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造福于民

  • 吴仁宝说:“农民造公园,自己造了自己玩,这不仅是一种享受,也更说明我们这些乡下人办事也讲究文化了。”
  • 孙志军指出:我们要把对革命先烈的无尽怀念转化为弘扬新时期江苏创业创新创优精神的强大力量,继承革命传统,弘扬华西精神……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做出新的贡献……
  • 中野良子激动地抱住朱全清的老伴,两行热泪从她的大眼睛里涌了出来,半天说不出话来,又把压岁钱放在面庞上亲着。

造福百姓建造农民公园

1985年,当华西的农民都住进了舒适的楼房,吴仁宝就把造一座“农民公园”的规划,提到了华西精神文明建设的议事日程上。

吴仁宝召开党支部扩大会议,提出了自己的规划,有人对此表示不理解:“老书记,咱们华西如今已经建设得像花园一样了,为啥还要造公园呢?”

吴仁宝说:“城里人节假日可以逛公园,我们乡下人虽然没有明确规定的节假日,但总有一早一晚、闲下来的时候,闲着了去哪里?再说,老人们苦活苦做了一辈子,到了晚年也应该有个开心舒适的地方休闲一下呀。”

随后,吴仁宝把造“农民公园”的初步设想给大家谈了一下,大家听了都表示同意。吴协东特别指出说:“这也体现了一种新型的农民文化。”

吴仁宝欣赏吴协东这句话,他说:“协东说得对!农民造公园,自己造了自己玩,这不仅是一种享受,也更说明我们这些乡下人办事也讲究文化了。我们的‘农民公园’,就是要给人一点精神的东西,让人游玩一遍能长点见识,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追求健康长寿!”他笑了笑接着说:“而且,咱们的小伙子大姑娘也有约会谈恋爱的地方了。”

主旨说明了,大家都觉得这件事也具有了十分重大的意义:造“农民公园”既是物质文明,也是精神文明。

朱兴度那些年一直忙着兴办工厂,起初听着没什么意思,但吴仁宝把造公园的意义挑明了之后,他感到自己也应该提高文化方面的修养了。朱兴度拍了拍自己的脑袋说:“看来我这里也要加点文化细胞了。这好啊,造农民公园,我们从企业拿出点钱来,大力支持!”

吴仁宝听了微笑着说:“农民公园农民建,农民办厂赚钞票,应该拿出一点来。等公园造好了,你尽管请内外客商来华西,一边游园闲玩,一边洽谈生意。”

村里分管旅游和“外交”事务的赵毛妹听吴仁宝这么一说,他立即高兴起来:“那就快点动工吧,外宾来参观,就多了一个大景点,让他们看看中国农民自己的公园,我们也大大长了志气。老书记,造公园的时候,可要把那两棵日本朋友送的雪松规划进去。”

吴仁宝笑着回答:“放心吧,公园就造在那一带。”

规划中的“农民公园”在华西村西南角,是一片低岗连着南大池,只要稍把南大池开拓一点,就是一片十来亩的大水面。

利用这一池水配以岗地的错落起伏,既省地又有景致,的确是个最合适的地方。水和岗之间再架起一座水上公园,那更是美不胜收了。

华西的农民看到公园最后的定址,都称赞说吴书记真有眼光,这儿风水最好。

接下来的问题是:“请谁来具体设计布局呢?

吴仁宝马上说:“赵望高。”

吴仁宝觉得:赵望高要比城里的那些工程师、设计师、画家“高明”多了,他写写画画都能最形象地反映农民的意愿,能从农民的心理出发构思作品。

赵望高从小喜欢看画,热爱画画,从14岁就跟着他舅舅吴永年学画,吴永年在华西也算得一个才子了。但在旧社会连肚皮也吃不饱,因此就很少画,直到解放后生活好些了,才来了兴致,让外甥赵望高看画、学画。

赵望高也对画画热情很高,只要吴永年把宣纸一铺,他就立即在一旁磨墨拿笔,后来,他就偷偷地模仿,竟然画得很好。

赵望高初中毕业回到村后,吴仁宝就把这位小才子拉过去搞规划图,后来又让他抓大队的文化工作。在参加华西火热的生产劳动生活中,更使他不断增添艺术技能,还自学了绘画知识和摄影知识,逐渐成长为华西的农民画家和能工巧匠。

