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画
面红耳赤
【释义】脸和耳朵都红了。形容害臊或着急、发怒的样子。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古时候,有一个正派的少年,由于和一帮浪荡的子弟们在一起鬼混,受到了坏人的谋害,差点丢了性命。后来,他决心痛改前非,并且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死里逃生”。
一天他出去游玩,忽见一个衣衫褴褛的汉子拿着一本小书,便问:这书是卖的吗?汉子道:要卖就得卖l万两银子;遇到知音就分文不收,奉送给他。死里逃生接过来看时,只见上面贴着的窄窄的签条上写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篇首署名“九死一生笔记”六个字。心想:我的别号已是奇怪,不料还有人用这种名字,我与他可谓不谋而合了。再翻开书,刚看了两页,心中有同感,喜形怒色都流露于外。那汉子见此情景就说:先生必定是个知音者,就送给你吧!这书是我的知己作的,请先生设法代为传扬书中的内容。
死里逃生来到家中,对此书爱不释手,昼夜灯下苦读,只见里面所叙的事千奇百怪,看得他又惊又怕,看得他身上冷一阵、热一阵,冷时便浑身发抖,热时便汗流浃背;不住地面红耳赤,心往神驰,身上不知怎样才好。后来他就把这本书改作章回小说,加了些评语寄给新小说社去了。
威武不屈
【释义】指刚正不阿,不屈服于武力。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膝文公》。
孟子是战国时我国伟大的思想家,他继承孔子的思想体系,丰富了儒家学说。当时,诸侯国之间有强有弱,有大有小。国家之间相互打仗,都想称霸天下。一些人审时度势,提出弱国应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最强大的秦国,被称为合纵。而另有人提出弱国应随从秦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合纵、连横之争,实际上是国家如何不被灭亡的策略,强国和弱国相互派出了许多说客,宣扬自己的主张。公孙衍和张仪就是当时专门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的说客。由于秦国强大,所以弱小国家见了秦国的使者,都很害怕。
一天,有个崇尚纵横之术的人,名叫景春,他问孟子:
“公孙衍和张仪应该算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吧?他们一说话,不少弱国都点头称是;他们一发怒,诸侯各国都很害怕;他们一安静,天下则太平无战事。”
孟子想了想,回答说:
“这怎么可算得上大丈夫呢?作为大丈夫,男子则应该懂得礼仪法度,以仁义为做人的根本,这是最大的原则。当得志的时候,能不脱离百姓,和百姓一起循着大道前进,使百姓愿意跟从他;不得志的时候,也能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阿谀奉承。决不能因富贵使自己迷惑而乱了心,也不能因为贫贱而改变了志向,更不能因为受到威吓、暴力而屈辱了气节(威武不能屈)。做到了这三点,才是真正大丈夫。”
景春听了孔子的一番话,心中很不高兴,但又觉得言之有理,无奈只好离开了。
封豕长蛇
【释义】封:大。豕:猪。像大猪般贪婪,像长蛇般凶狠。比喻强暴的侵略者。
【出处】佚名《山海经》、汉•刘安等《淮南子》。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荒山野林里到处都充满了毒蛇猛兽,伤害人畜。“封豕”和“长蛇”,便是那时著名的两害。
所谓“封豕”,也叫“封豨”,是一种大野猪,据说出没在桑林地里,有长牙、利爪,力气比牛还大,非常可怕。至于“长蛇’,也叫“修蛇”,据说有的长蛇百来丈长,脊梁上还长着刺一般的鬣毛,叫声像敲梆子;有的红头白身,叫起来“哞,哞”的像牛吼。又据说,洞庭湖有一条巨蟒,人们叫它“巴蛇”,黑身子,青脑袋,曾经一口吞下了一头大象。
当时,有一个名叫后羿的人,善于骑马和射箭。一日,他骑上马,带着弓箭,赶到四方桑林去射豕,后又到各处去射蛇,直到把各地的豕和蛇都消灭了才回去。
轻于鸿毛
【释义】毫无价值,像鸿毛一样轻微。
【出处】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
司马迁和李陵都是汉武帝时的朝中大臣,他们对各自的为人都非常了解。后来,李陵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失败被俘,汉武帝就杀了他的全家。司马迁觉得李陵已尽到了责任,汉武帝的做法太过分了,于是在一次朝见时,直率地说出了他对李陵这件事的看法。武帝正怒气未消,见他为李陵辩护,不由得勃然大怒,下令对司马迁处以腐刑,把他投入大牢。
司马迁认为汉武帝实在是没有一点人情味,就因为他替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竟把他处以最耻辱的腐刑,觉得真是“伴君如伴虎”啊!他想到死,但又觉得自己的死,就像九条牛身上少掉一根毛或像死掉一只蚂蚁一样毫无价值!他想到自己的好朋友任安曾经写信问他“进贤之义”,至今尚未回信,就决定给他写封回信。
他在信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述说了他的愤慨不满以及他隐忍苟活的原因是要写作伟大的历史巨著《史记》。
不久,汉武帝觉得对司马迁的处分有点过分,就赦免了他,让他做了当时应该由宦官做的中书令。
轻财重义
【释义】轻钱财而看重情义。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凌统传》。
三国时,吴国有位年轻的小将凌统,因勇猛好战而出名,他父亲战死沙场后,那时他才15岁,就被任命为别部司马,统率父亲的军队。
一次,凌统与都督陈勤等人在一起喝酒,陈勤性格暴躁,固执任性,不把在座的人放在眼里,强行向人灌酒。凌统看不惯,当面说了他几句,陈勤就大骂他和他的父亲凌操。凌统见他污辱自己的父亲,非常气愤,就离席而去,陈勤却又假装喝醉了酒追出去侮辱他。凌统实在无法忍受,就拔刀砍他,陈勤受了重伤,没几天就死了。
当时,孙权的军队正围困敌军,凌统对人说:“陈勤被我砍死了,我不战死就无法推卸罪责。”于是率领士兵首先冲入敌阵,奋勇杀敌,大破敌军。打完这一仗,他就叫手下人把自己绑起来,跪到孙权面前要求治罪。孙权本来就很赏识他的果敢刚毅,见了他说:“你这次立了大功,就算是将功赎罪吧。”
《三国志》赞凌统:“虽在军旅,亲贤接士,轻财重义,有国士之风。”
赴汤蹈火
【释义】敢于面对沸水和大火。指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刘表传》。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各派军阀为扩大势力范围,互相混战不休。担任荆州刺史的皇族刘表,对当时的军阀混战采取观望的态度。
公元199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东北)争战。袁绍派人要刘表支援。刘表口头答应,实际上按兵不动;对曹操他也采取同样的态度。
从事中郎韩嵩认为刘表采取这种态度不妥,对他说:“曹、袁两公相持不下,将军的行动举足轻重,应慎重选择一方。若是继续犹豫暧昧,后果必然得罪两方。”
韩嵩向刘表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认为胜利必在曹操一方,建议刘表归附曹操,才是万全之策,其他将领也赞同韩嵩的建议。
刘表还是犹豫不决,他考虑再三对韩嵩说:“目前,曹公已经迎天子到了许都,请先生到那里为我去观察一下实情如何?”
韩嵩严肃地说:“我是您的部属,自然应该听从将军的命令,就是要我赴汤蹈火也会奋不顾身,死也不推辞。不过要请将军郑重考虑,如果此番能作出上顺天子、下归曹公的决策,那么我去京都是正确的;如果将军主意还未定下来,就派我进京,若天子封了我的官,我就成了天子之臣,不能再为将军效力了。望将军到时不要使我为难。”
刘表对此没有明确表态,就让韩嵩去京都了。果然不出韩嵩所料,他到京都见到受曹操控制的汉献帝后,马上被任命为零陵太守。韩嵩赴任前,去向刘表辞别。
刘表知道韩嵩已接受汉献帝的任命一事后,勃然大怒,认为他是对自己的背叛,当场要将韩嵩处死。文武官员都非常震惊,纷纷为韩嵩求情。但是,韩嵩却神色自若地对刘表说,他进许都前有言在先,因此刘表现在这样处置他,是负了他,而不是他负了刘表。接着,他当众把先前对刘表说的话重说了一遍。刘表只好不杀韩嵩,而将他囚禁起来。
甚嚣尘上
【释义】嚣:宣闹。尘上:尘土飞扬。原形容军中消息普遍传开,议论纷纷。现指反动言论非常嚣张。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六年》。
公元前575年,郑国背叛晋国而倒向楚国,晋国出兵征伐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援,楚共王亲自率军攻击晋军。不久,两军在鄙陵(今属河南)摆开阵势,准备大战一场。
交战那天,楚共王登上一辆高高的战车,观察晋军的阵容。他的叔父子重特地派太宰(专管王家内务的侍从官)伯州犁在共王身后陪侍。因伯州犁是从晋国投奔过来的,他了解晋军战法,楚共王可以随时询问他。
楚共王望了一番后问伯州犁:
“那边有些人骑着马左右奔跑,这是为什么?”
伯州犁回答说:
“那是他们在召集各军将领。”
过了一会,楚共王说:
“看,将领们都集中到中军了。”
“是的,那是他们共同讨论作战计划。”伯州犁肯定地说。
看了一会,楚共王又发现了新的动向,说:
“现在他们怎么又设起帐幕了。”
“这是他们在虔诚地祈祷。”
“帐幕撤去了。”
“看来要发布命令了。”伯州犁判断说。
“啊,人声喧闹得好厉害,地上的尘士都扬起来了。”
“这是在填井平灶,摆开阵势。”
果然如此,楚共王很快就发现了新的情况,问道:
“他们都上了车,不过,车左车右的人都拿了兵器下来了,这是为什么?”
“这是他们下车宣誓。”
“是否就开战了?”
“不知道。”
“咦,为什么军士们上车后又下来了?”
“那是他们向鬼神祈祷。”
从楚共王与伯州犁的问答中可以看出,晋军纪律严明,指挥有方,步调一致,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果然,两军交战后,楚军大败。
残杯冷炙
【释义】吃剩下的酒食。
【出处】唐•杜甫《奉赠韦左丞文》
唐朝的大诗人杜甫,有一段时间被迫在十分悲辛的处境里生活。
杜甫从小聪明好学,志高务实,但一直没有遇到施展才华的机会。直到三十五岁那年,早已盛负诗名的他才踏上通往京都长安的大道。考试完后,杜甫觉得文章写得得心应手。但他哪里知道,主持这次考试的大臣李林甫根本不想选用贤才,而对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一概采取排斥的态度。
杜甫没有料到自己会应试失败,内心非常痛苦,对前途悲观失望。从此,他流落长安,以“宾客”的身份出入于达官贵人之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时常赴王公大臣宴饮,席间吟诗辞歌赋助兴。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维持生计,一方面也是希望得到权贵们的推荐,求得一官半职。他在《奉赠韦左丞文》中写道:“残杯冷炙,到处潜悲辛。”后来演变成“残杯冷炙”。
点石成金
【释义】用手指点石头,石头就变成了金子。比喻把差的东西变成好的东西。
【出处】佚名《列仙传》。
传说晋朝初年,南昌人许逊被朝廷任命为旌阳县县令。他上任不久看到官场上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十分厌烦,便辞官到各地游历。
在他任县令期间,看到许多老百姓的租税交不上,一年又一年,越欠越多,有的最后连饭都吃不上,他非常同情。于是就用了一个法术,把石头点化成金子,免去了老百姓拖欠的租税。
此成语出自《列仙记》,原文是:“许逊,南昌人。晋初为旌阳令,点石成金,以足逋赋。”
背城一战
【释义】背向自己的城堡,抱必死决心与敌人战斗。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二年》。
春秋时战乱不断,齐国经常欺侮弱小的鲁国和卫国,后来鲁卫两国就同晋国结盟。三国联手与齐国交战,齐军大败而退。晋军主将郤克统率三国联军紧追不舍。齐在无奈之下,只得派大臣宾媚人专向联军求和。
宾媚人来到晋营向郤克表示,愿意献上珍宝,同时归还鲁、卫两国的土地,以此作为与三国讲和的条件。
但是郤克却提出两个条件:一是把顷公的母亲萧同叔子送到晋国去当人质,二是齐国境内的农田垄亩和道路沟渠全部改为东西向。
郤克提出这两个条件是有原因的。三年前他出使齐国时,萧同叔子曾经讥笑他一只脚有点跛,他要乘机报仇。至于将农田等改为东西向,那是为了今后可以方便地进攻齐国。
宾媚人不卑不亢地说:“萧同叔子是我们国君的母亲,也是你们国君的母亲,怎么能当人质呢?先王划分疆界和田地,是根据土地的特点来分布所种植的东西,有的东西向,有的南北向。全部改成东西向,违背了先王的意向,违背先王就是不义,不义怎么能当盟主?晋国如果能平等相待,与我国重续旧好,那是我们国君的荣幸,珍宝可以赠予,土地也可以归还。如果晋国不答应,那么我们齐国就要收拾余部,背城一战,借以求得生存,如果侥幸能取得胜利,仍然不敢违背贵国命令;如果不能取得胜利,其结果也不过是任君摆布。”
郤克与鲁、卫两国的主将商量对策,他们都认为,晋国与齐国实力相当,再打下去晋国也未必能再胜,不如适可而止,与齐国讲和。郤克觉得他们说的道理对,就把宾媚人请来,同意按齐国的条件讲和。
背水一战
【释义】背靠江河作战,没有退路。比喻决一死战。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高祖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车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知道真实情况后,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后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天快亮时,韩信突然率军猛攻对方,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见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战斗胜利的时候,将领们不解地问韩信:
“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
“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冒天下之大不韪
【释义】韪:对。表示公然去做天下认为是最大的错误的事,必然要惨遭失败。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
春秋初年,河南省中部有两个小国家紧密相连,它们是郑国和息国,同为周宝宗亲,皆姓姬。
息国虽然比郑国还小,但它的国君不能与郑国友好相处,经常发生口舌。
公元前712年,息国的国君由于一些小事,与郑国国君发生口角,继而又派兵攻打郑国。
有人事先就知道,息国这样下去是要灭亡的。因为它犯有五大错误:一是没有度量这次出兵是否正义,二是没有权衡自己的力量,三是没有想到与自己同姓的亲戚应该亲善和睦,四是没有分清是非曲直,五是没有审察自己的过错。息国存在这五个致命弱点,自己全然不知,毫不醒悟。
结果当然是如此,息国遭到惨重失败,国君狼狈逃回。后来,息国被强大的楚国灭亡。
虽死犹生
【释义】人死了还像活着一样。形容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出处】北朝•北齐•魏收《魏书•咸阳王元禧传》。
北魏时的咸阳王元禧是孝文帝元宏的弟弟。当他还在做冀州刺史的时候,就极力支持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废除原有鲜卑族的陋习,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倡导学习汉族的文化。当时在元禧所辖范围内特见成效。
元宏对他的几个弟弟都怀有深深的手足之情。弟弟元禧身居要职后,元宏总是教导他要谦虚谨慎。元宏死后,元禧接受遗诏辅佐少主元恪。他不再像当初跟随元宏那样兢兢业业了,慢慢地居功自傲,身边拥有美女数十个,仍不满足,还派人到处搜罗美女。元恪对他的所作所为非常反感。
公元501年,元恪宣布亲自执掌朝政。元禧深感不安,便勾结一些人准备谋反。一日,元恪出城办事,元禧乘机集合人马,但准备不充分,没来得及起事就泄密了。元恪接到密报,派人去捉拿元禧。
元禧仓皇出逃,只有一位随从尹龙虎跟随身边。为了缓和紧张的情绪,尹龙虎出了一则谜语让元禧猜:“要睡则一起睡,要起则一齐起,贪婪的样子就像豺狼,但自己从来不把东西据为己有。”
元禧想了一阵,因心乱如麻,猜不出是什么,尹龙虎告诉他是筷子。元禧看着忠心耿耿的部下,感慨地对他说:“你可要作好与我一起去死的打算啊。”
尹龙虎郑重表示与元禧同甘共苦,同生共死,后来他们一起被元恪赐死。
响遏行云
【释义】嘹亮歌声阻止了天上飘动的云彩。
【出处】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
秦青是战国时有名的歌唱家。有许多人都慕名前来,投到他的门下拜师学艺。
在他的学生中,有个名叫薛谭的人长得很帅,也很有唱歌的天赋。他在秦青这儿学了几年,歌唱水平大大提高,于是,他产生了自满的情绪,以为自己的水平已经快要赶上老师,没有必要再向老师学习了。有一天,他就向老师提出回家的要求。
秦青很喜爱薛谭,有心要把他培养成为出名的歌唱家。这时,他见薛谭前来辞行,知道他有点骄傲自满,但他也没有当面批评和挽留薛谭,只是说:“哪好吧!明天我在大路口为你设宴送行。”
第二天,秦青带着其他学生,备了酒菜,在大路口设下酒宴为薛谭送行。席间,秦青对薛谭说:“你就要走了,我唱首歌给你留作纪念吧!”
