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文明破译

通过研究破译,人们陆续掌握了利莫里亚文明、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赫梯文明等史前文明的线索,但这还远远不够,地球上还有更多的史前文明遗迹等着我们去破译、去研究。

失落的利莫里亚文明

利莫里亚是传说还是事实

传说中失落的利莫里亚文明是一个几乎与亚特兰蒂斯相齐名、与之共存甚至出现更早的远古文明。据考证利莫里亚存在于南太平洋,在北美洲与亚洲、澳洲之间。

在文明的顶峰时期,利莫里亚人精神文明高度发展。也许具体的大陆遗迹很难寻找,许多人明白他们和这块大陆有着深刻的渊源。

传说利莫里亚人能够冶炼高纯度的金属;能够不受距离和障碍物限制进行通讯联系,他们掌握的通讯手段甚至比无线电通讯还要先进。因而人们把这个神秘国家当作人类的起源地。然而利莫里亚这个国家是否真实存在呢?

19世纪中期,有些生物学家根据马达加斯加和印度尼西亚的狐猴种群分布情况,认为在这两者之间存在过一个大陆,并且把这个大陆命名为利莫里亚,认为它就是80万年前沉入印度洋底的那个神秘国家。

许多专家学者为这个学说感到欢欣鼓舞,因为他们原本就相信利莫里亚真的存在。然而有些人认为仅靠狐猴种群分布就断定利莫里亚的存在未免太轻率了。按历史发展常识,很难想象几十万年前会出现如此高度文明的国家。

寻找利莫里亚存在的证据

科学家列举印度洋群岛大量古代遗迹和民间传说,力证利莫里亚大陆的确存在过。比如柏那贝岛上有一处巨大的遗迹,叫作南玛多尔,它是由98座人工岛及其他建筑物组成。

科学家认为南玛多尔遗迹所表现出的文明和利莫里亚很相近,因为组成南玛多尔的每个小岛均有用玄武岩建造的城壁、正宫、神殿和住宅,岛与岛之间还有运河相连,显示出过去的南玛多尔应是像现在威尼斯那样的水上城市,并且可以想象出当时的南玛多尔很繁荣。

更令人信服的证据还有土亚摩土群岛上与玛雅金字塔极为相似的祭坛、塔普岛上奇妙的石门、迪安尼岛上的石柱、雅布岛上巨大的石币和努克喜巴岛石像等,所有这些都代表着一种古老的文明,而且这些小岛都有着明显的相似点,都有关于大陆沉沦的传说。既然与利莫里亚相距不远的小岛都出现了高度发展的文明迹象,因而一大部分科学家执着地相信,利莫里亚确实存在,并且同样有着相当程度的文明。

若利莫里亚哪里去了

若利莫里亚确实存在,那它为什么会在距今80万年前突然消失了呢?

科学家认为,它可能是被同时袭来的几次大灾难毁灭的。当时降临的灾难可能是覆盖地球大片陆地的冰雪融化了,形成了特大洪水,使得大洪水把陆地冲走了。与此同时,大洪水又带来了大地震。恰巧这时候,又有一颗小行星不偏不倚地撞到利莫里亚上。这一连串致命的打击加在一起就把利莫里亚彻底毁灭了。

1926年,詹姆斯.邱奇尔德,一个住在印度的英国人,在《神奇的穆符号》一书中描述了利莫里亚沉没的情况,尽管文中描述多半可能是出于作者的想象,但仍然引起了后辈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书中如此描述:“整个陆块就像海洋里的波浪一般震动翻滚着。继而,像打了个晴天霹雳一样,整个陆块就沉下去了。下沉,下沉,下沉,它沉到了地狱——熔岩中。幸存者来到了没有沉没的岛屿上,没有食物,没有衣服,他们需要为生存而斗争。但是,没有大陆的支持,小岛很快就消失了。”

利莫里亚就这样消失了,沉没到了印度洋底。如果是这样,探险家就可以在印度洋底发现利莫里亚曾存在的蛛丝马迹,然而到目前为止,令人信服的发现屈指可数。是探险家没有发现呢,还是沉没之际,利莫里亚人及时躲了起来?如果是躲起来,又会躲在哪里呢?

20世纪以来,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利莫里亚所在地尽管沉没到印度洋底,但利莫里亚人并没有毁灭,而是存活下来了,目前正居住在沙斯塔山上,而且是山里面的地下隧道。

此种说法令人匪夷所思,难道利莫里亚人是遁地一族,可以生活在地底下。而沙斯塔山是一座死火山,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海拔4316米,呈圆锥形,山顶部终年积雪,有冰川。这究竟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还想知道

依据太平洋一些岛屿的传说故事,利莫里亚文明是在太平洋上类似“伊甸园”的热带岛屿。岛上生活着许多美丽的动物,数千年以前,它带着未解之谜沉入印度洋海底。

复活节岛文明之谜

巨石文明

复活节岛文明是一种史前文明。简易论对史前文明的划分,根据石器的特点,将巨石文明全部列入史前文明当中。

复活节岛文明是一种巨石文明。复活节岛位于东南太平洋海上,是世界上与世隔绝的岛屿之一,西距波利尼西亚地区皮特肯岛1900千米,东距智利西岸3540千米,面积近百平方千米。

