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人是由生理和心理两大功能类组合而成,人只有在生理与心理得到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才能被称之为健康的人;只有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充分发近作用的条件下,才可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智力因素通常是指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注意力、想象力等,即认识能力的总和。它是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中表现出的心理牲,是认识活动的操作系统。而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它对人的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其中主要包括兴趣、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等,是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

兴趣是指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各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一面,情绪情感好坏与兴趣的大小对智力活动有很大影响。孩子上学是否有兴趣,是高高兴兴地学,还是愁眉苦脸地学,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深厚的兴趣和好的情绪使智力活动进入积极状态,往往会唤起人们废寝忘食的钻研钻研劲头,从而成为发掘智力潜力的金钥匙。而不好的情绪,受压抑、害怕、反感等则掏智力活动。

意志即是指人们自学地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在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牲。良好的性格如勤奋、自信、自强等,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积极作用,而不良的性格如懦弱、懒惰等,则对人的成长起消极作用。

总之,非智力因素是引导和促进孩子学习、成长的一种内驱力,它对孩子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起着动力和定向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对待孩子智力的发展十分重视,进行了大量的智力投资,但却往往忽视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智力的发展与学习效果的提高。有些孩子由于家长的溺爱、娇惯等不良教育方式的影响,造成了他们的创造性、懒惰、领带性强、意志薄弱等。

所以从孩子进小学后就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智力水平较高的孩子,不要以为智力水平高了就可以万事大吉,还要注意培养他们非智力因素,从而促使他们的健康成长。对智力水平一般甚至较差的孩子,更要重视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因为这往往能裣智力上的某些弱点,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俗话说: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勤奋出天才等,就是这个道理。实际上,大多数孩子之间智商差异不大,为什么智力发展差异很大呢?主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影响的结果。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的关键在于为孩子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基。这个基础不仅有智力的基础,还有非智力的基础。所以,小学生家长不仅要注意指导孩子学好功课,发展他们的智力,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的心理品质,进行多项素质教育,才能使孩子不断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自信心

(1)鼓励学习,增强自信

面对陌生的世界,每个正常的儿童都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发后的一切事物都会作出反应,要试验,要探索。成人要接受儿童的好奇心,向他们打开学习的绿灯。遗憾的是,有些家长却不是这样,例如:小明拆卸新买来的玩具汽车,就会听到不要动;在花园里,他伸手去捉一个从未见过的虫子,又听到“不要动!这虫子太脏”。屡次受挫,他感到探索不大安全,久而久之,好奇心处处爱到掏,学习热情丧失殆尽。所以,我们的家长要有战略眼光,不能因小失大。

父母和教师要鼓励孩子学习,真诚地赞扬他们所取得的微波的成绩,使他们切实认识到,我能学好!从而增强自信心。自信自强的孩子的信箱是我行,我能干,我有事可干!从而开足马力向前冲。小宁歪歪扭扭地写出了自己的名字,父母把它端端正正地摆在写字台前,她很高兴,今后会写得更好。小方学会了算术,爸爸要他为单元里的住房算电费,他兴奋异常,又快又好地完成了任务。

(2)发挥特长,促进自信

孩子们的智力发展是不均衡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色。父母要了解孩子,激发他的优势。小田学习成绩不拔尖,但他天生一副好嗓子,朗育起课文来神情并茂,老师和家长充分发挥他的特长,让他担任学校广播站的播音员,他不仅发挥了特长,成绩也提高了很多,从而促进了自信心。

(3)多让发言,培养自信

要重视孩子的语言发展。贫乏的语言环境妨碍学业的进步。要尊重儿童的意见和感情,创设安全的气氛,让孩子畅所欲言,要鼓励孩子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要不错误地认为不声不响埋头学习就是好孩子。

(4)指导实践,提高自信

要鼓励孩子参加各种解决总是的实践活动。无论是学科学习还是非学科学习,要指导孩子自己动脑筋解决总是,常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那么,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得到提高。

高度的自信和自由奔放的创造性是密切相关的。研究表明,只有具有自由创造才能的儿童,充满自信,沉着镇静,善于独立思考,才能够聚精会神,专注于个人的学业,使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培养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掌握知识、形成完善品格的重要条件,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孩子们到学校去学习,动机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希望像哥哥、姐姐那样载上红领巾,有的想跟同学在一块儿玩,有的是由于父母的启发和要求,动机虽然多种多样,但共同的特点是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更谈不上深刻。

一般说来,低年级儿童学习动机是直接与学习活动相联系的,他们主要感兴趣的是学习活动本身:手里的小棍,书里的画面等等,对学习的结果如何,常常不大关心。小学中高年级儿童会逐渐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明确学习的责任,义务感会大大增强,从要我学逐渐过渡到我要学。

(1)因势利导,激发学习动机

家长们可利用一切教育的契机,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动机。例如:孩子喜欢小动物,就带他们到动物园去观察,给他们看一些介绍动物的画片、图书,教育他们多读书,以后就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动物学专家。孩子喜欢漂亮的房子,可以因势利导,要他们学好数学、美术等,将来成为建筑师。总之,可以利用一切具体的人和事物及时教育孩子主动地、认真地学习,逐步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

(2)及时反馈,端正学习动机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对学习的内容和结果越来越注意。在学校里,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在低年级的课堂提问中,孩子们乐于举手回答教师的提问,对回答的内容和结果不够注意,甚至站起来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从中年级起,孩子对老师的提问变得慎重起来,因为他们知道,回答的好坏反映了学习的成果,涉及老师和同学们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到了高年级,家长要注意及时向孩子反馈他们学习的成果,要根据孩子的特点与程度,正确地评估他们的成绩,以鼓励为主,不断提出新要求,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指孩子对知识的一种积极认知的倾向,它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动力。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给予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随地都在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做家长的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1)珍视学生好奇心

对孩子的好奇心、兴趣和才能,一不推,二不捧。有些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许多问题缺乏耐心,往往采取回避或粗暴的态度,“去,去!没看见我正忙着吗?就你问题多!”这些粗暴的做法就是推,它把孩子的求知欲望摧毁了。对子女的好奇心和兴趣、才能要热情鼓励,给予支持,但不能捧,尤其不能把孩子的才能当作家庭的小摆设,在大庭广众、亲戚朋友中炫耀、吹捧,那样会使孩子沾沾自喜,以致误了孩子终身。

(2)明确学习目的

目的和兴趣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它们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孩子对某一事物认识的目的越明确、具体,对该事物的兴趣就越大。仅仅由某事物或现象的生动性或趣味性引起的儿童兴趣是肤浅的,而由明确的学习目的支持的学习兴趣,才是深刻的、稳定的和持久的。在小学生的课程范围内,有些知识是相当枯燥的,比如数学中的某些知识,它们很难以其本身的生动性引起儿童的兴趣,但是,如果家长能向孩子说明这些知识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的作用,并启发或带着孩子去亲身体验,让孩子明确学习目的,孩子可能会乐于学习这些知识。

(3)帮助积累知识

假如说一个孩子对某方面的知识发生兴趣,那就是说,他必然是已经接触了这方面知识,并且有所体验,感觉到它的有趣。如果一个孩子在这方面的知识是零,那么,他说对它有兴趣,则只不过是一句空话。是没有没基的,不可靠的。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孩子学习兴趣的发展,例如,阅读兴趣,需要以识字为基础,识字越多,可读的书的类别越多,范围就越大;学习历史,知道的历史事件越多,历史开象越多,对历史的兴趣可能越浓,参观历史博物馆将能帮助孩子积累这方面的知识。

(4)督促完成学习任务

兴趣是需要的表现形式,没有需要产生就根本不会有兴趣发生。给孩子提出需要守成的学习任务,让他们感到有必要去观察、思考,并寻求结果,则兴趣会伴随着发生。例如,让孩子惧十种树叶,做植物标本,但自己家的庭院里或宿舍楼旁边却只有五种树,孩子便只好到山上或公园里树叶,凑够十种,这个问题便能调动孩子对公园里或山上的各种植物的叶发生兴趣,树叶标本做好了,再要求孩子说明它们分属于哪些树,这些树有什么牲和生长规律,这样孩子便要进一步观察,并翻阅图书,惧这方面的知识,这可能促成孩子对某些植物方面的阅读兴趣。

(5)恰当运用竞赛方法

竞赛能激起孩子争上游的欲望。这种欲望会无形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例如,让孩子一人埋头做题,他可能做一会儿就烦了,但如果适当穿插一些心算竞赛,则可能激起和保持孩子算题的热情和兴趣。父母和孩子,三人参加,第三次父母中有一个出题并兼裁判,一人同孩子比赛,十题一组,采用抢答方式,最后计分,看谁优胜。一组题算一盘,可比三盘,三盘两胜,也可比五盘,五盘三胜。又例如,语文作业中的由字组诩训练,也可以由父母同孩子比赛,每出一个字,看谁组词多,而且不限于两个字组的词,也可以是三个字,四个字,甚至五个字组成的词。例如一字,可以组成一旦、一行、一贯、一味、一律、一般、一瞬、一系列、一言堂、一马当先等。

(6)营造学生兴趣环境

要使孩子学得有兴趣,学习的内容必须贴近孩子的生活,方法也适当变化。同样是要孩子写一篇作文,甲家长用命令的口吻对孩子说:“今天是星期天,你必须写一篇作文。”孩子冥思苦想,无话可说,兴趣全无。而乙家长先带孩子到公园去游玩,让孩子说游玩的过程,适当地予以指点,再让孩子记下来,孩子兴趣盎然,文章便会写得有声有色。再如让孩子算一个月的生活费,也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等等。

培养学生学习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情感既是学习的重要目标,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以理激发情感

