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晚年的声望

1298 年(元成宗大德 2 年),元政府决定在上都西北郊的铁幡岭脚下, 开出一条河渠南向通到滦河,宣泄山洪。当时已是忽必烈的孙子铁穆耳继承皇位,称元成宗,元成宗召郭守敬到上都商议规划。郭守敬就去当地察勘了地形,了解了降雨量情况,发现这条河道近山,所经地区的年降雨量虽不多, 却很集中,大雨连日的时候山洪非常凶猛。他认为,纵然河道平时的流量不大,河道本身一定要宽达 50—70 步。可是主管此事的官员目光短浅,舍不得在这上面多花钱,认为郭守敬把雨季流量估计得太大,处理这事过于小心了, 竟把郭守敬所定的宽度削减了 1/3。

河渠开通的下一年,就碰上连日的倾盆大雨,山洪顺河直冲下来,河身狭窄,容纳不下洪水,两岸泛滥成灾,人畜帐幕被漂没了不计其数,汹涌的波涛还差点淹没元成宗铁穆耳在城北较高处龙岗下的行宫。元成宗被迫北迁避水时,想起了郭守敬去年的预言,禁不住慨叹地对周围官员们说:“郭太史真是料事如神啊!可惜没有听从他的话!”。从此以后,郭守敬的声望更加高了,那时他已 69 岁了。

如今,铁幡竿岭下铁幡竿的遗址还在。它是由于山上树立着一根高达数十丈的铁幡竿而得名。根据当地人的传说,铁幡是用来镇洪水的。这只不过是封建社会一种迷信的作法,其实哪里谈得上镇洪水。

1303 年,元成宗下诏,凡是年满 71 岁的官员都可以退休,唯有郭守敬,

因为朝廷还有许多工作都要依靠他,不准他退休。郭守敬那时已 73 岁了。郭守敬一生最后的 20 年中,建树甚为稀少。除了大德初年(1298 年)

建造一座水浑运浑天漏以外,以后就不再有新的成就。元朝的封建统治,到了元成宗铁穆耳时期,局面还能维持。继任的武宗海山与仁宗爱育黎,骄奢淫逸,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也更加残酷。再加上朝政的腐败,以及贵族、地方豪强的种种剥削和掠夺,这一切,导致生产停滞不前,广大劳动人民反抗的情绪高涨,武装起义不断,很快动摇了蒙古族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郭守敬的创造活动自然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可以设想,如果他晚年能够有较好的社会政治条件,可能还会对社会有更大的作为。

1316 年(元仁宗延祐 3 年),为祖国的科学事业辛劳了 60 多年的郭守

敬去世了,享年 86 岁。按照封建社会长期来的风俗,归葬于他的故乡邢台。

墓地在县城之北 30 里的地方。邢台人为了尊崇他,依传统习惯,把他列入“乡贤祠”,以作纪念。

郭守敬继承了祖父的学术家声,并发扬光大,有所创造发明。他的曾孙郭贵,在明朝天顺年间担任过钦天监春官正,参与了大统历的编制。这真可说得上,家学渊源,代有传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