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文明疑问

林林总总的出土和发现,使人们疑窦重生;史前文明真的存在吗?它们是如何创造,又是怎么消失的呢?史前文明真的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吗?

史前文明毁于大洪水吗

圣经中的记载

有关史前大洪水的过程,《圣经》中有所描述。虽然《圣经》是一本宗教书籍,但很多学者认为,《圣经》描述的是真实的人类历史。

以下为《圣经》中关于大洪水的描写:“洪水泛滥地上40昼夜,水往上涨,把方舟从地上漂起”;“水势在地上极其浩大,山岭都淹了”;“5个月后,方舟停在拉腊山上;又过4个月后,诺亚离开了方舟。”

史前洪水同时伴随着大陆的变迁,完全摧毁了当时整个地球的人类文明,只有极少数人活了下来。近来考古学家发现的许多史前遗迹,如亚特兰第斯大陆等均可能因那次洪水而消失。

英国的民族学家弗雷泽曾指出:在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的130多个印第安种族中,没有一个种族没有以大洪水为主题的神话。事实上,记录大洪水的并不限于美洲的印第安人,在世界各大陆上生活的民族中几乎都有关于大洪水的记载。

考古学家的发现

大约1.2万年前,上一期人类文明曾遭受一次特大洪水的袭击,那次洪水也导致大陆的下沉。考古学家陆续发现了许多那次大洪水的直接和间接证据。

人类文化研究者通过研究世界各地不同民族关于本民族文明起源的传说发现,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古老传说都普遍述及人类曾经历过多次毁灭性大灾难,并且如此一致地记述了在我们本次人类文明出现之前的某一远古时期,地球上曾发生过一次造成全人类文明毁灭的大洪水,而只有极少数人得以存活下来。

远古的大洪水是怎么回事

《旧约·创世纪》载有古犹太人的传说:上帝看到人类已败坏,便以洪水灭世。水势极为浩大,淹没了所有的高山。只有诺亚奉上帝之命建了一艘方舟,载着他一家老小及各种留种的动物逃脱了灭顶之灾。这是在西欧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

1872年,年轻的亚述学者乔治·史密斯提出诺亚洪水与古代两河流域世界大洪水同出一辙。此说被日后发现的《吉尔伽美什史诗》第十一版所证实。从而引发了关于远古世界大洪水及其传说的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

目前,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上:一是远古初民时代究竟有没有一场世界大洪水?二是世界上普通流行的大洪水传说是怎样起源的?

比较有影响的三种说法

克莱默等学者认为,世界性的大洪水纯系子虚乌有,各地的洪水传说大多起源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他们的依据是考古发现。本世纪初发现了载有最早洪水传说的苏美尔版;尔后在苏美尔古城乌尔的发掘中,又在地下发现了11米厚的沙层。

据考是公元前4500年前后两河流域的一次特大洪水堆积出来的,洪水还淹没了一个叫乌博地安的史前民族。故克莱默等人深信,苏美尔的洪水故事是这一次大灾难留下的记忆,经民间传说夸大为世界大洪水。这一故事通过在古巴比伦人、犹太人等许多民族中的流传而逐步演化为世界性文化现象。

另一种意见截然相反。他们认为,地球第四纪冰期在1.2万年前开始退却时,气候转暖,冰河大量融化泛滥,海水不断上升,吞没了露出的大陆架和陆桥,并发生普遍的大海侵,淹没了许多海岸和部分陆地。故世界性的大洪水确实发生过,但并没达到淹没一切的程度。

当时靠海及靠水的人们损失巨大,被迫向高地迁徙,随之带去了可怕的洪水故事。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地方都有关于世界大洪水的传说。许多淹没在海水之下的文明遗迹及大海侵的痕迹成为此说的有力论据。

以英国富勒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世界大洪水是不可能的。他们认为各种洪水故事的起源不尽相同,并不是共出一源。在古代世界的各个地方,火山地震引起的海啸、飓风掀起的海水猛涨、大雨或融雪造成的大泛滥,都有可能被深受其害的人们传说为世界大洪水。并且,不少故事纯粹是神话,是主观想象的结果,因而是不足信的。远古世界大洪水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我还想知道

据考证,全世界已知的关于大洪水传说有600多则。如我国及日本、马来西亚、泰国、印度、澳大利亚、希腊及非洲、南美、北美等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传说中都保留着对一场大洪水的记忆。

史前文明毁于核大战吗

遗留的奇迹

众所周知,人类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至今不过2000年,但是7000年前的人类却建筑起埃及金字塔。