秦青说完,就一面打着节拍,一面唱了起来。这是一首专为送行而作的歌,歌声雄浑悲壮,充满了依依不舍的真挚感情。秦青唱得很投入,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那些树木仿佛被他的歌声震动了,连天上飘浮的云朵也好像被他的歌声所吸引,止住了脚步聆听着,不再飘动。
薛谭听了老师的歌,感到非常惭愧。他这时才知道,自己的歌唱水平根本无法与老师相比。他跪在秦青的面前,诚恳地请求老师的原谅,表示自己还想继续跟老师学习,不回家了。
秦青见薛谭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非常高兴,就让他留了下来。从此以后,薛谭更加努力地学习,终于成为一名很有造诣的歌唱家。
昭然若揭
【释义】昭然:清楚明白;揭:高举。形容事情的真相或本质都已披露出来,暴露无遗。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达生》。
孙休是春秋时鲁国人,他的老师名叫扁庆子,师徒俩常在一起研究问题,其中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修身处世的学问。一天他又来到扁庆子家,进门后就唉声叹气地说:“我的命运真不好。在田里种庄稼,却得不到好收成;到朝廷去作官,又遇不到贤明的君主;我被放逐到乡间,还要遭到乡官的嫌弃。我究竟有什么过错得罪了老天,才遭到这样的恶运?”
听了孙休的话,扁庆子非常同情,安慰他说:“你知道圣人如何确定自己的行为吗?他们非常清高,所以能忘记腹中肝胆的存在,对外面发生的事情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胸中坦荡荡,一粒灰尘也没有,就像生活在尘世之外。”
接着,扁庆子谈到了孙休:“可是你呢,尽想着俗人的事情,表达自己的欲望,炫耀自己的才能又是那么明显,就像高举着太阳和月亮行走那样明白清楚。这怎么能做到像圣人那样呢?你的身体长得很完全,五官一个也不少,生下来后没有因为病或天灾变成聋子、瞎子、跛子,又生儿育女,享受天伦之乐,这不是已经很好了?你还有什么理由怨天尤人呢?你回家冷静地想想吧!”
贵人多忘
【释义】用来讽刺一些人好忘记过去的事的人。
【出处】五代•南汉•王定保《唐摭言•志恨》。
王泠然是唐朝时的一名进士,由于家境较贫困,无钱疏通关系,所以一直闲置在家,没能当上一官半职。一次,王泠然想起与御史大夫高昌宇曾经有过交往,于是给他写了一封信,希望他给自己谋个官职。
这封信的开头写道:“还记得你当年在宋城当县尉时的情景吗?那时我的文章已经写得不错,你时常夸奖我,也时常指点我,对此,我一直铭记在心。后来你高升了,到朝廷去做官。我本以为你会时常记起我这个老朋友的,不料你出使江南路过宋城时,问候了许多人,却没有一句话提到我。你升了官眼珠向上翻,不愿再问问我这样低贱的人。”
接着,王泠然又写到高昌宇与自己有关的一件事:“有一年你担任主考,我是考生,我以为这下该取了,不料你就是让我落选。尽管你当年没取我,可我今年还是中了进士。”信快结束了,王泠然表露了他的要求:“你给予的好处我牢记,你给予的耻辱我也没有忘记。我希望你给我一点恩惠,用来清洗你让我蒙受过的耻辱,望你高抬贵手,今年帮助我娶个媳妇,明年为我谋个官职。对你来说,这些都是区区小事,完全可办得到。你的恩情我会牢记在心的。”
结尾,王泠然用不冷不热的话写道:“倘若你因为做了高官成了贵人而把老朋友都给忘了,那么你应该知道,文人的前途是无法预料的,不知哪一天我也当了高官,与你平起平坐,我也傲气十足,对你也侧眼相视。那时你即使懊悔地向我道歉,我还会有好的脸色对你吗?”
“贵人多忘”这个成语,就来源于王泠然这封信。原文如下:“倘也贵人多忘,国士难期,使仆一朝出其不意,与君并肩台阁,侧眼相视,公始悔而谢仆,仆安能有色于君乎?”
郢匠挥斤
【释义】斤:斧子。比喻技艺高超。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徐无鬼》。
春秋时,楚国有位名叫匠石的木匠,技艺高超,他用斧子砍东西,说砍哪儿就砍哪儿,从来不差分毫。
匠石有个十分要好的朋友,是楚国都城郢城(在今湖北江陵西北)人,人们都叫他为郢人。这个郢人的性格非常沉稳,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
郢人和匠石经常在一起干活。有一次,郢人在干活时溅了一滴泥水在鼻尖上,当时没顾上擦。到收工的时候,泥水已经干了,在他的鼻尖上留下了像苍蝇翅膀那样薄的一层泥块。匠石见了,就开玩笑说:“`你鼻子上有一层泥,我完全可以用斧子帮你削掉,你认为如何?”
郢人对匠石的本领十分了解,知道他真的可以把泥削下来,就回答说:“那太好了,来吧!”
匠石见郢人是认真的,就真的提着斧子走了过来。他也十分了解郢人的性格,就说:“我真的劈了,你千万别动啊?”郢人说:“我保证不会动,你放心劈就是了!”
周围干活的人听说匠石要用斧子削掉郢人鼻尖上的泥块,都围过来看。他们一个个都非常紧张,都屏住呼吸,连大气也不敢出。只见匠石把斧子抡了起来,斧子在空中划了一道圆弧,带着呼呼的风声,朝郢人的鼻尖上落了下去。
围观的人都不由自主地闭上了眼睛,这实在是太惊险了!等他们睁开眼时,只见郢人还活生生地站在那里,脸上仍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他的鼻子上一点伤都没有,而那层泥却被干干净净地削去了。众人惊得都张大了嘴巴,过了好久才纷纷赞道:
“真是神功啊!”
后来,这件事传到了宋元公的耳朵里,他也感到非常惊奇。宋元公让人把匠石请来,表示想亲眼看看匠石的绝技。匠石说:
我以前曾经能用斧子削去郢人鼻尖的泥,但是现在我却无法表演给您看了,因为郢人很久以前就去世了,而现在根本就无人敢与我合作表演此绝技了。
郢书燕说
【释义】比喻迁强附会或曲解原意。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战国时楚国的都城是郢城,有天晚上,一个郢城人给在燕国当相国的朋友写信,仆人则拿着蜡烛站立一旁。
他写着写着,觉得光线越来越暗了。他扭头一看,原来仆人拿着蜡烛站在一旁时间久了,精力不够集中,蜡烛越举越低。他就对仆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点)!”他边说边写,不料竟然把“举烛”两个字也写到信中去了,可他一点也没有察觉。
他写好信,就让人把信送出去了。燕国的相国收到信,看到“举烛”两个字好像与上下文联系不上,就反复推敲起来。他琢磨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郢人的意思,相国不住地点头,自言自语地说:“举烛是崇尚光明的意思;所谓崇尚光明,就是要选拔有德有才的人加以任用。说得好,说得好啊!”
于是,燕国的相国在见燕王的时候,就把他领会到的“举烛”的意思告诉了燕王,燕王听了非常高兴,就让他照着“举烛”的意思去执行。结果,燕国从此被治理得很好,逐渐富强起来。
郢人信中的“举烛”两个字其实是误写进去的,郢人也根本没有想表达什么崇尚光明的意思,由于燕国相国的误解反而有利于安邦治国,于是就认为“举烛”二字写得好,很合乎情理。
临危不顾
【释义】面临危难,不顾惜自己。形容大义凛然的气概。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陈留王传》。
三国末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病死后,大权由姜维执掌。魏帝派邓艾、诸葛恪和钟会三路大军讨伐蜀国。姜维在军事要地剑阁坚兵据守。钟会久攻不下,便准备撤军。
就在这时候,邓艾率军绕过剑阁,直取成都,懦弱无能的刘禅见无法抵抗,便向邓艾投降,并派人命令姜维也投降。姜维没有办法,只好到钟会阵前投降。钟会非常钦佩姜维的才能,和他出则同车,坐则同席。
邓艾灭蜀后,在成都骄傲专横,独断独行,引起晋公司马昭的疑忌,钟会乘机诬告邓艾谋反,司马昭便下令将他逮捕,钟会带着姜维赶到成都,派兵将邓艾押送到洛阳去。
邓艾被捕后,钟会大权独揽。他想利用手握的重兵夺取天下。姜维发现了他的意图,也打算利用他的叛乱来恢复蜀国的统治,因此竭力怂恿钟会叛乱。双方由于都想利用对方,所以关系更加密切。
但是,钟会发现司马昭已有防备,已带领十万大军屯号主长安,决定马上动手,姜维想借钟会的手消灭魏国来的文武官员,然后再杀死钟会,为此对钟会说,这些官员不可靠,要赶紧将他们杀掉。钟会也知道,他们会反对自己叛乱,因此把他们召集起来,假传太后遗诏,说太后要他讨伐司马昭,希望大家望遵遗诏办事,同时拔出剑威胁说,违令者斩。
众官员慑于钟会的威胁,只好勉强依从,只有夏侯和、羊琇、朱抚三人毫不畏惧,身处危境,拒不听从钟会的话,并且严辞拒绝。钟会一时间也不敢奈何他们,便将他们关押起来。
魏国文武官员被关的消息很快传开,士兵们不愿叛乱,组织起来攻打钟会。被关押的官员乘机逃出去,和部下一起攻打钟会。
钟会见大批魏军来攻,慌了手脚,问姜维怎么办。姜维要他反击,并带领钟会的亲信迎击魏军。由于寡不敌众,钟会被乱箭射死,姜维也被杀死。
叛乱平定后,魏元帝下诏书表彰夏侯和、羊琇和朱抚,说:“你们坚持气节,反对叛乱,不屈不挠,拒绝钟会的威胁,临危不顾。”“临危不顾”也作“临危不惧”。
临渴掘井
【释义】形容事到临头,才采取应付措施,但为时已晚。
【出处】佚名《黄帝内经•素问》。
春秋时期,鲁国国君鲁昭公性格固执,用人不当,手下没有贤人倾心辅佐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不久,国内大乱,昭公只好出走齐国。
齐景公问:“你年纪很轻,就把国家丢掉,这是什么原因?”昭公回答说:“我年纪很轻,很多人爱护我,但我没有亲近他们,很多人规劝我,我又不会接受,于是弄到最后无人帮助,外面也无人拥护,倒是奉承和对我说假话的人很多。这就好比秋天的蓬草,根茎已经枯萎,枝叶尚且美丽,可是待到秋风一起,自然就连根都被拔起来了。”
齐景公认为昭公能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可以迷途知返,便与晏子商量是否让昭公回去复位。
晏子说:“不会如此,因为凡掉在水里的人,原先是不防备失足的;迷途的人,原先便是不注意路径的。一定要等到掉在水里以后,才会想起应该防备失足;迷失方向之后,才会知道应该注意路径;又犹如面临灾难的人,才急得铸造兵器,等到口渴了,才急着要挖井取水(临渴掘井),虽然这时候用了最快的速度,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临深履薄
【释义】临深:面临深渊;履薄:脚踏薄冰,比喻处境非常艰险,必须十分谨慎小心。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终传》。
东汉开国大臣马援的小女儿马氏,长得特别漂亮、灵秀,十三岁时就被选进宫,后成了明帝的皇后。她生性善良,待人宽厚,行事谨慎,宫中上下都很敬重她。明帝的贾妃生了个儿子,名叫刘炟,马氏把他看作自己的儿子一样尽心抚育。后来刘炟即位,称为章帝。他尊马氏为皇太后,并多次提出要加封她的三个哥哥马寥、马防和马光。
马太后是个顾大局、识大体的人。她清醒地看到,当时许多外戚无功受禄,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她对此很反感,所以婉转地予以拒绝。马廖的儿子马豫,担任步兵校尉,他依仗自己是皇亲国戚,行为放荡不羁。眼看马太后没有给他家带来更大的恩惠,使他沾更多的光,心怀不满,口出怨言。
杨终是马廖的朋友,他见马廖如此放纵儿子,特地写信劝告,说:“本朝初,许多诸侯王因对子弟不加管教,触犯了刑法最终弄得国破人亡。如今您的地位和名望这么尊贵,怎么能面临深渊,脚踏薄冰,而不以他们的结局为诫呢?”