而且,赵望高在建设华西的过程中,也得以与县文化馆的画师交往,他在艺术上更是突飞猛进。

赵望高立志扎根华西,他非常钦佩比自己大一辈的吴仁宝,他决心要把老书记开创的华西事业进行下去。吴仁宝建设新华西的总体构思刚一提出来,赵望高马上就心领神会地用画笔和工艺把它体现和美化出来,这充分说明了赵望高与吴仁宝心灵上的默契。

华西村有三幅画,一幅是华西的“旧貌”,一幅是华西的“现貌”,一幅是华西的“未来面貌”。这三幅均出自赵望高之手。

赵望高说:“别看只有三幅画,但其中的难度极大,因为华西一天一个样,‘现貌’画着画着就成了‘旧貌’了。而且吴书记把华西的未来又设计得那么精细,这就非要下苦功夫不可。但我不怕修改,我就希望后两幅画常改常新,这样就说明我们华西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当1983年华西百货大楼落成时,吴仁宝认为大楼是龙腾虎跃的改革年代盖起来的,这个建筑要体现改革的主题。

赵望高沉思片晌说:“那就在顶上砌个龙屋脊。”

吴仁宝一听连声叫说,他说:“再在‘龙屋脊’上写上‘毋忘团结战斗,努力振兴中华!’”

活灵活现的“龙屋脊”上刻了这12个字,整座建筑立时迸发出一种昂扬向上的气势,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极大鼓舞。

过了不久,吴仁宝又把赵望高叫到华西村的北大门。吴仁宝对赵望高说:“北大门是咱们华西村对外联系的主要道路,我想在这里砌两道龙墙,你看咋样?”

起初赵望高没听明白:“这有啥寓意吗?”

吴仁宝就给赵望高讲了一个关于华西“消塘池”的传说:

这里很久很久以前是一个缺田、缺水的穷村庄,有一天,一条龙云游来到这里,看到凡间的穷人缺吃少喝,不由心里纳闷,就张口想问到底为什么这样。但没想到,它嘴里含着的一颗夜明珠不小心掉落下来,化为一片田地。那条龙到处寻找它的夜明珠,但终究没有找到,于是它暴怒起来,用尾巴向下一戳,又旋转了几下,结果地面上出现了一个五六十亩大小的水塘,刹那间就冒出满塘的清水。小庄的百姓见有了田地也有了水塘,就齐声欢呼起来。那条龙没想到自己一发怒竟为这里的百姓造了福,于是打算暂时不再找它的夜明珠了。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塘叫“消塘池”。

赵望高听到这里,着急地问:“那颗夜明珠后来被龙找回去没有?”

吴仁宝看到赵望高入迷的样子,笑着说:“当然没有,如果被龙找走了,那我们华西就连这点田地也没有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华西建设成一颗明珠,这才对得起那条龙啊。”

赵望高明白了吴仁宝的寓意,他很快就设计了两堵50米长的龙墙:两条巨龙头碰头,嘴接嘴,口中含着一颗明珠。

1984年,赵望高又按照吴仁宝的心思,在村东南的水上长廊绘了《水浒》一百零八将。

在当时,按照华西建设的总体规划,在这里开挖了一口小塘,塘中养了鱼,塘边栽了好多树。人们建议在水中盖个亭子,吴仁宝就想,干脆搭一个水上长廊,大家可以随时到这里来休息游玩,随便聊天。

吴仁宝立即又想到,还要在长廊上绘上人物画,每个人物就是一个故事,大家可以有话题聊。《水浒》里描写的是英雄人物,他们的英勇气概和团结战斗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水浒》人物众多,大家在这里可以海阔天空地聊《水浒》中的人和事。

当吴仁宝把这个任务交给赵望高时,赵望高顿时被难住了:一百零八将,这么多人,各有各的脾性,各有各的形象,而且都有着不同的经历,要把他们绘得惟妙惟肖,如见其人,这可真不容易啊!

于是,赵望高连夜攻读《水浒》,第二天又到书店买来《水浒》连环画,参照着琢磨人物的性格。

经过几十天的艰苦创作,这一百零八将就出现在75米长的长廊红梁上了。

许多孩子跟着老人来到这里,就会缠着老人给他们讲画上的故事。于是,武松打虎、林冲夜奔、三打祝家庄等一个个神奇的故事,就铭刻在他们小小的心灵中了。

当要造农民公园的时候,吴仁宝又在春节那几天里构思着。虽然草图由赵望高绘制,但吴仁宝却要进行公园的总体设计,尤其是公园的主题构思,要体现“健康长寿”、“农民乐园”的独特之处。

经过几次构思修改,这张草图终于定下来了。又经过4月1日到8月1日120天的紧张施工,农民公园由图纸变成了现实。

随后,赵望高又为公园的亭、榭、廊、房绘上画,还在“生肖亭”搞了12尊栩栩如生的泥塑。

1984年10月1日,华西公园正式开放了!

