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发展腾飞

  • 吴仁宝说:“一村富,不算富,左邻右舍富起来,才是一片富;一片富,不算富,全国农村都富起来,才是真富!”
  • 郭凤莲握着吴仁宝的手说:“华西有您这样的老书记是福气,我们大寨有您这样的好亲人感到光荣啊!”
  • 大家都说:“凭我们华西村目前的企业现状和未来的发展,上市是一条必经之路;而通过上市,正好能促进我们的企业在这方面得到完善。”

华西村帮带周边共同致富

1988年初夏,吴仁宝看到华西实现亿元村在即,而近邻前进村、华明村村穷无积累,企业开开停停,工资发不出,大多数劳力外出打工。

华西人苦苦思索: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更有效地帮带他们?

吴仁宝在小的时候,就有着强烈的邻里观念。他自幼喜欢同邻村的孩子“搭界”,就是“放牛”、“卖布”也乐于同邻村的孩子搞“横向联合”。

解放后,华西村与邻村几并几合,但不论并在一起,还是分了出去,他作为村支部书记,都与四邻相处和睦,而且总是助邻为乐。

吴仁宝常说:“如果忘记了左邻右舍,就等于孤立了自己。”

1987年秋天,当华西正向亿元村迈进的时候,前进村为之鼓掌,支部书记李彤宝和村干部都更为欢喜。

李彤宝在向华西老书记吴仁宝谈到自己村的打算时,一种想奋起直追的感情流露,立即得到了吴仁宝的支持。他说:“彤宝,我就等你这句话了!我们村现在比你们富一点,但决不能忘记左邻右舍!”

李彤宝感动了,他握住吴仁宝的手说:“你能拉我们一把,最好不过了!”

吴仁宝说:“你有什么困难,尽管说!”

李彤宝说:“我听说,你打算搞华西村的经济联合体……”

吴仁宝一下乐了:“哈哈!我们想到一起了!”

接着,吴仁宝把他的想法,全吐给了李彤宝。

李彤宝回村后,就开了村干部会,一致通过了参加华西农工商扩大联合企业的决议。他们说:“联着华西一起搞发展,不会吃亏的。”

1988年8月,在吴仁宝倡议下,华西、华明、前进3村建立了共同经济组织:华西农工商(扩大)联合企业。其后,华西又经上级政府批准,吸收三余巷村、泾浜村为华西集团公司成员。

2001年6月的一天,对于与华西一脉相连的华明、泾浜、三余巷、前进这4个周边村来说,是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他们终于成了素有“天下第一村”、“中国首富村”之称的华西村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

由于受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影响,在华西帮扶下的华明、前进、三余巷、泾浜这4个村的经济发展,因自身竞争力有限,在不同程度上发展势头和效益都有所削弱。

“大船才能抗风浪”,经过一段时间的充分酝酿,吴仁宝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变过去的间接帮扶为华西村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共同发展,4个村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与华西人一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系统地总结起来,就叫“一分五统”。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

邻村干部问吴仁宝:“一分,就是村与企业分开,我们与华西联合后的原村委会还是由本村村民自治、选举;五统,即联合起来的五个村统一由华西集团实行经济上的统一管理、干部使用上的统一、人员使用统一、村民的福利也统一、五个村的村建也统一规划是不是?”

吴仁宝笑着说:“是这意思。你领会得蛮快。”

邻村干部说:“华西效益与我们天壤之别,这一统你们不是亏大了?”

吴仁宝说:“华西村这几十年发展的是集体经济,走的是共同富裕。你们加入大华西后,就是华西的人了。华西人不讲谁亏谁赚,只讲贡献和能力。再说,华西还要向前大发展,你们加入进来后,在人力和自然资源上也给华西发展提供了空间和前景,我们彼此谁都不吃亏嘛!”

邻村干部当即表示:“好,就这么说定了!我们心甘情愿当华西人!”

大家都说:“我们也愿意!”

由此,拉开“一分五统”的序幕,使4个周边村的数千名老百姓,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华西这个大家庭,开始了共同富裕的新征途。

原来的华西村以发展新集体经济为主,新加入华西的4个村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主。致富之路由自己选择。既可以到华西集团的工厂上班,也可以搞个体经营,既可以搞二三产业,也可以搞种、养、加工等。

华西村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平台,为村民致富提供优质的服务,努力把“一枝独秀”变为“满园春色”。

大华西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5万人。不仅“并”了村,还“并”了心。真正是人心所向,社会安定。

大华西实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三守促勤劳,优教不忘小,生活环境好,小康步步高。”而且从过去的“老三无”即无赌博、无重大刑事犯罪、无封建迷信活动,发展到“新三无”即无上访、无告状、无暗斗,形成了一股良好的村风、民风。

华西三村的张忠善说:“共富大志,为民实事。两代书记,幸福农民!”

华西六村的曹进隆说:“一分五统,分了忧、统了心、强了村、富了人!”

华西十一村的唐龙彪说:“体制、机制、班子,是华西的传世之宝、经典专利。最有说服力的,像‘一分五统’是老书记最大的发明创造!”

