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王期的兴衰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继夏、商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孔子曾经说过:“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充满向往和憧憬之情。周礼中所提倡的“贵贱有等”、“长幼有序”、“朝廷有位”、“男女有别”和“贫富轻重皆有称”等都是儒家所称颂的。后来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封建社会 2000 年来统治人民的绳索,可见西周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商邦是个大邦,周邦是个小邦,周邦能推翻商朝,其中历经文王、武王、周公的治国与征战。周朝建立后经 34 朝统治了 80O 余年,其典章制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的宗法制与分封制向来被称为周统治的两大柱石,后世王朝的建立或多或少地都借鉴于此。

周族是祖国大地上与夏、商同样古老的部落,其先祖后稷曾任尧的农官, 协助大禹治水,周的明确世系就从这里开始。后稷原名弃,这个奇怪的名字拥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弃的母亲叫姜嫄,是羌族的女子。有一天,姜嫄和伙伴们去野外游玩,在路上看到一个巨大的脚印,好奇的姜嫄想和巨人比比脚, 把脚放进脚印中。奇怪的事发生了,肚子格登一动,姜怀孕了。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孩子出生了,可这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这会带来灾祸的。姜嫄把小孩丢进成群牛马经过的隘道中,想让牛马把他踩死, 可没有一头牲畜踏他一脚,姜嫄一看急了,又把他丢入深山密林,通常没有人迹的山林中却出现了许多人。姜嫄又把他丢入结冻的河里,想把他冻死, 却飞来许多小鸟,用暖和的翅膀遮住他为他御寒。姜嫄实在没有办法,干脆把他抱回来,想把他抚养成人,看看他到底有何神异。这就是“弃”名的由来。

弃在小时候就跟别人不一样,当别的小孩追逐嬉闹的时候,他却挖地, 松土,在地里种上麻、豆之类的。养成了种植庄稼的习惯而且喜欢钻研,有了很深的学问。好才的尧任命他为农官,使全国都有了很好的收成。在舜时被封为有邰氏,封地在姬水附近,所以又叫姬氏。古时主要作物为黍、稷, 故被尊为“后稷”。

后稷死后,儿子“不空”继承父亲的衣钵。古字“不”为“丕”即大的意思,空为“窟”的古字。看来“不空”时候,姬氏是住在深挖的土洞中, 这时正值夏太康统治时期。姬氏因“后稷”也为农官。但不知什么原因,世代以种植业为主的姬部落却转为放牧部落,这种农业状况一直延续到不空的孙子公刘的时候。

姬部落游牧到戎狄地区,公刘身处戎狄地区却不对畜牧感兴趣,一心想着先祖后稷的传统,公刘在农业方面确有天赋,带领部民逐渐改种庄稼,并且有了很好的收成,使姬氏部落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豳地是一个十分有利于种植庄稼的地方,公刘因而率领本部人民征服豳地定居下来,开始艰苦的创业过程。豳地得到开辟,姬部落逐渐繁荣起来了,而且吸引了不少外族部落,姬部落得到充实。在《诗经·大雅》中有很多关于公刘的颂歌。

公刘的第十世传人古公檀父在姬氏的发展中起了重大作用。他更加重视发展农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且在部落中建立了很高的威信。邻近地区的戎狄部落比姬氏部落落后,处于游牧状态,富庶的姬氏部落成为他们掠夺的对象。戎狄崇尚掠夺,经常掠夺姬氏部落的牲畜和人口。戎狄中的熏育部落还发动了对豳的大规模进攻,想把姬氏部落变为他们的牧奴。心地善良的

古公恐怕战争的损害要比避开逃离要大,带领一部分部民渡过漆水、沮水, 越过梁山(陕西境内),到达岐山定居下来。

岐山南面的周原是一个土地肥沃的地方,姬氏部落在此又得到进一步的繁荣,因而被称为“周人”——定居在周原上的人们。

古公还是一个处理政事的能手,周人在他的领导下,建立城池和宗庙, 设置了司徒、司空、司马、司寇等官吏,建立了国家,开始了周王朝的建设。因此,后世的周武王称古公檀父为太王。

