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打开通道
- 两个团的官兵顶风冒雨,迎着余震中滚落的山石,在6处近千米长的滑坡路段上,艰难地挖淤泥、推巨石、垫路基。
- “解放军来了,解放军来了!”被困5天5夜的群众呼喊着、奔跑着,拥上前来,把车队围得严严实实。
- 在这个没有灯光的黑夜,汶川人倾城而出,无数的语言和激动都化成澎湃的泪水:“谢谢你们,武警部队!我们有救了!”
打通震中生命通道
2008年5月12日18时,正在高原驻训的某工兵团接到命令:“即刻赶赴汶川县抗震救灾。”
接到命令后,全团当晚星夜兼程,克服巨大困难、不讲任何条件,于14日16时,全部抵达紫坪铺水库前。
紫坪铺,岷江上游一个普通的地方,于2003年建成了一座造福于民、润泽万方的国家重点水利枢纽工程后,现在又成了南线救援部队的桥头堡,他们在此实施着集团军制订下达的水陆并进计划。
15日黎明时分,工兵团开始铺架漕渡门桥。这是一种重达数吨,钢结构,在水面可以迅速形成通过大型机械设备的较稳固浮物。
架漕渡门桥不复杂,但有风险;很简单,但需要速度。两个小时后,4个载重80吨的漕渡门桥结扣而成。不少官兵的手掌被剐破,血流不止。
为防止因浅滩多、流速大、地形生疏造成门桥搁浅,官兵们用冲锋舟反复进行探路,确定了一条固定航线。
8时许,工兵团舟桥营营长兰江鸿,一个箭步跃上门桥,高声号令:“离岸!”
钩篙手利索地将钩篙插入水中,奋力一推,承载着重型工程机械和救灾物资的生命之舟起航了。
两艘汽艇,一前一后牵引,顶推着门桥逆流而上。晨雾霭霭,清风掠过江面,让挺立在船头的兰江鸿打了一个寒战。
很快,门桥钻入一片大峡谷,岷江两岸绝壁如斧劈刀削,风光似鬼斧神工。
正当大家被这雄峻险美的风光吸引时,余震再次发生。两岸岩壁的巨石抖落,呼啸着砸向江面,溅起数丈高的浪花。
“好险!”正当以为躲过了这一险情时,不料,汽艇操作手心一慌、手一偏,驾驭的汽艇偏离,陷入了湍急的漩涡中,剧烈晃动着,被汹涌的江水甩向左侧山壁。
“快解开汽艇钢索!”兰江鸿一声大吼。
汽艇操作手闻声迅速解开牵引着门桥的钢索,开足马力稳住艇身并转向,汽艇终于从巨漩中挣脱出来。
一路险情不断,官兵们沉着应对,一次次化险为夷。3个小时后,门桥顺利抵达设在阿坝铝厂的临时码头。
当他们到达时,翘首在岸边的受灾群众就如同见到了救星,他们哭喊着,扶老携幼拥上门桥。而重灾区急需的大型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也随之运送上岸。
从紫坪铺水库到漩口的这条水路通了!这条14公里长的水上通道,缩短了都江堰到汶川近10公里路程,节约了近7个小时的时间。
但是,从这里再往前还有6公里陆路才能到映秀镇。若在平时,这6公里是满目苍翠一路青山秀水,是多少游人神往的天然氧吧。可现在,无异于一线隔绝世人的天堑。
公路遭到颠覆性的破坏,原来的公路高架桥落入了几百米深渊,一时难以修复。天公偏又不作美,余震不断不减,泥石流任性肆虐。
近在咫尺,可灾区群众与不断增加的伤员还是出不来;触目可及,但一支又一支救援的队伍、一批又一批的救援物资还是进不去!漩口几乎要被压塌了。
17日18时前必须打通!这是死命令!
15日中午,工兵团800多官兵和炮兵团200名官兵南北夹击,合力抢修最后6公里陆路。
南面,工兵团团长王健带领官兵奋战不息。
北面,炮兵团官兵在政委带领下艰苦作战。
南面,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10余辆工程机械同时展开作业,马达轰鸣震响。
北面,铁锹、铲子,官兵们一刻不息,挥汗如雨。
两个团的官兵顶风冒雨,迎着余震中滚落的山石,在6处近千米长的滑坡路段上,艰难地挖淤泥、推巨石、垫路基。
多少次,刚清出一段路面,又被滚滚而下的泥石流吞没,官兵们毫不气馁,操起工具又冲了上去。
王健多少次与巨石擦肩而过,但他从未后退半步。参谋长唐兵规定操作手两班倒、多休息,自己却站在驾驶室旁随时提醒驾驶员,连碗方便面都顾不上吃。人忙起来,连疲劳与饥饿的时间都没有。
但是,可恶的天气却是以逸待劳,不会放过一点作恶的机会。眼看道路就要打通,一块巨石成为拦路虎,巨石周围塞满厚厚的泥浆,工兵团的推土机都拿它没办法。
机器没办法,人上,官兵们纷纷脱下雨衣,拿起工具跳下泥潭,一铲一铲把泥浆铲掉,挖空巨石下的泥土,然后众人合力,巨石终于被撼动了。
路,一寸一寸在延伸。但不合时宜的雨,却下个不停。泥石流再次冲下造成塌方,淹没了刚才的所有辛劳。
许勇迅速赶赴现场。在仔细勘察后,果断决定:“暂时封锁道路,放足炸药,强行炸开通道!”
