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

白鳍豚

白鳍豚又名“白暨豚”,俗称“白鳍”、“白夹”、“江马”。白鳍豚属鲸类淡水豚类,为我国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有“水中熊猫”之称,或许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鲸目动物。

白鳍豚仅产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具长吻,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喜欢群居,性情温顺谨慎,视听器官严重退化,声呐系统特别灵敏。

白鳍豚至20世纪时由于种种原因使其种群数量减少,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白鳍豚不仅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2011年7月6日,在长江中打渔的渔民发现3头白鳍豚,出现在长江江面上。

西非黑犀牛

西非黑犀牛又名“西部黑犀牛”,是黑犀牛中最珍稀的亚种。西非黑犀牛曾广泛分布在非洲中西部的大草原上,但是近年来数量急剧下降,已经被列入极度濒危物种名单。

西部黑犀牛数量急剧下降,2000年全球就只剩下了10头,全部生活在喀麦隆北部。2006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在调查时没有发现一头,当时就认为它们很可能已经灭绝。

2011年11月10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经过对喀麦隆境内的全面调查,没有发现任何黑犀牛的踪迹,宣布此亚种灭绝。

金蟾蜍

金蟾蜍又称“环眼蟾蜍”,美洲蟾蜍的一种,其雄性个体全身呈金黄色,因此被称作“金蟾蜍”。曾大量存在于哥斯达黎加蒙特维多云雾森林中一片狭小的热带雨林地带。

金蟾蜍是1966年由爬虫学者杰伊·萨维奇发现并正式命名,1989年以后,金蟾蜍再没有被发现。至2006年,金蟾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保护状况为灭绝,由于全世界范围内两栖动物数量不断下减,金蟾蜍灭绝的实例也被许多相关学者研究证实,一般认为,造成金蟾蜍灭绝的主要原因为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

夏威夷乌鸦

夏威夷乌鸦是乌鸦的一种,曾广泛生活在夏威夷岛的开阔林地中。化石显示夏威夷乌鸦还曾经分布于其他一些岛屿。主要食物是蜥蜴、种子及昆虫等,有时会捕食大型的蝴蝶。

最后两个夏威夷乌鸦种群灭绝于2002年。现在的保护状况为“野外灭绝”。当地还有一些被圈养的夏威夷乌鸦,但是由于其剩余数量过少,该物种被认为已无法重新恢复。当地人曾经建立夏威夷乌鸦的再引回计划,但再引回的个体常被另一种濒危鸟类夏威夷隼捕杀,结果无法成功。

圣赫勒拿岛红杉

圣赫勒拿岛红杉是圣赫勒拿岛特有的树种,现在在野外已经灭绝。当移民登陆这座南大西洋岛屿后,因为圣赫勒拿岛红杉的木质优良,以及树皮可以用来鞣制皮革,所以被大量采伐。

至1718年,圣赫勒拿岛红杉已极为罕见。在19世纪后期,当亚麻种植园开始建立时,圣赫勒拿岛红杉的数量进一步减少。至20世纪中叶,只有一棵圣赫勒拿岛红杉幸存,而这一棵树是今天所有已知的栽培红杉的来源。

斯皮克斯金刚鹦鹉

斯皮克斯金刚鹦鹉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在巴西巴伊亚州的部分地区能发现它们的踪迹。尽管这个物种的几个圈养种群存在于世,但最后为人所知的野生个体在2000年底消失。其他野生个体也不可能存活。

造成斯皮克斯金刚鹦鹉几乎绝种的原因,主要是雀鸟贸易的捕捉活动,而人类居住地也侵占了其生境,也有人捕猎其为食用及交易。而人类所引进的非洲化蜜蜂杀死正在孵卵的鹦鹉,估计蜜蜂占据了40%的巢居地。

黄马姆

黄马姆也称“黄鳍连尾鮰”,是指分布在北美的一种美洲鲶鱼,身体矮胖,体长大约0.05米至0.075米。连尾鮰的特点是脊鳍很长,有些种类的连尾鮰脊鳍和毛鳍连在一起。胸鳍上常有锯齿状的刺,刺的根部有毒腺,被它刺伤以后会产生疼痛的创伤。如今,连尾鮰主要分布于北美洲,是世界上22个珍稀物种之一。

伍德苏铁

伍德苏铁被列为野外灭绝物种。迄今为止,只在南非发现了一棵伍德苏铁。虽然当地人过度砍伐伍德苏铁以作为药用,加速了野生种群最后的消失,但该物种的灭绝可能是一个自然事件。

1916年,最后一棵伍德苏铁被移植到植物园,目前该植物不再存在被引入到野生环境的可能,因为仅现存的这棵植物是雄性,并且它被人为性破坏的可能性很大。

豹猫

豹猫是产于亚洲的猫科动物,许多台湾的地方民众则习称为“石虎”。

豹猫的体型与家猫大致相仿。豹猫的毛皮也有很多种颜色:南方的豹猫为黄色,北方的则为银灰色。其胸部及腹部是白色,斑点一般为黑色。

豹猫是夜行动物,通常以啮齿类、鸟类、鱼类、爬行类及小型哺乳动物为食。除了交配季节外,它们一般为独处。

由于人类的滥开发,有野生豹猫处除了德克萨斯州美国已无野生豹猫。这种难以捉摸的猫科动物在南美洲和中美洲的荒野还有活动的迹象,但对于它们具体的数量几乎没有可靠的数据。

毛岛蜜雀

毛岛蜜雀是1973年由夏威夷大学的学生在茂宜岛海勒卡拉国家公园东北部海拔1980米的地方发现的。根据DNA的分析显示,它们属于一个古老的管舌鸟分支,其结构也与其他夏威夷的管舌鸟不同。

