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文明发现

研究发现,世界各地大量发现的动物化石、人造工具和建筑物遗迹,时间最早的都在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以上,而且系高度文明的产物。这些发现使人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史前文明。

史前人类化石的发现

六千五百万年前的化石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瑞拉克西河河床中发现有生活在6500万年前的恐龙的脚印;考古学家们吃惊地在恐龙脚印化石旁0.45米的地方,同时发现有12块人的脚印化石,甚至有一个人的脚印迭盖在一个三指恐龙脚印上。

把化石从中间切开,发现脚印下的截面有压缩的痕迹。这是仿制品无法做到的,显然不是假冒的。

另外在附近同一岩层还发现人的手指化石和一把人造铁锤,有一截手柄还紧紧留在铁锤的头上。这个铁锤的内部含有96.6%铁、0.74%硫和2.6%氯。这是一种非常奇异的合金。

现在都不可能造出这种氯和铁化合的金属来。一截残留的手柄已经变成煤。要想在短时间内变成煤,整个地层要有相当的压力,还要产生一定的热量才行。如果锤子是掉在石缝中的,由于压力和温度不够,就不存在使手柄煤化的过程。

这说明岩层在变硬、固化时,锤子就在那儿了。发现人造工具的岩层和恐龙足迹所在岩层是一致的,而其他岩层都没有恐龙足印和人造工具。这说明人类和恐龙的确曾生活在同一时代。

发现不同年代化石

1913年,德国科学家在坦桑尼亚峡谷发现一具完整的现代人类骨骼,它处在约100万年前的地层中。

西班牙古生物学家在该国北部布尔戈斯省阿塔普埃卡山区,发现了30万年前的史前人类骨盆化石、股骨以及一些石制工具。

1965年,考古学家在肯尼亚发现一件经鉴定为400万年前的人类上臂肱骨化石。美国加州大学的教授称,此肱骨和现代人的肱骨几乎没有任何差别。

1972年,在肯尼亚的一个湖中发现的大腿骨化石几乎和现代人类形态十分相似,其年代是在200万年前。

1976年,考古学家在非洲坦桑尼亚北部、东非大裂谷东线,一个叫利特里的地方发现了一组和现代人特征十分类似的脚印。这些脚印印在火山灰沉积岩上。据放射性测定,那火山灰沉积岩有340万年至380万年的历史。脚印共两串,平行紧挨着分布,延伸了约27米。从这些足迹可以明显地看出,其软组织解剖特征明显不同于猿类。重力从脚后跟传导,通过脚的足弓外侧、拇指,最后传导到大脚拇指,大脚拇指是向前伸直的,而猩猩及南方古猿直立行走时,重力从脚后跟传导,但通过脚的外侧传导至脚中指,并且大脚拇指向侧面伸出。

发现史前小巨人

2010年9月7日,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人员发现一具身高为1.93米的人类骨骼遗存。这是在目前发现的史前人类化石中个体最完整也是身高最高的。这具史前个子最高的人类化石,是由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祝一志研究员、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杨亚长教授共同在陕西省商南县过风楼遗址发现的。

形态学研究表明,该人骨为男性,年龄约16岁至18岁,体质特征与现代南亚蒙古人种最为接近。研究人员对这一人类骨骼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显示该古人类生活在4200年前龙山文化时期,与周边出土陶器的时代可以进行良好对比。这具龙山文化晚期的“小巨人”遗骸的发现,无疑为我国史前人类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宜兴首次发现史前骨化石

2010年,在江苏省宜兴竹海深处,一个巨大的地下溶洞得到发掘。截至12月19日,溶洞平行发掘延伸长度超过200米,并出现与主洞相连的5个侧向旁支洞穴。在溶洞清淤和掘进过程中,首次发现史前骨化石,以及史前人类生命活动痕迹。江苏省有关地质专家初步认为洞顶岩石的形成起码已有3亿年,从溶洞平整度和延伸长度分析,国内地下溶洞罕见其例。

施工人员在距洞口约150米处的一个支洞洞口处,发现了20多块骨化石,它们看上去像头盖骨、牙齿、四肢骨等。这些骨化石,外表大多呈白色。四肢骨看上去特别粗壮,牙齿表面洁白光滑,每粒牙齿宽约4.5厘米,高约2厘米。

景区管理处方面请无锡市考古研究所专家到实地进行了考证。考古人员初步判断它们至少是1000万年以前的动物或人类化石。如果古洞里发现的骨化石属于大型远古动物,说明当时的溶洞空间很大。

