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表彰英雄人物

  • 国家人事部、卫生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作出决定:“追授在抗击非典斗争中以身殉职的医务工作者邓练贤、叶欣、梁世奎、陈洪光、李晓红‘白求恩奖章’。”
  • 初四早上,邓练贤突然感觉不行了,全身肌肉酸痛、乏力、头痛、高热,他染上了病毒,肺部出现炎症阴影,住进自己工作的医院。
  • 一天,医生和护士前来为叶欣治疗,叶欣忽然急切地示意护士递给她纸和笔,然后颤抖着手写道:“不要靠近我,会传染。”

中央表彰抗非典英雄

2003年5月16日,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非典”的时候,国家人事部、卫生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作出决定:

追授在抗击“非典”斗争中以身殉职的医务工作者邓练贤、叶欣、梁世奎、陈洪光、李晓红“白求恩奖章”。

决定指出:

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广大医护卫生人员日夜战斗在第一线,把自己的生命与人民群众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无私无畏、竭诚奉献,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邓练贤、叶欣、梁世奎、陈洪光、李晓红5位同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英雄行为感人肺腑,事迹催人奋进,不愧为人民英雄。

邓练贤生前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传染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2003年2月1日,他连续工作15个小时,因抢救病人感染致病。2003年4月21日光荣殉职,终年53岁。

叶欣生前系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直到病倒前长达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始终没有离开过岗位,没有回过一次家,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不幸受到感染,经抢救无效,于3月24日光荣殉职,终年46岁。

梁世奎1970年8月到山西省人民医院内科工作。在不幸被感染“非典”型肺炎住院期间,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心中想的还是别人。2003年4月24日上午,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治疗无效,梁世奎同志光荣殉职,终年57岁。

陈洪光1987年从广东医学院毕业到广州市胸科医院工作,亲手组建了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并担任主任。在一线抢救病人的7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亲自为100多名危重病人插管上呼吸机,经常会被病人喷射出的痰液、分泌物污染得一身一脸。4月16日,陈洪光同志被确诊为非典型肺炎,虽经全力救治,终因病情过重,于5月7日凌晨不幸殉职,年仅39岁。

李晓红生前系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1997年12月入伍,2001年7月入党,入伍以来,荣立三等功一次,被评为学雷锋标兵。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役中,她连续奋战6天,不幸被感染。4月16日凌晨,终因抢救无效,以身殉职,年仅29岁。

决定号召,全国广大干部群众、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邓练贤、叶欣、梁世奎、陈洪光、李晓红5位同志学习。学习他们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学习他们视病人为亲人,对人民极端负责,满腔热忱、无私奉献的服务精神;学习他们把安全让给他人、把危险留给自己的高贵品格;学习他们坦然面对危难、乐观坚强的革命精神。

要以他们为榜样,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奋勇拼搏,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夺取抗击“非典”斗争的全面胜利。

在全国抗击“非典”胜利后,各地都进行了“抗非英雄”的表彰活动。

专家钟南山身先士卒

2003年春天,在广东省抗击“非典”的最前线,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医学院院长、著名呼吸内科专家钟南山,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

羊年春节,广州一派喜庆祥和,而钟南山与他的同事们,却是倍加紧张劳累。

情况表明,非典型肺炎疫情有突然加剧现象。广东的佛山、河源、中山、深圳、广州等地均出现疫情,且大部分集中在广州地区。

“鉴于广州呼吸研究所的技术力量,同时考虑到危重病人有较强的传染性,应集中治疗。”钟南山主动向卫生厅请缨:“把最危重的病人往我们医院送!”

除夕之夜,万家团聚,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领导们却火速赶回医院连夜布置工作。

医务科、护理部、呼研所、急诊科、药品供应部、后勤服务中心、设备科等紧急部署:腾出呼一病区作隔离病区;腾出ICU重症监护室单间病房,用于抢救危重非典型肺炎病人;紧急采购抢救药品与消毒药品;购置19台呼吸机及抢救设备……

此时,钟南山领导的呼吸研究所,成了非典型肺炎救治的技术核心与攻坚重地。

面对一些医务人员的顾虑情绪,钟南山毫不犹豫地说:

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

短短几天时间,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便接收了21位危重病人。

钟南山身先士卒,顾不得与从新西兰回来的小孙子亲热,全力以赴投入工作。他亲自检查每一个病人,制定治疗方案,甚至抓起人工气囊为病人输氧。

在钟南山的带动下,医院上下拧成一股绳,形成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表现出大无畏的献身精神。