人类懂得穿上衣服的历史至今不过4600年,但是,大西洋海底却发现了1.1万年前的精致铜器。

此外,世界各地还发现并证实了2万年前的铁钉,3万年前的壁画以及4万年前的牛羊骸骨中赫然的子弹穿过的痕迹。

这样相互矛盾而发人深省的例子有很多。这些奇迹来自外星人还是来自我们的祖先?世界各国科学家和考古学家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人类进化至今是不是只是30万年至40万年历史呢?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是。人类进化至现在,已经有上百万年历史。通过碳-14已经精确地估算出某种高度文明的产物远在3万年至4万年前就已出现,而它的范围之大,使我们有理由相信3万年至4万年前,人类有一个活跃和鼎盛时期。

我们的地球曾经不止一次遭到大洪水、大爆炸、大灾难的侵袭,因此古文明可能一毁再毁;古人类也死而复生。

对于这些大洪水的各种传说,考察其历史,都可以追溯至1.2万年前以前,刚好在冰河结束时期,这使我们对这些传说无法掉以轻心,仅仅视为神话或多事的臆测。同时这也证明了人类远在1.2万年前就有历史,也许较4000年前更发达。

无法得知的文明进程

最近从海底探测获得的资料显示,那些在古代哲学家的著作中被称为奇迹的亚特兰梯斯,可能正沉在百慕大三角的西方。

由水中拍摄的照片和实地勘测可知,1000年前的人类已能举起数百吨的巨石了。这个大洪水时代以前的文明废墟,其海底墙壁和海中道路的浩大精妙,无殊于今日视之为谜的7000年前埃及金字塔。

也许在1.2万年前,人类对宇宙的了解已经超越了当时的时空。也许在三四万年前或10多万年以前,人类已经有了数次这种文明的高峰。我们仅仅可以知道地球文明史的高峰是人类创造的,但无法得知人类创造文明的过程中那些更神奇的故事。

史诗的记载

有一部著名的古印度史诗《摩诃波罗多》,写于公元前1500年,距今有3500多年了。而书中记载的史实则要比成书时间早2000年,就是说书中的事情发生在5000多年之前。

此书记载了居住在印度恒河上游的科拉瓦人和潘达瓦人、弗里希尼人和安哈卡人两次激烈的战争。令人不解和惊讶的是,从这两次战争的描写中看,他们是在打核战争!

书中的第一次战争是这样描述的:“英勇的阿特瓦坦,稳坐在维类似飞机的飞行器的马纳内降落在水中,发射了类似火箭武器的阿格尼亚,它喷着火,但无烟,威力无穷。刹那间潘达瓦人的上空黑了下来,接着狂风大作,乌云滚滚,向上翻腾,沙石不断从空中打来。”“太阳似乎在空中摇曳,这种武器发出可怕的灼热,使地动山摇,大片的地段内,动物倒毙,河水沸腾,鱼虾等全部烫死。火箭爆发时声如雷鸣,敌兵烧得如焚焦的树干。”

第二次战争描写更令人毛骨悚然,胆战心惊:“古尔卡乘着快速的维马纳,向敌方3个城市发射了一枚火箭。此火箭似有整个宇宙力,其亮度犹如数万个太阳,烟火柱滚升入天空,壮观无比。”“尸体被烧得无可辨认,毛发和指甲脱落了,陶瓷器碎裂,盘旋的鸟在天空中被灼死。”

看到此惨状,现代人会立刻联想到原子弹爆炸后产生的威力。在原子弹还没有产生的年代,许多学者一直认为此书中的那些悲惨的描写是“带有诗意的夸张”。可是到了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之后,他们才恍然大悟,这些描写就似原子弹爆炸目击记一样准确。

后来考古学家在发生上述战争的恒河上游发现了众多的已成焦土的废墟。这些废墟中大块大块的岩石被粘合在一起,表面凸凹不平。要知道,能使岩石溶化,最低需要1800度,一般的大火都达不到这个温度,只有原子弹的核爆炸才能达到。

在德肯原始森林里,人们也发现了更多的焦地废墟。废墟的城墙被溶化,光滑似玻璃。除了在印度外,古巴比伦、撒哈拉沙漠、蒙古的戈壁上都发现了史前核战的废墟。废墟中的玻璃石都与今天的核试验场的玻璃石一模一样。

由此而论,国外物理学家弗里德里克·索迪认为:“我相信人类曾有过若干次文明。人类存在时已熟悉原子能,但由于误用使他们遭到了毁灭。”

这可能吗?大部分科学家们认为这仅是一种附会,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但是另有一些人坚持自己的看法,认为我们的地球早已存在50多亿年了,而人类文明仅仅有5000多年历史有些说不过去。这个谜现在仍未解开。

我还想知道

考古学家实地考察了史诗中记载的战争发生的地方。他们找到一些废墟,那里有很多粘合着的大块岩石,感觉不像是一般火焰烧毁所导致。在巴比伦、撒哈拉沙漠也发现了一些史前废墟。