因为几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是石器,很难在野外把猎获的大型动物分割,有些动物是活着被弄进古洞的。这一切都属于推测。这些远古骨化石的来源是否有其他原因,要等到进一步发掘后才能定论。

我还想知道

1998年5月,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芒古湖威兰卓湖附近发掘出2.6万年前的135件人类骨骼、壁炉等史前古器物。其中在芒古3号坑还出土了一具完整的3万年前的男子骨架化石。

三叶虫上的足迹是谁的

一个完整的脚印

1968年的一个夏天,一位美国的化石专家在位于犹他州附近,也是以三叶虫化石闻名的羚羊泉敲开了一片化石。这一敲不但松动了100多年以来现代人类所笃信的进化论,更替人类发展史研究敲开了另一扇门。

这位名叫威廉·米斯特的美国人在敲开这片化石之后,赫然发现一个完整的鞋印就踩在一只三叶虫上,这个鞋印长约0.26米,宽0.089米。从鞋印后跟部分下凹0.015米来看,这应该是一双和现代人类所穿的便鞋类似的鞋子,也就是说这只鞋子的主人生活在一个有一定文明的环境里。

令人纳闷的是,三叶虫是一种生长于6亿年前至2亿多年前的生物,换句话说,在这久远的历史时期之前,是不是有着和我们一样的人类文明存在?

远古的纸卷筒遗迹

早在1822年的《美国科学杂志》卷五上,就清楚地描述了由法国探险家在圣路易南密西西比河沿岸所发现的一连串脚印,每一个脚印都清晰地显示人类脚掌底部的肌肉曲线。

就在同一地点还发现有一道很深的压痕,长0.6米,深0.3米,似乎是由卷轴或纸卷筒所形成的,而这两个遗迹都是存在于距今有3.45亿年前的密西西比纪石灰石上。

这样的考古发现告诉我们在上亿年前除了有人类存在的可能性之外,当时的人很可能也具有造纸技术等文明。

又一个更为有趣的发现

1927年,一位美国地质学家在美国内华达州的一个峡谷内,发现一块带鞋印的化石。

这个化石是由于鞋跟离开地面时所带起的泥土造成的。鞋印的保存出奇的好,并且这块化石的年代可以追溯至2.25亿年前的三叠纪石灰石。

不过当近期科学家以显微摄影重现这个遗迹时,才发现鞋跟的皮革由双线缝合而成,两线平行延伸,而这样的制鞋技术在1927年是没有的。

加州奥克兰考古博物馆荣誉馆长针对这个化石下了这样的结论:“地球上今天的人类尚不能缝制那样的鞋。面对这样的证据,即在类人猿尚未开化的亿万年前,地球上已存在具有高度智慧的人……”

而我国一位著名的化石专家海涛在新疆的红山也发现了奇特的类似人类鞋印的化石,距今约2.7亿年。鞋印的印迹全长0.26米,前宽后窄,并有双重缝印。鞋印左侧较右侧清晰,印迹凹陷,内呈中间浅两端深,形态酷似人类左脚鞋印。

由于这个脚印与美国峡谷发现相似,被人称为新疆的“奥帕茨之谜”,意为不符合那一地层时代的出土物。这种奥帕茨现象预示着地球上生命、文明演化轮回可能性的存在。

恐龙化石脚印

恐龙足迹发现于1970年,地点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克里佐山谷,年代介于1.55亿年至1亿年之间。

其中一个鞋印前后距离长达0.508米,左右宽约0.23米,而在离这些鞋印不远处竟有几个恐龙脚印。

这样大的脚印也在其他地方被发现,如美国的弗吉尼亚州发现的长0.36米的脚印以及在堪萨斯州巴克斯塔矿区砂岩中发现的长约0.9米的巨型足迹。这些脚印的尺寸都远大于我们现代人的脚印,并且年代都在1亿年之前。

这几个脚印化石,一下子就把人类存在的可能性拉到了上亿年前,强力地撼动了进化论的框架。

更令科学界感到讶异的是一些有上亿年历史的科技产物的出土,这些遗迹向我们透露了当时人们丰富的生活经验。

到底是谁的脚印

1968年7月,地质学名家伯狄克博士前往羚羊泉考察,发现了一个小孩的脚印。1968年8月又在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同一块岩石中发现了两个穿鞋子的人类足迹。

