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邮政的故事

早在公元前 4000 年,世界上最古老的“邮政”事业就在中国建立起来了。当时中国是周王朝,由于封侯过多,各诸侯霸占一方,征战不停,结盟讨伐, 形成了彼此之间频繁往来,于是驿站就出现了(驿站是设在古代官府衙门中传递公文的一个机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他的统治,进一步发展全国经济,稳定政局。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大兴土木修筑驰道,“车同轨、书同文”,颁发了《秦邮律》,大大地促进了邮驿通信的发展。

到了唐代邮驿分陆驿、水驿和陆水兼办三种,共有 1600 处,其中水驿

260 处,水陆兼办的也有 80 余处。对邮驿行程有明文规定,如陆驿规定马每

天走 70 千米,车行 30 千米。根据官吏的大小,所配给的车马也有一定额数, 不按规定办事的要分别给予处罚。此外,还有些特殊规定,如遇有要事驿马每天可跑 150 千米。公元 755 年,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附近)兴兵反对唐

朝,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从北京到临潼路程有千余里,只用 6 天时间就把消息送到了,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组织管理和通信速度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清朝中叶以后,出现了近代邮政,当时驿站还和邮局共同存在了一个时期,直到 1912 年 5 月北洋政府才明令裁撤驿站。但少数民族地区,驿站制度仍被继续沿用。如内蒙古锡盟地区,在解放初期还有清代建立的驿站存在, 直到 1953 年在这一地区陆续建立起人民邮政后,驿站才并入邮局。

世界上其他国家很早以前也出现过形形色色的驿站。它从诞生那天起就只递送官府文书,接送来往官吏,广大劳动人民没有利用它的权利。

古代的驿站都是官办的“官邮”与“军邮”,只传送官府的公文与军报, 不传送民间书信,也就是说,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民邮是没有的。

那么,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民邮的?这里我们先讲一则有关弯曲的邮政号角的故事。

12 世纪时如要在德国开设肉铺,地方当局对肉铺老板有一个附加要求, 就是要有一匹马,承担起载运民间邮件的工作。这可能是地方当局为了缓冲百姓对通信不便的怨言,或许是对肉铺老板设的一个卡子。但肉店老板为了开店,也就答应了这个要求。因为他们购肉、卖肉四处奔走,载运民间邮件并不太麻烦。

怎么通知人们来寄信、取信呢?肉铺老板们想了个办法,就是每当邮件送到时,送信、取信人就吹起弯弯曲曲的一只号角向四周居民百姓通报。人们闻号角声前来寄信、取信,因此肉店生意也随之红火起来。肉铺生意越做越大,肉铺买卖不分国界,这样邮寄信件的方法也扩大到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这种弯曲的邮政号角至今仍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邮政标记。

我国的民邮开始于什么时候呢?

公元 1036 年,即北宋景祐三年时,皇帝下了圣旨,“诏中外臣僚,许以家书附递”,准许官办的邮驿附寄私人家信,但只准许做官的“中外臣僚” 传递书信,与一般百姓还是无关。

一直到了公元 1403~1425 年,即明成祖永乐年间,才出现专门办理民邮的民信局。据资料所载,我国第一家民信局是在 500 多年前,出现于当时商业最繁盛、交通最便利的浙江宁波。这种民信局是私人经营的商业性质组织, 代人寄递信件和包裹,收取一定的寄费;代人汇兑银钱,收取一定的汇费。

在东南各省出现“民信局”的同时,西南各省也出现了另一个民邮系统, 它的名称叫做“麻乡约”。其由来是:明朝初年,明军灭了割据四川的“夏国”,因为四川盆地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各省的移民纷纷来到这里,其中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的人极多,他们在四川定居以后,为了同家人取得联系, 每年都要推派同乡人回家几次,来往捎带衣物和信件,日子久了,成为定例, 就出现了民营通信性质的“麻乡约”商行。“麻乡约”始建于四川的重庆、成都等地,以后普及到四川、云南、贵州各大中城市。

到了清代,民信局有了很大发展,全国组成了相当庞大的民间通信网, 光绪初年连东三省、甘肃、新疆也有了民信局。

民信局一直存在到 1934 年才由邮局取代,从而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