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物理教育(下)

——物理教育的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

(1976—1986 年)

1976 年 10 月,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胜利,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使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977 年 8 月 8 日,邓小平作了《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的讲话,对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对破除“两个凡是”的“左”的束缚, 对推倒“两个估计”,作出了重大决策。接着,党的十一大重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不久,教育部组织编写新的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和教材,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下达了大、中、小学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这些对整顿、恢复我国物理教育的正常秩序,都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总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开始了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继后又随着党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的全面贯彻执行,使中国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教育上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据不完全统计,从 1977 年

至 1982 年,在全国 90 种刊物上仅发表中学物理教学方面的文章 ,就

达 4100 多篇。①充分说明为提高物理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已蔚然成风。

1982 年 9 月,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把教育列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这使教育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使各级政府提高了抓好教育的责任感,更激发了我国广大的物理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进一步深入进行物理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使物理教育质量得到了稳步的提高,物理教育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物理师资队伍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据统计,1983 年全国物理教师发展到 26 万 5 千多人,其中高校是 19316 人,高中是 58142 人,

初中是 187556 人。①

1985 年 5 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颁布、实施。这一决定,总结了我国教育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教育改革的新鲜经验,指出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确定了根本目的、指导方针,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教育事业的战略目标。所以它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也标志了我国物理教育的发展到了一个向现代化、科学化道路迈进的新起点。

① 引自《中学物理教学研究》第 5 辑,原子能出版社

① 引自《中国教育成就》统计资料(1949—1983)

第一节 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党的十二大更明确地提出了新时期的总任务、总目标。教育是战略重点,如何使教育适应国内外的新形势,更好地为实现总任务、总目标服务。这就需要提出教育的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也需要提出改革旧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指导方针。

一、教育要“三个面向”

1983 年国庆前夕,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的提出,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从而为我国教育工作指明了正确的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也指明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其主要的含义:一是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这是办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二是教育本身要现代化,即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课程、教材、教法及教学手段要进行改革、更新、充实和发展, 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来办教育。

教育要面向世界,其主要的含义:一是要放眼世界,广泛了解、吸收世界上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和教育经验,并做到“洋为中用”;二是要使受教育者具备走向世界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三是要使我国的教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向世界传播中国的社会主义文明,对人类的进步、世界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要面向未来,其主要的含义:一是教育的计划和人才培养规格, 都要考虑未来的需要,教育的发展规划要有超前性,人才的培养必须走在经济建设的前头;二是教育要与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相适应,要建立适应未来需要的新学科、新课程;三是要用科学方法预测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培养大批能适应未来社会变革的新型人才;四是教育必须考虑未来共产主义宏伟目标,重视和加强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要培养出能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一代代新人。

“三个面向”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它既有科学的理论根据,又是切中时弊、有的放矢之举。所以对于正确、全面解决我国教育改革中遇到的基本问题,对于开创我国教育事业的新局面,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1985 年 5 月 27 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这个精辟的论述,把重视和发展教育放到了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地位,更科学地阐明了教育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辩证关系,明确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正确方向。

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明确地指出了教育要为实现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总目标服务;为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

② 本节参阅《中国教育通史》第六卷第 302—310 页,第 380—381 页。

现代化服务;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服务; 为到本世纪末使我国的经济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服务。因此,教育就要为实现这些任务培养国家所需的人才。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这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社会生产力更高速度的发展更离不开教育,这是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对教育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的客观规律的反映。所以,这是党对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的一个新的科学概括,它充分揭示了教育对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极端重要性。

诚然,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在《决定》中指出,我们培养的各级各类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样,就不仅为各级各类学校制定各自具体的培养目标,而且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和方向。

第二节 学制的拨乱反正

粉碎 “四人帮”后,针对当时普通小学五年,中学四年这种学制偏短的情况,曾提出先恢复小学五年,中学五年的意见。1978 年 1 月, 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全日制小学五年一贯制,中学五年,三、二分段,1979 年 6 月,教育部邀请北京市部分教育工作者座谈中小学学制改革问题,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讨论中小学学制改革问题,根据多数教学工作者的意见和普遍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1980 年 12 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涉及到学制问题,明确提出:“中小学学制,准备逐步改为十二年制。今后一段时期,小学学制可以五年制和六年制并存,城市小学可先试行六年制,农村小学学制暂时不动。”并要求教育部“尽快提出学制改革方案,确定统一的基本学制。”此后,绝大部分大、中城市很快将小学一律改为六年制,高中也改为三年,恢复了六·三·三制。一些省、市、自治区也将农村小学一律改为六年制。