复活岛上的奇迹

岛上居民属于波利尼西亚人。岛上耸立着1000座以上的巨大石雕像以及大石城遗迹,它们背靠大海,面对陆地。复活节岛上还有大石台遗迹,朝陆地方向有露天庭院,建筑巧妙。每个石像形态不同,大小也不一样。

塔海,维纳普和阿纳克纳的大石台,碳定年法测定约在700年至800年,阿纳克纳石台的墙在1987年挖掘出以前,一直埋在地下。有一个雕像裸露着肋骨,具备南美洲蒂瓦纳库的各种特点。碳-14测定在1050年至1680年,大石台内建造了墓室。大石像约10米高,由重约8.2万千克的一块石头雕成,最高的一尊有22米,重30万多千克。

在岛上,人们发现了许多丢弃的用钝了的石器工具。岛上的波利尼西亚人并不了解这些石像的来历,他们的祖先也没有告诉子孙后代这些石像是谁雕刻的。传统考古学认为,居民是在大约400年漂流至复活节岛的一批波利尼西亚人的后代。

岛上人的生活

鱼类是波利尼西亚人的主要食物,鱼骨头一般会占垃圾的90%以上。从900年至1300年,鱼骨头在垃圾中的含量少于1/4,1/3是海豚骨头。在古代垃圾中还发现了至少6种陆地鸟类的骨头。此外,垃圾中还有一些海豹骨头。复活节岛上没有大型的动物,连家养的猪和狗也没有。

复活岛的发现

1722年4月5日,荷兰航海家雅克布.罗格宾发现的这个岛,因为那天正好是复活节,所以就把它叫成了复活节岛。罗格宾登上南太平洋上的这个小岛,让他万分惊讶的是岛上那整整397座背朝大海的巨大石刻人像。

不管岛民用何种方式竖起这些雕像,他们都得用绳索,可罗格宾却发现,这座小岛是一块不毛之地,岛上没有一棵树,只有一些灌木和杂草,根本就没有做绳索所需要的木料和坚韧树皮。如果是从外边运过来的,似乎也不可能,因为离它最近的陆地皮特凯恩岛,距离也在是2000千米以外。这不仅让罗格宾困惑不已,也让后来到过复活节岛的所有人感到不可思议。

令人不寒而栗的谜底

巨大石像就像谜一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往一探究竟。原来,在10世纪左右,一批波利尼西亚移民乘着木筏来到复活节岛定居。此后,小岛上的人口逐渐增多,最多时达到上万人。

这些人分成12个氏族,把小岛划分为12块,这些氏族都有自己的酋长,各自有不同的阶层。起初,这些氏族还能和平相处,直至有一天,酋长们决定以令人敬畏的石刻雕像来荣耀自己,小岛开始走向毁灭。

其实,复活节岛上原来是有树木的。科学家通过孢粉测试证明,复活节岛上曾有过高20多米、直径1米的智利酒松。

然而,为了建造大石像,岛上的森林遭到灭顶之灾。因为要用巨大的木材作为辅助,巨石才能被搬动。酋长们竞逐谁的石像更巨大更壮观,就要砍伐树木当搬运、吊装的工具,同时还要伐林造田以养活大量劳动力。于是,几百年间,岛上的石像一代比一代高大,砍伐树木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终于,高大的智利酒松在1440年左右绝迹了,而到了1640年前后,岛上已经见不到树林了。

文明的灭绝

没有了巨木,人们也就无法造船,也就无法渔猎。但是人总要吃东西,于是只好把同胞作为食物来源,最惨烈的事情发生了。至今,岛民的口口相传的传说中仍充斥着人吃人的故事。

考古的发现也证明了传说的真实性:在复活节岛后期废弃物堆遗址中,人类骨骸随处可见,而有些骨头被敲碎了,这是为了便于吸取骨髓。在世界各个已经灭绝的古代文明中,复活节岛文明的灭绝或许是最为触目惊心的。

我还想知道

据航海家雅克布.罗格宾等的回忆录介绍,当他们登上复活节岛时,曾在石人像附近发现大量刻满奇异象形文字的木板。这种象形文字的确非常奇怪,它不同于我国古代的象形文字。

子虚乌有的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文明时期

古希腊文明,主要是指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23年间,被称为希腊人的人们“创造”的文明。此前的几个世纪,称为荷马时期,又称“英雄时期”;此后数百年,甚至整个古罗马,据说是希腊文明传遍世界、影响世界的时期,故称之为“希腊化”时期。专家们说到古希腊文明,往往包含“希腊化”时期。

希腊人主要生活在爱琴海两岸的诸“半岛”或者岛屿上,分成大大小小若干个独立的“城邦”,从来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他们没有国家概念,更谈不上国家意识。

这些“城邦”是一个村庄或几个村庄的联合体,人口一般有万八千的。大家或农耕或渔猎或商贸,多以农业为主。为了利益,相互间的战争从来没有间断过。

发现浮雕大理石

1954年8月,格鲁吉亚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首都苏呼米疗养院的一位工作人员,在黑海岸边的浅水口中发现了一块浅灰色带斑点的大理石,长约1.5米,宽0.5米左右,其中一个角己被折断。

这不是一块普通的大理石,而是一块雕刻精美的浮雕。上面的图案是一个年轻妇女端坐在安乐椅中,身边躬身站着一个小男孩和一个手拿小匣的女仆。画面雕刻手法细腻,构图严谨。人物面部沉思的表情带给观看者一种文静、忧郁的感觉。

科学家发现,这块浮雕与俄罗斯的约翰大教堂里面珍藏的许多珍贵的希腊墓碑有很多共同特征,无论从人物造型、画面结构以及笔法等都惊人的相似。科学工作者从而推断这是一块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人的墓碑。科学家不禁要问:难道在黑海沿岸的苏呼米也有古希腊城池的遗址?