副院长、ICU科主任黎毅敏成了“抢险队”队员,整天奔波于各医院会诊。一天,黎毅敏一下子接了120多个电话,手机烧坏了,嗓子喊哑了。那天,他白天去了市内两家医院会诊,21时又赶到江门抢救病人到凌晨4点,第二天一早又马不停蹄地赶回来准时上班。

ICU病房的年轻医生徐达远,连续三个月没休假,为抢救病人曾48小时没合过眼。其间,父亲心脏病突发住院动手术,他仅向科主任请了两小时假。

年轻女医生何为群,连续彻夜不眠抢救与守护危重病人,当病人成功地脱离呼吸机时,她却因过度疲劳而感染疾病。

呼研所护士长潘瑶,一手将她拉扯大的奶奶在医院抢救,她却无法守护在身旁。奶奶不幸辞世,她强忍悲痛,抹干泪水,日夜忙碌在病房……

钟南山懂得,要取得抗击非典型肺炎战役的胜利,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医务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要技术过得硬,更要思想过得硬。

早期危重的非典型肺炎病人,病情重、传染性强。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初始阶段,由于医护人员与病人“密切接触”,往往是抢救一个人,放倒两三个医务人员。广医附一院有20多位医务人员感染得病,同时该院还收治了许多兄弟医院的医务人员。

钟南山那颗心哪,时常揪得生疼!

每天,不管多忙、多累、多晚,他必定要到病房走几趟,除了看病人外,还要了解每一位同事的身体状况,检查每个医护人员的隔离措施是否到位。

他说:

这个时候不能再让医务人员倒下。倒下的要让他们尽快康复。

ICU的护士们说:“没有谁比得上钟院士更细心周到了。看见我们口罩戴得不规范,他马上走上前‘纠正错误’。”

对患病医务人员,他每天都要送上问候,即使出差在外,也不忘打电话问候患病医生的病情。

ICU病房医生郑则广感染得病,情绪不太稳定,钟南山在外开会得知后,立即用手机发来信息:“感觉怎么样?不要灰心,我们都在支持你!”

医生何为群因抢救病人感染住院,时常处于眩晕状态。那天,钟南山在巡视病房后,突然走到病床边向她祝贺:“生日快乐!”原来,钟院士记得今天是她的生日。一时间,小何感动得热泪盈眶……

作为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钟南山还要经常到兄弟医院指导救治工作。面对病人,他总是亲切地询问病情并亲自检查。

“钟院士查房时极富人情味。天冷时,他总要用手把听诊器搓热,并从语言上给病人极大的鼓励和安慰……”

医生护士们向记者反映:“当时社会上谈虎色变,许多病人情绪低落。钟院士是想通过细致入微的诊疗为病人树立信心。无论钟南山出现在哪家医院,病人都觉得快乐和放心。他一出差,病人就会着急地问:钟院士什么时候回来?”

钟南山实在太忙了。他参加会诊,出席讲座及各种指导活动,曾经一连38小时没合过眼!由于过度劳累,他病倒了。2月18日18时,钟南山检查完病房,看望了一位住院的同事之后,突然感到头晕、眼花,身上发烫。

钟南山知道,此时此刻自己绝不能倒下。坚守在岗位上,就是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希望。

钟南山在医院住了一晚之后,偷偷跑回家,以家为病房,进行自我治疗。

即使在休息的日子里,他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研究和工作。稍微休息两天,他又活跃在病房。

春节后,疫情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夸大或无中生有后,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钟南山深知社会安定的重要性。而要保证社会的稳定,就要用事实说话,让病人尽快康复。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是收治非典型肺炎危重病人的重点医院,ICU病房的病人几乎均合并有细菌感染,多数已出现多器官衰竭。非典型肺炎病人的病理机理主要是“肺硬”,即肺组织纤维化。

要治疗好非典型肺炎患者,必须解决肺的纤维化问题。钟南山知难而上。

他成立了以肖正伦、陈荣昌、黎毅敏为骨干的老中青呼吸病专家组成的攻关小组,配合广东省“非典”医疗救治小组夜以继日地查阅文献,严密观察病人的变化,细致记录各种可供研究的资料。

他们试行了多少方案?谁也记不清了。终于,他们找到了突破口:

当病人肺部阴影不断增多,血氧监测有下降时,及时采用无创通气,病人的氧气吸入量就会增多,能较好地改善病人症状;当病人出现高热和肺部炎症加剧时,适当给予皮质激素,从每日80毫克至500毫克不等,能有效地减轻肺泡的非特异性炎症,阻止肺部的纤维化病变;而当病人继发细菌感染时,必须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

实践证明,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救治方法,大大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成功抢救率,降低了死亡率,且明显缩短了病人的治疗时间。

两位双肺渗出病灶弥漫、生命垂危的非典型肺炎患者,经以上方法抢救,奇迹出现了。

喜讯立刻上报卫生厅,卫生厅马上组织专家讨论,修改完善以后,以《广东省医院收治非典型肺炎病人工作指引》下发各地市与省直、部属医疗单位。

2月11日,广东省卫生厅召开新闻发布会,钟南山以医学专家的渊博学识,沉稳地告诉大家,非典型肺炎并不可怕,可防、可治、可控。他通过新闻界告诫社会不要惊慌,而要在政府和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共同抗击病魔的挑衅。

同时,卫生厅还通报了广东卫生防疫部门已排除了禽流感、鼠疫、炭疽等病的可能性。很快,社会情绪开始趋稳。

对此,广东省委、省政府给予高度评价: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在抗击非典型肺炎事件中起到了主导性作用,钟南山功不可没!

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关键时刻,钟南山临危不乱,显示出科学家的严谨治学态度与高度责任感。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医生,一位严谨认真的学者,他救死扶伤的仁厚品性,也体现在追求科学真理时的执拗不屈上。

2月18日,北京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来消息,在广东送去的两例死亡病例肺组织标本切片中,发现了典型的衣原体。

当天下午,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紧急会议,对这一报告进行讨论。

轮到钟南山发言了,他沉默良久,摇摇头。大量的事实表明,临床症候与治疗用药均不支持这个结论。

他不同意典型衣原体是非典型肺炎病因的观点,认为典型的衣原体可能是致死的原因之一,但不是致病原因。在他有理有据的论证下,会议最后采纳了钟南山的意见。

会后,有朋友悄悄问他:“你就不怕判断失误吗?有一点点不妥,都会影响院士的声誉。”钟南山平静地说:“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

4月3日,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小组一行7人,在广州迎宾馆,听取广东专家的情况汇报。

这时,刚从日本参加完学术会议,并在香港作关于非典型肺炎治疗讲座的钟南山,代表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进行了40分钟的汇报。

钟南山侃侃而谈,旁征博引,有理有据,实事求是。这位中国院士的发言,令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连连称道!

他们认为,世界卫生组织希望得到的治疗非典型肺炎的经验在广东找到了!这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统计资料显示:当时,广东非典型肺炎的治愈出院人数已占总报告病例数的86.3%,死亡率仅3.5%,是世界范围内对非典型肺炎治疗成绩最好的地区之一。

钟南山告诉记者,广东防治非典型肺炎主要有三点经验:一是重视流行病学、病原学、临床医学的信息交流,最早提出了非典型肺炎的传染性与家庭、医院聚集性两大特征;二是总结出四项有效的临床治疗经验:中西医结合治疗、按需适当的大剂量皮质激素、无创通气与重视继发感染;三是及时将危重非典型肺炎患者集中到专科医院,从而减少传染机会,并增强了抢救成功率。

这些经验,是钟南山领导的治疗小组全体专家的智慧结晶,是广东医务工作者努力探索的结果,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不断取得的研究成果坚定了钟南山必胜的信心。钟南山并不满足于临床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他还要进一步探寻非典型肺炎的病因。

2月中旬,在钟南山的倡议下,广州市科技局、广州市呼吸研究所、广医附一院、广州胸科医院、广州儿童医院、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广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共同协作的“广州市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病原学及临床诊治课题”联合攻关项目正式启动。

4月12日,好消息传出:从广东非典型肺炎病人气管分泌物分离出两株新型冠状病毒,显示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极可能是非典型肺炎的主要病因。

4月16日,这一结果得到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确认。

通过国际合作,中国战胜了非典型肺炎!