中央决定中小学学制逐步改为十二年,恢复六·三·三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提高我国青少年的文化素质是起了积极的作用,是完全正确的,也符合世界多数国家中小学修业年限的基本趋势。然而,在十二年中,小学和初、高中的年限如何划分才适当,这是应当通过实验来研究探索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国家对中小学教育的投资能否获得现有条件下的最佳效益,关系到义务教育的实际水平及相应产生的民族素质,等等。对此,中央的决定表现出慎重的态度,而一些地方在执行中却出现了不经科学论证,不经慎重实验,一哄而起,盲目改制的弊病。结果城市不是试行而是一律推行六年制,农村不是暂时不动而是大规模地改为六年制。这样,使通过学制改革来解决中小学教育中若干问题的工作,陷于十分被动的局面。

从 1980 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中小学学制研究小组,与国内有志于学制研究和实验的部门协作,共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小学基本学制,着重进行了“五、四、三”学制(即小学五年、初中四年、高中三年)的实验研究。1984 年,这一研究列为教育部“六五”期间教育科学研究的重点项目之一。几年来实验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在北京、上海、山东等十几个省市都有少量小学五年制、初中四年制的实验学校。此外,1980 年 2 月 12 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决定从 1981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这是中国教育史、中国物理教育史和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培养、选拔科学专门人才具有重大意义。《条例》规定我国的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1981 年 11 月 3 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学校、科研单位及其学科、专业名单。同时“中国教育电视”已正式开通,除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外,还有省级和市(地)级广播电视大学。就形成了如 P213 所示的现行学制。①

① 引自《中国教育通史》第 6 卷第 475 页。

第三节 教学计划的修订和物理课程设置的调整

教学领域内进行了大量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工作后,教学秩序开始恢复正常,并在初步总结建国 28 年来教学工作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为逐步完善教学环节,尽快提高教学质量,党和国家即着手对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专业进行教学计划的修订和课程设置的调整。

一、中学教学计划的修订和物理学科设置的调整

1977 年 8 月,教育部召开了 11 个省、市教育厅局长和有关人员参加的中、小学教学计划座谈会,起草了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会后, 发到全国征求意见,对草案作了修改,制定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报请国务院批准后,于 1978 年 1 月正式颁行, 这是对中小学教学计划的初步的修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于 1981 年 4 月发布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全日制五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这次修订的主要特点有:

  1. 重点中学加强语文、数学、外语教学,设置单科性选修和分科性选修,以发展学生的志趣、特长;为实现中学教育的“双重任务”,逐步开设劳动技术课。

  2. “全日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基本精神,适用于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

在《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中,初中物理学科第二学年每周两课时,第三学年每周三课时。高中为侧重文科的选修是第一学年每周四课时,第二、第三学年不再开设,共 292 课时;侧重理科的选修是第一、第二学年为每周四课时,第三学年为每周五课时, 共 560 课时,不分侧重的高中第一、二、三学年各为每周四、三、四课

时,共 500 课时。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育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中, 初中物理课时同六年制中学、高中第一、第二学年物理学课时为每周四、五课时,共 432 课时。

中学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分配表如 P215—217 所示

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分科性选修教学计划

(试行草案)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分配表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物理教育(下) - 图1

注(一)为侧重文科的选修;(二)为侧重理科的选修。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物理教育(下) - 图2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分配表

(注)劳动技术课:初中每天按四节,高中每天按六节。

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分配表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物理教育(下) - 图3

1986 年,随着《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国家教委制订和公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初稿)。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的教育任务是:“按照国家对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在全日制小学初中教育中,必须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使儿童、少年受到比较全面的基础教育,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各级各类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初步基础。”同时对课程设置、门类、学年组织和课时安排都作了具体规定,以资遵循。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五·四制初中的物理学科,初中第三、第四学年开设, 每周各为三、二课时,共 166 课时。六、三制在第二、三学年,每周二课时,共 132 课时。

九年制义务教育各种学制的初中教学计划如P219—220 所示二、高师物理系教学计划的修订与物理课程设置的调整1.物理系本科教学计划的修订与物理课程设置的调整

1980 年 5 月,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师范学校四年制本科物理专业教学计划(试

行草案)。这个“计划”的征求意见稿,先于 1978 年底发到各地,后根据各地反

映的意见,又在 1979 年 12 月召开的理科教材编审委员会预备会上进行了修订而拟成的。

这个“计划”的培养目标中提出的培养中等学校教师的具体要求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具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坚决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自觉地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

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尽可能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的科学新成就;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具有从事中学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初步能力;能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五·四”制初级中学教学计划(初稿)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分配表

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六·三”制初级中学教学计划(初稿)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分配表

具有健全的体魄。

这个教学计划与 1963 年的比较,有了较大的变动,在课时上,它主要体现在

增加了外国语 86 课时,选修课 80 课时,电工无线电 64 课时;减少了思想教育 49

课时,中学物理教学法 24 课时,理论力学 38 课时。其原因是为了有利于吸取国外的新的科学技术,扩大学生的视野,以提高高师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增加电工无线电的课时,可以与中学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相适应,以利于学生从事工农业生产和适应现代生活,所以这个计划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同年 8 月,又颁布了“第二方案”它与 5 月颁布的教学计划比较,其不同点是: 取消了数学物理方法,添设了中文;把理论力学、热力学及统计物理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合并为理论物理概论,从而上课时数也由 291 减到 184 课时;外语减少 71