削足适履
【释义】履:鞋子。把脚削去一部分适应鞋子的大小。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春秋时代,楚灵王灭掉蔡国后,派他的弟弟弃疾去管理蔡国的地方,封为蔡公。楚灵王又继续率兵去攻打东方的解国。弃疾不讲情面,心狠手辣,突然回国杀害了楚灵王的两个儿子,因为弃疾还有两个哥哥,所以不敢马上继承王位,就拥立他哥哥的儿子子午做国君。以后,当楚灵王得知这个消息后,就气得上吊身死。后来,弃疾知道灵王已死,又用朝吴的奸计,硬逼子午自杀,自己做国君,历史上称为楚平王。
与此同时,晋国也发生了类似的事件,昏庸的国君晋献公很宠爱美妾骊姬,把她立为夫人,并打算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为太子。骊姬表面上装得很一本正经,背后却使坏主意陷害原来的太子申生。一天,骊姬设计要太子申生去祭奠已死去的亲娘,事后又使人在祭肉中放上毒药,正当晋献公准备吃点祭肉,骊姬又设法阻止,随即当着晋献公的面将祭肉扔给狗吃,狗吃了不一会儿就死了。于是骊姬便号陶大哭,说太子申生是故意要害死国王。并挑拨献公与另外二位世子重耳、夷吾的关系。晋献公听得此话,信以为真,便赐申生自尽。接着又拥兵去捉拿重耳、夷吾,后来重耳、夷吾都逃出了晋国。重耳最终返国做了国君,他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淮南子•说林训》在评述这两年因为听信谗言,以致造成弟弟逼死哥哥、父亲杀死儿子的事件时说:“这种骨肉相残的事,如同把脚削去一块,以适应鞋子尺寸,把脑袋削去一块以适应帽子大小一样愚蠢。”
食不甘味
【释义】比喻心里忧虑不安,或因操劳忙碌,吃东西都不知味道。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一》。
苏秦是战国时赵国一位著名的纵横家。
苏秦起初用离间六国、各个击破的连横策略,去游说秦国的惠文王。他劝说惠文王的奏章先后上了十次,始终没有被采纳,只得离秦回家。后来他又到赵国,有声有色地说服赵王采纳了他合纵的策略。赵王封他为武安君,授予相国印件,还给战车百辆,锦缎千匹,玉壁百双以及大量黄金,叫他带着去游说各国,建立合纵,共同对付强横的秦国。
苏秦先后说服了韩、魏、齐国,又来到楚国游说威王。他首先向威王讲了一番楚国在各方面的有利条件:
“楚国是天下的强国,楚王是天下的贤王。楚国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方圆五千余里,带甲的兵百万之多,战车千乘,粮食足够吃上十年,这些都是当霸王的基础。以楚国这么大的疆域和大王这样的贤明,天下没有人能与之相比,如今楚国打算向西侍奉秦国,那末其他诸侯国也只能跟着向西侍奉秦国了。”
苏秦对秦、楚两国的形势进行了比较,以及分析了楚国应该怎样采取策略:“秦国最害怕的就是楚国。楚国强了,秦国就弱;楚国弱了,秦国就强,双方势不两立。所以为大王的个人利益考虑,还不如与各诸侯国联合起来孤立秦国。如果大王能听我的话,我可以请东西的各诸侯国一年四季向大王进献礼物,各国的美人可以充满大王的后宫,各国的好马可以充实大王的马厩。所以合纵成功能使楚国称王,而连横成功则使秦国称霸。我以为,大王也不会宁愿抛弃霸王的事业而去侍奉人家。”
最后,苏秦从本质上分析秦国说:“秦是虎狼之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是天下人的仇敌。主张连横的都想割诸侯国的土地去孝敬秦国,所以连横成功了,楚国得割地给秦国。这两者的结果,相差有十万八千里。为此,赵王命我来向大王说明这些道理。”
苏秦的一番话,说动了威王的心,他感慨万千地说:
“是啊,我们楚国的西面与秦国接境,秦国一直想侵吞我的土地,秦国是虎狼之国,不可与它亲近。而韩国与魏国又受到秦的挟制,恐怕有人把消息透露给秦国知道,所以不能与它们共谋。我也估量到,如果只是我们楚国来抵挡秦国,未必能取胜。与各大臣商议,他们中没有智足谋多的人,依靠不了他们什么。为此,我一直在床席上睡不安稳,吃东西也吃不出好的味道来,心像悬挂的旗子一样摇晃不定,没有平静的时候。今天听了先生的话,觉得很有道理,我决定参加合纵。”
怨声载道
【释义】埋怨的声音布满街市,形容对统治者强烈不满。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东汉后期,在朝廷内部,外戚和宦官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政治上一蹋糊涂。有一年,汉顺帝下诏,让各地有才能的人都到都城洛阳参加考试,皇帝亲自主持。李固参加了这次考试,发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分析和改革的意见。汉顺帝很欣赏他的才能,让他做了议郎。但是,汉顺帝的奶娘和宦官们却害怕李固为人正直,害怕影响自身的利益,就极力对他加以排斥和迫害。李固被派到边远的四川做县官,对此,李固非常不满。当他走到陕西汉中的时候,一气之下便回到老家南郑,闭门谢客,不去赴任。当时,梁皇后的父亲、大将军梁商请李固出来担任从事中郎,李固想依靠梁家的势力与宦官对抗,于是给梁商写了一封信。
信中写有这样一些内容:“从前汉安帝在内部信任奶妈王圣的女儿伯荣和中常侍樊丰等人,在外部又重用周广、谢恽等人。这帮人接受贿赂,贪污腐化,侵吞公款,巧取豪夺。人们对他们议论纷纷,怨声载道。我希望朝廷能记取教训,杜绝奢侈浪费,注意节省国家开支。”
梁商看了以后,仍像以前一样,没有什么反应。
怨天尤人
【释义】怨恨天命,责怪别人。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宪问》。
有一天,孔子对他的弟子们说:“没有人能够知道我呀!”
学生子贡说道:“为什么没有人知道您呢?”
孔子说:“我不怨恨天,也不怨恨人,努力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了解很多的道理。真正了解我的,大概只有老天爷罢了!”
孔子的这些话,反映了他那种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以及无可奈何的心理。
胜任愉快
【释义】有能力担任某种职务,因而能愉快地胜任。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
司马迁在评论酷吏时说,他们治政虽然严酷惨烈,但也都称职,因为在那个时候,官吏治事就像灭火止沸一样,如果不是用强有力的严酷手段,怎么能够胜任愉快呢?
汉朝著名的酷吏郅都,行为刚毅,直言敢谏,处理政事心狠手辣,毫无余地。
孝景帝时,郅都担任中郎将。一次,他随从皇帝到上林苑去,皇帝有个宠妾贾姬上厕所时,突然,不知从哪里跑出一只野猪冲进了厕所,皇帝怕伤了贾姬,就命郅都去救贾姬,郅都不肯,皇帝没有办法,想要亲自去救,郅都又劝阻皇帝,不要为一个姬妾去冒险,他说:“失去一个姬妾,可以再找一个来,可是皇上即使不爱惜自己性命,也该想想国家、宗庙和太后呀!”孝景帝只好作罢。幸而那野猪自己又跑出来了,没有伤着人。
后来,济南地方不太平,有个姓瞷的大宗族共有300多家,恃强凌弱,横行乡里,官员们无人敢管。孝景帝就派郅都去做太守,郅都一到任,就把瞷氏宗族的首恶斩尽杀绝,其余的人恐惧万状,再也不敢胡作非为。郅都执法苛严无情,连权贵也同样对待。有个临江王刘荣,被押在大牢,他想刻书写信,郅都下令不准任何人给临江王提供刀笔,果然无人敢违,临江王无法向皇帝申辩,最后在狱中自杀身亡。
重蹈覆辙
【释义】“蹈”,踏上;“覆”,翻车;“辙”,车轮压过的痕迹。比喻不吸取以前失败的教训,犯同样的错误。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窦武传》。
东汉初,外戚专权,皇帝常常被搞得有名无实。皇帝为了打击外威的势力,只能依靠身边的宦官。公元159年,汉桓帝与宦官单超等人合谋,将长期专揽朝政的外戚大将军梁冀一伙诛灭。但是,这些宦官和外戚一样,很快也发展成政治集团,权力越来越大。他们勾结党羽,把持朝政,残酷搜刮人民。这样,东汉便由外戚专权变为宦官专权,从而激起人民的强烈反抗,也引起世家豪族以及一些文人的不满。
在此种情况下,有人出来打抱不平,当时司隶校尉李膺等与太学生首领郭泰等结交,反对宦官专权。公元166年,宦官诬告李膺等结党诽谤朝廷,将他们逮捕下狱,受到株连的有数百人,称他们为“党人”。
桓帝皇后的父亲窦武,对宦官专权非常不满。他给桓帝上了一道奏章,痛斥宦官祸国殃民,为李膺等伸冤。窦武在奏章中写道:“今天再不吸取过去宦官专权祸国的教训,再走翻车的老路,恐怕秦二世覆灭的灾难会重新出现,像赵高发动的那种事变,不是早上就是晚上会出现。”这样,桓帝才释放了李膺等人,但将他们终身禁锢,不许做官。
急人之困
【释义】着急地为别人解决困难。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
战国时,魏安厘王的弟弟公子无忌,被封为信陵君,是当时著名的“四公子”之一,门下有食客数千人。魏安厘王二十年,秦昭王在长平打败赵括率领的40万赵军,又进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赵国平原君赵胜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平原君和夫人接二连三地派人送信给魏王和信陵君求救。但是,安厘王非常害怕秦国,下令军队驻扎在边境,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持观望态度。
平原君派出的使者接二连三地赶到魏国都城大梁,责备信陵君说:“我所以和魏国结为姻亲,是因为仰慕您道德高尚,能急人之困,现在邯郸早晚之间就要被迫降秦了,公子您的急人之困表现在哪里呢?而且,纵使您看不起我赵胜,难道您就不怜惜您自己的姐姐吗?”
信陵君千方百计想说服魏王救赵,可魏王怎么也听不进去,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接受了大梁监守夷门的隐士侯赢的建议,请魏王宠爱的如姬从魏王卧室偷出兵符,假托魏王之命,夺得兵权,领兵解了赵国之围,赵国因此才得以保全。
急流勇退
【释义】原意为在急流中果断地回舟退出。比喻人在顺利或得意时,应及时引退,明哲保身。
【出处】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
四年一度的进京赶考又开始了,各地的才子都纷纷准备钱物赴京。
这一天,举子钱若水路经华山,因听说陈抟道长在此山修道,便上山求见,并欲拜陈抟道长为师。
陈抟道长一见钱若水眉清目秀,神采俊逸,不觉心中一阵喜欢,但若提到要拜他为师,他不免仍有些犹豫不定,毕竟他已多年不曾授徒了,于是,陈抟道长说道:“待我明日请来师兄再作决定吧!”
陈抟的师兄是个鹤发童颜、仙风道骨的老道长,他盘坐在榻上,眯着眼睛仔细端详着钱若水。“你资质聪颖,是个适宜做官且能在‘激流中勇退’的人。”过了一会儿,他微睁二目笑着对钱若水说道。
钱若水进京赶考,如愿以偿中了进士,在官场上也很顺利,一直升到枢密使职位,而此时他正是年富力强,官场得意,建功立业的时候,然而他却并没有忘记老道长的话,决心辞官回家,勇流急退。
狭路相逢
【释义】道路狭窄,相遇时不易避开。
【出处】宋•苏轼《艾子杂说》。
古时候,营丘这个地方,有个读书人,学问不高,但喜欢诡辩,常常把无理变成有理。
有一次,他来到艾子家中,说:“艾子,你是个大学问家,你能说说大车的下面和骆驼的脖颈上,为什么总挂个铃子吗?”
艾子回答说:“车子和骆驼的体积都很大,两者如果在夜间狭路相逢,恐怕无法避让,所以挂上铃子,使对方在未相遇时先听到铃声,就可以设法回避。”
营丘人反问道:“宝塔上也挂着铃,难道也是因为夜间走路要设法回避吗?”
艾子回答说:“这当然不是,而是另有原因。许多鸟鹊都喜欢在高处筑巢,粪便撮得到处都是。塔上挂铃,目的是为了惊散鸟雀,不让鸟雀在塔上筑巢,它怎么能跟车子和骆驼之事类比呢?”
营丘人又争辩说:“那么鹞鹰的尾巴上也挂着一个小铃,哪有鸟鹊会去鹞鹰的尾巴上筑巢呢?”
艾子听了哈哈大笑,说:“你这个人的思路太怪,太不合常理了!鹞鹰尾巴上装有小铃,是因为它出去捉鸟雀时,缚在脚上的绳子容易被树枝缠住。尾巴上装了小铃,它的主人便能循声找到它,怎么能说为防止鸟鹊筑巢呢?”