古公的和善教育了儿子方伯、虞仲和季历,兄弟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但缺少治理国家的雄才伟略。檀父只有把希望放在孙子辈上了。季历的妻子非常贤惠,又是周人的同盟姜姓部落的女子,很得古公的喜爱。姜氏在生孩子的时候,恰好飞来一只红羽毛的鸟,嘴里叨着一块写满红字的绢帛停留在产妇的房屋上。字的大意是:“只有小心谨慎,才能保证事业成功。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千秋万代昌盛。”古公檀父看到这一切,心里十分高兴,认为使周族昌盛的人终于出现了,因而给小孩取名“昌”。古公檀父想把王位传给姬昌,可这与惯例不合。按惯例王位应当在太伯系里传递,或由太伯、虞仲、季历三兄弟相传再传位给姬昌,这就得延误周族的昌盛。太伯、虞仲十分乖觉,看到父亲十分为难,于是两兄弟假为古公采药的名义逃到荆蛮地区。

古公死后,传位给季历。季历逐渐和商结好,还亲自到朝歌去觐见武乙, 得到武乙的赏赐。季历在军事方面很有才能,在商朝的支持下反击戎狄,洗雪长期的凌辱。武乙 35 年,征伐鬼方;一举击破 12 个部落,获得大片土地

和大量奴隶,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文丁 4 年攻伐余无之戎,又大获全胜,

被文丁封为牧师,管理商朝的畜牧业。文丁 7 年,攻伐翳徒之戎,杀其三大臣。通过一系列战争,解除戎狄对周的威胁,保证了周王国边境的安全,疆域得到进一步的扩大。随着一系列的胜利,引起文丁的猜忌,找借口把季历杀死。这样就埋下了商周仇恨的种子。季历死后,传位给姬昌,即周文王。文王在即位的第二年就发动了对商的讨伐,结果被打得大败。这一仗把他打得清醒了,他认识到周邦的力量与商邦的力量还有着一定的差距。只有大力发展国力,等待时机才能报得了杀父之仇。文王表面上作出绝对服从商统治的姿态,暗地里却寻找贤士,发展国力,发誓要灭商为父报仇。

周人的首领从来就有招纳贤才的传统。古公檀曾经说过:“只有把才能出众的人请到周国来,我们才能变得强盛。”古公死后,周逐渐形成了“委人以贤不以亲”的传统。

文王表面上臣服商王,暗地里却无时不在作准备。遵循后稷遗训,大力发展农业,努力增殖人口,多方拉拢诸侯,以古公为榜样广求天下贤才。文王思贤如渴,很受当时名士的爱戴,太颠、闳天、散宜生、南宫适都投奔文王,千里之外的狐竹国的伯夷、叔齐也投奔文王。

文王励精图治,国力逐渐强盛,在西方诸侯中具有崇高的威望,很多争讼不去找商王而来告文王。如虞芮之讼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据说当时的虞国(今山西平陆县境内)和芮国(今山西芮城境内)为了争夺边界上的土地, 经常兵戎相见,后慕名向文王求助。当两国国君到达周境去见文王的时候, 见周国内耕田的互让田界,行走的作揖相让,官吏团结而不互相拆台,十分羞愧,以后再也没有发生兵戎相见的事,都在自己国境内划出土地作为边界,

《诗经·绵》中的“虞芮质蹶成,文王蹶蹶生”说得就是这件事。

文王受鄂侯事牵连被关在羑里。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消除商王的猜忌,

当纣王派人送去用文王大儿子伯考做成的肉汤时,文王装做不知道,若无其事地喝着肉汤。纣王听到回报后说:“人人都说西伯侯仁信,有未卜先知的本事,他喝着自己儿子做成的肉汤却不知道。”文王还命令国内的人向纣王送去宝石和美女,终于使纣王认为其平庸无雄才大略而被释放。

被释后的文王一举一动都不敢有丝毫疏忽,更加恭谨,暗地却加紧准备。他觉得自己身边虽然有不少文臣武将,但还缺少一个能指挥全局的人帮助自己管理国家灭商兴周。因此,他一直在寻找这样的人。

有一次,文王出猎,在出猎前进行占卜,卜辞中说他此次出猎不能获得什么珍禽异兽,却能获得一位异人。文王看后十分高兴,命令出猎,在渭水河边果然遇到一位老人在钓鱼,老人的胡须、头发都白了,坐在岸边自言自语地唠叨:

“鱼儿,鱼儿,愿意上钩的快快上钩来呀!”

