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通讯方式击鼓传令

音响通信,古已有之。

约在 3000 多年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用铜做成直径约为 2~3 米的金鼓,击鼓为令,传递信息。

这些金鼓,放在一定高度的鼓架上,处在不同的方向,一旦有敌人侵犯, 鼓手就敲击金鼓,由不同的鼓点表示不同的内容,调集分散在不同方向的军队。

当时正是春秋(公元前 770~前 476 年)多乱之时,诸侯小国林立,用鼓声传递信息及时而有效的起到了通信联系作用,确保了各国联防共同对敌的作用。

用鼓点声传递信息,进行联系或防卫,在世界各地是普遍采用的一种通信方法。

古代的非洲,没有文字,交通不便,根本谈不上邮政通信事业。非洲人就用特制的精巧的大鼓来传递信息,他们用一段圆木头,把中间挖成空筒, 再用大象的耳朵皮将两端蒙住做鼓皮,这就制成了一面大鼓。这种鼓敲起来非常响亮,三四千米外的地方都可以听到。不仅如此,非洲人还编出了一部“击鼓语汇”,即用多种多样的鼓点来表达各种不同的意思。当一地的鼓手根据要传递的信息敲出鼓音时,邻近的鼓手们便一个接一个地重复相同的鼓声。这样一个部落一个部落地传下去,两小时内便可把甲地的“话”传到 50 多千米外的乙地。用这种办法可以把信息传得迅速而又准确,因为击鼓的声音,浑厚有力,传播很快,即使在较远的地方也可以听清楚。据说 19 世纪末, 英国侵略军凭借现代化的枪炮入侵非洲,屠杀当地人民。苏丹军民奋起抵抗, 他们在喀士穆打败了入侵者,而获胜后就是用激越、喜人的“击鼓语汇”报告了这一胜利的喜讯。如今,在非洲人的舞蹈中,他们边击鼓边起舞,就是一种以鼓声来表达战斗和胜利喜悦的情景。

大洋洲的民族在很久以前则制造了另一种传递音响的工具——木瓶。原来在澳大利亚酷旱的沙漠地区,有一种生命力很强的“瓶树”。这种树的树干简直像个大瓶子,直径可达数米,一棵树能装水 40 至 60 升,这就使它即使在长期的干旱中也能维持生命。当人们在沙漠中需要水时,只要在瓶树干上挖开一个小口,就能立即喝到“清新”的“饮料”。因此,这些树就成了澳大利亚沙漠中的“水库”。在古时候,澳大利亚人还曾把这种瓶树干锯下来,稍加修整,制成“木瓶”,用来传递信息。这种“木瓶”相当的大,敲击起来能发出巨大的声响,可以把信息传得很远。在拉丁美洲的巴西,有一种纺锤树,也可以制成类似的工具,用以传递信息。

用击鼓传递信息在人类通信史上,真可谓是一大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