首批来公园游玩的,有许多为华西的建设辛苦的一辈子的老人,他们高兴地随着“导游”吴仁宝向公园走来。

吴仁宝特地嘱咐赵毛妹:“毛妹,今天我做导游,以后再来客人,你这个华西的‘外交大臣’,可就是公园的首席导游了。”

赵毛妹低下头不好意思地说:“吴书记,我文化低,肚子里可没有那么多词儿,你费尽心思设计这么丰富的‘农民公园’,到时我怕介绍不出来。”

吴仁宝摆了摆手说:“用不着那么多文化词,介绍嘛,我们农民有农民的词,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说说,到那时,相信你会吐出一套一套的词的。”

许多老人也说:“毛妹肯定行,她从小在华西长大,对咱华西特有感情,一定能导好的。”

大家就这样说笑着走进了公园。

华西“农民公园”总体上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部分是树、花、鸟组成,富有农家气息;一部分由亭、河、桥组成,高低错落,秀丽别致。

进入公园,迎面是一片茂密的树林,其中最珍贵的,就是那两棵有巨大顶盖的日本雪松,这是多年前日本农民代表团来华西参观访问的时候栽下的,华西人称它们是“中日农民友谊树”。

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卵石小路,大家走进了绿树遮掩之中的几间小屋前。小屋里摆放着几台木织布机,手经常抚摸的地方已经呈暗红色,显然年代已经很久了。几个老年妇女正在熟练地送梭子,接线头,脚踩着踏板“嘭咚!嘭咚!”直响。

华西村早就有了现代化的织布厂,但吴仁宝仍然坚持留下了几台土织布机,他要让青年人了解历史,回顾老华西人的创业历程。

几个年轻人围着一块石头吵了起来:

“这是什么东西?”

“石头。”

“我还不知道石头?我是说这不是一般的石头。”

阿龙老汉闻声走了过来,他一看就大笑起来:“你们这些小把戏,简直忘了本了,这是舂米的石臼。”

有个小姑娘说:“阿龙阿公瞎说,糊弄谁?我在加工厂见过,米是机器轧出来的。”

阿龙拿手里的长烟袋指着她说:“我瞎说?回家问你爹去。”

吴仁宝走过来笑着对阿龙说:“你也不想想,他们能懂这个吗?在他们老子还没记事的时候,这东西早就当石头垫门轴了。”

阿龙嘴里不服气地咕噜着:“哼,是要让这些小家伙们懂得过去的事体啊。”

游园的人们还看到那些木犁、水车……不由得引起了一番感叹和议论。

这时,又有小孩子大叫起来:“快来呀,你们看,老鼠骑在牛背上了!”

大家闻声走过去一看,不由得都开怀大笑起来,原来他们喊的是“生肖亭”里的一尊泥塑。

这12尊泥塑,就像真的一样,栩栩如生。谁见了都想去摸一下。

同一个生肖的人,都站在同一尊泥塑前一起欣赏交谈,这下就把同一属相的人联结起来了。

大家继续往前走着,接着就来到了“百鸟楼”,这里花和鸟共存一处。吴仁宝说:“一年四季有开不败的花,一年到头都能听见鸟唱歌,这象征着我们华西永远是春天。”

随后,大家来到了“长寿园”内,这里有湖有桥,有亭有廊,最能体现农民公园主题的是分布在湖心的5座亭子。

吴仁宝说:“这座园子是专为老人们建的,闲着时就到这里玩玩、歇歇,随便聊聊,让大家修身养性。”

大家说着走着,沿着湖边走上了通往湖心亭的桥,赵毛妹招呼大家:“这桥窄,又转来转去的,大家要当心噢!”

有个老人说:“唉,这桥如果修成直的,不就直接到亭子上去了吗?”

吴仁宝接过话头说:“老哥呀,这就像人生的路一样,哪有笔直的?再往前走,过了前面那个亭子路就要平直一些了。”

有个老人问:“前面是个啥亭子呀?”

赵望高回答说:“它叫花甲亭,人到60岁为一花甲,照老辈人说,这一世就算圆满了。”

大家这才意识到,脚下这段路原来是寓意着60年漫长、曲折的生活坎坷之路。

大家在“花甲亭”歇了一会,回顾议论着过去的60年,有人说:“唉,总算是走过来了,可真不容易呀!”