情感以认识为基础,只有哓之以理,才能动之以情。要培养孩子对某种事物的情感,首先要让他们狼心狗肺有关的知识,懂得有关的道理,知识越丰富,道理越深刻,感情就会越深厚。如,教孩子动物和植物的知识,告诉他们如果不保护动物和植物,生态就会遭到破坏,我们人类也要受到洪水、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的侵害,激发他们的情感后,孩子就会觉得更认真、更自觉。

(2)以情激发情感

情感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感染性,要想使孩子感动,首先家长要感动。高尔基年轻时在一艘轮船上为厨师长念书,读到动人处,读者与听者都感动得热泪盈眶。如果我们的家长能很认真、很投入地和孩子讨论学习问题,倾听他们的意见,将会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3)以行激发情感

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和推动情感的动力。孩子们学会了一些字词,家长请他们读报;学会了加、减、乘、除,家长就请他们为家庭生活做一些小小的计逄,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心情。例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巴金写的《春蚕》,说的是母亲养蚕的过程,赞扬了母亲勤劳、善良的品质。结合课文内容,家长可安排孩子做一些家务劳动,让他们在劳动的过程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懂得每一位母亲的辛劳。美术、自然等学科更有许多孩子们可以实践的内容。

培养学生学习毅力

毅力是指在明确学习目的情况下,克服和排除学习中的内外困难和干扰,以顽强的意志完成学习任务的品质。当儿童具有了这种品质以后,他们就不会因一时的困难而气馁,也不会因内外干扰而分心。人的认识活动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人的意志总是与克服各种困难相联系,并在有目的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学为重要。”从小培养和锻炼孩子的毅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育学生从小立志

教育孩子从小立志,“伟大的目的产生伟大的毅力”、“坚强的意志源于崇高的理想”。家长可用古今中外科学家献身科学的志向与坚韧不拔,终至成功的事迹去教育孩子,如,我国着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一辈献身于桥梁事业,与他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南京秦淮河上有一座文德桥,有年端午节游人为争看龙舟竞赛被挤塌了,许多人掉到了桥下,有些孩子淹死了。事后,家人就带茅以升观看倒塌的文德桥,茅以升小小的心灵受到很大的震撼,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造坚固耐用的大桥,也由此语重心长了茅以升热爱科学、关心社会的崇高理想。

居里夫人为了提炼新元素,花了二十多年时间,做了一千多次试验,仅实验废物就上千吨,最后终于炼出了镭;再如,焦耳没有上过学,他的知识全靠自学获得,为了证明热是能的一种形式,使用种种方法,做了四百多种试验,历经了无数次的失败,最后终于获得了热功的大量的数值;数学家阿基米德在罗马士兵沾满鲜血的利剑面前,临死还高喊:“不要动我的几何图!”要让孩子懂得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崎岖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同时还要使孩子意识到个人的学习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的社会责任感。为了贴近学生的实际,还可以用同龄人的榜样来教育孩子,如某某学生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事例,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可学习。

(2)鼓励学生不断克服困难

人的意志不是天生的,是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通过不断克服困难发展起来的,困难是培养孩子毅力的磨刀石。孩子学习上的毅力,也是在具体的学习活动过程中通过克服困难形成的。

有家长说:我要求孩子一年级总分在班级进入前十名,二年级进入前八名,六年级时要进入全年级前十名,设立这样的目标,让孩子一步一步地去实现,这个过程就培养了孩子的毅力。

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其总是有两个方面,一是这些目标是否切合孩子的实际,是否属于经过努力就能达到的,如果孩子不能达到这些目标,遇到的全是失败,毅力从何而来?二是部分的前几名,排第几位,受各种因素制约,本身就不是一个科学的目标。

正确的做法是,从具体问题入手,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断地给予他意志与情感的鼓励,“我知道,这道题你一定能够须知出来”,“不要怕,只要理解努力,深入思考,才答对了这道题,祝贺你”,让孩子从亲身的意志行为中尝到快乐。家长还可根据孩子特点,有意地设置一些困难,即让他跳一跳摘果子,激发他尽力跳起,从而培养战胜困难的毅力。

(3)引导学生体验成功感

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毅力,与他们是否浓度到战胜困难的成功感关系密切。孩子只有在不断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徨往复中,才能形成毅力。家长要以其自身的经验,启发孩子多种思考,教会一些行之有效的技能技巧,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必要时,降低学习的难度和要求,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要知道,培养孩子的毅力,不只是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而言,有的孩子学习有障碍,家长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要求,使其获得成功,再逐步提高,也能培养孩子战胜困难的毅力。

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思想。社会在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面对这样不断变化的世界,不能以掌握静止知识的多少来徇自己的学习情况,关键在于会学习,不断地学习。家长要和学校教师一道研究孩子的学习过程,培养非智力因素,帮助他们总结学习经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习方法,它比学一点静止的知识重要得多。告诉他们学习是终身的事,活到老,学到老,把学习当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从学习中获得无穷的乐趣,做一个真正的现代人。

2.利用课堂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

(1)从情感和智力发展关系上

强烈的情感,会让学生把学习当作愉快的事,它能保证学生情绪饱满,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记忆力强,学习效果好。

(2)从意志和智力发展关系上

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成才的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学习从来都是艰苦的劳动,若无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守株待兔,将一事无成。在同等条件下,具有坚强意志的人,智力发展就快,而意志软弱者,会因为遇到困难而停滞不前,事业就会中断,半途而废。事实雄辩地证明,勤勉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勤勉,将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方法

(1)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理想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这是学生能够发奋学习的内部动力,另外,还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而又具体的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它是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它是学生能够积极学习的内部主要因素,所以教师只有在授课前明确交代本节课的目的和要求,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规律,采取多种多样的有效方法,并带有艺术色彩地组织好课堂教学,才能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3)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因为它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学习热情恰恰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情感之一,也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心理基矗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一视同仁,爱护学生。在课堂上,经常用温和的目光和鼓励的语言,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为学生树立勤勉、自觉、奋发向上的学习风尚奠定坚实的基础。

(4)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众所周知,任何非凡的能力,无不是长期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发展情感。所谓提高认识,是指帮助学生牢固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所谓情感,是指学生要具有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热情,还要具有荣誉感、责任感、紧迫感和意志力。正因为情感是意志力的源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教师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以引起积极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通过解答一道具有一定难度的习题过程,培养他们的坚韧不拔的毅力,使学生养成必胜的信心,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向上的情感,可以转化为学习动机,用这样的动机去推动学习必然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另外,在积极向上的情感支配下,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抓好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掌握所学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使他们具备了今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基本品质。

3.利用英语学科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大学英语教学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学生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智力因素是指思维能力、想象力、理解力和记忆力等。非智力因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非智力因素包括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和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包括动机、情感、兴趣、性格、气质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不负责对外信息的接收、加工和处理工作,但它对认识过程起制约和调节作用。

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并影响到学习效果,其中非智力因素是取得成功的动力系统,两者在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导向良性发展。人的智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它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并不太明显,绝大部分学生都属于中等智商,然而学习成绩却明显不同,甚至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习成绩也可能不尽相同,追寻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高低决定的,它侧重的是后天的培养。

因此,在优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从四个方面来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进取心。

激励学习动机

(1)动机在学生活动中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指推动他们从事一定的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此外是目标的选择过程,只有动机和具体活动目标相结合时,才实现了动机的动力和导向的核心作用。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有三种作用:

第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使学生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并激发学生产生达到目标的欲望;

第三,使学生了解学习知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专心致志地学习。

(2)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①利用学习反馈的评 价使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之朝着更理想的方向发展;

②开展适当的竞赛 竞赛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竞赛,使学生发觉自身的不足之处并调整努力的方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参加大英赛、演讲赛和课堂陈述等竞赛活动,刺激学生的竞争意识;

③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由于家庭、社会和学校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学习动机和目的不明确,他们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本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得过且过。多与他们交流谈心,谈谈生活、谈谈理想,旨在转变他们的观念和学习态度,重新启动其学习的动力。教育家彼格马利翁认为,家人、老师和朋友等对他们殷切期望以及对他们的态度能使他们产生勤奋进取的动力。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彼格马利翁效应”,亦即“期待效应”。

加强兴趣培养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一旦对英语学习发生了兴趣,就能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可穿插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篇幅短小精悍的、内容诙谐风趣的幽默故事、笑话、电影片段、歌曲以及智语警句等等,这不仅使学生能享受到英美人士的智慧和乐趣,调节身心,增加英语语言知识,提高英语文学修养,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如阅读英文报刊,开展朗读比赛、翻译比赛、讲故事比赛以及英语角等活动,使学生有更多更好的机会接触英语、讲英语、用英语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从而进一步促进他们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学生有了兴趣之后,才能积极引导学生作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增进师生感情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索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或自由地发展。”只有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才能使学生尊敬你、信任你、喜欢你所教的这门功课,乐意接受你所传授的知识,也只有全体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学生才能在学校感受家庭的温暖,愿意来学校上学。

有的教师上课,总是板着一副面孔,不能给学生平易近人的感觉,那么学生听起课来很容易疲倦,也容易对你失去兴趣。还有的教师动辄挖苦、怒骂、体罚学生,或把学生赶出教室,这样不仅会降低你的威信,而且会促使学生对你这门功课的反感。

教师不仅应该偏爱品学兼优的学生,而且更要关心中、后进生,这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师生心心相印,“传道、授业、解惑”才能畅通无阻。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凡是学生学得好或感兴趣的学科,都是由于该学科教师非常爱护自己的学生,而其学生也非常敬佩自己的老师,这种师生之间的互敬互爱使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动力。