课时,普物增加 35 课时,电工无线电增加 36 课时,选修课增加 96 课时。从这里可见,这个方案的课程设置,其目的是加强文理渗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汉语阅读和写作能力,牢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所以这个方案对于培养农村中学物理教师为目标的师范学院,是很合适的。

1980 年 5 月颁布的物理系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分配表如P222。

2.物理专科教学计划的修订与物理课程设置的调整

1981 年 11 月颁布了师专物理科二、三年制的教学计划。在三年制的教学计划中,普通物理分力学、热学及分子物理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设置,各为 102、72、90、68 和 70 学时,此外开设普物实验 176 课时,共计 577 学时。这个计划, 对于目前有些省、市初中师资不紧张而又要求提供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比较扎实的质量高的初中物理教师,是切实可行的。但鉴于我国幅员辽阔,情况各有不同,所以同时颁布了二年制物理科的教学计划,这个计划与三年制的不同点是少开设了几门课程,如中共党史、

物理系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分配表

课 程 设 置

学时数

按学年及学期分配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

课习

堂题讨 论课

第一学期17

第二学期18

第三学期18

第四学期18

第五学期19

第六学期18

第七学期14

第八学期12

1

中共党史

70

2

2

2

政治经济学

72

2

2

3

哲 学

74

2

2

4

外 国 语

234

4

4

4

4

5

体 育

142

2

2

2

2

6

心 理 学

38

2

7

教 育 学

54

3

8

中学物理教材教法

66

3

2

9

高等数学

282

6

5

5

10

数学物理方法

72

4

11

力 学

85

5

12

热学及分子物理

54

3

13

电 磁 学

90

5

14

光 学

72

4

15

原子物理

76

4

16

电 工 学

54

3

17

无线电基础

168

6

3

续表

课 程 设 置

学时数

按学年及学期分配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

课习

堂题讨 论课

第一学期17

第二学期18

第三学期18

第四学期18

第五学期19

第六学期18

第七学期14

第八学期12

18

理论力学

95

5

19

热力学及统计物理

54

3

20

电动力学

72

4

21

量子力学

70

5

22

制图学

36

2

23

普通物理实验

213

3

3

3

3

24

中级物理实验

96

3

3

25

工艺训练

24

2

必修课共计

2413

选修课

228

6

12

总学时数

2641

周学时数

22

21

21

22

19

18

17

16

说明:选修课根据专业的需要和各校的条件、特点开设。学生可在系(室)指导下,选修若干门,提倡设置一定的文科课程,供学生选修。此外,还可开设讲座,学生自由听讲,不计学时。

外国语、理论物理概论、制图、工艺训练及讲座。此外电磁学增加 18 课时,普通

物理实验减少 66 课时,培养目标和三年制一样,即培养合格的初级中学物理教师。三年制师专物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计划表如P224—225 所示。

物理专科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计划表

课 程

学时数

按学年及学期分配

共计

讲授

实验

课堂讨论习题

一学年

二学年

三学年

第一学期

17

第二学期

18

第三学期

18

第四学期

17

第五学期

14

第六学期

18

1

中共党史

70

2

2
2

哲学

64

2

2
3

外国语

210

3

3

3

3
4

体育

140

2

2

2

2
5

心理学

54 3
6

教育学

54

3

7

中学物理教材教法及实验

76 2

3

8

高等数学

318

6

6

6

9

力学

102

6

10

热学及分子物理学

72 4
11

电磁学

90

5

12

光学

68 4
13

原子物理学

70

5

14

电工学及实验

68 4
15

电子技术基础及实验

160

5

5

16

17

理论力学

理论物理概论

68

128

4

4

4

续表

课 程

学时数

按学年及学期分配

共计

讲授

实验

课堂讨论习题

一学年

二学年

三学年

第一学期

17

第二学期

18

第三学期

18

第四学期

17

第五学期

14

第六学期

18

18

制图

34

2

19

工艺训练

54

3

20

普通物理实验

176

2

2

2

2

2

21

讲座

36

2

总 学 时 数

2112

周 学 时 数

23

22

21

21

19

18

第四节 教学大纲的修订和物理教材的改革

十年浩劫结束后,党和国家为了使物理教育及早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以适应新时期对物理教育的要求,及时进行了物理教学大纲的修订和物理教材的改革。

一、物理教学大纲的修订

1978 年 1 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物理教学大纲

(试行草案)》。此后,到 1980 年初又对它作了一次修订。修订后的大纲仍由五部分组成:物理教学的几个基本原则;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各年级的教学内容。