发现古罗马城市

经过一番努力,1956年奇迹终于发生了,学者们发现了一座大部陷于海底的1世纪的古罗马城市。

考古工作者潜入苏呼米湾海底。在那里,一座巨大的雄伟的城市废墟展现在人们面前。这座正方形的城市广场海岸是由一条用鹅卵石和石灰砖石铺砌的街道相连接的。广场四周还有高大的城墙遗址。

在海底还发现了许多黑漆陶器碎片,数不清的葡萄核,一个大石臼,一个手摇磨的磨盘。而在下一层中则发现了古代双耳瓶、瓦罐、古希腊的尖底大缸以及茶炊具等碎片。这些物品上均有“狄奥斯库里亚”的标记。这就是人们寻找多年的罗马和拜占庭的狄奥斯库里亚和谢巴斯托波利斯最灿烂的古希腊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底两座灿烂古城是哪里

远在公元前600年左右,一个名叫狄奥斯库里亚的城市由希腊人在黑海东岸建立起来。在当时,这里是希腊人一个巨大的商业中心,极为昌盛。后来在大自然的浩劫中变为一片废墟。

大约公元前6世纪,罗马人又在这里重新建了谢巴斯托波利斯城。该城雄伟的城墙、各种先进的防御设施,堪称黑海边的第一大城。可是令众人感到遗憾的是,从此以后这座城市的历史中断了,史书上再也没有提到这个城市,直至2000多年后,人们才在海底重新发现这两座灿烂的文明古城。

随着研究一步步地深入,研究者描绘出了黑海沿岸古城毁灭时的情景。古代一批勇敢的航海家历尽千难万险乘船横越黑海在美丽的海岸定居下来,成为这里最早的移民。他们在这里建造房屋、仓库,还修建了城堡、城墙和高塔,使这里发展成一定规模的城市,发展了自己的文明,并且成为生活在该地区北部及近处各民族人民的共同贸易中心。

可是他们在建造城市时忽略了脚下土地的稳定性,海水逐渐逼过来,不断冲蚀着土壤,而他们拯救自己的措施也是在把自己推向大海。城市居民为了阻挡海水的侵蚀,于是建了护岸墙和其他的一些保护性建筑。

于是水分便渗入地下,下垫层遭到浸蚀,土地变得越来越沉重了。膨胀了的土块的重量大大超过暂时维持它们平衡的摩擦力,整个城市的土层开始滑动起来。城市的街区渐渐滑向海内,街道向下塌陷,海水渗入了住宅。陡峭的海岸塌向了海内,住宅、宫殿的石砌山墙倒塌了,城市一步步滑向大海的中心,从此沉睡了两千年。

由于被海岸冲积土层层覆盖着,在沙砾之下还有许多古人创造的灿烂文明还没能重现昔日辉煌。

古希腊沉船之谜

在希腊政府的协助下,一批专业潜水员在希腊附近的海底打捞起了一艘沉没的古船。为了保存船上物品的完整,他们的打捞工作一直持续了9个月。这些物品被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精心收藏。经考古学家鉴定,它们均出自古希腊时期。可就在这批古物里,人们发现了一个鹤立鸡群的东西,那是一个差动齿轮机械装置。让人疑惑的是,它所显示的机械工艺之精良,绝对可以跟现代技艺相媲美。古人制作它做什么用?又是谁制造了它?

开始很多人都难以相信这是古希腊时代的机械装置,他们普遍认为那个时候还不具备这么高的机械制造水平,但还是有一部分人在执著地推测着它在古希腊时代的用途。

有人说它是航海时指示方位的仪器,也有人认为它是阿基米德制作出来的一个小型天象仪,它的目的是用来计算日月星辰的运行。人们的惊叹之声并未就此停止。古希腊时代的机械水平真有如此高超精致吗?毕竟我们还没能发现其他同时代的机械装置出土,要想承认这个装置是现代机械技艺的鼻祖,看来还需要等待一些时日。

我还想知道

公元前2000年前后,爱琴文明发祥于克里特岛,后来文明中心古希腊移至希腊半岛,出现迈锡尼文明。克里特岛文明与迈锡尼文明合称爱琴文明,历时约800年,它是古代希腊文明的开端。

