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同住一个地球,同享一片蓝天的地球上的人类,从很早的时候起, 就对异域的文明充满了憧憬和向往。高山拦不住,戈壁困不死,顽强不屈的探险家们跋山涉水,冒着流沙、风暴、冰雪袭击的危险,终于开拓出一条横贯东西,连结欧亚大陆的商业大道。因为这条商道以贩运丝绸享有盛誉,19 世纪的欧洲学者称之为“丝绸之路”。

虽然远隔千山万水,却隔不断世界上最大的欧、亚两洲大陆人民的交往,即使是在交通极不便利的古代,也是如此。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与欧、亚广大草原地带就有了联系。公元前 4 世纪,马其顿亚历山大东侵,于锡尔河上游筑亚历山大里亚·厄什哈特城(今列宁纳巴德),深入到邻近中国的地区。中国与西方欧洲各国的贸易联系虽早就存在,但史书中有记载的大规模交往却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

西汉时期的西域,有狭义、广义两种涵义。狭义上是指玉门关与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包括今天的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新疆的广大地区。广义上的西域除上述地区外还包括葱岭以西中亚和西亚、南亚及东欧、北非的一些地区。

公元前 2 世纪,汉武帝即位后,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一方面采取利于发展生产的一系列经济措施,从而国力大增。汉武帝于是决定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汉室的心腹之患——匈奴人的骚扰,同时开辟与西方交往的通道。

匈奴人对汉的侵扰由来已久。这些生活于大漠南北的匈奴奴隶主贵族,经常侵扰汉边郡地区,掠夺奴隶和物质财富,是中原汉族的一个严重威胁。

匈奴自秦汉之际各个部落统一后,气焰尤为嚣张,他们控制了汉朝的东北、西北的广大地区。当时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四周的龟兹、疏勒于阗等大大小小 36 个小国,在张骞出使以前,都受制于匈奴,成为其进攻西汉的军事据点与物资粮草来源。

汉对匈奴的侵扰,也曾兴兵征伐过。但自汉高祖刘邦平城之役大败以后,汉只好让步。每年向匈奴贡奉大量的絮、缯、酒、以及各种精美的珍宝、食品、粮食等,以换取短暂的和平,汉还采取了与匈奴和亲的方式。但是,这些措施只能求得一时的安定,西汉的边疆仍处于匈奴威胁之下。

汉武帝时期,与匈奴和亲关系已破裂,匈奴时常入侵,边疆危机更趋严重。从公元前 128 年至公元前 119 年,双方多次交锋,其中,规模较大的战役有三次:

公元前 128 年秋,匈奴 2 万骑侵犯汉边境,杀辽西太守,掠虏 2000

余人;又败渔阳太守军,围将军韩安国;又入雁门杀掠 1000 余人。汉派

卫青率 3 万骑出雁门、李息出代郡,击退入侵的匈奴。

公元前 127 年,匈奴又“入上谷、渔阳(郡治在今河北密云),杀

掠吏民 1000 余人。”汉派卫青、李息再出云中,西进至高阙,又继续西

击至陇西,大败匈奴,俘虏数千人,获牲畜 100 余万,匈奴白羊、楼烦

王奔逃而去,于是收复了自秦亡以来陷于匈奴 70 余年的“河南”地。汉

在此设置了朔方郡。这是汉第一次关系重大的胜利战争。

公元前 122 年,匈奴又入侵上谷,杀数百人。次年,即元狩二年(前

121 年),汉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大军远征。这年春天,霍去病自陇西出

兵,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县境),深入匈奴地区 1000 余里,攻至皋兰山(今兰州黄河西),大败匈奴,俘获匈奴浑邪王的儿子,收休屠王祭天金人。同年夏,霍去病再次西进远征,与公孙敖俱从北地出发,分兵两路。东路张骞、李广从右北平出发,战果不大。霍去病出北地 2000 余

里,过居延海,至祁连山,虏得匈奴单桓王和酋涂王,击杀 3 万余人。匈奴单于欲诛杀居西方而屡为汉兵所败的浑邪王、休屠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商议投降西汉后,休屠王反悔,浑邪王杀休屠王,率 4 万余人投降了汉朝。武帝封浑邪王为漯阴侯,把投降的匈奴人分别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故塞外与黄河以南之间地区。“因其故俗为属国”,号为五属国。这年大败匈奴,是汉对匈奴第二次决定性的大胜。后来在这一地区设置酒泉(今甘肃酒泉)、张掖(今甘肃张掖)、敦煌(今甘肃敦煌)、武威(今甘肃武威)四郡。这就是著名的河西四郡,地处河西走廊,这便打开了通往西域的要道。