2003年,作为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在SARS即“非典型肺炎”猖獗的非常时期,钟南山不但始终在医疗最前线救死扶伤,还积极奔赴各疫区指导开展医疗工作,倡导与国际卫生组织之间的密切合作,因功勋卓著,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时被广东省荣记特等功,被广州市授予“抗非英雄”称号。

邓练贤危险之处现身

2003年4月21日,一个不幸的消息不胫而走:战斗在抗击非典型性肺炎第一线,一直与病魔面对面进行搏斗的“抗非”英雄邓练贤,因为救治“非典”病人,不幸被病毒感染,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广东省在抗击非典型性肺炎战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职的医生。

牺牲前,邓练贤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科副主任、党支部书记。

面对不明原因肺炎的突袭,邓练贤以传染科党支部书记和副主任的身份挑起了组织协调的担子,并冲在最前面。

羊年除夕,邓练贤刚刚吃完年夜饭,电话就响了:医院来了特殊肺炎病人,马上回院准备抢救……

邓练贤放下电话就往医院赶。在医院的布置下,邓练贤以传染病科支部书记和副主任的身份,主动挑起人员调配、组织协调和物品落实的担子。一方面要保证救治小组的力量,又要确保原来近百名病人的治疗不受影响。在他的精神激励下,所有工作人员都主动放弃休假,各就各位坚守岗位。

他知道这项工作危险很大,一马当先,带领科室医务人员,投入这场“遭遇战”。

第一位病人是个11岁小孩,邓练贤和其他专家一起对病人进行紧急会诊,做各项检查,确定治疗方案。

这个除夕之夜,中山三院传染科灯火通明。对这种突如其来、预防治疗都处于摸索阶段的疾病,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邓练贤凭直觉意识到其极强的危险性,他亲自安排病房,交待参加会诊的医务人员作好消毒、隔离工作,抢救紧张有序地展开。

23时50分左右,又一位女病人被送来。这时,邓练贤的手机不断收到拜年短信,但他来不及看,一直忙到初一凌晨3时。

一切就绪后,邓练贤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他对妻子说:“我太累了。”说完就倒在床上呼呼大睡。

大年初一,邓练贤一大早又赶往医院查房。

11时30分左右,一位姓周的危重病人被送到医院。这位被称为“毒王”的病人使一个又一个的医务人员染了“非典”,他的20多位亲戚朋友也先后染病。当时,病人发高热,烦躁不安,频繁而剧烈地咳嗽,呼吸极度困难,神志也模糊不清,随时都有死亡的危险。

情况危急,刻不容缓。邓练贤和同事们马上投入紧张的抢救中,抗炎、吸氧、镇静、激素应用,但病人病情仍在不断加重。

专家小组迅速作出决定,给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这个病人身体强壮,体重足有80公斤,因为极度缺氧,情绪极度不稳,在做气管插管时更是烦躁不安,极不合作。

“快,快!”此时,病人的生命就在分秒之间,邓练贤想都顾不上多想,用力地按住病人身体,在场的医护人员也都纷纷上前,有的扶住患者的头,有的按手,有的按脚,让麻醉师尽快将导管插入。

在这过程中,病人剧烈咳嗽使大量痰液带着血腥从插管处喷出,在场的医护人员从头到脚都被污染,而空气中也充满了病毒。

此时,与传染病打了30多年交道的邓练贤,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处在危险中,他和同事们来不及更换衣帽,继续抢救。病人呼吸不畅,要不断地拔下插管吸痰。在现场3个小时的抢救中,光给病人接痰的罐子就换了好几个。

邓练贤和专家们严密监测病情变化,随时调整呼吸机的各种参数,病人的病情终于慢慢稳定,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

时间,在抢救病人时以分秒计算,而对于邓练贤自己,时间的概念在这些天已显得模糊不清,一切都取决于病人的病情。他有严重胃溃疡,曾经发生消化道大出血,但面对病情危重的患者,在这羊年春节,却只能在办公室吃几口凉透的盒饭。

接下来的几天,几位重症病人相继被送到中山三院。每天,邓练贤都要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高度紧张的工作及大量的体力消耗,即使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也难以支撑。

初四早上,邓练贤突然感觉不行了,全身肌肉酸痛、乏力、头痛、高热。

他染上了病毒!

他的肺部出现炎症阴影!

他住进自己工作的医院!

