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章 地形的分类

前面各章首先对源自地球内部的内力即构造力产生的最初构造进行了研究,接着又研究了不断改变这些构造的外力或均夷力的影响。现在有必要按照可称之为后继地形的地形来简短地概括它们的共同结果。这些地形不过是在变化和发展系列中按时间作的一个横断面。

各种地形,或正如一些美国地貌学家所说的地形要素( terrain elements)或地形类型(terraintypes),必须按照它们的突出特征或形成其现代形态的主要内外因素来下定义。作为结果而形成的一个特性是它们的大小和尺度,不管它们是大的还是小的地形都是如此。与此有关的是可称为它们的相对地形或局部地形的地形,即某一特别地区最高和最低点高度间的幅度,如山岭在谷底以上的高度。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地形侧坡的梯度和坡度的性质,不管这些边坡是陡峭、和缓,还是不陡不缓,是凹形还是凸形,是连续均匀的还是被明显的“破裂”、斜面和角度变化所中断。必需对构成地形的物质加以考虑:基岩的性质和特征,是老的还是年轻的,均质的还是异质的,构造力是如何排列它们的,以及它们是否覆盖着表层物质。由此引伸出来的是它们抗剥蚀能力的大小、在剥蚀过程中达到的阶段,和由此产生的它们的地形和轮廓,或者是平滑、规则,或者是变化多样和受到切割。特别的地形型式被排列或者相互分隔开来的方式也必须加以考虑。

分类的方法可能有所不同。A.N.斯特拉勒把地形分为两大类:原初地形

(构造力产生的原有特征仅略有变化)和后继地形(变化较明显,原初地形实际上可能已破坏得无法辨认,仅保留其基础的一点痕迹)。后继地形包括

  1. 侵蚀类型(侵蚀谷地和洼地),(ii)残余类型(被剥蚀原初地形的残存部分)和(iii)沉积类型(由老地形上变化很大的碎屑物沉积而成的一系列新地形)。

另外一些分类以实际的地形形态为基础,由于需要有自然背景来进行区域调查,普雷斯顿·E·詹姆斯将每一大陆的地表分为九个类型:平原、高山、山与封闭洼地、丘陵高地和高原、石漠、山间盆地、低山、沙漠和盖冰地区。他利用这些地形要素编制了“地表构形图”。另外,E·雷兹(E.Raisz)统一制订了一套地文符号,以表示他提出的 40 个“形态类型”。

1967 年,R·E·默菲(R.E.Murphy)运用一种三重资讯类型法企图在世界范围的基础上制订一个综合的地形分类:七类构造区、六类地形区和五类地貌过程(剥蚀和沉积)。每一类标以一个特别的字母,当这些类型予以迭加,便出现一个极为详细的概要情况。例如,拉布拉多表示为 LHd(劳伦斯地盾,具低高原地形,近期受冰川作用),科罗拉多高原为 ATd(阿尔卑斯系,高高原,干燥)。读者可参考 1967 年和 1968 年《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年鉴》(the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上默菲博士的完整系统和世界图。

下列分类基本上是原始构造原因、外部变化的方式和程度以及现代地形形态之间的一个折衷方案。四个主要类别是:(i)山,(ii)高原,(iii) 平原与(iv)谷地和盆地。有些分类中采用的丘陵一类未独立分出,因为这是一个相对尺度的问题。南部丘陵、奇尔特恩丘陵和科茨沃尔德丘陵是丘陵, 但它们的崖面的坡度明显地比较陡峭。但是,英吉利湖区和斯诺登的山峰肯定是山,不过它们远远低于南达科他州的布莱克山或印度南部的尼尔吉里丘

陵。正如 A·A·米勒曾说过的,“我们已经把高度抬高到了不应有的地步”。在这个分类中,有些丘陵可能被包括在山和高原两个类型中,而另一些可能仅仅是明显低地区的侵蚀残体,因而被包括在平原类型中。

山是通常具有陡坡、陡坡直达突出的脊部或单个极顶(尖削或圆形)、边缘受深谷切割的地形。

Ⅰ.褶皱山

地壳上沿明显线状地带的压缩力的结果。

  1. 新(或年轻)褶皱山(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和环太平洋系统)。特点是:复杂的岩石褶皱作用;有关联的断层作用和火山作用;线形山脉,雁列山脉和褶皱弧;在风化、冰川和流水作用下剥蚀成山脊和山峰。高大的山脉与雪原和冰川有关(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

  2. 老褶皱山(中欧的加里东和海西系统)。古褶皱作用,继之以长期的剥蚀作用。以后发生伴有褶皱和翘起的抬升,以及火山作用。被剥蚀成残余地形:残山(奔宁山脉诸峰)、平齐山顶(苏格兰高地)、切割褶皱穹丘

(英吉利湖区)、切割复向斜(斯诺登)和残余高原(见 B)。Ⅱ.火山作用产生的山

火山作用过程形成的大地形,在这些过程作用下,固态、液态或气态物质被挤压到地壳以内或流溢到地表面。

  1. 火山锥:灰锥(武尔坎山)、渣锥(帕里库廷火山)、熔岩锥(多姆山,冒纳罗亚火山)、复合锥(富士山、埃特纳山)。在许多情况下,它们形成褶皱山脉的最高点(安第斯山的山峰)或褶皱断块山的峰顶(雷尼尔山、沙斯塔山)。

  2. 火山锥残余形态:破火山口(阿斯恰火山口)。

  3. 侵入体残余形态:出露的岩基(达特穆尔高地,勃朗峰),受切割的岩盖(犹他州的亨利山)。

  4. 喷出熔岩的残余形态:受切割的火山岩(英吉利湖区中部和斯诺登的山)。

    1. 高原

它们是具不同尺度的高地地区,地表高度有一定程度的均一性,边缘有一面或多面陡削的斜坡,有时在一侧或多侧以凸出的斜坡直达山脉。四周坡度特别陡峭、高地表面界限明显时,可使用台地(tableland)一语。

