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于忧患之际

红彝大炮破浪来, 狮子洋外声如雷。虎门将军壮谬裔, 报国丹心指天誓。兵单乞援援不至, 南八男儿空洒涕。贼来蚝境窥虎门, 海水腾沸焚飙轮。挥刀赴南惟亲军, 一死无地招忠魂。

这是一首描绘鸦片战争中清军将士保卫虎门的诗篇。诗里歌颂的那位丹心报国、挥刀赴难的爱国将领叫关天培,是当时广东水师提督。他在奸权卖国、门户洞开的情况下,孤军守虎门,血染战袍,抗击英国侵略者,最后以身殉国,名垂青史。

关天培,字仲因,号滋圃。1780 年生于江苏山阳(今淮安)一个职位低微的行伍之家。那时候,正是大清帝国从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时期。

满清自入关消灭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和明王朝残余势力的抵抗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出现了繁荣一时的康乾盛世。但到了乾隆皇帝后期,随着中外贸易增多,以及鸦片的逐渐输入,承平日久的清王朝开始走向衰落。

世界资本主义时代开始于 16 世纪,相当于中国明朝中叶,这是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抢劫殖民地,掠夺金银财富,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因素。葡萄牙、西班牙在西方殖民者中是打先锋的,继之而起的是荷兰、英国等西欧国家。它们都是通过对殖民地的掠夺政策,来积累大量的黄金与白银。中国虽未遭受过资本主义对殖民地的劫掠命运,但在后来英国人发动的鸦片战争中,却倍受劫掠之苦。

近代东方和西方发生接触的媒介是商业。但事实上是西方人出来寻求东方人的财富,而不是自给自足安于现状的东方人出去寻求西方人的财富。从16 世纪到 19 世纪近 300 年的中西交往史中,最显著的事实是:西方人希求中国的货物,而又提供不出多少能满足东方人胃口的商品来交换,在机器生产时代之前,在技术上的优势使西方能够把世界变成单一制经济之前,东方在大多数工艺技术上都是比较先进的。赫得曾说:“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米;最好的饮料:茶叶;以及最好的衣着:棉、丝和皮毛,”既然有这么多物产和土制副产品,中国不需要从西方购买一文钱的东西。中国低下的购买力和有效需求的缺乏,造成了过去中西贸易中的根本问题,即一面倒的贸易差额。

自从葡萄牙人以种种不正当的手段于 1557 年窃据澳门后,就开始以此为

据点;1620 年,西班牙在厦门贸易之际,就在福建输入美洲烟草;以后 40 年间,荷兰人在侵占中国澎湖、台湾之时,就把鸦片与烟草拌合吸食的方法传入中国内陆,开始了中国人吸食鸦片的风气,为英国殖民者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创造了必要条件。

早期的中英贸易是以茶叶、丝绸为主。这类物品属中国特产,西欧市场无人与之竞争。在交易中,英国商人又多以现金支付,因此,中国在对英贸易中,不仅居于出超地位,而且还得到很多硬通货。但自 1779 年,西班牙参加美国独立战争,西班牙银元市场被封闭,所以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没有一块银元从英国运到中国。就是在恢复装运现金银以后,英国对茶叶进口投资的增长也高于现金银的流入。在广州,英国货物的市场非常有限,即便是亏本推销也打不开销路,而欧洲片面对现银的供应越来越靠不住,英国输往或输自中国的进出口货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东印度公司感到越来越难以搜求足够的货币运往中国。从 1792 年至 1807 年,东印度公司从广州进口运到英国的货物价值比从英国出口运到广州的货物价值高近一倍。中国从来不想跟欧洲人做买卖,但却拥有令欧洲人喜欢的货物。于是,怎样措办一些既可以为中国方面接受,又能支付茶叶的投资,同时本身还能赚钱的商品,成了东印度公司日思夜想的大问题。

这种商品最后在印度找到,它就是鸦片。中国人对英国货没什么胃口, 但对英属印度产品颇感兴趣,特别是鸦片。虽然鸦片进口是被禁止的,但由于中国官吏的腐朽及海关松驰,他们还是可以找到向中国输入鸦片的途径。于是从 18 世纪末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向中国输入鸦片,以弥补对茶叶进口的投资。

外国鸦片起初是被当作镇痛药剂准许进入中国的,但当荷兰人将鸦片与烟草拌食的方法传入中国时,清初的当政者看到鸦片危害而禁止其输入。到18 世纪末叶,东印度公司已将印度发展成为鸦片生产基地,便千方百计地向中国输入鸦片,并因此而挑起对华的侵略战争。

随着大批金银流入中国,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改变以货币支付中国货物的方式,而以鸦片输入支付中国茶叶等货款。那个时候支配西欧各国殖民地掠夺政策的指导思想是重商主义。他们认为:黄金与白银乃是国家唯一的真实财富;国家应该积极干预经济生活,通过对外贸易以及各种海盗活动手段来致富,使流入国内的金银越多越好。重商主义后来虽说受到批判,但它却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的野蛮方式”。重商主义的民族主义性质,不只是这个主义的发言人的一句口头禅。他们借口只致力于国家资源与国民财富,实际上是把资本家的阶级利益和发财致富直接宣布为国家的最终目地。在这种主义的鼓动下,对以地大物博闻名于世的中国,西欧殖民主义者早已垂涎三尺,纷纷远涉重洋,来此追求黄金的圣杯。自 18 世纪初,印度的奥朗则布皇帝死后,莫卧尔帝国迅速分崩离析,处

于诸侯割据的状态。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借机利用地方官之间的内哄与战争, 采取欺诈、挑唆、贿买、勒索等种种卑劣手段,逐步取得了对印度的控制权, 成为印度半岛上拥有大片领地的王国。1773 年,他开始取代西班牙、葡萄牙, 垄断了对华的鸦片贸易。