这个大纲总的指导思想,或从大纲中呈现出来的总的精神,是突出了理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搞乱了的物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力图尽快缩短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所以,它具有显明的时代特征。具体地说,它与前几次大纲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1. 十分明显地提高了对物理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求。例如,在大纲中, 它不仅在教学目的中一开头就提出了“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而且在讲好基础知识中再一次要求学生对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2. 特别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关于这一点,它除了原则性地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思维能力和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以外,还着重指出“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提到了“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 突出了要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它在明确提出“教育学生为革命而努力学习,为在本世纪内实现我国的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教学目的之后,就把“物理教学要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作为物理教学的第一个基本原则。为此,它规定“要根据四个现代化的需要精选教学内容, 把那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给学生,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同时又指出“要重视物理基础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适当介绍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成果,如人造地球卫星、半导体、激光、原子能等;教材中要反映近代物理学的一些重要观点, 如质能联系、统计概念、波粒二象性等,使学生对近代物理及其发展趋势有初步的了解。”

  4. 提出了如何“正确处理思想教育和物理知识教学的关系”及“正确处理理论和实际的关系”。

所有这些,既客观地反映了为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强烈要求,也对肃清“四人帮”的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流毒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说明,这个大纲是在认真总结了我国解放以来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积极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学物理的学科特点制定出来的。所以它对中学物理教学的拨乱反正和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起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物理教材的改革

在编订大纲的同时,人民教育出版社也着手组织新教材的编写,并于 1978 年秋开始供应初二课本,1979 年供应初三和高一课本,1980 年供应高二课本。这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以来编写的第六套中学物理教材。

这套全日制十年制学校的初、高中物理教材,是根据 1978 年的大纲编写的,它基本上反映了大纲的要求和特点。同时在编写过程中,为博采各国之长,也吸收了一些国外的新教材,如当时比较流行的 HPC 和 PSSC 等物理课本的改革思想。因此,就该教材自身来说,应该肯定它是一套质量较高的中学物理教材。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在制定大纲和编写与其配套的教材时,对必须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物理基础知识考虑得比较多,对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物理教学上的差距的要求比较急;而对我国中小学的客观条件估计过高,对国外中学物理教材的改革和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也不甚了了。所以 1978 年秋开始供应中学物理试用教材以后,虽然也充分肯定了这套教材在加强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强调能力的培养、突出符合四个现代化的需要的改革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对师资、学生、设备条件都比较好的重点中学也是基本上合适的。但是,大多数反映认为,对广大的条件不怎么好的一般中学,尤其是高中,其要求偏高、程度偏深、份量偏重, 特别是理论要求过于严谨,学制二年又偏短,以致广大学生感到难学, 许多教师感到难教。

有鉴于此,教育部在 1983 年发布了《高中物理教学纲要(草案)》, 来调整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实行两种教学要求(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又根据新的教学计划(1981 年 4 月教育部颁发的两种中学的教学计划和两种教学要求)以及试用本在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开始编写适应新要求的新课本。1984 年,高中物理甲种本和乙种本开始供应学校试用。其中甲种本属于较高要求的课本,它在知识面和知识深度上保持原试用本的水平;乙种本在深度上降低了一些要求,是属于基本要求的课本。这是我国中学物理教学中从实际出发采取的一种革新措施,也是改变“一刀切”的一种尝试。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第七套中学物理课本。

关于初中物理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曾于 1982 年将试用本改为新编

本,新编本经两年多的实践,一般中学仍反映教学要求偏高,所以 1985 年国家教委又印发了《调整初中物理教学要求的意见》,供秋季开学使用。这次调整,要求“教材不动,只是在教学内容,习题深度、广度上加以控制”,是为适应多数教师能教和多数学生可学而提出的、大面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积极措施。

此外,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中“五·四”学制的物理教学的要求, 由阎金铎主持编写的“五·四”制物理课本,也正在全国十一省市的部分实验学校试用。并正在积极总结经验,为进一步推广做各种准备。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物理教材的体系、内容、详见附录十)

第五节 物理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新探索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特别是邓小平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之后,在我国教育领域内结束了“文化大革命”时期那种完全处于闭关自守的状态,也改变了解放初期只向“世界的一部分”开放的狭小局面。这不仅为传播和学习外国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点和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等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而且为结合我国国情进行物理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从为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所需的各级各类人才出发,以高度的自觉性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恢复了物理教育研究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力图克服学习和运用中的简单化毛病,明确提出了研究物理教学客观规律的任务:一方面打开眼界,关心研究世界范围内的物理教育发展动态、物理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努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独立思考、分析鉴别;另一方面,认真总结我国在物理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中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这些基础上,结合各自的教学工作开展了真正的教学理论研究,各种教改实验空前广泛、多样地开展着,各种研究方法也有新的突破,其广度和深度都是远非昔日可比的,它标志了我国物理教学研究在进一步科学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的新起点。