爱琴海的迈锡尼文明

文明的出现

爱琴海文明是希腊及爱琴地区史前文明的总称。它曾被称为“迈锡尼文明”,因为这一文明的存在,被海因里希·施里曼对迈锡尼始于1876年的发掘而进入人们的视野。

然而,后续的发现证明迈锡尼在爱琴文明的早期并不占中心的地位,因而后来更多地使用更为一般的地理名称来命名这个文明。

迈锡尼文明是希腊青铜时代晚期的文明,它由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而得名。

约公元前2000年,希腊人开始在巴尔干半岛南端定居。从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起逐渐形成一些奴隶占有制国家,出现了迈锡尼文明。

起源和持续

存在了至少3000多年的爱琴文明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持续的?考古发掘提供了许多证据以回答这一问题。爱琴文明的最早可以追溯到漫长的原始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代表为克诺索斯将近6米厚的地层中包含的石器以及手工制作打磨的器皿的碎片。它显示了从底层到顶端持续的技术发展。

这一米诺斯文明层可能比希沙立克的最底层年代更早。它的结束标志为对陶器上白色充填的锯齿状装饰的引进,还发现了以其单色颜料对其主题的复制品。在这一阶段结束后,紧接着的是青铜时代的开端,以及米诺斯文明的第一阶段。

因此,对于分层的仔细观察可以辨认出另外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标志有陶器风格的重要进步。这些阶段占据了整个青铜时代,而后者的终结,标志为铁这一更为先进的材料的引入,也宣告了爱琴时代的落幕。

约前1000年,铁在全爱琴范围内获得使用。这种材料或是一批北方的入侵者赖以成功的手段,他们在早期定居点的废墟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统治。同时,对于新石器时代之后的9个克诺索斯时期,我们可以贯穿其中观察到一种非常鲜明的、有序而持久的陶瓷艺术的全方位的发展。

从一个阶段迈向另一个阶段,装饰的组织、形式以及内容逐渐发展。因而直至这2000多年之久的演化末期,原初的影响仍然清晰可辨,这一涓涓细流没有丝毫被打乱的迹象。这个事实可以进一步说明整个文明一直在其基础和本质上沿承着自己的脉络。

虽然在其他艺术种类的遗存中,这一论断的例证不够丰富,壁画艺术起码在晚期显示了同样有序的发展;而对于宗教,我们至少可以说没有突变的迹象,从统一的自然崇拜通过各个正常的阶段直至晚期发展出拟人神。没有迹象表明有传入的神祇或宗教理念。

爱琴海文明是土生的文明,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壤,顽强地在整个新石器时代以及青铜时代延续和成长。

然而有少量证据表现出一些变化,例如外来的小型部落的入侵,他们接受了文化上更占优势的被征服者的文明而融入了后者。克诺索斯王宫的多次重建则提供了可信的证据。

在爱琴海北部地区迈锡尼、梯林斯以及希沙立克的宫殿中所发现的“正殿”布置可以说明它们是晚期的作品,因为没有一个显示出类似克里特的那种独有的设计。

我还想知道

科学家认为爱琴文明的结束时间较难确定,直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爱琴地区才使用铁来制造武器,可能与古典时期希腊人记忆中的多里安人入侵相吻合。这场入侵没有立即将爱琴海文明扫除。

哈梯人的赫梯文明

赫梯文明的基本情况

赫梯文明发源于小亚细亚东部的高原山区、哈利斯河(今名克泽尔河)上游一带。这里的原始居民称为哈梯人,他们既非闪米特人,也与古代其他民族没有什么关系。

约公元前2000年,一支属于印欧人的涅西特人迁入此地,与当地的哈梯人逐渐同化,形成了赫梯人,他们说的赫梯语的主要成分是涅西特语。

赫梯国的兴衰

赫梯国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9世纪中叶,初为小国,后以波加科斯为中心形成联盟,渐趋统一。公元前16世纪初,赫梯军队攻陷巴比伦城。公元前16世纪后半叶,赫梯国王铁列平进行了改革,他确立了王位继承法,即长子优先,无长子归次子,无子归女婿。改革使赫梯的王权得到巩固,国势日盛。

公元前15世纪末至公元前13世纪中期,是赫梯最强盛的时期。此间,赫梯人摧毁了由胡里特人建立的米坦尼王国,并趁埃及埃赫那吞改革之机,夺取埃及的领地,与埃及争霸。于公元前1283年签订和约。与埃及的争霸使赫梯元气大伤。

公元前13世纪末,“海上民族”席卷了东部地中海地区,赫梯被肢解。公元前8世纪,残存的赫梯王国被亚述所灭。在这片土地上,罗马人曾建立过殖民地。在罗马人之前,希腊与波斯军队曾在此地兵戎相向。

经济与社会生活

早期赫梯国家的生产力虽属青铜时代,但赫梯是西亚地区最早发明冶铁术和使用铁器的国家。赫梯的铁兵器曾使埃及等国家胆寒。亚述人的冶铁术就是从赫梯人那里学来的。赫梯王把铁视为专利,不许外传,以至贵如黄金,其价格竟是黄铜的60倍。

赫梯以农业为主,工业除冶金之外,还有陶器制造、纺织等工业部门。商业贸易也算繁荣,与埃及、腓尼基、塞浦路斯、爱琴海诸岛都有往来。

赫梯的文化

赫梯人的文学作品主要是神话,包括根据古代苏美尔人的创世和洪水传说改编而成的作品。赫梯的宗教也照搬美索不达米亚的多神崇拜,宗教活动包括占卜、献祭、斋戒和祈祷,而不具备伦理意义。