炸药雷管紧急运上,工兵们大胆细心加快作业。随着“轰轰轰”的一阵阵巨响,山腰上尘土飞扬,碎石滚滚,抢修速度明显加快。
开始时只有挖掘机由外向里单向施工,进展缓慢,战士们发现路边有几台遗弃的挖掘机、拖拉机,就敲碎玻璃钻入驾驶舱操作起来,投入到了施工中。
许勇又叫部队想方设法找来3台先进的挖掘机,一起投入抢修。
山上流下的雨水不断冲刷已经毁坏的路基,路面淤泥软化,许勇就让官兵从河滩抢运鹅卵石铺路。
就这样,新的生命通道在战士们的手中一米一米地向前延伸,希望在一米一米地向灾区抵近。
经过几十个小时不间断的艰苦努力,17日17时30分,由都江堰市通往重灾区映秀镇的“生命通道”终于全线打通了!
公路沿线一片欢腾,战士们的泪水,和着汗水、雨水一起尽情流淌。
20时,当第一批军车开进映秀时,听见马达的轰鸣声,看到耀眼的车灯,整个映秀镇沸腾了。
“解放军来了,解放军来了!”被困五天五夜的群众呼喊着、奔跑着,拥上前来,把车队围得严严实实。
狮子坪队抢通汶川
2008年5月12日下午,在汶川地震后,武警水电三总队九支队狮子坪项目部的130名官兵,就与上级失去了联系。
5月12日,武警水电三总队总工程师陶然,正好从成都来阿坝州理县狮子坪水电站项目部,蹲点检查工作,刚到项目部半小时,地震就发生了,使他毫无选择地成为这支抢通突击队的最高指挥官。
在地震发生后,武警水电九支队副支队长、狮子坪水电站项目部主任李川,立即招集人员,检查设备,展开自救。半个多小时后,确定项目部除营房全部震裂,人员设备完好无损。
震后一个小时,总队总工程师陶然与九支队副支队长李川共同主持召开项目部全体干部会议,决定立即由中队长王安军带领部分官兵及设备从驻地古尔沟出发,沿317国道向东推进至理县,疏通道路并及时救助受困群众。
此时,通信中断,无法与上级取得联系。震中在哪儿?灾情怎样?打到哪儿?要打多久……一无所知。
没有接到上级的明确指令,擅自行动,这是军中大忌,后果显而易见。
前方危险重重,重兵出击,哪一个官兵稍有闪失,指挥者将会成为千古罪人!但他们做出了一个非常英明而富有勇气的决策:
“顾不了那么多了!那么多的受灾群众从废墟中夺命而逃,被山体垮塌掩埋在公路上的车辆,惨不忍睹。我们没有时间去等待,只想到先救人、抢通道路!”
到5月12日22时,他们通过路过的一辆应急通信车,才艰难地与上级通了一个电话:“我们自身没有受到地震伤害,正在抢通驻地到理县的公路。”
他们的行动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随后,得到了上级的明确指令:
震中在汶川,迅速组织官兵打通驻地到理县的公路;不惜一切代价继续向汶川方向推进,打通紧急救援汶川的“西线生命通道!”
