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人民的忠实儿子——韦拔群
在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艰难岁月里,在祖国南疆木棉花盛开的地方,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壮族人民忠实的儿子、广西农民运动的先驱、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领导者之一韦拔群。韦拔群自幼就是个出类“拔群”的孩子,常为受富家子弟欺负的穷孩子
们打抱不平。长大后,他又成为一个憎恨反动统治阶级、同情劳动人民的热血青年。
1916 年,窃国大盗袁世凯称帝,云南护国将军蔡锷(è)起兵讨伐袁世
凯。 青年韦拔群立即变卖了自己的部分田产,购买枪支,在家乡招募了 100 多名有志青年,投奔了反袁军。后来,由于他在军队中进行革命宣传,受到反动势力迫害,就脱离了旧军队,去上海、广州寻访他最仰慕的革命者孙中山。虽然他没有见到孙中山,但他并不灰心。
回到家乡东兰县武篆(zhuàn)区后,韦拔群立即扎到穷乡亲们中间,重新拉起一支农民武装,反抗地主的压迫。他率领农民自卫团三次攻打东兰县城,最后一次一度攻占了县城,赶跑了反动县长。不久,他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参加了共产党人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有关农民运动的理论。在那里,他还结识了彭湃等党的负责人,树立起了为穷苦人求解放的远大理想。当他再一次返回东兰县时,已经是一个有了明确斗争目标的成熟的农民运动领袖了。
韦拔群很快就建立起广西最早的县级农民协会——东兰县农民协会,还创办了广西最早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先后培养了壮族、瑶族和汉族的农运骨干 600 多人,为开展大规模的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准备了条件。
敌人对农民运动恨得要死,怕得要命,迫不及待地派军队前来镇压,杀害乡民 700 多人。可是东兰等地的各族人民并没被敌人的凶残吓倒,他们宁死不屈,跟随他们最信赖的“拔哥”,和敌人展开游击战争,打退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进攻。东兰农民揭开了广西农民运动的序幕,“拔哥”也成了广西远近闻名的人物。
自从韦拔群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当选为广西农民协会的副主任后,他像上足了弦的发条,更加起劲地为革命工作。这时候,党中央派邓小平、张云逸来广西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 1929 年 12 月 11 日,他们发动了“百色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张云逸任军长,邓小平任政委,韦拔群任第三纵队司令。不久,右江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民主政权也建立起来了。
1930 年秋,红七军奉调北上,韦拔群被留在右江地区坚持斗争。为了加
强北上红军的力量,韦拔群毅然把从东兰带来的 1000 多名精壮战士和好枪,
全拨给了主力部队,自己只留下七八十个体弱有病的战士和 30 多支破枪。张云逸非常感动,分别前,他紧紧地握住韦拔群的手,说:“拔群同志,你留下,往后的工作会更加艰巨,斗争会更加残酷,要多依靠群众,依靠党!” 韦拔群充满信心地回答:“不怕!这地方我熟,走了一千,还会有一万,有人就会有枪。我们一定坚持到红军主力打回来!”
红军主力一撤走,敌人立即反扑过来。韦拔群早有准备,他一面迅速地扩充自己的队伍,一面向山区转移。然后再利用山区的复杂地形,采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为了鼓舞根据地群众的斗志, 韦拔群编了一首《革命到底》的诗歌:
“穷人闹革命,众乡亲, 雄心要坚定。
那时灭土豪,吃穿好, 饭饱衣又新。
今日处恶境,但相信, 雾散天会晴。”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态度。
在斗争最艰苦的日子里,韦拔群始终和各族群众血肉相连,和他们睡山林,钻岩洞,吃野菜,嚼树皮。为革命,他一家 20 口人中有 10 多人被反动派杀害,其中包括他的弟弟和儿子。
敌人无法消灭韦拔群的队伍,就悬赏一万元捉拿韦拔群,但仍然达不到目的。可谁也想不到,敌人做不到的事却叫一个内奸做到了,这个内奸竟是韦拔群过去的警卫员。他被敌人收买后,于 1932 年 10 月 18 日夜,乘韦拔群
发烧昏睡的机会,用驳壳枪朝他的头部连开了两枪。年仅 38 岁的韦拔群就这样不幸遇难。
“拔哥”离开了生养他的土地和各族人民,但他的战友和乡亲们并没有停止战斗,他们一直把斗争坚持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直到今天,许许多多关于“拔哥”的故事,仍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在右江各族人民中间传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