在“一分五统”的大华西村,青年人得到了充分就业,老年人按月领取了保养金。

周边村的村民形容加入大华西后,“不种粮田吃白米,不做工作有钱拿,不是天堂胜天堂”。

2003年至2006年,华西共为周边村投入了6.03亿元,带动了周边村开店、经商、设点、运输、办厂等。

华西五村在“一分五统”之前,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6227元,加入大华西后的2005年,已提高到1万多元。

在大华西中,无论是建桥修路,还是移坟迁屋,都是人心所向,一呼百应,文明富裕,社会和谐,形成了“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和淳朴民风。

华西三村村民王军明,“一分五统”前,父亲中风卧床不起,母亲身体又不好,全家是出名的“贫困户”。自加入华西后,不仅夫妻俩被安排到华西企业上班,享受了9万元“送股”,而且夫妻俩现在年收入超3万元,还住上了235平方米的“楼中楼”。

华西七村村民徐洪妹,“一分五统”前,丈夫去世,留下一双儿女,因经济收入少,娘儿仨一直住在两间破旧不堪的危房里。“一分五统”后,吴仁宝到她家里了解情况,决定不要她付钱,让她在3天之后就搬进了拥有150平方米的新房。

徐洪妹激动不已。她逢人就讲:“过去住在危房里心惊胆寒。现在,我住得定心、放心。”

2005年年底女儿出嫁时,徐洪妹对前来吃喜酒的亲友说:“没有‘一分五统’,就没有我徐洪妹的幸福!”

华西十一村村民唐寿生说:“我一家8口人,未加入华西之前,有2亩责任田,只能解决吃饱肚子。‘一分五统’后,我老夫妻俩不仅享受保养金,而且一家人不种粮田吃白米,每年能分到大米2400斤,能拿到口粮款、福利8000元。其实,我们全家都感谢老书记!”

个体老板查永恩,“一分五统”之前,他搞了20多年的企业,但销售一直未过千万元。加入华西后,凭借着华西的知名度,企业规模不断变大,年销售额已经达到2.5亿元。

查永恩说:“原来资金困难到银行借,我要去请上请下,如今有了‘华西村’3个字,我也不需要请人了。比如去年下半年,老书记知道我资金短缺,马上就借给我们公司1000万元。没有华西村和老书记对我们个私企业的关心,就没有我今天的发展!”

面对“一分五统”为周边村带来的新变化,华西九村村民吴胜达感慨地说:“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华西出了个吴仁宝。毛泽东让中国人民站起来,吴仁宝让大华西人民富起来。如今,我们山北这个‘北大荒’,变成了‘北大方’,变成了‘米粮仓’!”

华西村还设立了“华仁助学基金”,专门用于关心、资助周边村个别困难家庭的孩子读书。

“一分五统”机制的积极效应:一是加强了党组织的力量与作用。二是有利于按市场经济规律,优化配置资源。三是大华西“一分五统”是中国农村治理,富村帮带穷村,强村帮带弱村,组建“超级村庄”,再由“超级村庄”发展为小城镇、小城市的机制创新,使生产关系适应了强村和弱村的生产力的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华西在自己发展资金较紧的情况下,共挤出5000多万元资金,投入开发扶贫,帮带扶持了江阴市新伍村、华北村、华东村、胜利村等30余家单位,苏北的50多个村、镇,选择了化工、纺织、五金、塑料制品、螃蟹养殖等20多个项目,培训了各种技术人才,使他们走上了健康发展、共同富裕之路。

后来,“一分五统”的成功实施,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和领导的充分肯定,“一分五统”为农村基层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新的模式。

2002年4月份,华西村所在地的江阴市华士镇,根据中央省、市的精神,开始了新一轮的行政村区划调整工作。面对这次调整,吴仁宝感到这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自己描绘几十年的共同富裕蓝图,无疑是锦上添花。

此时,周边的西巷、北缪家、瓠岱、水池巷等几个村的干群听说要区划调整,也感到这是他们实现与华西共同发展的一次难得机遇。于是在没有人召集和组织的情况下,一些上至80、90岁的周边的老党员、老干部,下至20、30岁的成年村民,以及很多个体户都自发地来找华西村,请求将他们“并入华西”共同发展。

“共同富裕是华西永远的目标,一分五统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好种子。”

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说,一分五统就是华西与新并村之间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实现各村“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守法促勤劳,小康步步高”。

村党委书记、集团公司董事长吴协恩说:“每次并村就是补充新生力量,这对华西今后的大发展无疑是一个大的‘利好’,‘一分五统’也为农村基层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新模式。”

吴仁宝帮助各地建立华西村

1995年,由国家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牵头,在时任江苏华西村党委书记、华西集团公司董事长吴仁宝的帮助下,宁夏政府在镇北堡地区建立了一个以移民搬迁为主体的综合性扶贫开发实验区:“宁夏华西”移民新村。

1995年6月,全国劳动模范、江苏华西村党支部书记吴仁宝,受中组部、全国扶贫基金会委托来宁夏考察。

当看到同心县山区老百姓仍然过着贫困日子时,吴仁宝不禁潸然泪下。回到银川市,他与区里领导达成协议:江苏华西村无偿提供300万元,帮助宁夏在贺兰山东麓的镇北堡建设一个华西移民新村。

江苏华西村是中国农村的希望之星,建设“宁夏华西”移民新村,不仅是宁夏在对外经济合作上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东西合作、异地扶贫开发的一个重要举措,更是宁夏扶贫工作的一个难得的机遇。

作为宁夏实施东西合作的示范区,“宁夏华西”移民新村的建设,对于推动宁夏南部山区的经济开发会产生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经过多方的周密考虑,“宁夏华西”移民新村的建设地址选在了镇北堡地区。这里地处银川市郊,土地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电力充足,而且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条件好,发展潜力大,是建村的理想之地。