营丘人若有所悟,说:“唔!我懂了!我见到过大出丧,队伍前面的人手中摇着铃,嘴里唱着歌,过去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现在才知道是为了怕被树枝绊住脚,但不知缚在那摇铃人脚上的绳子是皮绳,还是麻绳?”
最后,艾子怎么也忍不住了,他昂起头,带着讥笑的口吻对他说:“你胡扯些什么!那摇铃的人是给死者开路的,因为死者生前喜欢和人瞎争,所以摇摇铃,让那喜欢瞎争的死人开心一点罢了。”
狡兔三窟
【释义】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原来比喻有多处藏身之地,以便逃避灾祸。现在一般用来表示留有余地,具有多种应变能力,带有贬义。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齐国相国孟尝君,以慷慨好施而名闻天下。有一次他的食客冯谖去讨债,孟尝君告诉他看到家里缺什么顺便带些回来。冯谖到薛地后,当着众人的面把债契都烧了,并说这是孟尝君的命令。借债的百姓们感激地呼孟尝君万岁。
冯谖回来后,孟尝君问他债收齐了没有,买些什么回来。冯谖说,他见相国家什么都不缺,就缺一个义字,因此以相国的名义将债契全烧了,把“义”买了回来。孟尝君听了不太高兴,但也无可奈何。
一年后,孟尝君相国的职务被齐王免除,只好回到薛地去,离薛地还有l00多里路,百姓就扶老携幼前来迎接。孟尝君这才看到了冯谖给他买的珍贵的“义”,非常感谢冯援。但冯谖对他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但这仅仅使它免于被猎人打死,被猛兽咬死。如今您只有一个洞穴,还不能垫高枕头、安稳睡觉。”请让我为您再凿两个洞穴吧!”(狡兔有三窟,反得免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凿二窟。)
孟尝君相信冯谖的话,让他到魏国去,在魏王面前说孟尝君的好话。魏王马上派使臣携带许多财物和马车去齐国,聘请孟尝君来魏国当相国。
冯谖又赶在使臣之前回到薛地,告诫孟尝君不要接受聘请。魏国使者如此往返三次,孟尝君还是拒绝接受聘请。齐王得知后,赶紧恢复了孟尝君相国的职位,并向他谢罪。这样,冯谖为他凿成了第二个窟。
之后,冯谖又建议孟尝君向齐王请求赐给自己先王的祭器在薛地建造宗庙供奉。这样一来,齐王就会派兵来保护,使薛地不受他国侵袭。齐王答应了。等宗庙建成,冯谖对孟尝君说:“三窟已成,现在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信口雌黄
【释义】随便乱说,不负责任,妄下断语。雌黄:一种黄赤色矿物,古时用以涂改错别字。
【出处】刘孝标《文选》中的晋•孙盛《晋阳秋》。
魏晋时期,上层社会清谈之风大盛,西晋大臣王衍就是一个出名的清谈家,此人少年时就伶牙俐嘴,他在文学名家山涛府上作客,以清秀的仪表、文雅的谈吐,赢得四座赞赏。山涛却感叹道:
“日后耽误天下的,未必不是此人啊!”
王衍成年后,爱好老子、庄子的学说,善于用老、庄的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义,讲授玄理。讲的时候,他总是身穿宽袍大袖的衣服,手执玉柄麈尾(用鹿的尾毛制成的拂尘),轻声慢语,满嘴都是玄妙空虚的怪话,当义理讲得有错时,又随口改正,毫不在乎。人们因此称他是“口中雌黄”。
王衍做事和说话一样,拿不定主意,无长远眼光。他先把女儿嫁给太子为妃,后来太子遭陷害,他怕受牵累,赶快上表请求离婚;太子冤案昭雪,他因丧失气节被判禁锢终身。西晋皇族争权斗争愈演愈烈,酿成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王衍却在乱中被两位得势王爷看中,官拜尚书令。但他颠三倒四的习性不改,身居要职却不以天下为念,只顾扩张自己的权势。西晋王朝败亡,王衍推卸责任,随口说自己“一向不干预朝政,罪不在我”,结果还是难逃一死,被敌军俘去监禁在民舍内,半夜敌将下令推倒屋墙,把他活埋在瓦砾堆中。
信誓旦旦
【释义】信誓:真诚的誓言。旦旦:诚实的样子。极为诚恳可信的意思。
【出处】春秋•佚名《诗经•卫风•氓》。
春秋时,有位男子爱上一位无比美丽的姑娘。他在向姑娘求婚时,发誓今生今世永远爱她,即使海枯石烂也不会变心。
纯朴善良的姑娘信以为真,答应秋后与他结婚。婚后,妻子对丈夫真心诚意,但是丈夫却变了心,无端虐待她。后来,那男子竟狠心地将她遗弃,她在痛苦中回忆起以往的种种情景,内心无比愤恨,怨恨地控诉说:“当初你说白头到老,现在一回忆起这话就使我怨恨。滔滔的淇水再宽也有个岸,湿湿的洼再阔也有个边。当初我和他一起嬉戏,说说笑笑得多么欢快。当年他信誓旦旦,没想到如今他反复无常把心变。我恨他变心不念旧,只好一刀两断把事情了结!”
有人根据这位女子不幸遭遇,写成了一首诗。这首诗后来被收进了《诗经》,即《卫风•氓》,其中有段写道: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鬼斧神工
【释义】形容一件物品的制作技术高超,巧夺天工,不像是人工创造出来的。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达生》。
梓庆是战国时鲁国一名技艺超群的木匠。他制作的各种木器精巧,看不出有斧凿的痕迹,如自然天成一般。有一次,他用木头削雕成一个鐻。它外形美观,花纹精细,见到它的人一致夸它好;但又都非常惊奇,不相信这是人工做出来的,而像出于鬼神之手。
鲁国的国君见了这个用木头制作的鐻后,也连声喊绝,特地问梓庆说:“你是用法术制作它的吧!”梓庆笑笑说:“我是一个凡人,哪里有什么法术?”国君听他这样说,有点不大相信,又问道:“那你是怎样制作它的?”
梓庆说:“我在制作这只鐻的时候,聚精会神,心中没有丝毫杂念,并不想借此获得什么赏赐、封官等等,而是忘掉名和利,集中心思考虑怎样才能制作好它。这时,连自己四肢的形态都忘了。然后,再到山林去仔细观察,找到完全合用的木材。与此同时,心目中对鐻有一个具体的形象,再加工制作。加工制作时,心里只想着鐻,把所有的心血都凝聚在它上面,没有一点主观成见。经过这样的专心致志和精雕细刻,就能制作出好的。”
修饰边幅
【释义】修饰:整理装饰。边幅:指布帛的边缘。指不讲实际,只注重外表。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东汉时的大将马援,在王莽篡位后被封为汉中太守。后来为了投奔兄长而来到甘肃。这时社会动乱不断,各地纷纷抗拒王莽而独立。蜀郡太守公孙述在益州称帝。甘肃则被隗嚣统治。隗嚣敬重马援的才能。就拜他为绥德将军。并派他前往益州探察公孙述的情况。
马援领命之后,带了几个随从来到了四川。公孙述过去和马援曾同住一个巷门,关系一直很好。马援以为,他到了那里,公孙述一定会像以往那样热情相待,谁想公孙述身居深宫,宫外卫兵几重把守,层层引进,马援好不容易才得以入见。行完拜会礼后,公孙述却又马上让马援去宾馆下榻。他要约定日期,再正式会晤。
到了会晤这天,只见公孙述昂首登上天子的车驾,后又弯腰如磐,郑重地入座。到了宗庙,祭拜完毕后,设盛宴款待百官,不少宾客为这种场面所吸引,都乐意留下。可马援却开导他们说:“眼下胜负未定,公孙先生不是以周公吐哺之精神来吸引迎接有识之士,与他们共图大业,却做些修饰边幅之类的表面文章,就像木偶徒有面目肌肤头发等活人的外形。这样的人哪里能长久地留住天下仁人呢?”
马援回去对隗嚣说:“公孙述只不过是一只妄自尊大的井底之蛙罢了。我看我们不能投靠他,还是专心一意到东面去寻找可依靠的对象。”
隗嚣没有听从马援的忠告,与公孙述后来相继被光武帝刘秀所灭。
待价而沽
【释义】等待有赏识人才的人出来,才为他出力效劳,也比喻某件物品要有个好价钱才肯出售。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子罕》。
孔子从鲁国官位上退下来之后,曾多次游说诸侯国家,但却没有得到重用,所以有时大发牢骚。但他并不灰心,总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的才能,实现他的理想。
一天,他的弟子子贡,以一块美玉为例,问孔子说是把它藏在柜子里,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把它卖掉呢?孔子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卖掉它!卖掉它!我正在等待识货的人出现呢(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成语“待价而沽”即由此而来。
钩心斗角
【释义】原指建筑结构,现比喻各用心机,明争暗斗。
【出处】杜牧《阿房宫赋》。
秦始皇统一六国做了皇帝以后。为了供自己享乐,他开始建造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因为它前殿所在的地方,地名叫做“阿房”,所以当时人称它为“阿房宫”。
阿房宫的规模极大,绵延几百里,从秦始皇做皇帝起开始修建,一直到秦朝灭亡还没有修完。秦朝灭亡以后,阿房宫被项羽一把火烧毁了。
唐朝的诗人杜牧,到长安看到秦朝阿房宫的遗址后,便想象到当年阿房官的宏伟富丽,因此作了一篇《阿房宫赋》,描写阿房宫的壮丽气势,其中有这样几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意思是:阿房宫的长廊回环曲折,房顶的檐牙好像鸟的嘴;层层楼阁凭着地势高低而环抱其间;宫室顶部是牢固而巧妙的钩心结构;檐角高耸,那气势仿佛在与谁争斗。
秋毫无犯
【释义】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不乱拿百姓一点东西。秋毫:鸟兽秋天换的新毛,又细又尖。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淮阳侯韩信原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后来他投奔项梁领导的抗秦起义军,一直默默无闻。改归项羽部下后,多次向项羽献计,都没有被采纳,于是他脱离项羽,投奔汉王刘邦。刘邦派他管理粮饷,同样不重视他。后来在丞相萧何的一再推荐下,刘邦才拜他为大将。
拜将仪式结束后,刘邦问韩信道:
“丞相一再谈起将军,不知将军有什么高见指教?”
韩信谦虚了几句后,反问刘邦道:
“大王自己估计一下,您在勇敢、仁厚和兵力各方面同项王比,哪个更强一些?”
刘邦沉默了好半天,才回答说:
“我各方面都不如他。”
于是,韩信具体地分析了项羽的特点,以及项羽的致命弱点,证明项羽名义上虽然称霸天下,实际上却不得人心,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最后,韩信提出了进兵计划:
“现在大王如能采取和项王相反的办法,任用天下武勇能干的人,有什么地方不能讨平呢?把天下的城池分封给有功的部属,谁还会不心悦诚服呢?我们的军事行动符合将士们打到东方去的愿望,有什么敌人打不败呢?再说,大王进入武关的时候,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还取消了秦朝苛刻的法令,和他们约定的只不过是不许杀人、伤人和盗窃这三条法律罢了。关中的老百姓没有不希望大王在那里做王的。现在大王如果带兵东进,关中地区只要发一道布告,就可以收复了!”
刘邦听韩信这么一说,心中亮堂了许多,认为韩信是一个有智谋的将领,立即同意按他的计划行事,让他统领各路军马攻敌。
秋风过耳
【释义】比喻对某件事漠不关心。
【出处】东汉•越晔《吴越春秋》。
季札是春秋时吴王寿梦的小儿子,贤能懂礼,很受宠爱。寿梦临终前表示,要改变传位给长子的制度,让季札继承王位,但季札表示坚决不受王位。于是寿梦把长子诸樊叫来,要他别忘了自己这一遗命。
寿梦去世后,继位的诸樊与弟弟余祭、余昧一起立下誓约:今后王位不再父子相传,而是兄弟依次相传,最后务必让最小的弟弟季札继位。
果然,诸樊死后余祭继位,余祭死后余昧继位。季札忠心耿耿地辅佐兄长治理朝政,贤名远扬。余昧临死时,按誓约将王位传给季札,但季札无论如何不愿接受,并且真诚地向朝中人说:
“父王离世前,我就表明不受王位。做人要行为正派,品格高尚,荣华富贵对我来说像吹过耳的秋风,我对它漠不关心。”
为了向众人表示自己的决心,季札索性前往自己的封地隐居起来。直到余昧的儿子僚继位后,他才考虑重回朝中,帮助吴王僚治理朝政。
独占鳌头
【释义】鳌头:宫殿门前石阶上巨鳌的浮雕。科举时代,考中第一名的状元要站在鳌头前面。形容在各种竞争中获得第一。
【出处】清•问竹主人、入迷道人《三侠五义》。
宋仁宗时,经包拯提议加试恩科。这加试恩科的文书发到湖广,惊动了湖广武昌府江夏县南安善村的范仲禹。范仲禹虽是个有学问之人,却家道艰难,勉强糊口度日。
一天,范仲禹在文人雅会上听到了加试恩科的消息,回家后便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他对妻子说:“今日与同窗会聚,他们一个个装束行李,准备起程,参加恩科考试,他们都劝我一同去赶考,凭我的才学认为必能独点鳌头,中头名状元。可是我们家如此贫穷,哪有钱支付我进京赶考的费用呢?因此扫兴而归。”
后来,范仲禹在老朋友刘洪义的资助下来到京都赴考,由于包拯当主考官,公正无私,所以考试进行很顺利。范仲禹连考了三场,很是满意。范仲禹趁考毕候榜之际,一家三口同去岳母家万全山。不料因一时找不到岳母家的住宅,范妻白玉莲被威烈侯葛登云抢去,儿子被老虎叼走,范仲禹虽高中状元,却被葛登云家乱棍打疯。经历了一番磨难,后经开封府包公审理,案子方才水落石出。范仲禹照旧金榜题名,夫妻团聚,而葛登云则被包拯用虎头铡处死。
独当一面
【释义】独自担当或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当:承担,担当。
【出处】汉•班固《汉书•张良传》。
汉楚相争时,汉王刘邦趁项羽率领大军攻打齐王田荣的时候采用谋士陈平的计策,率军东进,直捣项羽的根据地彭城(今江苏徐州),并很快攻下了彭城。
项羽得知后,气不打一处来,立马亲率精兵返回救援彭城。结果大败汉军,死伤无数。刘邦逃到下邑(今安徽砀山西)才松了口气。他在休息的时候,气呼呼地对张良说:“这次战败,我军损失惨重,现在士气十分低落,我想只要有人能帮我出这口恶气,打败项羽,我愿意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全拿出来封赏给他们,以此来鼓舞士气,你看怎么样?”