周文王很纳闷:哪有愿意上钩的鱼呢?况且鱼怎能听懂人的话呢?再仔细一看,那鱼钩上竟没有鱼饵。他感到很奇怪,就走上前去和老人聊了起来。

原来这老人姓姜名尚,是个学问渊博、胸怀大志的人。他们越谈越投机, 老人给他分析了天下形势,他说:灭商必须从长计议,今商气数未尽,必须等待时机。一切只有在暗中进行,免得惊动纣王,而遭到讨伐。姜尚的话句句打动文王的心,文王心想:这不就是我要找的人吗?他马上请老人上车, 和他一起回到都城。这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

姜尚到了周国后,先被立为国师,这是当时最大的武官,后来升为国相, 总管全国的政治和军事。姜太公果然是个栋梁之材,他做了周文王的国相后, 帮助周文王整顿政治和军事,对内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征服各周边小国,开拓疆土,削弱商朝的力量,积极地为灭商大业做着准备工作。

姜尚认为只有破坏商王与各方诸侯的关系,使商王于孤立地位,才能取得成功。因而周文王积极争取盟国,各方诸侯也迫于纣王的一意孤行,国力江河日下而向文王靠拢,犬戎和密须一直是周后方的隐患,文王发动大兵征讨,灭亡了犬戎和密须,巩固了后方。然后,东渡黄河,灭黎、邗。崇侯虎为纣王的亲信,是纣王安置在西伯侯旁边的一颗钉子,并且崇国力强盛,城墙高厚。文王怀着两个目的发动了对崇的征伐:一是攻打崇,拔取这颗钉子, 完成在西方的统一;二是试探纣王的态度。一场恶战爆发了,崇国防守严密, 最后在使用了飞钩、临车、冲车后才拿下崇,值得庆幸的是纣王并没有出兵帮助崇国。这样周文王灭掉力量强大的崇,震憾了各小国。灭崇后,文王在渭水西岸建立了镐京。

文王由于多年征战,渐渐感到体力不支。临死前把武王托给姜尚。要姜尚忠心辅佐武王,加强力量,训练军队,争取盟国,等待时机发动灭商的战争。

文王没有来得及实现灭亡商朝的愿望就死去了,这副重担就落在了武王的肩上。武王在姜尚、周公旦、毕公等的辅佐下,君亲贤臣,臣下兢兢业业, 忠心耿耿,君臣一心,把力量拧在一块儿。周在武王的治理下,继续向前发展,和商的决战只是时间问题了。

当时商朝已经很腐败了,商纣王终日饮酒作乐,荒淫无度,他强迫成干上万的奴隶,花了 7 年时间,在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建了一座周长 3 公里,高达千尺的鹿台。鹿台上楼观巍峨,亭阁秀丽,比夏桀的瑶台还要气派。他特别喜欢吃肉喝酒,便在宫院中挖了个大池子,里面灌满了酒。这个

酒池很大,据说可以在里面行船。又在池边的树上挂上肉块,称作“肉林”。纣王和王公贵族们在“酒池肉林”中尽情享受。同时对广大的平民百姓实行残暴的统治,稍有冒犯便施之以酷刑,百姓们的生活真是苦不堪言。

武王在即位的第 2 年就开始了行动。为了压服将士,行军途中始终带着文王的神主牌,表示自己是继承文王的意志。在出发前,他召集各大臣训话: “我的祖先对上天是有功的,因此,上天命令先王灭掉殷商,拯救万民。先王不幸早逝,但他将灭商重任托付给我的同时,也给我留下了许多德高望重的大臣和大势已成的灭商大业,我一完要成先王未竟的事业。我会做到赏罚严明,还望你们努力,把先王灭商的愿望早日付诸实现!”姜尚作为军师也发表命令,“如有故意贻误战机的,立即斩首示众。”将士们士气高昂,决心追随武王完成灭商大业。在渡黄河时,一条白色鲤鱼跃入武王船中,殷人崇尚白色,武王认为这是吉兆,但鲤鱼带着鳞甲,好象又象征着商气数未尽, 武王十分心忧。上岸后,一颗红色的流星划过长空,气势壮观,周人崇尚红色,这一下军心雷动,更添勇气。周军长驱直入,各盟国军队赶到孟津与其会师,孟津会盟 800 诸侯,这充分显现了民心所向。各方诸侯纷纷请缨,但武王、姜尚都觉得灭商还没有十分的把握,商国内部虽然腐败,但到底还是个控制着众多诸侯国的大国,只靠周军是难以取得最终胜利的,若不能一举灭商,这不仅会大大损伤自己的力量,而且会动摇军心,引起盟国犹豫或离异。所以收兵回国继续加强准备,等待有利时机与商王决战。

