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自由大宪章问世
1215 年 6 月 15 日,星期一的早晨,英格兰泰晤士河 边的拉里密特草原,不时传来有人不安的发出“嘘!嘘!”的声音。许多人未能前来赴约, 大胆来到这里的几个人知道,国王决不会忘记这次奇耻大辱,以后一有机会就会来报复他们。为了神圣的事业,俗界贵族冒着生命危险,要对国王进行一次“兵谏”。他们在这荒芜的草原上为国王准备了一个帐篷和小宝座,这少数几个意志坚定的贵族,在羊皮纸上起草了一个简短的文件,他们的随从和几队披甲戴盔的骑兵站在隐蔽的地方,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武装叛乱反对国王岂非封建时代的滔天罪行吗?但那时,事情却进行得很快。在温泽方向出现了一支小马队。人们逐渐看清是国王、教皇使节、坎特伯雷大主教和几位主教,国王一行不拘礼节地下了马,然后有几个人,可能是大主教,言简意赅地提出了条件。国王立即表示同意。他还希望,英格兰的大法官法庭立即布署有关的安排,这个原始的“贵族纲领”就是“大宪章”的基础,现在还陈列在不列颠博物馆里,批准这一文件的场面是肃穆而又短暂的。
四天之后,自由大宪章诞生了。它逐渐成为英格兰的统治制度和原则的基石,这或许出乎约翰王和贵族的意料之外。
“国家有国家的法律,社会亦有社会的规范,国王必须尊重这法律规范, 倘若国王侵犯了这些权益,人民即无效忠国王的义务,王权亦应交还人民的手中。⋯⋯”
读着这些震耳欲聋的文字,不能不为大宪章所吸引,也不禁要问,这宪章是怎么回事呢?
圣奥吉斯丁曾说:“如缺乏正义感,王国的政治与山贼何异?”如果圣奥吉斯丁生在 13 世纪初期的英国,此话对于英国全民来说,上自将侯下至贩卒,必均视之为千古不易的金科玉律,但其中唯独一人决不作此感想,那就是当时英国的专制君主——大约翰。
诺曼底大公威廉率领军队征服了英伦三岛,那是十一世纪初的事情。英国政治形态历经沧桑,已有了显著的改良迹象,事实上到了 12 世纪中期,除传统上极受歧视的阶级,英国政治所标榜的正义,几乎是以保障每一位公民。然而英国政治的试验期随之来临,12 世纪最后一年,一位新登上英国君主宝座的人,在新世纪才开始的 15 年中,也就是到了公元 1215 年,便把 12 世纪以来一切进步的成果彻底摧毁了。
那是一个身材矮小,脸色阴沉,表情冷酷,反复无常而又刚愎自用的人。他的父亲是亨利二世,他的母亲,阿麦丹的埃丽诺,于 1167 年圣诞夜生下了他,因为和上帝的儿子耶稣同一日降生,他博得了父王过份的娇惯和溺爱。
这位未来的英王,自幼即缺乏理想君主必备的两种资质——自制与守份。他犹豫不定,随着多变的心情变换无常,往往连他自己都无法预知下一刻会想到什么,作些什么。如此瞬息即变的性格,怎能给予环绕他周围的权臣、侍从们安全和信赖的感受呢?