根据化石记录,毛岛蜜雀只生活在茂宜岛的干旱部分,介乎海拔275米至1350米。发现时估计它们只剩下200只,每平方千米约有76只。至1985年,每平方千米就只剩下8只,可见在10年中其数量大幅下降超过90%。

1980年,它们就已经在东边消失,只分布在哈那威的西部。至2004年,多次的勘察都未能再次发现它们,但仍然将其列为濒危物种,有待更确实的资料才决定是否列为灭绝。

加州秃鹰

加州秃鹰是北美鸟类中体型最为庞大的一种,重约10千克,翅膀长度约3米。它们可以飞到5000米的高空,每天可以飞200多千米找食物。这种来自座山雕家族的秃鹰靠食用动物的尸体及腐肉生存,被称为自然界的“清道夫”,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物种。

它们是冰河时代幸存下来的产物,但却无法逃脱人类的毒手。这些大自然的“拾荒者”不是遭到猎人枪杀,就是因为品尝猎人投下的毒物而一命呜呼。1985年普查到的野生秃鹰仅存9只。目前,由于人工繁殖和铅质弹药的减少使用,该物种有起死回生的迹象,加州秃鹰的总数量已经达到200多只。

夏威夷鹅

夏威夷鹅又名“黄颈黑雁”或“黄额黄雁”,是夏威夷特有的一种雁,属雁形目,鸭科。它们与加拿大鹅有血缘关系。加拿大鹅迁徙到夏威夷以后,进化而成的不会迁徙的陆栖鹅。

在1952年,夏威夷鹅的数量只剩下屈指可数的30只。人们不得不把它们捉回来饲养。然而,饲养后放回野生地的雁却难于自我繁殖。

狼獾

狼獾也称“貂熊”,外形介于熊与貂之间,头大耳小,背部弯曲,四肢短健,弯而长的爪不能伸缩,尾毛蓬松。身体两侧有一浅棕色横带,从肩部开始至尾基会合,状似“月牙”,故又有“月熊”之称。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过去,貂熊还曾出现在美国南部地区,例如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等地。

现在仅剩我国大兴安岭地区还有少量残存的种群,随着林区的大规模开发,严重地侵吞和破坏了貂熊的生活环境,使它们退缩到更靠近西部和北部的森林腹地,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我国貂熊估计仅为200只左右。

奇里卡瓦豹蛙

这种动物生活在沼泽地、低草地及池塘,常远离水域。豹蛙的蝌蚪吃水藻和其他水生植物,有时也吃死蝌蚪或其他更小的无脊椎动物。

奇里卡瓦豹蛙吃它们能够捕捉到的东西,包括昆虫、无脊椎动物或小的脊椎动物,如老鼠和鱼。豹蛙的适应性非常强,食物来源也比较充足。

奇里卡瓦豹蛙尚存5000只。经研究发现,奇里卡瓦豹蛙的灭绝与人类的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化肥的普遍使用,空气的污染,栖息地的减少,还有酸雨等,都是奇里卡瓦豹蛙灭绝的原因。

红冠啄木鸟

红冠啄木鸟生活在松树林中,是一种很勤奋的小鸟,工作时在树干上不时地上下移动,沿树枝频繁不断地变换树木,呈现出偏好较大树木的特点。它们使用凿子一样的鸟喙撬开树皮块,搜索里面的昆虫。

红冠啄木鸟最初分布于整个美国的东南部,1999年普查发现,仅限于存在美国北南卡罗来纳州和佛罗里达州。估计数量仅12000多只。

北极熊

北极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又名“白熊”。

在冬季睡眠时刻到来之前,由于脂肪大量积累,它们的体重可达1000千克。北极熊的视力和听力与人类相当,但它们的嗅觉极为灵敏,是犬类的7倍,时速可达60千米。

目前生活在世界上的野生北极熊大约有20000多只,数量相对稳定。为了保护它们的生存,早在1972年,美国就颁布过法律,除了生存需要,禁止捕猎北极熊。2006年5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为“濒危”动物,2011年降为“易危”动物。

佛州地鼠陆龟

佛州地鼠陆龟栖息环境包括大西洋沿岸沙地及杉木森林,大致上栖地都是含沙土质,非常干燥。它们对于环境要求极高,所以佛州地鼠陆龟由人工饲养成功是非常少的。

该物种生活在美国东南部。它们的卵和幼龟经常是外来红火蚁和犰狳的捕食对象,同时随着城市的日益扩张,其栖息地不仅被变成了松树种植园,而且由于防火不善而遭到破坏,目前这些爬行动物正处于灭绝的边缘。

海地沟齿

海地沟齿鼩主要分布于古巴等加勒比海部分岛屿上。它们的下颌具有锋利的牙齿,这一点儿不足为怪。但是,真正令人吃惊的是它们在咬住猎物的时候会从锋利的牙齿中释放出致命的毒液,就像某些毒蛇一样。

这些毒液可以迅速让猎物瘫痪,不过它们通常不会立即把猎物置于死地,而是把猎物保存起来等到饥饿时再享受美餐。沟齿鼩是一种夜间活动的小型哺乳动物,它们通常是吃香蕉树落下的叶子,有时也会吃腐烂的动物尸体以及一些昆虫。沟齿鼩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支物种。

沟齿鼩的外形有些像地鼠,皮毛呈棕褐色,口鼻部和猪非常相似。它们最大的特点是长着一个细长的粉红色的尖鼻子,最长可达0.49米。沟齿鼩非常善于挖洞,白天藏在地洞里,因此很少被当地人看见,夜间则出来捕食各种昆虫及其幼虫。

多年以来,科学家都一直以为沟齿鼩已灭绝消失。2008年,英国科学家在多米尼加捕获一只沟齿鼩,并公布视频。它们是最濒临灭绝的物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