有的老人说累了,懒得再往前走了。吴仁宝笑着说:“现在是新社会,在咱们华西,60岁还正是年富力强呢,走吧老哥,不能坐享清福,还要往前看啊。”

大家就这样说笑着又站起身向前走,很快就来到了“古稀亭”。这段路比较平坦,华西的老人们不再满足“人生七十古来稀”了,他们稍一停顿就又向“喜耋亭”走去。

“喜耋亭”是湖中的中心大亭,象征80岁的一站,亭里摆设着茶座,刚刚泡好的一杯杯香茶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大家在一套红木雕花椅上坐下来,都感叹着人生的幸福。老人们品着香茗说:“从60岁到80岁,嗯,这段路倒还平坦了些。”

吴仁宝却说:“咱们华西生活好了,大家也活得舒心了,心宽了就没病没灾,所以也就能长寿。”

吴仁宝说到这里,他指着“喜耋亭”内壁上的一组画,对赵望高说:“望高,你来给大家讲解讲解。”

赵望高对这幅画也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他就对大家讲开了:“这是姜太公八十遇周文王的故事……”

大家听完这个故事,有人赞叹周文王真会选人,有人说姜子牙拿个直钩子怎么钓鱼呢,还有人说姜太公的功劳太大了,值得后世人尊敬。

阿龙把手里的烟袋磕了磕说:“我看哪,人家姜子牙八十岁还肯为国家出力,我们比人家还小着一段呢,要我说呀,就更不能吃闲饭了。”

有人接住说:“对,阿龙说到点子上了,我们都要做咱们华西的姜太公!”

赵毛妹笑着对大家说:“你们这些老伯有的在‘百鸟楼’喂鸽子,有的在副业队放鸭子,有的在宾馆招待所当门卫,有的在托儿所照看小孩,早就成了咱华西的姜太公了!”

从80岁的“喜耋亭”到90岁的“庆耄亭”,再到100岁的“期颐亭”,中间各有一座小拱桥。大家一边爬过这两座小桥,一边埋怨吴仁宝说:“我说仁宝,这样像爬龙砂山了,怎么把台阶修这么高?”

吴仁宝慢慢地解释说:“人活到80岁,要再想活到90岁、100岁,那就有一定难度了,必须小心走好每一小步,要静心调养,慢慢走过去,但只要细心、宽心,还是能达到的。”

大家来到“期颐亭”前面就没有路了。阿龙觉得纳闷:“好不容易才到这儿,难道还要再走回去?”

有人对阿龙开玩笑说:“你不走也行,那就跳湖吧。”

吴仁宝向大家揭开了这个他费尽心机构思出来的设计:

原来,江南农村有句人们最忌讳的俗语“一脚去”,原意是“一直走下去”的意思,但村里却演化成死了、上西天的寓意。吴仁宝在设计“长寿园”的时候,在想到人们走到“期颐亭”的时候,再怎么走下去呢?是“一直走下去”吗?他突然想到了“一脚去”的忌讳,这也太让人丧气了。

吴仁宝思考再三,他突然冒出一个奇思妙想:返老还童。对,让人们从“期颐亭”再返回去,越走越年轻,这不就象征着返老还童吗?

吴仁宝说完,老人们都大笑起来:“仁宝呀,你真行,最懂得我们的心思。”

吴仁宝也笑了,他真诚地对大家说:“这是我们华西人的希望,祝愿你们越活越年轻,健康长寿。”

带领村干部到雨花台宣誓

1985年9月的一天,华西村书记吴仁宝,还有赵毛妹、吴协东、葛玉岐、瞿满清、朱兴度等党支部班子成员,带领着全村100多中党员、干部和入党对象,乘4辆汽车赶赴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

虽然不是清明节,不是祭扫的日子,也不是单纯的旅游革命圣地,但华西党支部依然组织了这次活动。

在当时,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就不愿意再提“过去”,只顾在“现代化”里享受灯红酒绿的生活,忘记了那些为了共和国的创建而流血牺牲的革命烈士们。

人们越来越向往“金钱至上”和“绝对自由”,遗忘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斗争历史,忘记了抗日的烽火和解放战争的硝烟。

这一天,华西村的100多名党员干部,面对着雨花台,面对着为了缔造共和国、为了人民的幸福而浴血奋战、英勇就义的英雄群像,他们流下了热泪。

他们在心中默念着:“先烈们,现在,华西已经建成了幸福村。这离不开你们当年的奉献,你们的英灵,将永远长驻我们华西农民的心中!”