如果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甚至训斥、处罚学生,就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或不满情绪,产生消极的情感,从而对该教师及其所教学科产生厌恶之感,对学习抱着应付或放弃的态度,这样智商再高的学生也难以有学好的愿望。

磨砺坚强意志

学生应具备珍惜时间的品质,制定严格科学的学习计划,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我们今天的学生,意志不坚定,做事、读书等往往是前热后冷,虎头蛇尾,很难坚持到最后,因此,这方面的教育尤为重要。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这样说过,“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的利用”。很多有成就的人,他们原来都并非很聪明,他们在智力上也并不占优势,而是能够充分科学的利用好业余时间来学习,他们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就学习英语而言,作为学生,应利用课余时间识记适量的单词和其它知识点,分散记忆并能够持之以恒地走下去,它就能对智力的某些不足之处起补偿作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勤能补拙”。

实践证明,尽管学生的智力有高低之分,但如果他们有优异的非智力因素,无论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都会在原有的基础上使英语成绩有所提高,这也说明非智力因素是决定学生成绩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下功夫,不断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英语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

因此,要想树立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持久的学习意志、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重视并强化非智力因素对英语学习影响的意识,重视学生情感的释放和情绪的表达,以真诚、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帮助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从而激起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达到最佳的学习和教学效果。

4.利用思想政治学科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在过去应试教育的条件下,中学教育存在着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倾向,中学生中广泛存在着厌学、散漫、自私、意志不坚定、缺乏进取心等问题。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加强对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的内容和结构

(1)非智力因素的定义

人的心理结构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构成的。智力因素是人脑功能的表现,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智力因素直接渗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人智慧高低的最重要表现。非智力因素则是指人在活动时除智力因素之外的一切心理过程的总和,它的内容很广泛,通常包括:

观念水平的价值意识:自信心、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

一般水平的价值意识: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

意识的心理背景:心理状态、性格、气质

非智力因素虽然不直接介入学习过程,但能够引导和激发智力因素,推动学习过程顺利进行,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成绩相同的学生,智力不一定相同,原因在于低智力者可以通过增加学习时间和强化学习过程加以弥补。调查表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二者协调配合,能使学习效率提高60‰左右。可见,非智力因素在挖掘人的智力中的重要作用。

(2)非智力因素的意义

非智力因素培养是顺利实现政治学科教学目标和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不少实验表明,人类个体智商水平的差距不大,然而教育活动的结果就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是那么明显,其根本原因在于非智力因素。

当前,很多学校都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却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全面培养”的某些任务得不到真正的落实,素质教育最终成为泡影。比如,在政治课上和政治活动中没有把非智力因素培养引入进去,没有诱导学生产生兴趣,形成动机,并以坚强的意志去实践,最终导致学生上课死气沉沉、昏昏欲睡,即使努力学习的学生也只能被动地去接受,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即使平时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一旦离开学校环境,一切就马上“失效”。

事实证明,在文化知识传授上,特别是政治课教学中离不开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很多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未必是智商差的学生,而是因为非智力因素差异导致学习成绩低下;同样,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培养离开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无法实现。因此,非智力因素培养,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方法

(1)注重运用情感手段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从情商和智商的关系上我们认识到,情感作为一种心理体验形式,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起着一种价值取向的作用,虽是一个无法概念化的复杂的结构系统,但无论何种情感都反映了主体与客体的利害关系。情感的变化可以推动或抑制认识的发展过程,从而影响和制约认识发展的方向,它能够成为主体活动的催化剂,使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要关系提高到一种自觉状态。政治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情感来影响学生的情感,善于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防止自暴自弃,要尊重学生情感,防止偏见、歧视和情绪对立。

(2)利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政治课的关键,而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不会有好的效果。

例如,教师在讲《经济常识》第三课“企业的信誉和形象”这一问题时,给学生举了海尔集团注意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一跃发展成为世界知名企业的例子。同时,又举了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用陈馅做月饼欺骗顾客后被中央电视台暴光,该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一落千丈,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破产。举完例子教师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言,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虽然有的观点有些偏颇,但毕竟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很好的课堂效果。

(3)课堂上实行开放式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由学生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并引导学生就热点、焦点问题展开辩论,最后由老师做出总结。

每堂课前5分钟由各小组轮流出一名同学发言,对社会热点做出评价。例如,伊拉克问题、南美洲国家的金融风暴、“神州四号”的发射与回收成功、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指导学生阅读《半月谈》、《时事》、《中学生博览》、《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报刊杂志,以拓宽学生视野。每晚7点组织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学生每周写出一篇200—500字的小论文,并组织学生进行评比,对优秀小论文给予表彰奖励。

通过以上尝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许多学生从不喜欢政治课到主动参与课堂发言和辩论。

5.利用语文学科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人的学习活动有两大心理代写论文因素参与:一是智力因素,二是非智力因素,它们的关系是辨证的。智力因素是开发的问题,而非智力因素是培养的问题,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因此,语文教师要搞好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情感动机,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磨练意志品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习成绩的好坏与智商的高低并不是成正比的关系。智商高的孩子,学习成绩未必优秀,智商中等的孩子,学习成绩并不比前者差,有的还明显超过前者,这是因为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也起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必须重视和培养非智力因素

人的学习活动有两大心理因素参与:一是智力因素,一是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关于认识过程本身所要求的,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与思维等,它都直接参与认识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承担对知识的加工处理,表现为学习能力;非智力因素,它都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在学习中起调节、维持、推动的作用,表现为学习态度,是关于学习积极性方面的因素,如动机、情感、意志与习惯等,这些都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因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并且共同发展。

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有效措施

(1)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想学”

动机是学生学习的主观能源。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动机是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为兴趣、情感、意向、意图、信念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学生不想学习,不爱学习,学习活动难以进行下去,常常是缺乏学习动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教师要不断给学生输送动力,调动学习的情感;运用对学科的兴趣,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在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也叫求知欲。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也就有了动力。调动学生求知欲的方法很多。

(2)培养意志力,使学生“勤学”

意志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自觉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坚强的意志主要表现:

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处事果断,当客观情况需要立即作出决定时,他会毫不犹豫、及时采取断然措施;当客观情况发生变化时,他又会当机立断,根据变化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善于自制,在胜利或成功时,不骄傲、不自满;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不动摇、不气馁,能以更大的毅力去克服困难。

教学中,学生在一定的学习任务面前,经常产生畏难情绪,或者对学习的疑难问题缺乏钻研精神,或者觉得上课时间长坐不住,希望早点下课而神不守舍,这些都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3)培养学生与困难作斗争的品德

①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观教育 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只有具备科学世界观的人,才能为伟大的目的而表现出坚强的意志。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好素材,教师应充分运用好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使他们意志坚强起来。

②给学生提供克服困难的机会 困难对培养学生的意志来说,好比是“磨刀石”,当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了困难,并实现了一定的目的时,意志力就会得到发展。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热情地鼓励他们,想办法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对于难度较大的作业,教师可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如背诵较长的古文,可以把课文分割成几段,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背完指定的段落。

③坚强意志品质的自我培养 要求学生不断检查自己的意志品质,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这有利于意志力的培养。

坚强的意志是行动的强大推动力,学生一旦有了学好语文的坚强意志,他为了学好语文就能主动地去记忆生字词、背课文、学写作等;同时,意志又能促使其克制一些不利于学习语文的行为举止,或放弃某些阻碍其学习的活动(如迷恋下棋、打牌、玩游戏机等),因此,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又一重要方面。

(4)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会“自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他们就能“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

①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②质疑问难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强调了学习必须一边学,一边问,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

③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④读书看报的习惯 在信息化时代,阅读将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我们要不断推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激励每个学生都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同时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利用数学学科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展开,数学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材中,创设了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解决一个个具体的生活问题,已经成为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尽管是这样,在数学教学中也还应该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所谓非智力因素,即非认识性的心理因素,如学习动机(间接兴趣、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意志等。

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仅受学生本人的知识能力和智力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学生本人的非智力因素的制约。一位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如果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自制能力差),那么他的学习效率就不会高。一位智力水平一般的学生,如果他的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积极性高,那么,他的智力也会相应得到开发,学习效率也会逐渐提高。

因此,智力因素的培养可促进非智力因素的提高,而非智力因素反过来作用于智力因素。如果放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说提高学生的智力因素,那的确是一句空话。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必须在一个最佳的教学过程中来完成。

非智力因素在自学课中的培养

(1)要有一份好的自学提纲

也就是说,所编写的自学提纲要有启发性、新颖性和难易程度的适宜性。

自学提纲的启发性,就是要提出具体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使之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和解题技能去考虑或解决新问题。启发得当,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自学提纲的新颖性,就是不能把每一个问题都用一个模式出题,而要别出心裁地设计题目,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在学习函数的解析式时,第一种出题方式——问答式: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什么?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什么?幂函数的解析式是什么?第二种出题方式——填空式:当m满足时,函数y=(m-3)xm-4是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幂函数?以上两种出题方式,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个方面,第二种较好,因为学生可以对所学的知识,用具体的感知来增强自己的自学兴趣。

自学提纲难易程度的适宜性,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情,自学提纲的难易程度也应有所不同。如果对自己学生的学情不了解,出题要么过难,要么过易,这样都会影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所编写的自学提纲要适合自己学生的学情,使学生既需要顽强努力,又力所能及。

(2)重视中差生的非智力因素

具体做法是:

低起点,高要求。

依靠微观指导,对差生的知识填缺补漏,克服知识上的障碍。

教师主动耐心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多和他们在一起研讨问题,在课堂上多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

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及时表扬、鼓励,使他们树立起克服困难的必胜信念,使他们与教师产生感情,对教师所教学科产生强烈的兴趣。

非智力因素在启发课中的培养

启发课怎样上才能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呢?启发课是教师点拨、提示、归纳学生加深理解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课型。教师一定注意不要犯“串课文、烫剩饭”的老毛病,否则势必会影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师在处理例题时,应将例题的讲解方式适当变换一下,也就是说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对例题不要造本宣科一字不改地讲,而要间接地去讲,多提出与所讲知识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拓宽学生的思路。这样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这方面,效果就有明显增强。

创设探讨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心理特征,所以教师从这个心理角度出发,创设探讨性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立体几何时,学生对几何体有了认识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让他们去探讨:正三棱锥的外接球的半径和内切球的半径与它的棱长的关系怎样?正方体呢?长方体呢?

