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的红军二十二勇士

1935 年 5 月,红军先遣队虽然取得了强渡大渡河的胜利,但红军被敌人围歼的危险并没有解除。随着红军大部队的到来,几万人马要想靠三条船渡河,少说也得一个月,可用不了几天,国民党中央军就会赶到这里,四川军阀杨森的部队也在源源不断地向对岸集中。

毛泽东到达安顺场以后,立即向红军指挥员分析了面临的严峻形势,指出:红军必须尽快夺取位于安顺场上游的泸定桥,才能确保主力红军全部安全渡河。他当机立断,决定组成左右两路纵队,分别沿大渡河东西两岸向北进发。

刘伯承、聂荣臻率领已经渡河的部队沿东岸北进,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率领未渡河的部队从西岸北进,直奔泸定桥。夺取泸定桥的主攻任务, 交给了担任西路红军先头部队的一军团四团。这个团的团长是王开湘,政委是杨成武。

四团接受任务后,于 5 月 27 日清晨出发,飞速向北挺进。从安顺场到泸

定桥有 320 里路,这是一条险峻曲折的羊肠小道,一侧是峭壁,另一侧是几

丈深的激流。四团沿途消灭碰到的敌人,边打边走,第一天走了 80 里。但军

委的命令是必须在 29 日夺下泸定桥,只有一天一夜的时间了。要打仗、架桥,

还要凭两条腿,走完 240 里山路,这可能吗?可这样的奇迹,硬是被红军创

造出来了! 29 日早晨 6 点钟,四团按期到达了泸定桥。

泸定桥既不是木桥,也不是石桥,而是由 13 根 100 多米长的粗铁索组成

的铁索桥。桥面 9 根铁索,两边各拉两根铁索,每根相距 30 厘米。敌人为了防止红军通过,把平时铺在铁索上的木板全部撤掉了,只剩下光溜溜的铁索链,悬跨东西两岸。桥身离汹涌的大渡河水有几十米高,不停地随风摇晃着, 不要说走,就是往下瞧一眼,也会令人头晕目眩。

桥东岸就是泸定城,城墙有两丈多高,敌人还在东桥头修筑了防御工事, 配备了机关枪、迫击炮等强大火力,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啊!

但红军的英雄好汉们没有退缩,他们抱定了一个信念:强行过桥!四团指挥员经过周密研究,制订了一个作战方案,决定把突击任务交给二连,由连长廖大珠和指导员王海云带队。三连担任第二梯队,紧跟在突击队后面, 铺设木板,让后续部队迅速通过。突击队挑选了 20 位同志,加上廖大珠和王

海云共 22 人,其中大部分是共产党员。

下午 4 点钟,夺桥的战斗开始了。在战友们强大火力的掩护下,22 位勇士手持冲锋枪或短枪,背插马刀,腰缠 12 颗手榴弹,冲上了桥头。

敌人万万没有想到,红军竟然敢攀着铁索过桥,急忙集中火力,向 22 勇士射击,子弹从勇士们的头顶、耳边呼啸而过。突然,一个战士身体一歪, 靠在铁索上,他受伤了,只要手一松,他就会掉进奔腾的激流,可他挺住了, 咬紧牙关,继续攀着铁索,向前移动。

铁索通向西岸的距离在缩短,50 米,40 米,30 米,20 米,每缩短 1 米, 勇士们都要靠超人的勇气和毅力,都要冒生命的危险,都要付出血的代价, 可奇迹也正在这不断缩短的距离中产生,桥头——终于到了!勇士们大喊一声“冲啊!”一跃而起,直扑桥台。

敌人被 22 位勇士的壮举惊呆了,慌忙用煤油和稻草,点燃了台上的亭子,烈焰顺风卷来,把铁索烧得滚烫,一道道火墙挡住了勇士们的去路。这

时候,西岸的战友们吹起一阵雄壮的冲锋号,勇士们斗志倍增,一鼓作气, 穿过了火海。廖大珠的帽子烧着了,他索性把帽子扔掉,带领其他勇士,旋风般地冲进了泸定城。

22 勇士在大街上和敌人巷战,子弹打光了,他们“唰”地一声把大刀抽出来,准备和敌人作最后的拚杀。在这万分危险的时刻,在后面铺木板的三连战士赶到了,早已魂飞胆裂的敌人开始狼狈逃窜。这时候,东路红军已在离泸定桥 60 里的地方击败了敌人的增援部队,保证了强夺泸定桥战斗的胜利。主力红军迅速通过了泸定桥,把追来的国民党中央军远远地甩在后面。

红军没有成为“第二个石达开”,蒋介石的梦想彻底破灭了。

为了永远记住红军十八勇士和二十二勇士的英雄业绩,在勇士们当年战斗过的地方修建了大渡河纪念馆。聂荣臻元帅为纪念馆题词,概括了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牺牲精神和战役过程,题词写道:

“安顺急抢渡, 大渡勇夺桥, 两军夹江上, 泸定决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