张良听了,回答说:“九江王鲸布,作战非常勇猛。他虽然是楚国的将领,但他一向与项羽有矛盾。拥有一万多人马的大将彭越,不久前刚扯起反楚的大旗。这二支力量,大王可派人去和他们联络,和他们联合起来。
在大王手下的将领中,惟有韩信可独当一面。大王如果将关东的土地封赏给他们三个人,使他们全力帮你进攻项羽,那么项羽是一定可以打败的!”
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派人去和王鲸布、彭越联系,和他们合力进攻项羽。同时,又重用韩信,派他到黄河以北开辟战场,不久又封韩信为齐王。韩信果然不负刘邦的期望,在和项羽的战斗中接连取得了好几次胜利。
这为刘邦取得楚汉战争的最后胜利,建立西汉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独步天下
【释义】超群出众,独一无二,天下第一。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戴良传》。
戴良是东汉初期的读书人,年轻时就勤奋好学,名扬四方。他学识渊博,但性情怪僻,不同常人。有一天,他的朋友谢季孝问他:“老兄,你自以为天下谁可与你相比?”
他昂然答道:“我就像孔子、大禹一样,独步天下,有谁可比!”谢季孝虽了解他的不凡,但总觉得这话似乎说得过了头。
其实,戴良并非空口说大话,他确实怀有远大的志向,他的才学和他在当时拥有的声望,足以使他成就一番事业。可是,他看不惯现实人事,决心超然世外,不问政治,官衙曾多次派人请他去作官,跑了一次又一次,实在把他跑烦了,便索性带着妻子儿女,躲到江夏(今湖北省内)的深山里隐居起来,一直到老死。
亲痛仇快
【释义】亲人痛心,仇人快活。
【出处】汉•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
渔阳属幽州牧朱浮管辖。朱浮是个性情急躁的人,曾向渔阳征收钱粮。彭宠居功自傲,不肯发送,并且口吐怨言。朱浮大怒,写信去骂了他一顿。这样,彭宠对朱浮更怨恨了。
不久,朱浮向光武帝密告,彭宠行为不轨,有反叛之心。于是光武帝召彭宠到京都来。彭宠知道这是朱浮在做小动作,便要求和朱浮同去京都,但光武帝不许。这下彭宠更怀疑并且畏惧起来了。
彭宠的妻子劝他不要去京都,自己宣布独立。彭宠对妻子的话唯命是从,便听从了她的话,拒绝应召入都,并出兵2万余攻打朱浮。
朱浮听说彭宠发兵来攻,写了一封信规劝他。信中说:
“现在国家刚刚太平,文武百官,都在为国家建功立业,而你却发狂地自暴自弃。你应该懂得,凡是做事情,不要使亲人感到痛心,而使仇敌感到高兴。”
彭宠看了这封信后,没有听从朱浮的劝告,仍然发兵去攻朱浮所在的蓟城(今北京西南)。光武帝得知后,赶紧派兵去增援朱浮。但彭宠击退了援军,把朱浮困在蓟城里。后来,朱浮好不容易才逃出蓟城。
彭宠夺得蓟城后,自称燕王,一时间得意洋洋,但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后来,人们把“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引申为成语“亲痛仇快”,用来对自己人做出损害自己人利益的事情表示惋惜、责备和劝告。
哀鸿遍野
【释义】鸿雁找不到栖息之地,没有目的地飞着,悲哀地叫着,形容流离失所的难民呼救的悲惨景象。
【出处】春秋•佚名《诗经•小雅》。
《诗经•小雅》有一篇题为《鸿雁》的诗,其中有两句这样写道: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诗的意思是说: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乱飞,悲哀地叫着。形容流离失所的难民呻吟呼救的凄惨景象。
由于这两句诗,后来人们就把不得安居的难民,叫作“哀鸿”,形容受难的人民太多,几乎到处都有,就说是“哀鸿遍野”或“遍地哀鸿”。
原诗“哀鸣嗷嗷”的“嗷嗷”两字,后来还常常用来形容啼饥叫饿的嘈杂之声,例如,“嗷嗷待哺”就是哭哭嚷嚷地急切盼望给点吃食的意思。
亭亭玉立
【释义】形容人身材细长清秀或花木等挺拔多姿。
【出处】唐•李百药《北齐书•徐子才传》。
高湛是高欢的第九个儿子,是北齐的皇帝,称武成帝,是孝昭帝高演的同母弟弟。此人凶狠毒辣,残酷无情,无恶不作。
高演在世时杀了许多人,黜了废帝高殷。弥留之际,回顾一生,似有悔悟,留下遗诏传位给高湛,并亲笔作书嘱咐高湛要善待自己的儿子高百年,希望他不要学自己的过去。
高湛即位后封高百年为乐陵王,但不久,就忘了哥哥临终前的嘱托,诬陷高百年企图篡权当皇帝,指使身边的人乱棍捶打高百年,让人拖着他在庭院里,一边走一边打,院子里溅得到处是血。高百年快断气时,乞求高湛:“饶我一条命吧,我愿意作你的奴隶!”高湛惨无人道,命人将他杀死,扔到水池里。
对哥哥文宣帝高洋的妻子李氏,高湛同样不放过,他逼迫李氏与自己淫乱,威胁她如果不从,就杀死她的儿子。李氏无奈屈从,不久生下一女婴,李氏气得将女婴溺死。高湛知道后兽性大发,当着李氏的面将她的儿子用刀环活活砸死。李氏见亲生儿子惨遭杀害,大声痛哭。高湛又将李氏打得遍体鳞伤,然后将她送到寺院里当尼姑。
高湛这样惨无人道,整天沉溺于酒色享乐,年纪轻轻的就染上了病,常常恍恍惚惚,身体日渐消瘦,极度虚弱。一次疾病发作,他昏昏沉沉地睡了过去,仿佛看见空中有一个五色物体,稍近一些看,又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妇人,离地数丈高,亭亭而立。一顿饭的功夫,又变成了观音。
高湛急忙召来名医徐之才为他看病。徐之才当时在兖州任刺史。他博学多才,尤其擅长医术。相传武明皇太后生病,召他治病,手到病除,从此他的医术被传得神乎其神,常常被召进宫去治病。徐之才又善于拍马逗乐,很得高湛宠幸。徐之才奉诏进宫,为高湛号过脉,听他叙述症候,便说:“这是色欲过多,大虚所致。”当即开了汤药方,服下一剂,眼前那亭亭玉立的美人已稍稍远去;又服一剂,还原成了五色物体;数剂汤药后,立竿见影,病竟然好了。以后,武成帝每次发病都立即将徐之才召回,用过针药,当时就好。由于高湛的病太严重,身体处于极度虚弱状态,再高明的医术也无法挽救他。
一天,高湛旧病复发,来势汹汹,没等到徐之才赶回京城,便一命呜呼了。
闻一知十
【释义】闻:听到。听到一点,就能推知十点。形容很聪明,能够举一反三。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
子贡,春秋时卫国人,孔子得意弟子,他年轻时在鲁国作生意,由于头脑灵活,很快就成了鲁国有名的富商,而子贡又不像有的读书人那样故作清高,他非常讲究务实。后来他利用自己的财富,积极涉入政坛,在鲁国和卫国都做过大官。
虽然子贡很有才能,孔子却总认为他不如颜回,颜回聪明好学,很有道德修养,从来不对别人乱发脾气,也从来不重犯同样的错误。孔子最欣赏颜回的,是他能安于贫困,生活俭朴,身居狭窄的胡同,每天只要有一碗饭吃,一瓢水喝,他就非常知足了,可惜的是,颜回死得较早,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也没有留下多少不朽的著作。可孔子就是喜欢他,说:“颜回真是个贤人啊!”
有一次,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两个人,哪一个强些。”
子贡知道老师的心思,便答道:“我怎么敢和颜回比呢!颜回能够闻一知十,而我顶多只能闻一知二罢了。”
孔子听不出子贡话中有话,还赞许地点点头,说:“你说得对,你是不如他呀。”
闻雷失箸
【释义】形容惊慌失措,举止异常。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东汉建安三年,刘备被吕布打败,无奈只好去投靠曹操。当时,汉献帝受曹操挟持,对曹操的计议唯听是从,当曹操把刘备引荐给汉献帝时,汉献帝派人查了家谱,知道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还比自己大一辈,便尊他为皇叔,封为左将军。
当时,汉献帝因为曹操弄权,国家大事作不得主,心中一直闷闷不乐。一天,汉献帝给自己的岳丈、车骑将军董承下了一道密诏,要除掉曹操。董承和几个心腹一起商量后,认为刘备很重义气,又是皇叔,可以请他相助。于是,董承把刘备请到家里,给他看了密诏,刘备欣然同意和他们一起想办法诛杀曹操。
刘备知道曹操把自己推荐给汉献帝是故作姿态,内心依然非常嫉恨,便施出韬晦之计,每天在后园种菜,关羽和张飞很不理解,问:“大哥,你为什么不留心天下大事,却种起菜来?”
刘备说:“我难道是种菜的人吗?我是要使曹操感到我胸无大志,解除对我的戒心呀!”
有一天,刘备在后院正忙于种菜时,曹操手下两员大将许褚和张辽突然闯了进来,说丞相有请。刘备心中暗暗吃惊。他硬着头皮,来到相府拜见曹操,曹操毫无表情地说:“刘皇叔,你在家干的好事?”这原是一句模棱两可的话。刘备一听,以为曹操知道了他和董承等密谋的秘密,吓得面如土色,这时,只听曹操又说:“你的菜种得很不错呀?”刘备这才松了一口气。
接着,曹操把刘备请进后园的一座亭子,说:“我看到后园的梅子熟了,想起去年征讨张绣时,路上缺水,我说前面有座梅林,将士们望梅止渴的事,特备了些酒菜,请你来喝酒聊天。”
于是,曹操和刘备边喝边聊,聊着聊着,聊到天下大势和四方豪杰上去了。曹操对刘备说:“你的见识很广,你说说,谁是天下的英雄?”
刘备先后说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刘表、江东孙策等人,曹操都一一否定了。刘备便反问:“那么丞相认为谁是英雄呢?”
曹操举起酒杯,望着刘备说:“当今天下英雄,就是你和我两个罢了!”
刘备听曹操说自己是英雄,吓得魂也出了窍,不由得打了个寒颤,连手里的筷子都落到了地上。他刚想去拾筷,突然,满天乌云的空中,“唿喇喇”一声响雷,慌得他连汤勺都掉到了地上。
在这紧急关头,刘备机灵地借着雷响,拾起筷子和汤勺,说:“这雷响得可怕,把我的筷子和汤勺也震落了(闻雷失箸)。”
刘备就此把曹操瞒了过去。不久,刘备以带兵截击袁术为名,求得了脱身之计。而董承等因为计谋败露,却遭到了杀身之祸。”
闻过则喜
【释义】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而高兴。形容乐于接受批评,希望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
孟子对他的弟子们谈到勇于接受批评的问题时,举出了我国历史上的三个人来:子路、禹和舜。
子路,春秋时鲁国人,姓仰名由,孔子弟子之一,为人诚实,刚直好勇。他很愿意别人指出他的缺点。指出的时候,他不但不生气,而且还很高兴,所以说他“闻过则喜”。(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是古代传说中的夏朝开国君主,曾经治平了洪水的大患。他和尧、舜等同是被人们传颂的古代圣王。他非常虚心,听到别人对他的善言劝告时,往往感激得下拜。(禹闻善言,则拜)
舜,也是传说中的古代圣王,人称“大舜”,禹的帝位就是舜禅让给他的。孟子说,舜比禹要更伟大。他能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与人为善。所谓“善与人同”,就是把成绩优点看作不是个人独有、而是和群众共同的。所谓“舍己从人”,就是舍弃自己的缺点,遵从别人的优点。舜曾在历山耕过田,在河滨烧过窑,又在雷泽捕过鱼。从他做农民、做陶工、做渔夫,直到做天子,所有的长处没有哪样不是向别人学习来的。吸取别人的长处以提高自己,从而更多地为大家做些好事,这就叫做“与人为善”。(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已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闻过则喜”,后来人们也说作“闻过色喜”。“舍己从人”,后来变作放弃自己的主张、听从别人意见的意思;也叫“舍己为人”,是牺牲自己的利益、为别人服务的意思。“与人为善”,后来也有些变了,成了与人和睦相处的意思。
闻鸡起舞
【释义】听到鸡叫就立刻起身锻炼。舞:舞剑。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祖逖传》。
祖逖和刘琨都是晋代著名的将领,两人少年时代就是好朋友,青年时一起去司州(今河南洛阳东北)任主簿。两人志同道合,意气相投,都希望为国家出力,干出一番事业。他们白天一起在衙门里供职,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
由于西晋朝廷内部尔虞我诈、争权夺利,致使国势衰竭,各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作乱,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祖逖和刘琨对此都很为焦虑。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叫声惊醒,便把刘琨踢醒,说:
“你听到鸡叫了吗?”
刘琨侧耳细听了一会,说:
“是啊,是鸡在啼叫。”
祖逖一边起身,一面说:
“这是催促我们快起床锻炼的叫声,还是起床吧!”