当华西村的共产党员和干部们坚定地举起他们的右臂,在烈士纪念碑前宣誓的时候,天上突然下起了大雨,顷刻间,雨水与大家的泪水混在一起。

吴仁宝高声地领读誓词:

下千日之功,实现亿元村,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不谋私利,建设家乡,保证做到: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

华西人的这种诚挚的感情,大大地震撼了周围的群众,他们忘记了身处暴雨之中,都卷入了这感情的汹涌波涛之中。

他们中有不少人知道江南有个华西村,也有人知道村里的掌门人是农民企业家吴仁宝,今天他们看到了,看到了缔造中国农村神话的农民英雄。

而更为可贵的是,当社会上都流传着“这一套已经过时了”的时候,华西人,这些走在时代前列的人们,却依然信奉着历史的力量,他们的心中,依然澎湃着烈士们的革命激情。

事隔22年后,2007年4月3日上午,阳光明媚,风清气爽。在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到来之际,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志军和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分别带领省委宣传部机关党员和华西村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共约500人,来到雨花台烈士陵园,在烈士纪念碑下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缅怀革命先烈。

孙志军在活动仪式上指出:

我们在这里和以吴仁宝为代表的华西村的同志一起凭吊革命先烈,对倡导和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动江苏又好又快持续健康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把对革命先烈的无尽怀念转化为弘扬新时期江苏创业创新创优精神的强大力量,继承革命传统,弘扬华西精神,立足本职,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积极投身我省“两个率先”的伟大实践,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做出新的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大家还记得,22年前,吴仁宝曾带领华西村100多名党员干部,在这里向革命烈士庄严宣誓:

苦战3年,目标1亿。

2007年,华西村已发展成为年销售额超过400亿、纳税7亿元的“华夏第一村”。

吴仁宝带领华西村400多名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来到这里再次立下新的誓言,决心再创奇迹,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富裕、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华西。

在活动仪式上,吴仁宝为省委宣传部和华西村的党员领誓入党誓词。之后,他又带领华西村的党员宣誓“华西村誓词”:

有难官当,有福民先。誓创卅亿,奇迹再添。共建共享,幸福万年!

两个单位的党员互相勉励,决心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华西村的婚庆感动日本影星

1987年春节前夕,华西村负责“外交”事务的赵毛妹,接到中国旅行社无锡支社的通知:

大年初三要接待一批日本影视界的客人,扮演《追捕》中真优美的中野良子要来华西村拍摄农民结婚的婚礼活动。

赵毛妹立即找到了吴仁宝汇报此事,吴仁宝说:“正好今年春节咱们村有13对青年结婚,足够他们拍的了。”

赵毛妹有些犹豫地说:“但这个中野良子是个名演员,现在已经是著名的电影艺术家了,她拍片肯定要求很高……”

吴仁宝笑着说:“又不用我们来演戏,我们就让他们随便想拍什么就拍什么。但是毛妹,外国人对我们农村的风俗特别感兴趣。这次一定要突出我们江南农村婚礼的特点,你来好好‘导演’一下。”

负责筹备接待拍片工作的赵毛妹和副村长都为难了:全村有13对青年在春节结婚,让中野良子拍谁好呢?如果按吴书记说的有啥就拍啥,那到时候不乱套了吗?

她们俩开始筹划,把拍摄的活动项目整理起来,为了能充分体现出华西农民的文化艺术水平,她们还请文化站的人排了一个特别节目《迎宾舞》。

大年初三一大早,中野良子带着摄制组刚一进入华西村,就立即被13家青年结婚的热闹场面吸引住了。

随便走进哪一家,都充溢着浓浓的喜气,大家不断地给中野子和日本朋友送来红蛋和喜糖。

中野良子笑得嘴都合不拢了,她觉得,一个小小的村庄,竟然有这么多的农民在同一天办喜事,这真是一个奇迹!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到处都是喜气盈门的欢歌笑语。中野良子终于把镜头集中在一对青年的婚礼场面上。他们是村办厂职工赵红梅和华西南院宾馆的厨师沈玉平。

江南婚俗最大的场面就是“送嫁妆”,中野良子不用赵毛妹多讲,她就切准了这一场“好戏”:首先是男家来女家的路上燃放鞭炮,还没等人进村,就传来了一声响亮的“啪!——”这个信号是告诉女家,有人来为新娘子取嫁妆了!