从这以后的70多个小时里,他们再也没能跟上级取得联系。100公里外的汶川,也已完全与外界失去联系,并不知道有这样一支武警部队正在奋力向东、奋力打通通往汶川的、后来被称为“西线生命通道”的国道317线马尔康至汶川公路。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唏嘘感叹,对犹如在枪林弹雨般的飞石中艰难行进的武警水电官兵来说,显得更为真切。
地震发生后,汶川通往外界的3条公路——西线国道317线马尔康至汶川段;南线国道317线汶川至都江堰段;北线国道213线汶川至茂县段瞬间被毁。万山丛中,面积广大的汶川大动脉被生生切断,大量人员失踪,大量百姓受伤,大量群众在寒风冷雨中无栖身之所。
连接汶川至阿坝州首府马尔康的国道317公路,修建在邛崃山脉的半山腰上,上边是陡峭的山崖,下边是杂谷脑河湍急的河水,山路崎岖,势如羊肠盘绕。
地震发生以前,这里就时常塌方飞石,过往车辆行人无不小心翼翼。地震发生后,这里一半以上的路面被垮塌的山体掩埋,大部分路基严重撕裂,最大的裂缝长达100多米,一两米深。
由于余震不断,不时有巨石从山上滚落,一阵风刮过,都会让碎裂的山体再次垮塌,如果稍不留心,向死神夺路的官兵不是被飞石击中,就是被因机械轰鸣扰动而滑落的塌方掩埋。
虽然前方的道路如此之艰险,130名英勇的水电官兵,还是带着挖掘机、装载机、空压机等22台大型精良设备,义无反顾地出发了。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早一分钟通路,就能给灾区人民多一分活的希望!
理县红叶二级水电站以下是长达3公里的“V”形路面,垮塌的石头将路面盖得严严实实,粗大的树干和电杆倒伏在地。右边是面目狰狞的高边坡,左边是杂谷脑河深深的河床,施工区只能摆一台挖掘机。
按这样的方式施工,推进速度肯定像蜗牛一般。怎么办?在陶然总工程师的指导下,中队助理工程师常以民立即召集现场技术骨干紧急研究处置方案,决定先用大马力的履带式挖掘机边挖边走,蛮横地在乱石丛中闯出一条路,后面的挖掘机和装载机陆续挺进,硬是在这条只能供人爬行的路上,开辟了一个可让10多台设备同时作战、长达1公里的战场。
前进!在障碍物不多的路段,他们根本不停车,轰鸣着或挖或铲,一路前行。
前进!在短时间内实在无法闯出路的地方,能绕则绕,新开便道。
13日19时,部队开了10多公里,抵达理县朴头乡。当地群众热情地拿出了他们仅有的粮食和腊肉。先吃完饭的官兵马上换下车上的战友,人停机不停,通宵作业。
理县克枯乡下庄村,是一个在分省地图上都无法寻找到的小村落,却至今让每一个抢通官兵无法忘记。这天,一个巨大的塌方体,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携带着十几块几百斤重的巨石滚雷般呼啸而下。
现场作业的战士见了,一边大喊,一边四散躲避,而操作手丁小剑却无法驾驶着笨重的履带式挖掘机躲开,只能迅捷地摇出挖掘机大臂,护住驾驶室。但是飞落的巨石还是砸中了驾驶室,两厘米厚的钢板被深深地砸下去一个10多厘米深的大坑。
“生死就在一两秒钟,如果反应得慢一点点,我和这台反铲不是被埋在塌方里,就是被推进杂谷脑河。战友们都说我有福,每次遇到险情都能逢凶化吉。”事后,丁小剑指着那辆浑身是伤、为这次抢通道路立下大功的卡特挖掘机,笑嘻嘻地讲述着那天的经历,似乎就像在讲某一个影视大片中一个精彩的片段,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这样的经历,在他打通汶川到映秀的草坡隧洞、汶川至茂县的213国道时也多次遇到。
部队在冒着巨大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抢修道路的同时,也在千方百计地做好保护官兵生命安全和机械设备安全的工作。
抢修工作一开始,突击队临时党支部就专门召开支委会,对抢险救灾过程中的安全工作进行责任区分,明确了责任人,成立了安全工作小组和现场安全警戒组。
14日2时,九支队的官兵推进到离理县县城几公里外的高家庄。这里的公路是在直立的山崖下挖出来的,另一边便是滔滔的河水。岩石倒悬顶上,如果滚落,砸到路面上只要一两秒钟摧毁一切,下面的人根本来不及反应,也无路可逃。
在车灯的光束中,干部和党员像铁桩一样,站到了每辆车的前面。操作车辆的战士淡忘了恐惧,动作准确。
在抢险中,支队领导与党员始终站在前面指挥,最大限度地保证战士的安全。
15日中午,一位步行到达汶川的同志说:“理县到汶川的公路很快就要打通了,一支不怕死的部队正在施工,有车队开到了离汶川只有10多公里的地方。”
阿坝州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同志不相信,因为,在地震后第一时间里,阿坝州领导一行多人,从马尔康前往汶川时,行至古尔沟遇道路两侧山体滑坡受阻,他们是在救灾先头部队的配合下,经过了数10小时步行才到达汶川县指挥救灾工作的。
