,不仅感到速度快,而且列车内座位宽大,乘客可随意调控座位的姿势,备感舒适。如今,我国由于工业迅速发展,已拥有自己制造的高速列车,并已建成通往全国各大城市的高速铁路(即类似日本的新干线列车),高速列车还出口到有关国家,并开始着手帮助有关国家建设高速铁路。这都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日本的首都东京,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枢于一身。它也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当年我们访问时,市面游人如织,商业一片繁荣。我们有幸在著名的三越百货商店的顶层,参观了有关画廊举办的日本浮世绘画展。画展规模大,佳作多,以丰富的民俗风情为题材,人物造型生动,色彩明快靓丽,我们大饱眼福。

我们特意前往专售特色商品的商业街购买了日本的颜料和日本的画片纸。

我们还逛了秋叶原电器街,只见顾客络绎不绝、川流不息。我们选购了一台新款的索尼牌小型摄像机。我还独自到繁华街道的银座转了一圈,只见街道两旁高楼大厦林立,商业繁荣。《朝日新闻》数层高的办公大楼也坐落在银座的繁华街道之中。我因未带有关的函件,也无人引荐,故未进办公大楼访问。

年近12 月下旬,日本的大商场、大百货店的许多商品打折甩卖。比如一万日元可买一件西装的上衣,一千日元可买一双袜子或手帕等等。尽管是甩卖,但同国内同样物品的价格相比,仍显昂贵。当时一万日元相当于四百多元人民币,在国内可以定做一套面料高档的西服。因此大甩卖对我们毫无吸引力,仅仅观光而已。不过最终,我还是花二千九百日元买了一件我喜爱的长袖衬衣。在东京停留三天以后,我们如期回到了北京。现在提笔写起来,日本之行可算丰富多彩,令人回味。

2015 年11 月完稿

海上奇观

2002 年10 月30 日至11 月2 日,在广西南宁黄先生的安排下,我同北京的一对书画家夫妇李先生和章女士,随一家旅行社前往越南芒街、下龙湾、河内和海防等地观光。芒街的购物商场,河内市中心清晨上班族驾驶着飞速奔驰的摩托车黑压压一片的盛况,美丽的还剑湖、神圣的巴亭广场以及胡志明居住的高脚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最令我难以忘怀的却是下龙湾神奇的景观。从海防到下龙湾长达1553 平方公里的北部湾的分支上,矗立着近2000(有说近3000)个形态各异、独具特色的岩石岛屿,真可谓海上奇观。由于它酷似我国桂林的山水,人们称之为“海上桂林”。

我们乘长途巴士越过中越边境线,先到越南芒街,然后再乘巴士,在高低不平的公路上颠簸了近5 个小时。有的女士晕车而呕吐,有的女士感到腰部疼痛难忍。已到夜晚八时许,尚未进晚餐。当巴士停下作短暂休息时,李先生在路旁的小商店买了几盒方便面给我和他的夫人充饥。我们到达下龙湾已近午夜。这一晚真叫人疲惫不堪,连下榻在何处竟毫无印象。第二天清晨用过早餐,即兴冲冲地直奔下龙湾景点。当我们迈上游轮,置身美如仙境的岛群之中时,个个都笑逐颜开,昨天的疲劳换来今天的欢乐真是值得。

迎着朝阳,我们的游轮在石塔、石灰岩峰嶙峋的岛群中徐徐穿行。其中大多数石塔高约50 米到100 米。有的石灰岩峰高约100 米,最高约200 米。

海面上泛着金色的光芒。有的石塔酷似两只雄鸡争斗的场面,它们嘴顶嘴,只争得相持不下,谁也不想认输。不远处,只见两座岛塔相视而立。看上去,它们就像头上戴着男女不同的服饰,脸部含情脉脉,犹如一对情侣正在互诉衷肠。随着游轮不停地移动,在游轮的右前方,是一组起伏不平的山石形成的一片山峦,以山峦为背景,有两座一大一小的岛塔,好像一尊仰面躺在海上的卧佛,令人遐想。游轮的左前方,在又一片山峦的衬托下,一个硕大的墨色蘑菇向我们靠近。游轮再前行,迎面两座岛塔仿佛两条扯满风帆一前一后乘风破浪远行的帆船。在穿行中,还见到其他许多千姿百态的石岛。有的像天鹅,有的像蛤蟆,有的像马鞍,有的像奔驰的骏马,有的像怪兽,有的像香炉,有的像大鼎,有的像茶壶,不一而足。在海湾中,还见到几艘绛红色船身、桅杆上挂满黄色风帆的平底帆船,在海水中游弋。它所靠的左岸是高高低低的石塔,它的右边是湛蓝色的海水,黄色风帆的倒影在粼粼碧波中闪着黄色的涟漪,煞是迷人。