公元前 120 年秋,匈奴入侵右北平(郡治在今河北平泉北)、定襄

(郡治在今内蒙和林格尔北)二郡,各数万骑,杀掠 1000 余人。次年,

即公元前 119 年春,武帝又发兵反击,这是对匈奴战争规模最大的一次。

武帝调动 10 万骑兵,令卫青、霍去病各领一半。另派数十万步兵随后, 匈奴单于计划乘汉军渡过大漠,人困马乏的时机袭击汉兵。于是,将其辎重向北移徙,以精兵集结于漠北,以待汉军。卫青自定襄出兵,出塞千余里,见单于陈兵而待,于是卫青以武刚车(即兵车)自身为营。到日暮时,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卫青纵左右翼包围单于,单于兵败,率数百骑兵突围逃去。

匈奴力量被削弱后,曾几次派人求和,但是汉朝不同意,坚持要匈奴臣附汉朝。

公元前 102 年,匈奴大举攻掠云中、定襄、五原、朔方等地,杀虏数千人,破坏汉朝修筑的亭障。与此同时,又派右贤王入酒泉、张掖等地,虏掠数千人。

对于匈奴再度南下,汉武帝决定予以回击,但是多数出师不利。汉军锐气大减、屡遭败绩的情况,一直延续到武帝末年。甚至这个时期抗击匈奴的大将李广利、最后也兵败投降,被杀于匈奴。

汉武帝在与匈奴长期交锋后,意识到只有与其他国家结盟,同仇敌忾,共同对付匈奴,才能最终取胜。恰逢其时,一个投降过来的匈奴人向汉武帝透露了匈奴与大月氏积怨已久的秘密。

月氏人原居住于今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地区,后被匈奴人击败,被迫西迁,称大月氏。小部分留住在敦惶、祁连山一带,称小月氏。匈奴人不但迫使月氏人离开家园,而且杀了月氏王,用他的头骨作酒器。大月氏人与匈奴人仇深似海,一直想报仇雪恨。

了解了这个情况以后,汉武帝大喜过望,立即诏令全国,召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人共同进攻匈奴。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张骞以郎应募,成为开通中西陆路的先驱。

张骞敢于应募出使西域,在当时是颇需一番勇气和胆量的。在张骞

之前,由于交通不便,几乎没有人去过西域,在中原汉朝的百姓的脑海里,西域是一个神秘莫测的地方。一种传说认为那里沙漠广袤无垠,红蚁巨似大象,黑蜂大似葫芦,五谷不生,滴水不见,去哪里只能自寻灾祸。还有一种传说更神奇,说那里有高达 2500 多里的昆仑,上面有仙人西王母的瑶池,是太阳和月亮休息的地方。

公元前 138 年,张骞以皇帝侍从官身份,统率 100 多人,奉命出使西域。当张骞一行出陇西,途径匈奴控制的地区时,遇到匈奴人军队, 张骞被匈奴人扣留。当时,通往西域各国有两条通道,其中一条自玉门关、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即南山)北麓,西行至莎车,再过葱岭, 即可到达大月氏、安息(今伊朗),这条道路称为“南道”;还有一条出玉门关、阳关经车师前国,西行至疏勒,再过葱岭,即可到达大宛、康居、奄蔡(前苏联土库曼),这条道路称为“北道”。由于匈奴控制着这些城邑小国,当时通往葱岭以西的西域各国的两条通道,都因此而被阻断。

张骞在匈奴人地区被扣留了十年,匈奴人强迫他娶胡女为妻,并有了孩子,匈奴人想借此把张骞永远留在那里,但张骞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仍然暗暗保藏着汉王朝派他出使的凭证——“节”。

十年之后的一天,张骞趁看守的匈奴不注意,乘机携带妻子和奴隶堂邑父等人逃出匈奴人地区,投奔大宛(都城贵山齐,在今苏联卡散齐)。大宛人早就风闻汉朝的富庶,一直想和汉朝交往,苦于没有机会。

所以当张骞作为汉使突然来到时,受到大宛人极大的礼遇,大宛王派翻译带领张骞辗转来到大月氏(都兰氏城,在今阿富汗瓦齐拉巴德)。

但是,大月氏已经在大夏建立了自己的统治。而且大夏土地肥沃, 物产富饶,生活安定,大月氏人已无东归复仇之意。汉朝联络大月氏抗击匈奴一事,终于未能取得什么成果。

张骞在大月氏留居一年多,也没得到大月氏的支持,只好整装回汉朝。他们改走南道,取道昆仑山北麓,经羌人居住区东归,本想避过匈奴区,不料又被匈奴捕获。匈奴将他扣留一年多,后来因匈奴发生内乱, 张骞才乘机脱身。公元前 126 年,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长安。