一、国外现代教学理论和方法在我国的传播

从本世纪 50 年代开始,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为了适应科技、经济、社会的急速发展的需要,在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上进行了各种不同程度的改革,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设计新的教学体系等。所有这些,大大扩展了我国物理教育界的视野,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其中对我国物理教学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以下一些有代表性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

  1. 杰罗姆·S·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与发现法。美国 60 年代初出现了一次教育改革浪潮,相应的有代表性的教育思想,就是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这种理论又较集中地反映在他所著的《教育过程》一书中。1973 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中译本。1978 年后, 他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和发现法教学方法,开始在我国广泛传播,并对各科教学产生影响。布鲁纳的教学理论就教什么、什么时候教、怎样教提出了新见解。

教什么——认为课程的中心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什么时候教——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①提出了早期教育的可能性;

怎样教——提倡发现式的学习方法。即以探究性的思维方法为目的,以基本教材为内容,让学生自我去发现。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四条教学原则,即心向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虽然布鲁纳的课程改革运动在美国是以失败而告终。失败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其中很重要的问题是脱离社会实践,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知

① 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年,第八页。

识基础和教师水平,与教育基础和教育传统不符。同时,布鲁纳的教学理论本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例如他所提出的学科结构,没有客观确定的标准,发现法的主张有一些空想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性质,混淆了教学和科研的区别,把发现法强调到过高的地位,不考虑如何实行。尽管如此,布鲁纳的设想是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的,他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的尝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其主要著作《教育过程》被译成二十三种文字,对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改革都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改革开放后,布鲁纳的教学理论受到了我国教育理论界的重视,他的结构课程论和发现式教学法也对我国的物理教学理论、课程、教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根据发现法编写的美国中学物理教材 PSSC 的中译本是文革后传入我国的第一套外国中学物理教材,而另一套发现法英国中学物理课本《Exploring Physics》(中译本名《探索物理知识》)在我国的影响也很广。对改进我国的物理教学,重视实验, 让学生亲自实验、观察,在经过自己的感知和思索的基础上形成概念, 发现规律,掌握理论等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发现法被引入我国高师物理教学法教材。②许多物理教师也对发现式教学法展开了积极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我国的物理教学提出了一些试行的发现式教学模式。如实验式发现法、观察式发现法、讨论式发现法、自学式发现法及结构教学法等等。①

  1.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的理论。赞可夫教学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掌握知识的过程)来促进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他根据教学与发展的理论提出了新的教学论五原则:②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5)使全班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赞可夫教学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客观要求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况类似,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理论指导新的生产技术的周期缩短,新旧知识的更换加剧。而苏联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仍停留在 40、50 年代的全面普及教育水平,即凯洛夫的教育理论水平,它所暴露的主要问题是:片面强调集体主义与无差别教育,统得太死,对天智优异儿童的培养排斥在教育范畴之外;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一致性,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剪刀差,使课程教学总以传授知识为主,使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受到压抑,缺乏主动学习和创造精神。本来综合技术教育是苏联全面发展教育的优点,但是 1958 年赫鲁晓夫大抓劳动教育,而导致教育质量下降,1960 年苏联大学生一年级跟不上班的高达 60%,半途退学的多达 40%。③赞可夫从 50 年代开始进行了长达 20

② 许国梁主编,《中学物理教材教法》,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第 164 页—168 页。

① 丁栋,《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发现式教学法初探》,《物理教学》,1985 年,第 10</TITLE 期。/TITLE>

②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③ 教育发展和政策研究中心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多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研究,在苏联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1980 年 6 月,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赞可夫编的《教学与发展》一

书,这本书是赞可夫 1957 年至 1974 年期间对“教学与发展的相互关系”

这一课题进行实验研究的总结性著作,教育科学出版社也于 1980 年出版了赞可夫的《和教师的谈话》。由于我国传统教学理论和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中学物理教学理论的核心始终是传授系统的书本知识。因此赞可夫的教学理论,对我国的物理教学改革,突破凯洛夫的教学模式产生了积极性的影响。1980 年,在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国中学物理教学研讨会上,就中学物理教学的发展职能和能力培养作了热烈的讨论和研究,《物理教师》、《物理教学》等专业杂志都辟专栏进行讨论,促进了在全国范围内形成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良好风气。

  1. 巴班斯基的教学理论。巴班斯基是苏联当代教学论专家,他的主要著作,如《论教学过程最优化》、《中学教学方法的选择》等 1982 年后相继在我国出版,对我国各科教学方法的改革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巴班斯基的教学理论,用系统和整体的观点来揭示教学过程,揭示