当时,州领导根据现场情况估计,要打通理县到汶川的国道317线,至少需要20天左右,没想到居然有一支不知名的部队,在大地震后不到4天就要解决这个重大困难了。
后来,这样的消息陆续传来,指挥部领导半信半疑。通信阻隔,他们无法证实有无这样的施工队伍,更不要说了解这是哪支队伍。
此时,汶川人民正在绝境中奋发自救,然而力量极其有限。灾后第二天,药品基本用完,每人一天一碗稀饭也难以保障,更不要说还有无数的伤者在废墟中无力地呼唤……
指挥部的同志多么希望这个消息是真的啊!带着疑问,四川省军区、阿坝州多位领导,来到距离汶川县城约3公里的理汶公路上,实地了解打通理县到汶川生命线的是哪一支部队。
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啊!所有的官兵都蓬头垢面,每个人都像是从泥浆里面爬出来的一样,隐约可见的大型设备上有一面被飞石撕毁的红旗,上面有“武警水电部队”几个大字。
而此时,摆在这支队伍面前的是通往汶川咽喉要道的最后一个“拦路虎”,一个400多立方米、足有一辆大客车大小的巨石,上边有近万方随时发生危险的塌方体。
看到如此的情景,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领导认为,排除这样的险情,至少需要两天,顺利的话,三天之内,救灾物资就能运抵汶川。
两天显然太长了。尽快,尽快搬走这个“拦路虎”!然而如果整体爆破如此大的巨石,就会引发新的塌方,还会影响到周围村民的安全。经过慎重研究,他们研究制订了对外震动影响较小的对角布孔、深孔爆破的方法。
在中队长王安军的指挥下,由6名爆破手组成的钻机爆破组立即投入战斗。打炮眼的钻机上来了,但是没有水,干钻,对人的身体有相当的危害。若到远处运水,至少要多用一倍的时间。不知谁说了一句:“那就干钻吧!”于是,公路上钻机隆隆,石粉纷飞。
5月15日21时30分,随着一声巨响,通往汶川咽喉要道的这块巨石被成功爆破。
仅仅6个小时,在这段3公里长的乱石堆中,一条简易通道便初具规模,由此直达震中汶川的西线通道被彻底抢通。
一条救灾生命线,点燃了所有人的期望。
这是生命的奇迹,这是忠诚的力量,这更是水电官兵视灾区人民如父母兄弟姐妹的赤子之心!
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没有闪光灯,没有鞭炮声。连续施工20多个小时的开路勇士们甚至没有欢呼和拥抱。100多名官兵、22台施工车辆默默退到宽阔处,救灾车辆闪着车灯急切地碾过路面,呼啸而过。
这是一个官兵们悲喜交加的时刻。
绵绵细雨中,武警水电九支队李川副支队长和后期抵达的王永平支队长,两个七尺男儿,堂堂的团职指挥员,在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后,再也无法隐藏心中的痛楚与喜悦,在他们带领的士兵面前,再也无法板起刚毅的脸,抱头痛哭。
在这个没有灯光的黑夜,汶川人倾城而出,无数的语言和激动都化成澎湃的泪水:
谢谢你们,武警部队!我们有救了!
从5月12日18时至5月20日19时30分的8天时间里,中队长王安军每天坚守在第一线,总是最后一个休息。
指导员张小河是中队每天跑路最多的人,既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抢险一线,又要一个地段一个地段地检查督促和落实安全工作,还要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条件下指导后勤保障,千方百计解决大家的吃喝问题。由于过度劳累,几天下来,他瘦了整整一圈。
重机操作手、士官范兵家在四川,自地震发生后,他就与家人失去了联系。在打通理县至汶川这条生命线过程中,他冒着生命危险,开着装载机,始终奋战在抢险救灾一线。
同范兵一样,水电九支队参加抢通理县至汶川道路任务的80多名四川籍官兵中,不少人家里都受了灾,但是大家视抢通汶川生命线为己任,全身心地投入抢险救灾之中。
天气的恶劣、补给的困难、作业的危险,使所有官兵时刻经受着考验。
由于严重缺水,官兵每天只能喝到两瓶矿泉水,饿了,就吃一块面包;困了,就在雨中打个盹;手脚受伤了,简单包扎一下,立即投入战斗。几十个小时过去了,官兵们没能喝上一口热汤。即便被雨水从头到脚浇透了,他们也全然不顾。
从12日下午出发到20日晚,8天8夜,在无数次与死神打交道的两条公路上,中队官兵没吃上一顿热饭、身子没落过一次床板。在短时间内抢通了理县至汶川、汶川至茂县的两条127公里长的紧急救援通道,人员无一伤亡,设备无一损毁。
20日19时30分,茂县公路局的越野车第一个通过茂县南新镇杨毛坪大桥进入汶川。
汶川北部通道通了,数百吨救援物资正在向灾区运来。西连马尔康,北到茂县,通往汶川的3条大动脉被武警水电官兵抢通了两条!