赫梯以楔形文字记述自己印欧语系的语言,创造了赫梯楔形文。赫梯还另有一套象形文字,用于铭刻和印章,这可能是受哈梯人原始图画文字和埃及象形文字的影响。赫梯人最突出的文化成就当属法律体系,以《赫梯法典》为代表的赫梯人法律,要比古巴比伦的法律更人道,判处死刑的罪过不多,更没有亚述人法律中那些诸如剥皮、宫刑、钉木桩等酷刑。

赫梯人的艺术才能不十分出色。但他们的雕塑作品则新颖生动,尤其是石壁上的浮雕作品。城门和王宫门旁,一般都雕有巨大而生动的石狮。他们的建筑材料多用巨石,明显优于两河流域的土坯。赫梯文明的历史成就不仅仅在于发现和使用了铁,而且在于它充当了两河流域同西亚西部地区文化交流的中介。

赫梯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赫梯文明是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爱琴海地区诸文明之间的主要链环之一。目前史书记载的关于安纳托利亚的历史,几乎都与赫梯人有关。

但是,直至19世纪后半叶,赫梯人的历史虽然在各地的考古发现中得到浮雕、象形文字、契形泥版文书和其他雕刻品的佐证,却仍然难以得到突破,始终不知道它的确切位置。

我还想知道

卡迭石战役是公元前1298年春,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率领3500辆战车和近4万名战士,与赫梯国王穆瓦塔尔争取赫梯在叙利亚的主要基地和军事要塞“泰勒奈比曼德”而进行的会战。

失踪的哈扎尔文明

哈扎尔国简介

哈扎尔国位于伊季尔河畔,格尔甘河的尽头。河畔居住着众多的部族,有些人住在乡村,有些人住在有着坚固城墙的城市里。国王约瑟夫住在一个三角洲地区。

哈扎尔国有3座城市。其中一座是国王约瑟夫诞生的城市,皇后就住在那里。另一座城市里住着犹太人、基督徒和西班牙人,还有国王居住的椭圆形的城堡,这里还住着国王的大臣、仆人,以及大量的平民。哈扎尔降雨量并不充沛,但大地上河流纵横,到处都有泉水,土壤肥沃,物产丰饶,田地、葡萄园、花园随处可见。

以上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哈扎尔人讲述自己国家历史的唯一资料。而这份资料来自哈扎尔国王约瑟夫写给一位名叫哈桑.沙福鲁特的阿拉伯大臣的信。

揭秘真相

历史学家们一直怀疑这封信的真实性,直至20世纪人们在开罗发现了收信人哈桑·沙福鲁特写的一封信,这种怀疑才被打消。在信中,哈桑请求拜占庭皇帝给他一艘船,让他前往哈扎尔。当时,拜占庭正与哈扎尔交战。有人从拜占庭首都康士坦丁堡给这位大臣回信说,从康士坦丁堡到哈扎尔王国约有15天的路程,从陆路须经许多国家,并告诉他哈扎尔国王姓约瑟夫。

哈桑接到回信后,很可能给约瑟夫国王去了封信,询问哈扎尔的位置,于是约瑟夫就给哈桑回了封介绍王国方位和情况的短信。而这也便成了研究哈扎尔国唯一确切的可供查考的资料。

此外,俄罗斯、亚美尼亚等民族的文献资料表明,哈扎尔国曾一度是非常活跃的国家,建筑宏伟,城墙坚固,绿树成荫,气候宜人。哈扎尔军事力量强大,有一支庞大的军队,曾入侵亚美尼亚人的领土。格鲁吉亚人说哈扎尔国王未能娶到格鲁吉亚大公的女儿为妻,便用武力摧毁了第比利斯城。

阿拉伯人的编年史说从多瑙河到北乌拉尔的各民族都向哈扎尔进贡,并称它是拜占庭与该国贸易的中转站。俄罗斯人长期和哈扎尔人作战,965年,经过激烈战斗,占领了哈扎尔人的首都伊季尔。随后又从伏尔加三角洲沿里海挥戈南下,直捣哈扎尔王国的谢缅德尔城。

哈扎尔帝国的消失

哈扎尔没有留下语言文字,也没有留下遗址,那么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呢?它又是怎样消失的呢?

一些学者推测,哈扎尔国是被里海吞没的。7世纪时,哈扎尔国拥有大片肥沃土地,哈扎尔人控制着伏尔加河航道,成为伏尔加三角洲的主人。

但从这时起,里海开始冲击海岸。年复一年,它无情地吞没了哈扎尔人的乡村、田地,至19世纪中叶,哈扎尔的城堡终于被里海吞没。许多资料都为哈扎尔的被吞没提供了佐证。

然而这里面仍有许多疑点。哈扎尔是被里海逐渐吞噬的,也就是说,其居民可有充分的迁徙机会,那么,他们迁到了何处?其后代又在哪里?另外,哈扎尔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陆地上总该还有遗址或废墟,但迄今为止人们却未发现一点这方面的线索。