这次出使西域前后历经 13 年,随行的 100 多人,回来时只剩下张骞与堂邑父两人。一路之上,幸亏善射的堂邑父不时射点野物,二人才没有饿死。同时,张骞为人坚毅诚恳,宽厚随和,也深得各族人民喜爱,一路之上,得到许多人的帮助,所以张骞能够完成这一伟大使命,事实上也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虽然没达到,但他将一路之上耳闻目睹的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及地理概貌报告给汉武帝,建议汉武帝以和亲方式与伊犁河畔的乌孙国结为兄弟之邦,以“断匈奴右臂”,这样可以带动西部的大夏诸国,共同归附汉朝。同时,张骞还建议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

汉武帝采纳了张骞的建议,公元前 119 年,张骞奉命率领 300 人, 携带上万头牛羊,大量的货币和丝织品,和许多副使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到达乌孙后,派遣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以加强汉朝和中亚地区的联系,发展贸易往来。乌孙愿意与汉朝通好。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 115 年),乌孙派数十人的使团,护送张骞回长安,还

带来几十匹马,作为礼物表示答谢。他们见汉朝地大物博,十分富庶, 就更加重视发展与汉朝的关系。几年以后,乌孙表示愿意与汉朝结亲连好,汉武帝派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为公主,嫁给乌孙昆莫为妻。

张骞派出的副使分别到了大宛、康居(今苏联哈萨克)、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juān dù,今印度)等地,这些地方也同样派人随汉使回访,中西交往从此发展起来,双方互往非常频繁。汉王朝每年派出使臣多者每年有十余批,少时也有五、六批;每批大的数百人,小的百余人;远的八、九年,近的三、五年才能返回。他们带去数万头的牛羊和价值成千上万的金银丝帛。

张骞及其副使在西方各地搜集到的有关风俗、物产、语言、人口、历史、地理各方面的资料,大大地促进了汉对西方的认识;后被司马迁写进《史记·大宛列传》,这是中国史书对中亚、西亚各地有正确、详尽记载的开始。

张骞回到长安,只有一年多时间,就与世长辞了。这位两千多年前致力于民族团结的使者,以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开拓精神,为加强我国各族人民的联系、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以及发展中外友好往来, 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但是,匈奴人的破坏依然存在。为了彻底打通这条通西域的道路, 汉朝先后派军进攻楼兰,击破姑师(二者曾充当过匈奴耳目,抢劫汉使), 发兵大宛(汉武帝曾派使者去大宛用黄金换取汗血马,大宛不肯交换, 与汉使发生冲突,汉使被杀,财物被劫)。汉军相继击破楼兰、姑师和大宛,声威远播,震惊西域。尤其征服大宛以后,汉朝影响愈益扩大, 葱岭以东的西域诸国,相继派人来汉朝朝贡,或以子弟为人质留居汉朝, 此后汉使出行更顺利了。汉朝又在敦煌至盐泽(今罗布泊)之间,沿途设置驿站,修筑烽燧亭障,还在轮台(今新疆轮台东)、渠犁(今新疆库尔勒一带)等地屯田,积聚粮食供给经过者。屯田士卒最多达 60 余万人。汉朝又在那里置使者校尉,统管汉在西域的事务。到汉宣帝时,西域都护府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西)建立,葱岭以东西域各国,则由西域都护府直接管辖。这是中央在新疆设置的最早的行政机构,从此汉王朝在西域政令通行。到东汉时期,这条通路进一步得到拓展。为了进一步同大秦(罗马)建立联系,西域都护班超于公元 97 年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逾葱岭经中亚木鹿(今马里)、和椟(今达姆甘)、阿蛮(今哈马丹),到达条支的大海边(波斯湾,)准备从海上绕阿拉伯半岛,穿越红海去大秦,但由于当地人阻挠未成行。甘英虽未能抵达罗马,但比张骞西行更远,经历了许多西汉使者所未到过的地区。他不仅得到大量前所不知的西域各地的社会风俗、地理历史情况,还引来不少西方国家与汉建立和平友好关系。史称“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 皆重译贡献”。(《后汉书·西域传》)来得最远的要算“远国蒙奇、兜勒”。蒙奇是欧洲的马其顿,兜勒是欧洲的色雷斯。

西汉丝绸之路,据《汉书·西域传》、《后汉书·西域传》和托勒密《地理学》的记载,其走向自东而西,大体如下:

从洛阳或长安出发,出河西走廊,经敦煌、玉门、阳关,分两道西去。南道沿罗布泊南,经鄯善(楼兰)、且末、精绝(今民丰)、扦弥

(今策勒县境)、于阗(今和田)至莎车。北道经伊吾(今哈密)、车

师前王庭(今吐鲁番境)、危须(今库尔勒)、尉犁、焉耆、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温宿(今乌什)、达疏勒(今喀什)。南道至莎车后再西行,越葱岭,过蒲犁(今塔什库尔干)、无雷,经“石塔”(大夏东界上)、大夏、木鹿,安息古都海克桐皮罗斯、米底爱克巴塔那到底格里斯河沿岸的塞琉西亚和泰西丰。自此过美索不达米亚, 有多条道路通向叙利亚安条克、帕尔米拉等地。从这些地方再西可去罗马。北道自疏勒越特列克达旺山谷入大宛,过康居至里海顿河一带的奄蔡,再西可通达罗马。北道越葱岭至大宛后,还可过马拉坎达(今撒马尔罕),至木鹿与南道汇合西去。