汶川的路通了,汶川救活了,官兵还要奔赴新的战场!
打通汶川生命通道,你们立了头功,阿坝人民感谢你们,汶川人民不会忘记你们!
阿坝州抗震救灾前线总指挥、州委副书记陈贵华流着热泪,紧紧地握着水电官兵的手久久不放……
武警水电官兵第一时间打通了汶川西线生命通道,从根本上改变了紧急救援汶川的形势。
突击队打通都汶路
2008年5月12日下午,在汶川地震灾情发生后,成都武警交通第一总队党委迅速召开专题会议,向上级主动请战。
在做好官兵及其亲属自救安抚工作的同时,总队立即启动抗震救灾应急预案,成立由总队长许茂、政委刘根水亲自挂帅的前线指挥部。
短短10个小时内,首批来自西藏、重庆、四川各施工点的30名技术娴熟、作风过硬的武警交通部队专业技术操作手,通过空运、陆路,第一时间集结总队机关,编入总队抢通突击队。
15日10时,总队再次根据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命令,接领都江堰至汶川道路抢通任务。
突击队员如猛虎下山,驱动大功率重型机械装备开赴现场,以抢救危在旦夕的灾区群众生命为最大动力,以挖掘机突前、推土机紧跟、装载机收尾的三机联动、协同作战方式,纵横双向立体布控,多点分段快速推进,展开了一场打通抢通“生命线”的接力赛。
都汶路是通往震中汶川、保证救灾军民迅速深入灾区紧急施救的最为快捷的通道。由于道路中断,救援人员行进受阻,而水路、空运无法满足灾区大量兵力运送,抢通都汶路便迫在眉睫。
据航空监测,都汶路上几十处大大小小的塌方群,成为突击队员前进的“拦路虎”。其中映秀至汶川57公里几乎遭到毁灭性破坏,部分路段整座山体垮塌,短时期内根本无法抢通。
根据指挥部统一部署,暂缓沿国道213线直接打通都江堰至汶川段,采取迂回抢通的方法,通过从4个方向、4条线路攻坚,争取尽快打通通往震中汶川的道路。
武警交通部队受领南线国道213线都江堰至“震中的震中”映秀镇的抢通任务,这个路段是灾区任务最重、难度最大、险情最复杂的路段。
受频繁余震影响,突击队员明显感觉到机身在轻微摇晃。更要命的是山顶不时有飞石滚落,重重地砸在机身上“砰砰”作响,发出可怕的敲击声。
在上有飞石、下有余震、错综复杂的情形下,稍有不慎,人机随时有坠入峡谷、机毁人亡的可能。
哪里最危险,总队政治部副主任卢廷俊总是出现在哪里。“过!”卢廷俊头顶飞石,脚踏滑坡,目光如炬,指挥若定,用旗语指挥调度数十台各类机械协同作战。
面对山体大面积垮塌、泥石流极易冲毁路基的严峻现实,他提出地基缓坡处理、局部减震引爆的方法,有效实现了稳固和通行两不误。
一次,漩口突降大雨。为防止山体在雨水冲刷下松动垮塌,卢廷俊顶风冒雨,组织人员、机械转移至安全地带,不料脚下一滑,被一飞石击中。他的左手下意识地去撑地,继而传来一阵钻心的疼痛,但他咬紧牙关,继续指挥战斗。
20多名官兵和13台机械车辆完好无损。待夜晚回去时,他忍着剧痛,艰难地脱掉浸有血迹的手套,才发现手已经肿得像个馒头。在场官兵无不为之动容。
每前进一步,卢廷俊和他的战友们都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几乎是在石头的缝隙里,官兵们硬是凭借坚忍不拔的战斗精神,执著顽强地抠出了一条通往映秀的生命线。3天时间内,卢廷俊带领官兵清理塌方2万立方,抢通道路2.8公里,被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亲切地称赞为“钢军”。
活跃在抢险一线的突击队官兵中间的,有曾经在西藏易贡、冷曲河、怒江沟抢险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的青年,也有在祖国西部地区公路建设中长期进行科学合理施工方案研制的技术骨干。为了早日打通都映路,他们义无反顾地走到了一起。
他们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战斗符号,更是人民心中升腾的胜利希望。这种希望,在青藏高原急难险重的施工会战和抢险战斗中,多次迸发!比巨石坚硬的是信念,比灾难强大的是使命。