建村的地方有了,接下来就是选人了。

为了帮正这个扶贫典型的特殊示范和带动作用,有关部门严格掌握标准,从同心、海原、固原三县的极困带上选择了6000名有文化、有经济头脑、敢于艰苦创业的年轻农民,作为宁夏华西村的第一批搬迁移民。

他们按照“贫困户、年龄轻、人勤劳、有文化、守纪律、不超生”的搬迁标准,自1996年开始,从宁南山区的西吉、海原、固原、同心四县贫困带搬迁移民882户、4606人,建成住房3000多间。

入住新居的村民,在江苏华西村派来的村支书翟永兴的带领下,告别了土里刨食、靠天吃饭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依托机耕垦田、黄河灌溉的优势,大力发展常规种养和旅游观光农业,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建设银川市蔬菜、花卉、肉食商品生产基地和高科技农业开发示范园区。

同时,以煤和矿产资源加工为支柱,建成了还原太铁、氯化稀土、洗煤厂等20多家中小企业,降解膜厂、生物菌肥厂、氯酸钠厂等高科技项目,都有十分看好的市场前景。

1999年,该村工业总产值达6000万元,已有500名塞上华西村民到企业做工,基本达到了安排一个劳务,解决一家温饱的目的。

“旅游搭台、经济唱戏”是华西人又一发展思路。自治区农建委负责人说,“华西村”即将建成产业配套,餐饮、住宿、娱乐一体化的银川市卫星城镇。

20世纪90年代的镇北堡地区以荒凉著称。“大风吹着石头跑,戈壁滩上不长草,四处荒凉人稀少,夏无青草秋无果”是这一地区的真实写照。

刚刚走出大山的移民又踏上了盐碱滩,但是他们丝毫没有气馁,三块石头支着一口锅,一条毡子,一床被,战严寒、斗酷暑,靠着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靠着党的扶贫富民的好政策,华西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们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过10年的艰苦创业,宁夏华西扶贫开发实验区共安置搬迁移民1.5万人。广大干部群众开垦荒滩、植树造林,发展农业,兴办工业、扶持民营企业,带动二、三产业,推动小城镇建设,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2004年,宁夏华西扶贫开发实验区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6亿元,农业实现产值0.4亿元,第二产业实现产值0.7亿元,三产实现产值0.5亿元。移民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的400元增长到2004年的1604元,连翻了两番。

一个山川共济、东西合作、政府搭台、移民唱戏的新型扶贫开发实验区正在健康、有序、全面、协调发展。

几年后,宁夏华西村更是以“华夏西部影视城”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积极争取旅游项目:投资1.9亿元的宁夏国际会展中心“兰一山庄”落户,投资6000万的建设了国防教育基地,贺兰山生态观光旅游度假村完成了前期的准备工程,“万义生态园”、“志辉农林基地”等生态型旅游观光区也建成并对外开放。

旅游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商品流通、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的群众的收入。

宁夏华西村就像一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巍巍的贺兰山下,成为了银川西北部的天然屏障。

十年的耕耘,十年的收获,昔日的戈壁滩,已经成为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基础完善、服务齐全、充满着商机的生态旅游型“卫星城”,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宁夏华西扶贫开发实验区立足宁夏现实,着眼于长远,借助江苏华西的管理、技术、信息、资金等的支援,利用宁夏的扶贫政策和资源优势,将其建设成一个农工贸、农科教、种养相结合的对内有凝聚力、对外有辐射力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华西。充分发挥他在扶贫开发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为贫困地区提供了一个异地开发、对外开放、聚集资金、培训人才、劳务输出的窗口和基地。

出银川市新市区,沿盘山公路向北行驶20公里,就会看到路边立着一块巨石,上书“塞上华西村”,落款人正是“中国第一村”江苏华西村的老支书吴仁宝。

早在1991年,吴仁宝与陕西省领导签订扶贫合作协议后,他就亲自带领本村的骨干,专程到千里之外的黄土高原陕西汉中的高潮村考察落实扶贫与建厂事宜,并且从那时开始,每在外省建一个“华西村”,吴仁宝都要亲自前往考察落实具体项目,有的地方还要一年去几次。

那一年,华西村的帮扶技术考察队在前往山西途中,车子发生意外事故,67岁的吴仁宝不顾流血伤痛,坚持要到目的地。当他带伤下车到大寨看望帮扶项目时,大寨的支部书记郭凤莲握着吴仁宝的手,感动得热泪纷飞:“华西有您这样的老书记是福气,我们大寨有您这样的好亲人感到光荣啊!”

1994年,国务院做出了力争用7年时间、解决中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已经走向西部扶贫征程上的吴仁宝在返程途中,专门上北京向国务院扶贫办的领导表示:华西村愿意投巨资,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培训干部,采取一带十、百带千的方式,并且在2000年前帮助西部地区10万人脱贫、1万人奔小康!