南极史前文明消失之谜

南极可能存在史前文明

据俄罗斯报界披露,爱因斯坦和不少的科学家坚信,如今冰天雪地毫无生机的南极曾经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爱因斯坦认为,1万多年前,北极不在北极点上,而在今天的加拿大北海岸附近。南极也不在南极点上,而位于温带地区。那个时候,温度气候均适宜的南极大陆也许曾孕育了一种高度发达的古文明。

然而好景不长,因为地壳发生了逆时针大移动,北极漂移到了今天的位置,南极漂移到了冰天雪地的南极点,气候突然异常寒冷,大陆被冰雪覆盖,南极文明也随之消失。非常有意思的是,远非只有爱因斯坦一人持这种观点,与他持类似观点——人类文明可能源于远古南极的科学家不在少数。

古地图惊曝南极冰下秘密

据称,爱因斯坦和其他科学家持这种观点并非耸人听闻或者凭空猜测,而是有相当的证据的。

事实上,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南极大陆可能存在史前文明的设想反复被提及;不少的历史学家、人类学家以及考古学家纷纷将目光投向那片冰天雪地,其中一幅不可思议的古地图更是加强了科学界对南极的思索。

1840年,伊斯坦布尔国家博物馆馆长哈利勒·艾德海,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宫找到一张奇特的古代地图。这张古地图是18世纪初发现的,看样子是一份复制品。地图上除了地中海地区画得十分精确,其余地区如美洲、非洲都严重变形。

后来,科学家们终于找到这张地图的原件,这张由土耳其帝国舰队的海军上将皮尔·雷斯于1513年绘制的地图,几乎在南极洲被发现的200年前就把这块神秘的陆地标出来了,并且他画的南极洲是一种没有冰封的状态。

6000年前南极没有冰雪

雷斯地图上的南极洲,整体形状和轮廓像极了现代地图所呈现的这块大陆。南极靠近大陆中央,和现代地图显示的相去不远;环绕海岸的山脉,使人联想到最近几年在南极洲发现的诸多山脉;河流发源自这些山脉,蜿蜒流向大海;每一条河流都依循看起来非常自然、非常可信的排水模式。

这显示,有关南极洲最早的地图绘成时,这块大陆的海岸犹未被冰雪覆盖。然而,今天地图所呈现的南极洲内陆,已完全不见河川和山脉的踪影,被冰雪覆盖。

1532年,奥伦提乌斯·费纳乌斯根据史料绘制的世界地图又绘制了一张地图,并在地图上注明了南极上的各个河床。1949年,海军上将贝尔达率领探险队到达南极罗斯海,结果发现费纳乌斯在地图上标明的河床与实地景象十分相近并一一对应。

在这些河床里,有很多由河流带到南极并沉积下来的中纬度细粒岩石以及其他沉积物。后来,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对这些沉积物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它们已有6000多年了。

也就是说,在6000年前,南极曾处于冰川前期很温暖的时候,百川奔流,草木葱茏,充满了生机。

费纳乌斯地图显然证实了一个惊人听闻的观点:在冰雪完全覆盖之前,南极洲曾被人类探访甚至定居过。若真是如此,那么最初绘制南极洲地图的人,就应该是生活在极为远古时代的南极人。

南极史前文明消失之谜

据此,我们是否可以设想,在1万多年前,南极大陆处于温带。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高度发达的文明,甚至可比18世纪的科学水平。

那里的人们掌握着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天文知识,他们率领着船队,穿梭于大洋与大陆之间。他们把自己的文明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给蛮荒落后的大陆带去智慧和奇迹,也成为彼此交流和联系的桥梁。

但是,这个文明怎么会突然从地球上消失,不留一点儿痕迹的呢?

科学家的猜测

据说科学家们提出三种猜测:

第一,可能是地壳突然发生变动,引发了一场巨大的灾难,洪水淹没了整个世界,也淹没了曾经传播文明的王国和人民。

第二,有些科学家认为,南极史前文明并没有完全消失,可能因为地球气候发生变化,南极大陆逐渐被冰雪覆盖,曾经的史前文明被厚厚的冰层永远埋葬。

第三,这种文明仍然存在,他们可能将自己的先进知识传播给了埃及人。

我还想知道

科学家发现,南极并不是一直就在地球的最南端。南极大陆还是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时,即3亿年前至2.5亿年前之间,就已经出现了冰盖,但这和现代南极大陆的冰川和冰盖完全是两回事。