拜占庭编年史曾指出,哈扎尔国的萨凯尔位于顿河边上,处于通往伊季尔的大道上,后来被基辅大公斯维亚托斯拉夫摧毁。

后来,一位苏联考古学教授阿尔塔莫夫经过反复探索,终于找到了凯萨尔的位置,并进行了发掘。但是,他却没有发现任何哈扎尔人的文物。哈扎尔的历史就像飘逝的云,令人捉摸不定。

我还想知道

哈扎尔人是中世纪南俄草原上一个古老民族,最初信奉萨满教,过游牧生活。后来,哈扎尔人通过一系列对外扩张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最终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

神秘的苏美尔文明

苏美尔文明的历史起源

1922年至1934年,英国考古学家伍莱率领庞大的队伍对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美尔文明的核心聚落乌尔进行了大规模发掘,揭示了这个遗址从7000年以前的一个小村庄到逐步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文明都市在基督降生前后被最终废弃的一幅全景画。那么,苏美尔人从何处来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一个可能性是从伊朗高原的崇山峻岭中来,因为出土的苏美尔人的最早的建筑物,是按照木结构原理建造的,而木结构建筑通常只是在树木茂密的山区才被广泛采用。不过,这与苏美尔人的神话传说却发生了矛盾。

另一个相反的可能性,则是从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来到这大河入海的地方。可是,在苏美尔女王舒伯·亚德的陪葬品之中,却只有一金一银各长约0.6米,和只能在幼发拉底河上航行的小船模型。

苏美尔文明的政治演进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也叫两河文明或两河流域文明,指在两河流域间的新月沃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发展起来的文明,是西亚最早的文明。而苏美尔人则是这一文明的伟大创建者,他们似乎既不是印欧人的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一支,他们的原籍可能是东方某地。

在公元前3500年时,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开掘沟渠,依靠复杂的灌溉网,成功地利用了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湍急的河水,从而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创建了第一个文明。

至公元前3000年时,苏美尔地区已出现了乌鲁克等12个独立的城市国家。各城市国家为了争雄称霸,相互征战,大大削弱了苏美尔人的力量,最后迫使他们臣服于闪米特人。

闪米特人的著名领袖萨尔贡一世建立阿卡德帝国。苏美尔文明从城邦国家过度到统一王国时期。但它的寿命短暂,历时280年。

来自伊朗的新入侵者打败了萨尔贡一世的孙子,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又一个个地重新出现,直至乌尔城邦崛起,再一次统一各城邦,建立起一个纯粹的苏美尔人的帝国,史称乌尔第三王朝。这一帝国从公元前2113到2006年,维持了将近一个多世纪。

苏美尔的城市文明

苏美尔文明实际是城市、城邦文明。在世界历史上最早建立城市的民族。早在公元前4300年至前3500年,苏美尔人就在两河流域内部平原上建立了不少城市。这些城市的建立,标志着两河流域南部地区氏族制度的解体和向文明时代的过渡。

公元前3500年至前3100年,两河流域由农村到城市的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了,公元前3100至前2800年,两河流域南部已经形成了几十个城邦,也就是具了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城市国家。

苏美尔人的语言

苏美尔人发明了一种象形文字,后来这种文字发展为楔形文字。这是最古老的已知的人类文字。今天已经发掘出来的有10多万苏美尔文章,大多数刻在黏土板上。其中包括个人和企业信件、汇款、菜谱、百科全书式的列表、法律、赞美歌、祈祷、魔术咒语、包括数学、天文学和医学内容的科普文章。

许多大建筑如大型雕塑上也刻有文字。许多文章的多个版本被保留下来了,因为它们经常被拷贝。抄写是当时的人唯一的传播文章的方法。闪族语言的人成为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者后,苏美尔语依然是宗教和法律的语言。

难懂的苏美尔文字

即使专家也很难懂苏美尔文字,尤其是早期的苏美尔文字,因为它们经常不包含所有现代人所熟知、或通用的语法结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发源于亚洲西部的亚美尼亚高原。

公元前4000年左右,这里就有了最早的居民,那就是苏美尔人。他们创造了灿烂的苏美尔文明,最能反映这种文明特征的是他们的文字即楔形文字。

最初,这种文字是图画文字,渐渐地这种图画文字逐渐发展成苏美尔语的表意文字,把一个或几个符号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含义。如用“口”表示动作“说”;用代表“眼”和“水”的符号来表示“哭”等。

随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苏美尔人干脆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声音,如“箭”和“生命”在苏美尔语中是同一个词,因此就用同一个符号“箭”来表示。后来又加了一些限定性的部首符号,如人名前加一个“倒三角形”,表示是男人的名字。这样,这种文字体系就基本完备了。

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秆或骨棒、木棒当笔,在潮湿的黏土制作的泥版上写字,字形自然形成楔形,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

为了长久地保存泥版,需要把它晾干后再进行烧制。这种烧制的泥版文书不怕被虫蛀,也不会腐烂,经得起火烧。但美中不足的是,泥版很笨重,每块重约1000克,每看一块都要费力地搬来搬去。到现在,发掘出来的泥版,共有几百万块,最大的有2.7米长,1.95米宽,可谓是巨书。