女方家也以鞭炮声来迎接这支50多人的挑嫁妆队伍,50多个壮汉个个打扮得一身新。当女家取出第一杠即“头床被”的时候,男家领队挑选出两个人出来,他们都十七、八岁,而且都是“头生儿子”,由他们担负抬“头床被”的任务。

日本摄影师细致地把这一精彩场面摄入了镜头,并且高兴地说:“嘿!太有趣了,这意味着早生贵子!”

扛被子用的是毛竹杠子,杠子的两头都用红纸包着,被子下面垫着“子孙桶”,这是嫁妆的必备之物,据说这是为女儿将来生儿育女准备的。

随后接着扛出第二杠、第三杠……嫁妆一杠杠抬了出来,排了一长溜,好看极了。最后是由一个壮汉挑着两桶米,意味着有吃有穿。

50多人的挑嫁妆队伍,在一片欢歌笑语、鞭炮锣鼓中开始启动,他们缓缓地行进在田间小路上。这是为了拍片的需要,其实赵红梅家到沈玉平家并不远,走田间小路是为了能拉开队伍,才能显示出壮观的声势,远远看去,就像一条彩色的龙在绿色的碧海中游动,龙身上那闪闪发光的鳞片就是那五光十色的嫁妆。

中野良子被这壮观的场面深深地感动了,她向摄影师交代清楚之后,马上飞快地跑进了这支挑嫁妆的队伍之中,她还争着要扛“头床被”和“梳妆台”,但挑嫁妆的小伙子们却不敢让她挑,这每个担子都有百十斤,真把这位“真优美”压坏了咋办?但中野良子抢着就要挑,他们也只好让她稍沾一下肩表示一下了。

当拍完“挑嫁妆”之后,马上就插入了拍华西安排的“祝寿调龙灯”场面。这场“戏”是安排在80岁的农民朱全清夫妇家拍的。

这是华西的一个传统节目,春节“调龙灯”是向村里老寿星祝寿的。

“调龙灯”有9人舞九节龙,也有13人舞的十三节龙,舞到哪家,主家就要放鞭炮迎接,龙灯可以舞到主人家的客厅,耍龙灯的人可以把龙盘到桌子上,这叫“盘龙祝寿”。老寿星要把糕点、糖和红包放到龙嘴里,这叫“喂龙”。

朱全清夫妇是华西的老农民,他们曾经支持吴仁宝带领全村人走集体致富的道路,到六、七十岁依然还参加劳动,他们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仍不忘华西艰苦奋斗的精神,常教育村里的青年勤俭持家。

这天,日本客人要到朱全清家祝寿,他高兴得热泪盈眶,对赵毛妹说:“我做梦也想不到,日本的客人会到我家来拍电影,这全靠我们华西村的好名声呀!”

朱全清两口把中野良子当作了自己的女儿,他们按村俗给中野良子包了一个红包。

中野良子接过来,惊喜地问赵毛妹:“这是怎么回事?”

赵毛妹说:“这是老人把你当作自己的孩子了,给的是压岁钱!”

中野良子激动地抱住朱全清的老伴,两行热泪从她的大眼睛里涌了出来,半天说不出话来,又把压岁钱放在面庞上亲着。

其他日本朋友都望着中野良子,露出羡慕的表情,朱全清对他们说:“你们的压岁钱也都准备好了。”

其他人都高兴起来:“我们都是你的孩子呀!”

当龙灯耍到“盘龙祝寿”的时候,中野良子等日本朋友们,也学着朱全清夫妇的样子,把糕点和糖块填进龙嘴里,并且欢叫着:“祝华西老人健康长寿!”

婚礼真正的高潮要到傍晚才正式进入。

女家派出8个“伴娘”送来了新娘,这叫做“送亲”。旧时候新娘子出嫁都是坐花轿,因为一双小脚走不得路,现在花轿不兴时了,她们就一路走来。大家一路走着一边应付着两边乡亲们的嬉闹。

中野良子在迎来新娘子之后,她们就赶到沈玉平家,开始拍“喝喜酒”这场戏。

中野良子也进入了角色,她和新娘子及8个伴娘一桌,她不时地向赵红梅祝福,还举起杯向8个小姐妹祝福,祝愿她们将来都有个幸福的家庭。说得8个小姑娘都红着脸不好意思起来。中野良子还为喜宴献上了一首首动听的歌曲。

在“闹新房”的时候,中野良子表现得更加活跃,她提议让新郎、新娘讲恋爱经过,大家对她的提议报以热烈的掌声。

沈玉平也不推辞,他直率地讲了他和赵红梅相识、恋爱的经过,中野良子听得很认真。

轮到赵红梅讲时,她却腼腆得不想说,中野良子就给赵红梅鼓劲说:“大胆点,大胆点!”