武王即位的第 4 年,商朝的大臣或被杀或逃跑贻尽,国内动荡不安,国人反抗情绪极大,且商王刚发动过对夷族的战争,军力有所耗损,商王朝到了一触即溃的地步了。武王和姜尚意见一致,决定发动灭商大战。

周军由战车 300 辆,甲士 45000 人组成,声势浩大。在孟津再次会合诸侯,兵力大大加强,浩浩荡荡,直杀向朝歌,一路所向披靡。这年正值公元前 1057 年。

在 2 月甲子日的凌晨,天刚蒙蒙亮,武王率领军队来到朝歌郊外的牧野, 举行誓师大会。武王手执象征权力的大铖和白旄旗,举行庄严的誓师典礼。武王说:“暴君纣王听信谗言,败坏朝纲,残害忠良,荼毒百姓,现在,我遵照上天的旨意来讨伐商纣了。所有参战的将士们,你们要勇猛向前,但不要杀害那些前来投降的人,以便使这些人为我们效劳。勇敢的将士们,作战有功的,将会得到奖赏;如果有谁不努力作战,我就会把他杀掉。前进吧! 西方远道而来的战士们。”

誓师后,车辚辚,马萧萧,周军和各方诸侯的兵力达 4000 多乘,在牧野上展开攻势。

这时候,商纣王正带着他的宠妃和一帮大臣,在鹿台上欣赏歌舞,喝酒吃肉。周军进攻的消息传来,他才散了酒席,召集大臣们商量如何应战。商朝的军队当时正在东南地区对付少数民族,一时抽不回来,纣王只好调集 70 万奴隶和俘虏编入军队,然后就向牧野进发了,一场恶战开始了。

战幕揭开了,姜尚率领一部分英勇善战的战士为先锋,杀入敌阵,姜尚勇猛异常,身先士卒。随后战车 350 辆,虎贲 3000 人,士卒 23000 人攻击过去。商王的军队都是不久前在对夷族的战争中掠夺过来的奴隶或俘虏,都巴不得商王战败,从而脱离这个暴虐的纣王,在周军向商军冲锋的紧要关头, 商军前排的士兵们突然掉转矛头,朝后排冲去。商王的军队在阵前倒戈,使队伍大乱,70 多万军队顿时土崩瓦解。

商纣王正在朝歌城中等待胜利的消息,突然听说商军大败,周军正向朝歌杀来。气急败坏的纣王,登上鹿台,望天兴叹,到死都想不到这都是由于自己平时作恶多端引起的,只认为是武王大逆不道,天意灭商。他不想让周军得到他的鹿台和珍宝,于是命人把宝石都集中到自己周围,放火自焚,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

武王率领诸侯杀进朝歌,当他来到鹿台时,不禁大吃一惊,鹿台上的琼楼玉宇已成了一片瓦砾,未燃尽的巨梁大柱还冒着缕缕青烟。不一会儿,有人在灰烬中找到一具尸体,由于尸体四周堆着许多不易燃烧的珠宝玉器,所以尸体的相貌还依稀可辨,这正是商纣王。武王怒不可遏,向纣王的尸体连射三箭,然后砍下他的头挂在大旗杆上示众。武王终于推翻了商王朝,为祖父、哥哥及千千万万被纣王杀害的忠良报了仇,雪了恨。

第二天,武王被大臣簇拥着在社坛上祭天。庄严地宣布说:周灭掉了商朝,这是上天命令我来治理天下!