Ⅰ.构造高原

  1. 巨块或大陆块(地盾)(非洲、阿拉伯半岛、德干高原),四周边缘清楚(西高止山、德拉肯斯山脉)。

  2. 断块和地垒,较小,边缘的断层使之界限清楚(哈茨山、莫尔旺山、黑林山)。

  3. 掀斜地块,面向外的一侧边缘较陡(西班牙的梅塞塔高原与莫雷纳山脊相邻处)。

  4. 山间高原,包围在褶皱系山脉之中(北美科迪勒拉高原、小亚细亚

的安纳托利亚高原和亚美尼亚高原、伊朗高原)。盆地和山岭相间结构(内华达和犹他的大盆地)。

Ⅱ.残余高原

由古褶皱系受广泛的侵蚀而形成(见 A.Ⅰ.( b))(阿登高原、中莱茵河中游高地、斯堪的纳维亚的冰蚀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的阿勒格尼—坎伯兰高原。在遭到强烈切割的地方,残存为平齐山顶(苏格兰高地)。在半干燥地区,切割成为边坡陡峭的平坦原面(美国西南部的平顶山和孤山)。

Ⅲ.火山高原

由玄武岩熔岩流形成(安特里姆、埃塞俄比亚、哥伦比亚—斯内克、德干西北部)。

  1. 平原

一片广阔的低地地区,表面水平或起伏和缓。Ⅰ.构造平原

  1. 相对未扰动的水平沉积岩层,仅有不明显的翘曲(俄罗斯地台、美国中西部平原的大部分)。

  2. 出露的沿海海洋沉积平原(美国东岸和海湾沿海平原)。Ⅱ.侵蚀平原

  1. 河流侵蚀的产物:具有河谷和和缓的河间地(准平原和泛准平原)。河流型式发育,产生溪谷和陡崖,后者在美国称为单面山形平原(美国中西部,如尼亚加拉陡崖;英格兰东南部;法国的洛林)。

  2. 冰川侵蚀造成的变化和“表面修整”:表面不平坦的剥蚀冰掘盾地

(加拿大地盾、芬兰)。

  1. 荒漠吹蚀的产物(撒哈拉沙漠的砾漠、卵石沙漠和石质沙漠)。

  2. 半干旱剥蚀作用的产物:山前侵蚀平原(美国西南部)和山麓侵蚀面平原(西南非洲、澳大利亚西部)。

  3. 浪蚀夷平作用的产物(挪威沿海台地),可能接着发生构造抬升(威尔德南部上新世地台)。

Ⅲ.沉积平原

  1. 河流沉积的产物:冲积平原(广泛分布)、泛滥平原(密西西比)、三角洲平原(下埃及)、山坡四周的山麓冲积平原(山麓冲积扇平原)、填积湖成平原(约克郡的皮克灵河谷)、填积海湾(伦巴第平原、底格里斯— 幼发拉底斯平原)、构造填积洼地(加利福尼亚中央谷地、匈牙利盆地)。

  2. 冰川沉积的产物:冰碛平原,通常是变化较少的薄薄一层,系由底碛、终碛、鼓丘和冰砾阜形成(北欧和中加拿大南部)。

  3. 冰水沉积的产物:冰水沙砾平原(密执安南部、西欧的石楠荒原)。

  4. 风成沉积的产物:沙原、沙脊、沙丘(撒哈拉的沙漠、突厥斯坦的库姆)。黄土平原(中国西北部、西欧的波尔多(Börde)、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美国中部特别是内布拉斯加和艾奥瓦州)。

  5. 浅海岸边缘一带的海洋沉积产物:沙、潮滩、冲积物和植被的外加作用(呈潮滩的形态),三角洲发育,海湾沙洲(荷兰、德国和丹麦沿海、亚得里亚海头部、墨西哥湾沿岸)。抬升加上人类的工作(筑堤、排水、围海造田)有促进作用。

    1. 谷地和盆地

位于高地地区内或高地地区之间的较小低地,有时填积有冲积层,通常内有河流,常常有或过去曾经有湖泊。谷地比盆地长、窄。

Ⅰ.构造谷地和盆地

  1. 向斜谷。低处的向斜谷地仍与向斜一致(侏罗山的向斜谷(vaux))。

  2. 由一和缓斜槽构成的向斜谷(伦敦盆地)。

  3. 沿着断层线分布的断层谷(英格兰西北部的伊登河谷、西班牙的安达卢西亚河谷,苏格兰的大格伦)。

  4. 裂谷,为平行断层间下沉的槽谷(克卢伊德河谷、苏格兰中央谷地、约旦谷地、东非、莱茵河中游)。

Ⅱ.侵蚀谷地。

  1. “正常”河谷,上、中、下游河谷特征不同。

  2. 峡和峡谷,深度大于宽度,由于(i)垂直流水侵蚀比侧向风化快,

    常发生于荒漠气候(大峡谷),或河流流过抗蚀力极强的岩石的地方(瑞士的阿尔戈吉(Aar Gorge)),(ii)回春作用(瓦伊河下游)和(iii)先成作用(恒河和布拉马普德拉河)。

  3. 背斜谷,沿背斜顶部切割而成(阿巴拉契亚岭谷地区为数众多)。

  4. 冰蚀谷,极深的 U

    形谷,有槽谷端首(troughheads)、石阶、削断山嘴、侧部悬谷(瑞士的劳特布伦嫩,加利福尼亚的约塞米蒂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