月亮是史前人造天体吗

月球不是自然天体

科学家们发现,月球是一个异乎寻常的天体,它比自然天体的卫星大得多。地球直径12756千米,月球的直径3467千米,为地球直径的27%。

火星直径6787千米,有两个卫星,大的一个直径23千米,是火星的0.34%。木星直径14.28万千米,有13个卫星,最大的一个直径5000千米,是木星的3.5%。土星直径12万千米,有23个卫星,最大的一个直径4500千米,是土星的3.75%。其他行星的卫星,直径都没有超过母星的5%,但是月球却达到27%,这表明月球不是一般的天体。

月球不是绕地球旋转,而是伴着地球对转。其反常轴向自旋,速度非常之快,远远快于其类似的行星所应有的速度。

一般天然卫星的轨道都是椭圆的,而月球轨道却是圆形的。我们知道,只有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是圆的。月亮与同样大小的行星相比,密度要小得多。预示它不同于其他行星,它内部可能是空的。

地球对月球的引力远远小于太阳对月球的引力,但月球却没有被太阳吸引过去而仍留在地球的轨道上。如果月球是一颗宇宙中的天然星体,那么它一进入太阳系就会被体大无比的木星吸引过去而不会跑到地球身边。所以,很难想象月球是在宇宙中自然形成的。

地球属于类地行星,而类地行星除地球外,其他的都无卫星。也就是说月球不是地球的卫星,它更像人造天体。

月震试验月球内部是空的证据

地震学家通常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的性质。同样,科学家们可以用月震波研究月球内部的性质。美国宇航员以月面为基地设置了高灵敏度的地震仪将月震资料发送回地球。其中一台由“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设置在静海,另一台由“阿波罗12号”的宇航员设置在风暴洋。这种高灵敏度的地震仪甚至能记录宇航员在月面上的脚步声。

美国中部标准时间1969年11月20日4时15分,“阿波罗12号”的宇航员用登月舱的上升段撞击了月球表面,随即发生了月震。月球摇晃了55分钟以上。震动由小逐渐变大,至强度最大用了约8分钟,然后振幅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这个过程用了大约一个小时,而且余音袅袅,经久不绝。

地震研究所的负责人莫里斯·云克在那天下午的电视新闻节目中传达这个令人吃惊的事实时说,要直观地描述一下这种震动的话,就像敲响了教堂的大钟。震波只是从震中向月球表层四周传播,而没有向月球内部传播,就像在一个完全中空的金属球体上发生的。在地球上这种现象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这充分证明月球内部是空的,表面是一层壳。

在“阿波罗12号”造成奇迹后,“阿波罗13号”的宇航员用无线电遥控飞船的第三级火箭使它撞击月面,地点选在距“阿波罗12号”的宇航员设置的地震仪140千米的地方。月震持续3小时20分钟后才逐渐结束,月震深度达35千米至40千米。只有中空的球体才会发生这种形式的振动。“阿波罗13号”、“阿波罗14号”的宇航员还进行了多次月震试验,最大的一次月震造成的月面振动持续了4个小时。

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报告书谈到,月震研究表明,月壳内部存在一个65千米厚的“硬层”。科学家冯·布劳恩博士指出,在65千米的深度振动传播速度是每秒10千米,这是岩石无法达到的,查阅一下物理学手册,就知道声音只有在金属或金属质岩石才能达到如此的传导速度。

振动在月球内部的传导速度与振动在金属中的传导速度几乎一致,科学家们推测月球内部存在金属的壳体,而在壳体之上覆盖着松散的16千米至32千米厚的石块层。乌德博士等人说这个松散层是在若干亿年的时间里,陨石和小行星、彗星多次猛烈撞击月面破碎后逐渐形成的岩石层。月球是史前人造的。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们根据得到的所有资料和数据制作了形形色色的月球模型,其中一个是用钛构成的中空的球体。

月球磁场的证据

科学研究表明,宇宙天体都有磁场,而月球几乎没有磁场。科学家认为地球的磁场起源于地球内部的地核。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内核是固态的,外核是液态的。它的黏滞系数很小,能够迅速流动,产生感应电流,从而产生磁场。地球磁场强度介于0.35奥斯特至0.7奥斯特之间,由陨石的天然剩磁推测其他天体的磁场强度为0.59奥斯特。

这就是说,所有天然天体都有磁场,像地球一样,是实心的。而月球却完全不同,根据“阿波罗”宇宙飞船采回的月岩样品及月球表面磁场的直接测量,月球周围的磁场强度不及地球磁场强度的1/1000,月球几乎不存在磁场。它内部没有像地球那样的内核,它内部是空的。

月球密度的证据

科学家们已经知道月球的平均密度是每立方厘米3.33克,地球密度是每立方厘米5.5克,几乎相差一半。哈洛德·尤里博士等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月球重心空虚所致。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月球权威尔金斯博士甚至估计月球中有体积约1400万立方英里的空洞。

