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潜艇的发展

常规潜艇经过早期的艰苦探索、一次大战的技术突破和两次大战之间的迅猛发展,到 1939 年二次大战爆发以前,实际上各种技术日臻成熟,二次大战中潜艇发展的重大突破点是装备了雷达、声纳和通气管,并建造了一批性能优良的潜艇。战后 40 多年来,应该说从潜艇发展技术而言,除潜射导弹和部分电子装备外,常规潜艇并没有什么惊人的发展和建树。

一次大战后至二次大战末,仅德国就建造了 23 批 1000 余艘潜艇,其中, 最先进的有三型: VⅡF、VⅡ和 XXⅠ型。VⅡF 型长 77.65 米,可携 25 枚鱼雷(当时一般携 10~14 枚),装载 199 吨燃油。 XXⅠ型长 76.20 米,排水量 1600 吨,在水下能以 17.5 节的速度航行 1 个多小时,能以 6 节的速度航

行 2 天,或以更慢的经济航速航行 4 天。该艇水下工作深度为 256 米,装有

6 个艇首鱼雷发射管,可携 23 枚鱼雷。当时,德国人还发明了一种能在水下

驱动潜艇的过氧化氢汽轮机,水下短时航速可达 25 节,试航时曾用 20 节速

度航行了 5.5 小时。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常规潜艇水上排水量已达 1570 吨,水下排水量达

2415 吨,全长(约 95 米),水面航速 20 节,水下航速 10~11 节,一般装 6 个鱼雷发射管,可携 24 枚鱼雷,并装(33 厘米~38 厘米)口径的火炮 1~2 门,艇员 80 人左右,潜航深度可达(91~122 米)。

战后初期,前苏联利用德国 XXⅠ型潜艇的先进设计,于 1950~1958 年间建造了 235 艘 w 级潜艇,比 1945~1970 年间世界其他国家海军建造潜艇的总数还多。前苏联始终坚持常规潜艇与核潜艇发展并重、以核潜艇为主的方针,其常规潜艇大部分用于出口,本国装备的在技术上主要有两个突破: 一是用潜艇发射巡航导弹,如 J 级潜艇,排水量 2200 吨,潜深:300 米,装8 个鱼雷发射管和 4 座导弹发射装置,可在水面发射“沙道克”巡航导弹, 射程 420 公里。二是用潜艇发射弹道导弹,如 G 级潜艇,排水量 2850 吨,除装 10 个鱼雷发射管外,还装有 3 个导弹发射装置,可发射射程 1200 公里的核导弹。

战后以来美国潜艇的发展以核潜艇为主,到 80 年代已实现了核动力化; 常规潜艇的发展主要以改装为主,适当建造几艘新艇。常规潜艇改装的重点有三个:一是将战时建造的 52 艘潜艇改装动力装置、改进艇体线型、拆除甲

板炮等,使水下航速达 16 节以上;二是全部加装通气管;三是改装雷达哨艇、

反潜潜艇、运输潜艇、布雷潜艇和训练潜艇等。战后至 50 年代末,美国新建常规潜艇只有 21 艘,60 年代以后就不再建造此类潜艇。这些新艇水上排水量最大 2030 吨,水下排水量最大 2637 吨,全长最长 350 英尺(约 107 米),

水面航速最大 25 节,水下最大 33 节,一般装 6 个 21 英寸(约 53 厘米)鱼

雷发射管,人员编制最多 95 人。

除美、苏外,世界上具有自行研制、建造常规潜艇能力的国家主要有: 瑞典、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