在邓练贤之后,医院相继有20名一线医护人员也病倒了。中山三院接诊的“非典”病例,都是早期极重、传染性极强的危重病例,而当时对这个病的认识还非常模糊,面对一个未知的巨大危险,邓练贤和他的同事们成为第一批“扫雷者”。

这时,人们发现,邓练贤所在的早期救治病人的4人专家组中,有3人是来自各科室的党支部书记,4位专家后来全部染上“非典”;在参加抢救“毒王”的9名医护人员中,有6名是共产党员。

中山三院感染“非典”的医护人员,经过救治,已陆续痊愈出院,而最早病倒、带领战友冲锋陷阵的邓练贤,却再也没有回来……

4月21日17时45分,邓练贤因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永远闭上了双眼。

平时习以为常的“邓书记”的称谓,如今变成了带泪的述说和无限的敬意,尽管在人们的口里讲述的是一件件琐事。

从皓首白发的老师,朝夕相处的同事,到相濡以沫的妻子,每一个认识邓练贤的人,都说他是个好人、好医生、好支书。邓练贤亲切的笑容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在传染病科,大事小事大家都习惯找邓练贤,不仅仅因为他是支部书记,更因为他为人特别有耐心,不怕麻烦。

邓练贤30年的同事和老师、白发苍苍的姚集鲁教授是个坚强达观的人,说起邓练贤的离去也不禁流泪了。

他对这位爱徒的评价是:

他是个老实人。论起勤勤恳恳工作、老老实实做人这两条,他在我的学生中是做得最好的。我不是共产党员,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从他身上都看到了。

科里每次有病人或者家属闹情绪有意见,大家都会说找邓书记来,过不了一会就会看到邓书记笑眯眯地出来说声“搞定了”。

因为邓书记心里总有病人,病人想什么,家属想什么,他都能体会到。他的话往往句句都说到别人心里去了,听了特别贴心,当然也就没气了。

善待病人,是在邓练贤身边工作的医生护士最深的感受。在大家的记忆中,邓练贤一直平等待人,在他眼里病人既是病人也是亲人,没有贫富贵贱远近亲疏之分。

以前大家经济都还不宽裕,有些病人没钱吃饭,邓练贤常常自己掏钱给病人买饭。看到邓书记这样做,他身边的很多年轻医生护士也都慢慢养成了这种帮助困难病人的习惯。

邓练贤对人好,但也很有原则,讲究方法。医院曾经有一位年龄较大的进修医生,个人毛病比较多,在其他科室很难呆下去。邓练贤主动提出:“到我这里来。”

为了帮他,邓练贤和病区负责人商量了一个“帮教”妙计,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邓练贤找来进修医生,连续问了许多问题,进修医生答不出来。邓书记把他批评一通,然后让其他人去安慰他、帮助他。不久,这位进修医生工作态度好了,医疗水平也有了提高。

从1977年担任传染病科党支部副书记开始,他从没忘记一个基层党工作者的责任。多少年来,邓练贤在这个全院最大的科里,默默地承担了大量行政事务工作。

同事遇到业务上的难题,找他;年轻人工作受委屈,找他;夫妻吵架闹离婚,找他……他总是鼓励年轻同事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他还牵头,以传染科支部名义,在韶关仁化资助了14名贫困孩子的学业……

2003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亲临广东视察,慰问战斗在第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时,对在抗击非典型肺炎过程中以身殉职的共产党员、人民的好医生邓练贤表示沉痛悼念,对他的家属亲属表示亲切慰问,坚信有广大医护工作者的奋斗与贡献,有全国上下的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疫病。

叶欣用生命书写精诚

在2003年春天,这场人类与“非典”疫魔进行的殊死搏斗中,广大的白衣天使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真挚的爱,用生命杀出了一条血路,用灵魂书写了“大医精诚”。

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同志便是其中的一个。

叶欣是一个敬业爱岗的人。自1976年她从卫训队毕业后,就一直在广东省中医院工作,从护士、主管护士到护士长,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尤其是当了急诊科的护士长以后,工作更加繁忙,经常没日没夜地加班,很少有正常的节假日。每年的新春佳节,叶欣总是主动顶班,让别的护士回家团聚。

叶欣总是爱院如家,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更是全身心的投入。

自从急诊科接受“非典”患者以来,叶欣所处的科室的工作强度不断增大,身为护士长的她始终战斗在第一线,进行周密筹划,冷静部署,使整个护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忙的时候,叶欣甚至连家人打来的电话都不接听,请护士转告她的家人不要为她担心。

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叶欣休息和睡眠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整天超负荷地工作。渐渐地,她感到体力明显不行了,而且颈椎、腰椎和膝关节等旧病不时向她袭来,使她在一次次对患者的抢救中都要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她仍然咬紧牙关,从不言退。