人类的这些发现是对传统地质学的严重挑战。犹他州大学地球科学博物科学家说,那时候地球上没有人类,也没有可以造成近似人类脚印的猴子、熊或大懒兽,那么,在连脊椎动物也未演化出来之前,有什么似人的动物会在这个星球上行走呢?我们期待谜底的揭晓。

墨西哥史前人类脚印争议

2005年7月,英国利物浦约翰·摩斯大学的地质考古学家西尔维亚·冈扎利兹和同事宣布,在墨西哥中部火山岩中发现的269个化石脚印,是4万年前的原始人和动物所留下来的。

这些原始人脚印是在墨西哥城东南部塞罗·托路奎拉火山附近的一个废弃采石场底部发现的。以冈扎利兹为首的英国专家小组花了近两年时间来测定这些脚印的年代。英国科学家的说法在科学界引发了剧烈的争议。根据传统的理论,原始人类是在大约1.1万年前经过白令陆桥抵达美洲大陆的,英国科学家的发现证明,事实上原始人抵达美洲的时间比以前想象的还要早至少3万年。

然而日前,美国伯克利市加利福尼亚大学地质考古学家保罗·里尼在《自然》杂志发表文章宣称,他通过最新的方法,对发现原始人脚印的火山石进行了9次分析,结果证明这些所谓的脚印事实上具有130万年的历史。

里尼对9个火山岩石样本进行定年测试,发现它们的年代从126万年至147万年不等,这就意味着那些“脚印”也应该具有130万年左右的历史,它比非洲出现最早人类祖先的年代还要早上100万年左右。

里尼和同事们认为,在非洲人出现的100万年前,美洲大陆上就有人类的足迹,这种可能性是非常渺茫的,因此里尼断定,墨西哥火山岩化石上的脚印状印痕,并非是人类所留。

里尼的研究在科学界引发了强烈的怀疑。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起源部负责人克里斯·斯特里格说:

“一些专家开始怀疑,这些脚印到底是否真是人类留下的。这一问题目前存在着激烈的争议。”

我还想知道

三叶虫是一种细小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它们出现在6亿年前的地球上,在2.6亿年前灭绝。按照进化论思维,那时根本没有人类,并且人类穿上鞋子的历史最多只有三四千年。

藏在琥珀中的动物

最古老的立体毛发标本

琥珀是数千万年前的树脂被埋藏于地下,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后形成的一种树脂化石,是一种有机的似矿物。琥珀的形状多种多样,表面常保留着当初树脂流动时产生的纹路,内部经常可见气泡及古老昆虫或植物碎屑。

古生物学家在一个有1亿年历史的琥珀中发现了哺乳动物的毛发。由于琥珀中这些毛发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在显微镜下,毛发内部结构清晰可见。尽管此前曾发现过更古老的平面古生物毛发化石,但是,这一发现是已知的最古老的立体毛发标本。

这一琥珀是在法国南部夏朗德省发现的。科学家在琥珀中还发现了苍蝇的蛹。保存在琥珀中的哺乳动物毛发同今天的哺乳动物毛发非常相似。

这表明,哺乳动物的毛发结构和形状在很长的时间段内并未发生过改变。

一位科学家说:“我们发现的最早的平面毛发印记是在侏罗纪中期。”是他发现了这些保存在琥珀中的哺乳动物毛发。侏罗纪从2亿年前至1.45亿年前,随后是白垩纪,白垩纪一直持续至6500万年前。

这位科学家说:“我们的标本是已知最古老的哺乳动物毛发标本,我们可以通过它来研究古生物毛发的表皮结构。”科研人员将这一发现发表在一本杂志上。

科研人员研究发现,其中一个毛发片段0.0024米长、0.000032米至0.000048米粗,而另一个毛发片段长0.0006米、粗0.000049米至0.000078米。

通过对这些毛发的仔细分析,科学家发现它们的表皮结构同今天的哺乳动物毛发的表皮结构非常相似。

科学家认为,拥有这种毛发的哺乳动物应该只有老鼠大小,因为在一亿年前的白垩纪中期,哺乳动物形体都很小,其种类并不十分多样化。不过这种动物的身份无法确定。它可能是一种普通哺乳动物或有袋类哺乳动物。后者的胚胎会在保育袋内发育,比如今天的袋鼠就是此类动物。

在发现琥珀的地层上部发现了一种史前有袋类动物的4颗牙齿,科学家说:“一种假设是这些毛发属于这种有袋类动物或者和它相近的物种。”

