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忍辱法门
为了欢迎佛陀第二次莅临京城,波斯匿王邀请佛陀到京城一条最繁华热闹的大街上,去观赏印度流浪汉耍戏毒蛇。佛陀对玩耍生物,并不感兴趣,可又不好拒绝国王的盛情,只好同意前往。
两个人坐在华丽的宫廷象辇上,前簇后拥地驶进闹市。此地果然熙来攘往,喧腾热闹,但见路边有不少口吹竹笛、玩耍眼镜毒蛇的汉子, 盘腿坐在席地上卖艺。随着笛子的鸣声,眼镜蛇半身盘地,半身竖着扁头,口吐毒芯,在地上跳来跳去。观者鼓掌喝彩,此起彼伏,吵吵嚷嚷, 欢快嬉笑。
国王的象辇驶近,人们急忙闪开。波斯匿王悠然自得地观赏,格外高兴,佛陀却捧着一颗沉重的心。在二千五百多年前,要戏眼镜蛇的游业,在古天竺城乡刚刚兴起,那眼镜蛇原也是有生之体,被业者拔掉含有毒液的牙齿,在阵阵笛声的伴奏下,它并不是在欢快地舞蹈,而是在痛苦地跳跃,难耐地挣扎。围观者却自讨乐趣,欢呼雀跃⋯⋯眼镜蛇这个无言之物,早已疼痛得泪流满面,痛不欲生,不得不被人取乐。
“佛陀,”波斯匿王笑眯眯地说,“你看,这种新玩意儿,实在是叫人够开心的哟!”
佛陀毛骨悚然,心中忍痛,想到众生手段残忍,皱眉不语。回来的路上,灾难发生了。
忽然迎着象辇,姗姗走来一个姑娘。她装饰得浑身华丽,浓妆艳抹, 容颜迷人,来到象辇跟前,她悄悄地扯下自己的披巾,在薄如蝉翼的鹅黄色绸衫下,那早熟的青春的乳峰,波动不止。她那双碧蓝、深邃、多情的眼睛,一直向象辇上笑望。这个突然出现的美人,不仅使过路人的目光穷追不舍,连波斯匿王也为之倾倒。他兴致勃勃地告诉佛陀,这个貌如天仙的姑娘,是现时京城中的美女,叫金舍尼。
佛陀凛然,情不自禁地闭上眼睛,不视不闻。
第二天一大早,舍利弗就来到佛陀座前明示,说来了一个女人,她请求指拨迷途,要入堂听佛陀弘扬大法,盼着将来有朝一日大梦圆觉, 皈依佛门⋯⋯
“唔,一位信女?”佛陀心律振动,“是京城里的居士吗?” “看样子不像,似乎是一个普通民女,只是打扮得花枝招展,一身
粉香。”
“她叫什么?” “她说她叫金舍尼。”
从这一天,京城里那个貌容姣丽的金舍尼,就开始到精舍里来聆听佛陀说法讲经。金舍尼才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女,只因她天生丽质,长得天仙一样美丽,很快就成了精舍里才貌出众的信女。
只有佛陀的几个门生高徒发现她貌合神离,在那姣美的容颜里,仿佛包裹着一具颤栗可怕的灵魂,掩饰着不可告人的诡秘。
有一天,阿难愤愤不平地对佛陀发牢骚:“佛陀,近来精舍里闹妖精了!”
“佛门净地,魔从心起。” “不,我说的是那个金舍尼。我看她貌美神离,媚笑里掩着诡诈,
她到精舍里来来往往,好像是另有所图。”
释迦牟尼胸襟磊落,希望在慈光普照下,金舍尼能够本悟真心,豁开实性,在参修的路上留下虔诚的足音。
一天晚上,金舍尼偷偷溜进婆罗门教所里,与教头们鬼混一夜。第二天清晨,她浑身疲倦,披散着长发,粉脂斑驳,往回家的路上走去。途中,众女道友们成群结伙地去精舍听法,见她往回走,惊异地问道:
“金舍尼,你怎么往回走,今儿个怎么不听佛陀讲法了?” “我⋯⋯”她无精打采,矫柔扭捏地说:“我昨夜睡在精舍里,今
天不想听法了。” “啊,你在精舍里过夜了?”
“是呀,我跟佛陀睡了一夜,这有何不可?师徒有情嘛!”
众道友们惊奇得口舌打结:“什么?金舍尼,你在说些什么呀?” “我是说,我和佛陀同席共枕,睡了一个通宵,欢快极了。”
人们震惊得好像当头挨了一棒,望着金舍尼那远去的故作媚态的身影,谁也没有心思去精舍了。从这一天以后,人们议论纷纷,碎语盈城。
又过了几个月,这个鬼魅女子脸上挂着得意的笑容,腆着个盆大的肚子,在京城的大街上逛来逛去,见人就说:“你们看看,我有了!这里面有一个小佛陀,精舍里后继有人了!”
流言蜚语,幻象真境,奇思怪想,一时间在舍卫城里沸沸扬扬,震惊街巷。这时候,婆罗门教头们认为时机到了,火上浇油,大肆活跃。他们纷纷出动,四处窜扰,拉长声调大说大讲,到处辱佛。
睿智出众的舍利弗认为对此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一天,他与罗睺罗、优波离相约,一起来到大街上乞食募缘。三个弟兄路过闹市时,只见金舍尼拍着大肚子,正向过路行人大说大讲。罗睺罗气得肺都炸了,冲上前去,对准她的肚子啪地就是一脚。登时,只听扑通一声, 从她上衣里掉下来一个大木盆。路人惊呆了!