有位中央领导这样评价吴仁宝:“吴仁宝,国之宝。”

“了不起!华西了不起!吴仁宝了不起!”国务院扶贫办的领导在敬佩吴仁宝的同时,又称他的培训和扶贫构思是“中国扶贫工程中的伟大创举”。

从那一年开始,华西村在吴仁宝的主持下,每年接纳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培训任务,多则一次几百人,少则几十人,时间有的两三个月,也有一年、两年的。

所有到这里培训的干部全部由华西提供生活和学习的全套优质的免费服务。吴仁宝不仅担任培训的领导小组组长,而且每期必亲自要上几堂课。

来自穷困地区的学员,在华西和吴仁宝那里,既学到了小康的致富经验,也深深地被吴仁宝这位基层老书记那份对百姓、对集体、对国家和对党的浓厚感情所感染。

而吴仁宝则说:“我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知道穷苦地方的老百姓最关心两件事:能不能吃饱穿暖,能不能让孩子上学。可每当我到西部那些穷地方走一走时,心里就特别的沉重,就特别想帮他们一把。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华西今天能够富甲天下,靠的就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华西帮一把穷兄弟,也是自己坚定走共同富裕的信仰的一种体现、一份感情。”

多年来,在吴仁宝的倾心努力下,华西在外地建立的“华西村”已经不下10个,帮助西部10万人脱贫和1万人奔小康的目标也早已实现。然而吴仁宝和华西人帮扶的脚步从未停止,一个个具有“吴仁宝模式”的“华西村”在宁夏、黑龙江、江西等地遍地开花。

而吴仁宝在帮助这些兄弟省区建设“华西村”时,掏的不仅是钱口袋,更多的是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观念和意识。

甚至,吴仁宝每一次关键时刻,除了自己亲自蹲点扶植外,总要派出华西村最好的技术骨干和管理能手到那些地方扎根,而这些骨干和能手中也有他的亲生儿子在内。

1995年,村党委决定为黑龙江肇东的一个山村建“东北华西村”,那儿条件十分艰苦,社情也复杂。吴仁宝挑了自己最心疼、也是最小的儿子“老四”吴协恩。临别时他对吴协恩说:“你上那儿一定要像孝敬我和你母亲一样孝敬那儿的百姓,也一定要像建设华西一样建设好‘东北华西村’。”

吴协恩不负父望,带领当地村民,苦干一个秋冬春夏,既平地,又办厂,一年就使这个原来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的贫困小村庄,一跃成为人均收入4000元的当地富裕村。

华西股票上市创造巨大财富

江泽民总书记十分欣赏吴仁宝和华西村的致富之道,曾用“闷声大发财”来形容华西村。

而吴仁宝却坦言:这“闷声”中常有惊涛骇浪。

20世纪90年代末期,华西村的发展如日中天,一个更大的宏伟设想在华西村的年轻一代管理者中间开始酝酿起来。

“老书记,我们华西村应该集中优势企业,争取上市!”向吴仁宝提出这一建议的,是当时主政华西工业生产的吴协东,他是老书记的大儿子。

吴仁宝瞪大了眼睛,目光带着少有的疑问,盯着吴协东,也盯着其他村干部:“你们论证了?”做事稳重的吴仁宝深知,上市是喜事而非难事,但上市弄不好可能就是最大的难事。

大家都说:“论证了。凭我们华西村当前的企业现状和未来的发展,上市是一条必经之路;而通过上市,正好能促进我们的企业在这方面得到完善。”

吴仁宝抬头扫了一眼自己的部下:“我考虑考虑。”吴仁宝紧锁眉头,神情凝重地起身离开了众村干部。

最后开会表决:11人举手赞成,1人反对,反对者正是吴仁宝。

但是几天之后,吴仁宝一改前些天严肃的神情,微笑着说:“我宣布:华西企业,要真正走出田野,必须要上市!”

1999年8月10日,这个日子对华西村来说具有历史意义。当掌声和钟声响彻深圳交易所的那一刻,世界金融市场上迎来了一个令10亿中国农民感到自豪的新客人,它就是代码为“000936”的华西村股票上市成功:3500万股的挂牌价8.3元,当日收盘时涨至21元!

吴仁宝日后坦言:面对一些风险大的难事,做领导的就得有勇气去担当,这是一个共产党人能否为人民谋幸福谋富裕的起码素质。

早在80年代,当华西村已经开始富裕起来时,吴仁宝就教育自己的干部和村民,时刻不要忘记把幸福的阳光与温暖播撒到周边的左邻右舍,而这也是他在近十年间忠实履行“执政为民”和追求“共同富裕”的一种新境界、新视野的实践过程。

然而,让前进、华明和三余巷、泾浜等周边村发生根本变化的,还是2001年在吴仁宝创造性地提出“一分五统”的大华西概念之后。

华西在“一分五统”的引领下,短短几年时间里,一下“扩容”到了方圆3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下辖16个村级单位,人口也增至3万多人。

华西村在吴仁宝的倡导下,始终信守“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是富”的理念,尽其所能地为“边少穷”地区帮困扶贫,功绩卓著。

2003年,对华西村来说,又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曾放言干到80岁才退休的吴仁宝,在2003年7月5日提前四年交出了自己的权力之棒。

一个月以来,退休的吴仁宝给中外媒体准备了一道盛宴,华西建村以来没有一件事情能像吴仁宝退休一样,如此高密度地夺取媒体的“眼球”。

退休本是寻常人的寻常事,年逾古稀的吴仁宝的退休之所以不同寻常,原因他是一位不寻常的人。

过去的30多年里,吴仁宝的故事,简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吴仁宝身为一介农民,能凭借超凡的智慧,以及近乎与生俱来的企业家天分,历数十年而不倒,且为华西夺得“天下第一村”的美誉,这,对于一个只念过三年私塾的农民来说,无论如何,是个奇迹。

一位熟悉华西历史的社会学家说:

他的告别,之于华西,无异于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吴仁宝领导华西村近半个世纪,他的存在,犹如华西金塔,不但是形象的,还是抽象的,纪念碑一样树立在华西人的脑海里。

吴仁宝的退休,是一个强人的自主选择。没有谁叫他退,上面的领导都支持他,个别领导甚至说:“依照吴的身体状态,可以活到120岁,干到100岁。”