这些毛发是如何被保存在琥珀中的?科研人员提出了三种可能性。这一琥珀包裹住一只史前哺乳动物尸体的一部分。琥珀中还有苍蝇蛹能够支持这一观点,或许是苍蝇在这只动物死尸上产下了卵;或者是,一种树生动物物种被树脂沾下毛发,并保存起来;还有可能是,这种史前哺乳动物来吃昆虫,结果毛发被粘在树脂上,并封存至今。

科学家说,发现琥珀的地方一亿年前的气候是亚热带气候,当时到处是针叶树林,树脂经常会从树上流淌下来,包裹住一些动植物,经过岁月的洗礼最终变成琥珀。

一亿年前琥珀现奇特苍蝇

在缅甸胡康河谷的一座矿山中发现一块大约9700万年至1.1亿年前的琥珀,其中包裹着一只长相奇特的远古苍蝇。它的头上长有1个角并且生有5只眼睛,很容易发现捕食者的踪影。其中有一对巨大的复眼,与今天的很多昆虫类似。

研究人员表示,当时胶黏的树液滴落到这只苍蝇身上,使其生动逼真的细节特征得以保存而后逐渐硬化。

这种新发现的物种能够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古代生态系统以及动物居民的细节。

这种苍蝇被称为独角蝇,其他一些怪异特征包括S形节状触角、异乎寻常的长腿以及退化的颚。长腿可帮助它们在花朵上爬行,退化的颚则导致它们只能啃咬非常小的食物颗粒。在独角蝇腿上发现的花粉粒说明,这种昆虫主要以花朵为食物。

在恐龙仍旧生存的时代,独角蝇的这种怪异可能有其合理的一面。研究人员说:“那是一个白垩纪初期即将结束的时代,当时大量进化适应正在上演。角和多只眼睛一定让这种昆虫在非常微小的花朵上获得一种优势,但随着体积更大的花出现,这种优势不复存在,它们也因此走向灭绝。独角蝇是白垩纪时期的古怪动物之一,它们显然在进化道路上走进了死胡同。”

最古老的蜘蛛丝

2003年,科学家在黎巴嫩发现的一块大约有1.3亿年历史的琥珀中,发现了世界上已知保存得最古老的蜘蛛丝。这块琥珀化石揭示了蜘蛛至少在距今4.1亿年前就已经具有了能够结网的腺体,而在此之前知道的最古老的蜘蛛丝仅仅有4000万年的历史。然而科学家尚无法断定地球上第一张复杂的蜘蛛网是在何时诞生的。

发现的这块琥珀中保存的单股4毫米的蜘蛛丝,看起来与现代球网蜘蛛和梳脚蜘蛛结出的复杂轻盈的蜘蛛丝非常相似。这两种蜘蛛的化石可以追溯至1.9亿年前,所以这种复杂的编织技术至少也应在地球上存在了相同的时间。

四千万年前盲蜘蛛

英国肯特郡,业余动物化石收集爱好者、37岁的科林伍德在一块琥珀中意外发现了一只非常罕见的史前盲蜘蛛,距今至少已有4000万年历史。他是在一块两英镑硬币大小的琥珀中看到这只蜘蛛的,并马上意识到这个发现不同寻常。随后他就通知了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博物馆化石专家安德鲁·罗斯说,这个发现非常惊人。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保存着5000多个琥珀,其中很多都有昆虫包裹在里面。科林伍德把这块琥珀捐赠给了该博物馆,他们可能会对其具体年代进行精确鉴定。

对了解人类从未见过的远古世界至关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部分化石都是2D结构,而琥珀是3D结构,即使是动物最细小的刚毛也能清楚看到。

发现的最罕见的一个琥珀,里面是一整枝花。琥珀及其内含物不仅漂亮,并且它们对研究过去的生命至关重要,是通向过去的一扇窗户。琥珀为科学家和公众提供了一些线索,令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类出现的早期世界,及其之前的世界。

我还想知道

丹麦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琥珀的国家。发现的最古老的琥珀已有3亿年历史,它形成于上石炭纪时期。而拥有昆虫内含物的最古老的琥珀来自早白垩世时期,即大约1.5亿年前。

一亿多年前的蜘蛛化石

罗纪大蜘蛛

美国古生物学家在我国内蒙古境内发现了迄今最大型的史前蜘蛛化石。据古生物学家介绍,这一史前蜘蛛化石保存极为完好,蜘蛛大约生活于1.65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代,当时正是恐龙主宰地球的年代。目前,专家已经识别出这只蜘蛛的确切属类,甚至还可以辨别出这是一只成年雌性蜘蛛。