探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可使他们学习兴趣得到培养,而解题方法的研究则是培养这些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启发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要立足在探讨一题多解的方法上狠下功夫。

非智力因素在复习课、作业课中的培养

在复习课中,教师应通过一些活动使全班同学都行动起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具体做法是:可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自编题目,然后同桌相互交流自己所编的题目及解法。

我们教师都有这样一个感觉:学生在考试中做题的积极性特别高,我认为这种积极性除学生希望得到高分因素外还有一种因素,也就是出题的新颖性。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课时,务必抓住这两个因素。那么如何抓住这两个因素呢?

第一,独立作业在特殊情况下不要受时间限制,应延长时间让他们尽力的思考,因为在这个时间内,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强,是开发智力的最佳时间。反之,会影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第二,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改变过去那种只在课本上找几道题让学生做做的办法,可根据单元内容及大纲要求编一份包含填空、判断、选择等形式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作业题。

非智力因素在改错课、小结课中的培养

在改错课中,很多教师都有自己的成功经验。如何通过这个课型来提高学生改错的积极性呢?学生做完作业后,迫切希望知道自己的对错情况。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按照下面程序进行改错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桌互改——前后桌互改——个别宣讲答案、教师强化、学生互改——自查存在错误原因并纠正。通过同桌互改,对答案不统一的题目经争论仍得不到统一,可扩大讨论范围(前后桌互改)继续研究。这种做法目的是:激化“矛盾”,提高兴趣。

作单元小结可对学过的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可提高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还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智能结构。

(1)激发学生小结的兴趣

首先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小结的重要性。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小结,教师决不可代替学生小结。否则,学生在小结课中非智力因素就得不到培养。

(2)指导学生小结的方法

①个别小结,教师讲评 为了调动学生小结的积极性,教师在讲评学生小结时,首先肯定优点,然后指出不足之处。

②树立典型,分片指导

③交换小结,补己之短。

正所谓“考场上的成功不仅仅因为你学习了多少,也因为你把你的其他东西发挥了多少。”非智力因素包括的内容很多,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方法措施也是取之不尽的。这还有待于我们一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探求、运用、总结,以取得更多的技巧和经验,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极大的非智力方面的能力,促进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同时让学生在充满兴趣、充满自信、充满成就感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并取得理想的结果。

7.利用物理学科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是当前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学生可塑性强,他们的智力因素在中学阶段迅速发展,而非智力因素也逐渐在这一时期形成,并趋于稳定。因此,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于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重视情感教育,培养优秀品质

学生不管是先天智力遗传还是后天智力的培养,或者是潜力的开发,其关键在于人品的培养。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学生是我们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着手点。而当前学生中心理压力过重,焦虑、依赖、畏惧、厌学等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因此,必须针对这些情况开展心理指导,如个别谈心、帮助学生建立“帮教对子”等,特别是对一些物理成绩差,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不挖苦、不歧视,帮助他提高知识,克服“天生笨”、“我不是学物理的料”等思想,使他们懂得“人无完人”、“天生我才必有用”。而对一些表现不好的后进生切忌“冷酷无情”、“消极刺激”,力求达到“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之效。用自己的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真诚的爱,逐步唤起他们勤奋学习物理、追求进步的信心。

挖掘教材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理想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性,树立远大理想,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如利用阅读教材和学生所学的知识向学生介绍所学内容的发展简史,物理发展史往往伴随着一则则动人的故事,无疑会引起同学们探索和联想的心理效应。同时结合介绍古今中外物理家研究物理的伟大成就,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为祖国强盛而发奋学习的动机,从而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在物理的入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学从现实生活中来,又应用于现实生活,从而使学生明确学好物理是今后生活、工作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并且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认真学好物理知识,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挖掘物理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心理学家指出,人们对美的各种形式的感受;能使大脑进入兴奋状态,从而产生愉快的体验。因此,美感的东西最容易被人们接受,而且很难忘记。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利用物理图形的动态美,物理结构的对称美,数理变换的图像美,应用物理的生活美等,给学生学习物理的一种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习意志,增强克服困难勇气

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意志,帮助学生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不但能够造就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而且能够进一步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学中,教师要用一些科学家克服困难为人类科学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用他们身上具有的高贵品质、坚强的意志来教育学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坚强学习意志的目的。如科学家诺贝尔把自己的一生精力献给人类的科学事业,为人类创造具大财富。数学家陈景润凭着自己超人的意志,为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几十年如一日,在枯燥的计算、论证中寻找欢乐,探索真理。著名数学大师华罗庚,凭靠自己的毅力,在贫困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勇于探索、最终登上数学的高峰。

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在教学中要通过指导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主要的做法是:

(1)指导学生自主地预习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正确指导学生预习,使他们由“去预习”变为“会预习”。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着重指导学生加强对物理语言的翻译、数理转变能力的训练。尤其是重视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如主要知识点是什么,是怎样得到的,有什么应用,应用时应注意什么?这样既可以提高预习效果,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指导学生怎样去听课

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首先从讲课语言的生动有趣来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入手,让学生集中精力听教师对每堂课提出的要求,对公式、定律、定理的引入和推理过程,对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对解题中关键问题的处理方法,对疑难问题的解释和课后小结。让学生顺着知识的“延伸”来听课,这样能大大提高听课效率。

(3)指导学生有重点地去复习巩固

指导学生在复习中用发展的观点来研究知识的来龙去脉、结构关系,并归纳要点,掌握关键,吸取精华,形成知识体系,养成巩固学习知识的习惯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给学生传授记忆方法如类比联想记忆、编成顺口溜记忆、借助图形、表格记忆等。

(4)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用教师的思维方式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举一反三,扩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联想,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综合。同时要求学生多提“为什么”,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

开辟第二课堂,建立学习小组

每周定期组织有关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如:实际应用、问题探讨、—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等,物理兴趣活动、竞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建立“结对子”学习小组,发动优生,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共同提高。

非智力因素包含的内容很多,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方法也很多,只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勇于探索,不断改进,肯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8.利用化学学科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多例子都说明:一个人的学业成就大小,其智力因素固然起着主要作用,但其它的心理品质也不容忽视,尤其在智力相当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将一跃成为主要的因素。因此,在强调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应注重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包含的主要内容

非智力因素,又称非智力品质、非认知因素等等。什么是“非智力因素”,近年来争议颇多,但有四点可以肯定:

(1)非智力因素是一个较复杂的综合性概念,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

(2)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与能力之外同智力活动效益有关的一切心理因素,指的是智力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或认知活动中的非认知因素。

(3)为使非智力因素的研究更具实践指导意义,可以侧重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讨论,这并不割裂非智力因素的整体性。

(4)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中性的心理学概念,说明一种心理现象,它包含着水平、等级和品质的差异。这里所说“培养非智力因素”指的是往提高、发展和矫正的方向变化。

在教学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系统可以看成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两个协同作用的子系统构成。前者以感觉—思维—创造等认知过程为主,在学习中负责对各种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具有操作性,因而可称为学习的操作系统;后者以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活动为主,在人的学习和创造过程中往往以动机为核心,调节着认知过程的正常进行,其作用是动力性的,因而也称学习的动力系统。这两个子系统共同作用,相互促进,互相制约,缺一不可。非智力因素只有与智力因素融为一体时才能发挥它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的主要作用

(1)动力和定向作用

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促使学生积极感知,有目的地观察并展开思维和想象,在艰苦紧张的学习中保持较高的情绪,对教学内容怀有浓厚兴趣,不受外界干扰,坚定目标,专注于学习和研究。

(2)引导和强化作用

欲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除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外,还需要学生内部动机的配合,始终如一地积极投入学习,驱使学生的智力活动朝着预定目标发展。一旦学习过程中遇到各种障碍,主观上可能产生退却的念头时,非智力因素将使之振奋精神,坚定意志,正确地对待困难和受挫,扬长避短,最终克服困难,达到既定目标。

(3)制和调节作用

通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反馈信息,学生不断调节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发展某一方面的兴趣,提出新的需求,选择最佳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调整学习进程等等,都与非智力因素的调控作用有关。

(4)激发和感染作用

学生强烈的成就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形成了“非智力心理优势”,使智力上的某些欠缺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使智力的发展如虎添翼达到更高的水平。由于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可以学好化学,从而产生有利于学好化学的心境,赋予学习以生气和活力,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

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基本策略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和教学内容等去把握最优的培养策略。

(1)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使之持久化

动机是指一个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萌发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它促使学生将自己的行为指向学习。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学生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是学习成功的一种良好的心态和上进心。附属内驱力指的是学生为保持师长对自己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在学习化学之前,有些动机是潜在的,但更多的是随着化学课的开设并不断地获取学习成功才日益增长的。教师必须保持和利用学生初学化学时那种朦胧的、不明确的好奇心,逐步诱导他们形成定向。