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称,“阿波罗11号”、“阿波罗12号”宇航员带回的月面岩石标本的密度比地球岩石的密度要高得多,它在月球重力环境下重量只有地球岩石的一半。只有月球的外壳如此坚硬,那么其内部是空的才有可能?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所罗门博士,对月球的重力进行了研究并提出,月球内部可能是空的。他说道:“根据月球轨道环行器的观测,使我们得以获得了与月球有关的大量知识,尤其在重力方面。也就是说,月球内部很可能是空的。”人类用现代科技的手段,认识到月球内部可能有空洞。

我还想知道

月岩研究表明,月球表面最古老的岩石形成于46亿年前,而我们地球上发现最早的岩石的形成时间不过是39亿年。并有6种元素是地球上所没有的,这是许多月球起源假说无法解释的。

诺亚方舟是神话吗

诺亚方舟真的存在吗

不仅仅是《圣经》,世界各地都流传着关于大洪水和方舟的神话。据说因为有了这艘船,人类和各种动物才能得以逃脱上帝愤怒的惩罚。

人们总想知道有关诺亚方舟的一切,比如它的大小,建造所用的材料,航行日期和停泊地点。为了寻找这只神秘之舟,几个世纪以来人类进行了上百次探险,但至今仍然没有找到它存在的证据。它的秘密难道真的被永远冰封在亚拉腊山中了吗?

诺亚方舟化成了石头,矗立在《圣经》中所说的停泊地点,即土耳其亚拉腊山将近5000米高的冰山上。它的全部内容不仅是一个神话,并且还是对专业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和众多热衷于从宗教角度进行“方舟考古”的爱好者的一个挑战。因为要寻找诺亚方舟,除了需要科学和文化方面的知识外,还要冒着攀登亚拉腊山的巨大风险。

这座山在土耳其语中被称为“惩罚之山”,因为它经常发生雪崩和山崩,有终年隐匿在烟雾中的大裂缝,以及地震和火山爆发,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还有雷击的危险,最后就是土耳其政府下达的禁令和被库尔德游击队员擒获的危险。这就使几十次探险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寻找仍在继续。

关于诺亚方舟的传说

诺亚方舟是出自圣经《创世纪》中的一个引人入胜的传说。由于偷吃禁果,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亚当活了930岁,他和夏娃的子女无数,他们的后代子孙传宗接代,越来越多,逐渐遍布整个大地。此后,揭开了人类互相残杀的序幕。人类打着原罪的烙印,上帝诅咒了土地,人们不得不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果腹,因此怨恨与恶念日增。人们无休止地相互厮杀、争斗、掠夺,人世间的暴力和罪恶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上帝看到了这一切,他非常后悔造了人,对人类犯下的罪孽心里十分忧伤。上帝说:“我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消灭。”但是他又舍不得把他的造物全部毁掉,他希望新一代的人和动物能够比较听话,悔过自新,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

在罪孽深重的人群中,只有诺亚在上帝眼里是一个义人,很守本分,他的3个儿子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也没有误入歧途。诺亚也常告诫周围的人们,应该赶快停止作恶,从充满罪恶的生活中摆脱出来。但人们对他的话都不以为然,继续我行我素,一味地作恶享乐。

上帝选中了诺亚一家:诺亚夫妇、3个儿子及其媳归,作为新一代人类的种子保存下来。上帝告诉他们7天之后就要实施大毁灭,要他们造一艘方舟,分一间一间的造,里外抹上松香。这只方舟要长132米,宽22米,高13.2米,上边要留有透光的窗户,旁边要开一道门,要分上中下3层。他们立即照办。

有一天,诺亚600岁生辰,海洋的泉源都裂开了,巨大的水柱从地下喷射而出,天上的窗户都敞开了,大雨日夜不停,降了整整40天。水无处可流,迅速地上涨,比最高的山巅都要高出6.6米。凡是在旱地上靠肺呼吸的动物都死了,只留下方舟里的人、动物及植物的种子安然无恙。方舟载着上帝的厚望漂泊在无边无际的汪洋上。

上帝顾念诺亚和方舟中的飞禽走兽,便下令止雨兴风,风吹着水,水势渐渐消退。诺亚方舟停靠在亚拉腊山边。又过了几十天,诺亚打开方舟的窗户,放出一只乌鸦去探听消息,但乌鸦一去不回。诺亚又把一只鸽子放出去,要它去看看地上的水退了没有。由于遍地是水,鸽子找不到落脚之处,又飞回方舟。