研究人员已经将这种大金蛛命名为“侏罗纪蜘蛛”。蜘蛛的化石是迄今发现的最大型史前蜘蛛化石。这只蜘蛛与现代的蜘蛛后裔体形大小相当,身体长0.025米,宽约0.0125米。它生活于我国北方的森林中,当时当地的气候比现在要温暖得多。

跨越年代最长的蜘蛛

大金蛛是一种巨型蜘蛛,目前还生活于地球上。这一发现意味着,大金蛛应该是人类已知跨越最长年代的蜘蛛种类。美国教授介绍说,雌性大金蛛是如今存在于地球上的最大型织网蜘蛛,身长可达至0.05米,腿部跨度可达0.015米。雄性的体型则相对较小。这种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的居民,它们中的雌性可以织出与众不同的蛛网,蛛网宽度可达1.5米,蛛丝呈金黄色,在阳光下像黄金一样闪闪发光。

美国教授发表了最新发现成果报告。报告称,“这种已知最大型蜘蛛化石是形成于侏罗纪中期的中国境内,这是一只雌性蜘蛛。”古生物学家通过对这只蜘蛛进行微观检验发现,蜘蛛腿部末端像刷子一样的长毛都清晰可见,这些都是大金蛛的显著特征。

蜘蛛化石形成始末

这一蜘蛛化石挖掘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内一个叫道虎沟的地区,那里有许多史前动物的化石,如火蜥蜴、小型原始哺乳动物、昆虫和水生甲壳类动物等。

在侏罗纪时期,这个化石层位于一个火山区的湖泊中。这一时期的蜘蛛化石非常罕见,因为蜘蛛类节肢动物脆弱的身体在地质变迁过程中极易被损坏。这只史前蜘蛛化石的形成过程极有可能是这样的:在一次火山喷发过程中,蜘蛛的身体瞬间被火山灰掩埋。因此,它才不会腐烂,从而保存完好至今。

美国教授认为,这一发现表明,大金蛛肯定拥有一个异常古老的血统。大金蛛可以织出一种异常结实的高蛋白蛛网,因为它们就是依靠这种蛛网来捕食蛾类或昆虫的。

四亿年前海蜘蛛化石

2004年,英国研究人员在英联邦赫里福郡附近进行考古研究时,在地质年代为志留纪的火山灰岩层中,意外发现距今已有4.25亿年的海蜘蛛化石遗迹。

海蜘蛛是一种软体节肢动物,到目前为止在世界各地海域中仍有广泛分布。海蜘蛛在生物界里形态非常奇特,它有一个长长的鼻子和一个额外用来交配、孵卵的分支翼结构。由于这种生物肢体构造结构特殊,在近两个世纪以来,科学界对海蜘蛛与陆地蜘蛛、蝎子等昆虫之间是否有直接生物进化关联,一直争论不休。从以往发现的化石记录来看,这些物种的生理构造精细、自然肢体结构脆弱,很难看出它们之间的进化关联信息。

美国耶鲁大学生态学院的地质学及地球物理学教授德里克·布里基斯称:“此次找到的化石应该是迄今为止所发现年代最早的远古成年海蜘蛛化石样本,其中还完整保存着大量的极具科研价值的信息。在4亿年前的一次火山爆发过程中,火山灰烬将当地的海洋生物包裹了起来,大量的远古生物就像被迅速装进混凝土浇铸的模型中一样。由于火山灰中的空穴部分后来被碳酸盐物质填充密封,这才使得其中的生物被完好保存至今。”

据科学家介绍,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对化石进行了一系列详细的拍照工作,每磨掉几微米的化石结构,研究人员就会为化石拍摄高精密数字照片。而后,再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进行重构再现处理。重构处理得出的完整图像显示,这些在远古时期生活的海蜘蛛,确实与现代的蜘蛛、蝎子甚至是虱子等陆地生物之间存在紧密的进化关联性。

研究认为,此次发现的远古海蜘蛛化石,实际上是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曾经延续了3500万年的全新物种。其身体前端所拥有的巨大螯状钳子,充分显示了海蜘蛛、陆生蜘蛛、蝎子等节肢动物之间属同一祖先的事实。

尽管这次发现的海蜘蛛是一个生活在远古的全新物种,但是通过研究科学家们估计,这种海蜘蛛曾经习惯于在海底海床或海底海绵体之上栖息和活动,其与现代海蜘蛛生存方式非常类似。