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动机中,最强烈的是认知动机,其次是崇高理想动机,他们一方面对学习化学怀有浓厚的认知兴趣,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也认识到化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些构成了他们学习化学知识的强烈的、持久的动机。抽样分析还表明,好、中、差三类学生中,唯有认知动机表现出极显著的差异,是造成学生化学学习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特征和化学对人类的贡献,去唤起和稳定学生的认知动机,同时也适当地利用一些外部手段,使学生在适度的压力下增强学习动机。

①讲好“绪言”,诱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向往 “绪言”是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入门指导,少年学生怀着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带着许多疑惑走进化学课堂,他们渴望了解化学,但可能又害怕化学。此时,教师必须一一回答他们关心的问题:化学究竟是研究什么的?为什么要学习化学?怎样才能学好化学?接触化学实验对身体是否有害?等等。既要通过镁带燃烧的耀眼白光、绿色碱式碳酸铜粉末加热后产生的各种现象吸引学生去注意,以展示化学世界的复杂性,激发他们乐于探求的愿望,又要结合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说明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还要告诉学生,化学变化错综复杂,但有规可循,每一个同学都能学好化学。

总之,要用生动的素材和富于诱惑力的实验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激起学生学好化学的积极愿望。

②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强化学习动机 实践表明,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能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教师不仅要善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思考如何教会学生“会学”的具体方法。学生一旦从教师的教学中领悟到科学的、富有成效的学习化学的方法和思路,从而表现出化学学习的有计划性、目的性、定向性、持久性和独立性,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对学习动机起强化作用。

学习方法是个包容较广的概念,既指阅读、理解、质疑、解疑、记笔记、做实验等环节的表现形式,又含整体分析、局部突破、反例否定、图表导引、信息类比、等效转换、构建模型、逆推回索、化隐为显、枚举推断、情境思维等研究化学问题解决的具体策略,还包括学生优选化学学习方法和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学生以科学方法为工具,使化学知识的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复杂的化学问题迎刃而解,会从中不断获得乐趣。同时,根据学习效果有意识的调整、优选适合自身思维特点和不同学习内容的科学学习方法,反过来又促进学习水平的提高。动机也随之得到强化。

③适当利用测验和竞赛等手段,激励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实验证明,适当的测验和竞赛可以驱使学生努力克服困难,积极向上,最终获得优异成绩。对初中生而言,刚接触新课的学习,外部的刺激往往作用更大。老师、同学、家长对测验结果的肯定、仰慕或表扬,都会成为强烈的学习推动力。有经验的化学教师常常对学生更多地给予表扬和肯定。

当然,书面的测验或竞赛不能频繁使用,否则将使他们产生紧张的心理负担,久而久之便失去学习信心。多给表扬不意味着否定必要的批评,教师应学会在信任中寄予期望,在肯定中表示婉惜,这样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能督促学生产生下决心学好化学的理智感。将测验、竞赛、提问等手段与教师的期望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明确努力的目标,树立奋发向上和积极进取的信念,能够稳定学生的学习动机。

(2)创设激趣的课堂教学,培养浓厚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具有内在的趋向性和选择性。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内在动机,成为推动、引导、维持和调节人们进行活动的一种内在力量。化学教师要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教学优势以弥补学科体系的某些不足,有意创设激趣的教学情境,诱发他们爱学、乐学的愿望,并使之转化为学会、学好的具体行为。

①言语激趣 要对错纵复杂的化学现象进行辨别、分类和解释,必须借助于一系列概念、原理、公式和模型,运用精确的、肯定的、果断的、扼要的、逻辑的语言来表达。但是,过分的“术语化”和“理性化”往往使语言失去教学性,难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正常展开。

因此,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轻松活泼、妙趣横生、有“形”有情的语言揭示较为深奥的科学道理,能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言语激趣不仅能调节学生的情绪和课堂气氛,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例如,讲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时,教材上是这样描述的:“在加压和降温冷却的情况下,二氧化碳会变成无色液体,甚至变成雪状的固体,通常把固体二氧化碳叫做“干冰”。说法虽然严谨,但显得呆板,无法使学生产生兴趣。

如用符合事实的生动语言去表述,则是另一番情趣了:“二氧化碳加压冷却可以变成雪花状的固体,它像冰一样可以做致冷剂,但比冰要好得多:冷却时没有水残留,加热时全变成气体,干干净净,故称‘干冰’。电影里和舞台上孙悟空腾云驾雾的镜头,七仙女在云中袅娜多姿的幻影,你们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原来,这都是干冰吸热升华造成的。”生动、诙谐的语言,既结合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又隐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极易使学生在情趣横生的气氛中顿悟到问题的关键。

②悬念激趣 通过悬而未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对问题解决的关切心情,从而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悬念维持的时间长短不同,但都要求有始有终,充分体现其“引新”和“启下”的作用。例如,在讲“氮气与某些金属反应”时提问:“2.4克镁在纯氧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增重1.6克,而2.4克镁在空气中燃烧增重却小于1.6克。试问,原因何在?”镁条燃烧生成氧化镁是学生熟知的事实,现从数字中推出矛盾,使学生形成悬念,为顺利引出和理解新反应3Mg+N2Mg3N2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再如,在学习浓硫酸氧化性时,教师发问:“大家都知道,铜片放入稀硫酸中不起反应,但加热稀硫酸较长时间后再加入铜片,却有反应现象产生。这是为什么?”学生用已有知识无法解释形成悬念,从而激起探求的欲望,对新的课题内容更感兴趣。他们寄希望于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实验,全神贯注,当观察到浓硫酸加热条件下能溶解铜片并放出二氧化硫气体时,他们终于明白浓硫酸与稀硫酸在化学性质上有质的不同。释悬,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浓硫酸强氧化性”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从中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③实验激趣 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直观、鲜明的特点,极易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不少学生往往停留在由实验现象本身引起的感知兴趣上,教师在保护这种兴趣的同时,应将学生看热闹的好奇心理和强烈的期待愿望逐步引导到规范操作和重点观察的目标上,捕捉反映本质属性的特征现象,结合现象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概念,掌握化学规律。

例如,演示氯化氢溶解性实验时,要求学生将注意力指向烧瓶。当滴管挤出少量水进入烧瓶时,美丽的红色“喷泉”即刻形成,学生欢呼雀跃,情绪高涨,教师不失时机设问:“红色的‘喷泉’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将氯化氢换成氯气,行不行?”“产生‘喷泉’有哪些条件?”等等,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入。除精心设计演示实验激趣外,结合教学内容补充一些趣味性实验,并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和动手操作,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3)通过多种教学途径,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具有波动性和感染性。在教学中,教师将情感传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产生感染作用和激励作用,溶情于学习之中。同样,学生良好的情感反馈于教师,教师受到感染,又作用于教,从而形成师生情意交融的境界。在这种场合,任何因教学引起的心理疲劳和厌倦情绪均不存在,学是一种享受,教同样是一种享受。

事实上,教学过程始终都贯穿着学生的情感活动,爱祖国、爱集体的情感,事业心、求知欲、自信、惊奇、怀疑、美感等积极的情感,能在教师的培植下转化为学习的推动力。相反,厌倦学习、对班级集体和任课教师冷漠、对教学内容没有兴趣、害怕化学实验等消极情感,极易削弱学生的进取心。在化学教学中,必须将情感的培养纳入教学系统,通过各种途径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

①在教学内容中“植入”情感因素 与文史科不同,化学科教材本身蕴含的情感因素不多,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赋予教学内容情感色彩,从而诱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积极情感,内心产生强烈的反响、同情、激励、喜悦、惊奇等。由于个人深刻的内心感受,使得所注意的化学现象和记忆、理解的化学知识在这种状态下变得丰富,学习的效率更高。

例如,当涉及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周期表等凝聚着前人智慧的知识结晶时,介绍科学家执著追求真理,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的精神和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感,从而使学生产生敬佩感,起到良好的激励效果。

又如,在卤素一节中介绍氟的性质时,用充满情感的语调向学生展示元素发现史的一幅悲壮画卷:“氟的制取是化学元素史上持续时间最久、参加的化学家人数最多、危险性最大的一次历程,前后经历了七十年,不少化学家为之损害了健康,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直至19世纪80年代,化学家用尽了化学方法、电解方法,仍未成功。不是实验时经常爆炸,就是电极材料腐蚀严重,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很多人退却了。然而,自学成才的法国青年莫瓦桑面对前人留下的难题,暗暗下决心要攻克这一难关。历经多年艰辛,他终于用低温电解法收集到化学家梦寐以求的氟气。二十年后,他为此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令世人遗憾的是,获奖的第二年,莫瓦桑病逝,终年55岁。在去世前,这位从不关心自己健康的科学家不得不承认:‘氟夺走了我十年的生命!’”