在场的人们听到翻译说出中野良子的话都笑了,小伙子们更是逗着赵红梅大声点讲,他们想听后学点经验。一时间,新房里就像开了锅一样热闹。

婚礼结束后,中野良子等日本朋友就要离开华西村了,中野良子紧紧地拉着赵毛妹的手不放,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中野良子多年来一直忙于为电影事业而奔波,虽然已经年届不惑,但还没有建立起一个温馨的家庭,但她也有过青春年华,也有过对爱情的渴望。

临走时,中野良子猛然觉得自己特别的孤单,她竟然扑到赵毛妹的怀里痛哭起来。

赵毛妹看着激动忘情的中野良子,不由怜惜起这位明星来,她用手轻轻地抚摸着中野良子的肩膀说:“一切都会好的,啊。”

中野良子哭泣着说:“小赵真幸福,我也想像她一样有个小家庭。毛妹,我结婚的时候,也来华西村举行婚礼好吗?”

赵毛妹笑着说:“那太欢迎了!你就来华西举行婚礼,到时我们全村帮你筹办,一定办得比今天更热闹!”

举办农民运动会展示新气象

1993年8月8日,对于我国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来说,是一个喜庆的日子。这一天,华西村有12个项目同时投产,有两个合资、联营项目签约。

也在这一天,华西村举行了一次农民运动会。到华西参观采访的客人和记者,也赶上同华西人一起欢度这一值得庆贺的日子。

一大早,华西村就洋溢着欢乐的节日气氛。村前广场上彩旗飘扬,村内村外的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雨后放晴,一排排整齐别致的楼房,在阳光照射下格外引人注目。

人们带着舒心的微笑,自信的喜悦,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华西人值得自豪。建村30多年来,华西人艰苦创业,摆脱了贫困落后,成为我国农业战线上的先进典型。

改革开放以来,华西村的面貌更是日新月异,成为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992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华西后,欣然题词:

华西村,中国农村的希望所在。

走上了富裕之路的华西人仍保持着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的好传统。

这次外商投资亿元的合资企业博丰钢铁有限公司签约,包括年创利税超亿元的线材厂等12个项目投产,值得好好庆祝一番。

村党委决定,一不搞大规模的剪彩仪式,二不搞大宴宾客,而是举办一次农民运动会。

村党委书记吴仁宝告诉客人们,这是为了表达华西农民盼望北京申办奥运成功的心愿,也是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以“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激励全体村民和职工发扬爱国爱厂爱自己的好风尚,努力拼搏,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业中去。

14时,华西村农运会开幕,广场上鼓乐喧天,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前来祝贺和观摩的既有省市领导,也有邻村的农民;有来自上海等地联营厂的合作伙伴,也有来自香港的外商。

全村5000多农民和村办企业职工,精神抖擞,迈着矫健的步伐,从村庄的四面八方来到赛场,参加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自行车、田径等项目的比赛,表演了舞龙、拔河、打腰鼓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节目。

刚参加签约的香港能丰国际(集团)董事长朱丛健先生表示,他对在华西村投资充满信心。

华西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体魄强壮、精神富足的建设者。当时,在华西工作的外来职工占全村职工总数的75%,有的来自苏北和邻近的安徽、浙江等省,远的来自云南、陕西、内蒙古、湖北等地。

一个来自安徽的青年工人说:“我们在华西打工,不仅收入多,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学知识学技术的机会很多,只要自己肯努力,这里为我创造了成才的机会。”

在华西村,无论是本地村民,还是外来民工,都生活在一个文明的氛围之中。

1993年,这个村还选拔了5个青年农民去上海高校深造,有1人去日本留学。

入夜,当客人们离开华西时,村内依然一片灯火通明,华西人还沉浸在欢乐之中。

华西村就是现代化城市缩影

1995年,东南大学的苏菲终于拗不过老爸的思乡之情,在暑假时跟随父亲回了一趟老家江苏省江阴市。

苏菲很久没有回家乡了,也许是习惯了大都市的生活,她非常不愿意回老家,在她的意识里,家乡无法与城市相比。

在家乡的10多天中,苏菲有机会参观了离老家仅两公里、早已名闻遐迩的华西村。

苏菲到了华西村一看:这哪里是农村,分明是一个现代化城市的缩影!笔直的沥青马路从村中穿过,两旁绿树成荫。

一座巨龙状的两层建筑物横卧在村中央:龙头是一个装饰豪华的舞厅;整个龙身长近200米,开设百货商场和餐厅。

村里有电影院、剧场,村的东头有数十座新盖的建有小车库的别墅式居民楼;村西则是有着水榭亭台的农民公园。

村中有一条天桥式、大约一华里的商业街。置身其间,恍若来到繁华都市,霓虹灯光闪烁,购物、剧场、餐馆、茶座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相当现代化。