7天之后,诺亚又把鸽子放出去。黄昏时分,鸽子飞回来了,嘴里衔着橄榄叶,很明显是从树上啄下来的。再过7天,诺亚又放出鸽子,这次鸽子再也没有回来。

诺亚601岁那年的1月1日,地上的水都退干了。诺亚开门观望,地上的水退净了。到2月27日,大地全干了。于是,上帝对诺亚说:“你和妻儿媳妇可以出舟了。你要把和你同在舟里的所有飞鸟,动物和一切爬行生物都带出来,让它们在地上繁衍生长吧!”于是,诺亚全家和方舟里的其他所有生物,都按着种类出来了。后世的人们就用鸽子和橄榄枝来象征和平。

谁是发现诺亚方舟的第一人

1916年,俄国飞行员拉特米飞越雪山时,发现山头有一团蓝色的东西,好奇心促使他飞回细看,他惊讶地看到了一艘房子般大的船,一侧还有门,其中一扇已毁坏。拉特米很快就把他发现诺亚方舟的奇遇报告了沙皇尼古拉二世。当时他曾组织一支探险队,由于十月革命爆发这项计划告吹。

其实,拉特米并不是第一个发现诺亚方舟的人。早在17世纪,荷兰人托依斯就写过一本书,书中他声称自己找到了诺亚方舟,并附有诺亚方舟的插图。

终于有了诺亚方舟的照片

亚拉腊山位于土耳其东端,靠近伊朗国境的地方,是座海拔5070米的死火山。山顶自古就被冰川覆盖,传说山顶留有诺亚方舟。1795年,一个叫弗利德里希的爱沙尼登山家,初次在亚拉腊山登顶成功。随后,在1850年,盖尔奇科上校率领的土耳其测量队也登上了顶峰。1876年,英国贵族詹姆斯·伯拉伊斯在圣山高约4500米的岩石地带,捡到了木片,并发表了他找到方舟残迹的消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位土耳其飞行员拍了一张“方舟”照片。从此,方舟不再是人们口头传闻,而是有了照片的实物。更令人吃惊的是:照片放大处理后,测出船身为150米长,50米宽,和传说中的方舟近似。

1952年,法国的琼·利克极地探险家又组织了探查队,并成功地登上了亚拉腊山顶,然而关于诺亚方舟却什么也没有发现。

1953年7月,琼·费尔南·纳瓦拉他带着11岁的小儿子第三次登上亚拉腊山峰顶,他们从冰川中,带回了一块木板。对这块木板的科学研究结果证明,是一块经特殊处理过的木板。经碳-14测它至少有4484年的历史,正是所传方舟建造的年代。人们惊呆了,又有照片,又有实物,费尔南坚信自己发现的就是诺亚方舟。但有人提出质疑:即使发生特大洪水,地球水位也不会升到5000米的高度,方舟何以能在亚拉腊山巅?

有专家认为:从科学观点来看,历史上有人见过诺亚方舟的说法是没有说服力的。如果方舟在5000年前搁置在亚拉腊山的山顶附近,那它很可能早就被冰川运动转移到较低的高地。方舟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已支离破碎,木头撒遍了亚拉腊山的较低山坡。就我们所知,从来也没人找到过这样大宗的木头,更不用说方舟的残骸了。

大船是传说还是确实存在

由《圣经》的记载推算,大船应该是一只排水量4.3万吨的巨大木箱,最后停靠在亚拉腊山上。亚拉腊山位于今土耳其东部,海拔5000多米,这里真是大船最后的归宿吗?

2003年,卫星拍到亚拉腊山有一片不规则区域,这里纹理相对平整,好像和周围的岩石质地不同。科学家通过分析,计算出不规则区域的长度是309米。更令人兴奋的是,记载中的诺亚方舟长宽比为6:1,而卫星拍摄的照片显示,不规则区域的长宽比也是6:1。2008年开始,先后有我国和土耳其的方舟探索队来此一探究竟。近两年的探索后,他们终于在亚拉腊山海拔4000多米的冰川下找到一处人工遗迹,经证实,确为诺亚方舟遗骸。

遗骸为巨型木结构,木样本经分析,证实有4800年历史。亚拉腊山的雪线以上没有树木生长,由于气候严酷,3000米以上也从没有人类建屋聚居的遗迹,加上当地世代以泥砖建屋,木材是罕有建材。如此推测,这处遗骸应该就是传说中的诺亚方舟。

木结构如今已经破损,队员从不同的破口进入,迄今为止发现7个空间,空间高度超过5米,内里的墙身也全是木质,但并非盒子形,墙身有点弧形和倾斜。

亚拉腊山的永久雪线位于海拔3900米,而方舟遗骸在4000米以上,有利于木材的保存。而木材可以负载本身重量的5倍,因此木结构承受了巨大的重量而没有粉碎。这些因素让方舟得以保存至今,最终现身于世。如此说来,其他关于方舟遗迹、遗址的传言自然不攻自破;探索正版方舟的脚步仍然还在继续。