上述悲壮的史实,既能强化对氟的异常化学活性的认识,又能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影响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再如,讲到石灰石的性质时,将石灰石的一系列化学变化与明代爱国将领于谦的《石灰吟》融为一体,教师动情地背诵这首古诗,让学生根据诗句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同时穿插介绍各地溶洞的秀丽景色,能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总之,教师有意识地“植入”情感因素,并通过课堂教学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经过无数次薰陶,能使学生逐步形成爱祖国、爱科学、敬佩科学家、充满幻想、热爱学习的积极情感。

②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维系师生情感的重要纽带,也是教师寓情于教的重要前提。教师和颜悦色,期待信任,亲昵适度,讲解有力,使学生从中获取喜悦、亲切、激动、自信等情感体验。在这种场合,学生不仅自觉地用耳朵去聆听教师的讲解,而且带着欢快,用整个心灵去接受教师的影响。师生情感交互感染,由共鸣而激起的情感“合力”,冲击着学生的心田,成为催人向上的巨大精神力量。有人说:“学生喜爱某一学科,还不如说更喜欢这一科的教师”,这正是师生关系价值的生动体现。在现实教学中,也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对同一学科、同一班级,因不同教师执教,学生的学习情感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人格力量的综合影响,是值得重视的。

③在揭示化学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美感 璀璨夺目的金刚石,晶莹剔透的食盐立方体,黑色的磷铁矿和红棕色的赤铁矿,奇特的钟乳石和石笋等等,能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界争奇斗艳的物质形态美,并促发他们产生探求化学知识的积极情感。CH4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金刚石的空间网状结构,食盐晶体中阴阳离子交替排列,石墨结构中整齐迭合的“鳞片”等等,则使学生感受到物质微观结构的有序对称、简洁、多样、复杂和奇妙。

用简单的化学用语来描述复杂的化学现象和工艺过程,在简洁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内涵。缜密的化学原理更闪烁着被人类利用的美好前景。元素周期律以及原子最外电子层结构跟元素性质的关系生动地说明着量变质变规律;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移动,水溶液中的离子积关系等等,则体现着对立统一的哲理,体现了化学内在美的独特魅力。

此外,实验装置美观,实验仪器整洁,布局比例恰当,连接顺序合理,教师操作娴熟规范,面部表情自信从容,构成一幅融科学于其中的艺术造型,会使学生从中获得美感,滋生出一股驾驭自然的内在力量。

(4)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它具有目的性和调控性,能催人奋进,努力克服来自主、客观两方面的障碍去实现既定目标。

实践表明,由于意志品质的差异,有的学生刻苦勤奋,面对困难时锲而不舍;有的学生则懒于钻研,学习消沉,态度不端正。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设置教学“坡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克服困难的过程,既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同时又磨练他们的意志。

所谓“坡度”,是针对学生的基础而言的,指的是必须通过努力方能达成的目标,亦称“最近发展区”,即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难度。意志培养要因人而异,重在引导。对智力水平较高、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应着重使他们在复杂的化学问题解决过程中磨练意志,提高耐挫能力,进行创造性思维,自觉地向提高化学学习的“精度”、“深度”和“新颖牲”方向发展;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应耐心引导,使他们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克服知识和心理两方面的障碍,尝到成功甜头,并且持之以恒,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细心、稳定的心理品质。要注意帮助学生作好学习的心理准备,防止加重学生心理负担,抑制化学学习兴趣,削弱学习意志。

在化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它们对学生智力发展和化学学业成绩的影响不可低估。培养非智力因素是当务之急。作为教师,应把握时机,在处理好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整体关系的同时,根据不同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既获得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又在非智力因素的各个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培养非智力因素的首要工作莫过于将学生从当前的“智力紧张状态”下解脱出来。

9.利用历史学科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长期教学实践证明,我们的教学活动,仅仅依靠学生的智力因素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持续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绩效,我们的教学还必须依赖于学生高度的注意力、浓厚的兴趣、正确的动机、昂扬的激情、克服学习障碍的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其实,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别主要不在于智力高低的差异,而在于在于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及兴趣、爱好、意志和毅力等的差异,即认知基础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重智力因素的同时,还更应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有什么样的需要,就会有什么样的动机。学习动机是在学习目的和学习需要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为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应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由于目前不少学生都是独身子女,由于社会的影响,他们不少对家长、对家庭、对社会、甚至对自己缺乏责任感,他们没有迫切发展自己的需要,因而学习动机就不强烈,所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和强力的学习动机,工作难度大,需要学校德育工作的密切配合,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抓注有利契机,因势利导,正面宣传,如此持之以恒,方可收到实效。

(2)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历史学的教学目的是面向二十一世纪,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能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质,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在学习过程中,每一章、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也要明确,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有的放矢。

(3)要强化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①尊重的需要 学生企盼学好一门学科是为了得到同学的尊重、老师的表扬、父母的赞赏、亲朋好友的肯定,教师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这种正常情感,满足学生的自尊需求。

②知识的需要 当学生认识到历史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时,就会产生了解和掌握历史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历史学问题的愿望。因此,教师要以认真负责的精神传授知识,并通过历史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办历史讲座、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等活动,不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③自身价值的需要 学生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就会对自己的能力有新的认识和评价,产生一种体现自身价值的心理。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通过组织历史知识竞赛、历史辩论、历史小论文撰写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动机。因此,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是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可采取的方法有:

(1)改进教学方法

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倡教育形式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育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一堂课要有引人入胜的导入、丰富多彩的内容、留有韵味的回味。教学时要史论结合,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丰富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体验,如利用精彩的故事、电影、谜语、典故……;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趣闻轶事、哲理故事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还要锤炼教学语言,做到科学性与知识性相统一,趣味性与幽默性相并存,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问题具体化,从而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加强学法指导

陶行知先生说:“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因此学习方法得当,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并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愉快的情感,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反之则产生内疚、痛苦、厌学等消极的情感,随即降低或失去学习兴趣。

因此老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指导,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如历史知识的记忆方法;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与吸取,教科书的阅读、解题答题的方法等,都应进行科学的指导。

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它一般与人的社会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积极的师生情感能创造出愉快的教学氛围,它既能感染、鼓励学生,强化学习需要,又能激发老师的教学热情,使师生双方配合默契,最大限度地提高教与学的效率。那么,如何密切师生情感呢?

(1)要有献身历史教学事业的精神

由于历史教师肩负着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历史人才,迎接二十一世纪挑战的重任,所以应热爱自己的专业,牢固树立从事历史教学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兢兢业业,乐于奉献,用自己的敬业精神感化学生,从而赢得学生的敬佩和爱戴,密切师生情感。

(2)要有热爱学生的高尚品德

“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俄国教育家托尔斯泰也曾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对学生,要以爱为本,多一点尊重和信任;要注重个性,多一点欣赏的眼光,只有把自己的一片丹心无私地奉献给学生,才能使学生在感动与信赖中不断密切与老师的情感。

(3)在工作中培养师生情感

调查发现,积极的师生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密切师生情感,促进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师生情感转化为学习动力。为此,老师要做到言语亲切,温暖学生;目光和善,可亲可敬;表情自然,可信可赖;教学耐心,感化学生;人格平等,尊重信任。这样师生间心理相容关系和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合成一股力,教与学的效率能不提高吗?

锻炼学生坚韧的学习意志

意志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自觉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坚强的意志既是行动的强大推动力,又是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在学习中总会遇到一些内部的障碍和外部的困难。因此,教师要挖掘一切能锻炼学生学习意志的因素,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学习恒心和毅力,主要方法有:

第一、通过介绍历史科学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借鉴和推动作用,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第二、通过介绍司马迁、司马光、郭沫若等历史工作者以顽强的毅力战胜艰难困苦,攻克历史难关,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曲折历程,鼓励学生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

第三、要有意识地,适时适量地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激发学生愉悦的学习情感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渴望肯定。大凡学生都希望在教师的悦纳中尽情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愉悦的学习,但是筛选式的教育却更易于制造学生学习的失败,挫伤学生学习的情感,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越来越缺乏热情。因而我们必须转变我们的教育,让我们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但让我们应更加相信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我们的教育应成为制造学生成功,一个接一个更大的成功的舞台;我们的教师要学关爱学生、宽容学生、尊重和悦纳学生;我们的评价要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学习上的前进、品德上的进步。

惟其如此,我们才能营造一个学生乐学、亲学、要学、善学的教育环境,从而长久地激发学生愉悦的学习情感。

总之,非智力和智力因素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把智力因素培养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双管齐下,把学生培养成智商和情商俱高的人,让我们的教育能真正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10.利用地理学科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他们的学习成绩有很大关系。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水平同步协调发展,使其成为有用的人。如何激发求知欲、如何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培养坚强的品质?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发现,大多数学生智力水平差别不大,学习效果却千差万别,甚至有些“聪明者”的学习成绩反而不及“愚笨者”。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非智力因素的差异。什么是非智力因素呢?非智力因素是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水平同步协调发展,使其成为有用的人。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和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

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发生兴趣时,学习一定是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全球,既有自然,又有人文地理的特点,这些广博的知识对喜欢言古论今,谈天说地的中学生来说是有刺激性的。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潜力,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事热点等这些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南北极考察、太空探索、外星文明、印度洋海啸、厄尔尼诺现象、中东局势、汶川地震等。如2008年9月25日神七发射时我正好讲到地球运动和有关宇宙的知识。

注重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积极情感

情感是人对事物态度的体验,它对人的活动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增强积极肯定的情感,降低消极否定的情感。积极肯定的情感要靠感染、诱发和点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情感变化,察颜观色,通过眼神、表情、语言变化等方式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充满激情,把对地理科学的热情充分地表达出来,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情绪,态度要和蔼、亲切、不压抑、不专横,把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

但要使学生每节课都充满激情,一方面要注意克服教学方法模式化的倾向,追求教法的新颖性,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另一方面针对地理学科内容多、知识杂、涉及面广的特点,照本宣科显然是不行的,必须要兼顾其它学科,多方涉猎,发挥诗词、歌曲、趣闻的激兴、怡情作用,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这就要求教师课余要不断钻研,扩大知识面,课堂要精心编排教学内容。

例如在讲第二章气旋、反气旋,气团和锋面活动时,在讲清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观云看天的谚语和天气预报及当地的天气变化,叫学生观察、分析,用所学知识解释,得出结论。讲地图时引入谜语“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讲到蒙古高原时引用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讲长江时,让学生听一首《长江之歌》;讲青藏地区时,让学生听一首《珠穆琅玛锋》等。

唤醒学生内在需要,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坚定而自信的学生,总是把学习看成一件乐事,绝不会因学习上遇到困难而泄气,学习动机和兴趣强烈,独立积极、不甘落后,情绪稳定,自信心强,意志坚韧,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和完成任务的习惯,创造能力也比较突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原因,是他们勤奋学习的基础。但学生并不能自动地产生这种动力,这就需要老师适时地、自然地、坚持不懈地做好思想引导工作,使他们对学习产生需要,使之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志向,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呢?