他们二人合衣而起,来到院中,面对满天星斗,皎洁的月光,拔出剑来,你来我往,直杀得汗流浃背,天光微露时才回去。以后在收复北方失地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闻所未闻
【释义】指从来没有听到的事。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陆贾列传》。
楚国人陆贾,曾跟随汉高祖刘邦打天下,一年,高祖派陆贾去赐给尉他南越王印绶。尉他原是中原人,久居南越称王。陆贾向他讲了不少道理,规劝尉他早日归顺汉王不然会自取灭亡。
尉他听了陆贾的话,不由得惊慌起来,忙跪下向陆贾谢罪道:“我因久居蛮夷之邦,不懂礼仪。”并问陆贾:“我跟萧何、曹参、韩信相比,哪一个比较贤能?”
陆贾敷衍说:“你似乎比较贤能。”
尉他是井底之蛙,不知世界之大,又问:“我跟汉皇帝比,谁贤能些?”
陆贾说:“汉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秦,诛灭了强楚,替天下人民兴利除害,继承了三皇五帝的事业。中原人多地大,土地肥沃,物产丰盛,政令统一。而你们南越,人不过数十万,地域狭窄,只抵得过汉朝一郡之大,怎能和汉朝相比呢?”尉他听了陆贾的话,顿开茅塞。
尉他对陆贾非常佩服,留他在南越吃住了好几个月。尉他说:“南越无人可以相谈,直到见了你,才让我听到了以前闻所未闻的事情。”
前倨后恭
【释义】先傲慢,后恭敬。倨:傲慢。比喻前后态度相反。多形容势利小人。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
苏秦是战国时洛阳人,从小家中很穷,父母兄弟都在家中务农。苏秦长大后,曾和孙膑、张仪等在一起学习兵法。
苏秦学习了兵法,就想去求个一官半职。他去求见周显王,但周显王左右的人嫌苏秦出身贫贱,瞧不起他,没人替他说好话。
苏秦又到秦国去,向秦惠文王出谋献策,为秦国称霸天下出力,但秦惠文王不愿听他的意见。
就这样,苏秦在秦国住了两年,身上的钱用光了,衣服也破了,只好灰溜溜地回家去。一路上,他穿着草鞋,打着绑腿,挑着行李,面容憔悴,狼狈不堪。到了家里,家里的人都瞧不起他,父母不同他说话,妻子正在织布,见他进来也不下机来迎接,他的嫂嫂也不肯做饭给他吃。
苏秦见家里人对他这样,就决心发愤学习。他坚信,只要自己学识渊博,有了大本事,总有一天会出人头地。
过了一年,苏秦通过悬梁刺股的苦读,熟读了兵书,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情况也了如指掌,就又离开家,到各国去游说。
他首先到了赵国,劝说赵王采纳他的合纵抗秦的主张,赵王同意了苏秦的策略,并且将其封为武安君。赵王还给苏秦一百辆车、一千镒黄金、一百双白璧、一千匹锦,让他到各国去游说,完成他的合纵计划。经过他的鼓动劝说、他的主张得到了韩、魏等六国的赞同,六国结成了抗秦的联盟,还推举苏秦为“合纵长”,一时间六国拜他为相,声名显赫。
苏秦的事业终于取得了成功。他在游说途中,仪仗队浩浩荡荡,非常壮阔。他回家的时候,他的嫂嫂跪在他面前,头都不敢抬起来。苏秦问她说:“你以前那么傲慢,为什么现在又这么恭顺呢?”
他嫂嫂赶紧赔罪,说:“叔叔现在当了大官,谁敢不恭敬啊!”
前车之鉴
【释义】比喻以前的失败,可作为以后的教训。鉴:铜镜。
【出处】汉•班固《汉书•贾谊传》。
贾谊是西汉时洛阳人,从小就有神童之称,18岁时就已远近闻名了。
汉文帝听说贾谊很有才学,就派人把贾谊请到京都担任博士。那时,贾谊才二十岁。
有一次,贾谊上书给汉文帝,讲述治理国家的道理时说:
“秦朝的时候,宦官赵高教导秦始皇的次子胡亥,单教他怎样去处决囚犯,所以胡亥所学习的,不是斩杀犯人,就是怎样灭族。
秦始皇死后,胡亥当上了皇帝。他在即位的第二天就杀人,有人用忠言劝告他,他认为是诽谤;有人向他呈送治国安民的计策,他认为是妖言。他杀起人来,简直就像割草一样。
那么,难道胡亥天生就是这样残暴的吗?不是的。这完全是教导他的人教得不合理,才造成的恶果呀!俗语说:‘不熟悉做官的,只要看看他所办的公事成绩如何,就可以知道了!’
俗语又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看到前面的车子倒下来,后面的车子就应停下来,不应该再往前走。’
秦朝天亡的前车之覆,应该作为我们的后车之鉴呀!”
汉文帝看了上书,认为贾谊讲得很有道理,不久便把贾谊升为大夫。后来,汉文帝继续提拔贾谊,却遭到绛侯周勃等人的反对。于是汉文帝派贾谊出任长沙王太傅,后又调任梁王太傅。贾谊一直郁郁不得志,死时年仅32岁。
前徒倒戈
【释义】前徒:前面的士卒。倒戈:倒转矛头。比喻军队背叛,调转矛头攻击自己人。
【出处】春秋•孔丘《尚书•武成》。
商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位皇帝,他不理朝政,荒淫无度,十分残暴。商朝的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便纷纷起来反抗。商纣王为此制定了许多严刑酷法,以镇压人民的反抗。他还发明一种“炮烙”之刑,行刑时,在一个空心铜柱里烧上火,一直烧得通红,然后把犯人的身体缚在上面,直到烙焦为止。
商纣王的倒行逆施引起了诸侯王们的强烈反抗。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领数万名士卒,向东挺进,讨伐商纣王。一时间,列国诸侯纷纷起兵响应。
周武王顺应人心,各诸侯国兵马迅速会集,浩浩荡荡直接杀向商都城朝歌。大军长驱直入,攻至牧野,距朝歌仅有70里路。周武王在牧野召开了誓师大会,列举商纣王的种种罪行,鼓励将士们同心协力,奋勇杀敌,一举攻克朝歌。
两军交战后,商纣王的先锋部队纷纷倒转矛头,引导周武王的军队,向城内杀去(前徒倒戈)。结果,商军一败涂地。商纣王走投无路,逃到鹿台上,把他所有的珠玉宝器披戴在身上,然后自焚而死。
周武王攻占了朝歌,建立了西周王朝。
前功尽弃
【释义】以前的功劳和努力全部白费。尽:全。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西周策》。
战国后期,秦国的势力最为强大,秦昭王为了称霸天下,派大将白起率兵,先后打败了韩国和魏国。斩杀韩、魏两军的首级达24万颗之多。此后几年,秦军又经常在韩、魏的国土上出现,占领许多城池,夺去无数人的性命,使韩、魏两国百姓不得安宁。
公元前281年,秦昭王又派白起去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有个名叫苏厉的游说之士得知这个消息后,对周赧王说:“如果大梁被秦攻占,周朝就将危险了!”
周赧王是东周的国王。当时周已分裂为东周、西周两个小国。赧王名义上是天子,实则寄居西周,各诸侯国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而对周威胁最大的就是秦国。赧王听苏厉这样说,惊慌不已,忙问他该怎么办。
苏厉献计道:
今天,只有先派人去劝阻秦将白起发兵才行,否则,很难挽回危局。
赧王赶紧向他请教,应该怎样劝说白起。苏厉胸有成竹地说:
“可以派人这样对白起说:您大破韩、魏之师,杀了魏国的大将师武,又在北方夺取了赵国的蔺和离石(均在今山西境内)等地,立下的战功可说够大够多的了。现在您又将经过韩国去攻打魏国,这样有危险。如果一旦攻打失利,那么就会前功尽弃。所以劝您还是称病不出的好。”
白起听了,果然停止了进攻魏国的军事行动。
但白起最后的命运依然不好,因他和秦王、相国范睢的意见不统一,反对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被逼自杀。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释义】不忘记以前的事,以后的事就好办了。表示记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作为今后借鉴。师:榜样。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
春秋末,晋国的卿大夫(国王及诸侯分封的臣属,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智伯,在率领韩、赵、魏三卿灭掉晋卿中行氏之后,向韩、赵、魏三家索取疆土。韩、魏两家因害怕智伯手握兵权,都给了他土地,但赵襄子不肯给予。于是,智伯又会合韩氏和魏氏的军队攻赵。
赵襄子采用大夫张孟谈的计谋,暗中与韩、魏两国联络,说清如果赵国被攻灭,韩、魏两国早晚也要被晋国灭掉。最后,韩、魏与赵的军队秘密联合起来,偷袭智伯的军队,把智伯活捉了。
在这场争斗中,张孟谈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可是事成之后,他却向赵襄子提出辞呈,不再为赵襄子干下去了。
赵襄子觉得很奇怪,问张孟谈为什么要功成身退。张孟谈回答说:
“从前有人说,春秋五个霸主所以能很好地治理天下,那是因为国君都能驾驭臣子,而绝不为臣子所驾驭,如今我作为臣子,名声显达,地位高尊,权力重大,信服的人太多了,所以应该放弃功名,削掉权势。”
赵襄子不高兴地说:
“我听说凡是能辅佐国君的,名声才能显达;功劳大的,地位才能高贵;对国家能负责任的,才能委以重任;只要自己忠诚,众人便会信服。先圣所以能安邦定国,就是因为重用人才的缘故。而你今天却要辞职,离我而去,实在是让我感到太失望了!”
张孟谈说:
“大王所说的是成功所必须的东西,而我说的是巩固国家政权的道理。我听说,从前君臣一起打天下,最后取得成功,这是常有的事。但成功之后君臣权力平等,臣子的结局美好,那是没有的。不忘记以前的事,以后的事也就好办了。大王即使不同意我辞离,我也没有力量来帮助您做事了。”
赵襄子见他说到如此程度,知道实在无法挽留,只好忍痛割爱,让他离去。
美如冠玉
【释义】形容男子美貌出众,像冠上的玉一般。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
陈平是秦末汉初的贤士,身材高大魁梧,眉清目秀,非常漂亮,远近闻名。
陈胜起义时,陈平投奔魏王咎,因魏王咎不能采纳他的正确主张,他又去投奔项羽。不久,因受到项羽的无端猜疑,又投奔刘邦。
陈平去见刘邦的那天,刘邦说:“我今天累了,想睡觉。”
陈平说:“我是慕你的大名而来,我的话不能留到明天说。”
刘邦在和陈平交谈过程中,发现陈平很有智谋,能说会道,说理透彻,于是就留在身边做谋士。
将军们见刘邦如此看重陈平,对刘邦说:“他是项羽的逃兵,谁知道他有没有本事,你为什么这样器重他?”
大臣周勃和灌婴也说:“陈平只不过是长相漂亮,外表美得像帽子缀上的玉(美如冠玉),内里却空虚。再说,他刚来不久,不知他的底细,你要多加考察。”
刘邦经过一段时间的亲自考察,发现陈平是个才貌双全的人,更加坚定了对陈平的看法,又多次给他加官。
陈平后来在辅助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六出奇计,使刘邦转危为安,表现了杰出的智慧。刘邦建立汉朝后,他被封为曲逆侯。后来,他为汉王朝的稳定巩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美轮美奂
【释义】形容建筑物高大,宽敞,漂亮。
【出处】汉•戴圣《礼记•檀弓篇》。
晋文子赵武家里新建了一所房屋,房屋宽敞、高大,落成的时候,晋国的大夫们纷纷前往致贺。其中有一位称为张老的,他的贺词是:“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这几句话大意是:好呀,高大啊!好呀,漂亮啊!以后逢到祭祖,就到这里奏乐;逢到丧事,就在这里哭泣;遇到宴集国宾、聚会宗族等活动,也好在这里举行了!
这些话实际上是在讽刺赵武的奢侈和浪费,作为新屋落成的贺词,是很特别的,旁人都不免惊讶。可晋文子却并不生气,还接着祝祷道:“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腰领以从先大夫于九原也!”大意是:我赵武能始终“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也就能保全我的腰和头颈,无灾无难地直到跟祖先同居九原了!古时重罪腰斩,轻罪颈刑,晋文子所谓“全腰领”,就是一生平安、没有灾祸的意思。九原,是当时晋国卿大夫墓地,在今山西绛县北,也写作“九京”。后世的人们就把“九原”当作死人所住的地下,和“九泉”的意思一样。
张老的贺词,可以说是一语双关,既有赞颂,也有褒贬,而晋文子则完全把它作为赞颂词祝祷,因此称为“善颂善祷”。张老贺词中的“美哉轮焉!美哉奂焉!”两句,后来形成了成语“美轮美奂”。
养虎遗患
【释义】比喻纵容敌人,自留后患。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仗着自己的势力强大,对刘邦占领咸阳很不满,于是想率兵攻打刘邦。刘邦因为当时自己的兵力尚薄,而项羽势力很大,不敢应战,只得退到汉中一带。后来刘邦势力逐渐强大,而项羽却一天天孤立,刘邦就派人去劝说项羽,愿意以鸿沟为界,订立和约。项羽明白自己很难再打败刘邦,只得接受刘邦的建议,两人分割土地,鸿沟以西的地区给刘邦,以东的地区给项羽,以后各不侵犯。
谈判成功后,项羽带兵往东去了,刘邦也感到很满足,打算撤兵回到西边去。这时张良和陈平等人却对刘邦说:“现在你已占有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诸侯又归附你。项羽的军队已经很疲劳,如果不趁这个时候消灭他,真是‘养虎自遗患’呀!”刘邦听从了他们的计谋,最后在乌江边垓下这个地方彻底消灭了项羽的主力,项羽最后被逼自杀,刘邦建立了西汉。
差强人意
【释义】差:尚、略。强:振奋。原指还算能振奋人心。后多指尚能使人满意。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吴汉传》。
新莽末年,吴汉逃亡到渔阳,以贩马为业,结交天下豪侠义士,后来投奔刘秀,为偏将军,征发渔阳等郡骑兵,帮助刘秀消灭王朗的割据势力,镇压铜马、重连等部农民起义军,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战功。刘秀当上皇帝后,吴汉被任命为大司马,封广平侯,转战各地,镇压农民起义,并率部攻灭割据益州的公孙述。
吴汉为人诚实可靠,不喜欢夸夸其谈,但做事认真、谨慎,有勇有谋,可成大事。刘秀知道后才有意与他接触。
有一次,刘秀吃了败仗,心里很不是滋味,许多将领也都惶恐不安,不知如何是好,吴汉却在兵营里和士兵们一起磨刀擦枪,鼓舞士兵们的勇气。刘秀听说后,满脸的愁云一扫而光,觉得吴汉颇具大将风度,于是赞叹地说:“吴将军的所作所为还算能振奋人心(差强人意)啊!”