或许导致大约翰日后贪得无厌的个性绝大部分是来自一件事情的影响: 他的父亲在生约翰之前,已年老体迈,认为自己不可能再生养儿子,就提早在他生前把所有的大部分土地、财富平均分给五个儿子。没想到竟然又生了第六个孩子,此时已无地可分封。正因为如此,约翰自小便被家人称为“无地王约翰”。几个王兄都有自己的财产,唯独自己一无所有,这种从小就根
深蒂固的意识,使他成为一个多疑善妒、贪得无厌的人。所以直至他登上英国王位,拥有富霸全境的财势时,每每怀疑周围的人。他总觉得别人在谋划他的财产、地位,即使他的手足兄弟、随侍身畔的人,也无法得到他的信赖。
约翰部分时间是在他大哥家长大的,目的是他学成一个骑士,部分时间是在他父亲的首席政法官那夫·格兰维尔家长大的,据说是为了学习管理政府事务的本领,由于他没有疆土,亨利二世企图改变这种情况,结果往往是驱使他的一个或几个儿子走向叛乱。理查德在 1184 年拒绝交出阿奎丹,导致约翰和他的这位哥哥发生了第一次武装冲突。大家可以想象得出约翰的失败是情理中的事情。于是老国王就为约翰重新做了安排。1185 年,他派遣约翰去统治爱尔兰。虽然父亲以前并未将爱尔兰赏赐给诸位王兄,而约翰却以彻底失败而告终。约翰和他的随从中同样轻浮的年轻人都是“阿斗”。他们很快就脱离了当地的爱兰尔人和那些盎格鲁——诺曼征服者。那些征服者正在为自己瓜分领地。1185 年 10 月,约翰爬了回来,把他自己的失败怪罪别人。虽然他的深情的父王为他做了这一切,而约翰却丝毫也不感恩。到 1189 年, 老国王已经是筋疲力竭,奄奄一息了,约翰却卑鄙无情地出卖了他,给父亲最后的日子带来了绝望与失败。中国有一句古话:“养不教,父之过”,无论怎样掩饰他们的教导无方,亨利二世包庇、宽容的幼子——大约翰日后的作为,确使他难脱教养失败的责任。
他的哥哥狮子王理查德一世在世时也常不知不觉地迁就、溺爱他。约翰有那么多令人不快的缺点,但同时也具备让人难以抗拒的魅力,这种迷人的特质蒙蔽了他的父王、兄长等许多人。当理查德在十字军东征时,为了使约翰安定下来,给了他大量的地产,包括日耳曼的莫尔坦郡、英格兰加斯特的称号,英格兰六个郡的收入,以及洛洛斯特伯爵的女继承人。然而这还不能使约翰满足,贪婪的约翰时刻准备着,等待着。只要理查德一旦远离,约翰就开始策划推翻由理查德安置在负责政府管理岗位上的威廉·朗香。在西西里的理查德得悉这个阴谋后,急忙派鲁即大主教沃尔特回国接管权力,挫败了这起阴谋。
约翰开始和法兰西国王菲利普共谋不轨了。他们刚刚进入实质性讨论, 就听到理查德在日耳曼当了俘虏的消息。约翰前往巴黎,向菲利普致意,以求得到法兰西的支持,而后到英格兰去挑动叛乱,同时菲利普进军诺曼底。他们俩几乎说服了日耳曼皇帝以十万磅把理查德卖给他们。他们要把即将引渡而来的理查德置于死地。叛乱进行得很糟糕。1194 年,理查德被释放回国。约翰被迫请求饶恕,理查德仍然没有汲取他父亲的教训,反而饶恕了约翰。“不要害怕,约翰,你是个孩子,你交结了坏伙伴,正是他们把你引上了歧途,他们必须受到惩罚。”(这个“孩子”当时已经 27 岁了)。从那以后的五年期间,约翰就呆在他哥哥的庇护下,他表现得很好,因而这位狮子王在弥留之际的 1199 年 4 月指定约翰为他的继承人。
“无地王约翰”有了广大的土地,他有了更宽阔的舞台。
约翰自幼就是个性格复杂矛盾的孩子。有时仿佛很精明能干,很有天份, 有时却会做些莫名其妙的怪事:说他自私、吝啬,但他却偶尔表现得颇为慷慨。大致说来,他还具有猜疑、卑劣、好色等平时为其魅力掩盖的个性。一旦恶性发作,立刻暴露出他那狂暴、疯颠的真面目。
不过虽然缺乏责任感,更不会受制于良心,约翰的法律知识却使其统治英国之后,充分发挥了行政上的才能,他为自己编制了一套司法体系,高踞
全国之上,自任最高模范司法官,总揽大权。他热衷于作出生杀予夺的叛决, 甚至日常法庭事务他也密切关注。