隋唐时期,“丝路”略有变化,分为三道。“北道从伊吾,经蒲类海铁勒部,突厥可汗庭,渡北流河水,至拂林国,达于西海。”即由新疆哈密经天山北麓,至中亚细亚,再经里海北岸通达欧洲。中道、南道则大体上相当于汉代的北道、南道。汉唐是“丝绸之路”极盛时期。此后中西海道渐渐兴起,逐步取代了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但“丝路” 贸易并未停止。明初西班牙使臣克拉维局一次就见到 800 匹骆驼,载运货物由中国来到撒马尔罕,可见当时陆路贸易还保持一定规模。

自从张骞等人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以后,在这条古老而悠久的商道上,便响起了叮叮■■的驼铃声,一队队骑着骆驼的商人络绎不绝地从此穿梭而过,经过漫长的旅程,一批批异域的使者带来了他乡的商品、技术。他们为东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向西方输出的商品中,丝织品最受欢迎。在当时西方强大的罗马,贵族们对中国色彩斑斓、制作精细的丝绸服装爱不释手,在罗马城内图斯库斯街上的中国丝绢市场上,丝价贵同黄金。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公元 4 世纪。

对于这件事,罗马人是这样描述的:塞里斯(意为丝国,是对中国的称呼)“产丝,驰名宇内⋯⋯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彩夺目”,“昔时吾国仅贵族始得衣之,而今则各级人民,无有等差,虽贱至走夫皂卒,莫不衣之矣。”中国丝绸由贵妇普及到走夫正反映了中西交往的日益频繁和密切,这也是人类发展的大趋势。

中国向西方输出的商品除了丝绸之外,其它重要的商品还有铁器、漆器、黄金、白银、软玉、毛皮、药材等。古代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国的铸铁术比西方早 1000 多年,汉代钢铁铸造技术在世界

是一流水平。中国的钢铁在公元前 1 世纪时已输入罗马,此外,印度、安息等地也从中国进口钢铁。中国的大黄、肉桂等药材也传入西方,被称为“中国树皮”。

中国还向西方输出农产品。中国的梨、桃、杏、桔也传到中亚、波斯、印度、欧洲等地。古印度称梨为“至那罗阇弗呾逻”意为“汉王子”, 称桃为“至那你”义为“汉使来”。

在商品输出的同时,中国生产技术和文化不断西传,从而促进了西方各国社会的发展。从汉至唐我国西传的主要生产技术有育蚕、缫丝、织绸、铸铁炼钢、造纸和凿井、汲水等。

中国的养蚕、缫丝术大约在公元 5 世纪传入中亚、波斯一带,一个世纪后,又传到了东罗马。印度僧人将蚕卵和育蚕法传入东罗马的故事,

迄今仍脍灸人口。此外,自宛以西至安息国⋯⋯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之卒降,教铸作兵器”“⋯⋯宛城中新得秦人,知凿井”这些史书中的零星散片,都是中国技术西传的见证。

此外,中国的文化、艺术、音乐、医学等传到西方,使西方人误将中国发明的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西方医学史上影响深远的阿维森纳的《医典》也与中国王叔和的《脉经》如出一辙,显然是受到中国医学的影响。

丝绸之路上,也传来了西方文明。中亚游牧民族的养马法和骑马术输入中国后,逐渐普及到民间,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展壮大,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西方制作玻璃的技术也传到中国。西域生产的作物,如伊朗、中亚的葡萄、苜宿,及石榴、胡麻(芝麻)、胡豆(豌豆)、胡蒜、胡莩、胡瓜(黄瓜)、胡桃(核桃)、胡萝卜、酒杯藤、红蓝花、棉花、茉莉等也都传到了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西方的文化艺术输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宗教方面,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对汉魏以后我国诗歌、小说、音韵学、哲学的发展,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唐时由西方传入的宗教还有抚教、摩尼教、景教和伊斯兰教,对汉人的精神生活产生极大影响。在艺术方面,敦煌莫高窟千佛洞的佛教画像明显体现了西方的健驮罗艺术风格,箜篌、纵笛、琵琶、筚篥、胡笳等西域乐器,丰富了我国音乐舞蹈的艺术形式,杂技艺术也在中西糅和的基础上,得以成熟。

丝绸之路的开辟,连结了亚欧大陆东端太平洋沿岸的中国、朝鲜和大陆西端地中海沿岸的波斯、罗马等中亚及欧洲众多国家,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