楔形文字是苏美尔文明的独创,最能反映出苏美尔文明的特征。楔形文字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亚的巴比伦、亚述、赫梯、叙利等国都曾对楔形文字略加改造,来作为自己的书写工具。甚至腓尼基人创制出的字母也有楔形文字的因素。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可是,由于它极为复杂,至1世纪,就完全消亡了。

苏美尔人的灭亡

历史长河进入公元前第二个千年以后,在外来敌对势力无情的打击下,乌尔王国很快处于崩溃的边缘,内部的纷争也没完没了。众所周知,和平时期文官地位高,而战争时期则武将地位高。当第三王朝的末代国王伊比辛在位时,苏美尔大将伊什比埃拉在易欣城发动叛乱,自立为王,并得到了许多其他城市的拥戴。

不久,乌尔城便被闪米特军队攻破,乌尔第三王朝灭亡了。好在伊什比埃拉不光善于策划政变,也比较会打仗,他很快将闪米特人赶出了乌尔城,此后暂时恢复了乌尔王国的旧有疆域。可惜苏美尔人天生就互不服气,互不买账,等伊什比埃拉一死,各个城市又纷纷宣告脱离易欣王朝独立,其中最强大的要数拉尔萨城邦。苏美尔人内部不团结的劣根性,给了亚述人进攻的机会。

他们于公元前1800年左右大举发动扩张战争,占领了包括尼尼微、马里在内的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和中部。

与此同时,印欧语系的赫梯人在安纳托利亚高原和叙利亚的势力越来越强,伊朗山区的几个民族也纷纷西进,好不容易复兴起来的苏美尔民族,眨眼间又处在了亡国灭种的险境。在赫梯人对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统治800年以后,闪米特人的另一支亚述人决定首先打通本土朝向地中海的道路,于是和赫梯人在勒万特北部打了起来,后来巴比伦人又乘机在亚述的后院点火,结果大大延长了苏美尔民族的寿命。

闪米特人在内战中改进了不少军事技术,比如战车车轮的结构变得更加轻便了,行动起来更加灵活,而苏美尔人在内战中却什么都没学会,这就敲响了他们最后的丧钟。

公元前1793年,闪米特一支的阿摩利人汉穆拉比大帝在巴比伦即位,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新的统一战争开始了。

公元前1763年,最后一位苏美尔民族的君主瑞穆辛的首都拉尔萨城被巴比伦军队攻克。从此以后,苏美尔人便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

我还想知道

历史上,苏美尔文明灭绝的原因很多。传统说法是外部以希腊和伊斯兰为代表的新兴文明征服和取代了年迈的古文明。现今生态考古学提出:过度农业开发恶化了两河流域先天不足的生态环境。

废弃的印度河文明

印度河文明是如何被引起注意的

印度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之一。在18世纪之前,人们根本没有想到这条藏身于沙漠,人迹罕见的河流曾有过可以与古埃及相媲美的璀璨过去。而且与其他古代文明相比,完全是史无前例的。

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是18世纪哈拉巴遗址的发掘。在这里发现了大都市残址。19世纪中叶,印度考古局长康宁翰第二次到哈巴拉时,发掘出一个奇特的印章,但他认为这不过是个外来物品,只写了个简单的报告,此后50年,再也无人注意这个遗址了。

然而,192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人们发现了以含哈拉巴在内的旁遮普一带为中心,东西达1600千米、南北1400千米的地域内,属于同一文明的大量遗址,即马亨佐·达摩遗迹。

这里出土的物品与哈拉巴出土的相似,人们才想起了50年前哈拉巴出土的印章。这个发现震动了考古学界,因为涵盖范围如此之大的古文明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所谓的“印度河文明”。

为何广泛挖掘马亨佐.达摩遗址

印度河文明涵盖范围之广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其中最著名的是两座古城遗址,即哈拉巴和马亨佐·达摩,印度语为死亡之谷。据最保守的估计,这两座古城距今最少有5000多年,但在印度的早期神话中没有这两座古城的记载,所以更多的人认为,它们的历史也许比猜想的要久远得多。

这些遗址属于同一文明,但生活水平并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对哈拉巴出土的印度印章进行研究的结果令人失望,没有人能释读印章上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水准,有文字的印章可能在政治、经济活动中担任重要角色。而且印章只在马亨佐·达摩和哈拉巴有出土,于是专家们推断,马亨佐达摩与哈拉巴都是都市,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处于同一文明的人生活水准不一样。当然这只是推测。

为了进一步证实马亨佐·达摩和哈拉巴的都市性质,考古学家对马亨佐·达摩进行了最广泛的发掘。

马亨佐·达摩遗址的神奇

马亨佐·达摩遗始建于5000年以前甚至更早的年代,面积约100平方千米,分西侧的城堡和东侧的广大市街区。西侧城堡建筑在高达10米的地基上,城堡内有砖砌的大谷仓和被称为大浴池的净身用建筑等,其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谷仓的庞大,这显示了这个城市当时的富足。不过装满大谷仓的谷物是怎样征集来的呢?