我还想知道

蚯蜥是随时间流逝失去了腿,还是与蛇亲缘关系更近的爬行动物?在德国梅塞尔精致的化石沉积层中发现的一具大约4500万年前的蚓蜥化石,让这一未解之谜有了答案,蚯蜥科动物确实是蜥蜴。

石头里的青蛙之谜

惊人的“煤中之蛙”

1733年5月,建筑师约翰·格罗贝里去瑞典万林格博的采石场视察时,两名工人告诉他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在开采位于地下3米多深的大块砂岩时,其中一个工人发现在刚刚砸开的一块大石头中有一只大青蛙。

格罗贝里跟着他们下到了采石场,眼前的景象令他大为震惊。最靠近青蛙身体的岩石有一部分非常疏松并且是多孔的,已被敲击的力量震破,印在上面的青蛙的身体轮廓也被毁坏了。

那只青蛙处于昏睡状态,嘴巴上有一层黄色的薄膜。建筑师对神秘青蛙研究了一段时间后,因不耐烦而中断了研究,而那个采石工用铁铲把青蛙打死了。

下午,格罗贝里把这只青蛙的尸体带给斯德哥尔摩的一些学者研究。后来这一发现被登在了《学会会刊》上,并且还发了洞中青蛙版画,画中呈现了发现青蛙的采石场景象。

后来,格罗贝里先生关于青蛙的文章被翻译成德语、荷兰语、法语和拉丁语,引起了欧洲学者们对掩埋着的青蛙的极大兴趣。事实上,在这之前就有这方面的发现。

书中记载的案例

罗伯特·波尔蒂教授是牛津大学阿什莫尔博物馆的第一个负责人,他在《斯坦福自然史》一文中阐述了“洞中蟾蜍”的案例,这种现象在不列颠群岛已被广泛知晓。

其中一个是关于路中间给路人歇脚的大型石灰岩,人们一直对从石头里发出的叫声感到疑惑,最后决定把它破开。波尔蒂教授说:“在敲开的石头中发现了一只和人的拳头一般大小的蟾蜍。它像是被困多年现在才被释放在大空间里一样,行动起来富有生机。”

另外,书中记载了另一个更令人震惊的信息:教堂塔顶的一块石头掉下来砸破后,一只活生生的蟾蜍跳了出来,但这只蟾蜍在呼吸到空气后就死了。

很多类似的事件

1862年秋天,万国博览会在伦敦克伦威尔路开幕。一个展区陈列着来自英格兰和威尔士矿区的地矿标本,其中有一块从昆提勒瑞煤矿开采来的大煤块。

当这个大煤块被人们劈成两半时,人们惊奇地发现里面有一只活青蛙。参观者们都丢下那些地质标本,来看这只来自威尔士的“煤中之蛙”。

1865年,《科学美国人》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描述了一位名叫摩西·盖恩斯的银矿工人从一块直径为0.6米的石头中发现一只蟾蜍的经过。文章写道:“那只蟾蜍体长0.07米,长得很胖,它的眼睛约有一枚美分银币那么大,比我们日常所见的体型相仿的蟾蜍的眼睛要大很多。人们试着用小棍儿碰它,想让它蹦一下,可它却完全不予理睬。”

1876年,南非的《埃腾哈赫时报》报道了一些伐木工人的经历:他们在把一棵树锯成木板时,在树干的深处发现了一个洞,里面有68只小蟾蜍,每只的个头和葡萄粒差不多。它们呈淡棕色,接近黄色,非常健康,若无其事地四处蹦来蹦去,包围着它们的则是结实的黄色木头。

为何会出现生命奇迹

1770年9月,法国勒兰希市堡垒的石墙里也发现了一只活蟾蜍,引起了人们对掩埋的蟾蜍之谜的更大兴趣。法国科学院雷诺先生把石洞里的蟾蜍描述成是自然史上最令人迷惑的谜团之一,并敦促他的院士全力解决这个使自然学家困惑的谜团。于是很多关于洞中蟾蜍的实验开始了。

他们把一只蟾蜍放在一个用石膏或砂浆密封的花盆中,然后埋在花园里,过一段时间之后,把花盆挖出来放出蟾蜍,看看动物是否还活着。

动物学家的实验表明即使蟾蜍在密封的花盆里待了20年,在打开花盆时它仍然可以充满活力地跳出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在没有食物和水的小洞里,蟾蜍能够长生不死。但是它们为何能生存下来还是个待解之谜。