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必然的,有规律的联系及其在特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提出一整套使各要素发挥最佳功能的原则、措施和要求, 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①他认为教学系统是由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要素组成,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使这些要素彼此协调平衡,并以此对各个要素提出一定要求,形成一套教学原则体系。巴班斯基的教学理论,无论从教学论、方法论,还是从其内容的综合化、现代化方面看, 都比凯洛夫和赞可夫的教学理论有了较明显的发展。巴班斯基的教学理论,扩大了我国的物理教学理论研究和探索的视野,从多角度、全方位地考察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探索中学物理教学规律,形成更为完善的教学原则体系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结合。

  1.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法和教育目标分类学。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 B·S·布鲁姆提出“掌握学习”教学法的出发点是否认学生成绩不及格是学校教学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认为如果正确地运用教学方法,可以使“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掌握百分之八十的教学内容”。① “掌握学习”的主要环节,一是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知分类,二是对学生“掌握学习”的“诊断性测验”。使教师能及时根据反馈的信息,调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这为我们要求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信息。因此,这种教学理论一传入我国,立即引起了广大物理教师的重视,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新的试验。

教学的测量和评价是教学理论研究中一项重要课题,我国物理教学中传统的教育目标,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可测性差,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定性描述为主,缺乏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在我国传播,使物理教学的测量和评价趋于现代化、科学化、标准化和定量化。布鲁姆把教育目标分为三个领域: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认知领域又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情感领域的目

① 尤·克·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中译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①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中译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第 7 页。

标包括兴趣、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变化,及鉴赏和令人满意的顺应的形成;动作技能则分为智力技能、言语信息、认识策略、运动技能和态度②。教学目标的分类和选择的确定,为教学的测量和评价过程提供了可检查的保证,为教学测量和评价中运用统计理论提供了条件。1986 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布鲁姆也于这一年来我国讲学。教学目标的测量和评价,标准化考试也从外语等学科迅速扩大到各门学科,在各省市普及应用。1986 年国家教委批准在广东省的物理高考中试行标准化考试,取得经验后推广全国。教学目标的测量与评价还被运用于课堂教学的评估,题库的建立,教材分析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研究等。

  1. 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心理发展的理论,包含着丰富的教学内容,受到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皮亚杰根据智力的本质及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知识形成中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构成关于认知结构的理论和概念,提出了关于智力发展阶段的理论。他认为儿童的智力发展阶段有四个时期——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①。提出“知识来源于行动”和“认识发生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②的观点。

皮亚杰认知心理学的认知结构发展论,以及他在这方面所做的大量试验研究,为“新教育”所主张的“活动教学法”提供了理论和事实根据。他根据大量试验研究发现了儿童基本数学、逻辑和科学概念发生的顺序,这为科学地确定学习顺序,根据不同的发展水平安排教学内容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1981 年,中央教科所汪世清介绍了美国物理学会1980 年主席 J·福勒在欧洲物理学会 1980 年年会上关于皮亚杰理论和物理教学的论文③ 。国内关于皮亚杰理论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逐渐从教育科研机构扩大到物理教学的具体实践中。

在这一时期,国外其它的一些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 也先后传入我国,在不同程度上都对我国的物理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产生了影响,如西德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美国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苏联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等。

二、物理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现代化、科学化的新探索

改革我国的物理教学体系,既要总结自己的历史经验,又要注意研究新的情况,解决新的问题,善于借鉴国外的经验,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物理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这是我国物理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现代化、科学化的新探索所走过的历程。这十年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是教育改革硕果累累的十年。十年来,对物理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就其不同特点和不同深度,相对地可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

  1. 物理教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上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的阶段。粉碎“四

②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第 7 页。

①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1 年。

② 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1,第 201 页。

③ 汪世清译,《皮亚杰和物理教学》,《物理教师》1981,3。

人帮”后,我国物理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也开始恢复并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依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 30 年来我国中学物理教学进行了认真的回顾和总结,首先对“文革”的左倾错误,进行了大量的拨乱反正的工作,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大胆地研究各种问题,打破了一些研究上的“禁区”;对“四人帮”炮制的“两个估计”进行批判,客观全面地评价文革前 17 年我国物理教学的成就和过失。既看到以往物理教学中的弊端,也重视优良的传统,特别是许多优秀教师积累了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了长期的教学改革的实验,跟国外某些成就及理论原理, 在许多方面是不谋而合,异曲同工的,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物理教学改革共同趋势的反映。

在进行反思的同时,探索我国新时期物理教学的新途径。1978 年在编写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和中学物理教材(试用本)时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思维能力和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八个字二句话。毛泽东在60 年代曾经提出教学要把精力集中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广大教师也曾努力实践,以求贯彻。但是我们没有把这一思想具体化,加之其它种种原因,实际并未落实。“文革”后,能力培养问题成为物理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研究的突破口。这一方面是针对了当时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弊端,同时也适应新的技术革命对新时期的教学改革所提出的新要求。