挖机操作手袁小权总是冲锋在前,哪里最艰难、哪里最危险,他总是出现在哪里。接到前往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命令,袁小权内心除了迫切还是迫切,恨不能插上翅膀飞到灾区。
10年的施工历练,使袁小权的机械操作本领和心理素质日趋成熟。可这天,横亘在他面前的一块奇大无比的巨石令他陷入困难之中。
盯着那块足有50余吨的“庞然大物”,袁小权认为如果采取松动基础、合力挪移的传统施工法强行推进,很可能造成脆弱的山体连动,后果不堪设想。欲速则不达。他稍作思考,便向现场指挥员提出采用缓坡处理的办法,得到一致肯定。这一妥善方案使难题迎刃而解。
如果不到现场,根本无法想象强地震对公路设施的摧毁程度。
全长916米的紫坪铺友谊隧道在这次地震中遭到严重挤压变形,混凝土道路出现巨大裂缝,并有可能继续翘曲、下沉。其中有近600米长的隧道顶部出现严重开裂,随时有垮塌的危险。经专家鉴定,紫坪铺友谊隧道已成为“危隧”,如果不进行技术处理和进一步加固,前期由武警交通一总队等单位辛辛苦苦抢通出来的都江堰至汶川漩口、映秀的“生命通道”,将面临进一步垮塌,那就彻底切断了外界与上述两个城镇的陆路通道。
前线指挥部决定,除先前的突击队继续向前方纵深推进外,命令所属二支队抽调有隧道施工经验的官兵火速增援,确保隧道险情不加重,确保公路隧道畅通。
具有多年隧道施工经验的第二支队工程师唐怀军接到上级命令,紧急赶赴现场。
背包刚放下来,唐怀军就拉着隧道建设专家一起到现场会诊,进行科技攻关。
站在高高擎起的挖掘机铲斗内,紧盯头顶裂开缝隙的隧道断面,唐怀军顶着余震不断的极度危险,用皮尺和红笔丈量、记录下友谊隧道的每一处险情。唐怀军提出用装载机运送作业人员加紧施工,挖掘机随后进行顶压强支撑协同作战,这样可以施工、保通全部兼顾。
针对岩层严重破碎、瓦斯浓度大和地质构造复杂的特性,唐怀军挑灯夜战,研制出“钢支撑挂网喷锚”施工工艺。对于大面积翘曲的隧道混凝土路面,则采用人机配合整平。两项革新方案得到专家肯定,难题被攻克。
挖掘机操作手郑金刚在险要路途,始终发挥着“尖刀”作用。只见他熟练地扳动操纵杆,挖掘机轻舒猿臂,对着顽石又急又准地挖去,很快打通了道路。他的目光紧盯前方,双手并用,凭借过硬的业务技能和心理素质,在短短的两分钟内,就能娴熟操作十几个操纵杆。
至17日12时,英勇顽强的武警交通官兵从都江堰紫坪铺开始,沿汶川方向打通42公里的道路。紧接着,他们趁势而上,节节告捷。
还有3公里,武警交通官兵就要打通都江堰紫坪铺至映秀镇全线道路了。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激动的消息啊!
总队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立即发出战斗总动员,号召官兵乘胜追击,迅速打通全线。这时,武警官兵和前期沿水路进驻的成都军区某工兵团胜利会师,在3公里处,军警迅速展开一场决战。
不到5个小时,彻底将公路打通!
突击队员兴奋地久久按着喇叭,大声吼叫着。长长的鸣笛,在向死难者深切致哀的同时,也向灾区军民发出强烈的生命信号!
救护车、运兵车、客车呼啸而至,大规模救援工作迅速展开。救援人员路过已疲惫至极的突击队官兵身边时,一句话也说不出口,个个热泪盈眶。
此时,无需任何言语,党知道,人民知道,共和国知道我们的武警交通部队官兵!落日的余晖下,两路极度疲惫、沿不同方向行进的中国军人,艰难地互致军礼。
至5月20日,救援部队已在灾区打通道路1835公里道路。
一条条生命通路的抢通,扫清了救援大部队全速进入灾区的障碍。
一处处无助等待的地方,盼来了救援官兵,升起了生命希望。
工程团抢通抢修道路
2008年5月15日6时,第二炮兵抢险部队准备就绪。随着团长郭中定一声令下,150名官兵一声呼喊,奋力扑入打通通往北川县城道路的生死决战中。