一方面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利用地理知识的趣味性引发起来的学习动机,在教学中善于利用奇闻趣事、各地风土人情、各种自然带珍奇动物、各种旅游景观、巧妙的插叙,古诗、歌诀、谚语、顺口溜、谜语等“兴趣元素”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引发学习动机,通过国情教育、国土开发与整治、资源调查与开发、城市规划、农业发展、工业布局、交通建设、环境保护、商业贸易、旅游开发等地理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强化学习的目的性和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另外教师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语言,巧妙的插叙,古诗、歌诀、谚语、顺口溜、谜语等的巧用都会使地理课堂增辉添彩,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地理知识。讲“气候”时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等诗歌导入。学生从诗歌中形象的体会到春夏秋冬的不同气候特点,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气候的兴趣。由此可见,全方位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动机,定会让学生发挥潜质,提高地理学习的质量。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坚强的品质

古人说:有志者事竟成,一语道破了非智力因素“志”在学习活动“事”中的作用。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每个人的成才之路都是很漫长的,并且充满了艰辛,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毅立。而且这将是一个人受用一生的财富,因为意志品质不仅仅应用在眼前的学习上,而且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生中面临的重重困难,都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那么,地理教师要怎样发挥地理教育的这一优势呢?

实际上任何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意志坚强的学生,有决心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自信心受到鼓舞,从而强化动机、巩固兴趣,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反之,意志薄弱的学生,则一遇到困难就放弃努力,许多学生之所以在学业上不成功,是因为缺乏一种坚强的意志,他们由于意志的薄弱,无法解决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目前,许多学生家庭环境比较优越,父母为其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因此,学生的依赖性很强,独立性差,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常常束手无策或退缩,表现在课堂中就是遇到难题时,不加以思考或乱做一通,怕动脑筋怕吃苦。久而久之,学习成绩就受到影响,以致丧失学习积极性。

例如,一进入高中同学们就开始学地球运动的知识,由于初中地理基础薄弱,加之地球运动知识比较抽象,部分学生学不懂就失去了信心,甚至放弃不学。面对这一部分学生,教师要单独找他们谈话,帮助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并反复讲解不懂内容,直到他们弄懂为此。平时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进行疏导,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同时指出他们的智力水平、能力与学习好的同学相比较并不弱。当他们再次失误时,绝对不能讽刺挖苦,应及时提醒,耐心指导,并提供适当的机会让他们再尝试。

例如,在课堂提问时,对于一次甚至多次回答错误的学生,应及时提醒,耐心指导,并提供适当机会,选择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再让他们尝试,帮助他们渐渐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另外地理科学需要野外调查,观测等。走出野外,就面临很多室内无法遇到的困难。复杂多变的天气,长途跋涉,持之以恒的监测……。在组织课外活动中,教师要擅于发现学生中的优良品质,因材施教,并树立榜样,以教育更多学生。

总之,人的学习和成才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而又以非智力因素起起决定作用的过程,所以,我们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要集思广益,努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是大面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地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

11.利用美术学科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们学习与各项活动的效率、价值与成败。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强化学习动机,促进和影响智力因素的发展,智力因素的成果中往往蕴涵着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学科课堂教学,在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方面以其丰富有趣而又广阔的教学内容而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

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大美术”的教育思想

思想认识和观念,是客观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支配作用。人的思想认识观念一旦形成,往往会成为一种动力定型。习惯于按照固定的模式去处理和解决问题。更新教育观念,就是要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高度上,去重新看待美术课堂教学。

树立“大美术”的教育思想,是新形式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就是一改过去课程中,过于着重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即“小美术”的教育思想。作为美术教师,要树立“大美术”的教育思想,跳出传统美术教学中的强调知识传输的模式,大角度的认识美术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上来。

美术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美术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以其独有的学科特点,在发挥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作用。

首先,美术学科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全面培养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审美能力和提高表现美的能力。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其教学重点更偏重于前者。而学生审美能力的好坏,恰恰体现着他的个人审美情感的好坏。进而言之,他就会觉得现实生活没有意义而迷失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

其次,美术课堂教学以其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从更加广阔的角度去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和启发着学生学习的动机。在众多的中外美术大师的生评作品中无时无刻不在启迪着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人生最高境界。那一件件优美的作品以及背后的传奇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的心,使之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培养着崇高的人格。美术课堂作业所特有的安静、细心、一丝不苟、完成作业的喜悦都在无声地磨练着学生的性情,锻炼着意志,培养着学习的情趣。

再者,美术学科教学不象其他学科有严格的知识掌握和考察要求,学生必须得会背,会熟练掌握,会熟练运用。而是通过非常宽松的美术课堂教学使师生相互交流,利用看看、说说、写写、画画、做做、评评,在自由愉快中得到审美体验和知识的传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培养。通过师生融洽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际交流关系。师生间对作品的共同评价,不断的引导学生自觉自主的探索知识,增长本领。

利用美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方法

学生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协调的,相互制约的。在美术课堂教学,我们也要始终坚持这一原则,具体谈到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我们可以有意识的突出某一方面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何利用美术课堂教学进行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

(1)利用“大美术”课堂思想,树立良好情感

①要热爱学生,密切师生情感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他建立情感的对象。一个被教师热爱的学生常常会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如果教师对学生冷若冰霜,师生就缺乏共同语言,感情就不会融洽,学生也会产生许多不良情绪,课堂教学也就不会上的成功,就会使美术课堂失去了培养学生情感的基础。

在过去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一味严肃的传输美术技法和技能,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只有机械的接受,忽略了这种传授的感情作用,使课堂气氛无法活跃起来,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培养。这样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会过于相信权威依赖权威,从而失去自我的存在不去思考不去探索。

②要相互尊重,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尊重别人就是要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原谅别人的缺点和不足。欣赏别人的优点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试想作为任何一个人,都喜欢让别人赞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就是所谓的虚荣心。反过来想一个人如果处在不被别人看重、被周围人所轻视或被周围人所讨厌的环境中,他必然会产生内心自卑感从而封闭自己不愿与别人交流。作为教师学会欣赏学生的优点,就是尊重学生。只有我们去欣赏学生的某个方面的优点,避开直接接触使学生感到有困难的方面,学生才会有信心在老师面前敞开心扉进行平等的交流。

(2)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学习动机

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活动。只有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才能使美术教学效果显著,而这两者中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所谓学习动机是学习的驱动力。表现为有明确目标,为什么而学?要学什么?这一点明确了,学生会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勇敢探索直达目标。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处处可以找出培养学习动机的机会。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发现、把握、利用这些机会,采取一定的教学措施利用各种手段将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促进学生勇于克服困难,产生学习欲望和求知兴趣。

①重视教学内容,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动机 作为美术教师要在“大美术”思想的指导下,冲破狭隘的教学内容的局限,以更加广阔的视野调动学生学习动机。

②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发自主学习动机 我们从心理学中,不难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两者中内因是掌握知识的关键,而外因也有不可缺少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的作用就是积极的创造有利于学生内因起作用的外部条件,使内因产生积极的作用,这样会使学生受益终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学会在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兴趣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中,与学生共同探究、深思、发现、解决,最终形成成就感的过程。

③创造一些“竞赛”活动,激发学习动机 心理学认为,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荣誉感,形成强有力的学习动机。通过“竞赛”引导学生学会和适应竞争。竞争是人才成长的驱动器,也是人才成长中带有规律性的客观因素。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有惰性,也有进取精神,如果一个人处在充满生机的竞争社会环境中,他自身需要在不断进取的压力下,他会不甘落后,就会奋力拼搏和进取,不断调动主体能动性,使个人的潜能充分得到释放。美术教师利用独有的课堂教学方式创设多样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竞争意识,是不难做到的。这一点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会颇深。

(3)实施快乐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快乐教学的本质就是通过合理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和学习兴趣,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始终自觉、主动、活跃的状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愉快地自觉地投入学习。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快乐教学。运用多种手段,因势利导,广泛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①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声音、动画、图片等直观易懂的内容带进教学内容中,激发学生兴趣,一改传统教学的老师讲学生听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旧模式。使一节课一变样,内容不断翻新,始终以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趣。

②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生兴趣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要坚持活动的目的性、有序性原则。活动的目的性就是设立该活动对教学内容有什么作用,无目的的活动会使课堂教学失去意义。活动的有序性是指在突出学生作为主体的同时始终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如果失去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活动就会无序发展,偏离教学设想。教师通过把握正确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自主探索中,得到兴趣培养。

③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升华学生学习兴趣 无论是旧评价模式的分数还是新的“优、良、需努力”评价模式,都应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去看待评价结果,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

利用美术课堂进行挫折教育,锻炼学生坚强意志

学习上的挫折,对于学生来讲是难以完全避免的,由此产生的挫折感会影响到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志向、抱负等。伴随着挫折而产生的焦虑、忧郁、自卑等消极情绪体验,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在美术教学课堂中,我们要积极的帮助学生减少挫折,正确的对待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

(1)美术课堂教学难易要适度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要使之切合实际,把学习要求确定在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高度上,才会有利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对学生的教学目标要求,可分多层次。

(2)正确引导,进行锻炼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先对教师的示范产生兴趣,激起学生热情,在作业实践中,自己又做不到教师的水平而产生学习上的挫折。这是教师的正确引导十分重要,如不加引导,很有可能会产生放弃不学的心理。