约翰贪求的个性使他的行政才能全发挥在如何敛征上。为了削弱诸侯的财富,增厚自己,他不但在可能的范围内限制诸侯的财产的数量,加重一般的税捐与罚金之外,更以准备对法战争为借口,横征暴敛,把诸侯的金银财宝全部掏空,以充实自己的钱袋子。
亨利一世时代曾有“军役代金”的税法。因为国王主要以本身的名义作战时,诸侯必须提供军队支援,当时诸侯没有多少兵力,只好缴纳“军役代金”,雇佣外国佣兵来代替。还有一种援助金,是在国王发生了特殊的紧急大事,需要征收时才征赋的。约翰以前的诸王,很少征用此种税赋。但是约翰在位时,这两种税法恰恰成为他滥征诸侯金银的法宝,并经常化了。
不只对贵族要征收“军役代金”,甚至连商人、市民、凡拥有动产及不动产的人也都必须课以这两种赋税金,而国王所得到的还不止这些。
理查德指定约翰为继承人,他的愿望在英格兰和诺曼底受到了尊重,而在英国的属地安茹、曼恩和都兰却相反。在那里,当地的贵族们选约翰的 12 岁的外甥——亚瑟为他们的君主,约翰花了巨额财富才劝说法王菲利普放弃了支持亚瑟的立场。到了 1200 年 5 月,约翰就驱逐了亚瑟,使自己变成了全部安茹领土的君主。那年年末,他把他和格洛斯特的伊莎贝拉的婚约废除了, 而娶了昂古莱姆的伊莎贝拉,她所继承的地产可以帮助约翰把他们的帝国的南北两部分联成一片。而这样一件看起来非常明智的婚约,却导致了这样的后果——造成了诺曼底没收到国王手中,再将大部分土地以税金的名义接收过来。除此之外,还巧立名目向人民榷取许多不法的税金。国王为了要达到征收税金的目的,雇用一些专门征收税金的人员。因为征税人员拥有司法权, 为了讨好约翰便绞尽脑汁编排名目收税。除了对人民课以不法税金外,还随便告发人民,再叫人民以高价买“赎身券”。罚金与人民的犯罪程度,竟毫无关联。
在这种情况下,哪有什么正义可言。五年后,约翰王又规定如果人们无法缴纳税金,就会被关入监牢,不管好人或坏人,不经审判,直接关进牢里。欲壑难填,国王疯狂地攫取着,人民的财产、生命及自由失去了保障,贵族和平民都生活在恐怖的阴影中。没有一个历史学家记载到底为什么贵族们能长久忍耐国王的专横无道。伊莎贝拉本来已和卢西格南订了婚,后乾因突然丧失了自己的新娘提出了抗议,他不能从约翰王那里得到公平的处理,就申诉到法王菲利普那里。约翰王拒绝回答菲利普的质问,波兰西国王菲利普就在 1202 年 4 月宣布,没收约翰王在欧洲大陆上的全部封地以示惩罚。
约翰王对这个惩罚的反抗比预期的还要强烈。他以惊人的速度俘虏了不列塔尼的亚瑟以及另外几个叛乱首领,包括卢西格南。亚瑟消失在约翰王的监狱里,再也没有出现。关于亚瑟命运的传说,在诺曼底和安茹不胫而走。怀疑和恐惧增长了。人们不再相信约翰王,人心向背,约翰王处于孤立的境界。1203 年 12 月,约翰王放弃了他在法国的图谋,渡海返回英格兰,留下他的那些看守城堡的人们去达成双方能够接受的协议。1205 年春天,他在诺曼底和安茹的最后几个城堡陷落了,普瓦图也危在旦夕,屡败屡战,屡战屡败,这些对外战争上的失败,使得约翰王赢得了一个新绰号:“软剑”。
创业难,守业更难。昏馈的国王,势必把王国弄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 国家混乱不已。约翰王继位不过三年,便丧失了三分之二的英属法国领地。
再过三年,英国本土之外的领地除了英法海峡中的几个岛屿,普阿图地方残留的部分,还有母亲自外祖父处继承而遗留给他的阿基地尼亚地方之外,可说是片土无存。刚有土地的约翰,不久复得了另一个更适合他的称号:“失地王约翰”。
约翰王失去海外领地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他与法兰西王菲力普·奥古斯都抗衡的失败,而且不是一次。菲力普·奥古斯都当时野心勃勃,欲使法国国土全部归于他的王权之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所以他一心想 把英国势力赶出欧洲大陆。法王菲力普犀利的宝剑一次次地击退了约翰王的“软剑”。