在北川仅有一条公路经安县通往绵竹。这是北川的生命线。而摆在眼前的事实是,道路被泥石流、巨石严重阻塞,有的地段甚至拱起了6米高的断层,许多地段还发生移位。被巨石、泥石流阻塞的地段达3公里长,最大的巨石达50多吨。
此时,城外的各路救援大军一时开不进来,压在县城废墟下的上万名北川群众,活命的希望也正被一点点捻灭。废墟之下,生灵在呻吟,许多幸存者危在旦夕。
面对眼前的生死劫难,团长郭中定噙着泪水举起右拳,向党组织立下了24小时之内必须打通“生命通道”的“军令状”。
当时,在轰鸣的作业面上,二级士官罗正学手握操纵杆,驾驶现代化大型挖掘机打响了“第一枪”。战士毛宪伟驾驶着“大力神”装载机快速跟进,堵塞的道路被一步步快速向前打通……
被阻断的道路四周地势险要,震裂的山体和岩石随时都有滚落的危险。
余震,又是余震。频发的余震致使险情不断。
夜幕降临,战斗愈加激烈,由20多名官兵组成的党员先锋队,翻越山顶,迂回到靠近县城公路的另一端,展开两头掘进。由于机械难以开进,官兵只能用撬杠撬巨石,用铁锹铲黄土,用肩膀扛石抬木,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艰辛。
从5时起的4个小时内,在当地抗震救灾指挥部人员引领下,郭团长带领技术人员,艰难攀爬两个来回勘察地形。
在受阻路段空手攀爬一次需要一个半小时,其中一段路陷进了七八米深的沟底,人要在沟底的淤泥中行走百余米,再攀梯子向上爬。还有三段加起来近百米的路段,完全被巨石堵塞,巨石小如磨盘,大如火车头,只能从石缝中勉强钻过身子。大地震发生后,这里每天都会发生几十次余震。
“轰!轰!轰!”突然,山体摇晃,余震袭来,山顶巨石夹着黑泥滚滚而下,路面来回晃动,路边山体的乱石滑向山下……
此时,稍有不慎就有坠崖的危险。最大的“拦路虎”出现在距县城两公里远的公路上。一块块数十吨乃至百余吨重的巨大落石挡住了去路。
爆破,引发山体震动容易滑坡!
移动,现有的装备无能为力!
……
危急时刻,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现场指挥郭中定团长。
时间容不得郭中定犹豫不决。这位已从军22年的老工兵,盯着巨石思索片刻,一个奇特的想法在他心中应运而生:“在公路旁挖个大坑,让巨石自动下陷坑中怎么样?”一言即出,立刻引来了阵阵掌声。
“好,那就赶快实施吧!”很快,利用现有地形迂回改道、埋石填土的方案制订了出来:在无法移动的巨石旁边迂回开道,用可以转移的石块加固路基。
官兵顶着当天发生39次余震、山体滚石,不断滑坡的危险,掘开了一个个大土坑,将一块块巨石埋到地下,挖出的土被抛撒到坑洼不平的道路上。
随着一块块巨石的“陷落”,“生命通道”也一米一米地向前推进。
掘进的进程是如此艰难,每一步都是生死较量。许多路段紧靠悬崖边缘,下面是万丈深渊;有的路段横卧河沟谷底,作业空间十分狭窄,山体滚石不断、塌方频繁;还有路段桥梁被毁,填土的石方量大,作业十分困难。
9时,百余名官兵正在实施机械化施工,郭团长正在道路抢修的最前沿指挥作业,突然,余震发生,山顶上十几块碎石飞速向他冲来,幸好他眼疾手快,迅速躲避,才逃过了劫难。
这时,一名安全员赶紧跑上来劝他:“这里危险!你是团长,还是到安全地带吧!”
郭中定一脸严肃地说:“去去去,我们现在是在争分夺秒,是在跟生命赛跑,大家多干一点儿,群众就能早一点儿得救,懂吗?”
直至13时,又累又饿的官兵,才想到要坐下来喘口气,啃几口干粮,喝几口矿泉水。他们已是十几个小时滴水未进了。
当人们回过头去,只见郭中定团长端着半碗方便面,倚在石头上竟睡着了。一营营长龚正辉跑过去,想向团长汇报工程进度,参谋长李湘上前拦住了他:“从部队出发到现在,团长已坚持了40多个小时,一直没有合过眼,就让他再睡几分钟吧。”
强将手下无弱兵。像郭中定这样不顾自我,全力投入抗灾抢险的指战员随处可遇。
5月15日7时10分,第二炮兵某工程团机械连的挖掘机操作手阮连军,操作挖掘机挖完最后一铲后,宣告通往北川县城的“生命通道”终于打开。人们哭泣着呼喊:“生命线”打通了,解放军进来了,北川有救了!