重视美术课堂教学评价,完善学生个性品质

重视美术课堂教学学生“反馈”信息过程,采取积极性的评价方法,逐步完善学生的个性品质。

(1)美术课堂教学评价要有目的性

教师要善于发现总结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特点,选择适用不同的评价,使评价具备目的性,这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在教学中,对个性内向的学生,教师要采用当众表扬,发现优点就及时鼓励,肯定他们取得的每一步成绩,鼓励其继续努力,有利于其个性品质的完善,对个性外向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多提出建议,引导学生向前发展,完善其个性品质。

(2)评价中力戒“伤害性”评价

所谓“伤害性”的评价就是对学生的“课堂反馈”错误或不足的同学,教师以“笨”、“没出息”的语言或当众撕毁作业、呵斥重做等刺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评价。在美术课堂中我们要力戒“伤害性”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和看待别人。认识自身的缺陷和弱点,理智的对待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虚心接受别人的善意批评。自信而不自负,成功而不忘乎所以。

利用美术课堂教学树立榜样,培养学生学习信念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其树立“多级榜样”,使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榜样,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产生学习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树立多种榜样,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如在绘画课教学实践中,就作业要求来说,可以为学生树立不同的榜样。树立只要交作业就是好学生的榜样,使那些经常不交作业的学生有了简单的学习榜样;树立只要尽力做就是好学生的榜样,使那些应付作业的学生有了学习榜样;树立优秀作业的榜样,让那些中等学生有了榜样。通过诸如此类的榜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赶上榜样所带来的学习成就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信念。

12.利用体育学科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体育在培养非智力因素中的重要性

社会的现代化首先表现为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各种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特点和情感方式的现代化。”,而体育教学与一般教学有很大区别,除表现为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学习和练习外,多种感知觉参与、以动作记忆为主和各种情绪因素的影响等。体育教学的非语言指导也是其显著的特点,即教师利用面部表情、身体动作、语音语调、人际距离、口哨等手段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和练习的方法。这些都与非智力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需要、动机、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心理因素,因此,非智力因素在人才成长过程及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在体育教学中,把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为其接受。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研究他们的认知水平、情绪情感、意志特点、运动能力的现状,以及他们的个性特征是从事体育教学的前提和依据,认真分析教材的特点,仔细研究教法,启发他们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自觉地、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他们正确的学习动机,从中真正体验到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需要是人对满足个人或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东西的渴求和力求占有的趋势。需要一旦被意识到就以活动的动机形式表现出来,是积极性的源泉,个性的积极性表现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是人类行为动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兴趣等形式,对人们的学习起推动作用。

学习动机可分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两种。直接动机是与体育活动直接相联系的动机,它是以自己直接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学习的动力,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启发学生积极练习一些他们认为枯燥无味的教材;而间接动机是由自己的意志和社会的需要所产生的,是以达到一定目的作为学习动机的,除了要向学生讲明学习的目的,使他们懂得身体好与学习好的辩证关系,还应注意根据他们不同年龄的特征,分别采用一些与他们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相符合的教法,来启发他们的学习动机。间接动机对于提高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直接动机有更重要的意义。

(3)培养体育兴趣爱好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发展变化的,重要的是随时注意学习兴趣的发展趋势,及时采取措施,促使他们的兴趣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不可能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把体育教学和业余训练、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4)培养各种技术能力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备的心理特征。能力决定着知识、技能、熟练获得的成就,才能就是各种能力独特的结合。素质是能力产生的自然前提,能力作为一种心理特征,则需要在必要的教育和训练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不论是一般能力还是特殊能力都要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

(5)培养良好气质与性格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性特征。气质的这种动力性特征在人的情绪和言行上表现得最为显著。不同类型的气质在体育运动中他们的表现特征也不同,现代人所要求的社会性格和现代体育所提倡的观念是一致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容易建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必须从早期抓好学生性格的培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让他们养成朝气蓬勃、快乐向上、好奇求知的优良品格,对于性格形成过程中出现的不好表现,要及时加以研究指导。

(6)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两种,无意注意是属于本能的,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的目的,必须时还需要意志努力,并受人的意识控制。在体育活动中指出完成动作的目的和要求、关键和难点,利用那些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因素,把学生从被动注意引向有意注意上来,引起学生对时间与空间关系的合理分配和转移的注意,使之取得好的效果。还可以采用提示的方法来引起学生注意,如果心不在焉或注意力不集中,便不能掌握所学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或伤害事故。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很多的,运用注意规律,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需要,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兴趣表现出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兴趣是产生注意的源泉,是个人对事物所持的选择态度,它是属于感情和情绪的状态,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的时候,就会集中注意,一心一意去做,经常注意某一事物,也能引起对该事物的兴趣。对于感兴趣的活动,可以持久和集中注意,学习时主动积极,即使碰到困难,也会以坚定的意志去克服,产生愉快的情绪,而没有兴趣,会使学生情绪低落,感到厌倦。因此,重视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处理好它们之间上午关系对现代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

13.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而非智力因素是指凡属于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它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比较复杂的概念,包括理想、信念、世界观、自制力、顽强性、需要、兴趣、动机、意志力、情绪、自制力、顽强性、荣誉感、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和成就动机等等。西方学者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分别叫做智商与情商。从世界范围内的统计结果来看,各行各业的许多的许多成功者不一定具有很高的智力商,但都具有很高的情商。

无论是培养未来高素质劳动者的信息素养还是信息技术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或者是从事信息技术行业的企业家,非智力因素都占据一个非常大的比重。根据本人多年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经验,观察信息技术行业的人才的反馈,特别是世界范围内的IT巨匠,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经常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培养,非常有利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有利于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在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对学生具有最广泛的制约调节作用,对信息技术学习活动有持久的影响。在初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如下教学章节中进行一系列的爱国主义教育。

(1)信息与信息社会

这一章渗透了大量的爱国主义内容。如,信息技术革命,当今世界各国对信息技术的高度重视,国对信息技术的政策,我国住处技术产业的崛起与发展等。我们采取专题讲座、市场调查等多种教育教学形式。事后让学生写主题论文与市场调查报告。其中一个学生在报告中写到:“我国在农业社会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但是非常遗憾地错过了蒸汽机革命,从而在工业社会落后,导致近代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历史。计算机及其网络的诞生与飞速发展,导致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技术革命,我们已经错过了蒸汽机革命,再也不能错过信息革命,落后将后挨打。”

(2)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的教学要介绍世界的几种主流操作系统,像DOS、WINDOWS、LINUX等,围绕LINUX操作系统教师可以做专题讲座,从操作系统对于国家的信息安全,对于民族信息产业的发展做一个整体概述。很多学生上网查阅了大量资料,部分学生家里安装了LINUX操作系统,几个学生在家用电脑上同时安装了WINDOWS与LINUX两个系统,并进行了用户界面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出LINUX操作系统的优劣所在。

(3)文字处理

文字处理章节的教学首先要介绍常用的文字处理系统。针对WPS与WORD两种不同的文字处理软件,要求学生上网搜索有关两家公司、两种产品的信息,最后得出了结论:要不停对产品进行创新,要永远调查客户的要求,要时刻关注世界最前沿科技发展动向。

(4)计算机进程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凝聚着人类长期研究和发展计算机工具与计算机技术的心血。我国是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和“珠算盘”的发明地,而近代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僵化的封建体制造成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从1956年开始了计算机的研制工作,1958年研制成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8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银河”计算机,1992年又研制成功“银河II”巨型计算机,1997年“银河III”巨型计算机在北京通过国家鉴定,近几牛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非常迅猛。我们可以通过了大量的数据充分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使科技更加发达,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综合国力更加强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真正实现。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科技、经济、军事、教育等综合实力的较量。无论是科技的发展还是经济的建设都需要一个团队整体运作,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民族具有合作意识和强大凝聚力。

目前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个体意识比较强,合作意识与合作技巧比较差。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我们可以实行分组教学。首先对所有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摸底,把学生分成好、中、差几类,然后进行好中差三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划分。学生上机操作过程中,充分发挥那些计算机特长生的优势,辅助教师为同学排除障碍,指导其他学生具体操作。利用他们的优势,让他们带动差生,互相协作、共同进步。通过课堂40分钟让全体学生尽可能地多掌握信息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是发展的灵魂。近20年来,时代的发展对自主性、创造性的人才需要日显急迫,特别是片信息时代的今天,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更是面临着非常紧迫的任务: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具创造力,以适应时代需求,以振兴国家与民族。

(1)课堂教学要给学生足够的创造时间和空间

中学生自主性强,不喜欢教师讲得太多,而喜欢独立获取知识、创造作品,所以每堂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步骤的设计要注意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我曾经作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在纪律比较好的班级,40分钟的课堂教师最多可以讲解20分钟,在纪律差一点的班级教师最多讲解15分钟。实践证明现代的学生潜意识里面有一种自我作主的愿望,喜欢自我探索、运用新知识、新技巧。从我的实践来看,一般一节课最多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讲解,其余三分之二的时间进行学生的上机实践。

(2)教学仪器与设备一定要充分满足教学需要

信息技术学科是操作性强、实践性好,创造空间很大的崭新课程。学科的特点决定它不能象语文、英语、数学等课程一样用黑板与粉笔在教室里完成,它必须要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教室、网络教学软件、因特网。网络教室教学软件集教师讲解、学生参与、资料查询、作业上交等功能为一体,学生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完成作业和作品的创作。

(3)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还要总结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加强磨炼意志,耐挫、抗挫教育

现时代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他们唯我独尊、我行我素、骄蛮无理、自视清高但又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成人意识、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竞争意识越来越强烈。这一代学生大多生理成熟早,心理发展晚;生理营养过剩,心理营养不足,意志脆弱,抗挫性差。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