约翰王是不肯服输的,他不肯去衡量自己的真正能力。与法国交战失利后,竟又将攻击目标转向拥有欧州最高权力的教皇英诺坎第斯三世,殊不知这位对手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教皇之一。这次纠纷,源起于决定坎特布里大主教的继承人选。
原任大主教哈伯特·华德在约翰还是个王子时负责照顾他,故而约翰与坎特布里大主教关系不比寻常。华德去世后,坎特布里年轻的修道士们,趁约翰王尚未指定候补人时,抢先选出一位同僚,并送他到罗马教皇那里认可。与此同时,为避免触怒多疑的国王,他们公开声明支持国王遴选诸日力主教, 并主动向教皇申请对此人的认可,却遭到教皇的拒绝。于是坎特布里大主教继任人一时僵持不决。最后,在教皇、修道士代表和参事会的讨论下,终于任命史提芬·朗格东为继任大主教。他当时正驻罗马,任教会参事,是那时最负盛名的神学家。
约翰接到这个消息,异常愤怒,立刻派兵到坎特布里,将修道士们全部驱逐出境。他声言决不能承认由一个陌生人担任坎特布里大主教。他大叫: “国王的神圣权利被剥夺了!”他提出既然教皇拒绝认可国王所提的人选, 教皇也就没有权利要求修道士们重选教皇指定的候选者。英诺坎第斯三世试图说服约翰,但一年期限已过,约翰仍拒绝史提芬·朗格东到任。教皇忍无可忍,断然决定开除约翰教籍。对英格兰,威尔士发布了教堂全部礼拜活动停止的禁令,一直延续了六年。约翰对这个禁令的反应是没收教会的财产。直到三年后,他由于贵族的叛乱,发觉作为一个被革除教籍的国王是特别容易受到叛乱和入侵者的攻击时,他才决定与教会和好,同意把英格兰作为采邑,取得教皇对他后来斗争给予支持和保证。
同教皇和解后,约翰便着手恢复失去的土地,以使头顶的王冠重新焕发光芒。
1206 年远征普瓦图的结果,约翰感到再也不能这样继续惨败下去,同时也感到,要想直接对付法王,需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其后的八年间,约翰把全部精力投在了备战上,而战争是需要巨额钱财的。于是,新兵服役在 1154
—1199 年的 45 年间增加了 11 倍,而到 1215 年的 16 年间又增加了 11 倍。
新制定的对租金和动产的税收,增到了惊人的数额。在 1207 年,征税的税率
按十三分之一计,就收入 6 万英磅——是英国 12 世纪王室全部年收入的两倍。森林法、河流法也抓紧制订,凡有利可图的地方都不放过。国王比过去施加了更大的压力——而这一切都发生在那个经济与社会不稳定的时期。当时的物价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在上涨。很多的家庭和宗教团体都深深陷入经济困难境地,民怨沸腾,老百姓纷纷遣责国王,不能理解当时的财经状况。
此时,一切取决于对菲利普实施两路进攻的结局。这次进攻于 1214 年发
动。起初,一切都是按事先“伟大”的计划进行的,一切进展顺利,但是不久在 1214 年 7 月,法王菲利普取得了布之内斯战役决定性的胜利,约翰王惨遭失败。当这个消息传到英格兰的时候,不满变成了叛乱。因为约翰王的赌博行为,只有战争的胜利,才能博得人们对他已往穷兵黩武政策的谅解,结果却是惨败。人们心理上无法承受对约翰王的不满情绪,化为叛乱是自然而然的。
在这段时间,法国多数贵族对约翰王的信赖渐渐失去了,甚而转成了深恶痛绝。连约翰王的心腹诸侯们都相继叛离,并非为了约翰王与教皇敌对被开除教籍,而是约翰王对贵族们的态度越来越不节制。1205 年,与法国作战失利时,约翰王本应笼络诸侯们的人心,以鼓舞大家的斗志,并化解因战败蒙在人们心上的阴影,可是却痛斥诸侯:“当危难临头,竟无一贵族前来护我!”不仅口口声声责难诸侯,约翰王还把战败的责任全推在诸侯们身上, 让心腹之人也心寒。何况国王的权力已迅速扩张,凌越在诸侯之上,对诸侯们的利益,进行无休止的侵犯。大家觉得约翰王非但不会带来好处,反而老是向大家伸手,令人厌恶,不得不起而诛之。