然而,吴仁宝认为他应该趁当下脑子还不算太糊涂的时候退,等到脑子不太清爽的时候,可能会说错话,也可能会影响华西。

更为重要的是,吴仁宝觉得,接班人已经成熟。

而对于自己的四儿子吴协恩全票当选为华西村新一届党委书记,成为华西新一代领军人物。吴仁宝恳切地说:“并不因为他是我的儿子,而是他懂管理、会经营,近几年为华西创造了数亿元的经济效益。”

已有50余年党龄、年近80岁的吴仁宝依然声音响亮、步子匆匆、干劲不减,他把华西的大权交给继任后,说他自己的任务是:争取活到100岁,再为党和人民做点事。

关掉化工厂建设生态大华西

2004年的一天,江苏省江阴市前进染料化工厂女厂长吴蕴芳一夜未眠,她一边流泪,一边思前想后。尽管她躺在床上已多时,但依然没有一丝睡意。因为第二天,吴蕴芳呕心沥血,打拼了整整8年的企业,将由她亲手关掉。她实在没有勇气,也不忍心把它关掉。

8年了,由吴蕴芳亲手创办的江苏省江阴市前进染料化工厂的发展历程,又在她眼前不断闪现:8年前,吴蕴芳是江阴市华士镇前进村的党支部书记。恰巧,前进村与被誉为“华夏第一村”的华西村为邻。

眼看着华西村的广大农民一天天富裕起来,作为前进村的“当家人”,吴蕴芳坐不住了。她发誓,也要让前进村的农民们尽快“发家致富”。

吴蕴芳开始起早贪黑跑项目,凭借她的韧劲与决心,很快在华西村一路之隔的地方,办起了前进染料化工厂。

但是,在染料生产过程中,直接排放的染料污水,导致附近的张家港河,一会儿变成了红水,一会儿变成了绿水,一会儿又变成了黑水。

面对环保部门多次黄牌警告,急于率领乡亲们“发家致富”的吴蕴芳,才开始对环保工作重视起来。为保全村这个“头号饭碗”不摔掉,吴蕴芳先后筹措了300多万元,对染料污水进行了两次治理。

后来,虽说前进染料化工厂的环保压力小了些,但是,与稳定达标排放仍有些差距,环保部门还曾找过几次“后账”。

8年的拼争,前进染料化工厂资产已达到了2000多万元,年产值已超亿元,纯利润超过了500万元,成为前进村地地道道的“第一钱袋子”。

后来,前进村合并到了华西村,华西村党委老书记吴仁宝找吴蕴芳谈话,要她把染料化工厂关掉!

吴蕴芳一听要她去关厂子,犹如五雷轰顶。但是,党组织作的决定,她不得不服从。

吴蕴芳清晰地记得吴仁宝当时说的一句话:“金山银山要,绿水青山更要,老百姓需要的生态环境更紧要。”

这句话,一直在吴蕴芳脑海中反复盘旋。但是一回到家里,吴蕴芳忍不住还是痛哭了起来。

天亮了,几乎一夜未眠的吴蕴芳,像往常一样又来到了染料化工厂。她在厂里仔仔细细看了一遍,最终,她流着眼泪亲手把厂里供电的总闸门拉掉!

也就是这一年,华西村还毅然关掉了年产值达1.5亿元、利润超过千万元的其他两家化工厂。至此,华西村便与姓“化”的产业彻底决裂了。

“失去”了染料化工厂厂长一职的吴蕴芳,很快被任命为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她的专职工作就是负责华西村的环境保护。

好多年,吴蕴芳所领导的染料化工厂,几乎天天与污染防治打交道,她对这个行当并不陌生。

吴蕴芳作为一名环保“女村官”,上任伊始,她几乎没在办公室呆过,整天看村容,跑企业,查水质,尤其对全村58家企业里里外外跑了个遍。很快,吴蕴芳就把全村的各类污染源普查了一遍,掌握了各类点源治理、达标排放和全村排污总量控制的情况。

“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如今要造生态风光”。为了提升“幸福华西”的内涵,抓好环境管理认证,成为了吴蕴芳上任后主抓的一项重要工作。

吴蕴芳从宣传贯彻环境管理体系知识入手,组织华西村各个层面,结合实际,开始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用严格的环境“规范”,来约束企业的环境行为。

通过努力,华西村终于顺利通过了ISO14001国际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全国首个通过环境认证的村庄。

在严格环境“规范”的引领下,华西村各级领导都自觉兑现环境承诺,从各个方面实施对环境友好的措施。现在,就连村民买菜都使用竹篮,生活垃圾也都进行了分类处置。

抓好群防监管网络建设,这是吴蕴芳“管住企业排污闸门”所实施的又一行动。

作为一名专职环保“村官”,吴蕴芳总想把华西村环保工作做得好上加好。她一门心思把精力扑在工作上,坚持夜间巡查,成了吴蕴芳的一大“爱好”。

2007年2月中旬的一天,吴蕴芳来到一家纺织印染厂排污口查看废水排放情况。当她发现厂子里排出的废水色度偏高,水质混浊,便立即顺水查源,发现是污水处理设施“生病偷懒”所致。

吴蕴芳责成企业立即抢修设施的同时,经过取样监测分析,发现每升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高达800多毫克,明显超过了500毫克每升的污水集中处理标准。

针对以往监管力量薄弱,导致排污企业的治污设施“生病偷懒”这一事例,吴蕴芳开始了反思,要实现“管得住企业排污闸门”的目标,必须健全全村的环境监管网络,达到全村所有排污行为有人监管的目的。