我还想知道

2010年4月28日,一支由香港人和土耳其人组成的探索队在北京宣布,他们在土耳其东部的亚拉腊山发现了诺亚方舟遗迹;探索队员还在方舟内发现了陶器、绳索以及类似种子的物体。

玛雅文明是怎样衰落的

玛雅文明的历史

玛雅文明曾是西半球最伟大的文明之一。他们务农,建筑巨大的石屋和金字塔,冶炼黄金和铜,使用一种至今尚无人能解读的象形文字。

该文明形成于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400年左右建立起早期的奴隶制国家,3世纪至9世纪进入古典繁盛期,15世纪衰落,最后被西班牙殖民者摧毁。此后长期湮没在热带丛林中。18世纪末才再次为世人发现。

在玛雅历史上,没有埃及式的法老,也没有罗马式的恺撒,更没有政教合一的哈里发。从来没有一个权威人物在某一时期统治过所有玛雅人。各个玛雅城市是相对独立的。但是它们又共享同样的宗教、文化和语言。所以,玛雅城市之间的关系大致相当于希腊城邦之间的关系。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怎么会如此命运多舛,接二连三遭遇打击呢?

饱暖不思变

玛雅人的主食是玉米。在中美洲的自然环境下,玉米从播种到收获需要190天的时间。玛雅农民只需通过六七个月的实际耕作,便可以收获比全家人一年所需还要多一倍的粮食。

剩余的粮食可以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易。热带雨林的湿热环境使居住条件相对简单,比起住在寒带或温带的人,玛雅人不必考虑如何御寒。拜地利所赐的玛雅人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宗教、艺术等文化活动。

伟大的文明不一定诞生于闲暇,但在维持温饱之余仍有余力进行创造,这无疑是文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大大小小多达10万座的玛雅金字塔就是这种闲暇的产物。

第一次衰落

9世纪,数以百计的玛雅城邦突然被纷纷遗弃,那些繁华的都市几乎在同一时期湮灭在热带丛林中。创造了无数奇迹的玛雅人一部分迁徙到了尤卡坦北方的荒野,其余的则撤入丛林,不知所终。辉煌的玛雅古典期文明就这样神秘地降下帷幕。

玛雅人为何弃城而去,是火山爆发、地震、飓风、瘟疫,还是奴隶起义、内战频繁、外敌入侵等各种各样的推测原因被提出,却又都没有充足的证据。近年来“生态危机论”被提出,看上去似乎很像这道谜题的最终答案。

玛雅的城市文明建立在玉米农业的根基上。自古以来,玛雅农民采用一种极原始的耕作法:他们先把树木统统砍光等过一段时间干燥后,在雨季到来之前放火焚毁,以草木灰作为肥料,覆盖住贫瘠的雨林土壤。烧一次种一茬,待草木长得比较茂盛之后再烧再种。

当文明繁盛、人口大增时,农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不加节制地毁林开荒,同时尽量缩短休耕时间,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玉米产量降低,结果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力者食不果腹,生活水准一落千丈,只得举国迁徙,另觅他乡。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玛雅人在得益于上天所赐的自然环境之时,也为灭亡埋下了灾难的种子。因为自然条件过于优越,不必考虑提升农业生产力,比起那些经常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同类来说,玛雅人缺少应对灾变的意志与能力。

第二次衰落

玛雅古典期文明衰落了。但玛雅文明却远未灭亡,文明的重心北移。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石灰岩平原上,一些新的玛雅城邦再度兴起,构成了后古典期的玛雅文明。

不过它们再也没有达到过古典期那样的辉煌。后古典期的玛雅文明建立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这种先天的不足,导致了历史悲剧重演,使玛雅再次陷入颓势。自1519年起的西班牙殖民入侵构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从此玛雅湮没在丛林荒草之中。

现在,仍有将近200万玛雅人生活在祖先的土地上,使用着近25种玛雅语。然而他们对过去的历史几乎一无所知。他们和丛林深处的废墟一同缄默着,共同构成了失落文明的遥远背影。

玛雅人有着独特的时间观,他们认为世界是不断创造又不断毁灭的,今日的世界也有自己的。

太阳活动和玛雅文明的衰败

科学家们推测,太阳亮度的微妙变化激发了尤卡坦半岛灾难性的气候变化,从而可能触发了玛雅文明的毁灭。这项新研究用于湖底的岩芯证实:当地遭受几千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时,正是玛雅文明衰落开始加速之际。

太阳的活动有一个“200年震荡”,不同的研究给出的周期在206年至208年之间。这一周期活动被记录在由宇宙射线产生并残留在树的年轮里的碳-14同位素的含量分布中,科学家们认为这与太阳黑子数目的变化和太阳的亮度具有对应的关系。