而当罗马教皇对英国国王个人及整个英国的人民提出圣务停止往来的通告时,对一个有着四百年以上历史、清教徒的传统继承者的英国人来说,一个国家的国民被开除教籍,在一个贪婪暴虐的被开除教籍的国王统治下,内心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在约翰王时代,人们受到了连精神支柱都失去了的这个打击后,环顾自己陷入的悲惨世界,也开始抗争了。1212 年,约翰王为了要讨伐威尔士人,准备召集军队,但他却听到诸侯们也正在计划发动战争对抗他。突然间,他满心恐惧,丧失了战斗意志,将军队解散。韦克菲尔特的一位隐士趁机到处宣传,并预言说“国王将在基督升天纪念日那天死亡。”隐士因而被捕,但却再也没有办法阻止流言传播了。
第二年,罗马教皇宣布约翰王退位,这时法国国王自愿为教皇讨伐英国。于是在法国北部港口集合军队准备出发,尽管英国诸侯和民众齐心准备抗击入侵,约翰王此时已是惊弓之鸟,他不召集诸侯,立刻向教皇表示了悔意, 接受了教皇全部命令,才解除了法国的威胁。
但是,屈服的约翰王,没有想到诸侯们萌生了打倒独裁政权,结束这 10 多年来的噩梦的念头,当时诸侯中的挑头者是北部诸侯。英国为了和法国交战,命令诸侯在普茨茅斯港口会合,但北部诸侯拒绝执行命令。第二年,为了维持军费,约翰下令征“军役代金”,北部诸侯表示难以从命。
一年后,约翰王准备了八年的战争又一次失败,军队从法国狼狈撤回, 他军队中的士兵,在诸侯的鼓舞下从军中逃跑。同时东部诸侯,乘国君的权力减弱,趁机与北部诸侯联合。他们发誓:如果国王不归还他们“本来所拥有的、传统赋予的”各种权利的话,他们便要废止对国王服从的义务。这个时候的约翰王虽然已经无法用武力对付诸侯了,但他还是以强硬的态度拒绝了他们的请求。1215 年春天,东部及北部的诸侯集合军队朝伦敦进军,西部的贵族也表示支持,伦敦的市长和市民都打开城门迎接他们。这时的约翰王感到自己完全孤立了,面临王权被夺去,性命不能保证的威协,只好向诸侯做出让步。
大宪章文件的大意是:任何人若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同意,即使是国王, 也不能随便变更或违反法律及传统的权限,如果有违反的情形必须受到武力的制裁。接着又说明,在王国内,无论男女,都应在法律上享有基本保障的
权利,没有经法庭公正裁判,任何人都不能被处分,而刑罚也应依犯罪的轻重来判定,未得诸侯同意不得召开会议,国王不经诸侯会议同意不许课收新税⋯⋯”人们渴求着寻回被剥夺了的自由和权利。
面对着大宪章,约翰王一百个不愿意,而他还有什么办法呢?他只好发誓:“现在,我以我的名义,同时也以今后所有的英国国王的名义,宣告对我的子民所赋予的一切权利。如以下所述,我要使他们及他们的子孙,受到我和我继承者们的保障,特此宣言。”约翰王签署并承认了大宪章。
风烛残年的约翰王,仍有好斗的精神和力量。对此,他的敌友,莫不感到震惊。然而他却患上了痢疾,不久,于 1216 年 10 月 18 日一命乌呼了。莎士比亚勾画了他临终的痛苦:
你们也没有一个人肯去叫冬天来, 把他冰冷的手指探进我的喉中, 我只恳求一些寒冷的安慰;
你们却这样吝啬无情, 连这一点也拒绝了我。
约翰王去世了,大宪章却保存了下来。在后来的一百年里。 它重新颁布了三十八次,但实质性的内容没有改变。
如果我们撇开宪章中华丽的辞藻,研究一下文件的实质,便会发现,它只是心怀不满而坚持特权的贵族和诸侯们强迫国王补偿损失的产物。宪章从头至尾给人一种暗示:这文件是法律,它的国王之上,连国王也不得违反。大宪章的伟大成就,是它在普通的宪章中体现并重申了一项崇高的法律,为民主奠定了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