吴蕴芳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吴仁宝和党委的支持。很快,华西村村委会专门设立了环保监督机构,为华西村的环保工作上了“双保险”。从此,村里所有的工业企业都设有环保部门,承担管理、监督本单位污染减排、总量控制和稳定达标排放工作。

村委会还设有专门的环保监督机构,承担着环境管理、监督本村污染减排、总量控制和稳定达标排放工作。在村里所有的排污企业中,成立了由3至5人组成的环保科,对企业污染减排、总量控制和稳定达标排放工作进行全过程监管。两级环境监管机构的建立,为华西村环保工作装上了“双保险”。

作为环保“村官”的吴蕴芳,又开始集中精力,谋划华西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大事。

到2008年6月,华西村已投资10多亿元,综合治理了工业园区的环境。还投资近20亿元,美化、净化、绿化了华西村的生态环境。使华西村成为中外游客参观游览的好去处。

几年来,吴蕴芳在村里干环保是越干越有滋味。眼见着全村的河道越来越清澈,空气质量越来越好,数万只珍禽异鸟栖息在村中生态林里繁衍后代,成群结队的中外游客徜徉在绿树成荫的农庄里参观,她越发觉得自己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绿水青山,不就是华西村的金山银山吗!

华西村经过多年的拼搏,2007年全村销售收入一举超过了500亿元,仅向国家纳税就超过了10亿元,成为我国不含水分的“天下第一村”。

“保护和建设环境,才叫科学发展,才叫和谐发展”,这是华西村每一个企业遵循的发展准则。在华西村的众多企业里,大家都把超标排污看作是一种“不能容忍的抹黑行为”。

当华西村彻底与姓“化”产业决裂之后,把华西村发展后劲“定”在什么方位上?吴蕴芳积极向村党委纳言献策:必须致力于大力发展无污染产业。

后来经过调研确定,把发展太阳能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来扶植。很快,华西村的投资重点向太阳能产业倾斜,形成了太阳能热水器规模化生产能力。

到2008年,“华西村”牌太阳能产品已销售全国12个省市,一年创造产值已超过10亿元。

尤其是“华西村”牌服装生产加工业很快进入了“快车道”,形成12个系列160多个花色品种,成为华西村重要的支柱产业。

2006年,华西村又组建了环保科技发展公司,把精力投向发展“朝阳产业”上。

在吴蕴芳眼里看来,环保工作越干越有滋味还有另外一层含义,这就是环保工作也能“产金生银”。

几年来,吴蕴芳花大气力抓好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依托工业企业之间“唇齿相依”的优势,创建了“原料运输零费用”、“废物吃干用尽”、“废水递级利用”、“废气制成增值产品”等20多种循环经济模式,一年节能降耗、增收节支效益就超过了5亿元。

华西钢铁有限公司是村里的环保“标兵”,该公司环保投资达1亿多元,所有烟气的扬尘点均有除尘设备,生产废水都经过斜板沉淀池、化学除油器等处理后循环使用,率先实现了废水“零污染排放”,整个生产系统全部达到了国家允许的排放标准。

在美化、净化、绿化村庄方面,吴蕴芳也投入了大量精力。现代化的新农村应该是什么样子?吴蕴芳等一班人开始打造“生态华西”。

通过农村环境整治,华西村建成了由高产农田、苗圃基地、粮油基地、休闲廊架、百花牡丹园、百果生态园、百树生态园、智能化展示大棚等组成的“万亩农林科技示范园区”,既是一个以“粮、果、树、渔”汇聚的现代高科技农业区,又是一个四季飘香的生态旅游观光园,一个月月鲜花盛开,季季水果飘香的“天然氧吧”。

登临华西金塔,环顾四周,郁郁葱葱,满目苍翠。龙砂山就如一条卧龙盘踞在大地上,山下500多亩的龙西湖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一座座长桥盘卧在湖面上,形态各异,趣味盎然。

华西拥有金塔、文化桥、千米巨龙、万米长城、“山海关”、世界公园、“沪宁中康山庄”,以及天下第一村农民小区、天下塔群、天下龙西湖等80多个特色景点,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00多万人次。

从2006年起,污染减排就成为了华西村环保的“重中之重”。事事都要“创一流、争第一”的吴蕴芳又发誓,华西村要争做“污染减排第一村”。

2006年伊始,吴蕴芳开始对全村工业企业污染减排空间进行了调研。

华西村共有精毛纺厂、洗毛厂和华新针织厂3家污水排放企业。其中,精毛纺厂建成了一套日处理能力为1200吨的污水处理设施,并稳定实现了达标排放。

为削减企业的排污总量,该企业又投入了100多万元,大规模实施了“二升一”技术改造,通过对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动手术”,使处理后的废水由二级排放标准向一级排放标准靠拢,一下子削减排污总量36%,并顺利通过了江阴市环保局组织的“二升一”达标验收。

通过一年多的运行表明,处理后的水质一直稳定在一级排放标准内。

吴蕴芳面对新的污染减排任务,她深入精毛纺厂,与企业领导一起研究减排措施。通过对生产全过程深入“解剖”发现,把处理后排放的一级达标废水返回到生产工序中循环利用,是企业实现“再减排”的一个高招。

于是,精毛纺厂通过对中水回用系统进行改造完善,将处理后的废水直接用到溴化锂空调冷却塔用水、空压机冷却水和烧毛车冷却水,从而基本实现了工业废水的“零排放”。

村里利用处理后的达标废水替代昔日抽取的华士河河水,不仅每年可以节约36万吨水资源,而且使全厂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削减了238吨,超额完成了年度削减目标。