神机妙算
【释义】灵巧的心机已达到神奇的程度,比喻计谋高明。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二十余万大军南下,准备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统一全国。刘备知道自己势单力薄,不能与曹操硬拚,于是派诸葛亮去东吴说服孙权,共同对付曹操。
东吴的大都督周瑜是位名将,但他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总想借机把他除掉。诸葛亮内心早已知道周瑜的心思,可是为了顾全大局,只好与周瑜一起共事。
有一次,诸葛亮接受了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到时交不出十万支箭,就要被斩首。
周瑜暗暗高兴,料定诸葛亮必定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到时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把他除掉。他还暗中吩咐造箭军匠故意拖延时间,不给诸葛亮准备所需要的材料。
但是,诸葛亮胸有成竹,早已算计好了。他私下向大将鲁肃要了二十只快船,每只船上配置三十名士兵;船上都用青布做帐幕,每只船上扎放了一千多个草人。
两天过去了,诸葛亮却没有一点准备,周瑜认为这次诸葛亮必死无疑。不料到了第三天凌晨,诸葛亮趁江面上笼罩着大雾,下令将草船驶近曹军水寨。他和鲁肃一面在船中饮酒,一面命令士兵在船上擂鼓呐喊,装作攻打曹军的样子。
曹操听到江面上鼓声、呐喊声大作,以为敌军一定是趁大雾前来袭取水寨,慌忙命令曹军不要出击,奋力用箭射向对方。霎时间,曹操水陆两军一万多弓箭手一齐朝江中射箭。
天快亮了,等到太阳初开雾散之后,诸葛亮下令各船迅速驶回。这时,二十只船的草人身上已经挂满了箭。远远超过了十万支。他又让各船士兵齐声高喊“谢丞相赠箭”。等曹操明白真相时,诸葛亮的草船已经出了二十多里,无法追赶,曹操后悔不已。
鲁肃把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以后,周瑜大吃一惊,感慨万分地叹道:
“诸葛亮灵巧的心思已达到神奇的程度,我不如他。”
比喻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神仙中人
【释义】对容貌端美、神态飘逸者的称呼。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王恭传》。
王恭是西晋时晋孝武帝的皇后的哥哥,他自以为自己是皇亲国戚,门第高人一等,权势显赫,他曾把当宰相作为自己的目标。
王恭定的目标这样高,他自己在官场中也能严于律己,他的个性刚直,坚守节操是很出名的。
有一次,会稽王司马道子约了一班朝官在府中喝酒,大家边谈边喝,十分尽兴,尚书令谢石已经醉了,竟也唱起了那种小街小巷里流行的歌曲。王恭在旁边听不下去了,站起来,指着谢石的鼻子说:“你身为朝廷的大官,今天在会稽王的府第里竟放肆到唱这种下流歌曲,你的下属会怎么看你,他们将来又会跟你学成什么样子?”
谢石十分难堪,众人面面相觑,大家不欢而散。
王恭还笃信佛教。平时,他的神情气质举止行动都仿效神仙。他的身材高大,相貌端美。一次,大雪飘飘,王恭身披鹤氅裘衣,在白雪皑皑的旷野上,深一脚浅一脚地缓缓前行,身后留下了一串长长的脚印,有一位名士孟昶见了,禁不住赞叹说:“这个人真是神仙中人啊!”
由于王恭为人过于刻板、严肃,不能宽厚待人,人们不乐意与他接近,因此和别人相处不好,导致了他在朝廷的权力之争中陷于困境,招来众人反对,最后被司马道子杀死。
举足轻重
【释义】表示只要举足移动一步,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比喻实力强大,地位十分重要,足以左右整体局势。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窦融传》。
窦融是东汉时的大将军,世代为官。王莽当政时,他任波水将军,后来归降起义军首领刘玄,当巨鹿太守。刘玄失败后他联合酒泉、敦煌等五个郡割据河西,担任河西五郡大将军。
河西这地方民风质朴,窦融施政宽和,境内官民相安,因此财粮丰裕,兵强马壮,附近流亡百姓纷纷来归顺。
汉光武帝刘秀取得政权以后,窦融想归附他,于是派长史刘钧向光武帝上书并献上马匹。刘秀见窦融有归顺之意,非常高兴,封他为凉州牧,赏赐黄金二百斤,颁发一道诏书让刘钧捎回。
在这道诏书中,刘秀赞扬窦融治理河西五郡的政绩以及对窦融的思慕之情,并且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刘秀特地指出,在他与窦融相隔之间,尚有益州的公孙述和天水的隗嚣,他们都想争夺天下。在蜀汉相攻的形势下,窦融的去从对全局起着关键的作用,他要举足移动一步,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
举一反三
【释义】从一件事推知其他很多事情。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述而》。
有一天孔子对弟子们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先生举出一个墙角,学生就应该独立思考,融会贯通,而联想类推到其余的三个墙角,并用其他三个墙角来反证先生指出的一个墙角;如果这样去用心学习和思考,使推理灵活化,那么,老师就用不着再教他们了。
举案齐眉
【释义】把端饭盘子举得和眉毛一般高,形容夫妻互相恩爱。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梁鸿传》。
梁鸿是东汉时的一个穷书生,他知识丰富,人也正派,深受当地人的尊敬。不少富贵人家都想把女儿嫁给他,但都被他拒绝了。
孟光是县里一有钱人家的女儿,已经三十岁了,还没有出嫁。有许多富家子弟前来提亲,孟光都没答应。她父母很焦急,问她想嫁什么样的人,孟光说:
“我要嫁梁鸿那样贤良又有学问的人。”
梁鸿知道以后,觉得这个孟光是个很贤惠而且很有主见的姑娘,是自己理想的伴侣,就托人到孟家提亲,把孟光娶了回去。
孟光刚结婚的时候,穿着新娘的服装,打扮很入时。梁鸿看不惯,一连几天都不理她。到了第八天,孟光脱下新装,取下金银首饰,穿着粗布衣裳,纺纱织布,下厨做饭,操持家务。梁鸿这才高兴起来,主动上前与妻子说话。
梁鸿和孟光结婚以后,先是在霸陵山中隐居,织布种地,读书弹琴,过着清贫而自在的日子。后来他们搬迁到了吴中(今江苏苏州),借了别人的一间屋子住下来。梁鸿天天出去帮别人舂米种地,而孟光则在家操持家务,两人共同劳动,互敬互爱,过着和睦美满的日子。
每天梁鸿下工回到家里时,孟光都已经做好饭菜,放在托盘里,双手端着,举得跟自己的眉毛一样高,恭恭敬敬地送到梁鸿的面前。粱鸿也很有礼貌地双手接过来,然后夫妻一起享用。
洗耳恭听
【释义】虚心听取别人说话。洗耳:洗净耳朵。
【出处】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
传说上古时代的尧帝,听说许由是个隐世的高人,便想把帝位让给他。
于是,他派使者到许由隐居的箕山去请他。使者来到箕山,见了许由,说了尧帝想把帝位让给他的事。许由说:
我根本不想当皇帝,请你回去吧!”
使者走后,许由感到使者的话污染了他清净的耳朵,立刻跑到山下的颍水边去,掬水洗耳。
许由的朋友巢父也隐居在这里,这时正巧牵着一条牛来给它饮水,便问许由在干什么。许由就赶快把消息告诉他,并且说:“我听进了这样不干不净的话,怎么能不赶快洗洗我清白的耳朵呢!”
巢父听了冷笑一声,说道:“哼,谁叫你在外面招摇,造成名声,现在惹出麻烦来了,那完全是你自己招惹的麻烦,还洗什么耳朵!算了吧,别玷污了我小牛的嘴!”
说着,便牵起小牛,径直走向水流的上游去了。
这个故事传说,叫做“箕山洗耳”。晋人皇甫谧把它收集在他所撰写的《高士传》中。不过后来人们所说的“洗耳”却和许由的洗耳含义完全不同。许由是因为不愿意听而洗耳;后来所说的洗耳却是准备领教的意思,一般都叫做“洗耳恭听”。
洛阳纸贵
【释义】形容文章好,流传广。连纸都涨价了。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左思传》。
左思是西晋时有名的文学家,但他小时家里很穷,经常吃不饱饭,再加上人长得丑,他很气馁,不爱说话。
在他出名以前,他曾经花了一年时间写了一篇《齐都赋》,但是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左思并不感到气馁,他坚信自己能够写出流传千古的作品来。于是,他更加努力,打算写一篇《三都赋》。所谓“三都”,指三国时魏国的都城烛城(今河南安阳)、蜀国的都城成都(今四川成都)、吴国的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要为“三都”作赋,是需要有很深的文学功底和很广博的知识的,当时的一般文人都不敢去写这个题目。
左思要写《三都赋》的消息传开以后,洛阳的名士们都嘲笑他不知天高地厚,说:“我们都不敢写,他这个无名小辈倒要逞能。”左思不管别人怎样议论,自己坚持潜心写作。
他为了写好《三都赋》,到处去查阅资料,走访那些了解三都历史掌故的人。他在吃饭和睡觉的时候都在构思,为了捕捉到那些一闪即逝的灵感,他在家里到处都贴上纸条,放上笔墨,偶尔想到一句或一个词,他都马上记下来。就这样,左思花了十年的功夫,终于把《三都赋》写成了。
这时的左思仍然没有名气,他写的《三都赋》也没有马上引起人们的注意。左思就把文章拿去请当时在文学界声望很高的皇甫谧指教,皇甫谧反复推敲后,赞不绝口,并且欢然提笔为《三都赋》作序。文学界的知名人士张载和刘逵在读了《三都赋》后也非常欣赏,还为《三都赋》作了注释。在当时以博学而著称的张华称赞《三都赋》说:“写得好极了!可以和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相媲美!”
有了这么多名家的推荐和赞赏,左思的名声大震,《三都赋》也在洛阳被人们争相传抄。一传十,十传百,整个京城洛阳都轰动了。因为要抄《三都赋)的人太多了,洛阳城里的纸张也供不应求,纸价也涨了许多。
后来,人们就用“洛阳纸贵”来形容作品精妙,广为流传。
济世安民
【释义】济:拯济。拯救时世,使人民生活安定。
【出处】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太宗本纪》。
唐高祖李渊共有四个儿子,秦王李世民是他的二儿子(后来的唐太宗)。在李世民4岁的时候,一天,李渊带他到岐州办事。岐州有个书生拜谒李渊,自我推荐说擅长相术。他观察李渊后说:“您是大贵人啊,而且有贵子!”这时,李世民走到李渊身边,书生一见李世民,立即说:“龙凤的姿态,天子的仪表,年近20岁时,必定能济世安民。”
李渊害怕他的话泄漏出去会招致杀身之祸,正打算杀掉这个书生,书生忽然不知去向,于是就采用济世安民的意思,为太宗起名叫“世民”。
不出所料,李世民辅助李渊建立唐朝。后来他继承帝位,经过“贞观之治”,把中国建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
炼石补天
【释义】源出古代神话。后借指为拯救某种大灾或从事某件大事而立下的功勋。
【出处】汉•刘安等《淮南子•览冥训》。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能够覆盖大地,是因为大地上有四根天柱支撑着它。后来,四根天柱由于风吹日晒,雪打雨淋,日渐风化,渐渐地柱子要撑不住了。于是,天上产生了许多裂缝,雨水从裂缝中不断地往下流,九州大地的不少地方成了一片汪洋;天上的闪电击起了森林大火,不少地方变成了火海;凶猛的兽类肆虐,人类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
于是,人类的始祖女娲决心炼石补天,以拯救她的子孙。她跑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点燃了一堆圣火,烧炼出红、黄、蓝、白、黑五色彩石,用这些五色石来修补天上的裂缝。她又捉来一只很大很大的乌龟,砍下它的四只脚,用来替代已经损坏的天柱。
天上漏下雨水,这是一条黑龙在作祟,女娲便勇斗黑龙。终于把黑龙杀了,杜绝了罪恶的根源。
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天补好了,天柱也牢固了,猛兽被消灭了,九州大地一切都恢复正常,人类便又放心地生活了。
这便是“炼石补天”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它出于古时候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和美好的想象。
迷途知返
【释义】迷失了道路知道回来,比喻知错能改。
【出处】晋•陶渊明《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晋代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家祖上都在朝廷做大官。不幸的是在他12岁时就成了孤儿,跟随叔父长大。但陶渊明很有志气,埋头读书。只是由于家世已经没落,得不到朝廷重视。
陶渊明很穷,又缺乏经营生计的本领。亲友们劝他去做一个小官,他听后心里活动起来,但是没有门路。后来由他叔父引荐,才被任命为彭泽(今属江西)县令。
彭泽离陶渊明家住的紫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不太远。上任后没几天,他就思念起原来的田园生活,产生了辞官归去的念头。这是因为他本性热爱自然,出来当官只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但官场上尔虞我诈违反自己的良心,做了也非常痛苦。于是,他希望等到公田上取得收获后,就收拾行装回家。
不久,陶渊明妹妹在武昌(今湖北鄂城)去世。陶渊明想立刻去吊唁,于是自动辞职。就这样,从秋天到冬天只当了80多天的官,就又回去过田园生活了。
另有记载,陶渊明在担任彭泽令时,接到上司通知,说郡里派一个邮督来彭泽视察工作。那邮督盛气凌人,要陶渊明穿了官服去恭迎。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的俸禄而去向这种乡里小人折腰,于是交出官印,离开彭泽,隐居田园。
陶渊明归隐后,写了一篇名叫《归去来辞》的赋。在这篇赋的序中,他回顾了自己的过去。赋一开始,他就总结了自己走过的生活道路,认识到过去虽然已经不可挽回,但未来的事还来得及弥补。意思是出来当官已经错了,但现在归隐还不算晚。自己确实是迷失了道路,好在迷失的路还不远,现在已经觉悟到今天是正确而昨天是错了,表示迷了路知道回来。
恃才傲物
【释义】自以为才高看不起别人。
【出处】唐•姚思廉《梁书•萧子显传》。
南朝齐武帝的侄子萧子显,共有兄弟16人。齐被梁灭后,萧子显兄弟16人,都在梁朝做官。梁武帝萧衍一向赏识萧子显的才华,又喜爱他超凡脱俗的谈吐举止,常召他来宫里一起谈史论文。梁武帝提倡经术,当时萧子显担任国子博士,就把梁武帝所写的《经义》作为太学的教材,亲自指点一名助教,教十名学生专门学习,为国家培养急需的人才。
萧子显还接受梁武帝的委托考订众家后汉史书,写成《后汉书》l00卷,又撰写了《齐史》60卷。他的非凡才华博得梁武帝的称赞。梁武帝经常设御宴招待萧子显,并时常让萧子显坐在自己身边,以显示对他的器重。于是,萧子显自恃才气非凡,未免目中无人。他担任吏部尚书的时候,执掌任免、选拔官员的大权,有各种档次的应选士人与他见面,可是萧子显对所有热情的举动招呼,一概不予答理,一句话也不同他们说,只是把手上的折扇一挥,就算是见过这人了,表情始终冷峻异常。
萧子显年仅49岁就病死了。在准备安葬的时候,家人请求谥号,梁武帝亲自写了“侍才傲物,宜溢曰骄”的诏书,就是说,谥号“骄”对萧子显一生作了精辟而恰当的评价。
退避三舍
【释义】主动退让,以免冲突。舍:行军时30里为一舍。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禧公二十三年》。
春秋时,晋献公年老,宠爱妃子骊姬。骊姬为了让自己生的儿子能继承王位,就玩弄阴谋,逼死了太子申生。晋献公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也被迫流亡到国外。
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内乱,夷吾回国夺取了君位。他害怕重耳会回来跟他抢夺君位,就也派人追杀重耳。重耳没有办法,只好四处逃亡。
过了不久,重耳逃到了楚国,楚成王非常欣赏重耳的才能,就热情地接待了他。有一次,楚成王在宴席上开玩笑地对重耳说:“公子以后要是回到晋国当上国君,将怎样报答我呢?”
