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冢鸟的树叶堆

一些欧洲移民迁往澳大利亚沿海定居时,发现当地有许多大树叶堆,起初,这些移民以为是当地土著居民的孩子做游戏时堆起来的堡垒,还有人认为那是土著居民死后的坟墓。1840年,生物学家约翰第一次扒开了一个大树叶堆,他惊奇地发现“墓冢”里埋的竟是鸟卵。后来,大家把这种营造大树叶堆的鸟称为营冢鸟。

每年进入繁殖季节,丛林间使出现了雄营冢鸟忙碌的身影。它们用大爪子不停地在地面上挖掘,最后挖出一个约1米深的大坑,坑口直径达4,5米。然后,它们在周围收集来大量的干树叶、干草等,堆积到大坑里。直到高出地面1米以上,堆的直径达3—4米,才算大功告成。树叶堆建成之后,就等待老天降雨了。待树叶堆被雨水淋湿以后,营冢鸟又开始往上堆积沙土。沙土层可厚达0.5米。原来营冢鸟不像其他鸟那样,用自己的体温孵化幼雏,而足依靠树叶堆里的树叶腐烂发酵产生的热量来孵卵。有些营冢鸟甚至可以利用阳光的热量,或火山活动产生的热来孵卵。

营冢鸟的“伟大工程”初步完成后,树叶开始腐烂,当发酵产生的热量使堆内温度达到33.3℃时,它便在堆顶建造一个卵室。雌鸟登上大树叶堆顶,在卵室内产下一枚卵。产卵后,雌鸟马上离开,由雄鸟将卵安置好。就这样,每隔2—3天,雌鸟产下一枚卵,大约可产30—40个。

随着树叶发酵,热量越积越多,卵室温度也随之升高。如果温度过高,营冢鸟就赶忙将沙土扒开,使热量散发出去。卵室内温度变低后,营冢鸟又赶忙把沙土堆在树叶堆上。就这样,营冢鸟一次次把沙土扒开,又一次次堆上,夜以继日地忙碌,使堆顶的卵室温度总保持在33.3℃。人们推测,营冢鸟的颈部皮肤是非常灵敏的热探测器。

经过7周的孵化后,营冢鸟开始破壳而出。这些雏鸟不仅要啄破蛋壳,而且还要从卵室开始挖洞,出生几个小时后才能见到卵室外陌生的世界。观察记录表明,营冢鸟单单堆积一个大树叶堆就要花费4个月的功夫,调整室温,负责孵化,还要忙上几个月。因此,可以说营冢鸟毕生恐怕就是围着树叶堆忙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