华西村洗毛厂是华西村另一水污染源。吴蕴芳在企业蹲点中,与工厂的干部职工共同挖掘“减排”的潜力。

他们先后投资了200多万元,对洗毛生产线进行更新改造,引进和推广多种先进技术,对洗毛工序“升级换代”,使单位水耗比过去降低了26%。

同时在生产全过程中,他们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模式,启动实施了处理后洗毛废水回用工程,大幅度降低了废水的外排量。据统计,洗毛厂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了60%以上。

进入2007年,吴蕴芳又开始把削减排污总量的重点转移到华新针织厂。他们组织专家对该企业生产全过程进行“会诊”,结合该厂情况,制定了排污总量削减方案。

企业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实施“二升一”工程、清洁生产和中水回用工程等,力争使全厂排污总量削减40%以上。

华西村通过一年污染减排攻坚战,使全村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削减了31%。

当吴蕴芳得知,所在的华士镇因手头已没有了排污总量的“粮票”,而无法再上新项目时,她提出了主动“捐献粮票”的想法。

在得到村党委的支持与肯定后,吴蕴芳马上把工业企业的排污许可证,交到江阴市环保局,重新核定了本村工业企业的污染物实际排放指标,并表示把超额削减的排放指标,无偿贡献给华士镇政府,以支持镇上的经济发展。

吴蕴芳在污染减排中,带领华西村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得到了江阴市政府的高度赞扬。

江阴市专门召开污染减排现场会,推广了华西村“自我加压减排,无偿捐献指标”的做法。

吴蕴芳说:“华西人处处争先,在污染减排上肯定也不会落后。”

让吴蕴芳得意的另外一件“作品”就是“废酸重新变成宝”。

在吴蕴芳的引领下,大家看到,一车车从带钢生产企业拉回的废酸,经过“真空无压蒸馏”方式,提取出了60%以上的浓度为8至15度的稀盐酸。

接着,又从真空无压蒸馏装置中提取出了30%左右的氯化铁和氯化亚铁。稀盐酸经过浓度调制,又重新变成了上等的盐酸,被返回到带钢生产企业中用于带钢酸洗生产,而产生出的氯化铁和氯化亚铁,作为纺织印染的染料和水处理的净化剂两种新产品,在市场销售受到欢迎。

几年后,江阴市华士镇一带涌现出了大批冶金加工企业。据统计,仅华士镇就有用于带钢生产酸洗的酸洗槽达118个,每天平均用于带钢酸洗加工而产生的废酸达500吨左右。全年产生废酸高达15万吨左右。

另外,华士镇周边的地区每年也产生5万余吨废酸。使江阴市仅带钢酸洗加工每年就产生废酸达20余万吨。由于大量带钢酸洗加工产生的废酸无法有效处置,给周围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危害。

为给带钢酸洗加工产生的废酸找出一条“无害化、资源化”的新途径,吴蕴芳率领攻关小组致力于废酸综合利用的攻关与探索。

历经几十次的试验,在付出了270多万元的“学费”之后,终于在2007年成功开辟了一条“废酸——真空无压蒸馏——稀盐酸——氯化铁、氯化亚铁”的综合利用新途径。

随后,华西村与一家企业共同投资了1500万元,动工建设了年处理6万吨废酸的华西废酸处理综合利用中心一期工程。

经过5个多月紧张施工,很快使这一废酸综合利用项目正式投入运行。通过这条废酸综合利用装置,不仅使以往令企业棘手的废酸得到了无害化处置,每年还使6万吨废酸“摇身变成”1.8万吨的氯化亚铁新产品和4.1万吨的稀盐酸。

为确保华西废酸处理综合利用中心一期工程“吃得饱”,从2008年1月份开始,华西废酸处理中心与华士镇带钢企业签订了回收废酸和供应盐酸的合同,确保了废酸的回收和综合利用。

“废酸重新变成宝”项目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得到了江苏省环保厅和省安监局的高度评价和大力推崇。

为了扩大“吃废酸”的胃口,吴蕴芳又忙上忙下地帮助扩建工程,并追加投入3500万元,加快建设废酸综合利用二期工程。

同时,配套建成1万吨的废酸储存池和1万吨的生产用酸储存池以及3000吨地面储槽。

到2008年5月,可以使废酸年处理能力达到18万吨。这样,每年可以生产出氯化亚铁5.5万吨、稀盐酸12.5万吨。

当看到一车车废酸,“摇身”变成了蓝莹莹的氯化亚铁新产品时,吴蕴芳说:“谁能小瞧‘环保村官’的作用,只要对环保工作抓得用心和细心,就会越干越有滋味。”