长街的下面是车辆行人通道。以长街为主干的4000多米的长廊,把全村串联起来,下雨天农民走家串户,不用打雨伞,其长度比北京的颐和园长廊还要长。

村办的农民宾馆,设施虽然不亚于星级饭店,但是,慕华西度假村之名而来的海外客人更喜欢住农家,因为这里的村民,大部分住着别墅式的楼房,有的家庭设有音乐舞厅,雅致的小花园,有的还有私家小汽车……

苏菲做客在表姑家。令她惊异的是,表姑家里不仅有成套的组合家具、遥控直角平面大彩电,居然还装有电话和空调。

苏菲的表姑夫在华西村村办的霓虹灯厂工作,他不无自豪地告诉苏菲:“我们村里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液化气、自来水,村里还给每家每户安了电话和空调,大彩电和录像机已是平常之物……这一切都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带来的。”

1984年,彩色电视机开始行销市场,有钱的华西人谁不想把黑白的换成带彩的,可市场紧俏,如一家一户去购买,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而且还买不到。吴仁宝向电视机厂家求援,“呼隆隆”两大卡车彩电开到村里,村民每户一台。

1988年,电冰箱紧俏,吴仁宝来到苏州电冰箱厂,于是,“香雪海”走进了华西的家家户户。同年,吴仁宝看到村民烧火做饭,烟熏火燎,灶前锅后,忙个不停,他给农民买来了液化气罐,和洁白的不锈钢燃气灶具,把农民从灶膛旁解放了出来,告别了农村几千年来烧柴做饭、炊烟袅袅的历史。

1990年初冬,吴仁宝和村干部又把一台台取暖器送到了华西的每家每户。

1991年,吴仁宝和村干部看到群众使用液化气罐换气不方便,遂投资100万元,自己设计建造了国内先进的反火型煤气发生炉和一座2000立升煤气柜,铺设了煤气管道,仅3个月就将煤气送到各家各户。五口之家,全部用煤气烧菜烧饭,每月煤气费不到15元。

1992年,吴仁宝和村干部决定,由村里拿出200多万元,给家家户户装上了华宝牌壁挂式冷暖无线遥控空调器,村民们过上了四季如春的生活。

1993年,在华西相继成为“电话村”、“彩电村”、“空调村”后,吴仁宝和村干部又从长春一汽集团给村民们购来了一部部轿车,给村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快节奏和极大的方便。

话虽如此,但苏菲却仍有疑问:“华西村的物质文明确实是名不虚传,但精神文明建设怎么样呢?”

苏菲认为:说到富裕地方的精神文明,最能说明问题的有两个,一是对老人的态度,二是有无赌博现象。在闲谈中,她很自然地提出了这两个问题。

表姑夫微笑作答:“我们村除了重视对孩子和青少年的教育外,对老年人已实行退休制度。无子女赡养的退休老人全部安排住在村办的养老院里,管吃、管穿,每月还给几十元零花钱,可以免费观看电影和文娱演出。至于赌博,我们除了有一套村规民约外,还在附近一些村镇贴出告示,凡是检举并经查实我村民参与赌博的,一次奖励检举人1000元。有一系列措施确保了我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其中一个例子。”

“远看像林园,近看像公园,细看农民生活在乐园”。这是华西人的村歌。确实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在华西,教育免费,生病报销,住房统建。

家家户户用自来水,烧液化气,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苏菲参观了几家农户,楼下地板,楼上地毯。客厅是红木家具,卧室有空调设备。

最具特色的要算村西南用几亩池塘自行设计修建起来的农民水上公园。

公园的主体设计是水榭亭阁结构的“长寿园”。沿水上栏杆石桥进去,先是“花甲亭”,往前是“古稀亭”,再过去“喜耋亭”,是80岁的一站;然后是90岁的“庆耄亭”,最后一个亭是“期颐亭”。

再往前面已经没有去路,只好折回,设计者谓之返老还童,越活越年轻。

哦,华西村,了不起的新农村!此时,苏菲再也没了刚下火车时的那种大城市人的优越感,有的只是钦慕之情。

回京途中,苏菲慢慢回味着这趟家乡之行:改革开放使家乡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华西村的发展预示了整个中国农村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