周朝在仪式上正式建立了,周武王自称天子。

武王宣布周朝建立了。这只是表明政权的名称确立了,并不表示周在统治上的建立,实际上,在东方有很多诸侯并不服从周的统治。因此,周的建立最早应当划在周公辅佐成王的统治稳固以后。

武王灭商以后,面临的问题是怎样才能真正建立周的统治,他召集姜尚、召公和周公进行讨论,共商办法。姜尚,是一位戎马倥偬的军事统帅,他从军事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罪恶深重的纣王统治下的殷民也一样罪恶深重,杀掉纣王后,就应该转向对殷民实行杀戮,快刀斩乱麻,免得夜长梦多,以后他们又起来造反,武王认为这不是办法。召公建议:杀掉反对我们的人,把没有反对我们的人留下来。这倒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办法,但对应当怎样杀,怎样留的问题未置可否。武王又询问周公,周公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从较全面的角度提出办法:周人是小邦,人数不多,而殷商是大邦,人数比我们多得多。虽然最下层的劳动人民只要我们做得好,并不会反对我们,但殷商贵族会千方百计地进行煽动。所以我们必须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进行矛盾转移,由周和殷的矛盾变成殷族内部的矛盾。我们让他们住原来的地方,不改变他们的地位,并且派一位殷的贵族对他们进行管理, 当然我们必须加以监视。武王采取了这个办法。

武王把殷朝歌一带分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让他来管理商王朝的遗民。并派自己的弟弟蔡叔到上蔡一带,管叔到郑州一带的管地,霍叔到霍县一带, 暗中监视武庚,史称“三监”。同时又为过去商王朝有名望的大臣平反,以慰藉商代贵族。把装疯的箕子放出监狱,其他一些被关的贵族也被释放。命令大臣闳夭到比干墓前去凭吊,并加修比干墓,以示对比干的尊敬。把忠臣商客住的地方修整一新,让他们住在那里。同时采取措施拉拢被征服的古老部族,大封五帝的后代,封神农的后代到焦、黄帝的后代到视、尧帝的后代到蓟、舜帝的后代到陈、大禹的后代到杞,使他们对周人感恩戴德,起到牵制殷遗民的作用。武王还散发鹿台的财富和巨桥仓库的粮食,使平民得到好处,起到收买人心的作用。

周公向武王建议应该在伊、洛一带建立坚固的据点,起到连接东西的桥梁作用。武王采纳他的建议,营建洛邑。

在巩固周统治的过程中,周公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武王在牧野之战的第二年就病死了。临危前托孤于周公要他辅佐成王以成大业。周公为武王

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由于成王年幼,一切军国大事均由周公代理。

周公天资聪明,才华出众,从小在王室中长大,受过先王不少教诲,所以处理国政很是得心应手。但这引起管叔、蔡叔的不满,他们散布谣言说: “周公独掌大权,将于成王不利。”周公一面更加勤恳地处理国家大事,一面恳切地对人解释。他向三朝元老召公、姜尚表白说:“我们祖先艰苦创业, 才有今天,现在周的统治还不稳固,叛乱随时可能发生。成王年岁太小,天下人心中恐怕不服,如果出了什么差错,我怎么对得起祖宗呢?我甘愿冒篡国的嫌疑代成王管理国政,希望你们支持我。”姜尚、召公等人被周公的一片诚心所感动,不再怀疑他了,表明要支持周公。周公得到他们的支持大刀阔斧地行动起来。

纣王的儿子武庚不甘心商的灭亡,乘武王新死,成王年幼的时机发动叛乱,他拉拢蔡叔、管叔、霍叔,纠合东方的徐、奄、熊、盈、薄姑等原商朝的属国,气势汹汹起兵反周。周公果断地联合姜尚、召公进行东征,平定叛乱。经过 3 年艰苦的战争,东征终于取得胜利,杀掉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责成霍叔思过。接着他挥师向东,灭掉了东方各属国。周的实力开始向东方渗透,疆土大大扩展了。这次东征,挽救了周的命运,巩固了周朝的统治,使得周朝初年的经济迅速繁荣起来。

东征胜利后,周公认为发生这次叛乱的主要原因是周朝的首都太偏于西部,离从殷商那里得来的土地太远,所以决定把东都建在新营建的洛邑。从此周朝有了东西两个都城,原来的都城镐京称为宗周,表示那里是周朝祖宗营建的地方。新建的东都叫做成周,表示那里是周朝建成以后修建的。成王依旧在镐京居住,东都由周公坐镇。从此,周朝开始了长期稳定的局面。

周公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还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国”,大封同姓兄弟、异姓亲戚,各有功大臣为诸侯,在全国建立统治据点。二、用安抚和镇压的办法控制东方。三、营建洛邑。四、区别对待各部落。通过周公的努力,周的统治终于稳固下来。周公死后,周成王用最隆重的天子礼节,把他葬在文王陵和武王陵附近,表示周公完成了周文王和周武王没能完成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