吴仁宝答记者展望美好未来

2005年底,已经77岁的吴仁宝重新站在了全国媒体的聚光灯下,他被列为全国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重要典型,随着国内主流媒体的集中聚焦,成为了全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12月25日下午,在华西村会议中心,一场闪烁着大智大慧的新闻发布会正在此处举行。提问的是来自中央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宁夏等地的35家媒体记者,回答问题的就是吴仁宝。各路记者毫不客气连珠炮似的把一个个尖锐的问题抛向了吴仁宝。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带头提问,他说:“华西村的带头人向来都是公众目光关注的焦点。您从华西村党委书记退下来两年了,怎样选接班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现在,我们恰恰发现华西新领头人是您的儿子,社会上有人质疑华西是不是在搞世袭制?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吴仁宝想了想说:“华西村现在的领头人确实是我的儿子,社会上确实有一部分人有这样的看法,认为是我让儿子去接班。我要说的是,我们培养接班人,不培养个人,只培养群体,实行集体接班指定接班人,一般是不成功的。只有培养一个好群体,才能一代传一代、一代胜一代、一代强一代、一代精一代。我们培养的接班人是一个群体,谁都可当接班人,但有一个标准,他要有组织能力、发展能力和调控能力。现任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在选举时是全票当选,这是民主公认的,不是我指定的。他缺点有没有?有。全票当选就是缺点,因为他还不够谦虚,自己投了自己一票,所以我批评了他。看到新班子非常成功,老百姓非常富裕,加上我自己身体也比较好,我是幸福上加幸福。”

《农民日报》记者接着问:“您今天穿的是‘仁宝牌’西服吗?您当时是怎么考虑用自己名字作为品牌的?是不是想借助产品出名,把自己的名字留传下去?”

吴仁宝说:“我今天穿的是仁宝牌西服。为什么要打‘仁宝’的牌子?不是为了出风头。要说出风头,我早出过了。上到中央,下到全国各地,不少人都了解我吴仁宝。用‘仁宝’做品牌,这叫自加压力,对企业也有压力。我同意你打这个牌子,你一定要真货真价,不能欺骗消费者,砸我的名声。”

随后,《中国青年报》记者问:“您经常说要做到‘难不倒、夸不倒、吓不倒’。我想请问您在70多年的人生经历中,遇到过什么样的压力,甚至高压,您是如何处理的?”

吴仁宝回答说:“我们做干部,要‘三不倒’。有了困难,不要被难倒;有了一些成绩,不要被夸倒;有少数人来吓你,或者压你,自己也不能倒。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了这样的信念,什么高压、恐吓也吓不倒我。”

新华社记者提问道:“您常讲做一个好干部要吃透两头,上面一头和下面一头。如果在某些特殊的时候,上面一头和下面一头发生矛盾,怎么办?”

吴仁宝先是笑了一下,然后说:“如果你只跟上面组织保持一致,不同老百姓保持一致,那不是好干部。如果你只跟老百姓保持一致,不跟组织保持一致,那也不行,可能你就当不长。如果有时跟上面不能保持一致怎么办,我是这样考虑的:上面领导叫你做的都是对的,没有哪个领导主观上叫下面做坏事。当然,确实会有少数领导脱离实际,讲的事暂时不能做,不管哪个领导讲什么,我当面都是答应的,谢谢领导关心。过了后,不符合华西实际的,绝不执行。还是这样好,领导也满意,我也不碍什么。用形式主义对付官僚主义,有时是个好办法,因为官僚主义比较喜欢形式主义。”

《农村工作通讯》记者问:“对于您的后来者来说,一方面他们非常敬重您,会不会完全按您的模式走下去,而不愿去闯新路?另一方面,您就像一座大山,难以逾越,后任者可能就会产生懈怠和保守心理,而这都是与您开拓创新背道而驰的。对全国千千万万想学习您的人来说,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吴仁宝回答说:“‘模式’两个字,我是最怕。上世纪90年代,有人搞一个关于‘模式’的调查,第一站到华西,第二站到温州,调查‘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他叫我讲,我说,最好不要讲‘模式’,我最怕‘模式’。一讲模式,就变成‘一刀切’,一个样子了,就变成死的了,这不是从实际出发。苏南也有采用温州做法的,我华西村就有私营企业嘛。我个人的看法,不要专门去研究模式,而是要创新。没有吴仁宝模式。我最想对学习我的人说,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只要坚持了实事求是,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文汇报》记者的提问很有创意:“在这个世界上,当村支书最长的就是你吴仁宝了。46年,可以创吉尼斯纪录了。华西村确实了不起,因为有你吴仁宝的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因为你人性的本质所决定。你善良、你博爱、你有公心,你对华西和华西的老百姓情很重,爱很深。如果高科技能把你克隆千千万万个就好了。我想问,吴仁宝能被克隆吗?能被人学会吗?今后你吴仁宝会不会绝版?”

吴仁宝却说:“吴仁宝这样的人今后只会多不会少。为什么这么说,这次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会培养和锻炼一大批青年干部,他们和吴仁宝相比,水平更高。比如,我吴仁宝还不会讲普通话呢,还要一个翻译。现在不少干部讲外语都很流利自如,这就比我吴仁宝不知强多少倍了。今后的村干部只会胜过吴仁宝,不会差于吴仁宝。吴仁宝是过去的书记,未来的村支书不能跟我吴仁宝比。我已经跟不上今天的发展了,远远落后于现在的干部了,所以我两年前就退了。总之,我对未来的村干部是非常充满信心的。”

提得大胆,提得尖锐,答得精彩,酣畅淋漓,富有哲理,妙语连珠!

发布会的气氛越来越热烈,吴仁宝趁热打铁,抛出了一个“大新闻”:“2005年,华西的销售总额超过了300亿元。我们正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争取350亿元。我们将连续5年开办全国万人村支书交流班。到我们华西来5天时间,食宿统统由华西支付。500元一个人,1万人500万元,5年2500万元。这个钱花得值得,如果5万个支部能够有一半取长补短,回去发展了,这个价值就无法估量了。”

“村帮村,户帮户,核心建好党支部,最终实现全国富!”吴仁宝追求共同富裕的新“宣言”出世,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原定两个小时的发布会延长了半个小时,记者们仍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