新的纪录是来自墨西哥湖底的、具有非常好的年代测定和高分辨的岩芯。沉积在湖底的石膏含量的变化记录了湖的气候变化:无论何时,当降雨量减少时,蒸发作用将盐浓缩,湖水沉淀出石膏。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古气候学家们将岩芯的石膏含量记录和太阳活动的记录进行了对比,他们发现太阳活动的200年震荡纪录与石膏含量的变化完全一致。

玛雅文明的衰落与干旱有关

一项新的研究认为,玛雅文明的神秘消失,很可能与该地3次严重而持续时间长的干旱有关。这3次干旱每次持续3年至9年,可能给本在崩溃边缘的玛雅文明捅上了最后一刀。

瑞士联邦技术学院一研究组认为750年至950年,玛雅经历了一次大的人口急剧下降的时期。古玛雅人在750年左右达到极盛,其人口达到300万至1300万,但到9世纪早期,人口开始急剧下降,许多城镇被荒废。这3次干旱分别大约在810年、860年和910年,与考古证据中玛雅文明衰亡的时间吻合。

这些发现基于对该地区发现的沉淀物所作的长期的气候记录分析得出的。不同层的这些沉淀物往往表明每年的干湿情况。该研究小组通过对含钛量不同的分析,推测出了该地区每年的降雨量。尽管这样,还很难精确表明干旱与玛雅文明的衰落有关。

战争失利文明被毁

德莫莱斯特是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的考古学家。他领导的一个考古小组5年前来到危地马拉进行考古探险,在一个名叫坎祖恩的玛雅遗址上挖掘出了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玛雅人宫殿建筑群落。不久前,考古小组成员在这一地区意外地发现了数个大型墓穴,其中不但整齐地堆放着人类尸骨,还有众多史前古器物。德莫莱斯特认为,这一发现有助于解开已经困扰了人类几个世纪的难题,即玛雅文明到底是为何迅速走向衰败的。

德莫莱斯特说,之前挖掘出的玛雅人宫殿建筑群落位于坎祖恩古城遗址中央,宫殿用石灰石建造,分3层,共有11个院落,170个房间。从宫殿规模可以判定,坎祖恩是当时玛雅文明繁盛时涌现出的多个南部低地城市之一。对于在这一地区刚刚发现的大型墓穴,德莫莱斯特认为,它们很可能是在一场战争后被胜利者建造起来的。

考古小组认为,当时生活在坎祖恩的玛雅人有可能经历了一场非常惨烈的战争,尽管目前不能判断交战的另一方是何许人,但可以肯定的是,玛雅人在这场战争中被打败了,城市中幸存的玛雅人不但被胜利一方斩尽杀绝,整个城市的文明也几乎全部被毁,随着战争的结束,坎祖恩也变成一个没有人烟的废弃之地。

根据德莫莱斯特的理论,坎祖恩战争结束后,生活在附近其他城市的玛雅人被迫离开故土,开始向中美洲北部和东部辗转迁徙,在这些地区的自然资源被耗尽之后,玛雅文明最终开始走向衰落。

最新理论获得认同

德莫莱斯特认为,坎祖恩战争无异于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它引发了玛雅文明的迅速衰落。德莫莱斯特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刻,其重要性不亚于1914年奥地利大公费迪南遇刺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美国考古学家·弗雷德尔认为,坎祖恩战争有可能是由一场农民起义引发的,也有可能是一场外族入侵。德莫莱斯特考古小组在坎祖恩遗址上还发现了一个尚未完工的用石器和木头匆忙搭建起来的防护围栏。德莫莱斯特说,从中可以判断,当时生活在坎祖恩的玛雅人预先知道有一场灾难即将降临,但很显然,他们的抵抗最终还是失败了。

长期以来争论不断

玛雅人是中美洲的土著居民,居住在今天的墨西哥、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等地。他们拥有发达的古代文明,最早种植了玉米,天文和历法也相当精确。大约在800年,玛雅文明到达顶峰,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崩溃,南部低地的玛雅人放弃了繁华的城市,神庙变成了野兽出没的废墟。

直至16世纪,当欧洲殖民者登上美洲大陆大肆杀戮和掠夺时,玛雅文明终于完全衰落。考古学家有的认为玛雅文明衰落是地震或瘟疫造成的,有的认为是干旱等环境因素造成的;有的认为玛雅文明在短短几年里就迅速衰败,有的却认为整个过程持续了两个半世纪之久。

我还想知道

墨西哥考古学家在墨西哥南部恰帕斯州托尼纳发现一座拥有1100年的玛雅文明末期古墓。这一发现表明,曾经有其他文明在玛雅文明从辉煌走向衰败之后占领过这个定居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