金舍尼手足无措,木盆也顾不得拿了,窘得面红耳赤,一溜烟逃之夭夭。
一时间,街上的行人捧腹大笑⋯⋯
原来,这个青春烂漫、适值妙龄的姑娘被婆罗门用三块金砖收买。不料,这段魔鬼的插曲成为全城的丑闻。婆罗门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这件婆罗门一手制造的丑闻,很快就传到波斯匿王的耳朵里。他一怒之下,下谕擒拿金舍尼,要惩以宫刑。
释迦牟尼知道后,火速来到王宫中,替金舍尼说情。 “尊敬的陛下,”佛陀双手合十,执意恳求:“万万不能这样做,
赦免了那个可怜无知的民女吧!” “佛陀,朕要用威严和勇气警告世人,今后如有毁佛辱佛者,一概
遭致如此下场,绝不宽容!” “陛下,这不是威严和勇敢。倘若以威严和勇敢去杀人,那只是残
酷和无能;拯救愚昧无知的生命,使其大觉大悟,那才是真正的威严和勇敢。”
“唔,佛陀,你说什么?请你再说一遍。”
释迦牟尼又一字一顿地慷慨陈词,令人感动。灼见中不乏理性,智慧中掺糅慈悲。波斯匿王了然地默默颔首。
最后,波斯匿王终于放宽了量刑,下谕罚以金舍尼削光头发。这个荡女子的害人手段就是以她的容颜丽质招摇撞骗。而今削掉她一头飘飞舞动、丰盛美丽的秀发,押解她过街示众,叫她在众人面前自惭形秽, 无颜面世,也算是减罪赦免,以示宽大。
不料,这一执刑差事落到优波离的身上,因为他是理发匠。这一天, 宣判集会在精舍大门外的场地上召开。当舍利弗向优波离传达王令时, 这个理发匠怕弄脏了他的刀子,硬是不肯动手。
舍利弗再三申明,这是波斯匿王对金舍尼最后的惩罚。叫优波离执刑,也是王命。剃头匠这才不得不听从。他只好用自己的一把剃头刀子, 来表明王法的威严和罪人的耻辱。
金舍尼只顾用手捂着脸,羞愧无颜。
释迦牟尼法眼识破,众生的心灵在贪、嗔、痴三毒的熏染下,根契浅薄,恶习扎深。生活在五欲交错、光怪陆离的红尘现世,因心地不净, 妄念不拭,抵制不住外界的诱惑而咨情纵欲,放浪形骸,追名逐利,执妄忘真。多少众生疲于奔命,为外境牵来牵去,莫名其妙地被五欲折腾得死去活来,昧蔽了真心,耗散了精力⋯⋯最后陷入迷妄的深渊,不能自拔,自遭毁灭。
金舍尼正是因此而沦入羞辱的绝境。
罪恶的耻辱,耻辱的罪恶。颠颠倒倒,倒倒颠颠。佛陀胜似天高的感召,意似海深的教化,使众生利令智昏的心田受到冲涤,使凡俗情欲放纵的灵魂得到净化。
峰回路转,本自圆成。金舍尼终于从人生的岔路上,翻然折转回来了。
一天,释迦牟尼率弟子们在京城的大街上募缘教化,见一个人迎头跪倒在他的面前,双手合十,礼拜不止,嘴唇剧烈地颤抖着,痛不欲生, 两行滚烫的热泪把喉咙哽咽住了⋯⋯
佛陀定睛一看,是金舍尼。这情景像汹涌的潮水冲入佛陀的眼帘, 使他不知所措。
金舍尼肩头耸动,百感交集,泣不成语:“佛陀,我要皈依⋯⋯出家⋯⋯永远出家⋯⋯不知你能不能收下我⋯⋯我这个有罪的贱女?⋯⋯”
佛陀见她自脱其缚,进趣悟门,不假思索地伸手摸摸她的头顶:“唔,信女⋯⋯”
“我不是信女,我是罪人。”她望了一眼佛陀,继而羞愧地低下头去:“我虽然是一个罪人,可我知道,我的痴愚比罪孽还大,我的迷狂比欲心还盛,我的恶习比本性还劣。佛陀,现在我认为一切都无了⋯⋯”
金舍尼出语惊人,佛陀顿感振奋,喜从心来:“金舍尼,你真性复归,悟证本来了。你已经不是一个罪人,从现在起是一个息灭烦恼、一心安住的信女了。我同意你皈依佛家,为三宝的弟子!”
金舍尼感动得痛哭流涕,向佛陀礼拜不止。行路的人们见了,无不震惊。
此后,无数个清晨和黄昏,她低头无言地默跪在佛陀座前,忏悔感知从前的罪业。
她怎样才能解脱自己的困境和苦厄呢?她终于听见了佛陀度化开悟
的声音:
“世人越是怨恨唾骂,你就越是应该从容顺受。万万不可对境生心。信女金舍尼,你了悟自悟,随缘苦修吧!”
正信的佛子安于受苦受害,而无丝毫怨恨,作为真如信仰的内容。佛家经典《成唯识论》中说:“忍有三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显扬圣教论》中进一步解释:“忍波罗蜜多:谓或忍他人不饶益不恚性,或因安受谓苦不乱性,或因审查诸法正慧性。”《六度集经》更是说:“忍不可忍者,万福之源。”
对于众生而言,释迦佛陀既是佛门尊仰无上的圣主,同时也是众生卑微的忠仆。至于金舍尼这个戴罪之身的少女,就更微不足道了。看来, 她势必要跨越忍辱的水深火热的苦海。
原来,佛陀是叫她去追求无我和超脱。
少女好似从一场昏昏噩噩的大梦中惊醒,她才感到极其宁静和惬意,心灵空虚无我,处处无住,了了常明。