重耳未加思索地说:“大王身边的财宝和美女应有尽有,难道还想什么吗?”
接着,重耳又说:“要是托大王的福,有一天我能够回晋国当上国君,我愿意和贵国发展友好关系。万一两国发生战争,两军相遇的时候,我一定命令晋国军队后退三舍。”
古时候行军,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就是九十里。楚成王听了,哈哈一笑,也没怎么在意。
后来,夷吾死了,重耳果真回到晋国当了国君,他就是晋文公。他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大起来。
后来,晋楚之间真的发生了战争。两军相遇的时候,晋文公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就命令晋国军队后撤九十里。
晋军中有些将领想不通,说:“我们凭什么要退让?晋国大夫狐偃解释说:“国君以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为了报答楚成王,愿意后退九十里,我们不能说话不算数。如果我们说话不算数,我们就理亏了,要是我们退让了,他们还不罢休,那就是他们理亏,我们再跟他们交战也不迟。”
晋国军队退到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在这里与楚军展开大战,结果仍把楚军打得大败。
怒发冲冠
【释义】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气得头发竖起来,冲翻了帽子。冠:帽子。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璧玉。这块宝璧是春秋时楚人卞和发现的,所以称为和氏璧。不料,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图想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玉。
赵王不愿以璧换地,怕其中有诈,可又害怕秦的势力,只好派使者去协商此事。
正在这时,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说他有勇有谋,可以出使。赵王立即召见,并首先问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璧交换15座城池。蔺相如说:
“秦国强,我们赵国弱,这件事不能不答应。”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又不肯把15座城给我,那怎么办?”
“秦王已经许了愿,如赵国不答应,就理亏了;而赵国如果把璧送给秦王,他却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无理。两方面比较一下,宁可答应秦王的要求,让他承担不讲道理的责任。”
就这样,蔺相如带了和氏璧出使秦国。秦王得知他来后,没有按照正式的礼仪在朝廷上接见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一个临时居住的宫室里召见蔺相如。他接过璧后,非常高兴,看了看后,又递给左右大臣和姬妾们传看。
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现在又见他只顾传看和氏璧,根本没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
“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当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迅速后退了几步,在一根大柱子旁边站了下来,他气得双目圆睁,头发直竖,帽子要顶起,激昂地说:
“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璧,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今天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璧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看,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璧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己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
在这进退两难的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璧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羿射九日
【释义】形容为民除害的英雄行为。
【出处】汉•刘安等《淮南子•本经训》。
尧帝时代,天空同时出现十个太阳。一时间天下大旱,万物枯死,河流干涸,百姓无法再生存下去了。
帝尧向天帝祷告,请求援救。天帝就派了后羿来帮助帝尧。后羿带着妻子嫦娥来到了人间,帝尧接见了他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并且要求他立即施展神力,惩治一下胡闹的太阳神。
后羿当即取出天帝所赐的弓箭,走向广场,对准天空十个太阳中的一个,嗖的一箭,射了出去。起初,不见动静,稍隔一会,只见那个太阳猛地爆裂开来,火光乱迸,纷纷散落下一些金色的羽毛来。随即轰然一声,掉下了一团红亮的东西。人们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只硕大无比的金黄色的三足乌鸦,身上还插着后羿的那枝神箭。这是成精的乌鸦变成了太阳来危害人类。
这时后羿又射出了第二支箭,又一个太阳掉了下来。一支一支地射上去,太阳就一个一个地掉下来,人们的欢呼连连不绝,空气立刻转冷,焦旱枯干的灾难,眼看就要解除了。
帝尧当然高兴极了,但是,当他看见天空只剩了一个太阳,而后羿射箭的兴致似乎还没有尽的时候,他急了,赶紧从后羿的箭袋里,把剩余的箭全部抽去,这样,才提醒了后羿,留下了一个太阳。
结草之报
【释义】将草结成绳子搭救恩人,表示感恩报德。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
魏武子是春秋时魏国的大夫,他有个小妾,既美丽漂亮,又聪明贤慧,魏武子对她宠爱无比。
有一年,魏武子患了一场大病,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把儿子魏颗叫到床前,指着哭哭啼啼的宠妾对儿子说:“我最不放心的是她。我死后,你帮她找个合适的人改嫁吧。这样,我九泉之下也可以瞑目了。”
过了几天,魏武子的病好了,仍然和那宠妾相亲相爱,日子一长,魏武子把自己当初说过的改嫁的事忘了。
第二年,魏武子重新病倒,昏睡在床,有一天早晨,他突然睁开眼睛,指着那个小妾,对儿子魏颗说:“我活不长了,让她陪我一起走吧……我死后,你们就让她……殉葬!”
魏武子命归西天后,亲属们按照他的遗言为他办丧事,要让那宠妾为死者殉葬。
魏颗上前阻拦道:“殉葬是父亲临终前昏迷不醒时说的胡话,不足为凭。而父亲生前清醒时曾叮嘱我将她改嫁,现在当然应按照他清醒时说的话去做!”
由于魏颗坚持己见,众亲属奈何不得他。那宠妾最终也保全了性命。
不久,秦国发兵攻打晋国。魏颗奉命率军迎战。秦军主将名叫杜回,是个勇猛无比的大力士,当两军交战时,那杜回突然跳下战车,冲入晋军中横冲直撞,胡乱砍杀,晋军死伤不计其数。
杜回愈战愈勇,发现了在战车上指挥作战的晋军首领魏颗,便大吼一声,举刀朝魏颗扑来。正在危急时刻,忽然身边出现一个老人,手中拿着一根草绳。草绳的另一端结在一块石头上。杜回刚冲到魏颗的战车前,老人将草绳一拉,就把杜回绊倒。魏颗立即跳下车,和士兵一起将杜回生擒活捉。
当魏颗回过头来正准备感谢那位老人时,老人早已不知去向。这天晚上,魏颗做了个梦,梦见那个手拿草绳的老人对他说:“我就是那改嫁女子的父亲,因你救了我女儿的性命,特地来报答你!”
结草衔环
【释义】将草结成绳子,嘴里衔着玉环,表示报恩的意思。
【出处】南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
“结草衔环”这句成语,出自“结草”和“衔环”两则神话传说。“结草”即魏武子的儿子魏颗,在其父死后,没有让其父小妾陪葬,救了她一命。小妾的父亲看到敌军追到战车前,把结在石头上的草绳一拉,绊倒敌将,救了魏颗。
关于“衔环”也有一个传说:后汉人杨宝,九岁时,有一天,在山下看见一只受了伤的小黄雀。这只小黄雀,可能是被猫头鹰之类啄伤了,跌落在一株树下,浑身爬满了蚂蚁,动也不动,看来快要死了。
杨宝很可怜这只小黄雀,便把它救起,带回家去,养在巾箱里,每天采些黄嫩的花蕊来喂它。经过了l00多天的细心抚养,才把它的伤完全养好,这时,小黄雀的羽毛也长得很丰满了,跳跳叫叫,非常活泼。杨宝就放它飞走了。
当天晚上,杨宝梦见一个黄衣童子,口衔四个白玉环,说是送给杨宝的礼物,并且感谢他的救命之恩,祝福他的子孙都像玉环一样纯洁清白,世代幸福。说罢化作一只黄雀飞去了。当杨宝醒来时,家中果然多了四个白玉环。
既往不咎
【释义】既:已经。咎:责备。对已过去的事,不予追究。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八佾》。
春秋时期,有一次,鲁国的君主鲁哀公问孔子的弟子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制作。宰我回答说:“夏朝人用松木,殷代人用柏木,周代人用栗木。栗木的意思是使人民害怕得战战栗栗。”
孔子听了宰我的回答,非常气愤,认为宰我是在污辱时政,对现实社会不满,责备宰我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规劝了,已经过去的事不用再追究了。”
《论语•八佾》的原文为:“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骇人听闻
【释义】使人听了非常吃惊,故意夸大其词。骇:惊吓。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王劭传》。
王劭,字君懋,太原晋阳人。他从小就爱好读书,年青时就因为博闻强记而闻名。当时的一些义人如果遗忘了古书上的内容而一时又无书可查时,就会去请教王劭,王劭都能一一回答,以后有机会查对古书,便发现王劭答的和书上一字不差。隋文帝杨坚看到王劭很有才学,任命他为著作佐郎。
王劭虽然满腹学问,但他却很不老实,老爱用学问耍人,实际上是在玩小把戏阿谀奉承上司。
有一次,隋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他想爬上一座高山,但却爬不上去,后来得到侍从崔彭等人的相助才上得山去。王劭叹后对皇帝说:
“这是一个大吉大利的梦:梦见高山,说明皇上的帝位像高山一样稳固。崔彭好比彭祖(传说中的长寿人物),这是长寿的象征。”隋文帝听了很高兴。
王劭除了拍马屁,还靠故弄玄虚的手法欺骗隋文帝。他经常假托什么囹谶命符散布荒诞的童谣,谎报各种神奇怪异的现象,以此来预卜国家将如何如何兴旺。
例如有一次王劭诡报某地发现神龟,龟腹上有“天下杨兴”四个字。皇后死后,他也胡编乱造,说皇后是“妙善菩萨”转生,她不是死,而是“返真升入仙道”,以此讨得文帝的欢心,保持他的官职。所以《隋书》评价王劭说:王劭喜欢用怪诞不经的语言、粗俗鄙野的文字、不合实际的内容,骇人视听,最终使得大家都看不起他。
骄兵必败
【释义】骄傲的军队必定打败仗。
【出处】汉•班固《汉书•魏相传》。
西汉时,为了平定边境,公元前68年,汉宣帝刘询派侍郎郑吉等,将一批罪犯送到渠犁一带去屯田,就地积聚粮食,以备攻打西北边境的车师国。
到了秋收时,汉军打下车师,匈奴便派骑兵袭击车师。
汉宣帝立刻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如何派兵布阵,攻打匈奴。将军赵充国主张趁匈奴势弱,派兵攻打匈奴右翼,使它不再袭扰西域。丞相魏相不同意派兵出战,他上书进谏说:“近年来,匈奴并没有侵犯我们边境。为了车师而去攻打匈奴,是没有道理的。现在,边境上老百姓的生活很困难,无衣可穿,无粮可吃,怎能轻易兴兵打仗呢?国内连年遭灾,收成不好;郡县许多官吏不称职,风俗、道德也很成问题,儿子杀父亲,妻子杀丈夫的案件经常发生。要想真正安定,应当首先整顿朝政,任用贤能,这才是大事。一定要出兵的话,打了胜仗,也后患无穷。仗着国大人多而对外炫耀武力,就是骄横的军队,军队骄横必定要灭亡。”汉宣帝采纳了魏相的意见,决定不增兵车师以攻打匈奴,只是调动当地一部分军队开到车师附近,等匈奴兵退走后,接郑吉的军队返回渠犁。
骄奢淫逸
【释义】生活放纵奢侈,荒淫无度。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三年》。
宠姬是春秋时卫国国君卫庄公的妃子,深得庄公的喜爱,有一年,宠姬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州吁,庄公对州吁溺爱无比,听之任之。州吁长大后生活放荡,到处惹事生非,专横霸道。庄公对他听之任之,从不严加管教。卫国的大夫石碏劝告庄公说:“我听说,父亲喜爱孩子,应当用道义来教育他,不要让他走上邪路。骄横、奢侈、荒淫、好逸的恶习,都来自邪恶。这些恶习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父母宠爱得太过分了。”卫庄公没有听从石碏的忠告,州吁变得越来越坏。不久庄公病死,太子姬完继位当国君,称卫桓公。第二年春天,州吁杀死了兄长桓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非常残暴,名声很坏,遭到卫国人的强烈反对。他篡位不到一年,石碏联合陈国国君,巧施计谋,把州吁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