市区有四通八达的街道,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各宽10余米,市民的住房家家有井和庭院,房屋的建材是烧制过的砖块。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这是难以置信的,因为在其他古代文明中,砖块只用于王宫及神殿的建筑。

令人惊异的排水系统

马亨佐·达摩古城室内管道设备直至20世纪才在现代社会出现,而城市规划也是最近数十年才得到应用,然而,这一切却都能在马亨佐·达摩古城遗址找到。

位于印度河流域的马亨佐.达摩建于4500年前。城市建设经过事先的规划、设计,布局严整,呈长方形棋盘格状。居民住房室内有管道设备。当然,最令考古学家惊异的还是遗址保存完整的排水系统。

马亨佐·达摩古城遗址中,西侧的城堡内有砖砌的被称为“大浴池”的净身用建筑。“大浴池”是用质量上乘的砖砌成的,长12米,深2.4米,有多条排水道,无论按照什么标准,都是一个大型公共设施。

这一古老文明是如何在曲线图出现前数千年创造这一复杂的城市?所有的一切又是出自何人的规划?这些目前还没有答案。

这些城市的统治者是什么人

考古学家按照惯例首先在马亨佐·达摩寻找王宫和神殿,结果一无所获。这又提出一个问题:是什么人,用什么样的方法统治这块辽阔的国土?而且马亨佐·达摩和哈拉巴有着完全相同的城市建设,难道它们都是首都?

因为没有神殿,能不能用其他古文明中的例子来求证古印加、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的国王同时兼任法老或祭司王中谁是统治者呢?所有遗址中确实没有发现有祭司王统治的痕迹,难道5000多年前的印度河文明已经废弃了君主制?这么大的国土不可能没有统治者。

考古学家又仔细研究第一块和以后出土的印章,但经过一个世纪的努力印章上的字还是无法读解。那么,它是否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如果是,这两个城市为什么又没有神殿和宫殿呢?

究竟是什么人创造了这个文明

因为有一小部分印章上刻有神像,于是有人推测,这可能是宗教遗物。但也有人反驳说,这完全是家族或个人的保存品,不能说明整个国家具有宗教性质,况且出土的近3万枚印章有神像的只是很小部分。

谜团越来越多。有人认为只要能够释读印章上的文字,就可以解释这个文明的来龙去脉,大多数考古学家则认为必须从多方面研究,触类旁通。

开始人们曾误以为印度河文明是受其他文明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但是进一步考古发现,无论是文字还是印章都是其他地方看不到的,而且出土人骨鉴定也表明这里的人融合了许多人种的要素,不是现在已知的某个特定民族。

那些当时在今天已经无法居住的地方建设具有如此高度文明的城市的人,如果不是印度人的先人,那又是什么人呢?

印度河文明是怎样被废弃的

从马亨佐·达摩遗址出土的人骨,都是在十分奇异的状态下死亡的,换言之,死亡的人并非埋葬在墓中。考古学家发现这些人是猝死的,在通常的古文明遗址中,除非发生过地震和火山爆发,否则不会有这么多猝死的人。

马亨佐·达摩没有发生过地震和火山爆发,人骨都是在居室内被发现的,有不少居室遗体成堆地倒着,令人惨不忍睹。最引人注目的是,死者临死前用双手盖住脸呈现出保护自己的样子。

如果不是火山爆发和地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恐怖事件令这些人瞬间死去呢?这是一个谜。

考古学家们提出了流行病、袭击和集体自杀等假说,但均被推翻了。无论是流行病还是集体自杀,都不能解释一瞬间死去。为了解开这个谜团,印度考古学家卡哈对出土的人骨进行了详细的化学分析。

卡哈博士的报告说:我在9具白骨中发现均有高温加热的痕迹,不用说这当然不是火葬,也没有火灾的迹象。是什么异常的高温使马亨佐·达摩的居民猝死呢?

人们想起了一些科学家推断的远古时代曾在世界不少地方发生的核战争。马亨佐·达摩遗址与古代假想中的核战争有没有关系呢?

事实上,印亚大陆是史诗神话中经常传诵的古代核战争的战场。公元前3000年的大叙事诗《马哈巴拉德》记叙的战争景象中,提到的武器连现代化武器也无法比拟。更重要的是如此毛骨悚然的惨痛记忆留传至今,是非1945年广岛原子弹爆炸事件所能相提并论的。

另一首叙事诗《拉马亚那》描述了几十万大军瞬间完全被毁灭的景象。诗中有一点值得注意:大决战的场地是在被称为兰卡的城市,而兰卡正是当地人对马亨佐·达摩的称呼。

据当地人说:1947年,印巴分治后属巴基斯坦而被禁止发掘的马亨佐·达摩,有不少类似广岛核爆炸后遗留下来的玻璃建筑——托立尼提物质,即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托立尼提沙漠中试爆,沙因高温凝固成的玻璃状物质。

答案似乎出来了,但推断毕竟是推断,要人们信服马亨佐·达摩的遗弃与核战争有关还为时过早。有人认为,印度河文明与其他文明是同时崛起并存的。是不是可以说,印度河文明发展之初,受到过外来文明的影响,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独特的高度文明。

还有人提出,印度河文明是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印度河文明不仅是印度文化的源头,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一环。相信人们最终定能揭开印度河文明之谜。

我还想知道

印度河流域文明发生晚于尼罗河流域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但早于黄河流域文明。考古发掘的在印度河流域的马亨佐·达摩和哈拉巴,人口都在4万以上。马亨佐.达摩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