印度和东印度群岛同中国之间的贸易,从 17 世纪末叶到 19 世纪中叶汽轮出现为止,都叫做“港脚贸易”。这个叫法最初只适用于印度与领近海岸的沿海贸易方面,后来泛指印度与东方的贸易。东印度公司希望采用这种港脚贸易方式,来供应从中国广州进口茶叶的投资资金。这种港脚商业在整个中国贸易中所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都有重大影响。因为, 英国的东方贸易都是由东印度公司垄断,而东印度公司并不从事这种港脚商业,仅仅靠在印度的税收,就足以支付公司股东们的利息。它把这种贸易交

给英印的散商去做,但必须得先行在公司登记,领取营业证。这样,在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中出现了一条裂缝,在 18 世纪末叶,运往广州的货物大多数是英印散商的。1783 年,在广州销出的东印度公司的印度产品是 25 万两白银,但从此以后,它就再也达不到这个数字。港脚商人越来越成为对中商易的主角,正是他们的坚决要求,导致了东印度公司在 1834 年丧失了对中国的贸易垄断权。

港脚贸易的另一个特点是:中国取自印度的大量商品是价值很高的鸦片与原棉,而中国输往印度的除了生丝之外,都是价值较低的货物,如白糖以及总量不高的工艺品。因此,自 19 世纪初叶起,印度对广州出口货物超过自

中国进口货物平均每年 100 万磅,中国开始出现入超,凭着这种港脚贸易, 印度的资源被用来支付英国采购中国茶叶所需的资金。

早在 1887 年,英国政府就已经认识到了印度的资源可以用来支付中国的投资这一点。在它颁布的训令中声称:“印度的繁荣会由于广阔的中华帝国为印度的产品和制造品提供可靠的销路而增进,同时,销货所得也可以支付欧洲的茶叶投资。”这里印度的产品主要指的是鸦片。

鸦片贸易的巨额利润,强烈刺激着英国资本家们的贪欲,使对中国的鸦片输入,逐年递增,从 1773 年至 1834 年的 60 年间,鸦片输入量增加了 22 倍。为此英国政府曾派专使来华,想增开通商口岸,扩大鸦片的贸易市场。由于中国政府的拒绝,使他们更加猖狂地走私鸦片,想尽办法,在中国的东部海岸开辟新市场。

关天培出生之时,正是英帝国主义确定鸦片贸易政策,并采用各种手段向中国输入鸦片之日,生于世道转变时期的关天培,从小就耳濡目染了鸦片输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危害,感受到了这个表面强盛的帝国正酝酿着衰弱的危机。西方资本主义的扣关声,震醒了沉睡着的中国人,促使那些具有爱国思想的文臣武士来迎接来自西方的挑战。

少年时期的关天培非常喜欢听老人讲述历朝掌故,爱看爱读历史书籍。他对西汉的霍去病那种“匈奴末灭,何以家为”的气慨,以及驰骋大漠,追歼残敌,燕然勒铭的伟大业绩,非常钦佩;对西汉的班超投笔从戎,忧国忧民,出使西域,稳定边陲的功勋,倍加赞赏。至于岳飞刺字于背,精忠报国, 三十功名,视如尘土,八千里路,矢志收拾旧山河的壮志;文天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为元囚,誓不屈服,作《指南录》以明志的一身正气,更使他掩卷扼腕,激动不已。

这些英雄们的爱国事迹,在关天培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爱国爱民、矢志报国的种子,滋长了反抗外来侵略的情绪。“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贫寒的家境,艰苦的生活,没有使他放弃“青山有幸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学”的追求,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青云之志。行伍出身,使他从小就受武学熏陶,喜好骑马射箭,刀枪棍棒,无所不精,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功夫。在那些英雄们的激励下,他投身行伍,“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准备纵马疆场,报效国家。

他平时勇于负责,敢作敢当,笃实践履,勤奋上进。23 岁(1803 年)时, 考取武生。后因他“年壮技优,晓畅营务”,治学练兵,讲求实效,被上司称作有“干济之才”,屡次升迁。1812 年,升任杨州营守备。1820 年,升任奇兵营守备。1823 年,被破格提升为苏松镇左营游击。1824 年,升任川沙营参将。1826 年,升任太湖水师营副将。

1826 年,清王朝开辟海运航道。关天培奉命押运 140 艘船,载运物资, 由海道北上。一路上,他克尽职守,昼夜防范,克服了种种困难,终将货物安全运抵天津大沽,受到道光帝的赏识。1827 年升任苏松镇总兵。1833 年, 因功署理江南提督。

19 世纪初,清王朝开始由强盛走向衰落。社会内部矛盾日益加深。政治上官僚腐败,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目益激发。各地农民起义此伏彼起。1796 年爆发的由聂杰人、姚之富领导的白莲教大起义,遍及半个中国,坚持斗争9 年,清政府“竭全国之力以御教军”,耗费军费 2 亿两,才血腥地将起义镇压下去。1813 年,北京发生了天理教起义,起义军在林清的率领下攻入清王朝的心脏紫禁城,差点抓住嘉庆皇帝。这些连绵不断的起义,预示着一场农民大起义的风暴正在酝酿,清王朝的统治已经很不稳定。

经济上由于鸦片输入增多,大量白银外流再加上地主的巧取豪夺,农民生活异常困苦,不得不起而反抗封建统治。

军事上更是腐朽不堪,清王朝的 80 多万军队,兵无斗志,将无才能,海防空虚,毫无战争思想。身处动荡之秋的关天培,深知兵可百日不用,不可一日不练的道理,做为将官,他非常注重练兵,提高士兵的素质,以备将来的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