这是一个人间奇迹,工程团的官兵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这个奇迹,令他们自己都难以置信。短短的12小时啊,近3.5公里长的灾区公路,硬是让他们凭着一股猛劲胜利打通了。
在群众的欢呼声中,一辆辆救护车、抢险车隆隆地开进了北川县城;挖掘机、装载机等大型机械开到了救灾现场,展开了搜救。
这支英雄的工程团,自5月15日进驻北川县后,全力打通“生命通道”,短短6天时间,动用大型装备机械23台,排除滑石和坍塌巨石20余万立方,抢修受阻道路20多公里,打赢了抗震救灾的第一场硬仗,没有辜负首长的厚爱和重托,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5月15日,为表彰该工程团官兵在抗震救灾中的不凡表现和起到的重要作用,激励官兵斗志,第二炮兵司令员靖志远、政治委员彭小枫专门为他们颁布了嘉奖令。
与此同时,15日2时48分,第二炮兵工程技术总队官兵抵达成都。
根据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和二炮前线指挥组部署,兵分两路,100余名官兵机动至北川,进行人员搜救;其余官兵机动至绵竹市,展开供电、供水等群众生产生活设施的抢通、抢修作业。
距离汶川40公里的绵竹市,受灾严重,大面积房屋倒塌,城区通信、供水、供电、道路中断,损失惨重,市民生活陷入困境。
7时20分,总队官兵到达绵竹景关大道,迅速卸下携行物资装备,把“第二炮兵第一救援队”的大旗,插在地震灾区北川、绵竹的废墟上。
9时,工程技术总队官兵迅速展开通信维修恢复,水、电、气抢修等工作。
当时,工程总队了解到绵竹市9个乡镇在地震中损坏较为严重,特别是九龙、广济等地,几乎夷为平地,供电、供水系统完全瘫痪,给搜救工作、医疗救治和受灾群众生活带来很大不便;汉旺镇和体育场两个救治中心,因为停电,导致近两万名伤病员得不到及时救治。
工程总队领导主动请战,承担起恢复城市功能的重任。他们组建了9个电力紧急抢修小组,分赴9个乡镇进行立杆、架线等电力抢修抢建工作。
官兵克服地面废墟多、电网损坏严重等困难,连续奋战16个小时,终于使9个乡镇全部恢复用电,使原本一片漆黑的灾区重新亮了起来,灾区的救援和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此时,又一连串的消息传来:
“汉旺镇一所学校和一座医院的废墟下仍有数百名群众被困,照明不足,连夜奋战受阻,受灾群众生命危在旦夕!”
15日14时,两条抢救命令急速下达工程技术总队抗震救灾指挥部。
于是,三路抢修纵队,兵分两路,迅速出击。
15时,打通两条“生命通道”的战斗打响了。巡查线路、排除故障、制订方案,埋杆、放缆、敷线,一道道工序紧张展开。
在此次地震灾害中,绵竹市城乡均受到重创,汉旺镇两个城中村被夷为平地,辖区的一所学校和一座医院因地理位置特殊,交通不便,作业空间狭小,抢救工作进展缓慢,抢修难度大。连夜实施搜救需要强照明,在地震中,电力设施完全瘫痪,现场的几台发电车如同杯水车薪,需恢复正常照明设施。
设置在东北镇的一所临时安置中心,400余顶帐篷,数万受灾群众夜晚处在一片漆黑之中,生活不便。与安置中心相邻的两所医疗救治中心,因电压不稳,无法为数百名受伤人员实施手术。两项特急电力救援报告摆在绵竹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公案前。
危急时刻,及时赶到的工程技术总队官兵如同雪中送炭。绵竹市领导迅速将打通两条“生命通道”的任务交给了这支素有“科技之师”之称的部队。
灾情紧急。总队官兵征尘未洗,还未来得及安营扎寨,就迅速投入战斗。
突击,一切都需要突击!
17日14时35分,在距离汉旺镇13公里处,一根折断的电线杆带着高压线倒在地上。
抢修电网,快!快!快!
“改成地下敷设!”为加快线路检修速度,带着38名官兵进行线路排查抢修的工程技术总队某团参谋长耿俊,果断地将空架抢修改为地下敷设。
挖沟、接续、放线……官兵按照原先的分工,紧张地进行着作业任务。
1米、2米……两小时后,1000米的外线电缆敷设任务全部完成。
“2号,2号,线路检修进展如何?”
对讲机里传来团长王洪急切的声音。耿参谋长连忙放下手中的铁锹,拿起对讲机:“我们已检修线路13公里,再用3个小时肯定完成任务!”
……
此时,团长王洪带着25名官兵,在汉旺镇救助中心也紧张地进行着线路架设和灯具安装。
快,快,快!虽然官兵在作业中都是一路小跑,但王团长感到还是时间紧促。
一个帐篷装完了,两个帐篷装完了……两个小时后,汉旺镇救助中心的通电线路全部安装完毕。
“报告,体育场救助中心的线路和灯具全部安装完毕!”
“报告,通往汉旺镇和体育场的所有线路检修完毕!”
“报告,变压器调试完毕!”
合闸!
18时30分,医疗救助中心一次通电成功。21时,汉旺镇城区已变得一片光明。
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人民子弟兵最早到达每一个重灾区,用生命上演了一幕幕生死突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