各级各类物理教学研究机构陆续建立。1978 年中国物理学会组建了物理教学研究委员会,1981 年中国教育学会成立了物理教学研究会。随后各省、市、自治区和各地、市、县都相继成立了物理教学研究会和教学研究室,负责指导各级中学的物理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物理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工作网络;1978 年后,全国各高师院校都恢复了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1980 年江苏师院召开了第一届物理教学法学术交流会,随后,许国梁主编的《中学物理教学法》,阎金铎的《中学物理教材教法》,谢贤群的《中学物理教学》等相继出版。这几本书总结了我国中学物理教学的历史经验和研究成果,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对诸如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问题作了深入的阐述;这一时期,一些中学物理教学研究的专业性刊物陆续创办,如《物理教学》(中国物理学会、华东师范大学 1978),《教学与研究(中学物理)》(浙江师范学院 1978 年),《物理教师》(江苏师范学院 1980),

《中学物理》(哈尔滨师范大学 1980),《中学物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 1980),《物理通报》(河北大学 1982),《大学物理》(北京师范大学 1984),《物理实验》(东北师范大学 1983)等等。为广泛开展物理教学理论和物理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提供了交流和指导的作用。

  1. 物理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改革探索阶段。这一时期对物理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不断发展,发表的关于物理教学的文章

    ,论题范围广泛, 内容丰富,深入到物理教学活动的本质和教学规律。诸如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心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质量评

价以及物理教学同其它教育活动的关系,出现了许多新的见解。有关物理教学的论文集和专著也不断出版,物理教学专业的刊物迅速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到 1984 年全国共有物理教学专业的刊物十三家,发行量多达 70 多万份,1983 年起,北京师范大学阎金铎等开始招收物理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到 1984 年底全国这个专业的在读硕士生达 20 多名。这与过去相比,不仅是有了很大的发展,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现改革开放,新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也冲击我国,给我国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对人才培养的规格、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师的知识结构都提出了新的挑战。1983 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实现“三个面向”,迫切要求物理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实现现代化、科学化。因而这一时期,关于物理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知识和能力的关系的进一步讨论,关于教学过程、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等方面的研究,都带有重新思考,重新探讨的性质。

  2. 重视国外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动态,并且由单纯的介绍和推崇向综合性比较研究发展。这对打开我们的思路,促进我们的物理教学理论研究和物理教学方法的改革,都起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我们的物理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有这样迅速的发展,是同“开放”和“引进”分不开的。

  3. 对物理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研究,重视了和教学改革实践相结合。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源泉是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又需要科学作指导, 需要教育科学提供理论根据。因此认真总结先进教师的经验是研究工作的重要一环,广大教师的实践经验是教育科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1982 年在上海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物理特级教师会议,1983 年在西安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物理实验教学经验交流会,1985 年在青岛召开了初中物理教学研讨会等,把好意见、好办法、好经验加以集中和提炼,上升为理论、观点、原则,得出规律性的认识。许多新的教学理论和新的教学方法都来自于教学第一线。

这一时期教学改革的实验主要以课堂教学改革和单项的改革为主,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才逐渐向整体性、综合性的方向发展。1982 年新的中学物理教材开始使用,物理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探索和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切切实实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研究问题、总结经验,探索一条“既好教又好学,既能达到学好知识、提高能力,又能减轻学生负担”的物理教学的新路子。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既保持传统教学中反映规律性的有效的教学原理、原则和方法, 又注意根据新形势下的需要而有所发展;

②既注意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又注意在掌握和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实际运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以进一步巩固原有的知识技能,并且积极创新;

③既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掌握系统知识的效率,又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发挥求异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力争有所发现和创新;

④既注意课堂教学,又认真开辟“第二课堂”,通过多种渠道,使学生迅速地从各个方面学到大量的新知识、新信息,开阔了视野;

⑤既注意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逻辑性。又力求教学时间少、教

学内容精、教学方法活;

⑥既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练习,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

⑦既注意学生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培养,也强调了态度、情趣, 爱好、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⑧教学改革既要面对我国的现实,又要看到教育的“超前性”。即生产是今天,科技是明天,教育是后天。强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教学改革实践的范围除以课堂教学为主外,也涉及了实验训练,考试制度、课外自学和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方面所提出的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多达几十种,为后一阶段全面深入的教学试验奠定了基础。

  1. 全面开展物理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理论研究和教学试验的阶段。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后,全面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

在理论研究上,突出地体现为以纵向多层次,横向多侧面的立体视角进行物理教学的理论探讨,建立物理教学理论和方法论的科学体系。根据现代教学论的思想,对物理教学过程、物理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手段,以及教育评价等作综合的全面的阐述和研究。物理教学的理论研究开始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