097

劳沫之乘游轮畅游越南下龙湾留影之一。

098

劳沫之乘游轮畅游越南下龙湾留影之二。

099

劳沫之在游轮上拍摄的越南下龙湾景色之一。

海湾上还有另一种风景线。不时有渔民划着一叶扁舟,靠近我们的游轮,向游客兜售海螃蟹、龙虾和各种贝类产品。随行的李先生夫妇便买了几只螃蟹,由游轮的服务员当即蒸熟。边欣赏美景边尝新鲜螃蟹的美味,好不惬意。还有果农划着扁舟向游客叫卖椰子、香蕉等时新水果。海面上一叶一叶扁舟你来我往,一片繁忙景象。在游轮上,还设有小商品商店,各类具有特点的小商品任由游客选购。据说越南的牛角梳子很出名,用它梳头有保健作用。于是我花10 元人民币(游轮上收人民币)买了5 把小梳子,还花10 元买了一大盒清凉油,以备夏天防暑,防虫叮咬。

饱览下龙湾迷人的景色,只见石塔、海水、天色、叫卖者的扁舟和游弋的客轮五位一体,交相辉映,浑然成趣。所构成的景色如同一幅幅水墨画。我们乘着游轮,就如同穿梭在构图奇妙的山水画之中。

100

劳沫之在游轮上拍摄的越南下龙湾景色之二。从前面四幅照片中,可以窥见变化不同的岩石岛屿和石塔,也可以见到许多游轮在景区内游弋的繁忙景象。四幅照片均摄于2002 年10 月31 日。

在越南停留的第四天,我们从越南最大的港口海防乘客船数小时抵达芒街。在这数小时的里程中,我们观赏到了同下龙湾港湾不一样的一排排呈锯齿状石灰岩柱或石塔,有高有低错落有致。它们超越了游人视眼的极限,它们漂浮在海岸线上,虚无缥缈,变幻莫测,神奇莫测。它们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忘却了旅途的疲劳。在整个行程中,我一直紧靠客船右舷的栏杆,任由海风吹拂我的头发和脸庞,聚精会神地眺望客船右侧对面悬浮在海面的石塔,并用相机不停地捕捉这难得一见的美妙景色。

下龙湾奇特的地貌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为民间传说。传说有多种,其中一种传说是,从前有一条龙在这里入海,狂暴地来回摆动尾巴,因而把这片地区撕裂成了群岛,下龙湾(下龙的意思即为神龙入海的地方)由此得名。另一种为地质学者的解释。在2.8 亿年至2.3 亿年前,这里受到雨水和海水侵蚀,出现了一系列的山峦和成群的圆锥形的峭壁。而起落的潮水把锯齿状的凹槽变为了喀斯特地貌。(参见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旅行家丛书《越南》第96 页)。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高原的地名,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101

劳沫之从越南最大的港口海防乘客船数小时抵达芒街,领略了“海上桂林”的变幻莫测,神奇莫测。劳沫之在客船上拍摄的“海上桂林”的景色之一。

1966 年我国第二次喀斯特学术会议建议将“喀斯特”一词改为“岩溶”,所以,喀斯特地貌亦称岩溶地貌。面积为434 平方公里,共有775 座岛屿的下龙湾中心区,在1994 年和2000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其景观和地质地貌审美格外性价值而两次确认为世界自然遗产。

在游览下龙湾之前,我曾观赏了桂林漓江的胜景。从桂林至阳朔的83 公里河段,漓江风光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胜”之誉,还有“深潭、险滩、流泉、飞瀑”的佳景。漓江桂林市区段,河槽宽在125—585 米之间,河岸高3—5 米。大部分河段河床滩长潭深。有些河段枯水期河滩水深一般不足1 米,滩长一般在500 —1000 米,最长可达1970 米。河段深潭处枯水时水深达6 米以上,最深处有的达14 米或12 米以上。我游览漓江之时,正值深秋,河水充盈,来来往往的游轮川流不息。由于大部分河段河槽宽度较窄,两岸石林、石峰历历在目,游轮与游轮之间常常是擦肩而过。我站在游轮的观景台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对面,或左或右面游轮上旅客的举止动作,也能够用相机随心所欲地抓拍到两岸独具特色的画面。在游览漓江数年之前,我还曾游览了云南的路南石林。这片石林犹如千姿百态的巨型雕塑伫立在绿草如茵的大广场,任游人亲近触摸、偎依拍照。桂林漓江和云南的路南石林是我国发育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下龙湾喀斯特的地貌同它们相比,范围广、规模大,令游人捉摸不定,更具神秘色彩。盼更多世人和八方游客投入下龙湾数百座岛屿的怀抱,亲密地贴近置身于广袤无垠、沧海之上的数千座岛屿和石塔!盼下龙湾这一宏伟壮丽、具有独特魅力的海上奇观永存!

102

劳沫之在客船上拍摄的“海上桂林”的景色之二。

103

劳沫之在客船上拍摄的“海上桂林”的景色之三。

104

劳沫之在客船上拍摄的“海上桂林”的景色之四。从前面四幅照片所展示的这些漂浮在海岸线上、虚无缥缈、高低错落的石塔中,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情不自禁地感到如入仙境。四幅照片均摄于2002 年11 月2 日。

2013 年11 月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