发现这些动物的人几乎一致表示,没有任何小洞或缝隙能够让它们进入这些物件内部的囊穴。

并且,洞穴的大小总是刚好能够容纳身处其中的动物,有些洞穴壁上甚至还留有该动物的印痕,就像这些物件是浇铸在它们身上的一样。

人们对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难以解释。它们靠什么存活?在石穴里如何活动?地质学家说石块在数千年前就已经形成,那它们该有多少岁了?许多类似这样的问题仍有待解答。

我还想知道

在欧洲、美国、加拿大、非洲、新西兰和西印度群岛,这种从石头、煤块或大树的树干中发现动物的实例已有200多个。最著名的是保存在布来顿自然历史博物馆内的石洞里的蟾蜍标本。

出土的巨人和矮人骨骼

有关出土巨人的记载

1983年春,在德国的威斯特巴伐利亚州泽斯特市附近的大片墓地里,发现了大约2000具骷髅,平均身高为2.3米,还发现了一位军事统帅的墓葬,他的身高竟达3米。

1978年,在比利时的佛兰德发现了两具3万年前的人体骷髅,一具为女性,身高2.38米;另一具是男性,身高2.5米。还有陈列在开罗国家博物馆的拉姆西斯法老二世的木乃伊,身长近3米。而1970年在中非发现的一片已有2万年历史的古墓地里,有70具身高达2.85米的男性骷髅。美洲大陆也不乏这种令人惊异的发现,尽管大家都知道,原属蒙古种族的美洲印第安人平均身高只有1.6米。

1895年,一些矿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了一具远古的男干尸,身高达2.4米。1898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在同一地区发现了一具身高2.5米的女性骷髅。1876年和1912年,在北卡罗来纳和威斯康星两地先后发现了数十具身高达2.6米的骷髅。

1930年,在墨西哥北部还发现了一个远古墓地,那里有数百个墓葬,死者平均身高2.6米。

1982年,一个考古学家小组在苏联境内发现了一具3000年前的女性骷髅。这具骷髅如今陈列在圣彼得堡的一家博物馆里,其身高竟达2.7米。这样高大的人,并且如此之多,地球上的人是很难达到的。

发现身材矮小的人

在世界的其他一些地方,同时又发现了一些身材非常矮小的人。1976年10月,墨西哥《至上月刊》杂志报道了罗密欧·瓦伦西在墨西哥首都附近的采石场发现了一具类人科动物骷髅。

这具前所未见的奇特骷髅身材比较矮小,脊柱上没有肋骨,肩胛骨平整,背部十分突出,还有一些似乎是上臂的骨节。所有的骨头中心都有小孔,里面原先可能有血管和神经系统。颅腔为圆形,但没有眼眶,与狗的颅骨相似,只有一种骨管。墨西哥城人类学博物馆馆长拒绝透露详情,也不愿意下最后的断言。但法国和美国的专家们都认为它不是地球上的生物,这大概又是某外星人种。

巨人岛之谜

在太平洋的一个遥远群岛中,有一个神秘的岛屿名叫马提尼克岛,岛上有着非常奇怪的现象,不仅当地居民们一个个身材高大,就是到岛上定居的外地人,哪怕是成年人,也会毫无例外地长高几厘米。

有一位记者游览了该岛后这样描述:来到这里,好像进入了童话世界,男人们高两米多,10多岁的男孩都比岛外的普通成年人高。我在他们眼里,好像是从小人国来的。人们都围着我用惊奇的眼光向下看,好像我是立在地上的一个小人。

为什么岛上会有这种奇怪的现象?一些科学家认为,是由于这个海岛的地下埋藏着大量的放射性矿物。这种放射性物质能使人体内部机能发生某种特别的变化,从而使人身体增高。

一些科学家又发表了新的观点。他们认为,这里地心引力小是使人长高的原因。因为,苏联两名宇航员在“礼炮2号”联盟号轨道复合体居留半年之后,每人身高都增加了3厘米。这是失重和引力小的结果。

遗憾的是这两种理论都没有足够的证据让人折服。这个难解的自然之谜似乎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难题,等待着我们去解答。如果放射性物质作用于人体会使人长高,为什么长年生活和工作在放射性物质旁边的人不见长高?如果引力小能使人长高,为什么地球上引力小的地方却没有形成第二个巨人国?