物理教学试验也从经验总结式的研究走向一条科学实验的道路。即根据现代教学思想,提出实验课题,控制实验因素进行对比的方法。对物理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实践研究出现了“科学化、整体化、综合化”的趋势。

  1. 物理教学试验的科学化。一方面是运用了教育学和心理学指导教学改革,用现代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改善物理教学,使物理教学过程符合认知心理学的规律;另一方面是运用了现代教育统计理论,使物理教学理论的实践研究从定性描述过渡到定量分析,对实验过程的测量和评估更趋于客观性、科学性、准确性;三是在教学实验中,广泛地运用了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如电影、电视、电子计算机等。

  2. 整体性的教学试验,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色。整体性教改的特点是把中学物理教学的各个部分作为整体进行研究,也把它作为中学教育所有课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各门学科都尽可能地保持协调一致的科际联系。而在物理教学试验中,既包括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包括课程、教材、实验、教学形式和手段等一系列的配套手段,以期取得整体效果。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整体性教改试验,如北京师大附中在阎金铎主持下的四年制初中物理教学整体改革方案,东北师大附中的初中综合理科的教改试验。还有北京景山学校的“五、四、三”学制试验,上海育才中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等等。

  3. 物理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改革和实践,逐渐趋于“综合化”。教学改革已由开始时的单纯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到了有系统的、有理论的、三结合的、大面积和深入地进行。许多综合性的教学试验,都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如苏州大学许国梁主持的“启发式综合教学”实验研究,齐齐哈尔师院辛培之主持的“有序启动式教学”,福建师大主持的五年中学物理教学改革跟踪实验,马鞍山二中的“实验综合探索式教

学法”等。

以上可见,我国从 70 年代末以来开展的物理教学研究,跟 50 年代

和 60 年代相比,有了重大的发展。首先,是研究的指导思想上已开始认识到改革与传统、发展与基础、主导与主体(即教与学)、理论与实践、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的对立统一关系,逐步克服了静止的,单一的、唯一的观念,加强了动态的、综合的、多样化的意识。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进一步明确了要在研究事实和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采用量化和统计的方法,重视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的结合, 并以新的深广度重新开始了物理教育改革的实验研究。

第三,教改实验的共同点,是强调综合研究,发挥整体功能,反对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和方法,力图利用系统、整体中各成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提供的“附加量”,来发挥和提高整体的功能。

第四,教学方法改革的共同趋势,是比较注意改变“注入式”,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尽量启发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动脑思考,动笔练习”, 即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动作亲自获得学知识的一切方法;都比较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初步纠正了解放后曾经严重忽视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的成果,认识到物理教学理论与教学心理在教学与心理发展统一的过程中的共同之处,为与心理学建立联系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六,在学习国外教学经验中逐步克服了缺乏独立思考,一概肯定或否定的片面性,开始采取实事求是的分析的态度和灵活变通运用的方法,并使之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

第七,在培养目标上,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在以发展智力来提高教学质量,来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也认识到智力的发展不能孤立实现, 不仅不能脱离知识的学习,而且也不能脱离其他方面的发展,如不能脱离世界观、思想、道德、情感、意志和整个个性的培养和陶冶,因此, 既注意课内外活动的配合,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所有这些,一方面反映了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全面地反映了教学本身的内部规律。这也是今天物理教育改革之所以获得成效,并很有前途的主要原因。

小结(物理教育的特征)

自 1976 年 10 月,中共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以来的十年间,我国物理教育经过“拨乱反正”,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认真总结我国解放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心理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物理教育改革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博采众长,对物理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物理教育、教学改革的崭新局面。其主要特征:

  1. 中学物理教学的指导思想,已由实际上只为学生升学作准备的唯一目标,开始转变为既要为学生升学,也要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作准备的双重目标。

  2. 中学物理教材的编写,已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情况和不同要求,初步改变了解放以来“千校一面,万人一书”的局面,编

出了较高和较低要求的两套高中物理课本。 3.在物理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上,综合化、多样化的意识有了加强,

单一的、万能的观念有了转变,特别是物理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重新得到了重视和研究。

  1. 在研究物理教学方法上,进一步明确了要在研究事实和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采用量化和统计的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结合,并以新的观点、新的深广度开始进行教学改革的试验研究。

  2.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重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他们的智力;注意运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6.在物理教学效果的检查中,既注意克服传统考试中试题的局限性

和评分的主观性,也了解现代教育测验中难以检查思考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缺陷,开始采用传统试题和现代测验题的有机结合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

  1. 重视课内外活动的有机配合,十分注意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2. 在学习国外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上,吸取了中国教育史上关于向外国学习时的经验教训,即既不照搬照抄,也不一概否定,而是十分注意结合我国的国情,努力加以灵活地变通运用。

综上可见,到了本世纪 80 年代中期,中国物理教育已进入了向科学化、现代化迈进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