叶欣是一个不畏艰险的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生死面前,或许每个人都会进行艰难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叶欣总是把安全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她知道与疫魔交手很可能会中招,她也知道这次的战斗是怎样地凶险,一旦染病,对已经46岁的她来讲,将意味着什么。

于是,一天下午,与家人团聚后,叶欣郑重地对儿子说:“孩子,从明天起,妈妈就不回家啦,等疫情过后再回来。你要好好照顾爷爷奶奶。”

千叮万嘱后,她以一种难以言状的心情,重返战场,继续与疫魔进行搏斗。

面对重危病人,叶欣总是身先士卒,哪里有危险,就出现在哪里。

一天,一位高危的“非典”患者,病情急剧恶化,呼吸困难,出现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必须尽快将堵塞在喉管的大量浓血痰排出来,这是医务人员最容易被感染的时候。

叶欣见其他护士争着干这危险活时,一把夺过来说:“这里危险,让我来!”

尤其是为了不让年轻的护士们感染,一遇到这种情况,她就大声说:“你们还小,赶快离开!”

在救护“非典”患者的日子里,叶欣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

我已经给这个病人探过体温、听过肺、吸了痰,你们就别进去了。

为尽量减少感染机会,不让太多的同事介入,有时她干脆把门关起来和医生们一起进行抢救。

还有一天,又来了一位非典型肺炎患者,而且,患者的病情急转直下,表明这是一例“毒”性极大的重症患者!

叶欣配合专家组成员马上展开抢救工作,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处在死亡线上的患者终于被拉了回来。

对于这类高危病人,谁都知道应当换上隔离衣以后再去参加抢救,但是为了争取时间,叶欣顾不得那么多了,就这样病毒便无情地侵入了她那已经连续奋战了多天的疲弱的躯体。

叶欣是一位善良而又坚强的人。她除了完成繁重的医护工作之外,在家还要照顾自己的父母、公公婆婆和丈夫年近百岁的祖母。

97岁的祖母长期卧病在床,神智不清,大小便失禁,她经常为老人擦身洗脚换尿布。有一次,老人长了褥疮,经她精心护理终于痊愈。

她对自己的亲人如此,对别人更是如此。在工作中,当她遇到经济困难的患者,就会主动出钱为他们买这买那,把关爱送到病人的心坎上。

凡事她都能设心处地替别人着想。她认为病人得了病已经不幸了,作为医务人员不要因为患者经济上的困难而歧视他们。她常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对得起天地良心,既要对得起自己,更要对得起别人。

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虽然工作繁忙,但是再忙她都坚持每天提前半小时回科室,给大家准备预防药物,每次都要亲眼看见大家把药物服下才放心,并苦口婆心地提醒大家一定要做好各项预防措施。

为了增强同事们的抵抗力,有一段时间,她坚持每天在临睡前煲汤,然后第二天带回医院给他们喝。

她病倒住院后,为了同事们的安全,她竟然向医院提出要求,让她自己来护理自己。同时她还要求,让她在病床上为科室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一天,医生和护士前来为她治疗,她忽然急切地示意护士递给她纸和笔,然后颤抖着手写道:

不要靠近我,会传染。

此情此景,令在场的医务人员无不为之动容。

在病中,她仍然牵挂着那些饱受病痛折磨的危重病人。她用微弱的声音嘱咐护士:给7号床的病人记录尿量,给9号床的病人翻身、拍背……按时给病人做好皮肤、口腔护理。

院领导前来探望她,她不提自己的病,却检讨自己的不足,责怪自己不慎染病,给医院和领导添了麻烦。并劝慰领导不要来看她,她不想传染给大家。

在生命垂危之际,她还一心想着那些染病的战友,彼此鼓励着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

起初的那些日子,她给大家打电话,到后来由于呼吸困难,不能说话了,她就给大家发短信,可是,没多久连按手机键码的力气都没有了,她就极其费力地写纸条。

直到有一天,她感到实在不行了,便写了她人生中最后一张纸条:“我实在顶不住了,要上呼吸机”,可是回天无力,疫魔最终还是夺走了她年轻的生命。

叶欣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却是辉煌的。在她27年的护士生涯中,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护士长,获得过国际南丁格尔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白求恩奖章、“三八”红旗手、广东“好母亲”等一系列崇高荣誉。

叶欣用自己的短暂人生,对“大医精诚”作了一个圆满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