我还想知道

马提尼克岛,位于安的列斯群岛中的向风群岛的最北部。它是向风群岛中最大的、多火山的和风景如画的岛屿。它的原名叫“马地尼那”,含义是“花的岛”。

史前文明的彩陶纹饰

画在陶器上的纹饰

追溯绘画的渊源,首先会想到史前时期那些画在陶器上的纹饰。正是由于器表绘有精美的纹饰,考古学家把这些陶器叫作彩陶。这些彩陶制作的年代在大约距今3000年至5000年间。它们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最集中的地区是青海、甘肃、陕西南部和河南北部。

图案类的纹饰数量很大,种类也非常多。常见的有水波纹、旋转纹、圈纹、锯齿纹、网纹等10多种。线条画得规整流畅,图案的组织讲究对称、均衡、变化,疏密得体,并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则。在甘肃省马家窑一带发现的被称之为马家窑类型的彩陶上,大都描绘水波纹、旋转纹图案。这些图案匀称、流畅,十分精彩,看上去有行云流水之感,使人觉得轻松活泼,平和而亲切。

图案反映的生活

面对这些5000年前的历史遗存,我们很容易想象到历史中讲述的原始氏族社会的情景:男人耕作、狩猎、捕鱼,女人从事家务或采集。没有剥削,没有奴役,一幅平等和谐的社会景象。稍晚于此的半山类型和马场类型彩陶的纹饰则发生了变化,那些锯齿纹、四大圈纹以及蛙纹等显得大起大落,粗犷,甚至怪诞神秘。当时原始社会行将解体,社会发生变革、战乱、动荡等不安的情绪也在图案中流露出来。由彩陶纹图案所引发的联想并不是浪漫主义的主观臆想,在历代图案和图画中,都或隐或显地折射出当时社会风貌的基调和时代的主要精神。这一点,在以后不同时代的美术中我们还会看到。

那些彩陶纹饰更令人瞩目。在西安半坡村遗址发掘出的彩陶上的动物纹虽然非常简练,但表现得很生动:自由自在游动的鱼、奔跑的鹿、站立吠叫的狗,好像受到惊吓。从中显示了远古艺术家捕捉动物瞬间特点的才能。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的一个陶盆上,画着5个跳舞的人,手牵手连成一排,既是一幅描绘舞蹈的图画,又是一个精美纹样的图案。

半坡时期的彩陶

半坡的原始艺术家已经开始把具体的物象变形成装饰性的图案,并在其中注入某种观念。他们把一条鱼的侧面分割为鱼头、鱼身、鱼鳍几部分,用直线、孤线、三角形和圆圈等来表现,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创造。

半坡的彩陶盆上还有一种人面鱼纹图形,把人面和鱼形纹样结合在一起,并且组织成很有规则的图案,旁边有一条鱼在游动。这幅构图严谨又略带神秘感的图形,颇使考古学家费解。

他们猜测,这不仅仅是美化器物而已,很可能与庆贺春天到来、祈祷丰收的祭祀活动有关。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就是艺术史上最早带有原始宗教意义的艺术作品了。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制作工艺很成熟,彩陶数量繁多,占各类陶器总和的1/4。在陪葬陶器中,彩陶多达80%。

马家窑的彩陶多为红陶,分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彩绘幅面很大,许多泥质细陶往往口沿、外壁都绘有花纹,还盛行内彩,纹饰绘于器物内壁。甚至一些作为炊器的夹砂陶也有彩绘,极为少见。花纹繁缛瑰丽,富于变化而有规律。大多数的夹砂陶表面饰以绳纹,少数饰数道平行线、折线、三角或交错的附加堆纹。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在造型上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器形有碗、钵、盆、罐、壶、瓶、杯等。

马家窑文化彩陶上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按时间先后可以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

这四种类型的彩陶各具特色。石岭下类型的彩陶多瓶、罐、壶等,流行变形鸟纹、圆圈纹等;马家窑类型多瓶、罐、盆、瓮等器形,流行漩涡纹、弧边三角纹,代表作有青海省大通山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等;半山类型的彩陶多小口直颈广肩鼓腹双耳壶等,流行红黑相间的锯齿纹、漩涡纹;马厂类型器形与半山基本相同,流行变体人形等纹样。

我还想知道

马家窑文化的图案构思之灵妙,是史前任何一种远古文化所不可比拟的。它神奇的动物图纹,恢弘的歌舞,对比的几何形状,强烈的动感姿态,达到了彩陶艺术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